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课外现代文阅读。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

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

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

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

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

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

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

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

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

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

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

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

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

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

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

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

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

”语调冷冷的。

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

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

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

”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

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

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

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

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

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

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

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

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

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

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

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

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

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
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①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已有。

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

(赏析加下划线词语)
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
(3)①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②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4)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示例:是图书管理员。

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解析】【分析】(1)阅读文章内容,题目中的“七里香”表面指大学阅览室窗外种着的七里香。

深层含义指来自于其他人友善的关爱就像七里香的香气一样,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来自他人帮助与温暖。

(2)第⑥段写“我”抄写诗经,第一空根据第⑨段内容可知,很快,要毕业了。

“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心中猜疑不知道是谁送的;第二空根据第⑤段“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

”可知在阅览室读书感受到是丰盈和美好;第三空根据第⑪段“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

”可知“我”把这本书一直珍藏,每当看到它,心中就涌现出温暖与感动。

(3)①“据为已有”本义指将别人的东西拿来作为自己的。

含贬义。

这里是写出“我”对书的痴迷热爱的程度。

②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赏析,“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三个“忘了……”句式,构成排比,突出强调读《诗经》)对“我”的影响之大,让“我”的内心发生了改变。

(4)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出现在“我”身边的人物来推测,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均可。

合理阐述理由即可。

如,是身边的男生(女生)。

在阅览室他(她)经常坐在“我”的身边,知道“我”读书的喜好;见“我”衣服简朴,估计“我”囊中羞涩,为了让“我”毕业后还能继续读到古诗,所以送书给“我”。

故答案为:⑴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⑵ 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
⑶①本意为贪得无厌,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

②示例: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大。

⑷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
示例:是图书管理员。

根据文中“我”每次来读书他熟练地帮“我”取书,可见他知道“我”读书喜好;“我”抄写《诗经》时,他在“我”身边站了许久;夜里“我”下楼时他善意提醒“我”慢点走,可见他是一个表面冷漠内心和善的人;他根据借书证知道“我”姓“丁”;从文章的详略安排看出,“我”在文中对图书管理员花的笔墨最多,所以他送书给“我”的可能性最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

作答时,需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筛选文章能表示转折内心感受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可从用词、修辞手法以及描写方法、表现手法等角度思考,明确写出的内容,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可以是图书管理员或坐在“我”身边的男生或女生,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陪他吃碗面
①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

②他说:“等等啊,等等啊。

”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

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

”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

”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③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

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

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

”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

”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④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

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
⑤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

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
⑥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


⑦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


⑧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
⑨我固执:“等下次吧。

”说完,我就走了。

⑩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

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
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俩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
⑪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

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⑫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⑬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


⑭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

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

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

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岀来。

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

⑮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

”我信以为真。

⑯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

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

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


⑰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
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


⑱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

⑲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

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


⑳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

(1)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俩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
②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

(描写角度)
(3)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1)“我”回父亲家拿通讯录,父亲特意做了一碗面给“我”吃而“我”却不领情,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父亲吃碗面。

(2)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面条的丰盛,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

②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因为“我”刚才固执离去感到失落、孤独、伤心的心情。

(3)一是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

二是暗含主旨,关注空巢老人,对待老人,年轻人少点匆忙,多点陪伴;或少点执拗,多点温情;或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恩和愧疚。

(4)文章开头写“我”抱怨父亲“指望不上”、“让人操心”,这是抑。

下文“父亲为我做面条”的情节,这是扬。

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父女
互爱情深的主题。

【解析】【分析】⑴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我”的活动概括故事情节,首先写“我”把通讯录丢在父亲那儿,然后写“我”下班后去那通讯录,走的时候本不想在父亲那吃饭,走出门后想到父亲期待的目光,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父亲吃碗面。

⑵①首先要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这句话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把一大碗面条比作是一座小山,生动形象地写出面条的多,父亲怕自己的女儿吃不饱特意给女儿盛了那么多面条,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

②首先要分析这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

“坐在桌边”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发呆”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结合语境分析,父亲本来满怀喜悦地给女儿做好了面,想着能让女儿吃好饭,但女儿不领情,固执的走了,父亲这时候因为“我”刚才固执离去感到失落、孤独、伤心。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写女儿回家拿通讯录,父亲趁女儿去修眼镜的时间给女儿做好了面,女儿本不想在这吃饭,离开后想到父亲期待的目光就又回去陪父亲吃完了那碗面。

因此题目就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空巢老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小家,整日里忙于工作和生活,很少有时间回去看完他,空荡荡的屋子里只剩下一个人,他们非常渴望儿女的陪伴。

因此作者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天下的儿女要关注空巢老人,对待老人,年轻人少点匆忙,多点陪伴;或少点执拗,多点温情。

因此这个题目也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⑷作文时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

然后,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结合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态度分析,开头写“我”把通讯录丢在父亲那里,让他给我报一个电话号码,但我等了老半天没有动静,这时候我抱怨父亲“指望不上”、“让人操心”,这是抑。

下文“父亲为我做面条”,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浓浓的爱,这是扬。

然后再根据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进行其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父女互爱情深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我”回父亲家拿通讯录,父亲特意做了一碗面给“我”吃而“我”却不领情,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父亲吃碗面。

⑵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面条的丰盛,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

②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因为“我”刚才固执离去感到失落、孤独、伤心的心情。

⑶一是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

二是暗含主旨,关注空巢老人,对待老人,年轻人少点匆忙,多点陪伴;或少点执拗,多点温情;或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恩和愧疚。

⑷文章开头写“我”抱怨父亲“指望不上”、“让人操心”,这是抑。

下文“父亲为我做面条”的情节,这是扬。

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父女互爱情深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

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然后按着题干中的提示,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出情节。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

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
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⑶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文章的标题作用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线索展);作者情发点;具象征意义;语带双关;全文文眼(提示文章);吸引读者兴趣。

⑷本题考查分析欲扬先抑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藏起来的右手
祝师基
站在城北边的山上,不仅能感受满山苍翠,还能鸟瞰全城,这里自然成了摄影发烧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好几次,我在这里练习摄影的时候,都发现一个姓杨的老头特别显眼:他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

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对我的好奇,老杨只是笑笑。

后来,问的人多了,他才回答说:“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

”我越发感到纳闷:两只手好好的,干吗只用一只手?
时间久了,我知道了更多关于老杨的事。

他原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天,他突然只用一只手工作,用左手吃饭,用左手扫地,用左手写字……大家为此都很惊奇,领导说这样会影响工作,一气之下便解雇了他。

后来,老杨开了一家杂货店,他仍然用一只手搬货、盘货,用一只手给顾客递货,甚至在家也用一只手做饭、洗衣服。

时间久了,大家都以为他是残疾人。

在打听到老杨的杂货店的位置后,我悄悄过去看了他。

果然,他都是用一只手做所有的事,而且做得利落极了,丝毫看不出任何的不方便。

望着老杨那用一只手挥洒自如忙碌的身影,我更加纳闷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只用一只手?
日子像水一样慢慢流淌。

我和老杨依旧经常见面,也越来越熟。

一天,我们在山上拍照。

结束之际,我提议:“找个地方去喝几杯,如何?”老杨一听,笑着说:“那还不如去我家,我那老婆子的厨艺不是我吹,绝对让你的大饱口福。


当我们来到老杨家时,一桌丰盛的酒菜已摆了上来。

果然,色香味俱佳。

不过,很快我就发现了异样情况:老杨儿子的右臂竟是空的!
几杯酒下肚后,老杨给我讲了真相:两年前,儿子因一场事故意外致残,失去了右手。

那时,儿子痛苦得要自杀,老杨每次抱着儿子都泪如泉涌。

后来,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与儿子一样,从此开始了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的日子。

说话间,只见老杨的儿子用左手端上来一道菜,放在桌子上,对老杨说:“爸,这是我今
天学炒的菜,你尝尝。

”望着儿子炒的菜,老杨显出很吃惊的样子,渐渐地眼里蓄满了泪水。

尽管菜切得有些粗糙,可老杨拿起筷子毫不犹豫地大口大口吃起来,仿佛那是天底下最美味的佳肴。

这时,儿子用左手又给父亲倒了一杯酒,并拭去父亲眼角的泪水,说:“爸,我能用一只手生活了。

你能,我也能。

”老杨再也忍不住了,他缓缓伸出藏了两年多的右手,与儿子紧紧相拥,哽咽着说:“孩子,一只手也能好好生活。


望着紧紧抱在一起的父子俩,我的眼窝子也湿润了。

原来,老杨藏起右手,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请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仿照示例,在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纳闷好奇——________——更加纳闷——大吃一惊——________
(2)从记叙顺序来看,第四,五段属于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

(3)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4)文中的老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相关事例作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藏起来的右手”的理解。

【答案】(1)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2)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5)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解析】【分析】(1)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行为等分析“我”的情感变化,当“我”看到老杨不仅摄影时只用左手,干其他事时也是只用左手,右手老是揣在衣服口袋里,我对此非常纳闷好奇;当我听到老杨说的“我要试着用一只手来生活”话,时我对此越发纳闷;当我在老杨家吃饭,听到老杨的儿子说出老杨藏起右手的原因时,我深受感动。

⑵结合全文内容和写作顺序分析,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我和老杨有陌生到熟悉甚至到他家吃饭的事,第四段和第五段插入了老杨因只用一只手工作而被辞退的事以及他开杂货店的事,这些事件让读者对老杨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杨本老两只手好好的,为什么要用一只手做事,用一只手摄影,用一只手工作,用一只手盘货等都是悬念,都起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从中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即可,如: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结合文中老杨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老杨这个人物形象。

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
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⑸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的含义,这篇文章前面用了不少篇幅设置悬:老杨为什么两只手好好的,而要用一只手?这样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不方便吗?文章最后解开了这个悬念,原来他这样做,是为了给儿子活下去的希望啊!由此我们体会到了老杨对儿子真挚的爱,体会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越发纳闷深受感动
⑵插叙交代老杨过往的事情,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老杨的精神品质,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⑶我有点纳闷,就好奇地问他:“摄影是个技术活,你为何只用左手?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⑷老杨是一个热爱生活、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从热爱摄影,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老杨藏起右手激励儿子重燃生活的希望来看,他是一个言传身教、爱子深切的人。

⑸一方面是指为了唤起儿子生活的勇气,老杨决定藏起右手,只用左手生活;另一方面也刻画出老杨对儿子真挚而深沉的爱,体现了老杨的一番苦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然后细读文中的相关语段,结合人物的动作、行为等理解并概括“我”的情感变化。

⑵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

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揣摩文章创作技巧的能力。

悬念的作用有:使情节环环相扣;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文章中心、主人公的形象等等);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⑸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罗圈腿的小猎狗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

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