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2教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教学设想:
以事为切入口,以情为分析重点,以场面描写为依托,通过对感情的分析,从而剖析主题。

一.背景介绍
二.标节码
三.第一块教学内容:内心独白的叙述方式。

1、切入:当时他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如何?
[发着高烧,身上打了麻药;神智不清,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


2、主人公这种精神状态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的?
[内心独白——(心理描写)]
讲析:以一个发着高烧,神智不清,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的重伤员的心理和视角来写,便于小说蓄势和构成悬念。

3、他的内心独白中占了小说大量篇幅,主要是写些什么内容?(整体剖析)
[他躺在担架上,经过过道和楼梯时,所看到的一切壁上的布置,主要是张贴的画。


有在美术教室和临时手术室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


写这些内容要表现什么?
[表明这是一所学校——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美术学校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暗示
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讲析:这里的内心独白,具体包括环境描写、所见所闻、经历之事、心理活动等内容——这些都是以心理描写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其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值得品味。

4、请找出有关环境的细节描写。

[7段、8段:希腊重甲胄武士,大选侯帝,希特勒,老弗里茨像(身着开蓝色的军服,
胸前的大星章金光闪闪)。

14段:“散发着碘酒、粪便、垃圾和烟草的气味,而且
喧闹得很。

”]
这些环境细节描写暗示了什么?
[1、纳粹德国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2、昔日窗明几净的美术教室,如今如此脏乱不堪,让人目不忍睹。


5、请找出主人公所见所闻的细节。

(他刚被从车上抬到这座楼房时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段:“把死人抬到这里来!你们那里有死人吗?”2段:“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

”11
段末:“我看见火光,满天通红……”28、29段:“城市在燃烧。

”]这些说明了什么?
[1、运送伤病员的车里,随时都有人死去,由此看出战争的残酷。

2、“整个城市烧成一片火海”,见出战争的惨烈,人民的灾难可想而知。


6、请举出主人公亲身经历的两个细节事件。

[1、17段、20段、28段、40段:有关我的叫喊
2、28段:“从我嘴边把炊具拿走。

”“吼也没用,他们没有水了。

”]
这些说明了什么?
[1、剧烈的痛苦——战争的伤害。

2、连伤员都没有水喝——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根本没有保障。


四.第二块教学内容:对比与反差的作用(关于三大发现)
1.切入:他的心里一直想搞清楚两个什么问题?
[⑴这到底是什么地方?是不是自己读书的文科中学。

⑵自己的伤势到底如何?]
2.当他被推进手术室后,他有哪三大发现?
[⑴发现了黑板上有自己的笔迹,证实这个临时伤兵医院就是他母校——本多夫的一所
文科中学。

⑵他弄清了自己真正的伤势——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

⑶发现了手术室里的老消防队员,原来就是母校里的门房,是他很要好的忘年交比尔格勒。


3.第一大发现——发现这个临时伤兵医院就是他的母校,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是要表现什么?(对比与反差1)
[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美术学校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三个月前从母校
走上战场,三个月后回到了母校却不再是学校而是战地临时伤兵医院,回到自己日夜
厮守的美术教室却不再是美术教室而是手术室。

学校成了医院,教室成了手术室,这
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战争改变了人物的身份,改变了地方的性质。

让人联想到战争
对和平的扼杀,对文明的摧残。


4.第二大发现——发现自己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这又反映了怎样的主题?(对比与反差2)
[三个月前的学生,却成了一名士兵——一名失去了两条手臂和一条腿和重伤兵,学美
术的学生却永远失去了拿画笔双手,一个八年级的学生的英雄梦结束了,他人生中许
多美好的东西就这样离他而去了。

这是战争给他带来的悲剧。


5、第三大发现——发现了手术室里的老消防队员,原来就是母校里的门房,是他很要好的
忘年交比尔格勒。

这又能说明什么?(对比与反差3)
[学校的年老而善良的门房不需要了,他被征调去当了一名消防队员,一名战争中的消
防队员,并且还在原来的学校工作,只不过学校变成了医院。

这从一个侧面看到了法
西斯分子穷兵黩武的罪恶本质和法西斯战争的残酷。


五.第三块教学内容:人物形象、标题与主题
(一)人物形象分析(设计两个问题)
1、第35段,写“我”欣赏炮声,梦想为国立功,甚至为国捐躯。

说明“我”的什么性格特点?
[对毁灭一切美好事物的战争却持如此欣赏的态度和诗意化的理解,可见希特勒对当时的德国青少年灌输的是什么思想。

听到盟军攻城的炮声,居然想到要青史留名,刻画
了人物天真幼稚单纯的性格,深刻地提示出法西斯战争对人的心灵的摧残。


2、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总体概括)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

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
前线,糊里糊涂地肥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

这可能比
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二)标题的含义:中学的老师命令学生反复学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用这句话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英勇战死的事迹,在这里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卖
命的可悲现实。

“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断定自己受伤后就是在母
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三)主题总结
[小说通过一位年仅17岁,入伍三个月就被炸掉了双臂和右腿的手雷车伤兵被送到改作了占地医院的他的母校的故事,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了先前读书时军
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和个人的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
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牺牲者所处
的绝境,以及被战争败坏了的整个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也揭露了纳粹德国的军国主
义教育是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