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学思考题修改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心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区别概念:生理心理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它们的研究范围和主要方法有何不同?·
A、生物心理学(行为生物学、心理生物学)——侧重对心理的研究,,凡是涉及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的问题都是其研究的内容。
还研究动物行为的结构模式和功能,行为的演化,行为的个体发生和发育。
B、心理生理学——研究人类生理变化与心理活动尤其是情绪变化的关系。
C、神经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与脑特别是大脑皮层组织区域的关系。
2、如何理解身心合一?谈谈你对生理心理学基本思想观点的认识。
A身心统一的一元论观点:
●心与物基本上是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脑的生理过程是同时的
●心理是神经组织的“层出”特性
●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细胞有组织的整体活动
●身心关系:体用关系
●心理活动归根来说,也只能是一种神经活动
1、身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形具而神生”(荀子)“形朽而神亡”(王充)“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范缜)
2、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
“无形则神无以为生”,而“无神则形不可活”(张景岳)。
“调形先调神”,“形神兼养,以神卫形”。
B系统论(分层次与相互作用)
C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功能促进改变结构)
D发展变化与动态平衡相统一的观点
第二章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概述
1、比较生理心理学两大研究途径的优点与局限性。
·
A、临床病例的研究——这是人脑各部分功能知识的直接来源。
例:盖齐的病例p.5
优点:直接获得人脑功能的知识局限性:偶然性大、不系统,致使资料少且不一致
B、实验室研究
优点:系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
局限:大多利用动物样本,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
但随着实验技术的突破,能对正常被试做的实验也越来越多。
2、分别举例说明两大实验研究基本方式。
·
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是心与身的关系。
其实验研究分别以心或身为自变量,来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相互关系。
1、干涉生理活动(尤其脑的活动),观察行为变化。
2、干涉个体行为,观察生理变化(尤其脑的变化)。
这就涉及到哪些方法?主要有:
1)干预脑活动的方法:脑损伤法,刺激法;观察行为的方法:行为测量法
2)干涉个体行为的方法:改变生活环境,剥夺,训练,电击等;观察脑活动的方法:电记录法;生物化学分析法;脑成像技术
还有脑立体定位技术和组织学方法
第二节行为测量法
1、运用行为测量法应注意什么问题?
1、要熟悉实验动物的习性和个体的生活条件
2、做客观的和尽可能数量化的记录
3、确定行为的性质必须对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注意行为出现的情境、行为的模式、运动的组成部分
和行为的功能。
例:大鼠的洗脸:行为模式与组成:有时前爪过耳低头、有时不过耳不低头;情境:安静、不安;功能:修饰、紧张产生的替代行为
第四节干预脑功能的手段
1、理解电解损毁、药物损毁主要特点。
·
(1)电解损毁通过通电来损毁,可调节电流强度控制损毁范围;可深入脑内部进行损毁,用于比较局部的损伤,如破坏脑深部结构等;
(2)药物损毁通过药物来损毁;选择性高;如,红藻氨酸损毁,能破坏药物可及范围内的神经元的胞体而不伤害路过纤维;实验精细、难度大。
2、比较干预脑功能几种方法的作用与特点。
脑损伤法
(一)不可逆损伤
1、横断损伤在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用手术刀作横断手术。
2、吸出损伤通过负压来损毁,用于损毁皮层
3、电解损伤通过通电来损毁,可调节电流强度控制损毁范围;可深入脑内部进行损毁;
4、药物损伤通过药物来损毁;选择性高;如,红藻氨酸损毁,能破坏药物可及范围内的神经元的
胞体而不伤害路过纤维;实验精细、难度大。
小结:加以比较,注意损毁的部位差别。
(二)可逆损伤(暂时性机能切除)
1、扩步性阻抑
2、冰冻方法
3、神经化学损伤
注意书中例子分析,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呢?
刺激法
(一)电刺激法
1)急性电刺激法当场电刺激,当场观察行为
如:电刺激兔子的大脑皮层探查不同区域;外科手术中言语区的探查
2)慢性电刺激法先实施埋藏电极术,术后恢复基本功能之时,再进行电刺激并观察行为。
此法的电极位置不能改变;且电极留在头上易致动物损伤电极
3) 半慢性电刺激法
预先埋藏的不是电极,而是电极基座。
这样的好处还在于电极深度可变化,扩大了探测范围。
(二)化学刺激法
第五节脑活动的观察方法
1、自发电位、诱发电位、平均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的概念
a)自发电位——大脑皮质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即大脑皮层无任
何明显刺激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
b)诱发电位——当感受器和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一定部位记录的电位变化称为诱发电位。
C)平均诱发电位——由于诱发电位常常是微小的,不易从个别的记录中看到,所以一般在实验中都是
将于一系列的诱发电位累加起来。
因为在累加过程中,那些与刺激无关的自发电活动,在相位和波形上是不一致的,可以互相抵消掉,剩下那些每次由刺激引起的相位和波形一致的电位变化,经过多次累加之后就变得十分明显了。
这样得到的诱发电位又叫平均诱发电位(AEP)。
d)事件相关电位——一般来说,有心理因素参与的诱发电位一般又称为事件相关电位(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
2、四种脑电图的意义?
A、α波——频率8-13次/秒;振幅20-100微伏,清醒、安静闭目时出现。
一般认为,它是大脑皮
质处于清醒安静时电活动的主要表现。
B、β波——频率14-30次/秒,振幅5-20微伏。
一般认为它是大脑皮质的兴奋表现。
C、θ波——频率4-7次/秒,振幅100-150微伏。
一般困倦时可见。
特殊地,某些人受情绪刺激时出
现。
D、δ波——频率1-3.5次/秒,振幅20-200微伏。
成人一般睡眠时出现,但在深度麻醉、缺氧或大
脑有器质性病变时也可出现。
3、研究生理心理学,常采用哪些方法?
行为测量法、立体定位技术和组织学方法、干预脑功能的手段、脑活动的观察方法
4、假若要研究某核团与摄食行为的关系,需要用哪些方法?写出实验设计及步骤。
P187-188
第三章摄食和饮水
1、饥和渴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有赖于哪些器官和神经结构?受体内、外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影响?
外侧下丘脑发出信号,动物会产生饥饿感,动物会产生进食、饮水行为,甚至这两种行为都发生
内侧下丘脑正常是抑制摄食—饱食中枢,外侧下丘脑正常功能是促进摄食—饥饿中枢。
摄食控制的“双中枢理论”。
渗透性渴——细胞外液中盐分或其他物质浓度增大,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使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减少引起渗透性渴。
容积性渴——细胞内部物质浓度增加或细胞外液中盐分减少时则导致细胞外液不足。
由于细胞外液的多少直接与循环中的血容量相联系,因此,细胞外液不足将产生容积性渴。
渴(一)渴的原因与类型
1、渴的原因——渴主要取决于机体的水量不足,咽喉部干燥起较小作用。
渴是机体失水的信号。
2、类型: 1)渗透性渴尤其出现在吃盐、高温时
2)容积性渴尤其出现在内(外)出血、大汗淋漓、呕吐腹泻时注意:正常情况下的渴感是两者兼有。
(二)失水反应的基本原理一方面,需发动饮水行为;一方面,需减少尿量;
(三)整个反应涉及哪些结构?
1、感受器主要位于下丘脑,饮水中枢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接受上传信息产生渴感并发动饮水行为;(渗透性渴不缺盐)
2、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经神经垂体释放而减少尿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以增加肾小管对水和钠离子的重吸收并排钾离子。
(容积性渴缺盐缺水)
饥一、与摄食有关的脑中枢
(一)下丘脑的双中枢及其交互抑制关系
饥中枢——外侧核(LH);
饱中枢——腹内侧核(VMH)
实验研究的证据
1)脑损毁法发现:
损毁LH,动物拒食消瘦;损毁VMH, 动物过食肥胖
2)电刺激法发现:
刺激LH,动物开始进食;刺激VMH,动物停止进食
3)电记录法发现:
动物饥饿时,LH放电频率较高,VMH放电频率较低。
临床病例的支持证据
(二)摄食控制系统的多重性:P187-188
二、摄食行为的发动
⏹1、葡萄糖在短期摄食调节中的作用(葡萄糖恒定说)
⏹信号:血糖降低(注意:是血糖利用率降低,非血糖的绝对水平降低)
⏹信号监测:葡萄糖感受器,存在于肝和脑(如在LH和VMH)。
⏹2、脂肪在长期摄食调节中的作用(脂肪恒定说)
⏹具体信号:血浆游离脂肪酸和甘油水平上升
⏹体重调定点与幼年脂肪细胞数有关
⏹3、外部刺激与摄食行为的发动
三、停止摄食的周缘信息
⏹1、口腔尝、咀嚼
⏹2、胃膨胀(不是主要信号,饿不是胃排空引起的吗?)
⏹3、十二指肠 CCK
⏹4、肝葡萄糖的感受器
2、人为什么要饮水?饮水行为有哪些种类?它们由什么原因引起?·
1、是机体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
2、是体内化学反应必不可少的物质
(1)水溶物质和游离于水的物质有利于化学反应。
(2)直接参加体内的水解、氧化和还原反应。
3、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1、原发性饮水原因:缺水
2、继发性饮水原因:增强对后来缺水的耐受力
第四章生殖行为
1、理解性行为的机制·
A、神经因素与性行为
性反射的初级中枢:脊髓腰段有关性行为的脑区: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
B、激素与性行为——动物的性行为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人则不那么密切相关。
C、其它健康因素与性行为
D、环境因素与性行为
E、心理因素与性行为
1性兴奋的唤起是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各种感官综合发挥作用的过程。
2性征、性感体征、性感区及其性别差异
3性唤起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
4情绪和动机在性爱过程中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5人格特征对性爱过程具有重要影
2、正确认识人类性行为的表现与意义·
(一)性反应周期
1、卡普兰的三阶段:(1)欲望(2)激动(3)性高潮
2、马斯特斯和约翰逊的四期模式
(1)兴奋期
(2)持续期(平台期)
(3)性高潮(高潮期)
(4)消退期
这四个阶段,是人为划分的,相互之间并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并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二)人类性行为的意义
A、性行为的自然属性及其生物意义
B、性行为的社会属性及其社会意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促进心理健康维护夫妻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与文明进步
第六章睡眠与觉醒
1、指出快波睡眠与慢波睡眠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
睡眠的两种时相
1、慢波睡眠
2、快波睡眠
高振幅同步化慢波低振幅去同步化快波(1-4期)
注意两时相差异
快速眼动,局部抽搐
生理活动相对安静相对活跃(异相睡眠)
生长素分泌多少
梦有条理生动离奇
2、人类的睡眠有哪些基本规律?·
(一)人类一夜睡眠的规律P361
A、程序:
B、睡眠周期:90-100分钟一次,一夜转换4-5次
C、比例:慢波睡眠占75%(1期5%;2期50%;3期10%;4期10%);快波睡眠占25%。
上半夜与下
半夜也不同。
当一个人非常疲劳时,第一个快波睡眠的时程非常短,甚至可不发生;相反,当一个人已经充分休息时,快波睡眠的时程便可显著增加,且伴活跃的作梦现象。
(二)人类睡眠的个体发展
A、睡眠时间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
新生儿18-20小时儿童9-14 成人7-9 老年人5-7
B、快波睡眠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新生儿50%以上;可从觉醒直接进入婴儿40% ;可从觉醒直接进入成人25% 老人20%
C、一日睡眠次数在一生中变化
新生儿5-6次(逐渐减少)儿童、成人1-2次老人几次。
3、如何认识睡眠的功能?·
(一)关于休息、恢复的理论
一般认为,睡眠期间代谢率下降,许多生理活动减弱,因而睡眠是一种休息状态,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生理活动的高水平。
值得考虑:
1、睡眠时无论脑的神经元、肌肉和内脏活动,也有增强的。
因此很难说睡眠过程就是休息。
2、从睡眠的活动量对睡眠过程的影响看,白天强烈的代谢消耗对夜间的睡眠影响甚微。
睡前体育活动
只能使入睡时间缩短,而不影响整个睡眠时间。
3、有的动物睡眠很少,很难说睡的少的动物时不需要恢复过程的。
如,为什么一匹善跑的马只睡2小
时,而一只家猫却要睡12小时呢?
应认为睡眠有休息和恢复的功能,这种恢复是在调整平衡中的恢复。
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的敏感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正常的平衡,并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外周器官的活动
(二)慢波睡眠的功能
在慢波睡眠期间,有两大特点:(1)体内合成代谢高;(2)生长素分泌多(尤其在3-4期)
因此,慢波睡对于机体的生长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都有积极意义。
(三)快波睡眠的功能
根据其随年龄发生明显变化,提出两种假说
1、快波睡眠促进脑的生长发育
证据1:绵羊、豚鼠出生时脑基本完善,生下来便能走动,快波睡眠比例低;而人、猫、猴出生时脑不完善则快波睡眠比例高。
证据2:动物实验表明,快波睡眠期间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
2、快波睡眠有助于信息加工(证据参见p.376-377)
另:丰富环境组的幼年大鼠的快波睡眠时间和比例比贫乏组显著增加。
(四)梦的意义
做梦是睡眠时脑的正常活动。
在正常健康的情况下,梦并非是有害的,而是可能与人的记忆功能、情绪健康和人格成长有关系。
4、理解睡眠发生机制的有关学说的主要观点。
·
(1)被动发生学说——认为睡眠是一种被动过程,当引起觉醒的神经机制发生疲劳变成低水平的活动时而引起睡眠。
(2)主动发生学说
A、睡眠抑制说——巴甫洛夫认为,睡眠是一种抑制过程,凡是当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内引起广泛
地扩散并扩布到皮质下中枢时就可引起睡眠。
(这样看来,睡眠应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种主动的抑制过程。
)
B、睡眠中枢说——睡眠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内特定的有关结构部位产生的主动的抑制过程。
睡眠中枢何在:
1)脑干的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与慢波睡眠有关;
2)脑桥蓝斑的中部和尾部与控制异相睡眠有关;其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
(3)体液学说——认为,睡眠的发生,是由脑脊液中特异的催眠物质所引起的。
5、应如何看待梦?·
梦境是一个本质为生物过程的心理伴随物,换言之,梦境是附属活动,不是主要事件。
做梦是睡眠时脑的正常活动。
在正常健康的情况下,梦并非是有害的,而是可能与人的记忆功能、情绪健康和人格成长有关系。
第七章情绪
第一节情绪的生理反应
1、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情绪生理反应的主要表现
1、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变化
与情绪的生理反应密切相关的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特别是交感神经系统。
(1)在某些情绪状态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相对亢进。
如激动、紧张时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胃肠道活动抑制、出汗、竖毛、瞳孔散大,通过扩张和收缩不同血管使内脏血液进入肌肉,脾脏收缩而使血液中红血球增加,血糖升高,呼吸加速。
突然的惊惧可出现呼吸暂停、外周血管收缩、脸色变白、出冷汗、口干。
焦虑、抑郁可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
(2)在某些情绪状态下,主要表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相对亢进
如食物性嗅觉刺激,可引起动物“愉快”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消化液分泌增加与胃肠运动加强。
有的动物在恐惧时排尿、排便增加等。
人也类似。
2、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在情绪状态下激素会发生改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
肾上腺髓质由交感神经支配
分泌:
⏹肾上腺素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促进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升高血压
一系列实验证明,后者的分泌在较强的情绪状态时才发生。
肾上腺皮质
由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控制
分泌:
⏹糖皮质激素促进三大物质代谢与分解供急用,却使细胞的物质储备减少
⏹盐皮质激素调节水盐代谢
⏹性激素
※内外环境的一切有害刺激和惊恐、焦虑、紧张、发怒等都使CRF、ACTH和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3、躯体运动系统的变化
肌肉的紧张度变化,由此出现不同的脸部表情、身体姿态。
例如,嘴角的变化。
2、假如我们想对情绪进行较客观的测量,可以使用哪些指标?测量结果反映什么?·
情绪生理反应的测量,常用测量指标——皮电反应;心率;血压;呼吸;肌电;脑电(一般通过多导生理仪测量)
此外,还有生化指标(儿茶酚胺测定、皮质激素测定等)
※特殊指标:还有瞳孔大小,血容积变化等。
※所测结果不能反映情绪的性质,能反映的是强度
3、什么叫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是训练被试利用自身发出的信号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内脏活动的一种方法。
可用于临床。
第二节紧张状态(应激)
1、为什么长期的紧张状态会影响健康?·
如果应激反应过分严重和持续时间过长必有害于健康。
其影响健康的途径主要有:
(1)应激的消极心理反应可使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评价发生歪曲,从而破坏其正常生活。
(2)应激时,不利于健康的不良行为增加。
如,焦虑、紧张、烦恼、忧愁等促使有些人酗酒或大量抽烟;或不思饮食或暴饮暴食;生活作息
混乱;不讲卫生等。
(3)应激的生理反应
⏹可促进一些有害于健康的变化,如,血浆内去甲肾上腺素增高可促进脂肪在冠状动脉的沉积。
⏹还可抑制机体天然的防御机制,降低机体的免疫力,使炎症易于扩散或不能抑制恶性细胞的生长。
⏹应激反应会影响健康,常常导致心身疾病。
2、假如你正在参加一次关键性的考试,你身体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参照答案是应激反应自己组织)
1、心理反应
⏹积极的或消极的
2、行为反应
⏹愤怒、恐惧情绪:行为上表现为显著的骨骼肌活动,如投入搏斗、攻击或逃离危险物,也可表现
为辱骂、讥讽和颤抖等。
⏹抑郁、悲观、失望和失助情绪:行为反应可称作“保存——退缩反应”,通常无显著的骨骼肌活动。
⏹布鲁克(Bruck)等人研究认为,行为反应主要包括变相依赖(如吸烟、饮酒或过量饮食等不良行
为)、反常动作增加和替代性攻击三种行为倾向。
3、生理反应
⏹第一阶段是警告反应阶段。
这时机体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如心率加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活跃),
是机体正常防御机能的表现。
这些生理变化,有助于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恢复体内平衡。
不管诱发应激的刺激具有怎样的特性,这些生理变化通常都有同样的普遍症状。
因此遭受各种特殊疾病的人可能具有同样的症状,诸如头痛、发烧、疲劳、肌肉关节痛、食欲不振和普遍的不适感。
⏹第二阶段是抵抗反应阶段。
⏹第三阶段是衰竭反应阶段。
⏹应激时机体的生理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全身各系统、组织器官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生
化方面的变化。
整个发展进程如塞里指出的三个反应阶段,应激状态的持续发展,最终会使全身器官组织的功能趋向衰竭,而产生各种症状和疾病。
3、应当如何对待紧张状态?怎样增强自身对紧张状态的应付能力?
基本态度:适当压力有促进作用
高级心理
1、大脑机能的不对称性···
指两半球在进行言语及有关高级心理活动时出现的偏于一侧的现象,即出现一侧半球的功能比另一半球强的现象。
又叫一侧化。
2、大脑半球各有何相对优势,两半球的关系如何?·
●两半球各有机能优势;
●实质上是加工信息的方式不同;
●相互配合;
⏹左半球
⏹语言的
⏹拼音的
⏹顺序的
⏹分析的
⏹命题的(逻辑的)
⏹个别的时间分析(节奏的)⏹右半球
⏹非语言的
⏹全盘的
⏹综合的
⏹完形的
⏹形状知觉(空间的和旋律的)
3、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性研究的主要技术有哪些?其生理学基本原理是什么?·
A半视野速示技术
原理:视野与半球的投射关系为对侧投射
B双耳分听技术
原理:耳与半球的关系为对侧投射占优势,同侧投射较少
C Wada技术
原理:当负责语言的代表区的半球受到麻醉时,正在进行的语言活动便会中断;去麻醉剂的作用之后又将恢复
D割裂脑技术
原理:两半球皮质的联系通过胼胝体实现,将其切断便中止了信息的沟通。
4、主要的语言中枢有哪些?若受损各会导致什么失语症?·
大脑皮层主要的语言中枢
⏹运动性言语中枢位于左半球额下回后部损伤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位于左半球颞上回后部;损伤导致感觉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位于左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导致失写
⏹阅读中枢位于左半球角回损伤导致失读
第八章学习与记忆
第一节学习与记忆概述
1、实验室中的常用学习模式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如何产生?试举例说明。
研究学习记忆的主要行为模式
A、经典条件反射——它的特点是,以具有明确而固定反应的刺激作为非条件刺激,以与这种反应无关的刺激作为中性刺激。
当中性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同时或先后重复出现,则导致条件反应的形成。
最终中性刺激成为条件刺激,引起与非条件刺激相似的反应。
食物和疼痛是经典式条件反射理想的强化物。
举例说明。
B、操作条件反射——这种反射基于动物自身的需要而改变反应出现的概率,这些反应紧紧跟随着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如食物)。
举例说明。
C、习惯化——当一个刺激单调重复出现时,其诱发反应逐渐减弱。
举例说明。
1、指出顺行性遗忘与逆行性遗忘的异同。
第二节学习记忆的解剖基础
1、学习记忆与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关系如何?
现代观点
A、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的普遍机能。
B、某些脑区在学习和记忆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海马、杏仁核、额叶、颞叶)。
2、这一节的学习内容对你有何启发?
第三节学习记忆的电生理和生化基础
1、什么是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p.463图
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的可变化性。
2、可用哪些手段研究学习记忆的电生理基础和生化基础?
一、学习时的电生理变化(重点)
1、脑电图的研究p.484
2、单个神经细胞反应的研究p.485
汤普森的家兔瞬膜条件反应实验p.488图
3、无脊椎动物的研究p.479-482
肯特尔实验的设计
实验结果说明习惯化的部位在突触,即突触的变化是记忆储存的基本机制。
4、突触可塑性p.463图概念:包括结构与功能的可变化性。
二、学习和记忆的脑生化基础
1、有关核糖核酸的研究p.475
海登对大白鼠走钢丝的研究
2、有关蛋白质的研究p.476
海登对大白鼠改变用爪习惯的研究
蛋白质抑制剂的研究
常用于研究记忆的蛋白质抑制剂有:茴香霉素、乙酰氧基环己胺、环己胺、嘌呤霉素,它们通过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转录过程而阻断蛋白质的合成。
研究者利用这些药物在动物学习前或学习后给药,观察这些药物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结果为:
1)学习不依赖于蛋白质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