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
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名词之美】“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风萧瑟的凄寒之感。
(2)【色彩之妙】“夕阳”让人联想淡黄色的微光笼罩大地,晦暗的色彩更衬托出游子漂泊的孤独和哀愁。
【答案】(1)【名词之美】“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以秋景萧条的寂寥之感。
(2)【色彩之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让人联想到青山静静、绿水悠悠、白草绵绵、红叶片片、黄花朵朵,这些明丽清新的色彩,为这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
【解析】【分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此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阴阴;残花落尽
(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诗的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其中的“阴阴”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
(2)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
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残花落尽
⑵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感官)描写夜雪的?请作具体分析。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1)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解析】【分析】(1)“已讶衾枕冷”的“冷”是触觉感知到的;“复见窗户明”的“明”是明亮的意思,是视觉感知到的。
“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突出是听觉。
(2)明确诗意: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已讶衾枕冷”写天气的寒冷,营造了一种带有凉意的氛围,作者在深夜听到雪落、折竹的声音,暗示作者无心睡眠、内心孤寂凄凉。
故答案为:⑴触觉:冷;视觉:明;听觉:声。
⑵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冷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是对写作手法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从写作角度方面,进行解答;
⑵本题是根据诗歌描写的情景对诗人心境进行感悟。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诗歌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山名。
②即事: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⑵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蝠怎样的景象?
(2)“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意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一下。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深秋晚景图。
(“萧条”、“凄凉”等词语亦可)
(2)一致。
小桥流水人家更供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以乐衬哀)。
(3)通过写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经历表达了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和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深秋晚景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在这里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3)《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故答案为:⑴深秋晚景图。
(“萧条”、“凄凉”等词语亦可)
⑵一致。
小桥流水人家更供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乡愁(以乐衬哀)。
⑶通过写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经历表达了作者一种孤寂的情怀和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曲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内容,理解内容,概括的语言要简洁。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句意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注意结合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难度不大,本曲言简意赅,考生抓关键语句即可回答。
【附参考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天净沙·秋思》道:“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曲中最能表现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是________。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却比较温馨,与全曲意境不太协调,你如何理解这个句子。
【答案】(1)断肠(或断肠人)
(2)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并把握好诗歌情感是作答的基础。
如曲中最能表现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这种悲痛情感的词语可提取“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作为答案。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却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与其他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因为它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反衬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
故答案为:⑴断肠(或断肠人);
⑵以乐景衬哀情,“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哀景形成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感情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
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
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
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
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
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
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
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思乡
⑵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8.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
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译文: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
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也不知何谓平坦。
故答案为:⑴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⑵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描绘的景象。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能表现情感的句子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情感。
9.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行秋
(宋)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请写出诗人在前两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案】(1)秋蝉、柳树
(2)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借秋蝉和柳树两种意象烘托出闲适清静的意象。
(2)《行秋》运用动静映衬的写法。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动衬静。
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
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
因其心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
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
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秋蝉、柳树
⑵诗歌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蝉、飞叶来衬托环境的恬静安谧,从而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抓住诗歌所默写的景物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意,明确动衬静的手法的运用。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汸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______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1)重阳节
(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从“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①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战场”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
②不同: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第二首诗“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
”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
⑵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
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
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节气的理解,考生在平时注意对24节气稍加感知,即可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的是作者心情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抒情的语句,结合诗人的处境,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老病常常会令人自哀,但作者却不自哀,原因是什么?
(2)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什么?
【答案】(1)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2)铁马。
【解析】【分析】(1)“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念念不忘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所以诗中最能直接表达作者心志的意象是“铁马”。
故答案为:⑴作者有一颗无私的爱国之心。
⑵铁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留心诗中的重点词语、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诗人在诗中的运用的意象进行作答。
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断肠”的意思是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展现的萧索景象,与游子的悲凉心境吻合。
B.“夕阳西下”照应首句中的“昏”字,点名了时间。
C.这首小令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远行图。
D.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
【答案】(1)形容悲伤到极点
(2)D
【解析】【分析】(1)翻译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词语解释。
断肠人:悲伤到极点的人。
断肠:悲伤到极点。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
小令的前三句分别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面的氛围凄凉伤感,第二幅画面氛围温馨,第一、三幅画面和第二幅画面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一种漂泊的凄凉。
最后两句中的“断肠人”直接点明了一个漂泊在外游子的凄凉、思乡之情。
故“游子热爱秋景的情怀”表述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形容悲伤到极点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 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