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教学 落实新课标2018年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1. 引言语文是中小学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展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2018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文将详细介绍2018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并分析其主要特点和改革意义。
2. 课程目标2018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批判性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具备继续升学和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
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社会交往非常重要。
终身学习能力则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键能力。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的文化认知和审美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化事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备继续升学和参加社会工作的能力。
这是为了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升学或就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3. 主要特点2018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相对于以往的版本,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主要的改进和创新。
3.1 强调语文的实用性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语文教育相比,2018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语文不再是纯粹的学术科目,而是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注重语文实用能力的培养,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言文字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2 推崇多元文化2018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性和国际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年级语文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落实新课标二年级语文组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十多年的时间了,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感触颇多,也让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落实新课标,我觉得应该这样去做:一、加强自身的文化积淀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自身的文化积淀。
在备课时,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
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在发散式教学上下功夫,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将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以上。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问题意识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
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1)教案资料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8【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2018年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文档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本文主要从新大纲中体现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改革思路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可操作的模式,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教学设计得如何,取决于设计者对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实际的了解。
了解。
为适应 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要适应时代要求,接受新观念、新思想,用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出了许多的新思路,如,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等等。
教学设计者必须在自己的设计中体现这些思想,以“弹性设计” 为主,把这些思想变为现实的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模式,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这些新思想呢?笔者就新大纲中体现的语文教学改革思路,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还是以课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本,这是语文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新大纲里就突出讲了人的发展问题。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讲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这里就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这里的学生的发展是要学生得到全面性的、终身性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所有发展又都是基础的,充分体现了小学语文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者要摆脱过去以课本为本,以传授知识为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的过程,而不要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落实新课标
小学语文落实新课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
一、明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的放矢。
二、优化教学内容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吸收。
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既要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也要有现代文学作品的涉猎,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三、创新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加强教学评价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教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
可以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组织学习小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落实新课标的关键,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七、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新课标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本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如何落实新课标小学语文
如何落实新课标小学语文要落实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与新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策略:1. 理解新课标的核心理念: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包括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全面发展、创新能力培养等。
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
2. 更新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和教学资源能够反映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阅读、写作、听说和思维能力。
3.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 强化阅读教学: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质量。
可以组织阅读活动,如读书会、阅读竞赛等,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并在阅读中学习思考和表达。
5. 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教师应通过写作指导和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写作技巧。
6. 加强听说训练:听说能力是语文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7. 利用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8. 评估与反馈: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9.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
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语文学习中,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10.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参加培训、研讨会等,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上述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地落实新课标小学语文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2018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2018一、引言人类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的一种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的起点。
为了统一小学语文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国家教育部制定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2018》,为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二、课程结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2018》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目标和内容:1. 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标准强调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规范,包括正确运用语法、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技巧,以及有效地组织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2. 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育不仅仅注重语言表达能力,还强调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标准要求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培养审美情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素养也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标准强调学生需要具备获取、理解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阅读理解、信息检索和网络素养等。
4. 传统文化教育标准强调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2018》提供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实施教学:1. 多元化教学标准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故事讲解、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2. 实践活动标准强调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写作练习、讨论会和语言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语文能力。
3. 创新思维训练标准鼓励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4. 合作学习标准推崇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合作写作和合作阅读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评价标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2018》也提供了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的标准和方法:1. 考查方式标准鼓励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和实践活动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订正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优异的人文修养和科学修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线,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沟通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收集和办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当并且可以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为适应和知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己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一定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课观点和学习方式、评论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动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外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按照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为提升学生道德质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建力和凝集力,发挥踊跃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致,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修养是学生学好其余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定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一定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取基本的语文修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引学生丰富语言的累积,培养语感,发展思想,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优异的学习习惯,使他们拥有适应实质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社交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经过优异文化的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涵养和审美情味,使他们逐渐形成优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品,促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睦发展。
( 二 ) 正确掌握语文教育的特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资料的感觉和理解又常常是多元的。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引言2018年,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实施。
这个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标准内容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除了基本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还增加了地方文化、现代文明素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结构新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划分为四个基本领域:阅读、写作、口语和鉴赏。
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学习要点和教学指导。
阅读领域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口语领域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鉴赏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每个学年的各个阶段要学习的内容。
按照学年划分,每年学习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
课程内容涵盖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学经典欣赏、现代文明素养、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
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标准特点综合素质培养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紧密结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阅读、写作、口语和鉴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合作精神。
关注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引导学习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辅助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通过探究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结语2018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一、引言语文是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文件,旨在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
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2.培养学生的听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听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各类文本资料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的能力,以及写作文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爱好。
三、课程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的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听力通过各种听力活动,提高学生的听取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听力材料,让学生听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思考和讨论。
2.口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准确、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各类文本资料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问答和讨论。
4.写作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设计写作任务,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短文、日记等。
5.文学欣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文学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样化教学: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4.情景教学: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实验教学落实新课标2018年小学语文新课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演示实验、分
组实验和探究实验,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开发智力,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本文拟就如何利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着意培养学生的素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理实验不仅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训练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的有效途径。
目前的实验教学现状是:为了节省时间,尽快完成教学进度,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重讲授而轻视实验操作,轻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最多只是机械模仿,缺少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不到相应的提高。
另外,即使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发展,因为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
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特别是几人合作时,有极少数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不记录有关数据,更谈不上去思考。
因此,为使新课标落到实处,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使实验教学的各项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实验教学,落实新课标
1.注重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中学物理实验又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
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极的接线位置,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
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好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实验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其重要作用还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目前,课本上的大部分实验虽都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是行之有效的,但多数是验证性实验。
而探索性实验是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将实验变成学生创造性的手段。
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我先给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发给一个盛水的烧杯、一块小方木和一枚大头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学生用大头针的尖端向下压木块,会感到用力越大,木块浸没于水中的体积越大,直到全部浸没为止,也就是说,在木块没有完全浸没之前,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水对木块向上的托力也越大。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身体会,自己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诸多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课外活动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组织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
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
定期举办表演活动,参加趣味实验、小魔术、小游戏等,表演节目的都是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大多是初
中学生。
整个晚会把他们带入神奇的世界,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贯穿美育教育。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其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因素。
如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体会到物理美无处不在:可以用三基色组合出各种颜色,表达出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光的折射原理可以让我们用凸透镜将整个世界缩于手中,用照相机将瞬间变成永恒;我们可以感受到规则的振动发出的优美旋律,认识自然界声现象中的简单和有序;热现象中三种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水蒸气凝华产生的有规则形状的雪花、美丽的冰花与雾凇,都体现了生活中的对称、和谐,让我们不由地去感叹大自然的造化。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5.利用实验进行德育教育。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
教师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个性的培养。
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
态度更加积极,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6.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很多生活常识和生活体验就蕴藏着物理知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渗透安全教育,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伤害。
例如在热学实验中,告诉学生千万不要碰到高温的水蒸气,那比沸水还要可怕;在电学实验中,告诉学生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也不要靠近高压带电体,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等等。
落实新课标的实验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新理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物理实验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将新课标真正落到实处。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