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绿色的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课时:《苗岭的早晨》授课时间:
教学⽬标:
1.指导学⽣根据⾳乐的情绪为⾳乐分段。
2.了解⼩提琴和⼝笛的⾳⾊。
3.了解作曲家俞逊发,激发学⽣对中国民族⾳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感受民族⾳乐,激发对民族⾳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法:
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机、多媒体设备、演⽰⽂稿、Flash画⾯、磁带。
教学设计:
⼀、组织教学
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进教室。
⼆、引⼊
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
是啊,(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家……”今天这节课,⽼师要带你们⾛进⼀个神秘的地⽅,去听听那⾥的⾳乐。
三、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乐章
1.听的时候请你仔细思考,你想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多媒体展⽰苗岭风景画⾯(播放第⼀乐章⾳乐)。
2.谁能和⼤家交流⼀下,你听了这段⾳乐之后的感受。
(很美……鸟叫……仿佛来到……)⿎励多种见解。
是啊,我们有⼀个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
3.这么美的⾳乐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感受⼀下。
这⼀遍在听的时候,看⽼师的⼿有什么变化吗?学⽣随教师⼀起⽤右⼿⾛旋律。
感觉到什么了吗?(⾳拖的长……很优美抒情……)(节奏⾃由、宽松)。
4.谁知道这么美的⾳乐是来⾃哪个民族吗?(苗族)这⾸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
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励学⽣随意说出⾃⼰知道的乐器)。
教师⼩结并⽤课件展⽰出乐器⼩提琴,进⾏简单介绍。
5.现在让我们伴着《苗岭的早晨》第⼆乐章的⾳乐⾛进苗族。
多媒体放映有关苗族服饰、居住、歌舞图⽚。
6.匆匆⾛了⼀趟苗族,谁来说说你对苗族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呢?(个别交流)
7.看来同学们对苗族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师也给⼤家带来了具有苗族特⾊的歌曲,听……。
多媒体播放苗族飞歌特点歌曲《⼩背篓》。
这⾸苗族歌曲给你带来的⼜是怎样⼀种感觉呢?(声⾳尖⾼……)。
8.这就是苗族的飞歌,它的⾳⽐较⾼、尖,节奏宽、⾃由(多媒体展⽰)。
那么之前我们听的《苗岭的早晨》第⼀乐章的⾳乐和刚刚听的苗族姑娘唱的歌曲有类似吗?(有)所以它是⼀⾸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乐曲。
9.多媒体播放:让我们再欣赏⼀遍⽤⼝笛演奏的具有苗族飞歌特点的第⼀乐章。
演⽰⽂稿展⽰乐器⼝笛,向学⽣简单介绍乐器⼝笛。
拓展有关乐器的知识,开阔学⽣视野。
四、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乐章
1.听赏第⼆乐章。
你感觉第⼆乐章⾳乐和第⼀乐章⾳乐有什么不同吗?(节奏快、欢快、热闹)是啊,第⼆乐章的⾳乐甚⾄使我们有点想动起来的感觉。
2.你想跳⼀跳苗族舞吗?
(1)多媒体图⽂介绍芦笙、⽊⿎、板凳等舞蹈。
(2)再次欣赏第⼆乐章,看⽼师表演的苗族舞:⽰范苗族舞的扭跨、踢腿、跳跃。
(3)教学⽣表演苗族舞的⼏个动作并加⼊“拍⼀拍”。
(4)跳⼀跳。
在第⼆乐章的伴奏下,师⽣同舞,也可拍⼿表⽰感受。
五、听全曲
刚才我们⼀起⾛进了苗族,领略了苗族的风光,下⾯我们再来听⼀遍由⼩提琴演奏的《苗岭的早晨》,说说你的收获。
六、⼩结
课件出⽰“笛⼦”:同学们听过笛⼦演奏的《苗岭的早晨》吗?
请欣赏:苗族舞蹈《苗岭的早晨》它的伴奏⾳乐是⽤笛⼦演奏的,注意倾听和观赏哟!(学⽣听赏)
下课!
第⼆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少先队植树造林歌》
教学⽬标
1、以欢快、活泼的情绪,饱满⽽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种树时的愉快⼼情及盼望⼩树成材的美好⼼愿。
2、体会连⾳线在歌曲中的作⽤。
3、⽤律动的⽅式进⾏表演。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欣赏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竖笛练习:
2、导⼊新课。
3、美妙的⾳乐将我们带到了⼭清⽔秀的苗家⼭寨,⽣活在那⾥的⼈们该是多么幸福。
具统计,从1970年到2002年,由于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物多样化下降了1/3,淡⽔资源减少了55%。
⽣态环境的破坏是如此严重,怎么办?
学⽣:保护环境
教师:举例(发散思维:绿化、种树)。
教师:谁知道植树节是哪⼀天?
学⽣:回答问题(提前查资料)。
3、学唱歌曲。
(1)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简要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词曲作者)。
(3)学习歌谱:注意歌曲中的连线(第3、5、6、8⼩节)。
(4)学习歌词。
学⽣:分组练习。
4、创编歌曲的律动。
第1、2⼩节拉⼿原地点踏步;第3、4⼩节双⼿上举摆动;第5、6⼩节⼀⼈蹲⼀⼈站站⽴,摆头;第7、8⼩节双⼈拉⼿转圈,最后⼀⼩节造型。
教学评价
1、是否能熟练、完整地演唱歌曲。
2、歌曲中连⾳线的唱法
3、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
第三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欣赏⽊琴独奏《⼩松树》
教学⽬标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正确地聆听⾳乐的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并通过多次聆听准确辨别五次变奏。
教学过程
1、初听全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2、再听全曲:你知道这⾸乐曲是⽤什么乐器主奏的吗?
3、介绍主奏乐器:⽊琴。
教师可为学⽣提供⽊琴的相关资料和图⽚,有条的学校,可以组织学⽣在课下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主学习的能⼒。
4、分段欣赏。
(1)引⼦:感受⽊琴⾳⾊特点。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段⾳乐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描述出鸟鸣、流⽔,⾃由的节奏表现了⼀幅⼭林⽇出的景象。
)
(2)主题听赏:出⽰主题谱例,旋律记忆。
A、主题:乐曲的速度?⼒度?情绪?
B、出⽰谱例:模唱记忆主题。
C、揭⽰课题《⼩松树》。
(3)再听全曲;这个旋律总共出现了⼏次?它们都是⽤⽊琴演奏的吗?
(4)再听全曲:当听到⽤⽊琴演奏的乐段举⼿表⽰。
它们和第⼀次出⼀的旋律有变化吗?有什么不同?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区分第⼆变奏的加花和第四变奏的变速。
)
(5)再听全曲:还有⼏个乐段不是⽤⽊琴演奏的?它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通过听辨和⼩组讨论总结出正确答案)
5、完整聆听,整体把握乐曲的情绪。
6、学唱歌曲:出⽰歌篇,演唱歌词。
7、分⼩组讨论运⽤什么样的形式表现乐曲。
(学⽣以⼩组为单位,⽤舞蹈、歌唱、绘画、打击乐伴奏的⽅式表现乐曲。
)
教学评价
1、学⽣参与的程度和参参与率。
2、模唱主题的准确程度和听辨奏的准确度。
3、能否与他⼈合作,运⽤歌唱、舞蹈、绘画或打击乐的形式表现乐器。
第四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
教学⽬标
1、看图了解故事情节。
2、⽤沮丧、⽆可奈何的⼼情演唱歌曲《为得了》,发展学⽣的⾳乐想象⼒及表现⼒。
3、⽤图画、表演、配乐、朗诵、打击乐、歌舞的开式表同《森林的故事》。
教学过程
1、导⼊部分(师⽣课前查阅关于森林的资料)。
教师:谁能把⾃⼰找到的关于森林的图⽚或其他资料给同学们介绍⼀下?
学⽣:出⽰⽣长茂密的森林图⽚并给⼤家介绍。
教师:据⼀份可告材料报告,在过去的1970年到2002年间,地球上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12%。
;在此⽣物多样化下降了1/3,淡⽔资源减少了 55%。
⽼师也搜集了⼀些图⽚给⼤家看。
出⽰荒漠的图⽚。
我们听到了触⽬惊⼼的数字,真为⼈类⽣存的环境⽽担忧。
是吗?⼤家还能举出哪些例⼦来?
学⽣:森林⽕灾、滥确滥伐、动物种类的消失等。
教师:⽣态平衡被打破,终将会威胁到我们⼈类,多么可怕,作为⼈类应怎样做呢?
学⽣:种树造林。
教师:就像歌曲《少先队员植树造林歌》中唱的那样,⽤我们的⼒量给祖国的绿化事业,让城市、乡村、⽥野到处充满⽣机勃勃的绿⾊,那该多好呀!
2、出⽰本单元中的五张图⽚。
教师:这五张图连在⼀起讲述了⼀个怎样的故事?学⽣:根据⾃⼰的理解说出故事的梗概。
教师:没想到森林⾥的动物们也会遭到失去家园的动难,⼀会⼉我们要将这个故事编成⾳乐剧,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家愿意吗?看哪个组同学最成功。
3、学唱歌曲部分。
教师:在演出之前,我们⼀起先来学唱歌曲《不得了》。
出⽰歌曲,播放歌曲录⾳,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及⾳乐形象。
教师:指导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歌曲。
你们觉得动物们唱这⾸歌时的⼼情怎么样?
学⽣:伤⼼、着急等。
教师:那我们⼀起来学习歌曲是怎样表现这种着急的⼼情的。
教师:歌曲的特点就是2/4、3/4拍交替运⽤。
⽽且我们发现每拍后⾯都有⼋分休⽌符,让我们感到动物们的语⽓是那样急切。
间奏的引⼊好像是描写动物们慌乱的脚步声。
三个乐句⼀层⼀层跌落,表现了动物的伤⼼、⽆可奈何的样⼦。
结束句突然出现了⼀个四拍的长⾳,并且稳稳的落在了66/50//上,⾸尾呼应,结束歌曲。
学⽣:尝试完整地演唱。
分组唱熟歌词。
尽量做到形象⽣动。
4、分组设计活动,表现情景剧《森林的故事》。
教师提供素材:各种动物的头饰、打击乐器(沙锤、双响筒、铃⿎、碰钟、响板、⼩笛⼦等),⾳响资料等。
5、各组展⽰。
教师:请观看的同学评价。
⽣⽣互评、师⽣互评。
课堂⼩结:演⾳乐剧是对⼤家表演才能的⼀次锻炼,关于演情景剧⼤家有没有想变的?
学⽣⾃由发⾔。
注:本课可以⽤两课时完成,排练的过程很得要,表演要层次清楚,不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