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2020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 . 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 . 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 . 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历时12年建成的京广高铁,纵贯全国6省28城,是世界上里程最长的高铁,它将成为对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的交通动脉。
B . 近期,“货币战”成为国际舆论的高频词汇,尽管人们看法不一,但这一词汇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
C . 运20大型运输机能够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它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国国防建设意义重大。
D .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的殷实,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的华丽,而取决于其公民的文明素养的高低。
3. (2分) (2018高一下·菏泽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承蒙你看得起我,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遗憾的是毕竟资历尚浅,能力有限,我只能敬谢不敏了。
B .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激动;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C . 我们家要是在过去可要算是“书香门第”了,家教一贯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人。
D . 中国政府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解决地区矛盾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说:“不要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
”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4. (6分) (2018高二上·高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
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
“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
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
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
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
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
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
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
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
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
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
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 .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的“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 .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 .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 .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 .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5. (12分) (2017高二上·中山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烂屎阿三
赵淑萍
①王小三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讨厌竹岙村,因为,那年,别人给他取了“烂屎”的绰号。
他厌恶自己的绰号俗气,不洁。
他爹是个剃头匠,他从小文文弱弱,不像其他男孩那么硬朗,于是有人就称他“烂屎阿三”。
他常为此闷闷不乐。
疼爱他的祖母安慰他:“名字越贱越好养,绰号越烂越发达”。
②王小三的成绩还真好。
后来他进县里读中学。
他们村考上寥寥的几个,大家事先约定,谁也不许在学校里喊绰号,否则,会被城里同学看轻的。
王小三的防患意识更强烈,他提出,万一喊了就得重重地罚。
王小三周末一回这个村子,路上他小时的伙伴就叫“烂屎阿三放假了。
”那些老辈的人则说:“剃头佬的儿子回来了?”这时候,王小三就像吞了几只苍蝇,又像踩了一脚烂屎,深感耻辱,渐渐的连家也很少回了,只在学校里用功。
③王小三在观察,这个村里,什么人才不被叫绰号?唯有族里的长辈或外出闯荡后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人。
于是,王小三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被人家叫绰号。
放寒假、暑假,他也想回家,可是,他忍住了,留在清静的宿舍里,翻翻书,睡睡觉,他认为时间长了,村里人会生疏了他的绰号。
即使偶尔回村里一趟,也像鬼子进村,悄悄的,尽量避开村里人的视线,他真的担心有人突然冒出来,叫他“烂屎”。
④王小三考了大学,又因成绩优异分配在城市里。
在城里,没有人“烂屎烂屎”地叫他了,他像挣脱了一个什么麻烦那样,心里渐渐松弛起来。
王小三把名字改成王小山。
他有了女朋友,后又结了婚,他几乎没回过家乡。
媳妇是很优雅很小资的城里女人,万一回村,路上有人不识相地叫出他的绰号,那可如何是好?王小三宁可让父母亲来城里看他,多住些日子,多塞点钱给他们。
或者,他捎些城里的东西给父母,尽尽孝心,权当惦记。
只是,他很想念那白发苍苍的祖母。
祖母裹过小脚,走远门不方便,连村子也难得出。
后来,王小三有了一定的职位,村里沾亲带故托他办事的人不少。
喊他“叔“、“伯”或模仿城里人“王处”、“王局”的一路叫过来,没有人敢提起他的绰号。
那低贱的绰号,彻底从他生活中,从人们的嘴里删掉了。
⑤一晃真快,王小山退休了。
门庭冷落起来。
这时他感到像是一场热热闹闹的戏散了场,只剩下他一个人。
于是,晚上做梦常梦到他的村庄,梦到自己爬树从树上摔下来,梦到游到河心游不动,小伙伴一边起劲地喊他“烂屎”,一边奋力地把他拉回来。
还梦到满头银发的祖母在喊他。
特别是那天他无意中翻开书,眼睛恰好落在“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决定回竹岙村去待段日子。
⑥退了休,专车已取消了。
王小山乘上了大巴。
好多年没乘大巴了,又挤又闹,汗味、烟味混杂。
机耕路已经换成水泥公路。
当初那是一条泥土路,夏天雨后赤脚走,就有泥浆从脚趾缝里冒出来,清凉而惬意。
进了村,村里人用陌生的目光打量他。
喊他“剃头佬的儿子”的那些人,早已没了;喊他“烂屎阿三”的儿时的玩伴,好多也已
经卧病在床。
没有人叫他的绰号,他反而感到缺失了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失落,仿佛他不是本村人。
他回到家里,一百多岁的祖母眼睛瞎了耳朵也背了。
“王局长回来了”有人喊,祖母无动于衷。
“娘啊,三儿回来了。
”剃头匠大声说。
老太太面无表情,瞎眼冲着他眨巴。
王小山鼻子一酸,好像家里的人不认他了。
“奶奶,我是烂屎阿三。
”王小山走到祖母身边,贴在她耳朵边大声说。
“阿三,是你吗?”老太太颤巍巍地用双手捧着王小山的脸抚摸着。
“阿三,我已经老了。
你终于忙完了。
”老太太流出了两滴眼泪。
⑦傍晚,王小山独自去散步。
不知不觉出了村,来到一个空旷的晒场。
小时候,他和小伙伴曾在晒场玩捉迷藏,钻进稻草剁扒出的洞里藏,他藏得很深,隐约能听到外边喊他“烂屎—烂屎—”。
晒场对面是一座陡峭的山,暮色笼罩着,山顶的夜空,一轮明月已抬出了脸,远远近近,点缀着几颗星星。
这时,他干咳一声,是清嗓子。
他环顾四周无人,突然,他把双手框在嘴边,朝对面,敞开噪门,喊了一声“烂屎阿山—”,山那边弹来回音。
他孩子般地笑起来。
退休后,他第一次这么开心。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烂屎阿三”这个令王小山感到羞耻的绰号,恰恰是他用功读书、努力奋斗的动力,可以说,没有这个绰号,王小山也不会有惊人的成就。
B . 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叙述,采用了全知的叙述视角,这有助于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使得小说更有亲和力,并且能够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C . 这篇小说的语言简练朴实,流畅的叙述中又饱含着细腻的感情,比喻的修辞手法、景物的描写等都加强了小说的抒情化特征。
D . 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如九曲回肠,起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故事的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令人回味无穷。
E . 小说以王小山的绰号“烂屎阿三”为线索,简要勾勒了他一生的经历,刻画出一个性格较复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关于人生与人性的主题。
(2)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王小山的性格特征。
(3)小说第④段写道:“那低贱的绰号,彻底从他生活中,从人们的嘴里删掉了”,而在见到祖母之后,王小山却主动说:“奶奶,我是烂屎阿三”,这是否自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6. (13分) (2019高二下·安徽会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选自李密《陈情表》)
(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夙遭闵凶夙:早时
B . 门衰祚薄薄:迫近
C . 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
D . 寻蒙国恩寻:不久
(2)对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于成立③臣以供养无主
②急于星火④臣具以表闻
A .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前太守臣遠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A . 从前太守名逵的人考察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名荣的人举荐我为优秀人才。
B . 从前太守名逵的人考察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名荣的人考中成为优秀人才。
C . 从前太守名逵的人观察我很孝廉,后来刺史名荣的人让我去考秀才。
D . 从前太守名逵的人观察我很孝廉,后来刺史名荣的人举荐我为秀才。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密幼年遭受父亲去世和母亲改嫁的变故,且体弱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
B . 李密自幼孤苦不幸,由祖母抚养成人,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感情非常深厚。
C . 李密说自己身受“圣朝”的清明教化和皇上的器重,表明自己有奉诏就职之心。
D . 选文先讲祖孙之情后述君臣之义,最后介绍作者的两难境地和为国尽忠的选择。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2018·山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孤雁儿
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鹧鸪天·暮春
黄升
沉水香销梦半醒。
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
莺宛转,燕丁宁。
晴波不动晚山青。
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法。
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
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B . 《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感伤的情感基调。
C . “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
D . 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黄词用抒情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直接深入地传给了读者。
E . 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
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
(2)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9高三上·佛山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表现仁人志士在面临“生”与“义”抉择时,勇于献身正义的崇高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则》中以水不停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美国失去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的席位,证明了借“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是不得人心的,也证明了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是合乎英明论断的。
(4)《诸葛亮集》中的“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一致的。
(5)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莲花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品质。
六、小作文 (共2题;共10分)
9. (5分)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
③不少于50字。
10. (5分) (2019高二下·海淀期末)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50字左右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②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③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遣,则民不偷。
”
④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⑤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1)请根据上面某一则语录,提炼君子的某种品质,联系你心目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人物,描述你心目中的“君子形象”。
要求:描写形象,具体生动,特点突出。
(2)“君子”是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请结合上面某一则语录,针对其中蕴涵的“君子人格”谈谈你的理解、认识。
(3)在中国文化特别是诗文作品中,许多植物常被人称为“君子”,请选择某一植物,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赞美它的“君子品质”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20高二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等国内外数十种文学奖项的著名诗人陈先发在儿子16岁要去美国读书时,曾写过一段告诫之语,劝儿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
(一)眼力:世界无限而你唯一,你须积累起一种强悍的辨别能力,剔除芜杂而后知道什么是你所应坚持的。
(二)思力:习得一种方法,形成一种眼光,而后才有你自己的世界。
(三)定力:不为他人的判断与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之心。
(四)抗压之力:不因挫败而弃,不因重负而失去对生命的激情。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两种,谈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4-1、
4-2、
4-3、
5-1、
5-2、
5-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
6-1、
6-2、
6-3、
6-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1、
7-2、
五、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8-1、
8-2、
8-3、
8-4、
8-5、
六、小作文 (共2题;共10分)
9-1、
10-1、
10-2、
10-3、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