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
的诊断价值
作者:江国银邹立秋冯飞袁知东张辉邓乾华王成林刘鹏程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

方法:5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以0.5mm层厚扫描,0.3mm的层间距重建,并结合三维重组图像对病灶进行观察。

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 检查, 38例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MSCT显示51例自发性SAH中, 41例为动脉瘤出血(41/51),占80.39%,5例脑动静脉畸形(5/51,9.80%),另5例MSCT为阴性。

51例病例中,46例行DSA和手术证实。

结论: MS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蛛网膜下腔出血,DSA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主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

早期发现及治疗,特别是针对病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多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CT arteriography,CTA)具有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后者,
一次注药可满足全部信息的采集,不会引起严重并发症。

其信息对指导临床医师早期确定进一步的检查及针对病因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自2006年2月-2006年7月经CT 平扫确诊为自发性SAH51例。

女30例男21例、,年龄18-70岁,平均45岁。

临床上均有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其中8例CT检查后行DSA检查,相差时间4天~l5天;38例经MSCT诊断脑动脉瘤后行手术治疗。

1.2 MSCT扫描方法:多层螺旋CT机为东芝公司Aquilion 16,步骤:(1)常规平扫,扫描条件为120KV、160mAs,层厚6mm。

(2)CTA 采用120KV、260mAs,用高压注射器以4-6ml/s的流率经肘正中静脉注射碘海醇(300mg/m1)适量,层厚0.5mm,螺距15,重建层厚0.5mm、层间距0.3mm,扫描开始时间采用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确定。

(3)图像后处理: 多层螺旋CT后处理造影技术主要包括VR、MIP、MPP、VE 等。

需采用三维实时交互显示方法对图像作全面分析,包括在专用工作站上观察所有断面图像并进行多种方式重组。

此种方法可帮助作出详尽的分析。

通常需要新一代的3D工作站对CTA图像作出有效的显示与分析。

高质量的3D容积再现可给放射科医师及相关临床医师提供额
外的,深化的图像信息[2-4]。

51例病例增强扫描重建后的数据传送到Vitrea 2工作站,首先利用VR (容积显示重组)快速重组血管及颅骨,然后编辑图像去除颅骨,用MIP重建血管,部分行VE (CT内窥镜),MPR,薄层MIP以及探针技术对图像进行旋转、切割、测量等方法显示血管及病变,并结合原始横断图像进行分析。

2 结果、
51例SAH患者中, MSCT检查发现脑动脉瘤41例(共44个)、脑动静脉畸形5例,另5例未发现异常。

51例中有8例行DSA检查,其中发现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5例。

38例动脉瘤在MSCTA后直接手术,结果除1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外,余结果一致; 41例脑动脉瘤中MSCTA显示动脉瘤44个,实际为45个(手术证实)(如图)。

动脉瘤直径最小为4mm,最大为28mm,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11例,后交通动脉12例,颈内动脉23例。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女性,70岁,手术证实右侧颈内动脉分支处动脉瘤,a为CT平扫图像,示鞍上池、环池及纵裂池、侧裂池见条状高密度出血, b为MSCT MPR矢状位重建图像,显示囊状动脉瘤与颈内动脉相连。

c、d为三维VR图像,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瘤大小、形态及空间关系。

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