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日阅读答案
春日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瘐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①春天树,江东②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
②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对李白的诗进行了热烈的赞美,请说说这两联主要赞美了李白诗的哪些特点。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对颈联借景抒情的手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它“写景而离情自见”,你认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
(1)超凡脱俗;清新俊逸。
(3分)
(2)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地的景物,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一种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李白也在江东思念着渭北的作者;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这两句,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力来传送的名句。
由此可见,沈德潜这样称颂它是无可非议的。
(5分)
春日阅读答案2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扬花去却来。
季重①旧游多丧逝,子山②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③。
【注】①季重:三国时吴质的字,曾感伤死于瘟疫的好朋友。
②子山:南北朝庾信的字,曾出使西魏,作《哀江南赋》抒发亡国之痛。
③劫灰: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
”
8.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9.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
答案:
8.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
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9.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春日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逐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解]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1.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
2.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点点”两词
的表达效果。
(5分)
参考答案
1.①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
(1分)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稀疏。
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
(2分)②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
(1分)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直写春归得快。
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
(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
(2分)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
(2分)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春日阅读答案4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②遥清渭③,沉思忽自惊。
注:①本诗作于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③清渭,指渭水。
8.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9.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春日登楼怀归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8.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
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
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9.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的极妙。
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墨香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春日阅读答案5
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
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
②一饷:片刻。
饷,通“晌”。
③鞭笋:细长的竹笋。
(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________”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
“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
(3)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参考答案:
(1)欲动
(2)B
(3)作者描写了土地、雨、草、花、荒地、竹笋。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春日阅读答案6
春日忆李白
唐代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相关介绍: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④江东: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⑤论文: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上四称白诗才,下乃春日有怀。
才兼庾、鲍,则思不群而当世无敌矣。
杯酒论文,望其竿头更进也。
公居渭北,白在江东,春树春云,即景寓情,不言怀而怀在其中。
王嗣奭《杜臆》曰:公怀太白,欲与论文也。
公与白同行同卧,论文旧矣。
然于别后另有悟人。
因忆向所与言,犹粗而未精,思重与论之。
此公之笃于交谊也。
)作品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俗话说的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作清新、俊逸,和南北朝时两位著名诗人庾信、鲍照的`作品一样。
李白啊,如今,我在渭北
独对着这无语的春之绿树,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共饮,再次探讨一下我们的诗作呢?
作品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1 --4)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
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
”(《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5--6)三联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
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7-8)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人写起,接着论诗,进而思人最后期盼见面,当面以“论文”结,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高考题:
(1)这首是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
从诗坛地位,无人可比;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诗歌的风格,清新俊逸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表达双方翘首以望的思念之情:杜甫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他。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虚实结合的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思路脉络
立足于诗,怀念李白。
首先赞美李白的诗歌,转而对李白的思念,最后表达自己渴望想见,切磋诗艺的愿望。
春日阅读答案7
春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
(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
(4分)
10.(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
(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
(1分)一是忧国之情。
(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
(2分)
春日阅读答案8
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8~9小题。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8.“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分)
9.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请指出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6分)
参考答案:
8.“幽情”在本诗中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情感。
(1分)一是伤春之情。
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感慨油然而生。
(2分)一是忧国之情。
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一种忧国伤时之痛郁结心头。
(2分)9.“逆”和“私” 用得极为精妙。
“逆”,迎接;“私”,偏爱。
(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2分)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春日阅读答案9
原文: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傍:靠近。
问题:
(1)一、二两句写出了春景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参考答案:
(1)天空中,淡淡的白云,轻柔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面上,红花,绿柳,碧水。
从上到下,互相映照,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勃勃生机的春景图。
(2)当时的人不知我心里多么快乐,说我偷闲学那些到处游荡的少年。
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1分)“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所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
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1分)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1分)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春日阅读答案10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高考试题及阅读答案
(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感情的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赏析: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聊,姑且。
引,长,引伸为“远”。
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
次句写诗人登高远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此联明显化用了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
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
霭,轻烟。
断霭,谓烟时起时没。
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家乡的流水,家乡的渡船,家乡的村舍……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鲜明,写景生动形象。
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论:如果光看正史里的寇准,是断然想不出他会写出这样的诗,宋初诗坛分三种体,一是白体,二是晚唐体,三是西昆体。
寇先生则是晚唐体的盟主,也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因为他官做的大,而爱好写这种诗的人大抵都是和尚和隐士。
比如宋初的“九僧”,比如林和靖隐士,还比如魏野隐士。
他们的本来就是“我是清都山水郎,几曾着眼看侯王”的那种tease。
终日介的闲着,所以就爱在狭小的空间里苦吟出一些清新自然的景色。
尤其喜欢把功夫用在中间两联上,句式大抵是前两句为二一二,后两句为二二一,还把单音节处作为“诗眼”,呕心沥血的加以琢磨。
象寇公这首诗,中间两联就历来受人追崇,北宋翰林图画院还曾“野水”这一联作为考题来品评考生画画水平的高
低,可见这一联确为写景之佳句。
全诗前三联全是写景,后一联由景生情,做到了交融。
首联点明地点,古人大抵一登楼就感触良多,曾在帅哥刘表手下工作的王粲同志就是力证。
又如古来那些恨恨不平的人们总要喝酒一般,陶渊明先生又可算做一个具体的例子,陶先生曾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就解印绶去职。
诚然可敬可佩,虽则陶先生一不买**,二没有“低保”可吃,三更没有加入工会,然而家中却还有“奴子”,由此足可见他“不折腰”的底气所在,不然饿死与南山之下怕也是情理之中。
颔联就是化用韦苏州《滁州西涧》的名句了,黄鲁直每每引以为自傲的就是他所创的“脱胎换骨大法”和“点石成金大法”,古代虽不讲究知识产权,然而儒家学派的学风却是不容于抄袭的,寇老西儿这一联乃从楼上的视角来看,所以野水和孤舟的描写要虚,但结合整诗来读,则意境更为丰厚。
颈联所写的景物则更抬眼所见,最后一联则化景为情。
“惊”字为眼,情却没有表露,含不尽于意外本是宋人所追求的境界。
宋初追随晚唐贾岛、姚合路线的晚唐体,寇公的这首诗实可算个一个代表。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为考题,夺魁的人这画的是“一船夫睡在舟尾,横一孤笛。
”春日阅读答案11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朱熹。
其古诗全文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前言】
《春日》这首七言绝句是宋代的朱熹所作。
这首诗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注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
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
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
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但泗水在山东,孔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b/578.html。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
“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春日阅读答案12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贫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D、诗歌尾联写春雪和春雨发挥了同样的作用,使得松间小路上的青苔又密密覆盖了一层。
1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6分)
答案解析:
14、D(理解有误,漏掉了“好将”,诗句意思有所不同。
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