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野间宏作品的反战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野间宏作品的反战特色
【内容提要】野间宏是“第一批战后派”先锋,其代表作《真空地带》深掘军队本质,表达被不义战
争撕裂青春之痛,突出军国主义年代正义青年的悲剧,深触不义战争的反人性本质。
《青年之环》重点
突出战争对主人公形成的巨大身心压力,强调人面对战争压力,历经恶战苦斗后的无奈。
《真空地带》
是“战后文学最高杰作”,尖锐地掘出军国主义国家本质,揭露残酷的军队生活与侵略战争之恶,表达了
作者的厌军反军心理。
【关键词】
“第一批战后派”
野间宏
左翼作家
反战思想
文学研究
·
刘立善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
一
野间宏(1915—1991)生于神户市,其父是电气技师,信仰镰仓时代初期高僧亲鸾(1173—1262)开创的净土真宗,是“在家净土真宗”流
派之一“实源派”的教祖,传教于贫民之间。
野间宏5岁前后时就被灌输宗教思想。
1925年,父亡。
失怙与宗教意识将野间笼闭于“不看今世,专看来世莲花”的神秘世界里。
如何摆脱这一状态,是他青春时代的一大课题。
中学时代,野间宏喜欢的作家是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
受正冈子规影响,开始赋俳句,作短歌。
后又痴迷于波德莱尔(Baudelaire,1821—1867)的诗集《恶之华》(1857)。
1932年,野间宏考入旧制官立第三高中(在京都左京区,今京都大学教养学部前身),开
始学习法语,并结识了偏爱法国象征派诗歌的诗人竹内胜太郎(1894—1935),受到决定性影响,
高一时他情注马拉梅1〇
(1842—1898)、兰波
(1854—1891)、瓦莱里(1871—1945)等法国诗人构筑的象征主义世界,对小说家纪德(1847—1932)、普鲁斯特(1871—1922)情有独钟。
高二
时精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的作品,并对西田几多郎(1870—1945)与田边元(1885—1962)的哲学感兴趣。
高三时,受左翼运动参与者井口浩影响,野间宏开始接近马克思主义。
但真正令他走入马列主义的契机,是其偶像竹内胜太郎去富山县黑部
峡谷2〇
揽胜,于1935年6月25日跌落入黑部川
(85公里)而亡。
偶像一瞑不见,这一事件刺激野间宏毅然走出艺术至上主义领域,如纪德(Gide,1869—1951)那样,转而信仰共产主义。
1935年,野间宏考入京都帝大法语专业,参
加《资本论》
(1867—1894)研究会。
此间,社
会主义运动迭迭遭弹压,惟有关西出现了重建共产党的苗头,野间宏似乎通过工人矢野雄,接
触到神户的共产党,参与政治运动。
1937年底,
运动遭到毁灭性破坏。
1938年,野间宏于京都大学法文科毕业,就职大阪市政府。
担任与部落3〇相关的业务。
他根据自己的气质,开始写小说,但苦于无法面世。
1941年10月,他入步兵第37联队步兵炮中队,翌年1月中旬开赴中国北方,1942年2月末赴菲律宾战场,3月参加了巴坦半岛(Bataan Peninsu⁃la)作战等;1942年10月,患疟疾回国;翌年初夏被判为违反《治安维持法》的“思想犯”,身陷大阪陆军刑务所,年底出狱,返回军队,仍受人监督。
同年与富士光子合卺。
转业后因有前科,野间宏当不成公务员,只好就职大阪军需会社。
日本败战后,1946年,野间宏发表了日本文学史上角度空前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阴暗的绘画》,投身文学,一举成名,声名鹊起,与梅崎春生、椎名麟三等人成为文学流派“第一批战后派”作家,野间宏任先锋。
其后,野间又发表了《两个肉体》(1946)、《地域第二十八歌》(1947)、《脸上的红月亮》(1947)、《崩溃的感觉) (1948),揭露战争中人的恶性利己主义给人造成的深重伤痕。
1946年,野间宏加入日共和新日本文学会,次年成为《近代文学》与《综合文化》的同仁,是战后艺术运动的主要促进者。
1948年,野间宏作为日共地区委员,投身地区人民的斗争, 1952年发表了深掘军队本质的长篇小说《真空地带》。
而后问世的作品有:通过股票市场实情,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力作《色子的天空》(1958—1959)、长篇自叙传《我的塔耸立在那里》(1960—1961)等。
除了小说,野间宏还发表了许多文学理论文章与人生论、政治论方面的随笔,收入文集《文学的探求》(1952)、《人生的探究》(1953)、《论感觉和欲望与物质》(1959)之中。
本文重点论述野间宏的三大名篇——
—《阴暗的绘画》、《青年之环》与《真空地带》。
二
痛苦是滴血的伤口,与其抚平,不如往伤口埋下一粒花种,让伤疤变成艺术之花。
野间宏经受的苦雨酸风,积于中,形于外,开出文学花。
伤痕文学《阴暗的绘画》(《黄蜂》1946年4、8、10月号)是野间宏切身生活体验的文学化。
《阴暗的绘画》首先涉及的,是尼德兰4〇画家
勃鲁盖尔(1525?—1569)作的嘲笑、抗议西班牙国王专制政治的阴暗人的讽刺画集。
画面是一场暴风雪过后,光秃秃山丘隐没于沉沉暗云中,树杈上垂挂着吊死鬼,许多骨瘦如柴的人排成长列,等待前去自挂东南枝。
鸦群聒噪于最高的上吊踏台上。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观者如堵。
还有被生活负担压弯了腰的田夫,乞丐后背缝着几条狐狸尾巴,一走路就摇摆起来。
勃鲁盖尔注入这幅令人毛骨悚然的讽刺画中之真意,是对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专制政治的嘲笑与抗议。
表达了人们与不公平的格斗,对贫困的愤怒,反对愚昧5〇。
京都的贫寒大学生深见进介,看了此画集,深受震撼,觉得不少素材来源于他的不可名状的苦涩体验。
“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全国因参与反战运动或思想运动被学校开除的高中生,汇合于京都的大学,酝酿运动,这里好似反战学生的最后一个据点。
深见进介周围的人有两种想法,一种是应当发动日中战争,以度过日本的经济危机;一种是日中冲突乃日本统治阶级最后的危机,两年内革命必然到来。
深见进介持后一种想法,他与激进团体中的同学永杉英作、羽山纯一、木山省吾等人,“同学习,同斗争,同受苦,同放荡”,度过了大学时代。
深见进介充分理解永杉英作等人的理念与行动,产生共鸣。
但他们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做准备时,死神已经在等待着他们。
深见进介即佩服他们,关键时刻却退了一步,他不能认同“死亡”这种自我毁灭,他认为必须保存自己,持续运作,从中放射出伟大灿烂的光辉。
同时,深见进介又觉得自己的憧憬无法实现,自己不啻时代卡车轮下一只小青蛙,会被碾得粉碎。
深见进介另一个烦恼是,双亲担心他搅入“思想问题”6〇。
深见进介的父亲是下等官吏,母亲久病不瘥。
每次家里寄来学费时都再三告诫:勿与“党徒”同流!想起艰难的父母,深见进介心情阴郁。
其后,母病重,寄来学费渐少,受财力制约,深见进介因节衣缩食,自尊受伤。
他常与永杉英
论野间宏作品的反战特色
·
作、羽山纯一、木山省吾交流思想,四人左翼激进言行,受到警察严密监视。
深见进介等人看勃鲁盖尔画集,认为其中《阴暗的绘画》内容,好似表现日本社会当时状
况———时代走向战争,人们痛苦,呻吟,烦恼,反抗,奇怪现象层见叠出,因而心生共鸣。
永杉英作毕业前身陷缧绁,拒绝“转向”。
一年后瘐死,羽山纯一入伍后被捕,死于陆军刑务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木山省吾撒反战传单被捕,瘐死。
深见进介结束三年半军队生活归国,被判为思想犯入狱,
“转向”后出狱苟活下来,就职军
需工厂,此时惊悉永杉等三人都死了。
深见进介认为他们的结局是“无奈的正确”。
勃鲁盖尔画集放在深见进介宿舍里,大阪遭美军空袭时化为灰烬。
深见进介作为工厂特设防护员,参与灭火,眼看熊熊烈焰烧毁了自己宿舍,他觉得画中各种人都站立起来,永杉英作、羽山纯一、木山省吾混在其中,又被烧毁,深见进介觉得听见了他们的阵阵悲鸣。
深见进介的表情复杂,好似画中的妖怪,面对火焰。
《阴暗的绘画》充满悲涩。
野间宏细述勃鲁盖尔的画集内容,以表现被不义战争撕裂青春之痛,突出战争与军国主义年代热血青年的悲剧,触及革命运动与利己主义的纠葛。
咀嚼战争体验,呼吁新时代的到来,这是《阴暗的绘画》的主题。
与志贺直哉行文直接、明晰、清澄的风格相反,《阴暗的绘画》文字晦涩阴暗,句子衔接带黏着
力,似藤缠树,无限延伸。
这是野间宏创造的描写战争痛苦渗透肉体内的表现风格。
《阴暗的绘
画》被称作“宣告战后文学诞生的纪念碑”,从此,野间宏作为第一批战后派作家,开始长期从事文学活动。
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
(1947)和《阴
暗的绘画》并列为野间宏初期代表作。
主人公北川年夫经历6年军队生活,人生被蹂躏得一塌糊涂。
在血腥战场上,他体验了为保全生命,眼见战友被杀却不解救的利己心理。
复员后,这种极限状态下的人性丑陋,化为伤痕,时刻折磨他,使他无法爱女友堀川仓子。
北川年夫见恋人于东京,凝视恋人白嫩脸上的斑点,觉得那“斑点不断扩大,脸上出现一轮又大又圆的红月亮。
那又大又圆又红的热带月亮,升在她的脸上。
”那是战场上的红月亮,北川年夫看见患热病的黄脸士兵们,还有长长的队伍。
作品深触战争的非人性本质。
三
如同志贺直哉创作《暗夜行路》一样,野间宏的洞照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五卷长篇小说《青年之环》,从1947年持续写到1971年,前后长达24载,1947—1949年,发表于杂志《近代文学》、《新文学》、
《序曲》、
《丹顶》上,裒然成集,出
版第一部。
1950年,将发表于《文艺》1—6月号上的作品裒辑而成第二部。
第一部与第二部及其后补写部分汇合,1966年1月,河出书房出版《青年之环》第一卷《华丽的色彩》;1966年3月,
6月、1968年10月、1971年1月,相继出版了第二卷《舞台的脸面》、第三卷《表里表》、第四卷《影子的领域》、第五卷《火焰的场所》。
如此鸿篇巨制,情节时间却仅限定于1939年
夏季3个月,地点在日本关西(京都、大阪、神户一带)。
野间宏结合战争时代的社会状况,描写与大阪市政府社会部职员矢花正行相关的上百个人物。
矢花正行学生时代参加了京都的左翼团体,如今与该团体的友人仍保持联系。
因遭政府多次弹压,左翼运动失去了元气,同志相聚,只是交换信息。
他们的行动时时受到特高警察严密监视。
矢花正行的工作与部落民相关,战争导致物资管制,令许多部落民失业,矢花正行的业务范围是指导部落民再就业。
课长与部长将部落问题的解决全部推给矢花正行,但他心有余力不足。
部落中有维权组织“水平社”,组织了经济更生会,而放高利贷者、囤积居奇的批发商等,敌视经济更生会的活动,造谣中伤。
矢花正行认定,部落内部历史形成的诸种弊端,须靠部落解放运动的发展来逐步解决,但一想及军警的弹压与战争年代黑云压城的严峻形势,他又感到绝望。
矢花的父亲是电气技师,已故,母亲吉江经营小型娱乐场售票处,艰难度日,她将净土真宗
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经济上矢花正行对母亲无
能为力,深感内疚。
生活的不如意,使矢花正行
与恋人大道阳子劳燕分飞,但他依然怀恋逝去的
美好时光。
大道阳子的胞兄大道出泉是新兴资产
阶级子弟,学生运动中受挫,脱离马克思主义运
动后,自暴自弃,生活颓废。
大道出泉的父亲大
道敬一是电力企业家,家外彩旗飘飘。
其唯利是
图的部下田口吉喜抓住把柄,不断从大道家诈取
钱财,并威胁声称要报警,说曾参加过左翼活动
的矢花正行要赤化部落民。
愤怒的大道出泉杀死
了阴鸷的田口吉喜,自己也开手枪自杀了。
《青年之环》的素材来自野间宏的生活体验,主人公矢花正行被塑造成值得肯定的知识分子;
大道出泉作为一个思想上的失败者,也独具魅力,
二人是作品的两根支柱。
进而笔及部落歧视、战
争、心理与生理、家庭伦理、恋爱、宗教、生死、
个人与整体的关系等,涉及日本社会广大阶层,
是名副其实烛照日本社会的“整体小说”代表作。
《青年之环》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描写得栩栩如生,重点突出战争对主人公形成的巨大身心压力强调人面对战争压力,历经恶战苦斗后的无奈,反战意识实甚鲜明。
《青年之环》是战后日本文学中异例的巨篇,鉴于此作的卓异文学价值, 1971年获“谷崎润一郎奖”。
1973年获“亚非作家会议”设定的“洛塔斯奖”。
四
长篇小说《真空地带》(1952年2月,河出
书房刊行)旨在揭露军队生活非人性的实态。
一
等兵木谷利一郎将林中尉丢失的钱包里钱财窃为
己有,不仅被判为盗窃罪,还被扣上“反军思想
家”大帽子,被投入陆军刑务所,服刑两年3个
月。
木谷归队后,一心要找林中尉复仇,却发现
士兵全是新面孔,人人蔑视出狱的木谷利一郎。
一等兵曾田原二亲近木谷利一郎并关照他。
曾田
原二认为,自己所在的陆军内务班7〇生活在四边约110米正方形的驻地,24小时衣食住行被管制,与外界完全隔绝,这种生活环境里没有空气,是“真空地带”,人丧失了自己,丧失了人性,士兵个个都以假日出兵营自由活动为乐。
曾田原二奢望设法打破真空地带。
战况激变,开始抽调士兵,组成独立步兵部队,参加野战,被抽调者即等于去送死。
所以,全中队士兵个个战战兢兢,都害怕自己被选中。
此时木谷利一郎重逢仇人林中尉,听其言,木谷利一郎大吃一惊。
木谷利一郎被判重罪的真相是,上司之间搞权力斗争,纠葛激烈,营私舞弊,冒领军需品,贪污腐败。
为掩盖丑陋真相,故意制造冤案,木谷利一郎被当成了龌龊长官们勾心斗角的牺牲品。
木谷利一郎对军对的如此歪风邪气甚感愤怒,却无可奈何。
最后他被押进运兵船,派往野战部队。
《真空地带》的世界,基本是陆军内务班生活圈,是个灭绝人性善恶颠倒的地方。
曾田原二愤言:“兵营里没有空气,空气被强权者抽走了。
这里与其说是真空管,不如说是造真空管的地方,是真空地带。
”军队生活时代,木谷利一郎惟一能感到生活中有滋润度的,是他与花枝炽烈的富于人性之爱。
花枝家境贫寒,沦为枇杷门巷里的风尘女。
木谷利一郎失怙后,家道衰败,饱受暴虐地主欺压,他与花枝同病相怜。
木谷利一郎复仇,是《真空地带》的情节主轴,进而步步推开。
在“真空地带”以外,惟一温馨的,就是木谷利一郎与妓女花枝的恋爱。
最后木谷利一郎为了去飞田游廓山海楼见花枝,从军营里偷偷跑了出来,立即被发觉,被抓了回来。
木谷利一郎的两大愿望——
—复仇和重访心爱妓女花枝皆成泡影,被军队碾碎了。
木谷利一郎只有绝望地怀念花枝。
《真空地带》是现实主义作品,尖锐地掘出军国主义国家本质,揭露残酷的军队生活与战争之恶,表达了作者的厌军反军心理。
《真空地带》与堀田善卫的《广场的孤独》、中野重治的《五脏六腑》(1954)同属带反抗意识的力作。
基于野间宏的文学特色,日本学者指出:“在战后派作家中,若将三岛由纪夫置于最右翼,那么,应当置于最左翼的作家是野间宏”8〇。
《真空地带》有“战后文学最高杰作”之誉,获1952年“每日新闻文化奖”,同年被搬上银幕。
并先后被美国、法国、捷克、荷兰、苏联、中国、
论野间宏作品的反战特色
·
波兰等国引进国门,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
基于野间宏对日本文学做出的贡献,1989年授予他“朝日奖”。
野间宏的文学故乡是法国。
他受过普鲁斯特
和纪德影响,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表现方法为野间所喜爱。
第一批战后派作家中,与野间宏相似的是深受法国文学影响的中村真一郎。
第一批战后派作家多在战前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有某种关联。
野间宏的作品就表明了这一点。
反战是他作品的主旋律。
野间宏在《阴暗的绘画》认为,日本侵华会给日本统治阶级带来最后的危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第一批战后派明示了战后文学四大特质:第
一,改创文学形式和方法,追求手法新鲜度,摒弃传统的现实主义和私小说,追求虚构世界。
第二,存在主义倾向明显。
存在主义不以人的本质而以个体人的存在为哲学中心,探究极限状态的人面对的普遍主题,关心个人的存在、自由和责任。
存在主义伴有孤独、不安和绝望。
第三,反对战前无产阶级文学‘政治优先论’,主张‘反政治主义’。
第四,随着作家视野扩大,作品题材空前丰富,涉及政治、异国题材、性、军队和天皇制”
9
〇。
这些特质,在野间宏作品中都有或浓或淡
的体现。
1960年5月,野间宏任日本作家访华团团长,
与龟井胜一郎、松冈洋子、大江健三郎等访问了
中国。
注释:
1
〇象征主义诗人马拉梅认定,诗的使命在于橥平凡
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这一世界是最高理想。
2
〇位于富山县东部,黑部川上游峡谷,河右岸是后立山连峰,左岸是立山连峰,峡谷之美,名闻遐迩。
3
〇所谓“部落”,指的是在身份与社会地位方面受歧视的底层人聚居的地区。
江户时代根据政治意图形成了部落,明治4年(1871),在法制上部落民得到了解放,但没能根绝歧视。
明治末期,政府实施了部落改善政策。
4
〇尼德兰是中世纪末期一个地区概念,指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一带。
尼德兰艺术在美术史上通常指15世纪至16世纪60年代之间的美术。
5
〇勃鲁盖尔在作品中采取多种形式,揭发西班牙军队和宗教法庭对尼德兰人民的残酷迫害,鼓励人民奋起反抗。
他在描绘农民生活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有“大勃鲁盖尔”、“农民勃鲁盖尔”之称。
6
〇当时,父母非常害怕自己孩子在大学里受到共产主义思想感化,成了“危险人物”,被学校开除。
7
〇旧日本陆军兵营中士兵起居的组织单位,一个中队分成几个内务班。
8〇〔日〕吉田精一:《现代日本文学史》,筑摩书房
1984年版,第187页。
9
〇刘立善:《日本近现代文学流派史》,辽宁大学出版
社2007年10月版,第295-296页。
(责任编辑李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