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路
①县政府拨款让修水泥路,我的爷爷不知怎么兴致高涨,自动请缨加入了修路的队伍。
六十七岁的老人家,任是由不得我们劝。
第二天五点多便起来,扛着水泥袋,推着独轮车,一路晃晃悠悠地向前去。
我的爷爷一一那个谢了顶、倔强地扛着水泥石袋走遍大街小巷的老人,他滴下的汗水折射了秋日里最凛冽的寒光,清冷的寒光里,我瞧见了令他愧疚一生、遗憾一生、迟来却未曾缺席的孝意。
②黄沙、水泥、石子堆成了三座小山,爷爷弓着身,操起铲子沿路将泥沙铲平。
蓝色的中山装袖口开了两三条缝,露出白色的长长的细线,像极了人生中永远绵延不断的思念。
浑黄的泥水在爷爷卷起的裤脚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额角滑下的细密汗滴在衣领处迅速销声匿迹。
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
手肘一上一下,微微凸出的血管一收一缩,爷爷哼哧哼哧地喘着粗气,单薄的脊梁在空中形成优美而脆弱的弧度,铲子带起的黄沙在风里飘飘扬扬。
晚上吃过饭,爷爷在院子里的石阶上坐下,缓缓脱下鞋子,宽大的脚板踩在凉凉的地上,粗糙的皮肤里镶嵌着细细的沙子。
拧开水龙头,爷爷就着清水拿手抹下鞋沿的黄泥。
“我还在队伍里的时候规定都极严,过年放假都不能与母亲见上几面。
每每我回家,她总来接我。
那时候还没有水泥路,大伙儿来来往往,踩歪了野草,踏实了泥土,就成了‘路’。
母亲总喜欢穿小碎花的裙子,每到下雨天,来接我一趟都会弄脏,气呼呼地跟我保证下次不来了。
”爷爷歪头笑了一下,我却分明看见他眼里晶亮的光点,“可母亲总是口是心非的啊,每次都梳了大麻辫,眼睛弯成了月牙,笑着等我走过去。
我就琢磨着该给她修条正经的好路,那种笔挺挺又干净的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一种不知名的酸涩和不可抑制的温暖渗进我心中,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形成了清晰的一条路的意识,一种不知名的心境。
③晚风很甜,豌豆荚开着淡紫色的小花。
④隔一天夜里,急促的狗吠声撕破了宁静,拴狗的链子被拖在地上响个不停。
另一边房里的灯亮了起来,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
大门被急急地冲开,爷爷顾不上打伞便从院里冲出。
我心里发怵,脑袋昏昏沉沉,只能听见歇斯底里似猛兽般乱闯的风声雨声。
约莫十几分钟后,雨势小了。
爷爷缩着身子缓缓踱步回来,满头满脸的雨顺着裤管滑下,在地上拖成了一条长长的水线。
不知是摇晃的光线,是氤氲着的水汽,还是爷爷无形中表露的某种心境,竟使我模糊了双眼。
⑤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爷爷原是担心修路用的黄沙被打湿,急着找塑料布给盖严实。
那种不知名的心境在我心里开始渐渐清明,并不是世间所有来不及的孝,都会被遗忘搁浅,都会被干爽的清风吹散殆尽。
⑥过年我再回乡下的时候,敞亮笔直的大路早已铺开。
午后与爷爷散步,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路两旁的庄稼都被盖上了厚厚的塑料布,只能隐隐约约地看见些许绿意。
那天淡淡的风,淡淡的太阳。
“每次走在这路上,我心里都踏实得很。
”爷爷走在我前面半步,低哑的嗓音里流转着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
“我的母亲幼时裏了小脚,后来放开了,走在路上也总是喊疼。
那时候的路其实也并不算得路。
我在外边时,她摔断了腿,我也没得
法子,留了后遗症,雨天里疼得厉害也没办法。
”我心里极力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着一位身为后辈面对母亲伤痛时无能为力的焦灼与煎熬。
“我心里总想着得给她修上条好路,不能再摔了伤了。
你太奶奶这辈子都没有走过柏油路,现在有了这个条件,人却早就没了。
人一走什么都没了,什么都空了,我真怕她迷了南北,找不到我,害怕得直掉眼泪。
”我没有接话,只看见爷爷挺直的鼻梁、高高的额骨,被淡淡的太阳镀上一层脆弱的薄薄的金光。
漫长的思念和等待尽孝的岁月在老人松巴巴的皮肤上留下缱绻的刻痕。
⑦总听人说,百善孝为先。
有时候我想,短促的人生,其实就像一条路,温情冷暖、悔恨遗憾,都缺不得。
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⑧一切都已过去,然而爷爷修路的形象我却无法忘记,总觉得这是孝心的最好象征。
子欲养而亲不待,又如何?太奶奶啊,请你在某一月色阑珊的夜里,沿着这条路,找到方向,找到无处安放的疼痛的归宿,踏进你儿子的梦里与他一叙吧。
⑨我谨以最真挚、最感动的心意将老人淳淳的孝道铭记。
(选自《美文》,有改动)(1)文章围绕“路”,回忆了关于爷爷的哪些往事?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⑦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
②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
(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爷爷的人物形象。
(4)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
(5)有人认为将文章标题“路”改为“孝,从未缺席”更好,你更喜欢哪一个标题?为什么?【答案】(1)①爷爷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会来接他。
路不好走,母亲的裙子总是被弄脏。
②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爷爷主动请缨加入修路的队伍,并努力修路。
③隔一天夜里,风雨大作,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盖。
(2)①文中是指爷爷一生当中为实现替母亲修条路的愿望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以及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
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爷爷修路时的卖力用劲儿,表明爷爷对修路的用心和想要修好路的决心。
(3)①孝顺母亲。
从文中爷爷想象为母亲修一条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可以看出。
②吃苦耐劳。
从文中爷爷修路的细节可以看出。
③执着。
从文中爷爷一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路可以看出。
(4)环境描写。
写出了夜里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
为下文爷爷急着遮盖修路的黄沙做铺垫。
突出了爷爷的人物形象。
(5)【示例1】“路”更好。
“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路”组织安排材料;一语双关,既指爷爷为太奶奶修的水泥路,又指实现爷爷孝顺母亲的心愿的心路。
【示例2】“孝,从未缺席”更好。
“孝,从未缺席”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无论母亲在世
成理即可)
【解析】【分析】(1)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1~5段是回忆的内容,依次回顾了与爷爷相关的几件事:在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时,六十七岁的爷爷主动请缨参加修路;爸爸回忆了当年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是行走在泥泞的路上来接他,使得衣服鞋子都弄脏了,爷爷琢磨着该给母亲修条正经的好路;夜里,风雨大作,爷爷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盖。
据此概括作答。
(2)①语句“爷爷修了这条路,尽了一个儿子的孝,也补全了自己漫漫人生路上的坑坑洼洼”中的“坑坑洼洼”,在文中是既指爷爷为实现为给母亲修条正经的好路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也指爷爷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
②语句“爷爷宽大的手掌牢牢地掌控住铲子,又稳又狠的一铲子下去,将凸出的沙石填补到凹处”中的“牢牢地”一词,具体传神地写出了爷爷修路时紧紧抓住铲子的情形,表现了爷爷的卖力和用心,从而表现出爷爷决心要修好路的决心。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从文章叙写爷爷修路的过程来看,他是一个吃苦耐劳,责任感强的人;从爷爷要修路的目的来看,他是一个讲求孝心的人;从爷爷一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好路来看,他是执着而坚定的人。
据此可概括作答。
(4)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汹涌的风携着雨滴撞在窗玻璃上,榕树摇摆着身子企图挣脱桎梏,发出苍老的喘息”是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风大和榕树摇摆发出的声音,形象而传神地写出了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为下文叙写爷爷去遮盖修路的黄沙的事做铺垫。
从而突出了爷爷是一个吃苦耐劳,且有责任感的人。
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本文叙写了爷爷修路的故事,并由此得到了对“孝”的深刻认识。
所以文章标题无论认为用“路”好,还是用“孝,从未缺席”更好,能围绕着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阐述理由即可。
选择“路”,可从文章的线索、叙写的内容和文章的主旨来阐释理由;选择“孝,从未缺席”可从主题、表达情感和吸引读者的角度来阐释理由。
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爷爷当兵时放假回家,他的母亲总会来接他。
路不好走,母亲的裙子总是被弄脏。
②县政府拨款修水泥路,爷爷主动请缨加入修路的队伍,并努力修路。
③隔一天夜里,风雨大作,担心修路的黄沙被打湿,爷爷冒雨找塑料布来盖。
⑵①文中是指爷爷一生当中为实现替母亲修条路的愿望而经历的种种坎坷以及未能在母亲生前修一条路的遗憾。
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爷爷修路时的卖力用劲儿,表明爷爷对修路的用心和想要修好路的决心。
⑶①孝顺母亲。
从文中爷爷想象为母亲修一条路,心里总不愿苦了母亲可以看出。
②吃苦耐劳。
从文中爷爷修路的细节可以看出。
③执着。
从文中爷爷一生坚持要为母亲修一条路可以看出。
⑷环境描写。
写出了夜里大雨将至时,狂风肆虐的情形。
为下文爷爷急着遮盖修路的黄沙做铺垫。
突出了爷爷的人物形象。
⑸【示例1】“路”更好。
“路”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路”组织安排材料;一语双关,既指爷爷为太奶奶修的水泥路,又指实现爷爷孝顺母亲的心愿的心路。
【示例2】“孝,从未缺席”更好。
“孝,从未缺席”鲜明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无论母亲在世
成理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
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词语的深层次的含义和实际所指。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理解。
考生要读懂句子,了解句子的内容,结合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
⑸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梯子
①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
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外。
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②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下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爸爸看了看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
③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
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④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
’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
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入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
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
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
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⑤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⑥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
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
他脸上的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
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
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⑦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⑧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⑨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
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
一声,摔得支离破碎……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
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
他把掉到他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⑩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
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⑪爸爸笑出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⑫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⑬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
笑——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3)“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4)请结合内容分析文章中的爸爸具有怎样的性格?
【答案】(1)惊愕;疑惑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儿子又红又青的脸色,表现了他的惊恐之情。
(3)是因为之前对听到“那个爸爸说接却没接”感到不能理解,现在对“自己的爸爸说不接却接了”,更不能理解。
(4)爱儿子;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
【解析】【分析】(1)这题干明确要求用文中词语作答。
当儿子刚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时,“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
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当爸爸讲完故事后让他从梯子上跳下来时,“他脸上的惊愕的表情”;当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被爸爸接住后,“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
(2)这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刻画了当儿子听到爸爸让他从梯子上跳下来时脸上的神态和内心的惊恐。
(3)回答这道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比刚才还要疑惑”表明儿子刚才有过疑惑,这次比刚才更严重。
根据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刚才的疑惑是对爸爸讲的故事中那位父亲欺骗儿子的不理解;后边的疑惑则是对父亲欺骗自己的不理解。
(4)从爸爸让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可以看出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父亲;从爸爸接住儿子可以看出爸爸的理性,对儿子的关爱。
故答案为:⑴惊愕、疑惑
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儿子又红又青的脸色,表现了他的惊恐之情。
⑶是因为之前对听到“那个爸爸说接却没接”感到不能理解,现在对“自己的爸爸说不接却接了”,更不能理解。
⑷爱儿子;善于抓住时机,巧妙地教育儿子;是一位具有难得的理性的爱的父亲。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的要求,在文章找到关键语句或词语进行回答,本题难道不对,考生主要细心能够完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掌握对句子赏析的方法,结合句子的特点选取好赏析的角度,注意对句子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把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
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语句上下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注意文中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语句和事件的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春(节选)
①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她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晴,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段画线的A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花的争奇斗艳,竟相开放。
B. 第①段画线的B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写了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
C. 第②段中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是选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来表现春风的温暖轻柔。
D. 第②段最后写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是为了表现春风的味道。
(2)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居民们正在做晚饭,屋顶上炊烟袅袅。
B. 写做晚饭时的炊烟与蒙蒙细雨交织在一起的景状。
C. 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相照应,从近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
D. 用“一层薄烟”来比喻细雨蒙蒙的状态,写春雨细密而轻盈的特点。
(3)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说一说上面文段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D
(2)D
(3)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陈述理由。
【解析】【分析】(1)D项,第②段最后写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是为
了表现春风的柔和。
故选D。
(2)A项,“人家屋顶上的薄烟”不一定是炊烟,课文也没有写居民们在做晚饭。
B项,课文没有写居民们在做晚饭。
C项,“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从远处写出了细雨蒙蒙的景状。
故选D。
(3)《春》一课一共描写了春天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选文主要是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从每段文字所描写的对象可以看出来。
故答案为:⑴D;⑵D;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陈述理由。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理解,再进行辨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和辨析。
考生在解答时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语段和上限为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在回答时要结合文段的内容、表现手法、写作特点、表现的主题等进行分析。
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
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梳理选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用两个字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②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为什么“我”明明不甚喜欢第三只猫,却在它亡失之后“更难过得多”?
(5)根据选文,对“我”作简要评价。
【答案】(1)愤怒;悔恨;悲痛
(2)①“畏罪潜逃”一词将猫人格化,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具幽默感。
也表达了“我”的自以为是的心理,与下文写“我”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运用比喻手法,突出强调“我”的悔恨和自责程度之深,生动形象。
(3)结构上,首尾呼应,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由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作者从此永不养猫。
(4)①第三只猫是因“我”的误解而亡失的;②“我”永无改正错误的机会了。
(5)①仅凭表面现象判断是非,说明做事太过武断。
②惩戒邪恶,表明其正义感。
③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表明其内心善良、严于自省。
【解析】【分析】⑴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的,家里养的一只黄色百芙蓉鸟被咬死了,家里人都断定是这只猫所为,此时我很愤怒;有一天,家里人发现咬死鸟的是另外的一只黑猫,对于冤枉这只猫,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此时我心里是后悔;那一只被冤枉的花白猫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此时我十分地难过。
⑵①畏罪潜逃:意思是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畏罪:犯了罪怕被制裁。
这里是作者的主观判断,突出了对猫的厌恶之情,为下文发现冤屈无辜后悔自责埋下了伏笔。
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具幽默感。
②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更加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我”的羞愧和悔恨。
⑶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
“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圆合的特点。
⑷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⑸文中“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我”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断定是那只花白猫咬死了黄鸟,于是。
拿了一根木棒,追过去打,自以为对这只猫加以惩戒;当知道自己冤枉了这只猫后,我心里十分地难过,愧疚自责,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故答案为:⑴愤怒;悔恨;悲痛
⑵①“畏罪潜逃”一词将猫人格化,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形象生动,让人更容易理解,更具幽默感。
也表达了“我”的自以为是的心理,与下文写“我”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运用比喻手法,突出强调“我”的悔恨和自责程度之深,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