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实录(青岛16中吕娟娥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去来兮辞》实录(青岛16中吕娟娥版)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
青岛16中吕娟娥
老师:上课!(同学起立)同学们好!
学生:(鞠躬)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在初中课本中,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我们学过他的很多文章,有——
生答:《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

老师:你能结合其中的句子谈谈你对陶渊明个性的理解吗?
生1:“娴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生3:“好读书,不求甚解”
生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老师问:这表明了他什么个性?,学生追加“不与当时的世俗同流合污”)
老师: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

他莫不是生来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世外高人?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在朗诵中行走于他的田园,去认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陶渊明吧!
老师出示教学目标:“咱们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全面深入的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板书题目,然后问:怎么理解文章的题目?
学生:归去来是归去的意思,来兮是语气词,辞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可以歌唱。

老师:现在咱们就在诵读中感受一下辞的特点。

咱们PK读,第一排同学读1、2段,第二排同学读3、4段,看看哪个组读得字音最准、最整齐响亮、最有节奏感。

(老师起头,读书)
(全读完)老师:咱们找两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学生1:“曷”读错了,应该读2声。

学生2:很多同学没有捧起书来读,读书应该捧起书来读,声音不是太洪亮。

老师:有一个组的声音特别洪亮,其他组的所有同学都不如这一组洪亮。

总起来说:虽然不洪亮,但是比较整齐,如果语速再慢一点会更好。

3.现在请大家紧扣题目,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归去的原因---归去的乐趣---归去的感触
老师:哪一部分是作者着力描写的部分?
学生:第二部分
老师:作者主要写得是归去的欢乐。

板书:乐
老师:身处东晋讲究身份等级的环境,陶渊明从拥有铁饭碗且身份高贵的机关领导降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才有收获的底层农民,为什么欢乐?你从文中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的确,他选择归隐,不是像个愣头青,一时冲动。

不惑之年,一切都看透了:吃不饱穿不暖,无非苦了肌体,一味违心向官场低头哈腰、阿谀奉承,身心俱疲。

有生之年,挺直腰杆做人,维护文人的那份清高和骨气,其乐无穷。

那么,他辞官后,可以收获哪些欢乐?这乐体现了陶渊明的什么隐逸情怀?请各组从文本中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一两处句子分析鉴赏。

幻灯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各组依据评价量表互评。

看哪个小组的合作效果最好。

讨论时间3分钟,3分钟后小组展示。

展示要求:鉴赏+诵读、领读。

(3分钟后)
第一组3位同学走上讲台:
学生1有感情的读第一段
学生2:陶渊明从官场中解脱出来,心情非常欢快;问征夫以前路,看出他恨不能马上回到家里。

学生3:现在我来领读,大家跟我读——(读完第一段)
老师:读得太多了,鉴赏相对少了,为什么这几句就看出他的欢乐?
学生:脱离了官场,获得了自由。

老师:对,第一段的欢乐体现出的是他向往自由的情怀。

(板书:
向往自由)
第二组3位同学走上讲台:
学生1有感情的读第二段。

学生2:“奔”字体现作者归家后的欢乐心情,“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出了挺浓厚的气氛,团圆之乐。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人逢喜事精神爽,看见什么景物都高兴。

比在官场看那些尔虞我诈的情景都轻松。

学生3领读:“乃瞻衡宇”四句,“倚南窗以寄傲”两句,“云无心以出岫两句”
老师:刚才的鉴赏有同学有其他看法吗?
学:1:松菊,表现的不是愉快的心情,而是他品质的象征。

代表着他淡泊的品质。

学生2:最后两句写的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老师:“大雪压青松,轻松挺且直“写出了松的什么特点?”“菊”代表的隐逸情怀咱们在初中课本中学过吗?
学生:松代表坚忍不拔,“菊,花之隐逸者也。


老师:松菊是品质的代名词,后面写的“孤松”也是对自己品质的一种表达。

这体现出了陶渊明淡泊明志的情怀。

第三组3位同学上台。

学生1读
学生2鉴赏:耕种的快乐,出游欣赏山水的心情,归隐后脱俗的快乐,体现淡泊明志的情怀。

老师:“悦”“乐”应该读出高兴来,大家先在脸上挂上笑容,然后再读一边。

学生再读。

老师:“将有事于西畴”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有哪个名人耕作过?
学生:诸葛亮躬耕南亩,苏东坡开垦东坡。

老师:诸葛亮等待明主,苏东坡须臾不曾离开官场,苏轼一提起陶渊明就说“陶渊明吾师”,因为他备尝劳作的辛苦,感觉退隐不了。

陶渊明22年自给自足,在劳作中发现生活的美,使田园显现为风光,农家寻常日子提升为诗意,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板书:躬耕田园
第四组3人走上讲台。

学生1:读“富贵非吾愿----临清流而赋诗”
学生2:乐天安命的隐士情怀。

学生3:领读(读错了“籽’,同学在跟读时特意强调出。

“乘化”节奏读错,学生也自行改出,“夫”字也读错)
老师含蓄的提出批评后,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

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

总结:同学对照学案上的《评价量表》评价各组。

学生1:各组读音准确,情感充分,都不错。

学生2:第一组诵读情感充沛;第二组鉴赏到位。

老师:两组都是最佳表现组,咱们给他们送去掌声吧。

板书:乐天安命
老师:终南捷径卢藏用、山中宰相陶弘景、竹林七贤的清谈、阮籍醉饮、山涛出仕,有何本质区别?
学生1:他们都是为了踏入官场,陶渊明是为了躲避官场。

他们或目的不纯,或与官场藕断丝连,或妥协投降,或消极躲避,浑浑噩噩度日如行尸走肉。

现实的黑暗将他“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时,他抖落了满身的污浊之气,毅然弃官归隐。

其实,归隐后的实际生活远没有陶渊明描写的那样惬意,他曾穷得断酒饿肚子,到老乡家去乞讨,“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这对一个文人来说是一个多么难堪的事。

但他22年中,谢绝一切的规劝和财富的诱惑,始终坚守在田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试想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现在,我们的文人有多少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又有多少为了趋附权势而放弃道德良知,甚至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混淆是非、助纣为虐。

与陶渊明比较,更看出陶渊明坚守的难得。

他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的坚守;他不是毫无个性的懦夫,而是有骨气的斗士。

带着景仰,我们再次朗诵全诗(配乐),推举朗读最好的同学诵读,能背诵或加上表
情动作更好。

(学生起来大声深情朗读。

读完,全体鼓掌。


老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是一种感染,能使我们穿越时空,与陶渊明倾心交谈,在心中长出一片宁静的绿洲。

陶渊明的诗是一副良药,清热解毒醒脑。

我衷心祝愿在座的各位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活出个性、活出心灵的自由!
课下完成学案上的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用笔写下你对陶渊明的评价(2句以上)
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