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滨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旅游在消费时代成为了一种旅行、观光。

人们带着旅行手册,以攻略的观光者姿态按图索骥,将被文本符号化的各色纪念品一网打尽,马不停蹄地占据每个特色鲜明的景点,带着心满意足的表情将自己放在其中定格拍照。

他们似乎忘记了“慢慢走,欣赏啊”的箴言,或者说他们的心灵从未随之而来,而是安放在都市的某个暗黑角落。

因而,他们在风景中没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物我浑然一体,而是冰冷地进行“凝视”。

如果我们进一步要试着对当下中国百姓蓬勃兴起的观光旅行图景进行分类的话,一种是浪漫主义式的旅行,包含着中产阶级孤独的、持续不变的沉浸与幻想,热衷于欣赏自然界奇观,如自助旅游、背包客、探险旅游等小众旅游。

二是集体主义式的共同体行动,它们是大众观光、团体旅游组织的一系列短暂相逢,倾向于集体娱乐的方式,在风景名胜走马观花地收集形形色色的文化符号,这是大众的狂欢。

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

在此过程中,地方性与消费者之间免不了互动、博弈、协商和沟通,并且促使了文化的相互变迁。

从游客来说,其消费的事实就是意义符号建构起来了某种特殊的需要。

从旅游地来说,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

其实,旅游的过程是外在事物与内在心灵之间的亲密关系,这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就多有论述。

《列子·仲尼》对于“外游”与“内观”做了一番辩证式的分析:“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不过,此处侧重的显然是“内观”,“外游”不过是形式枝末。

庄子的逍遥游、屈原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大都是作为与外在和而未分的一体,没有自外于天地山川。

中国山水画从宋元兴起,马远、夏圭、李成、倪云林的风格特色恰恰暗合了相关学者的分析:因为政治的挫折而逃回到内心。

说到这里,有必要对“旅游”的发生做进一步的追溯。

荣格通过梦和心理原型的剖析,认为“游”其实是根源于人性深处的超越性需要,“通过超越达到自由的最普通的梦,象征之一就是孤独旅行或朝圣的主题”。

现代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志调查也表明,许多原始部落都存在着让少年独自旅游的成年礼。

他们离开家庭,从他们自己的存在模式中寻找自由。

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与荣格将“游”的根源定位在“人性的超越”不同,龚鹏程则从“超脱”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游”的本质。

古人上下周游、游仙访道,还在于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

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

经过旅途的重新体验生活、重新观察世界,也获得新的生命感受、新的体悟,获得了生命转化的意义。

(摘编自《论旅游》)
材料二:
中国古人常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叫“造化”。

它是一种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它是否有意志呢?古人也不愿深究。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的生命力,它是永恒和无限。

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短暂而渺小,这给人带来许多焦虑。

当人们面对自然的时候,万象森然,壮丽而精妙,喻示着“造化”的神奇与活跃。

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王羲之的《兰亭》诗:“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用白话来说就是:辽阔而明朗的世界无边无际,当人们注视它的时候,世界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伟大啊,造化的业绩,一切存在之物都蒙受它的恩惠。

所以说,自然就是最显著的“神迹”,也是创造者存在的直接证明。

中国古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天人合一”。

它可以从多个层面来阐释,其中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并由此达成人与天道的一致。

从这里引发出一种思考:相对于天道的永恒而言,从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产生的规则和价值是不稳定的,根据这种不稳定的规则和价值来确认的成功与荣耀是不真实的;当人们在世俗社会中追求荣耀与成功时,他们背离了生命的真实,他们的生命变得轻浮而虚妄。

东晋时曾任司州刺史的王胡之赞美桐庐印渚的水:“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清洁之水可以洗涤污物,这是日常经验范围里的事情,但说它可以使人情“开涤”——由壅塞而致通达,由污秽而致清爽,就有一种玄妙的意味。

简单地说,这就是因为人情融合于自然而获得它的超越性,从而使生命状态转化为宽广从容,成为美丽的生命。

有“人情开涤”,进而便有“日月清朗”,这也是自然而然。

这里“日月”犹如说天地、世界。

用晦暗的心看到的世界只能是晦暗的,而明朗的心则使整个世界呈现明朗。

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人与自然的一种精神性关联得到非常生动的呈现。

我们说旅游“有意思”,就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我们从习惯与庸常中摆脱出来,面向长天大地、高山流水,踏入古往今来,与世上豪杰谈论生与死,谈论高贵与卑怯……我们的生命尝试一种可能,就是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摘编自骆玉明《跟着唐诗去旅游》)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在一些旅行观光者“务外游”,心灵未随之而来,所以他们只是“凝视”而无法与风景融为一体。

B. 当下的旅行过程,既有游客以意义符号建构起的特殊需要,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

C. 古人认为“造化”是创造和化育万物的力量,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天地宇宙内在永恒无限的生命力。

D. 旅游过程能让我们从庸常中摆脱出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尝试生命更广阔、更超脱、更丰富的境界。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将当下中国百姓的观光旅行分为两类,通过不同旅行方式之间的比较,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

B. 材料二中作者引用王胡之的话阐明净水可以让人情通达清爽,而清明的心则使世界呈现明朗,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性关联。

C. 与材料一的结构不同,材料二首先对古人常用的两个概念进行分析阐释,然后总结旅游的价值意义,行文清晰,论证严密。

D. 材料一与材料二在内容上有相互印证之处,但材料一更侧重旅游这一过程的价值意义,材料二更侧重自然带给人的生命体验。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B.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荀子·王制》)
C.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D.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外篇》)
4. 根据材料,下列选项对表格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出游方式相关文字
周游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使出周游于四方。

——《管子·匡君》
壮游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宦游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游学学子不应居于一隅,而应出四方游学一遭。

——朱熹《朱子语类》
A. 管子笔下的“周游”,并非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自我转化历程。

B. 杜甫抱壮志而远游,可以从造化的神奇与活跃中汲取智慧。

C. 王勃笔下的“宦游人”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

D. 朱熹笔下的游学,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促使文化的相互变迁。

5. 根据材料一,结合下面文段,谈谈对苏轼赤壁之游的理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答案】1. B 2. A
3. B
4. C
5. ①苏轼赤壁之游是因为政治挫折而逃回到内心的体现。

苏轼被贬黄州,在政治上遭受坎坷,开始回归内心,寄情山水。

②苏轼赤壁之游体现了自然与内心的亲密互动。

苏轼游览赤壁时,见“月出于东山之上”,吟咏“明月之诗”,将自己融入自然,“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③苏轼在赤壁之游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解脱。

苏轼游览赤壁时,凌水而行,“如遗世独立”,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也有旅游地基于自身特点对景点的筛选”错误。

根据原文“这种建构需要旅游地对景点进行筛选和排除”,可知从旅游地来说需要对景点进行筛选,并不涉及自身特点。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说明团体旅游对地方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强”错误。

根据原文“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旅行观光其实是在交通、信息、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对‘地方’的文化消费”,可知不同旅行方式都是对“地方”的文化消费,选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人在自然中,会感受到自身与永恒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正是‘造化’源源不绝地将一种智慧注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

B.意思是水火有气息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没有道义。

没有体现“造化”具有智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C.“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错误。

宦游指的是离家做官,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所以不是感受到了在追求世俗成功时的虚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根据“他们可以暂时离开自己原有的社会阶位,摆脱一切社会关系,成为另一人”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离开了原有的社会阶位,通过月夜泛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摆脱原有的束缚,逃回内心,重塑自我。

根据“在旅游中,每个个体都能调和性格内的冲突元素,最终达到身心平衡,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吟诵诗文,临风赏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备,景象如梦境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

根据“进行一种自我转化的历程,摆脱不称意,获得超越性解脱的追求”,可知苏轼夜游赤壁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实现了自我转化,暂时摆脱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不称意,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
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获得了生命超越性的解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斜阳外
聂鑫森
《百家姓》里有“钭”这个姓,但在生活中却很少碰到姓“钭”的人。

而在湘楚市远郊外的盘龙镇卧龙村,却有一位退休的乡村教师叫钭阳外。

他曾在一所乡村中学教语文,为人谦和,说话还风趣,又腹笥丰盈,深受学生爱戴,同事崇敬。

为新生上第一课,他的开场白必是:“我叫钭阳外,‘钭’与量具的‘斗’谐音,两字形状有点相似,千万别念成斜阳外!”
钭阳外退休五年了。

钭家小院很安静,出出进进就两个人:钭阳外和他的妻子张定珠。

一儿一女大学毕业后,工作、安家于湘楚市,又有了自己的儿女,都成了城里人。

老两口都很闲,水田、山地流转入股了村办合作社,年终可以大大方方分红,他们也没有去什么专业组上班领工资,除了侍弄自家的菜园子就没别的事了。

张定珠觉得一身的力气可惜了。

钭阳外说:“我有退休金,儿女们也不缺钱,再说各个专业都基本满员了,你还去和乡邻们争食?我们可以栽花种草,轻轻松松过日子呀。


“就是太冷清了。

唉。


“儿孙们不是隔一段日子就开车来了?好饭好菜地款待他们,然后他们把我们准备好的蔬菜、水果带回去,几多开心。


“他们一人一部手机,眼珠子都掉进屏幕里了,连跟我们说话的时间都要节约,这是得的什么病?”
“无手机恐惧症!”
“他们有手机呀。


“西班牙的一位学者费尔兰德斯·安杜哈尔说,无手机恐惧症是指一个人因没有手机而担心与社会、他人或工作、生活断开联系的非理性恐惧心理,于是,拿着手机没完没了地看。

据这位洋人用大数据推算,人们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查询信息五十次到一百次,有的晚上睡觉也不关手机,早上醒来的头等大事就是看手机。


“唉——”张定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因卧龙村的各家小院,散立在风光秀丽的卧龙岗各处,村委会又号召兴办乡村假日休闲的旅游项目,让各家的院子变成旅馆、饭店。

村委会建起网站,介绍卧龙岗的风景、物产及各个农家院的情况,游客可在网上预订食宿和购物。

张定珠说:“老钭,这个活计,我们不能放过。


“行。

院名为‘斜阳外’,广告词是‘斜阳外,流水绕芳村’。

我家门前,不是有一条渠水吗?”
“要得!”
“来我家食宿的客人,先与我在网上交谈。

我有条件,不是人人都可以来的。


“明码标价,不赊账,不跑单?”
“俗!来此不仅是食宿,是息心养气。

先交手机代为保管,走时再退还。


“儿孙们来呢?”
“也是这个条件,否则——可以不来!”
……
仲秋的钭家小院真的很漂亮。

院门上方嵌着一块横额,没有上漆,用毛笔写了三个隶字“斜阳院”,是钭阳外的手迹。

院子后端的主屋是一栋两层的砖木楼房,中有堂屋、卧室、书房、厨房、杂物间之属。

堂屋两边各有一座厢房,内有卧室、卫生间,是供客人住的。

其实主屋楼上还有房间,可做客人的卧室。

钭阳外对妻子说:“一次只接待两个或两家客人,多了就不安静了。


夕阳西斜时,钭家小院来的第一个客人是夏芒,一个三十岁还没成家的年轻人,人长得很帅,是一家私营日用瓷厂的厂长,预订在这里住五天。

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的样子。

“小夏,我把你的手机关了,收存好,放心吧。

你的小车停在村口的停车坪,绝对安全。

有什么大事,你的办公室主任会打我的手机。


“你的手机号是我告诉他的。

这段日子,手机总追着我响,烦死了。

仓库里的存货,但愿部下能很快找到买主。

欠供应原材料单位的钱,暂时还不了。

申请低利息贷款,还在走程序,唉。


“小夏,你先去洗个澡,过会儿就晚餐了。

白天你可以去看风景,可以到堂屋里喝茶聊天,或者在卧室里看书,书架上摆的是我的一些藏书。


夏芒忽然发现主屋檐下的横木上拴着一根尺把长的绳子,绳子尾端系着一块小木板,在细微的风里不停地转动。

他问:“钭老师,这是做什么用的?”
“这是一句佛家的话:绳未断,自打转。


夏芒茫然地望着钭阳外,不知是什么意思。

一眨眼就过去了三天。

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

他想问钭老师,厂办主任是否有消息发到钭阳外的手机上,但又强忍着把话咽进肚里。

夏芒发现钭老师天刚破晓,就静静地坐在牵牛花篱架前了。

他也悄悄地站在旁边,看一个一个的细管状的花苞,迎着曙光缓缓地绽开。

钭阳外忽然说:“你静下心听,花开是有声音的。

”夏芒听了又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

夜晚的月光下,他们坐在水池边聊天,看池中的几尾小鲫鱼,戏耍落在水面的桂花瓣。

夏芒问:“它们在嚼桂花吗?”钭阳外怡然一笑,说:“水清鱼嚼月,五脏六腑都通明透
亮了。

”夏芒弯下腰去细看,又马上下意识地去摸口袋,生怕手机滑溜出来掉进水里。

钭阳外说:“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


第四天的早餐后,夏芒鼓足勇气对两位老人说:“我得回去了,厂里事多哩。

每天的食宿费是三十元,我按五天缴满。

谢谢你们。


钭阳外哈哈一笑,说:“你已经很有耐心了,你陪了我三天,又没用手机,这次就免单。

我相信你还会来的。

手机完璧归赵,开车回去别性急,祝一路平安。


夏芒的脸蓦地红了。

六天后,钭阳外的手机响了,是夏芒打来的。

“钭老师,厂里的贷款到账了。

欠的债还了,原料也马上来了。

仓库的积货因工商联牵线,都卖空了。

其实,我住完五天回厂,也同样是这结果,与手机有什么关系?你屋檐下绳系的小木板,现在我明白它的意思了!过几天是双休日,我再来斜阳外!”
“欢迎!欢迎!”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退休后的钭阳外夫妇,收入稳定,儿女已成家立业,他们日子轻松,生活闲适,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

B. 钭阳外为自己的旅馆小院命院名,拟广告词,但要求入住者先交手机,即使对自己的儿孙也不例外,可见他不近人情。

C. 交手机时夏芒犹豫不决,钭阳外说话耐心、得体,安排妥帖、周全,从而让夏芒彻底放下顾虑,决定住下来,放松几天。

D. 离开小院时听了钭阳外送别之语,夏芒脸红了,《百合花》中小战士因“我”的提问而飞红了脸,这两处“脸红”意味不同。

7. 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语言整体上朴素平实但又不失典雅,如“腹笥丰盈”“水清鱼嚼月”“斜阳外,流水绕芳村”等,富有表现力。

B. 村委会建立村办合作社,号召兴办乡村假日旅游项目,并且建起网站,为村民做宣传,侧面反映了新时代乡村的发展。

C. 文中写钭家小院的布局、装饰看似是与主要情节无关的“闲笔”,其实“不闲”,在表现人物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气息。

D. 小说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只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夏芒入住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

8. 本文是如何使叙事紧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学作品中好的细节常为人津津乐道。

文中夏芒询问拴着绳子的小木板的作用,钭老师回答“绳未断,自打转”,请分析这一细节的艺术效果。

【答案】6. D 7. B
8. ①以手机为线索,串联起文章主要情节。

②场景集中,斜家小院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集中展现人物的活动。

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情节,使叙事紧凑。

9. ①凸显人物形象。

钭老师未直接回答而是用这句话启悟夏芒,表现了钭老师的通透、智慧。

②侧面展示人物心理。

面对钭老师的回答夏芒“茫然”,表现了他初到钭家小院时,因有所牵绊而焦虑的心情。

③隐喻主旨。

启示人们要学会适当放下,静心感受生活的美好。

④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钭阳外夫妇,……但还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错误,“感觉可惜了力气,生活太冷清”的是张定珠。

B.“不近人情”错误,亲人也不能例外体现了钭阳外决心让人们体会没有手机打扰的安静生活的美好。

C.“彻底放下”错误,“夏芒期期艾艾交出手机,很不舍样子”“夏芒觉得每个白天、每个夜晚都过得很长很慢”“你心里还有一台手机,忘不了啊”可知,夏芒没有放下手机以及手机代表的繁琐的工作。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侧面反映”错误。

建立合作社,兴办乡村旅游,建网站做宣传都是正面反映乡村发展的描述。

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

”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

”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

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

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

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穷而屈服。

法曰:“上兵伐谋。

”春秋时,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齐国之政。

齐景公觞之。

酒酣,范昭请君之樽酌。

公曰:“寡人之樽进客。

”范昭已饮,晏子撤樽,更为酌。

范昭佯醉,不悦而起舞,谓太师②曰:“我欲成周③之乐,能为我奏,吾为舞之。

”太师曰:“瞑臣不习。

”范昭出,景公曰:“晋,大国也。

来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范昭非陋于礼者今将惭吾国臣故不从也太师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惟人主舞之。

今范昭人臣,而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臣欲辱其君,晏子知之;臣欲犯其礼,太师识之。

”仲尼闻之曰:“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节选自刘基《百战奇略》)
注①圉人,古代掌管养马放牧等事的官员,也泛称养马的人。

②太师,先秦时宫廷乐师之长也称“太师”,乐师常由盲人充当。

③成周,是周王朝的京师,位于河南洛阳(古称洛邑)。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晏子曰A范昭B非陋C于礼者D今将惭E吾国F臣G故H不从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文中为肢解、分割的意思,与《庖丁解牛》题目中的“解”词义相同。

B. 狱,指牢狱、监狱,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的“狱”词义不同。

C. 当,指判罪,和《苏武传》中“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词义相同。

D. 觞,指请人喝酒,和《兰亭集序》中“一觞一咏”的“觞”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齐景公的爱马突然死掉了,他迁怒于养马人,要对其施以肢解刑罚,晏子用圣君尧舜来讽谏齐景公不要滥施酷刑。

B. 晏子为了劝阻齐景公,列举了养马人的三大“罪状”,含蓄委婉,由浅人深,最终警醒齐景公,赦免了养马人。

C. 范昭提出要用齐景公的酒樽斟酒喝,获得景公同意。

喝完景公樽中的酒,他还想再喝,晏子却撤换了那个酒樽。

D. 范昭要求齐国太师为他演奏成周的音乐,却被拒绝,原因是齐太师认为成周音乐的规格太高,与范昭身份不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

(2)不越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14. 《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晏子也是如此,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晏子在内政、外交方面的主张和作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