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古建筑装饰知识点总结

古建筑装饰知识点总结

古建筑装饰知识点总结一、古建筑装饰的发展历史1. 古代建筑装饰的起源古代建筑装饰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最早的装饰形式是在建筑物上涂抹颜料或刻画符号。

这些符号可能是与宗教仪式有关的或是表示部落标识的。

在古代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对建筑物进行装饰。

2.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发展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的审美理念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几何美学,建筑装饰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雕琢手法、图案饰纹等方面。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主要有砖雕、木雕、石雕等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

3. 西方古代建筑装饰的发展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开始发展,主要表现为雕塑、浮雕、彩绘等形式。

古罗马建筑以大规模的雕刻和浮雕来装饰建筑物,其风格在欧洲建筑中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古希腊建筑则以简洁、优美的雕刻形式为建筑装饰提供了灵感。

4. 古代建筑装饰的传播古代建筑装饰经历了中国汉唐盛世、欧洲文艺复兴等历史时期的繁荣与兴盛,其装饰艺术也在不同文明间相互传播与融合。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装饰艺术也成为了各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古代建筑装饰的材料和工艺1. 建筑装饰常用的材料古代建筑装饰的材料通常包括砖、木、石、瓷器等。

这些材料都可以被用来雕刻、雕塑、砖雕等方式来装饰建筑物。

而古代建筑装饰中,最常见的材料包括红木、大理石等。

2. 建筑装饰的工艺古代建筑装饰常用的工艺包括雕刻、浮雕、镂空等。

雕刻是将一块坚硬的材料切削成所需的形状,比如石雕、木雕等;浮雕则是将图案从平面中凸起;镂空则是将建筑材料中的一部分透空画成图案的刻法。

三、古代建筑装饰的题材和意义1. 古代建筑装饰的主题古代建筑装饰的题材主要包括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

这些题材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感和思考。

2. 古代建筑装饰的意义古代建筑装饰在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中国古建筑木构件的演变

须弥座
• 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 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 用须弥山做底, 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 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 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 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 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 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 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 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最早实例见于北魏石窟, 形式比较简单,雕饰不多。从隋唐起使用渐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专用的基 座,造型也逐渐复杂华丽,并出现了莲瓣、卷草等花饰和角柱、力神、间柱、门等。 宋《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 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门、力神已不常用,莲瓣 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但在相似大小的建筑物中,清式 须弥座栏杆尺度较宋式为小。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大木作 墙壁 屋顶 装修 色彩与装饰
台基
• 普通台基 早期的台基全是由夯土筑成,后来还在其外表面 砌砖石
须弥座
• 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 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分布。后来逐渐出现莲蓬。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演变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演变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装饰而闻名于世。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建筑细部与装饰的艺术演变,包括屋顶的翘角、壁画的变化以及门窗的设计。

一、屋顶的翘角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翘角是其最具特色的设计之一。

在中国建筑中,屋顶的形状常常是弯曲的檐角,特别是屋角上的玲珑剪裁和悬空翘起的装饰部分。

这种设计不仅使建筑物显得宏伟壮观,还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早期的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翘角往往只存在于寺庙、宫殿等重要建筑,寓意着尊贵和权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特殊的设计逐渐应用到更广泛的建筑中,包括民居和园林等。

而在建筑细部方面,屋顶的翘角装饰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美,其中螭首、垂花、鱼尾纹等元素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建筑添加了更多的艺术元素。

二、壁画的变化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演变和改变中展示着艺术的魅力。

早期的壁画主要以宗教和神话故事为主题,以展示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场景。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壁画的主题逐渐多样化,不再局限于宗教和神话题材。

宋代以后,壁画的主题开始涵盖历史、文学、自然景观和人物肖像等更加广泛的内容。

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在壁画的细节方面,中国传统建筑的壁画更加注重绘画技法和色彩运用。

例如,在宋代以后的壁画中,人物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颜色更加丰富多彩。

壁画的线条和色彩将建筑与绘画完美结合,营造出独特而富有艺术感的空间。

三、门窗的设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窗设计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建筑中的门窗往往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反映了建筑师对于空间结构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门窗的设计要素包括形状、布局、材质和装饰等。

传统建筑常见的门窗形状有直角门、圆形门等,每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门窗的布局往往与建筑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到室内采光和通风的需要。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2、中国古代⽊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3、中国古代⽊构架建筑的优缺点4、庭院的作⽤及其多元功能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主要特点(四项)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7、李诫、《营造法式》、样式雷、烫样(基本概念)8、牌坊、华表(基本概念)⼆、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茅茨⼟阶(基本概念)2、⾼颐太守墓⽯阙(⽴⾯简图)3、河北赵县安济桥(概况、建造者、⽴⾯简图)4、唐代建筑风格5、宋代建筑风格三、第2章:住宅与聚落1、我国民居住宅的主要构筑类型(⼗种,分布地,基本概念、主要特征)2、三坊七巷(基本概念)3、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成就(三进四合院平⾯图,标注主要建筑名称)4、明清北京居住建筑⼤门(六种,等级)5、抄⼿游廊、垂花门(基本概念)6、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作⽤四、第3章:宫殿、坛庙、陵墓1、三朝五门(基本概念)2、我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个阶段(结合实例)3、明清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设计⽅法及成就4、明堂(基本概念)5、我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基本类型(三种)6、北京天坛的总体布局、设计⽅法及成就(总平⾯简图)7、黄肠题凑(基本概念)8、北京明⼗三陵的特点、设计⽅法及成就五、第4章:宗教建筑1、⼭西五台⼭唐代建筑佛光寺东⼤殿的空间、结构与艺术(⽴⾯、平⾯简图)2、佛塔类型(按形式分,六种,特点)3、⼭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概况,结构成就)4、经幢(基本概念)5、明清时期佛教四⼤名⼭6、中国四⼤名窟(省、市、窟名)7、摩崖⽯刻(基本概念)六、第5章:古代⽊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阔七间清式建筑各“间”的名称2、中国古代建筑台基的作⽤3、宋式、清式须弥座(特点+简图)4、宋式、清式栏杆(特点+简图)5、⽊结构建筑的出廊⽅式(四种)6、中国古代⼤⽊作基本构件(五种,详部名称)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栱(两种形式,简图)8、中国古代屋顶的主要形式(五种,等级,透视简图)9、古建筑中柱的特殊做法(定义、平⾯简图、实例)10、中国古代⽃栱组成、宋清名称、发展趋势(五项)、作⽤11、⽊结构采⽤模数制,宋代以“材”为标准,清代以“⽃⼝”为标准12、⼤⽊⼤式和⼤⽊⼩式建筑的区别13、清代建筑⾊彩(七种,按等级)14、清式彩画(三种,等级)15、檩数分配图《清式营造则例》(⼗⼆种,简图)16、收⼭、推⼭、梭柱、叉⼿、托脚、卷杀、抱⿎⽯、雀替、⽣起、侧脚、抱厦(基本概念)七、第6章:建筑意匠1、五⾏基本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2、中国古代通过什么⽅法获得“天⼈合⼀”的建筑意匠3、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为什么⼀直以⽊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4、中国古代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的借鉴或指导意义⼀、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中国古代主要建筑体系(四种):1)⽣⼟建筑体系2)⽯构建筑体系3)毡包式建筑体系4)⽊构架建筑体系2、中国古代⽊构架建筑的主要形式(四种,特点+简图)抬梁式⽊构架—多见于北⽅。

营造技艺图说中国古建筑木柱

营造技艺图说中国古建筑木柱

营造技艺图说中国古建筑木柱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房屋建筑受材料制约和功能需要,每一单体建筑在平面上都要设置若干柱子承托上部梁架。

因此,在古建筑木构架中,柱子作为承重构件,是非常重要的。

古建筑木柱按位置分,有檐柱、金柱、山柱、中柱、瓜柱等,柱子的外形细部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不同。

柱网结构一、了解古建筑木构架,先要理解古建筑的柱网结构建筑平面柱网排列形式与建筑平面、建筑体量、建筑功能、屋顶形式有关。

柱网排列: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唐)柱网排列: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柱网排列:北京市长陵稷恩殿(明)柱网排列:北京市故宫太和殿(清)古建筑间架结构构造间架结构构造间架结构是依据建筑平面柱网布置、面阔、进深尺度和屋顶形式,各种梁架构件受力关系而构成的梁架结构构造。

间架结构构造也受历史演变影响。

间架结构构造的构成与下列主要因素有关1.柱网设置变化,间架结构构造随之变化2.屋顶形式不同,间架结构构造不同3.随历史发展而演变,具有时代特征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间架结构(唐)1.柱础2.檐柱3.内檐柱4.阑额5.栌斗6.华栱7.泥道栱8.柱头枋9.下昂 10.耍头 11.令栱 12.瓜子栱 13.慢栱 14.罗汉枋 15.替木 16.平棊枋 17.压檐枋 18.明乳栿 19.半柁峰 20.素枋 21.四椽明栿 22.驼峰 23.平闇 24.草乳栿 25.角背 26.四椽草栿 27.平梁 28.托脚 29.叉手 30.脊榑 31.上平榑 32.中平榑 33.下平榑 34.椽 35.檐椽 36.飞子(复原)37.望板 38.栱眼壁 39.牛脊枋 40.撩风榑宋《营造法式》厅堂间架结构(宋)1.飞子2.檐椽3.撩檐枋4.斗5.栱6.华栱7.栌斗8.柱头枋9.栱眼壁板 10.阑额 11.檐柱 12内柱 13.柱櫍 14.柱础 15.32.平榑 16.脊榑 17.替木 18.襻间 19.丁华抹颜栱 20.蜀栱 21.合踏 22.平梁 23.四椽栿 24.剳牵25.乳栿26.顺栿串27驼峰28.叉手、托脚29.副子 30.踏31.象眼32.生头木 33.里口木 34.小连檐庑殿建筑中的一种间架结构1.檐柱2.角檐柱3.金柱4.抱头梁5.顺梁6.交金瓜柱7.五架梁8.三架梁9.太平梁 10雷公柱 11.脊瓜柱 12.角背13.角梁 14.由戗15.脊由戗 16.趴梁 17.檐枋 18.檐垫板 19.檐檩 20.下金枋 21.下金垫板 22.下金檩 23.上金枋 24.上金垫板 25.上金檩 26.脊枋 27.脊垫板 28.脊檩29.扶脊木 30.脊桩歇山建筑中的一种间架结构1.檐柱2.角檐柱3.金柱4.顺梁5.抱头梁6.交金墩7.踩步金8.三架梁9.踏脚木10穿 11.草架柱 12.五架梁13.角梁14.檐枋15.檐垫板16.檐檩 17.下金枋 18.下金垫板 19.下金檩 20.上金枋 21.上金垫板 22.上金檩 23.脊枋 24.脊垫板 25.脊檩 26.扶脊木古建筑木柱基本特征古建筑木柱的基本特征:1.柱子按位置分:外围有檐柱、山柱,里围有金柱、中柱等。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 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概述及解释说明引言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旨在对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撰写“1. 引言”部分。

1.1 概述:中国传统柱式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具有承重支撑作用,还承载了丰富的美学表达和文化传承,对于艺术装饰和形式塑造也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概括性地介绍中国传统柱式从古代起源到现代发展的历程,探讨其在建筑中所扮演的功能与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和结构;接下来是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柱式起源、唐宋木构柱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元明清石构柱式的特点与演变。

第三部分探讨了柱式在建筑中的功能与意义,包括承重支撑作用、美学表达与文化传承作用以及艺术装饰与形式塑造作用。

第四部分回顾了当代中国传统柱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包括保护现状概述、国家政策与立法措施以及设计实践与社会参与保护尝试。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内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和功能意义,并关注当代中国传统柱式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通过对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的剖析,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促进传统柱式在当代建筑中的持续传承和创新应用。

2. 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柱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结构元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柱式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柱式起源、唐宋木构柱式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元明清石构柱式的特点与演变。

2.1 古代柱式起源:中国传统柱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居住洞穴时代。

最早的柱子是用粗糙的石头或树干支撑起来,主要用于承重和作为建筑结构中的垂直支撑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制作更加稳固耐用的木质结构技术,并开始在建筑中运用柱子作为支撑元素。

2.2 唐宋木构柱式的发展与变迁: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柱式发展最为繁荣和多样化阶段之一。

详部演变

详部演变


汉长安下水道铁闸门
秦代铜铺首

5· 台基

&&
6· 栏杆 ①卧棂栏杆 汉明器 ②卧棂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③ 斗子蜀柱栏杆 两城山石刻 ④栏杆 汉明器
魏晋南北朝
1·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 坡度增加 · 屋檐有生起 ·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
2·斗拱 ·类型:人字拱、斗拱出跳(出挑) ·艺术加工:斗拱上有幽頁(读“凹”,曾误读 “幽”) 拱端有卷杀

栌斗替木承阑额 额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 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 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 顶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 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 2 层 , 称为重楣。宋 《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

7· 台基、门窗
隋、唐、五代建筑
1· 屋顶 · 坡度 1:5-4 · 出檐深远 · 线型(举折法) 递减急、有力 · 装饰 朴实,数量适中,主要有鸱尾、悬鱼

·生起(或无生起) ·收山
2· 斗拱
·出现成组出挑斗拱
·既是结构件,也是装饰件,斗拱硕大

3· 梁架 梁(栿)

三 ·梁架 1·梁、枋
· 一般说来,宋式建筑中梁架以长度(椽数)定
名,清式则以所承的檩数命名,如: 平 梁 三架梁 五架梁 七架梁 单步梁 挑尖梁(有斗拱)

四椽栿 六椽栿 剳牵 乳栿

抱头梁(小式无斗拱)


·明清建筑一般梁下常随枋,一般不加工成月梁 状 2·柱 · 细长比 1:10(唐宋建筑1:8 — 9) ·一般没有侧脚、生起

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

古建筑柱础石的演变与分期特点

见含而不露 的暗柱础将要被 明柱础所代替 了。
二、 柱础石与柱质 质是 柱与础之间的垫块 ,这种构件作用是 防止
来 自台基以下的潮气沿木柱上升 , 隔离潮湿 , 保护柱
子本身。鉴于此情 ,柱 质的用料经历 了一个演变过
程。
的地基上 。对 于体 型高 大的建 筑来说 , 埋深加大 , 就
所在地 发现 了直径约 3 ~ 0厘米 的柱础 , 05 上面 平放
着 圆盘形 的铜柱质 。 的边缘 上皮与台基上皮取平 , 质
这也是 暗柱础暴露地 面的开始 , 是明柱础的前奏 , 只
就是“ 最初阶段 。 磉”
随着 柱子基础 的做法不 断地改善 , 出现 了砖砌 的“ 磉墩” 召陈[ 磉” 。 3 1 的处理 , “ 就是一个 明显 的进步 , 在柱子部位重点实施技术措施 。其做法是在筑就 的 台基 上 , 按柱 子部位挖坑 , 意夯筑磉 墩 , 而减 少 着 从
密 的浅 色泥土 , 种做 法接 近三 合 土 , 这 黄土 中似 乎 掺 有石 灰质材 料
度 。这样 的处理

大 强 有了
定 改善 。另外一
中掺
粗 陶
人“ 骨料 ” “ ,骨料
2 芒 界 ・ 2 6 6 j 物世 w 0 . 06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啻 统 越 锄 拘 蜜 与 期特点
口 秦 亮 泰
几千年来 ,木结构古建筑 始终 以这样 一种建筑 模式 出现 :凡屋有三分 , “ 自梁 以上为上分 , 以上为 地 中分 , 阶为下分 。” 这种建筑模 式上 的每一组 , 甚至 每一个 构件 ,它发展 的连续性 和变化 的多样 性 , 反
不过 是以柱质 的形式先行 出现。 铜质的直径约 1 厘 5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研究摘要:柱子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柱梁结构的受力构件,其发展演变贯穿整个建筑发展历史时期,图案装饰纹样和色彩在柱子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不同朝代的柱子在装饰手法表达上也形式各异,其中题材的选择大致与整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相关。

本文将中国建筑中不同朝代柱子的装饰进行粗略的对比研究,一方面来引导初学者如何从柱子出发分辨不同朝代的古建筑;另一方面通过总结古代建筑立柱的装饰手法来给设计师提供借鉴,提高设计水平,推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柱、图案、装饰、彩绘、雕刻1.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定义及作用1.1柱子的定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柱、梁、枋、斗拱、檩、椽等木构件均属于大木。

柱子是建筑的承重部分,作为垂直主结构件承载着上方物件传来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些置于梁架之上不是置于地基之上的短柱,这些较小的柱子主要承载上方物件的力量并将其传递到主柱之上,例如蜀柱。

柱子分类方法很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类。

①按截面形状可分为:方柱、圆柱、八菱形柱、六菱形柱等。

②按柱子的材质可分为:木柱、石柱、砖柱等。

③按柱的外形可分为:直柱、梭柱。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

④按长细比可分为:长柱、短柱、中长柱等。

⑤按位置和功能主要可分为:内柱和外柱。

1.2 柱子的作用柱子按照不同的使用需求一般分为两大类作用,一种为支撑建筑结构体系的承重作用,一种则是运用重要的装饰性元素起到点缀空间的作用。

大多数情况下,柱子的承重作用都居于首要考虑的地位,装饰作用则作为辅助存在。

柱子的装饰作用通过柱子的造型、色彩、雕饰纹样体现,不同时期的柱子在装饰手法上都存在差异。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礼制的束缚,在柱子装饰上也体现出了礼制的影子。

佛教和外来文化的传入渗透到了建筑上来,柱子作为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在保持基本的承重作用以外通过柱子的装饰纹样来体现象征寓意。

2.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装饰演变过程我国古代大型宫殿、墓室、园林建筑中柱子的种类繁多,不同使用部位的柱子有不同的功用且装饰造型设计上各异,令人瞩目。

中国古建筑常识之古建筑构件——“柱”

中国古建筑常识之古建筑构件——“柱”

中国古建筑常识之古建筑构件——“柱”导读:为何中国古建筑能墙倒屋不塌?因为古建筑承重的结构就是屋架。

柱作为竖向木结构构件,与横向的木结构构件梁、檩、枋等结合,组成了屋架。

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深入认识一下“柱”家族。

恭喜获得惊喜红包!马上拆开!广告一、古建筑柱子简介柱是建筑中的垂直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比如屋檐的重量,是建筑的承重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较小的柱,这些短柱不是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之上,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把这重量透过梁架,传递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柱。

展开剩余90%古代柱子多为木造,亦有石柱。

为防水、防潮,在主柱与地基间,建有柱础,并在木柱的柱础之上,垫以石櫍。

二、柱子的分类1、按截面形状分方柱、圆柱、八菱形柱、六菱形柱。

2、按柱子的材质分木柱、石柱、砖柱。

3、按长细比分长柱、短柱、中长柱。

4、按外形分直柱、梭柱。

三、按柱的功能、位置等分类按柱的功能、所处位置等分类的,不胜枚举,下面选列几种常被提及的柱子:1、檐柱檐柱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

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

柱子有石质、木质之分,断面则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且柱径较小。

2、角柱角柱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

简单地说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

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

所以角柱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

3、金柱金柱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进深(进深: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另外,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

4、山柱山柱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

5、中柱中柱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

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演变情况(可编辑)

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演变情况(可编辑)

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演变情况建筑历史?形制?制度:e构部件?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Evolution of Ridge Adornment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许慧 Xu Hui刘汉洲 Liu Hanzhou中国古建筑屋脊上常见一些雕刻精美处的朝代和建筑等级有直接关系。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的瑞兽形象,人称吻兽。

这种中国传统大歇山式屋顶比较特殊,除了正脊和四文章编号() 屋顶上特有的装饰构件在历史发展中经历条垂脊之外还有四条戗脊,在垂脊端部有了不断的推敲和锤练而达到了形式上的完垂兽,角脊有一排走兽,在戗脊端部有戗摘要从中国古建筑脊饰的现存遗物和资料美境地,最终以其独特的气质傲立于屋脊兽。

的分析入手,探究脊饰的演变情况,为古建筑或檐背上,形成一条生动而不失庄严的的套兽脊饰的修复提供历史文化依据和参考图样,促天际线。

目前有关中国古建脊饰研究多以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发扬。

套兽即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建筑脊饰的文化研究为主,本文分析了历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脊饰组成演变上的兽头形陶质装饰构件,既美化了檐角代建筑脊饰的特征,并侧重于对其演变情又可以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侵蚀。

况的探究。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relic and总之,屋脊上的这些兽形装饰是高贵中国古代建筑脊饰的组成部分material of ridge adornment of Chinese尊严的象征,至于消灾化吉,辟邪除凶的ancient architectu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说法仅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精神寄托。

然而在中国古建筑中,屋脊是屋面的一个evolution of ridge adornment to provide它却装饰了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点缀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屋顶的重要装饰部historic basis and reference drawing for中国古建筑那美妙而又尊贵的冠冕。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吴梅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柱,楹也”[1]。

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

……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

不计纵横也。

”又《释名》有云:“柱,住也。

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齐鲁读曰轻:轻,胜也。

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

”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

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

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

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

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

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

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

《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

中国古建筑构件——柱

中国古建筑构件——柱

中国古建筑构件——柱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

如柱、梁、坊、斗拱、檩、椽等。

而负责制作组合、安装这些大木构件的专业称作大木作。

柱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

一、柱的分类(一)、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此外还有人像柱、束竹柱等(二)、按柱的断面形式分中国古代建筑中大多使用圆柱。

此外尚有方柱、八角柱、凹棱柱等断面形式。

(三)、按柱所在位置及功用不同分类按柱所处位置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具体分主要有以下几种:1、檐柱位于建筑最外围的柱柱叫檐柱。

其主要功能为承载屋檐部分的重量。

2、金柱位于檐柱以内的柱子,除顺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以外,都叫金柱。

金柱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围金柱之分。

相邻檐柱的金柱称外围金柱(又叫“老檐柱”)在外围金柱以内的金柱称里围金柱。

若一座建筑中没有用里围金柱,则外围金柱即简称金柱。

金柱承受屋檐部分以上的屋面重量。

在重檐建筑中,金柱上端向上延伸,直达上层屋檐,并承受上层屋檐重量,这样的金柱叫重檐金柱。

3、中柱位于顺着建筑物面阔方向中线上的柱叫中柱。

中柱直接支撑脊檩,将建筑物进深方向的梁架分为两段。

中柱常用在门庑建筑中,而殿堂建筑一般不用,以扩大室内空间。

4、山柱位于建筑物两山的中柱叫山柱。

山柱常用于硬山或悬山建筑的山面。

在门庑建筑或民居中常可看到。

5、童柱下端落在横梁(如桃间梁、桃间顺梁、趴梁上),上端象檐柱或金柱一样乘托梁坊的柱叫童柱。

因其下端不落地,所以柱均比较性。

这类柱常见与重檐或多重檐建筑中。

6、角柱凡位于建筑物的转角处,承托不同角度的梁坊的柱叫角柱。

角柱按其位置不同,又有角檐柱、角金柱、重檐角金柱、角童柱之分。

7、雷公柱雷公柱有两种,一种是庑殿建筑正脊两端用于支撑向外挑出的脊桁的短柱子叫雷公柱,另一种用于园攒尖或多角攒尖建筑中的保顶中心下方,用由戗支撑的短柱子也角雷公柱。

柱建筑物中用来承托上部重量的杆体。

古建筑构件介绍之---“柱”

古建筑构件介绍之---“柱”

古建筑构件介绍之---“柱”柱子是古建筑的垂直受力构件,用于支撑梁架。

屋顶梁架上的重量全部分散地传递到所有落地的柱子上,再由柱子传递到柱顶石上,最后传递到基础上;还有一类不落地的短柱,安装在梁与梁之间,也是传递力的构件。

这些柱子的名称是以柱子的位置确定的。

柱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柱头、柱身和柱础,三部分是独立的,并不是一个整体。

我国古建筑中柱身一般为木材,由于木材的易腐性,一般会在柱身下垫衬一个石制的柱础,抬高柱身、起到防腐防潮的功能。

柱头通常为斗拱,起着增加房屋的出檐悬挑,优化梁构件受力特征的功能。

一:按其材料来分有石柱、木柱、砖柱二、按其样式来分有圆直柱、梭柱、小八角柱、大八角柱、正八角柱、方柱、瓜棱柱等样式直柱:即无卷杀的柱。

梭柱:一种经艺术加工成为中间大,两端小的柱子。

也就是对柱子进行了收杀或卷杀的处理。

其方法按宋《营造法式》的规定是:将柱高分为三份,又将上部三分之一再分为三分,然后再从栌斗底皮向外量4分°,其余部分等分成三等分,与柱上部三等分交叉连线,收杀成“覆盆”状,这种卷杀成覆盆状的柱子,就称做梭柱。

主要用于高级殿宇建筑上。

最早见于南北朝,盛行于唐宋,宋代多仅上段收杀。

明清官式建筑则基本不用梭柱了。

梅花柱:也称讹角柱,因其四角内柱,使一角变成两个花瓣形。

具有合理的传力路径,承载力较高,支撑覆盖范围广,可以用较小的杆件形成较大的支撑空间。

抹角柱:“抹角”就是抹去棱角。

抹角柱也就是将一根方形柱子的四角切去,这样的柱子形式既不同于方柱,也不同于圆柱,显得富有变化。

抹角柱在明清建筑中较为常见。

瓜楞柱:又称脊瓜柱,瓜棱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柱子外部带楞,瓜柱上有八楞的称八楞柱,有两种做法,一为整木砍、刨而成,一为拼贴或包镶面成。

三、按其位置来分有檐柱、金柱、瓜柱、角柱、脊瓜柱、童柱、望柱、雷公柱等檐柱:位于房屋前、后檐最后一排的柱子,分为前檐柱、后檐柱。

每个檐柱的名称都是以其所处的位置确定的,如“前檐明间东缝檐柱”、“后檐次间西缝檐柱”等;若有副阶周匝(清式称大檐廊)的建筑,副阶上的那排柱子宋式称副阶檐柱,清式则称檐柱,而将宋式所称的檐柱,称老檐柱。

古代到现代柱子的演变2

古代到现代柱子的演变2

古代到现代柱子的演变一柱子在建筑中的作用柱子在建筑中的作用1、工程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有时也同时承受弯矩的竖向杆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楼板等。

短柱在轴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是材料强度破坏,长柱在同样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是屈曲,丧失稳定。

柱是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柱的破坏将导致整个结构的损坏与倒坍2、装饰作用3、限定空间的作用4连接体块作用二柱子分类柱按截面形式分为方柱、圆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 形柱、T形柱、L形柱、十字形柱、双肢柱、格构柱;按所用材料分为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各种组合柱;按柱的破坏特征或长细比分为短柱、长柱及中长柱三柱子的发展演变过程1西方柱式历史欧洲古代石质梁柱结构的几种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柱式包括柱、柱上檐部和柱下基座的艺术形式。

成熟的柱式从整体构图到线脚、凹槽、雕饰等细节处理都基本定型,各部分的比例也大致稳定,特点鲜明,决定着建筑物风格。

柱式形成于希腊,而在罗马得到发展。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

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

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

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

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古希腊三柱式希腊柱式形成于小亚细亚的爱奥尼柱式和形成于希腊的多立克柱式,是两种最基本的柱式。

它们都是从木结构演变而来,公元前5世纪中叶达到成熟程度,在雅典产生代表性作品。

爱奥尼柱式的主要特征是柱头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对涡卷,有柱础,由圆盘等组成。

多立克柱式的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

爱奥尼柱式如女性的柔美,多立克柱式似男性的刚健。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希腊还出现了科林斯柱式。

它的柱头上雕刻着毛莨叶,很华丽,其余部分则如爱奥尼柱式。

古代梁柱知识点

古代梁柱知识点

古代梁柱知识点古代梁柱是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建筑中,梁柱承担着支撑建筑物重量和分散压力的重要任务。

它们不仅要具备坚固耐用的特点,还必须符合美学要求。

本文将逐步介绍古代梁柱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中的这一关键要素。

第一步:梁柱的定义和作用梁柱是建筑结构中的基本构件,主要用于支撑楼板和屋顶的重量,同时也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

它们通常由石材、木材或金属制成,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尺寸。

古代梁柱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元素,它们还承载着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第二步:梁柱的分类古代梁柱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材料进行划分,例如石梁柱、木梁柱和金属梁柱。

另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形状进行划分,例如圆柱形、方柱形和多边形。

梁柱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第三步:梁柱的设计原则在古代建筑中,梁柱的设计十分重要。

在进行梁柱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荷载:梁柱必须能够承受楼板和屋顶的重量以及来自上部结构的压力。

2.稳定性:梁柱必须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以防止在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倒塌。

3.美学:梁柱在建筑中也具有装饰性的作用,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其外观和形状,以使其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第四步:梁柱的装饰古代梁柱的装饰是古代建筑中的重要艺术元素之一。

梁柱的装饰通常包括雕刻、彩绘或其他形式的装饰,以增强建筑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这些装饰可以表现出当时的宗教信仰、历史故事或其他文化特征。

第五步:古代梁柱的应用古代梁柱在不同的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宫殿、庙宇和陵墓中,梁柱被用于支撑建筑的结构和装饰。

它们也常出现在古代民居和城墙等建筑中。

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梁柱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总结:古代梁柱是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支撑结构和分散压力的重要任务。

通过了解梁柱的定义、分类、设计原则、装饰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建筑的魅力。

梁柱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元素,它们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成为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吴梅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柱,楹也”[1]。

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

……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

不计纵横也。

”又《释名》有云:“柱,住也。

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齐鲁读曰轻:轻,胜也。

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

”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

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

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

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

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

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

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

《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

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

”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

(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

(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

(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

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

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

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

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

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

(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

(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

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

(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

(五)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11]。

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先秦时期丰富且复杂,装饰部位也出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到通身雕绘。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柱子装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乱动摇了两汉以来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儒学和传统礼法的影响大为削弱,老庄玄学得到发展,蔑礼放浪成为一时风尚,佛教得到巨大的发展。

外域文化随佛教传入中原,对汉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作用。

在建筑装饰上,大量外来图案、纹饰、色调与装饰技法,也随佛教输入,对传统装饰艺术产生较大影响。

彩画和雕刻技术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出现了“晕染”与“叠晕”技法。

其时,装饰柱子的手段也更多样,从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得到的有关柱子装饰的资料,可能推测当时的柱子大约有以下几种装饰手法。

1、柱子通刷秦红,这仍然是最普遍的装饰方法。

这一时期的宫殿和庙宇等高级别建筑,据从文献中得到的印象,已广泛流行墙面涂白、木面涂朱的施色方法。

北魏杨之所撰《洛阳伽蓝记》中多有“朱柱素壁”“白壁丹楹”等描述[12],另晋代陆刿所著《邺中记》中也有“朱柱白壁”之语[13],这也敦煌石窟北朝壁画和诸多阙形龛上也经常可见。

南朝梁赋中多见“紫柱”之称谓,其色或稍深于丹朱,也属于这种柱子装饰范畴。

大面积的白色衬托框架形的红色,富有朴素大方而又不失明艳的色彩效果,此后成为中国建筑尤其是北方官式建筑最常采用的施色方式。

此时的丹、朱之被广泛使用,不再限于天子之用。

2、柱子在红地上通身彩绘。

这是较单色涂饰更进一步的柱子装饰手法。

河北北响堂石窟第七窟是北齐时开凿的石窟,其室内佛龛的壁柱柱身就是红地上满绘花卉;敦煌第251窟中的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已变色)和石绿相间的卷草坟,这些都是很好的实物例证。

文献中也有这类记载,《南史·后妃传下》有“花梁绣柱”之语[14],《洛阳伽蓝记》也有“绣柱”与“绮柱”之称[15]。

此时建筑彩画(包括柱子彩画)已产生出以朱、青、绿三色为主要色彩的施色特点,一般以朱为地,青绿色界边或绘花纹,整个彩画效果呈朱红暖色。

而柱身上所绘的装饰纹样常用的有仰覆束莲纹、忍冬卷草纹、连珠纹等由异域传入的装饰纹样。

3、雕刻楹柱也是该时期装饰柱子的主要方式。

《拾遗记》中记载了后赵石虎在邺都“太极殿前起楼,……,屋柱皆隐起为龙凤百兽之形,雕斫众宝,以饰楹柱。

”这是一种隐起华的雕刻手法,装饰效果与彩绘相近,后世为彩画所替代。

龙门古阳洞的上层大龛(约北魏太和末年,498年前后)中,有两处龛柱雕饰束莲。

北齐响堂山石窟檐立柱及龛柱几乎都采用“火珠束莲柱”这种外来造型,是北齐时期流行的柱式。

北魏嵩岳寺塔的底层椅柱,也饰有火珠垂莲。

这种柱身装饰到隋唐以后逐渐演变为柱身彩画。

4、除了用彩画雕刻等手法装饰柱子外,特别奢华的建筑还有用金银铜、织物等包裹柱子的手法[16],甚至有用曲镜包裹柱子的[17]。

这种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大约源自春秋时期的金装饰。

金为加固木构件而产生,后逐渐演变纯装饰构件,至魏晋南北南时期,是又演变成用种种华美材料包裹木构件以作装饰,这种装饰手法对后世彩画图构成的形式影响极大。

此时,柱子装饰还是彩、雕并用,但彩绘的地位已逐渐提高,大有超越雕饰之势。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柱子装饰隋唐凡三百二十七年(581年-907年),经过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国力强大,声威远播,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文化也因此呈现出一派繁荣自由的景象。

在这种充满蓬勃生机的整体文化氛围中,唐代人创造出一种真诚、豪迈、富有独创精神的建筑艺术风貌,建筑装饰艺术也具有质朴、多样而不失精美的特点。

之后的五代十国(907年-979年),由于事,经济处于萎缩阶段,建筑装饰艺术风格虽大多仍袭唐制,但比较粗糙,远不如唐代的大方浑厚与精致。

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柱子装饰也因此产生出富有时代气息又符合自身特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国内现存的石窟、墓葬、佛寺等的柱子装饰实例和敦煌壁画、绘画中所表现的柱子装饰形象,以及古代文献中对柱子装饰的记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柱子装饰具有以下诸多特点。

1、此时,彩画已成为柱子装饰的主要手段,雕刻柱子的作法还在一些佛寺、宫殿等高级建筑中有所保留,但已不普遍。

其他装饰手段,如用金银、织物、铜镜等包裹柱子的方法,虽在极个别的建筑中还在使用,但主要是作为彩画的一种样式而存在,即用彩画模拟金银织物包裹柱子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柱子彩画样式。

敦煌唐代壁画中的大量建筑形象上,柱子常饰有这种彩画,柱身中部约当全柱高度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一段绘团花图案,上下以水平线道为界,好似织品围裹的效果(图2)。

2、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虽不能动摇隋唐时期相当完善的木构体系,却为建筑装饰带来了丰富新颖的颜料色彩、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比六朝时期更有发展。

此时流行的团花、连珠、莲瓣、卷草等图案都是外来纹样与本土纹样结合的产物,并在柱子彩画上均有体现[18]。

团花大量使用在中唐时期的柱身上,卷草花卉图案则在唐末和五代时期被广泛用作柱身遍地花纹。

连珠纹一般用作水平饰带,将柱子分成几段,或作为仰覆莲的束腰。

莲纹继承南北时时期雕刻柱子的做法,柱头用覆莲瓣,柱脚用仰莲瓣与柱头对应,柱中则用束莲。

3、隋及初唐时期,柱子的形象比较质朴,即使是比较重要的建筑,如宫殿、佛寺等,大多亦仅通刷丹、朱、赭等红色系列[19],与大片白墙形成“朱柱素壁”的对比效果;也有在柱头、柱中、柱脚处稍作装饰的(图3)。

到中唐以后,柱子彩画逐渐繁丽起来,柱子中段往往绘有织物包裹的形象,以交错布置的团花图案为多,并以水平线道为界。

到晚唐五代时期,柱子彩画更是华丽,柱身不再分大约均等的几段,而是将整个柱子分成柱头、柱脚、柱身三个部分[20],与北宋《营造法式》中的构图方式已颇为类似,柱身满饰卷草花卉纹样,产生遍地华的彩画样式,个别也有绘天王等人物形象作装饰的[21]。

4、隋唐五代的柱子彩画,大多是以朱赭之色为地或通刷,呈暖色[22],偶也用黑色涂刷柱子[23],但也已出现了青绿冷色柱子彩画的萌芽[24]。

5、柱子彩画已广泛采用晕染手法[25],但叠晕手法还很少用,更没有建立成熟的叠晕制度。

6、彩画中典型的构图法“双破”[26]与“一整二破”在柱子上也被广泛使用[27](图4)。

以上仅是对国内非常之有限的实物与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不免失之偏颇,由于唐代建筑艺术对日本的影响非常之大,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因此对日本奈良、平安、镰仓时代唐样建筑柱子装饰的研究[28],可以弥补以上分析的不足。

现对上面的总结作以下几点补充:1、此时日本建筑的大多柱子也是涂刷单一的色彩,常用朱红色或素木色,偶有黑色[29]。

特别重要的建筑,如当时的阿弥陀堂内部的中心四柱,往往装饰华丽[30],色彩除了呈现暖色调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出现青绿冷色调倾向[31](图5)。

可见在唐代中国本土也应该已有青绿柱子彩画的出现,这为上述第四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日本建筑的柱子彩饰常用连珠纹复合而成的横向带饰将柱子分成几段,结合中国本土的实例,可以看出隋唐时期柱子上的横向带饰,非常富有特色。

早期横向带饰由上下两列连珠纹组成[32];到了后期,不再用连珠纹,仅用上下两道线道围合花草图案形成横向饰带[33];直至宋代,横向带饰则完全简化为线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