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区域发展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中—天水经济区商洛区域发展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202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我市商州、洛南、丹凤、柞水四县区纳入该经济区发展规划,直接辐射商南、山阳、镇安三县,标志着我市不仅搭载上关中率先发展的快车,而且在区域发展布局上已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为有效推进全市率先突破发展,依据国家发改委《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商洛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及《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决定》,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渡的关键阶段。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市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发展的现状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74.04亿元,比2005年增加73.88亿元,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达到14.25亿元,比2005年增加9.1亿元,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
比2005年增加4.36亿元,年均增长40.5%。
——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快,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7亿元,比2005年增加14.91亿元,年均增长21.3%。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8年实现增加值61.58亿元,比2005年增加 21.31亿元,年均增长14.07%。
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是2005年的7.2倍。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十一五”以来,相继建成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交通设施突破发展,电网、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4.6亿元,比2005年增加127.4亿元,年均增长64.2%。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8元,比2005年增加3650元,年均增长14.9%;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2005年增加888元,年均增长16.6%。
(二)面临的挑战
自身发展基础薄弱。
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亟待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后,我市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与经济区相比,仅为3.72%,处于经济区8市区第六位,仅排在杨凌和铜川之前,其中一区三县生
产总值占经济区的2.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177.5元,比经济区人均生产总值低9188.6元,只有平均水平的43.86%。
全市总体经济实力还需要大幅提升,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要达到经济区53000元目标,需要接近翻三番的发展速度。
(三)优势与机遇
进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后,我市发展不仅拥有自身优势,而且面临新的历史机遇。
一是战略区位优势。
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我市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节点,成为西北地区连通东南地区的交通大通道,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出入东南地区的重要门户。
二是矿产资源优势。
已发现矿产资源60多种,潜在价值超过3400亿元,处于全国280多个地级市的第一台阶,为打造现代材料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与关中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优势互补。
三是生态资源优势。
区域内青山绿水,森林覆盖率达到61.3%,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五大商药及核桃、板栗、茶叶、生猪等特产品质优良,为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以及现代中药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与关中人文旅游和现代农业错位发展。
四是人力资源优势。
经过近几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锻炼,全市已形成50万左右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务大军,为全市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特别是融入大关中经济区后,西安大都市对我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吸引海内外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集聚和重组,有利于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有利于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
为全市经济率先突破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二、总体要求
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高起点确定发展目标,找准发展定位,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推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省委省政府关中率先发展和陕南突破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率先突破发展。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创新型区域;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着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
力争用10年多一点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之一的经济板块,实现经济繁荣、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
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政府推动,鼓励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坚持循环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延长产业链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坚持科技引领。
加强技术引进,推进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实现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搞好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推进,实现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体制创新,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寻求合作机遇,拓宽合作领域,加强经济合作,在合作中谋求更大发展。
——坚持项目支撑。
按照连续建设、滚动发展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瞄准未来发展,不断挖掘、论证、筛选新项目,做到建设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使项目建设接替有序,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三)战略定位
——区域经济开发开放前沿阵地和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重要接续地。
——全国现代材料重要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秦岭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
——西部现代中药基地和优质绿色食品基地。
(四)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跨越发展。
全市生产总值2012年达
到350亿元,2015年达到650亿元,2020年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一区三县2020年达到800亿元;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000元,比2008年接近翻三番。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以各县工业园区为辐射的统筹科技资源的现代材料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及生态旅游基地、现代中药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和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综合科技实力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5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进入经济区中等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
加大铁路客运专线及复线、支线机场、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把商洛由交通大通道建设成为区域重要交通枢纽;完善水利设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快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力得到根本改善。
——城镇化水平有大幅提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商(州)丹(凤)一体化,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50万人,控制面积68平方公里;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取得突破,城镇化率达到55%。
——公共服务达到新的水平。
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进展。
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显著降低,丹江、洛河、乾佑河等干流达到Ⅲ类以上水质,中心城市市区空气中SO2和NO2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五县城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基本实现综合、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专栏1: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三、发展重点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发展潜力,依
托西安(咸阳)核心城市和商洛次核心城市向外放射的交通干线,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加强经济区与辐射区的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现代材料基地、生态旅游基地、现代中药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加快新农村建设,将我市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之一的经济板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友好型社会。
到2020年,全市规划实施重大项目380个(类),总投资3443.4亿元。
(一)基础设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畅通便捷、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加强全市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65个(类),总投资1333亿元。
1、交通。
加快高速公路网和连接三级城市、重点镇、资源富集区、旅游风景区及乡村的道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达能力,到2012年,实现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全市内部通道和对外交通干线网络化,到2015年,通乡、村公路全部实现水泥或沥青路面,形成以商洛中心城市为中心的“两横三纵两连接”高等级公路网络。
策划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支线机场和油气输送主管道及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用户的油气管网系统建设,完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完善网络、优化结构,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和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
规划重点
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966.4亿元。
专栏2: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2、城建。
全市构建由经济区次核心城市、三级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四级组成的城镇体系。
加快推进商(州)丹(凤)一体化建设和丹凤县改区进程,不断扩大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人口聚集、产业聚集,着力打造经济区次核心城市。
加强五个三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大量吸纳周边农村富余人口,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的县域经济中心。
合理安排重点镇建设,积极实施工业强镇建设工程和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采矿业和旅游业,着力将8个省级重点镇以及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基础较好的中心镇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名镇重镇。
对其他建制镇,重点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能力,促进城镇发展。
加快城镇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通达的
城市道路网络和公共交通体系、配套完善的城市给排水系统、清洁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给系统、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灾减灾和预警、应急处理系统,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7个,总投资121.4亿元。
专栏3:城镇建设重点工程
3、电网。
着手建设超高压输变电站和输电通道,优化330千伏及以下电网结构,提高网架运行稳定性,实现电网协调发展。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3类,总投资24.3亿元。
4、水利。
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重点实施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防洪保安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流域治理工程和水生物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强化农业和城乡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
用效率和效益。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5类,总投资110.3亿元。
专栏4: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5、信息。
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业务应用。
加快干线光缆网络建设,积极采用光纤接入技术,大力发展用户宽带接入网。
推进数字化区域建设,建成有线、地面和卫星三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全面发展数字电视业务。
完善数字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快商洛信息化建设进程,推进市县两级政府和部门网站建设。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5类,总投资110.7亿元。
专栏5:信息建设重点工程
(二)优势产业。
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加强配套分工,实现产业对接,促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集群,构筑若干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2020年前,规划实施重大产业项目169个,总投资1661.1亿元,达产达效后年可实现销售(营业)收入3810.8亿元,财税贡献342.2亿元。
1、打造全国现代材料重要基地。
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及各县工业园区为重点,采取非常措施,采用高新技术,加快硅、钒、钼、金、镁、钛、铁、氟、锌、钾、钙等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开发和精深加工,做大做强新能源、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领域的现代材料工业及部分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最终建成与关中制造业优势互补的全国现代材料重要基地。
规划重大建设项目65个,总投资1288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480.2亿元、财税贡献304.6亿元。
——新能源材料。
利用市内优质石英石资源,以比亚迪、延长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冶金法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以五氧化二钒为基础原料,培育发展储能钒电池及制品。
规划新能源材料建设项目10个,总投资746.3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270.9亿元,财税贡献162.9亿元。
——有色金属材料。
利用市内潜力巨大的有色金属资源,在目前全国第一优质钒、第三钼精矿采选能力的基础上,以中金集团、省有色集团、西部鑫兴等大型企业为核心,精心打造国内一流的钒、钼、锌、金、镁、钛6大有色金属材
料生产基地,为关中装备制造业提供支撑。
规划有色金属材料建设项目23个,总投资205.1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87.3亿元,财税贡献78.4亿元。
——钢材料。
利用大西沟探明储量3.02亿吨、远景储量5.6亿吨的我国第二大尚未规模化开发铁矿床及市内有色金属产品,依据省钢铁产业振兴规划,以将组建的陕西钢铁集团为主体,按照铁精粉—生铁—特钢—型钢产业线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最终形成年产特钢200万吨、型钢100万吨国内有名的钢铁基地。
规划建设10个项目,总投资151.6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51.9亿元,财税贡献26.9亿元。
——化工材料。
利用境内储量过千万吨的世界稀缺战略资源萤石、亚洲第一储量的钾长石和品质优良储量巨大的石灰石等,依据全省产业布局,依托我省最具实力的延长、有色等集团公司,规划建设15个项目,总投资70.3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4.9亿元以上,财税贡献15.8亿元。
——其他材料。
利用境内相对丰富的石墨、天然水晶、龙须草等资源,依托科研机构技术力量,规划建设7个项目,总投资114.7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5.2亿元,财税贡献20.6亿元。
专栏6:现代材料基地建设项目
2、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发展历史人文旅游和红色旅游。
加大精品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走廊建设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升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旅游管理机制创新,积极融入西安,加强与区外旅游线路对接合作,把我市建设成为秦岭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作为关中人文旅游的重要补充进入国内外主流旅游市场。
紧跟大都市旅游消费向休闲度假转化的新趋势,从建设观光特征的西安“后花园”向打造休闲度假养生特征的“西安第二生活区”转变,大力实施仙娥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项目。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159.7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86亿元,财税贡献14.4亿元。
专栏7:生态旅游基地建设项目
3、打造西部现代中药基地。
中药材基地建设,坚持同市内医药工业的主导产品相匹配和为国内大型医药企业建基地并重的原则,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现丹参、桔梗、连翘、五味子、黄芩“五大商药”药源基地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争取更多中药材得到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中药新产品开发,坚持对传统中药产业进行改造,加快新产品研发,运用现代制药新工艺、新技术建立中药加工体系,抓好盘龙七片、香菊片等传统骨干产品二次开发,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通过饮片、提取物、制剂、食品、保健品开发,形成“五大商药”的产业链,培育名牌产品。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19.7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0.5亿元,财税贡献10.4亿元。
专栏8:现代中药基地建设项目
4、打造优质绿色食品基地。
充分发挥商洛绿色农畜果茶产品的比较优势,依靠科技和管理,加快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公害化发展步伐,开发富有商洛特色的绿
色食品基地,培育壮大绿色食品企业,打造商洛绿色食品品牌。
重点推动核桃、板栗、茶叶、食用菌、山野菜、生猪等特色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提质增效,抓好绿色食品的加工技术引进和产业化深度开发工作,加强绿色食品认证、商标注册、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原产地保护、专利申报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21个,总投资32.9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1.5亿元,财税贡献5.6亿元。
专栏9: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项目
5、大力发展能源产业。
加快商洛4×60万千瓦发电厂项目建设,配套50万人口中心城市发展需求,建设热电联产项目,解决集中供热问题。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合理开发丹江、旬河、金钱河、洛河等河流水电项目,科学开发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123.3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3.3亿元,财税贡献4.8亿元。
6、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着力实施服务业十大工程,建
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引进和培育大型流通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千村百乡市场工程,着力构建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日用消费品流通服务网络组织体系。
建设微型CBD工程,即集现代金融、保险、中介、创意、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市县商务中心。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30个,总投资37.4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营业收入39.4亿元,财税贡献2.4亿元。
专栏10:现代服务业项目
(三)循环经济。
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循环型企业、循环工业园区和循环区域为重点,逐步形成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区域循环式开发格
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并重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现代材料、现代中药、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四大产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则,立足区域内资源、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管理水平,优化工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以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为核心,以商南生态工业科技园、洛南陶岭、柞水小岭、镇安张米和云东、山阳中村和钒镁等县级工业园区为辐射,精心规划建设一批既错位发展又互为依托的循环型工业园区,大幅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带动效应,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
重点抓好商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软件建设,把商丹园区建成经济区乃至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2、循环型企业建设。
将循环经济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不断培育壮大循环型企业群体。
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引导和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
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进行产业整合和物质能量的优化集成,延长产业链条,拓宽资源循环利用的行业和领域,推进企业尾矿、废渣、粉尘、废水、废气、余热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3、资源综合利用。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为先原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建立节能型产业结构,加大节能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生产、推广力度。
新建、改扩建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
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产能,“十二五”初期,全面消除机立窖水泥、实心粘土砖生产能力。
加快金、钼、钒、铁等废渣和尾矿综合利用研究,在技术、经济、市场可行的前提下,开发尾矿水泥、微晶玻璃、墙体砖等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45个,总投资189.9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91.8亿元,财税贡献30.6亿元。
专栏11: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四)公共服务。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