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风是父亲的苦难
朱玉成
①起风了。

我与风并无恩怨,只是,它的每一次到来,都会吹落我心头的泪水。

我的泪水为父亲而流,我一生的泪水中,给父亲的,是最大的一颗。

②风,对着一棵树推来搡去,像推搡一个人的命运。

那棵树像父亲,看着瘦削,却苍劲有力,我们是他的儿女,一根根枝条,健康地成长,向着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不惧怕风的,再大的风都没阻挡过他回家。

③起风了,炊烟醉了酒一般东倒西歪。

邻居家的菜肴香味飘进来,父亲咂咂嘴,似乎就着这香味就可以下饭了。

别人家的好味道可以刮进来,可别人家的好日子却刮不进来,别人家的好味道只会让父亲碗里的咸菜更咸。

④风像鞭子,抽打着父亲这个陀螺,一生都无法停止劳作。

因为决策失误,我和哥哥一起经营的公司倒闭,还欠下很多债务。

退休在家的父亲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开了一个汽车修理铺,要赚钱替我们还债。

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儿女,不仅没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还给他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那日回老家,看到父亲顶着花白的头发,在修补一个个轮胎,充斥风中的是父亲的汗味和满身的油渍味道,呛出了我们的泪水。

我们劝父亲不要干了,他挣的钱对于我们的债务来说,是杯水车薪。

可父亲执拗得很,他说,欠下的就要还,还一点是一点,你们后背上扛着大山,我没办法替你们搬掉,就替你们卸几块石头吧。

⑤就为了替我们卸几块石头,父亲把本该安享的晚年抛给了风。

后来,我们的公司在朋友的资助下重新运营起来,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

只是,欠父亲的那份债,我们怕是一生都无法偿还的。

⑥一个叫杨康的大学生诗人写过一首关于父亲的诗《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很是喜欢。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

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父亲的半斤汗水……”这诗句读来让人心酸。

因为那诗中的父亲与我的父亲极为相似——为了一家老小,在风中挥汗如雨。

那是个当民工的父亲,在工地上辛苦劳作,吃不饱睡不好,恶劣的环境总是雪上加霜,就像顽皮的老鼠,在冬天的夜里啃碎了穷人唯一的棉衣。

做儿子的,唯一的企盼,就是让风吹得轻一点,再轻一点,别让那水泥和白灰迷了父亲的眼;别让风吹凉了他碗里的白菜汤,因为馒头是冷硬的;别让风吹得脚手架晃动不停,因为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不再灵便,也经常会头晕;别让风把雨带来,那样工棚里就到处湿漉
漉的,父亲的风湿病就会发作;别让风声大过了他口袋里那个破半导体的声响,因为他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儿子所在城市的消息,那里发生的每一次流感都会令他忐忑不安,那里发生的每一起事故都会令他胆战心惊……
⑦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们说,起风的时候,就想想家,回来看看吧。

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现在我明白了,诗人杨康也明白了,他的诗句替我的心做了解答:“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

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


1. 第②段划线句的比喻生动形象,请具体加以分析。

2. 第⑥段用大量笔墨引用“诗中的父亲”的内容,其作用是__________。

3. 本文构思巧妙,试加以分析。

4.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线上教育教学≠直播/录播课程
初期,对教材知识点的直播或者录播课程几乎等同于线上教育教学全部,绝大多数学校都陷入了“临时开发直播课程——教师缺乏直播技能——网络平台不支持——学生反响较差——继续升级直播课程”的怪圈。

事实上,线上教育教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直播或录播课程。

一方面,从教学形式上,除了直播和录播外,还有更多的方式,例如学习任务式、互动研讨式、作品展现式等;从我们的实践看,直播课程更适合基础薄弱学生学习,录播或视频课程则更适合学有余力学生的提升释疑。

另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线上教育教学的核心和指向都应该凸显育人目标,绝不能将其简单等同于知识点传授。

线上教育教学≠线下教育线上化
当前很多教育行政领导和一线老师将重心放在了如何将学习内容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上,然后将传统的教络上,形成了所谓的“线上教学”,这其实是对线上教学的错误理解。

我们认为线上教学应当是正常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其与常规教育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只不过因为现在的特殊时期,由线上教学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罢了。

(摘编自《关于浙江省线上教育教学的反思》)材料二
线上学习对学生最大挑战(“非常赞成”人数百分比)
(摘编自《“线上学习对学生最大挑战”的调查问卷))材料三
光明日报记者: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复学之后,在线教学将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请问未来在线教学“新常态”是否有具体要求?有哪些具体要求?谢谢。

吴岩:谢谢你的问题。

从“新鲜感”到“新常态”,我们需要做三项工作。

第一,把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

疫情期间的学校在线教学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是“四个变”,就是改变了教师的教、改变了学生的学、改变了学校的管、改变了教育的形态。

他们有的是可以从战时平移到我们说的平时的机制里的,有的不能简单地平移,需要一些改造变化。

第二,把“临时教改”变成“质量行动”。

我们一方面推进所有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同时教育部成立了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的课题组,这三个课题组的工作我把它叫做“三评估一研究”。

一是三个并行的质量监测课题组要对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服务进行评估。

二是对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评估。

三是对线上线下开展的是否质量实质等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一研究”是及时研究我们应对疫情的临时措施,怎么把它转变成平时状态。

所以我们叫做“三评估一研究”。

最后,我们在在线教学的时候,还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也就是要打造包括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我们叫“五大金课”的计划,及时推进国家级金课和省级金课,努力把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在在线教学中实现,就是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我们实实在在地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落实到最关键的课程要素上。

这方面应该说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谢谢。

(摘编自《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新闻》)材料四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带来的在线教学形态的突发性全面应用,给教育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

譬如:社会治理完善问题,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在线教学供给,市场监管难度增大,对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与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控之间的关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风险防范问题,在线教学可能带来知识产权、信息安全、教学安全、舆情危机等方面风险;技术保障问题,大流量大规模集中使用在线教络卡顿甚至是崩溃,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管理制度调整问题,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纪律维护、课程成绩考核、教师工作量评价等方面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根据在线教学的特点进行及时调整,适度增强弹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在线教学的综合质量控制;教育公平问题,需要高度关注在线教学“最后一公里”的障碍与技术鸿沟,及由此可能形成的新形式的不公平。

从更高层面上讲,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在线教学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育法律关系的变革,在线教学涉及的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管理者、技术提供者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被赋予新的内容,应当从教育立法层面尽快予以完善,从而以不断优化的治理体系提升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治理能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高质量教育教学效能如何实现)》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事实上,从教学形式、教学实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看,线上教育教学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直播或录播课程。

B. 线上教学凸显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需要学生有更强自律性协作能力以及对各种学习软件的熟练掌握等。

C. 复课后,在线教学由“新鲜感”走向“新常态”,不能平移战时措施,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作出改变。

D.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虽然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但也给教育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重视。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据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线上教学初期,绝大多数学校陷入怪圈。

这引发了教育者对新形势下“教”“学”“管”和“教学形态”改变的思考。

B. 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是未来线上教学的走向,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最关键的课程要素。

C. 对于教育管理部门而言,要通过不断完善教育立法,优化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提升治理能力。

D. 尽管在线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线课程的常态化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受一些现实问题制约,仍需努力。

7. 请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及个人三个方面概括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行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

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

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

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

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

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

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

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

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

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值观的目的决定的。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

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

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D.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狄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过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开成初,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

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刘禹锡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即“表字”,与名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举行冠礼时取的。

文中“梦得”是刘禹锡的字。

B. 博学宏辞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来考拔能文之士。

C. 秩满,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秩”。

D. 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禹锡名重一时,擅长作诗写文。

他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称为有宰相器;善写五言诗,禁中文诰都出自其手。

B. 刘禹锡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

他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后又十多年离京城,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

C. 刘禹锡心系教育,兴叹学校衰败。

他认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没有钱物供学官使用,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D. 刘禹锡以文会友,甚得朋友深交。

晚年他与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诗歌方面唱和往来,且白居易为之集诗而作序。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2)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15. 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遭遇变故,请概括此事发展变化。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近,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为:怎堪。

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秋景,虚写别后之景。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作者是在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D.诗歌借助贾谊吊屈原的典故,把杨少府之才与贾谊之才相比,肯定了友人的才华。

17.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2)韩愈在《师说》中,圣人孔子转益多师的例子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认为,蚓从先天条件上看,不如蟹更容易生存,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是因为蚓“_____________”,而蟹“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形象的语言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否则北伐就会遭到失败的一句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学校话剧社排演《红楼梦》,饰演晴雯、鸳鸯、香菱的演员对各自饰演的人物性格特点总是把握不到位,话剧社负责人十分着急,请你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位,写一段人物性格分析,帮助演员了解人物。

要求:点明人物,结合原著情节,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某作者在收到编辑部来信后回信的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惠寄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写作有些许帮助,当即惠存。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社,当面承谢。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作家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

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揣摩句子的深层意义或言外之意(包括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的丰富意蕴等)。

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句子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意图等。

题干为“第②段划线句的比喻生动形象,请具体加以分析”,此题侧重对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赏析。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
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可见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等。

首先明确答题区间:②风,对着一棵树推来搡去,像推搡一个人的命运。

那棵树像父亲,看着瘦削,却苍劲有力,我们是他的儿女,一根根枝条,健康地成长,向着不同的方向。

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是不惧怕风的,再大的风都没阻挡过他回家。

然后从比喻修辞的角度赏析,即指出本体、喻体、相似点:
本体为父亲伟岸的形象以及儿女们与父亲的不可割舍的关系,喻体为树和枝条,相似点是紧密的关系。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引用内容作用的能力。

引用在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思考时,要结合着引用的一般性作用,以及所在语段的具体语境分析。

题干为“第⑥段用大量笔墨引用‘诗中的父亲’的内容,其作用是”。

解题模式:先浅层归纳内容,然后从深层明确主旨情感,其次从表达效果进行总结,最后还要看结构上有无作用。

内容或者情感为:用诗中的父亲突出父亲生活的艰辛和父爱的伟大,以及自己无力改变父亲状况的无奈和愧疚。

手法及表达效果:引用诗中的父亲来正面衬托自己的父亲,既丰富文本内容,又突出、强调情感;引用诗句富有文化底蕴,使得文章更厚重,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委婉含蓄。

结构思路上:既照应上文第⑤段“就为了替我们卸几块石头,父亲把本该安享的晚年抛给了风。

后来,我们的公司在朋友的资助下重新运营起来,所有的债务都还清了。

只是,欠父亲的那份债,我们怕是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又为下文第⑦段“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对我们说,起风的时候,就想想家,回来看看吧。

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说,现在我明白了,诗人杨康也明白了,他的诗句替我的心做了解答”的抒情铺垫张本。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为“本文构思巧妙,试加以分析”。

构思就是神思,是一个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

构思是写作活动和应用写作活动中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对写作成果水平的高低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在孕育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

又称“布局”或“架构”。

艺术构思这类题思维的角度包括:内容(小说里指形象)、主旨(情感、态度、思想等)、结构(小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