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的联结程度。影响药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浆蛋白和药物的联结只 有未与血浆蛋白联结的游离药物才具活性。
3.代谢 大多数药物必须经过体内代谢转化为水溶性及离子化的 代谢产物派出体外。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Ⅰ期反应) 和结合(Ⅱ期反应)。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孕29周时,胎 儿肝脏代谢酶的活性仅成人的36%,故早产儿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差。 综述,新生儿出生二周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2周以后 肝脏药物代谢能力迅速成熟,生后2个月至3岁药物代谢最迅速的阶段, 高达成人的2~6倍,3岁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 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例如氯霉素中毒 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 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 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 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面积所需药量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
(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四.小儿给药方法 (一)口服法:条件许可尽量口服给药。注意不要平卧时或哽咽时
给药。以免呛咳;喂药在奶前或两次奶之间,以免呕吐引起误吸;任何 药都不要混在奶中。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 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 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 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 有关。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
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 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 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 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因此小儿应用利尿 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和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
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
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 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
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不可随意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通常应用以
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同时要注意药 物的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 疗程不宜太长。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 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注射法:肌肉注射一般采用“三快”即进针、注药及拔针均快
静脉推注多用于抢救,速度要慢,密切观察,勿使药液外渗。静脉滴注 可用药,补充水分及营养、供给能量,应用中根据年龄、病情调控速度。
(三)外用法:软膏、水剂、混悬剂、粉剂、膏剂等。约束手,以
免摸抓误入眼、口。
(四)其他方法:雾化吸入、灌肠。
新生儿药物应用特点 新生儿药理学的应用原理: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 体内浓度,而药物的浓度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 泄。 1.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为吸收。吸收的速率取 决于药物的礼花性质(穿透生物膜的转运机制、离子化程度、分子量、 脂溶性、与蛋白联接的亲和力等)和给药途径。 (1).肠道给药:新生儿肠道给药可能达不到可靠的血浓度。新生 儿胃排空延迟使药物到达肠道缓慢,从而减少了循环血浓度/时间曲线 下的面积,降低了药物的预计效果;还有胃食管反流,新生儿(特别是 早产儿)脂肪吸收不良都可改变或降低药物的吸收;慢性病患儿,如支 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增加右心房压力和引起肠道静 脉淤血,减少肠道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要达到预计的治疗反应可 能需要较大的治疗剂量。此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用速尿时表现为需 要6倍高的口服剂量才能达到与静脉给予1mg/kg相同的血浓度。 (2).肌肉注射:新生儿因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肌肉组织少儿影响 药物的吸收,特别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肌肉注射不能有效的吸 收。在小早产儿中,肌肉注射可造成局部硬结或脓肿,局部药物蓄积, 吸收缓慢而产生“储库效应”。此时血浓度可在较长时间中缓慢的升高。 因此,新生儿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 (3).静脉注射:是新生儿最有效的给药途径,最好是应用微量输 液泵。 2.分布 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药 物的分布取决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体液的pH、体液占体重的 比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血浆蛋
药物与母乳 绝大多数药物不会引起母乳喂养儿的不良反应。 1.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机制和影响因素 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受 药物的理化特性、母乳的组成、以及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等 因素的影响。 (1).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生物分子量、药物与蛋白联接的亲和 力、药物的可溶性、介离常数和离子化程度、以及母乳及血浆pH等因 素均可影响排泄到乳汁中的药物量。分子量小的药物容易被动弥散到乳
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 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 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
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
2.影响婴儿暴露的因素 (1).婴儿的吸吮类型 (2).母亲药物动力学母亲血药浓度越高,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也越 高。 (3).婴儿对药物的处理 (4).婴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取决于个体意识 3.哺乳期母亲应避免的药物 (1).抗肿瘤药物;(2).麦角碱类制剂:具有抑制催乳激素活性 的作用,减少乳汁分泌;(3)碘和含碘制剂:致婴儿甲状腺肿和甲状 腺功能低下;(4).哺乳期母亲饮酒,吸烟和药物成瘾均对婴儿不利; (5).哺乳期间金制剂的应用有争议;(6).哺乳期间口服避孕药有争 议:因为有减少乳汁分泌的危险;(7)关于锂制剂的应用也有争议, 应个别对待;(8).某些药物由于个体差异对婴儿的不良反应。如阿司 匹林的代谢性酸中毒,苯巴比妥致镇静和变形血红蛋白症等
4.排泄 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胆道和肺排 出。新生儿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肾小球滤过率仅成人的 30%-40%。因此新生儿肾脏对药物的清除功能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 故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用药必须注意剂量宜少,间隔时间延长。
新生儿血药浓度监测 近年来多主张采用监测血药浓度来指导用 药剂量,并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用药间隔时间,特别是对治疗剂量与 中毒剂量比较接近的药物(苯巴比妥、茶碱、地高辛等)或是毒性较大 的药物(氨基糖苷类),为了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而又不致引起 毒副反应,需要根据单次给药的血浓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出安全有 效的首次负荷量、维持量和给要间隔时间。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地用 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 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 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 毒功能较差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
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特别注意观察呼 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
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 出现呼吸困难。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 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汁中;非离子化的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母乳pH低于血浆pH,弱酸性 的药物在母血中的浓度普遍高于母乳中,碱性药物反之;脂溶性的来自百度文库物 才能通过乳腺细胞弥散到乳汁。
(2).母乳的组成 取决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的含量,从而 影响药物的通透。
(3).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值。可反映药物转运到母乳 中的量。低比值的药物对婴儿的不利影响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