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讲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讲义
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一)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在中国,干旱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干旱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还会导致水资源短缺、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二)洪涝
洪涝是指因连续性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的一种气象灾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流域。

洪涝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农田被淹、交通中断、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三)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台风频繁侵袭的地区。

台风带来的大风和暴
雨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影响交通和通信,给沿海地区的经济
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四)寒潮
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
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主要影响中国的北方地区,会给农牧业、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五)高温
高温是指气温过高,超过了人体和动植物所能承受的范围。

在中国,夏季高温天气较为常见,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

高温
会导致中暑、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生,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还会
增加电力负荷和火灾风险。

(六)冰雹
冰雹是从积雨云中降落下来的冰块或冰球,常常伴随着狂风、暴雨
和雷电。

中国的冰雹灾害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和山区。

冰雹会砸毁农
作物、损坏建筑物和车辆,给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带来损失。

二、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之一。

(一)形成原因
1、气候因素
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2、地形因素
地势低洼的地区,如平原和河谷地带,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成涝。

3、河流因素
一些河流的河道弯曲、狭窄,行洪能力差;有些河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也容易导致洪水泛滥。

4、人类活动因素
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硬化面积增加,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围湖造田、侵占河道等人类活动,削弱了湖泊和河流的调蓄能力,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二)危害
1、对农业的影响
淹没农田,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田基础设施,如灌溉渠道、田埂等;长期积水还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交通的影响
冲毁道路、桥梁,中断交通;积水淹没道路,影响车辆和行人的通行。

3、对城市的影响
淹没城市,造成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坏;影响城市的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城市内涝,造成交通拥堵和人员
伤亡。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三)防御措施
1、工程措施
修建水库、堤坝、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建设排水
系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非工程措施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制定防洪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自救能力;加
强流域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河流的调蓄能力。

三、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监测预警
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雷达、气象
站等多种手段,实时监测天气变化和水情信息,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
性和时效性。

(二)加强应急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三)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如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社区培训等,向公众普及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治理水土流失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五)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气象和水文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能力。

总之,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