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独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独活
54、独活
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巴豆,巴豆性烈,这是众所皆知的,这种辛热烈性药不是一般的攻积,而是峻下冷积,逐水退肿,所以古人通常只用单味巴豆霜治疗冷积肠痹。
而张仲景就用三物备急丸,以去油的巴豆,配合大黄干姜制成丸药,专治疗心腹冷积胀痛,如同针刺锥扎,为什么讲备急呢?
就是说这种冷积便秘,来势汹汹,家中常备,以应对急促,这三味药寒温并用,李时珍说巴豆生猛熟缓,可升可降,与大黄同用,则泻人反缓。
大家可以看看《千金方》《外台方》里头很多是用到巴豆的,大都是在消积排水,治疗心腹诸暴百病。
甚至成为外科以及走方郎中必备之品,用以应急,很多疾病到最后都会引起大小便不通。
《黄帝内经》告诉大家,大小便不通者,当先治其标。
《伤寒论》上又说,阳明者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这是说万物只要归土后,就不会再传到别的地方去了,大家看为何现在很多垃圾埋到土里去,即使出现禽流感,这些鸡鸭最后也会被通通埋入途中,不然暴露在空气里就容易传播。
所以中医有个脏邪还腑的思想,就是出自于这里。
大家要懂得如何去引导脏腑里的浊气扫出来,归入肠腑排出体外,这是治病的一条捷径,一条终南大道。
所以在古籍中提到一个读书人屡试不第,但学习甚是心诚,有次在泰山拜庙,他知道自己可能与仕途无缘,有人赠给他一药方,即巴豆丸,告诉他用此方,仅可足衣食,不可凭着发横财。
于是告知他如何使用把巴豆丸之法,这读书人就凭借这巴豆丸,卖药于市集,凡对证服药者,无不病愈。
这虽然是个传说,有些人可能想凭一方一药来富贵,谋求个铁饭碗,其实中医没那么简单,你即使要用好一个巴豆丸,也要知道寒热虚实。
像古代读书人一般多多少少都会涉猎到阴阳五行的道理,他们又识文断字,就像现代人你懂得一些说明说,知道一些适应症,你就能够用好某些药物,当然这跟真正的行医治病是有些差距的。
但大家可以看出,在治理疑难杂病过程中用巴豆的道理,所以龙之章在《蠢子医》赞叹巴豆道:
大黄行火不行寒,巴豆行寒又行火。
一身之宰气为主,病自气得自气宣。
病在上焦恒有痰,使它化痰最涓涓。
病在上焦恒有滞,使它化滞亦便便。
但在上焦莫多用,毫厘丝忽便宜通。
病在中下能消积,或寒或火皆安然。
胃中有寒莫轻用,肝中有滞宜为先。
只要多加平肝药,一切百病无不痊。
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龙之章《蠢子医》这本书,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这医家调笑地说,医道一定要传给子孙,我写的这些医书通俗易懂,即使是最愚蠢的子孙看了也能够有所受益收获。
这本书非常符合中医普及的宗旨,在古代古人就看出中医普及的重要,生病起于无知,健康源于普及。
健康知识,医学道理的普及,会让更多人能够绕开养生误区,少踩到地雷。
即使偶尔得病了,也能够知道用一些小招法来应对。
所以人生在世,中医乃是必修之课,养生保健应该为教育之先,不是说等到老年才去重视,青少年就要懂得教育下手,老来疾病都是青少年招的,青少年健康则国健康,青少年强壮则国强壮。
以后有机会的话,再给大家讲一下《蠢子医》这部书,这里还要再跟大家提到,巴豆是有大毒的,其毒主要在油,所以在用时都要用制过的巴豆霜,一般把巴豆去壳捣碎后,再用棉纸包裹,反复地挤压,这样巴豆油就会被纸吸出来,从而就能够更安全有效地使用巴豆。
清代的郑钦安说过,病人应当服用的像附子、大黄,甚至巴豆、砒霜都是宝,病人不当服用的,即使是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都是砒霜。
所以还是那句话,大家既要懂得药物有毒无毒,寒热偏性,更要懂得病因病机,这叫未议药先议病。
我们既要议药更要议病,既要了解小米加步枪甚至最先进的AK枪械,更训练出精准的射击功夫,不然的话,弹药你没打到目标,却打到自己人,那就不是枪支错了,而是人之过。
就像现在有些父母不知道这些道理,什么好的东西都给孩子补,昨天还有带着娃子过来想要强大娃子身体的父母,因为娃子家中什么都有得吃,就是长得面黄肌肉,他们第一句话最急切地问,孩子吃什么最补最好呢?
我们笑着跟他们说,你们问错了,你们应该问孩子不能吃什么,过犹不及,过度泛滥的饮食观,听什么好就补什么,结果把孩子补坏了。
就像刚开始长的青菜,你着急虽然没去揠苗助长,但却拼命地去加肥料,你会发现肥料稍微加多一点,这植物就烂根了,反而长得枯黄病瘦。
所以聪明的农民都知道过度施肥,会把庄稼烧根搞死掉,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揠苗助长心态的表象。
所以父母如果缺乏中医养生知识的话,在残害自己幼苗都不知道,无知的爱对娃子来说,却是伤害啊!
他们不知道小孩子脾常不足,稍微吃复杂吃多点,就容易食滞,就像道路本来狭小,你再一堵车,往来不利,交通瘫痪,反而什么经济也转动不起来。
所以不是营养越补越好,你应该懂得节制,不然越多肥料,你会把庄稼种得越糟糕,这就是从农人种菜里头领悟出来的养生大道。
很多人畏惧巴豆大黄,畏惧附子,他们却不畏惧人参、鹿茸,不畏惧高营养高蛋白的海鲜鱼翅,就像前面讲的一个娃子,他母亲想要让他长得快点,就去给他买人参蜂王浆,以及大补的海参,这样反而提前把他的性欲催出来,搞得没法很好学习。
现在很多娃子早熟,他们跟家里过度地进补分不开啊!大家要知道早结果的树木早凋谢,花儿早开也早谢,而松柏晚成长,却能够长寿。
大家既要警惕表面药物的毒性,更要警惕用药错误带来的后果,不要单方面地认为贵的药就是好药,需知道对证药才是良药,不然的话你以补药良药变为刀刃砒霜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好下面我们来看独活这味药。
《药性赋》说,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独活辛苦性温,是祛风除湿药的代表,祛风湿药中,把它放在首位,是风药治要药也,所以它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比较独特,善于治疗各种风伤人的疾病,不论是新感还是宿疾。
《名医别录》上说,独活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得了很久的风湿,还是刚得到的,只要肢节疼痛,具备有风邪特点的,比如疼痛游走脉象带浮,这时都可以用独活。
由于它是风药,所以一般阴虚火旺,病人发热又没有明显怕冷现象的要少用,为何一派热象的要慎用这独活呢?
不单是独活,一切辛温的风药都要慎用,因为古人认为,煽风点火,火烧更速。
所以煽风点火的事,我们不能干。
本身火气就旺,你就要少去鼓风了,不然风借火势,火助风威,就会加重身体津液的暗耗,以及助长火热的上腾。
风药因为有这个股邪外出的特点,有一利必有一弊,它在鼓动邪气外出时,就容易损伤人体津液,所以阴津不足者,我们要即使要用风药来顺其性,也要配一些白芍、生地、当归之品来养其真。
这样祛风而不伤阴,具备有这个思维,你就能够更好地驾驭好风药。
风药为什么容易伤阴呢?
你看你拿电热筒吹头发,头发湿漉漉的,很快就干了,而电热筒里面吹出来的热气,就像辛温的风药,中医看到这种现象,就想到风能胜湿,所以挂在通风口的毛巾,总容易晾干。
但你如果肆无忌惮地吹下去,就会把皮肤毛发吹干枯了。
所以秋冬天北风一起,有句诗叫什么,叫北风卷地百草折,因为风所过之处,必定一片干燥。
当然你如果风带雨就不同,连风带雨,草木就能受到滋润,你看为什么干枯的草木,春风吹过,带来绵绵细雨,古人怎么说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
所以用风药配上一点养阴药,就像起春风下春雨一样滋润大地,你如果纯粹是风药刚烈,而没有代谢滋润的养阴药,就容易留下伤津的弊端,病人容易口干舌燥,所以风药虽好,能够胜湿,而胜湿过度了,反而会把身体搞干燥。
在《千金方》里头,有个小方子,正体现这种顺其性,养其真的治法思路。
用生地、独活各三两,切碎,用酒泡一个晚上,碰到齿根动摇疼痛的,含这药酒,牙痛很快就好。
这是什么道理呢?
像这种齿根动摇疼痛的,已经涉及到根部了,中医认为肾主骨,牙齿是骨节余气所化,凡是久病容易伤肾,年老容易牙部松动疼痛,一旦劳累过度,疼痛必然加重。
因为气血不足,动力不够,不能充分把身体精华供养上口中的牙来,这时容易满嘴牙齿都松动疼痛,根部又属于肾所管,就像草木的根,人体的腰脚一样,所以齿根动痛,此二药极效。
为何呢?
你看生地黄,是滋阴第一药,直补肾水,独活最善于祛除少阴肾的浮风,从而达到祛风止痛的效果。
这两味药就像春风化雨一样,独活在生地的帮助下,祛风而不燥,生地在独活的带领下,能够直达少阴肾,而且独活这味风药,又善于往上往外走,它能够把人体的津液带到上面去滋养牙根,所以两味药,相互帮助,就像最佳拍档配伍。
独活把不通则痛的病机解开,生地把不荣则痛的病机解开,两个药物一个顺性一个养真,符合人体生理之道,所以不单小小的齿根动
痛可以治,你就连各类严重风湿痹症,用的还是这个思路。
大家有这个思路后,再去看独活寄生汤,你就知道一个十几味药的大方子,是治疗腰脚风湿顽痹的名方,如果稍微懂得去归类分解,你会发现再多的方子,不过就是两类药而已。
一类药是通过祛风来顺其性,帮助身体气机条达的,比如以独活为首的,如秦艽、防风、细辛、川芎、肉桂。
另一类是以通过补养气血肾精来养其真,帮助身体精血培养,比如以生地为首的芍药、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党参、茯苓、甘草。
这样看似凌乱无章法的独活寄生汤,你一旦知道这汤方是分为两大法度来顺其性养其真,你就知道古人杂合的大方,完全是杂而不乱。
《黄帝内经》说,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宜。
怎么各得其宜呢?
大家不是执这个死方去治疗风湿顽痹,你要看病人气血状态如何,如果气血不足为主的,久病多虚的,你就养其真的药物为主多加点。
你如果碰到风寒湿痹痛厉害的,急则治其标,你就要以顺其性的风药为主,以求迅速把风寒湿宣散出体外,保持气血通畅,疼痛自愈。
所以有些学生说,这大方子不好方解,学起来有点吃不消,其实你只要懂得汤方设计的基本理路,那么你很快就能化入胸中,就像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一样,你根本不会去害怕这汤方多么复杂,多么难以驾驭,因为你懂得了阴阳之道,懂得了这里头配伍的大法。
那么你就可以随时适当地加减变化,这样用古方,得古人精髓,又可以不拘泥于古方,可以随意加减,以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己的境地。
当你碰到痹痛厉害剧烈的,你懂不懂得加进我们前面讲的白花蛇、乌梢蛇,这些搜风通络,剔除瘀血的虫类药呢?
如果寒邪偏盛,腰脚不暖和,盖被子都盖不热的,你懂不懂得加进附子、干姜去温阳散寒呢?
如果湿邪偏盛,腿脚沉,走起路来提不起脚,就像陷在泥潭里一样,你懂不懂得重用苍术、薏苡仁来除湿消肿呢?
如果风邪厉害的,疼痛游走不定,追都追不上,你懂不懂得加些羌活之类的风药悍将来跟独活强强联合,一举把邪风赶出体外呢?
这些都是活活泼泼的加减之法,在加减之前,大家要明白独活跟生地两味药代表的道理,他们不单是一味药,更代表一个法,你只有真正看到这背后的法度,你才能够调配用好眼前这些药物。
就像韩信真正能懂得调度士兵,指挥作战背后的法度,他在沙场上点兵,才敢于自信地说,多多益善。
所以不是说大方子就不好,大方子就吃不消,你看再大的推土机,你一个小小的人在里面懂得操作之法,就可以随手把它调度,再打的飞机轮船,你懂得航行之道,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开着它们往世界跑,再大的牛,你个小小的牧童,你只要能够拽着牛鼻子的那根绳,就可以到处牧牛,随心所欲。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药学多了杂乱,你要越学思路越井然,章法越分明,那么你也可以自信地说,我学药物多多益善,天天在接受新的知识,就能很快地活用于临床,这样能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你才能够真正把学医的学乐培养出来,能够真正地把理论联系实际。
至于独活寄生汤,这汤方我们经常用来治疗风湿痹痛,效果非常不错,上次有个女孩子招风受凉后,上肢痹痛,我们就在独活寄生汤里头,把这些引药达脚的牛膝去掉,加进一些桑枝、桂枝引药至手,一剂下去,痹痛就消除。
足以见得独活疗诸风,无论新久,《药性赋》这句话说得太到位了,独活这味药治疗风湿痹痛,不管你是新得的,还是久患的都可以使用它,只要风寒湿,邪浊月约束肌体,看到它后就能纷纷地往外跑,这些邪气在身体就呆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形容独活这味药,为风寒湿悉皆死去,唯我独活。
古人创造方子,不是叫你死守方子,是示人于大法规矩,没有人规定这独活寄生汤就只能治疗腰脚以下痹痛,我们把牛膝一变,换上桑枝、桂枝,立马整个方子的走势就不一样了。
桑枝、桂枝树木的枝条,善走人体上肢,牛膝,古人说,此物最
善于走人腰膝,故有非牛膝不至膝的说法。
俗话说,药无引导不至病所,兵无向导不达贼境。
你把这汤方稍微一变化,就像本来要把这团药气通过牛膝开到腰脚下去的,突然间拨转方向,把这团养真祛风湿的药气,通过桑枝开到手臂上来。
难怪一些中医他们很有智慧地最后感慨地说,开方说白了,不是在简单地开药物,而是在开方向。
一个汤方一就一个方向,所以你通过这些药物的向导,指向不同方向,按照以前兵法上说,指哪打哪,你得明白病位药性,那么你就可以揣着独活寄生汤满身跑。
这样不要说是腰脚痛,还是痹痛,如果头痛,你会加减药物吗?如果背痛,你懂得调整这方子的方向吗?
这些都是医家的不传之秘,都是活用一个汤方的心法。
大家学习祛风湿药,要知道一点大部分祛风湿药,一般都具有不同程度镇痛镇惊抗炎的效果。
所以你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或者肩周炎,牙痛,骨质增生,以及跌打损伤,但局部气机不通畅,瘀积疼痛的,皆可以用些风药来宣通五脏气机,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止痛效果。
所以风药止痛跟止痛片止痛,完全是两码事,很多止痛片去止痛,它只是对疾病的标,你如果看到疼痛是因为瘀滞不通引起的,用风药去疏通瘀滞,这才是治本之举。
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就提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可见人体气机上下通调,内外不滞,为健康标准,一旦这些邪气伤人气机痹阻,身体就会不舒服。
这里中人多死,并不是说死亡,而是说疾病容易很快加重,告诉大家要注意提防这些客气邪风,当然也不是怕它们,一旦感染了客气邪风,比如开空调时,后背被吹到,晚上睡觉时,踢被子肚皮被冻着,或者到外面开着摩托车,吹了一天的风,这样马上觉得四肢酸重,头晕颈僵,这时该怎么办呢?
张仲景说,要么自己懂得练功导引,他在《金匮要略》中提到,四肢才觉重滞,就要通过导引吐纳来下手,不要令九窍闭塞,那疾病就成不了气候。
可有些人他不会练功,也不懂得运动养生,把邪风痹阻肌表毛孔,让身体酸重难受畏寒怕冷怎么办?
方法太多了,你随便搞点独活、生姜、大枣,熬熬水,一吃出点小汗风就去了,周身上下就松解了。
上次天气突然变冷,有个病人淋了一场雨后,就猛打喷嚏,而且腰酸腿重,一派风寒束表之象,一般腰不酸的,仅仅是打喷嚏怕冷,你直接给他用点姜枣茶,喝上一碗热腾腾浓浓的姜枣茶,虽然有点辣,一吃进去,辛能够开肺表,马上毛孔张开,邪风被赶下来,但这个病人还有腰酸,说明腰肾膀胱受邪厉害,这时就不单用姜枣茶了,在姜枣茶基础上加进独活。
为什么呢?
独活乃少阴肾经伤风之特效药也,《汤液本草》中说,两足寒湿,混然不能动,非独活此物不能治。
原来独活祛风除湿,它特别善于把腰脚以下的风寒湿宣散开。
它跟我们前面讲的羌活正好对偶统一,羌活善于理腰以上风湿,如头痛背痛,手臂痛,独活善于理腰脚以下寒湿,如腰酸腿沉脚痛。
两者虽然是风药,但侧重点稍有不同,这点大家在用药时,可以注意一些。
这个病人服完了这个小小的茶饮方,周身风寒湿困重之感,立马像松绑一样解散了,像这种小小的泡茶方,大家莫以为善小而忽略之,你风寒湿外感初起,及时对治用之,根本不需要服用第二剂,一剂汗出,邪风外散,身体马上舒服。
好独活这味药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讲山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