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考点
《五代史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总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伶官传序欧阳修知识总结一、文学常识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领袖,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韩愈、柳宗元、苏轼)。
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2.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3.《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4.“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指的是一般属官。
“牢”本指养畜生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少牢指祭祀用的羊、猪(豕);太牢:用牛、羊、猪祭祀告庙是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古代的长度单位,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这里指微小的事情;而《阿房宫赋》中“奈何取之尽锱铢”中的锱铢,则是古代重量单位,句中极言细微二、文言现象(一)通假字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通“毋”)(二)古今异义1.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2.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和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下属的官员;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4.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今义:先行者5.其意气之盛古义:指意态、气概;恩义、情谊今义:气势6.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三)词类活用名作动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作动,推其根本)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作动,订立盟约)3.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4.泣下沾襟下:掉下5.抑本其成败之迹(名作动,推究)名作状1.负而前驱(名作状,向前)2.一夫夜呼(名作状,在夜里)3.乱者四应(名作状,在四面)4.仓皇东出(名作状,向东)动作名1.而告以成功(动作名,成功的消息)2.泣下沾襟(动作名,眼泪)形作动8.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作动,作乱)形容词作名词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动词使动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使……兴;使动,使……亡)2.凯旋而纳之(使动,使……收藏)(四)句式(1)判断句1.梁,吾仇也2.燕王,吾所立3.此三者,吾遗恨也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含答案)
选择性必修中《五代史伶官传序》重要知识点梳理和练习一、基础知识梳理第1段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第2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人事()②原()③所以()④世言() ⑤与() ⑥其()⑦乃() ⑧从事() ⑨驱()⑩纳()2.理解性默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第4段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方()②系()③组()④函() ⑤仇雠() ⑥一夫()⑦应() ⑧抑() ⑨本()⑩迹() 举()4.理解性默写①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翻译画线的句子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二、重点实词梳理1.(1)恨义项例句①此三者,吾遗恨也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2)非义项例句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非礼勿视(《〈论语〉十二章》)④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⑥讥评,责难,认为不对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3)顾义项例句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③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⑤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促织》)⑥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列传》)⑦难道,反而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汉书·季布传》)(4)负义项例句①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⑤凭借,倚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⑥舍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5)盛词语例句意义盛①盛衰之理②请其矢,盛以锦囊③故方其盛也④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人事岂非人事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意气其意气之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③前驱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3.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函梁君臣之首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燕王吾所立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③盛以锦囊5.文化常识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________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一、重点实词(一)通假字: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及仇雠已灭()(二)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古义(语境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三)词类活用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
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3.抑本其成败之迹()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2.仓皇东出()3.一夫夜呼()4.乱者四应()动词作名词1.而告以成功()2.泣下沾襟()使动用法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及凯旋而纳之()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四)一词多义1.盛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⑵请其矢,盛以锦囊( )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⑷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2.困⑴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⑵智勇多困于所溺( )⑶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⑷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3.告⑴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⑵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4.微⑴祸患常积于忽微( )⑵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⑶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指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其⑴与其所以失之者 ( )⑵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⑶其后用兵 ()2.以⑴以三矢赐庄宗 ()⑵而皆背晋以归梁 ( )⑶盛以锦囊 ()⑷而告以成功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判断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代史伶官传序》晨读晚背资料(文言词句、作文素材、文化常识、名句默写)
《伶官传序》晨读晚背资料汇编(课文重要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与运用、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人的作为)哉!愿(作动词,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坦言(世人说)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给)尔三矢,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丛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躯(奔驰,快跑),及凯旋而细(收进,收藏)之。
方(当)其系(缚)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再(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他鲤(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二本(一个人)夜呼,乱者四座(响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理.(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其成败之尊(踪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招损,谦得益J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故方其盛也,举(全,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岂(难道)独伶人也哉?二、作文素材提炼1、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父亲去世。
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高频考点《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专项练习(解析版)
(1)《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
(3)《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___”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纳之:把箭放好。
系:捆绑。组:绳索。
函:木匣。此处用作动词,盛以木匣。
先王:指晋王李克用。
仇雠(chóu):仇敌。
一夫:指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发动贝州兵变的军士皇甫晖。
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
岂:难道。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或者”、“还是”。本:考究。迹:事迹,道理。
燕王:指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其子刘守光,后被朱温封为燕王。此处称刘仁恭为燕王,是笼统说法
契丹:宋时北方的一个部族。
与:赐给。其: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祈求。乃:你的。
庙:指宗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之所。此处专指李克用的祠,同下文的“太庙”。
从事:原指州郡长官的僚属,这里泛指一般幕僚随从。少牢:用一猪一羊祭祀。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2)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D. 函梁君臣之首
(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 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伶官传序》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伶官传序》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盛衰兴废:兴盛和衰微,指人事的发展兴亡。
2.人事代谢:代谢,更迭,交替。
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3.谋事在人:谋求事情能成功,需靠自己努力。
4.原始见终: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5.亲冒矢石:见“亲当矢石”,谓将帅亲临作战前线。
6.锦囊还矢:谓凯旋告捷。
7.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8.誓天断发:断发向天起誓。
9.指天誓日: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
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
10.泣下沾襟: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形容哭得非常悲伤。
11.泫然泣下:泫然,流泪的样子。
泣,眼泪。
伤心地流下眼泪。
12.满招损,谦得益:骄傲自满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虚可以得到益处。
1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指的是忧虑劳苦才可以振兴国家,图享安逸必定祸害终身。
14.谦虚敬慎:见“谦虚谨慎”,谦虚,虚心,不自满。
谨慎,慎重,小心。
对人虚心,办事小心。
15.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贪图享受。
16.逸豫之心:谓贪图安逸的思想。
17.一豫一游:豫,快乐。
游玩快乐。
指帝王的游乐生活。
18.积于忽微:从细小的事情上累积发展起来。
19.祸积忽微:灾祸产生于疏忽大意。
20.流溺忘反:犹言流连忘反。
留恋不舍,忘记返回。
二、文化常识1.《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代的历史。
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2.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引言”、“前言”等类的序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属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议论文。
如《〈呐喊〉自序》《〈指南录〉后序》等。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精]
伶官传序一、知识要点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
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全文翻译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岂非:难道不是…吗? 原:推究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将终:临死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立:推立背:背叛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五代史 伶官传序》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五代史伶官传序》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常识: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文化知识:①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作伶官。
②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查举非法。
文中泛指一般属官。
③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古人有时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二、重要词语释义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名词作动词,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的原因)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把)三矢(箭)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归附)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给)尔三矢,尔其无(通毋,一定)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官员)以一少牢(羊、猪各一)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背着)而前(名状,向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正)其系(捆绑)燕父子以组(绳索),函(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在夜里)呼,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者四(名状,在四面)应,仓皇(急急忙忙的样子)东(名状,向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看),不知所归。
《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班级姓名学号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
,”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庄宗李存勖替父报仇后社会安定的句子是“
,”。
4.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从“,”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6.《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两句写出了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天下无人能抗衡的气势。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的句子是“,
”。
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9.《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连用两个问句“?
,?”来说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10.庄宗君臣对望,发现无处可去,“,”,无比狼狈,与建国时期的勤勉勇猛形成鲜明对照。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
五代史伶官传序知识点《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史论。
这篇文章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具体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警示后人要引以为戒。
一、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二、文章背景五代(907 年-960 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迅速。
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特意为伶官立传,并写下这篇序文,以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
三、重点字词1、原:推究,考查。
2、其:语气副词,表示揣测、反问等。
3、矢:箭。
4、逸豫:安乐。
5、微:细微的事情。
6、忽微:微小的事。
7、溺:溺爱,沉迷。
四、文章结构1、提出论点文章开篇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振聋发聩的问句,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国家的盛衰兴亡,主要取决于人事。
2、论证过程通过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经过进行对比论证。
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临终时交给庄宗三支箭,嘱咐他要为父报仇。
庄宗牢记父命,奋发图强,最终消灭了仇敌,建立了后唐。
然而,庄宗在成功后却骄傲自满,沉迷于享乐,最终身死国灭。
作者通过庄宗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有力地证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3、得出结论文章结尾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祸患往往是由细微的事情积累而成,有智慧和勇敢的人也常常被自己所沉迷的事物所困扰,不仅仅是伶人会导致国家灭亡。
五、艺术特色1、论证严密文章以庄宗得失天下的事例为论据,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在论证过程中,作者还善于运用反问句,如“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公共课大学语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复习点
简析
1.阅读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
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问:A这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开宗明义,在全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B为什么作者认为盛衰之理不只是天命还在于人事? 答:从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和其失天下,可以看出即一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 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 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 非作歹、败国乱政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 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 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史论。
(一)欧阳修散文创作特点 文体多样,议论、叙事和抒情兼备,
简约有法的叙事、迂徐有致的议论、 曲折变化的章法、圆融轻快而无窘迫 滞涩之感的语句,构成了欧阳修散文 含蓄委婉的总体风格。 (二)欧阳修的政论散文
《与高司谏书》、《朋党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不仅富于现实意 义,而且语言婉转流畅,是“古文” 中的名篇。
请其矢,盛以锦囊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装) (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扰)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告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嘱咐) (祭告) (禀告)
(2)、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函: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高考默写】《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文言文知识总结-选择性必修中册
28.《伶官传序》中,庄宗出兵打仗及凯旋之时,用
“
,, , ,
”来表示对父亲的敬重及对其遗愿的重视。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29.《伶官传序》中,由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
;
,
,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
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10.《伶官传序》中,叙述“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的句子是: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11.《伶官传序》中,用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为说明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
,
”这一论点提供历史根据。
12.《伶官传序》中,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在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3.《伶官传序》中可以视为格言警句的语句有:“
,
”和
(夫)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24.《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25.《伶官传序》中,从“
2.被动句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状语后置 (1)请其矢,盛以锦囊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3)而告以成功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4.省略句 (1)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2)以三矢赐(于)望而却步宗而告之曰 (3)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4)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5)(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伶官传序知识点整理
伶官传序知识点整理《伶官传序》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其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阅读、文学常识、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对该文章知识点整理的示例:一、重点实词1、庄宗:即李存勖,唐朝末年晋王李克用的儿子,后梁的死敌,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建立者。
2、伶人:又称优伶,旧时指戏曲演员。
3、宠幸:旧时指被帝王宠爱、重视。
4、诸弟:指李克用的儿子们。
5、逸豫:安乐。
6、置之:放下。
7、俳优:古代以滑稽戏为主的演员。
8、优伶:旧时指戏曲演员。
9、流连:留恋不舍。
10、块然:孤独的样子。
11、伶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演员。
12、适逢其会:正好遇到这个机会。
13、会合:聚合,会面,相遇。
14、身死国亡:指个人的生命终止,国家灭亡。
15、深恨:深感遗憾。
16、盛衰:兴盛与衰败。
17、骄奢:骄傲奢侈。
18、逸豫:安乐。
19、骄极:骄傲到极点。
20、俄而:不久。
21、颠覆:灭亡。
22、忧劳:忧虑劳苦。
23、得失:成功与失败。
24、所以:表示原因、缘故。
25、逸豫:安乐。
26、及:到,到达。
27、去:离开。
28、其意:他的意图。
29、非厚行:不是崇尚道德。
厚,推崇、重视。
行,德行、品行。
30、非圣贤:不是圣明的君主和贤德的臣子。
圣贤,指品德高尚、有智慧和才能的人。
31、非仁人:不是讲究仁爱之心的人。
仁人,指有仁爱之心的人。
32、生于忧患:在忧患中出生、成长。
忧患,困难、艰难的环境或遭遇。
33、死于安乐:在安乐中生活、死亡。
安乐,安逸快乐的环境或遭遇。
3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安乐可能导致衰亡的道理。
知,明白、理解。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或范围。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35、所以动心忍性: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内心受到触动,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
所以,用来……的方式。
动心忍性,使内心受到触动,使性情坚忍起来。
动,触动、感动。
忍,坚韧。
性,性情、性格。
心,内心、精神。
伶官传序课件课件伶官传序课件课件是近年来广受欢迎的一种教育资源,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伶官传序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希望你喜欢。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重点词语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③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人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多义(1)盛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②请其矢,盛以锦囊(读chéng,装)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振作、豪迈)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2)告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3)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到)(4)其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③故方其盛也(代词,他)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①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②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泣:眼泪(2)名词活用为状语①负而前驱前:向前②仓皇东出东:向东③一夫夜呼夜:在夜里④乱者四应四:在四面(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智勇兼备的人溺:溺爱的事物(4)使动用法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②数十伶人困之困:使……陷入困境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古今异义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职名;今义:干某事)②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梁,吾仇也 (梁,(是)吾仇也)②燕王,吾所立 (燕王,(是)吾所立)③此三者,吾遗恨也(此三者,(是)吾遗恨也)④自然之理也 ((这是)自然之理也)(2)省略句①请其矢,盛以锦囊(省略主语、宾语,(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宾语,(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③乱者四应,仓皇东出(省略主语,(庄宗)仓皇东出)④岂独伶人也哉 (省略主谓短语,岂独(庄宗溺爱)伶人也哉)(3)被动句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被)(4)状语后置句①请其矢,盛以锦囊 (以锦囊盛)②而告以成功 (而以成功告)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其以组系燕父子)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而智勇多于所溺困)伶官传序文言知识点归纳:难句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国家兴与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
这篇文章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兴亡的史实分析,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以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警示后人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浮华靡丽的文风。
其作品风格平易流畅,委婉含蓄。
2、作品出处《伶官传序》出自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五代时期的历史。
二、字词解释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考查。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4、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
5、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还是。
本:推究。
迹:事迹,道理。
6、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7、举天下之豪杰举:全,整个。
8、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三、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不要。
四、词类活用1、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2、一夫夜呼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
4、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
五、古今异义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2、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六、特殊句式1、梁,吾仇也判断句2、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4、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5、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句6、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句七、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代史伶官传序》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五代史伶官传序》挖空翻译+重点知识归类+理解性默写(教师版)班级:姓名:一、挖空翻译呜呼!盛衰之理(道理),虽曰天命,岂(难道)非人事(人的作为)哉!原(推其根本)庄宗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知道)之矣。
世言(世人传说)晋王之将终(死)也,以(把)三矢(箭)赐(赐给)庄宗而(并且)告之曰:“梁,吾仇(仇敌)也;燕王,吾所立(推立),契丹,与吾约为(结为)兄弟,而皆背(背叛)晋以归(投靠)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志向)!”庄宗受(接受)而藏(收藏)之于庙(宗庙)。
其后用兵(出兵打仗),则遣(派)从事以一少牢(祭祀用的羊和猪)告庙(祭告祖庙),请其矢(恭敬地取出箭),盛(装着)以锦囊,负(背着)而前驱(走在前面),及凯旋(胜利)而纳之(把箭收藏)。
方(正当)其系(缚)燕父子以组(绳子),函(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人头),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豪壮)哉!及(等到)仇雠(仇人)已灭,天下已定,一夫(一个人)夜呼(在夜晚呼喊),乱者(作乱的人)四应(四方响应),仓皇东出(向东逃跑),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纷纷逃散),君臣相顾(互相瞧着),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截发置地,向天发誓),泣下沾襟,何其(多么)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探究)其成败之迹(原因),而皆自于人欤(都出自人的原因吗)?《书》曰:“满(自满)招(招致)损(损失),谦(谦虚)得益(好处)。
”忧劳(忧患与勤劳)可以兴(使……兴盛)国,逸豫(安乐)可以亡(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整个)天下之豪杰莫能(无人能)与之争(对抗); 及其衰(衰败)也,数十伶人(古时演戏的艺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被)天下笑(嘲笑)。
夫祸患常积(积累)于忽微(极小的事),而智勇(聪明勇敢的人)多困(困扰)于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岂独伶人也哉!二、重点知识归类(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通“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二)古今异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其他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推究今义:原来7.此三者,吾遗恨也恨:古义:遗憾今义:怨恨(三)一词多义1.归而皆背晋以归梁(投靠)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去哪)2.告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具告以事(告诉)告之于帝(禀告)3.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4.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5.微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6.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而而皆背晋以归梁(但,表转折)及凯旋而纳之(表顺接)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表递进)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表顺接)8.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可以知之矣(凭借)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而皆背晋以归梁(表顺接)盛以锦囊(用)9.与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跟)与尔三矢(给)(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装)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订立盟约)抑本其成败之迹(探求)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泣下沾襟(掉下)2.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作乱)3.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兼备的人;溺爱的事物)4.名词作状语负而前驱(向前)仓皇东出(向东)一夫夜呼(在夜里)乱者四应(在四面)5.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6.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凯旋而纳之(使收藏)至于誓天断发(使……断)(五)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2.梁,吾仇也(判断句)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4.燕王,吾所立(判断句)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7.其意气之盛(定语后置)8.盛以锦囊(状语后置)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10.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1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13.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省略句)14.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省略句)15.请其矢,盛(之)以锦囊(省略句)16.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省略句)17.(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省略句)18.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19.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难道……吗)三、理解性默写1.《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强调使人国破家亡的不仅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
五代史伶官传序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
1.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
,
”的论点,并
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顺
势从中引申出“
,
”的道理。
3.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
,
”
的经验教训。
4.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
之难而失之易欤?
,
?”既引人深
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
1.欧阳修提出了“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论点,并 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作答时,顺 势从中引申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文的中心论点 , ,
序》中,引用“
,
揭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
1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
“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2.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欧阳修在《五代
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得到了
“
,
”的警示
9.《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宗明义,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道出了此 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 人警醒。
10.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满招损 , 谦得益。”揭 示了人不应骄傲自满而应谦虚谨慎的道理。
1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话“满招损 ,谦得益”,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的结论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意为国家的兴衰、事业的咸少,主要取决于人事。
作者引《尚书》之语与史实相对照,将人的作为和国运盛衰之间的关系归结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对中心论点的精辟阐释,末尾进一步将这番道理推而广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因于所溺”,从伶人说开去,从更广的范围给人以启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无论国家或个人,要想获得发展和成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常常以这些格言警示自己,要不断地努力拼搏,居安思危,不骄不躁,谦虚谨慎。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答:第二自然段概述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用典型事例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所以前两段构成了归纳论证。
第三自然段引用的《尚书》中冀满招损,谦得益力的名句是理沦论据,为论证提供了大前提,有力地推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园于所溺”的推论。
历年考题
1、(2008. 10,单选1;2007. 10,单选2)下列四组词语铃,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答案:C
2、(2007. 4,单选1)《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与例证法
B.例证法与对比法
C.对比法与类比法
D.类比法与例证法
答案:B
3、(2008. 10,词语解释2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答案:以组:用绳索。
4、(2007,10,词语解释2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答案:为天下笑:被天下的人嘲笑。
5、(2007. 4,词语解释2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答案:忽微:细微小事。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