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中考语文 仿写综合题阅读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仿写综合题阅读训练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仿写综合题
1.某班围绕下面一首诗开展诗歌诵读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的树
永不老去
(1)朗诵诗歌要把握节奏,请用“/”为下面的诗句标明停顿。

(要求:只标一处,标在恰当位置)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2)请根据开头两句诗内容和句式的特点,发挥想象,仿写一句。

(3)有同学搜集了一些关于“乡愁”的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请挑选出来并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4)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

天文专家表示,于10月8日登场的月全食天象是中国的观测者今年能观察到的唯一一次月全食现象,而且中国全境观测条件都不错,只要天气晴朗,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挂夜空。

10月15日下午三点,“天文社”拟召开一次“神秘的月全食”专题活动,请你通知所有成员准时到达多媒体教室并提前准备好发言内容。

(要求:格式规范,内容具体。


【答案】(1)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2)故乡的曲是一朵清雅的花,总在飘雨的夜晚绽放。

故乡的情是一缕袅袅的烟,总在孤寂的黄昏飘散。

(3)①作者所写并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
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②诗人移情于物,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表达出自己思乡深情。

③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4)示例:
通知
天文社成员:
我社定于10月15日下午三点开展“月全食成因”专题活动,请准时到达多媒体教室并准备好发言内容。

天文社
2016年10月14日【解析】【分析】(1)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句子的理解与断句能力。

划分诗歌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2)这道题目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它往往涉及语法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许多方面,仿写要求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的赏析。

赏析时要注意抓住具有特征的关键词语,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进行分析,抓住示例中的语句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揣摩。

(4)该题考查的语言应用,着重于语言表达。

要根据材料提供的情境条件,应用恰当的格式来表情达意。

本题要注意内容表述要具体,时间、地点等要求要明确。

【点评】(1)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世界需要爱。

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

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_______(,;)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
上琼浆。

④_______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给第3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写在横线上
(2)“谁也无法阻塞人生的风雨。

”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3)给第4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4)仿造文中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答案】(1);
(2)“阻塞”改为“阻挡”
(3)只有
(4)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

前后两个句子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故应选择分号。

(2)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阅读句子,会发现这个句子用词不当,应将“阻塞”改为“阻挡”。

(3)本题考查关联词的使用能力。

根据句意,“爱的怀抱”是“幸福成长”的条件,又加上后一句中有一个“才”,可以判定应填写“只有”。

(4)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所给的句子,分析其特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仿写句子即可。

注意应在结构、字数、句式、修辞等方面一致。

根据前面句子,可以判断所写的句式为“爱如为”,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点评】本题给出一段以“爱”为中心的文字,考查学生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病句修改、关联词填写以及仿写句子的能力。

3.成长中烦恼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怎么样对待它,某校九(2)班正在开展“成长的烦恼”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1)【材料研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道光帝流放到伊犁,他为国事而烦恼,可是天高地远又是罪臣之身,难以解脱,于是,他将烦恼抛开,去干实事,他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主持修建了不少工程,等到完工时,皇帝又下诏重新启用他
材料二、世界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从哈弗大学中途辍学后,遭到别人“自以为聪明”“他不可能成功”等等冷嘲热讽。

但他顶住了压力,凭借自己的必胜的信心,超人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最终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2)【启发感受】仿照示例,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实例:烦恼是前进路上的羁绊,消除它,就能阔步前行。

(3)【观点辩论】一个九岁男孩因写了几首“神奇”小诗,一夜爆红网络。

随后,媒体的过渡关注与热捧,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

“小诗人”说:“我再也不写诗了。

”有关小神童的成长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有人认为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说出名就要趁早,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答案】(1)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我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战胜烦恼,有所作为,甚至取得成就。

(2)烦恼是晴朗天空中的阴霾,消除它,就能重见天日。

烦恼是脚下鞋中的沙子,消除它,就能健步如飞。

(3)我认为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如题目中所说的九岁小男孩,他的正常的生活与学习都受到的干扰,这会让年龄过小的他无法承受压力,而畏惧写作,扼杀他的天才。

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他没有将媒体的关注当作压力,而是引以为豪,这又会助长他的骄傲情绪以及功利心,也会扭曲他的创作心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要读懂材料,找出二者的共同点,用简洁的语句表述。

材料分别讲述了林则徐、比尔盖茨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烦恼而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战胜烦恼,有所作为。

(2)本题考查阅句子的仿写能力。

解答此题用与例句相同的句式,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述烦恼与成功间的关系即可。

如:烦恼是晴朗天空中的阴霾,消除它,就能重见天日。

(3)本题考观点表达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题,两种观点都可以选择,关键在于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理由。

如果选择第一个观点,就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九岁男孩的例子来表述理由。

【点评】本题以“成长的烦恼”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背景,给出两则材料,分别为林则徐、比
尔盖茨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烦恼而取得的光辉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仿写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能力。

需要学生仔细斟酌答题的语言和内容。

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

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

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子。

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做答。

材料一:今年的6月1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耕民族看天吃饭,对自然季节的细微变迁与它带给生命体的影响格外敏感,这份敏感也体现在农历中。

午,夏历中用以指五月。

夏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就是午月。

由此,午月的初始午月的开端,便称为“端午”。

材料二:每年的端午,由于时令气温正适合各类病毒虫害滋生,而此时正值艾叶生长繁茂,气味浓烈之时,于是家门前总要悬挂艾草,既用于避邪,又用来驱赶蚊虫。

材料三:今年传出个别大学限制过圣诞节的消息,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再次引发讨论。

(1)你认为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简单谈谈理由。

(2)根据以上材料以及平时的生活经验,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仿照下面例句画线部分,补写句子,写出你对这个节日的了解,并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书写着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春节,贴春联,吃汤圆,春晚播放际,触动家国情愫;比如清明节,回故里、祭祖坟,鞭炮鸣响时,牵动血脉亲情:________……
【答案】(1)不该过,弘扬传统文化,宣传中国符号,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或:可以过,全球化时代,传统应该跟上时代,让传统文化也走向世界,让大国文化包容创新)
(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艾草飘香处,引发怀古幽思。

【解析】【分析】⑴根据题干主题,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该过,也可以说不该过,说出理由即可。

⑵仿写的时候,句式和内容都要考虑到。

每个短句子的字数都要和例句一致,内容应是端午节及端午节的习俗。

故答案为:⑴不该过,弘扬传统文化,宣传中国符号,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或:可以过,全球化时代,传统应该跟上时代,让传统文化也走向世界,让大国文化包容创新)
⑵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艾草飘香处,引发怀古幽思。

【点评】(1)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2)按要求续写句子,要熟悉中国传统的节气和习俗,注意语言的简洁、连贯与生动。

能力层级E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

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散文”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答案】(1)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析】【分析】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

第二题考查语言表达。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阅读文段,其主要内容是材料的第一句话。

可概括为: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由题意可知,本题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散文,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使用自己最熟悉的修辞手法即可。

示例一: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示例二:散文是我国文学花园里的一枝美丽的花朵。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作答本题,要抓住材料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注意字数30字的限制。

(2)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地表达我们的见解,不仅是中招考试的要求,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眩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chī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慰藉(________)chī情(________)绿荫(________)
(2)诗歌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

(3)根据诗歌中划线句的特点,请再仿写一句。

【答案】(1)jiè;痴;yīn
(2)眩耀;炫耀
(3)示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做你的一把大伞,让你在伞下长得娇弱纤细
示例2:我如果爱你——绝不学轻浮的云彩,用放浪的形骸轻裹你的世界
【解析】【分析】(1)(2)考查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与书写。

“藉”多音字,jiè、jí,“慰藉”读作“jiè”,“痴”不要写成“知”,“荫”多音字,yīn、yìn。

“绿荫”读作“yīn”。

“眩”与“炫”可通过部首来辨析。

(3)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我如果爱你……绝不……”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⑴jiè;痴;yīn;
⑵眩耀;炫耀;
⑶示例1:我如果爱你——绝不做你的一把大伞,让你在伞下长得娇弱纤细;示例2:我如果爱你——绝不学轻浮的云彩,用放浪的形骸轻裹你的世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它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句子仿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

2、句式要统一。

3、修辞要相同。

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7.学校开展“亲近经典”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1)【我阅读我朗诵】小明在朗诵叶赛宁的《夜》时,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助解决。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朗诵这一诗节,应采用的语调是()
A.舒缓
B.欢快
C.激昂
D.深沉
(2)【我阅读我分享】请用“/”给下面的诗句标出两处停顿。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3)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读书心得。

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

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
【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4)【我阅读我创作】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我的创作:________。

【答案】(1)A
(2)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3)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不耻下问;请教
(4)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
【解析】【分析】(1)诗歌朗诵的语调主要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

从“梦乡”“失去喧响”“歌声沉寂”“不再欢嚷”等词句可以看出,诗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夜景图,因此朗诵时语速应慢,语调舒缓。

故选A。

(2)“幽暗的松林”是主语,“失去”是谓语中心语,“喧响”是宾语,它们中间都应该停顿。

(3)【甲】处属于前后矛盾,“诗歌”就包含了“古典诗词”。

【乙】处是成语“不耻下问”不得体,“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因此,“不耻下问”不能用于向老师,家长请教。

(4)写作的关键在于选取好写作对象,可以是生活中普通平凡甚至是不起眼的事物,同时要揭示出它的内涵。

比如小花,小草,繁星,小溪等。

写作时注意与例句结构保持一致,如果字数能够做到相同更好。

故答案为:⑴A;
⑵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⑶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不耻下问;请教;
⑷每一朵小花/都是歌颂生命的乐章。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技巧,朗读的语气应根据诗中的意境来判断。

本诗所写为夜景,表现了夜的幽静,所以语调应为舒缓的;
⑵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可根据句子成份来进行划分。

这句话的主语是幽暗的松林,谓语是失去。

宾语是喧响;
⑶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确定最后选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
⑷仿写句的类型有三种:以内容格式为主的仿写、从句式词性角度去仿写、以修辞为主的仿写。

仿写语句时要注意:一是仿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要与例句一致;二是所仿写的句子的内容与提示的内容要构成一个整体,语意连贯,合理顺畅。

8.某班级开展主题为“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认识自强不息的内涵】有同学搜集了有关自强不息的几句名言,其中有一句不合适,请找出来。

()
A.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

——歌德
B.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C.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要不断努力。

——海伦・凯勒
D.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2)【寻找自强不息的人物】请你从自己搜集的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中,选一个张贴在教室里。

(3)【演讲:青春当自强】某同学的一段演讲稿中,有几处语病,请你读后完成各题。

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我像个无知者;但我不因无知而自矮三分。

芸芸众生中,我只是沧海一粟(A)但我又怎能不因渺小而妄自菲薄呢?忘记昨天的痛楚,珍惜今天的奋起,憧憬明天的美好。

不要让昨天成为绊脚石,而要让每一天成为垫脚石。

(B)矢志不移地奋斗,以自强来练就明日辉煌!(C)让我们像桑提亚哥那样呐喊吧;我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让我们像斯佳丽那样宣誓吧;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①画线句(A)表意不准确,应改为________。

②画线句子(B)用词不当,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③仿照(C)处画线句,在括号内补写上与前后意思连贯的句子。

________
【答案】(1)B
(2)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3)但我又怎能因渺小而妄自菲薄呢;练就;铸就;略
【解析】【分析】(1)B项,“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论述的是读书的益处。

与“自强不息”无关。

故选B。

(2)本题要紧扣题目要求中的“自强不息”,举出古今中外名人自强不息,成就人生的事例即可,如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等;最后按照事例论述的格式“人+事”的形式概述即可。

(3)①否定词运用不当。

应为:但我又怎能因渺小而妄自菲薄呢?②用词不当,“练就”意思是练成,经过练习训练而取得某一成就。

“铸就”意思是指把熔化的金属倒入特制的模子里,也指塑造人的性格或脾气,多指有益的性格或脾气。

与“辉煌”搭配的应是“铸就”。

③分析例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内容上,根据题意,围绕“自强不息”;形式上,仿照上下句的结构形式,要列举出人物及其名言,然后按照“让我们像……那样……吧:……”的格式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⑴ B
⑵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

⑶① 但我又怎能因渺小而妄自菲薄呢;
② 练就;铸就
③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论据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选项内容明确论述观点,选出合适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积累,注意搜集的自强不息的人物故事。

⑶①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注意通读句子,明确句意不准确的毛病并改正。

②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注意通读句子,明确用词不当的毛病并改正。

③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注意仿照划线句子,仿照句意和句式,写出连贯的句子。

9.孝感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

请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并按照需要完成孝文化专题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近两千年来,孝感孝子层出不穷,仅明清县志记载,孝感有名有姓的孝子就多达493名,在《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孝,即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武汉黄陂有木兰庙(曾隶书孝感),当地人都认为代父从军、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孝女。

【材料二】数年前,孝感女孩,全国道德模范谭之平,在尽心赡养父亲和继母的同时,刻苦学习。

大学毕业后,她竭力心力,艰苦创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尽力助养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她用爱心和事业心丰富着孝感道的时代内涵。

【材料三】孝感市大悟县梁龙,梁小龙兄弟俩为了让瘫痪的母亲得到更好的治疗,带着母亲来到上海,弟弟白天照顾母亲,晚上打工赚钱;哥哥白天读书、打工,晚上照顾母亲。

梁龙、梁小龙家庭因兄弟齐心协力践孝道、相互扶持渡难关撑起一个家而荣获“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1)解“孝”字:下图是金文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2)明“孝”道:明代在发展“孝”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填充横线上的内容。

大孝爱国,孝是保卫和平、赤诚报国的庄严使命;
中孝立业,孝是竭尽心力、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A________,B________;
(3)践“孝”行:为响应孝感市“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域”的倡议,班级设计了两项“我和孝文化”实践活动主题,请开动脑筋,另外设计两项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一:探寻孝感地名由来。

活动主题二:开展孝文化主题演讲
活动主题三:________。

活动主题四:________。

【答案】(1)“孝”就是子女尽心尽意的扶持(帮助、侍奉、赡养)老人(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