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特点

合集下载

小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

小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

小儿用药特点及药物剂量换算小儿用药是指给婴幼儿或儿童使用药物的过程。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的差异,小儿用药相比成人用药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了解小儿用药的特点以及药物剂量换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正确地开具处方,并帮助家长正确给孩子用药。

小儿用药的特点:1.生理特点的差异:儿童的器官功能不完善,特别是肝脏和肾脏,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代谢和排泄药物。

因此,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更加剧烈。

2.体表积和体重的影响:儿童的体表面积较大,相对体重较小。

由于很多药物的剂量是根据体重来计算的,所以在给小儿用药时,常常需要根据体表面积或体重来计算正确的药物剂量。

3.服药途径的限制:婴幼儿或年幼的儿童往往不能自行服药,所以常常需要通过口服药物悬浮液、颗粒或糖浆的形式给予婴幼儿用药。

此外,儿童的肌肉和静脉注射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4.儿童不易描述症状:由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儿童通常不易描述自己的症状。

因此,医生需要依靠家长或监护人的观察和描述来判断儿童的病情,然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药物剂量换算:由于儿童的体表面积和体重差异较大,药物剂量的换算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剂量换算的公式:1.按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药物剂量(mg)=体表面积(m²)×成人药物剂量(mg/m²)体表面积可以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得出,通常使用BSA(Body Surface Area)法来计算。

BSA的计算公式如下:2.按体重计算药物剂量:药物剂量(mg)=体重(kg)×成人药物剂量(mg/kg)需要注意的是,给予儿童服用药物时,最好按照儿科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具体的药物剂量。

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来合理地确定药物剂量,并给出详细的用药说明。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用的剂型:对于婴幼儿或年幼的儿童,常常需要使用药物悬浮液、颗粒或糖浆等适合的剂型。

这样可以方便家长给药,并且能够更好地控制药物的剂量。

儿童用药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浅析

儿童用药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浅析

抗感染药物 :儿童易患感 染性疾病 ,故抗感染 药物较常应 说明书按体表面积 已推荐 儿童药量 )。
用。应根据不 同病种 、病情轻重、年龄大小等选择用药 ,如 临床
儿 童剂量 =成人剂量 ×儿童体表面积 (m2),1.73 mE(药品说
已确定诊 断为病毒性感染 ,可选用抗病毒药物或某 些中草药 制 明书未按体表面积推荐儿 童药量 )
则应给予 0.1 mg/kg,如果不 能静脉注 大量使用纳 洛酮 ,如果 效果不明显时 ,需及时给予辅
要 时可用灭菌注射用水将本 品稀释。
助 机 械 通 气 。
3 注 意 事项
3.4 在术后 突然 逆转 阿片类抑制可能 引起 恶心 、呕吐 、出
3.1 纳洛酮的广泛应用 已证 明其安全 性较好 ,尚未见 中 汗 、心律失常 ,严 重者可导致死亡。由于纳洛酮作用时间短 ,一
● ∞ 眉
2.4 儿科急危重症 纳 洛酮对于脑水肿 、昏迷 、心肺脑复
3.2 使用纳洛酮过程 中 ,要 注意持续监护 ,因为阿片类药
苏等均有一定 的辅助抢救作用 。小儿静脉 注射 的首次 剂量为 物有可能蓄积在 除血液外 的其 他组织 ,可能会持续 释放至血
0.O1 m g,如果此剂量没有在 临床上取 得满意的效果 ,接下来 液 ,使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再次升高 ,必要时可重复给药。
体 重低于 3O kg儿童 的体表 面积(BsA)(m2)=(年龄 +5)×
针对性地选用【”。通常 以应用一种抗菌药为宜 ,有些抗菌药物儿 0.07.
童要禁用或慎用 ,如喹诺酮类药物可能影响/JxJL骨骼发育 ;四
或 BSA(m2)=0.035(m2/kg)×体 重 (kg)+O.1(m )

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

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

因此,对其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1小儿用药特点: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和泄的过程快。

f体液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消化、血液、肝肾功能均不完善。

f 免疫系统不完善。

f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药,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2、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儿童药物吸收特点: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t小于2岁小儿胃排空慢,肠壁薄,多数药物吸收增加。

f 新生儿胃肠道及肌肉注射吸收不稳定,故采用静脉给药。

r 儿童皮肤、粘膜相对较薄(鼻腔、口腔、直肠等),吸收较成人好,比较方便。

儿童药物分布特点:厂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

f小儿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量大。

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t小儿的血浆蛋白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相同血药浓度时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如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苯妥英钠。

儿童药物代谢特点:f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肝药酶系统不完善,包括肝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r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磺胺类、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儿童药物排泄特点:F 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仅为成人一半。

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用药特点

儿童用药特点近年来儿童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性医院非儿科专业的临床医生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儿童患者。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各方面的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药物的应用方面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即使是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因此,作为临床医生应熟悉儿童不同发育时期的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对药物的特殊反应,合理选择药物,特别是非儿科专业的临床医生在诊治儿童患者时更应注意,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与合理。

1 儿童生理与用药特点儿科诊治的对象涉及胎儿、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及青春期儿童。

1.1 胎儿期用药特点胎儿不能成为直接的用药者,但很多药物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由于大部分药物自身的性质和胎儿生理及代谢功能不健全等诸多因素,致使胎儿中毒或致畸,20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反应停事件令人怵目惊心。

迄今,对妊娠期绝对安全的药物还很少,因此应尽量减少妊娠期用药,杜绝滥用,必要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1.2 新生儿、婴幼儿期用药特点胎儿娩出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生后1个月~1周岁为婴儿期,2~3岁为幼儿期。

此时的小儿正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其生理特点是体格生长显著加快,各器官功能渐趋完善。

由于该时期生长发育迅速,特别要密切注意药物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婴幼儿对药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不一,可以是明显,也可以是不明显的。

因此,要警惕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

例如氨基糖苷类对婴幼儿很难反映出药物早期中毒的指征,一旦听神经受损,多成聋哑,造成终身残疾。

这一时期主要是哺乳期,也要注意药物通过乳汁进入婴幼儿体内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的给药途径仍以静脉滴注为优,它可直接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便于控制病情。

肌肉、皮下注射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易造成吸收不完全。

婴幼儿的另一特点是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肿胀,渗出物较多,故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应以祛痰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疾病恢复。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不要给儿童使用成人的药品,因 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成人不同, 有些成人药品会对儿童造成伤害

注意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 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药品不良反应及处理
如果儿童出现药品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药品不良反应可能表现为皮疹 、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 症状。
如果怀疑儿童出现药品不良反 应,应保留剩余药品和包装, 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详细描述
感冒时,家长应保持孩子充足的水分 摄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 巴韦林、奥司他韦等。对于发热,可 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
腹泻
总结词
腹泻也是小儿常见疾病,多由饮食不当或感染引起,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 状改变等症状。
详细描述
治疗腹泻的关键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家长可给孩子喝含有适量盐和糖的口服 液,避免脱水。同时,应调整孩子的饮食,暂停不易消化的食物。
咳嗽
总结词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表现。
详细描述
对于咳嗽,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使用止咳药、祛痰药或抗 过敏药来缓解症状。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适中,避免孩子接触烟雾和过敏原 。
发热
总结词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是感染、炎症等引起的, 表现为体温升高。
用药剂量
按体重计算
根据小儿的体重计算用药剂量,是较 为准确的方法。
按体表面积计算
对于一些特殊药物,需要根据小儿的 体表面积计算用药剂量。
按年龄计算
对于一些药物,也可以按年龄来计算 用药剂量。
02
小儿常见疾病及用药
感冒
总结词
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 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咳嗽 、流涕等症状。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小儿用药特点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常见的疾病出现,因此合理使用和了解儿童用药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小儿用药的特点,以及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家长和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应对儿童用药需求。

一、小儿用药特点1.生理特点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

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未完全发育,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比成人慢,因此他们需用较低的药物剂量。

另外,儿童的消化系统对固体药物的吸收较成人差,因此液体制剂更适合他们。

2.年龄和体重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用药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制定用药方案时,一定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剂量。

通常,使用儿童用药剂量计算公式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用药量。

3.副作用风险儿童用药的副作用风险比成人要高。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

此外,由于儿童对药物反应敏感,一些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作用时间可能会更长。

4.用药方式儿童用药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局部外用等。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常常需要用药剂形式适合他们的液体制剂,如滴剂、颗粒剂等。

同时,家长在给儿童口服药物时要注意确保剂量准确。

二、用药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1.合理用药在给儿童用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用药。

禁止随意停药、增减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如果出现用药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2.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在用药时,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方案进行使用。

3.药物储存和保管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要注意储存和保管药物的安全。

药物应放在干燥、通风和避光的地方,避免与食物、化妆品等混放。

同时,要将药物放在儿童触摸不到的地方,以免误食。

4.药物过敏风险儿童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要特别留意。

如果出现皮疹、红肿、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咨询医生寻求进一步的处理建议。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发热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儿童出现 发热反应。
胃痛
孩子可能会因用药而出现胃 痛或消化不良。
过敏反应
有些孩子可能对某些药物产 生过敏反应。
如何正确给小儿服药
步骤:
1. 准备所需药物和用具。 2. 选择适当的药物剂型,如口服液体或颗粒。 3. 按照医生或药物说明的剂量给孩子用药。 4. 观察孩子服药过程,确保安全的用药。 5. 妥善清洗和存放用具,避免交叉感染。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在这个简报中,我们将探讨小儿用药的特点和护理。了解小儿用药的重要性 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
小儿用药特点
1 剂量需准确
小儿用药剂量计算需 要准确,过量或欠量 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 良影响。
2 药物味道和剂型
儿童用药需要考虑药 物味道和剂型的可接 受性,以便孩子能够 配合用药。
小儿用药护理的重要性
保证安全
小儿用药护理确保儿童在 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无 创伤性。
提供支持
护理人员在儿童用药中提 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孩子 正确服药。
监测副作用
儿童用药护理有助于及时 监测和处理可能出现的药 物副作用。
常见的小儿用药护理技巧
1
分散剂量
对于不喜欢药物味道的儿童,可以
采用奖励制度
2
将剂量分散到多份食物或饮料中。
3 副作用和风险
某些药物可能对小儿 产生副作用或风险, 需仔细考虑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过敏反应
孩子不应自行用药,必须在成人监护下 使用药物。
对于孩子使用的药物,要注意过敏反应 的可能性,并及时就医。
3 遵守用药时间和频率
4 避免混合用药
确保按照医生或药物说明的时间和频率 正确给孩子用药。

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儿童用药是指专门针对儿童而设计的药物。

由于儿童的生理结构和生长发育特点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儿童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处理,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儿童用药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剂型的选择上。

由于儿童年龄小、身体体积小,很多常见的药物剂型并不适用于儿童。

例如,片剂在儿童药物应用中较为少见,而液体剂型,如悬浮液、混悬液和口服液等则更常见。

此外,一些特殊的剂型如儿童专用颗粒、颗粒剂、儿童泡腾片等也经常被使用。

其次,儿童用药的剂量需要准确计算。

由于儿童的体重和身高都处于不断增长的阶段,药物的剂量也需要随之调整。

通常,儿童用药的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或体表面积进行计算。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之前,家长或医生应该准确地了解儿童的体重和身高,以确保给予正确的药物剂量。

在儿童用药中,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儿童用药的年龄群体较小,身体的代谢能力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一些成人常用的药物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反应,甚至有些药物可能对儿童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儿童用药时需要选择专门适用于儿童的药物,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以及医生的建议来合理使用。

在选择儿童用药时,不仅需要考虑儿童的特点,还需要充分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等信息。

家长或监护人应该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咨询,以了解药物的具体情况,并且确保正确使用药物。

此外,儿童用药还需要注意药物的保存和处置。

儿童用药往往需要长期使用,因此在保存药物时,应该保持药物的干燥、避光、防潮,避免药物受到环境的污染和变质。

同时,过期的药物和残余的药物应该及时处理,避免对儿童的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总而言之,儿童用药需要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剂型的选择、剂量的准确计算、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选择和保存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安全而言,无论是家长还是医生,都应该对儿童用药保持高度的关注和谨慎的态度,确保儿童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护理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护理
开展小儿用药需了解的特点、护理与注意事项,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质量管 理。
小儿用药的特点
1 生理发育
儿童器官发育未完全,代 谢功能尚不完善,药物吸 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均 存在差异。
2 药代动力学
年龄、体重、生理状态等 因素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3 用药途径
小儿用药的选择和剂量
个体化选择
根据儿童的年龄、疾病等因 素,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 疗。
剂量计算
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因 素,计算和调整用药的剂量, 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种类
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选择适宜的药物种类和规格。
小儿用药护理要点
1
药物准备
确保用药前准备工作充分,准确安全。
2
用药操作
儿童的用药途径常有口服、 静脉注射、雾化吸入等, 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 的途径。
常见的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1 体征观察
用药后应观察儿童的体征 变化,注意不良反应和药 效。
2 剂量调整
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等特 征,调整用药剂量以避免 过量或过低的风险。
3 药物交互作用
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 互影响,需考虑药物的相 互作用及潜在风险。
小儿用药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1 常见副作用
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需及时处理和调整用药方案。
2 过敏反应
儿童对药物过敏的风险较高,需注意用药前的过敏测试。
3 特定风险
某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存在特定的风险,如骨骼发育不良等。
小儿用药的安全性和质量管理
安全性保障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合理的用药管理制度,确保用药 安全和监控。
质量控制

小儿用药护理

小儿用药护理
A 腹泻 B 四环素牙 C 低胆红素血症 D 高铁血红蛋白 E 高胆红素血症
按每日5万U/Kg的剂量计算,4岁小儿应 给青霉素为
A 20万U/次,每日两次 B 30万U/次,每日两次 C 40万U/次,每日两次 D 50万U/次,每日两次
1岁患儿,因肺炎合并心衰注射呋塞米,其规 格为20mg/2ml,若注射量为12mg,应抽取剂 量为
一肺炎患儿用青霉素治疗一天,未退热,仍咳 嗽,应该
A 立即改用其他抗生素 B 立即加用第二种抗生素 C 观察病情2~3后,若加重再换药 D 必须加激素治疗 E 用一周再改,以免产生耐药性
对婴儿肌肉注射时,宜采用 A 三快法 B 三慢法 C 两快一慢法 D 一块两慢法
新生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不足,易 引起
儿科用药的护理
LOGO
学习目的
掌握儿科用药的选择及计算 理解小儿各期用药的特点
胃部吸收 胃肠蠕动在新生儿及幼儿较慢 增加部分药品吸收
肝脏代谢 新生儿肝脏功能只有大人的 20~40%
肾脏排除 新生儿的肾功能约只有大人
的30%,1岁左右才达到成 年人水平。
血脑屏障 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
中枢。
一、小儿用药特点 胎儿期:取决于孕妇的用药及药物是否
通过胎盘 苯妥英钠—胎儿畸形 黄体酮 、己烯雌酚—胎儿性发育异常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临产孕妇用药的影响 麻醉剂、镇痛剂—呼吸中枢抑制
乳母用药的影响 卡那霉素—听神经损害 异烟肼—肝脏损害
一、小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 肝、肾功能不完善 氯霉素—粒细胞减少 灰婴综合征 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
缓慢,用药量宜少,间隔适当延长,用药也 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儿科用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儿科用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儿科用药特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在儿童用药方面,与成人相比,儿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就儿科用药的特点和使用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一、儿科用药的特点
1. 代谢功能差异
儿童的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用药时需要考虑到药物的代谢速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2. 剂量调整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注意剂量的调整,以避免药物过量或过少的情况发生。

3. 药物副作用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与成人不同,有些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

二、使用注意事项
1. 注意剂量
在给儿童用药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来合理计算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当导致药效不足或药物中毒的情况发生。

2. 选择合适的剂型
儿童对于口服药物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药物剂型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喜好和便于使用的特点。

3. 严格按照医生建议使用药物
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药物作用可能会受到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

结语
综上所述,儿科用药在使用时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避免因未能合理使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提高对儿科用药的认识和理解。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小儿用药特点一.小儿用药特点(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

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中枢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

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

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

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

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

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

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

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

执业药师考点:小儿不同发育阶段的用药特点

执业药师考点:小儿不同发育阶段的用药特点

执业药师考点:小儿不同发育阶段的用药特点导语:对于婴幼儿来说,有很多药物是他们不能吃的。

药物的吸收和注射液不是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接受同样的剂量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内容吧。

一小儿不同发育阶段的用药特点(一)新生儿用药特点1药物的吸收局部用药方面: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

口服用药方面: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注射给药方面: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围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

静脉给药方面:吸收快,药效可靠,但必须考虑到液体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注液体的理化性质以及输注的速度。

2给药的'分布新生儿总体液量较成人高,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

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力低。

3药物的代谢酶的影响新生儿酶系统尚不成熟和完备,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诸如水解作用、氧化作用和还原作用等生化反应均低下。

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症新生霉素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磺胺类、呋喃类引起新生儿出现溶血4药物的排泄肾功能影响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过滤率较成人低30%~40%。

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间隔应适当延长。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1. 口服给药 : 口服时以糖浆剂为宜 ; 油类药应注意 , 绝不能给睡熟、哭吵或挣扎的婴儿喂药 , 以免引起油脂吸入性肺炎 ; 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

2. 注射给药 : 由于婴儿吞咽能力差 , 且大多数不肯配合家长自愿服药 , 在必要时或对垂危病儿采用注射方法 , 但肌内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药物吸收 , 故常用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

3. 服用肠溶片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否则其疗效下降,造成刺激,引起恶心、呕吐。

4. 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镇静剂的用量,年龄愈小,耐受力愈大, 剂量可相对偏大。

但是,婴幼儿对吗啡、哌替啶等麻醉药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应用。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护理ppt课件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护理ppt课件
监护人
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有责任确保儿童按时、按量、正确地服 用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沟通桥梁
家长应与医生、药师保持良好沟通,确保儿童得到最适合的药物治 疗和护理方案。
教育者
家长应了解基本的用药知识,向儿童传授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 项,培养儿童良好的用药习惯。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用药方式不当
小儿的吞咽和呼吸能力有限,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用药方式的 药物,如吸入剂、栓剂等,如 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影响药物 的吸收和效果,甚至可能引发 意外。
03
用药时机不当
04
不同药物需要不同的用药时机, 如饭前、饭后或睡前等。如果用 药时机不当,可能会影响药物的 吸收和效果,甚至可能引发不良 反应。
06
总结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的重要性
保障儿童健康
正确的用药和护理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有 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降低并发症风险。
促进生长发育
合理的用药和护理有助于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提 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针对儿童特点的用药和护理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 应的发生率,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家长在小儿用药及护理中的角色
用药原则
01
02
03
安全性原则
小儿用药的首要原则是确 保药物安全,避免使用对 儿童有害的药物。
有效性原则
确保药物对小儿的病症具 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不使 用无效或效果不明的药物。
经济性原则
在保证安全和有效的前提 下,选择价格合理的药物,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药物剂量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情, 精确计算药物的剂量,避免过量 或不足。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

儿童用药特点和常用药的合理使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生理上不同与成人,小儿合理用药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就小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合理用药的原则阐述如下,并对不合理用药剖析,以引起重视小儿的合理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现象。

1.小儿的生理特点及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小儿一般指新生儿、乳幼儿及儿童,小儿的体液占体重的百分比远比成人大(其中主要是细胞外液变化较大),而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则较成人为低,各时期其身体各部分,包括各脏器的生长发育程度不同,其药代动力学特点也与成人不同。

1.1 药物的吸收胃可暂时贮存药物,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婴幼儿的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则,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同时婴幼儿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较成人约大两倍,且皮肤通透性高,皮肤用药可致不良反应。

1.2 药物的分布药物被吸收后向各脏器分布,由于新生儿体重的75%是水,到出生后六个月体内水分才急剧减少,以后则徐徐减少到接近成人值,固应看到,主要在细胞外液分布的药物在新生儿和幼小儿童或成人为大,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固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璜胺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

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以致毒性增高。

1.3药物的代谢药物代谢主要脏器是肝。

小儿肝脏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肝脏药物代谢酶随年龄增长而渐趋完善。

新生儿微体氧化酶则发育、氧化作用低,葡萄糖醛酸不足使药物代谢过程受到障碍,像氯霉素等须在肝中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被排除体外的药物,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症。

1.4 药物的排泄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脏器和神经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对药物的敏感性比较强,用药后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小儿用药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常见的用药问题和误区?家长应该注意些什么?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小儿用药特点(1)新生儿。

新生儿生理功能和代谢速度发展变化快,用药时要考虑剂量、给药途径、生理特征等,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新生儿给药途径,一般分为口服、肌肉或静脉注射、局部用药三种:①口服用药,由于胃肠道吸收情况不同,用药后的效果会有明显差异。

②局部用药,相比于成年人,新生儿的皮肤角化层薄,药物吸收更快速;但要注意水杨酸、硼酸、六氯酚等药物,会引起中毒现象。

③静脉注射,能快速吸收药物成分,因此临床应用普遍,要注意输液量和输液速度,提高新生儿的舒适度。

(2)婴幼儿。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患病后常见症状有高热、烦躁、惊厥等,治疗时可以使用镇静剂,但不能使用吗啡等药物,会导致呼吸抑制。

婴幼儿口服用药时,优先选择糖浆剂,不要在挣扎、哭闹时喂药,防止发生误吸;使用混悬剂时,首先要充分摇匀,保证药物功效。

(3)儿童。

儿童的身体代谢能力强,药物排泄快,但水电解质的代谢比较差,应该预防电解质紊乱。

例如:大量使用酸碱类药物、利尿剂,可能出现低钾、低钠现象,影响机体平衡。

因此,儿童用药应该间歇性给药,严格控制剂量;慎用激素类药物,会影响骨骼生长和身体发育。

2.家庭必备小儿常用药物有哪些?一般来说,家庭必备的小儿常用药物有: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益生菌、止泻药、开塞露、皮肤过敏溃疡药、外伤药。

①感冒是小儿常见疾病,如果是细菌引起的,应准备阿莫仙、利君沙;如果是病毒引起的,应准备大青叶、板蓝根;此外准备泰诺感冒咳嗽剂,用于缓解症状。

②止泻药以蒙脱石散为首选。

③止咳药。

如果患儿咳嗽不严重,只需及时清除痰液即可,不要使用止咳药。

如果是持续干咳,就要使用止咳药,例如痰咳净、右美沙芬、川贝止咳糖浆等。

④益生菌,可在婴幼儿的饮食中添加,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常见如酸奶、含有益生菌的配方奶粉、小儿益生菌颗粒等。

4章-5节小儿用药

4章-5节小儿用药

灰婴综合征
灰婴综合征是氯霉素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氯霉素是一种通 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因其可诱发致命性 不良反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临床已经严格控制使用。 氯霉素大剂量(100mg以上/kg/每日)使用可致氯霉素 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循环衰竭、 皮肤苍白和发绀,称灰婴综合征。一般发生于治疗的第2至 第9天,停药后可恢复。症状出现2天内的死亡率可高达 40%,有时大龄儿童和成人也可发生类似的症状。 灰婴综合征的出现原因在于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内葡萄糖醛 酸基转移酶缺乏,使氯霉素在肝脏内代谢障碍,而早产和及 新生儿的肾脏排泄功能也不完善,造成氯霉素在体内的蓄积。 肝肾功能减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婴儿、孕妇、 哺乳期妇女慎用或禁用。
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
注射法
适当进行解释 注射方法 三快法:进针快 注药快 拔针快
依据年龄选剂型
依据病情选方法 小婴儿喂药的方法 不宜欺骗患儿或将药物 与食物混合服用
给药方法
静脉给药
新生儿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肌肉未充分发育, 疾病时末梢循环欠佳,皮下注射给药吸收不良, 故病情较重时应以静脉给药途径为首选。
2、婴幼儿 (1)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一些药物容易通过 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引起神经症状。
(2)吗啡、杜冷丁等药物易引起中枢抑制,一 般不使用。
(3)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 等镇静药,敏感 性低,耐受性大,注意合理使用。
各年龄期体液的分布(占体重的%)
3. 儿童期 机体发 育不健全 (1)对镇静药、阿 托品、磺胺类、激 素类药耐受性大。 (2)对水、电解质 调节能力差,使用 酸碱类药物易发生 酸碱失衡,如利尿 剂易导致低血钾

小儿用药特点试题

小儿用药特点试题

小儿用药特点试题
1. 小儿用药的剂量较成人用药要小。

因为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于体重较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速度也不同于成人,所以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来调整用药的剂量。

2.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完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较慢,因此需要注意药物的给药间隔和使用的药物种类。

3.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较高。

儿童的生理和代谢机制与成人不同,所以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可能较低。

此外,儿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更加敏感,需要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儿童用药选择上要求安全有效。

儿童用药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一些常用的常见儿童疾病,如感冒、发热、腹泻等需要使用的药物要求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好。

5. 儿童用药还需注意药物的味道和剂型。

儿童对药物的味道和剂型要求相对较高,需要选择具有良好口感和易于儿童接受的药物。

总之,小儿用药具有剂量小、代谢能力弱、耐受性低、不良反应敏感、安全有效以及味道和剂型的特点。

对于儿童用药,需特别关注剂量的调整、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选择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并及时观察不良反应,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

儿科常用药物的特点

儿科临床用药特点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解剖、生理和生化功能,尤其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较大。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儿童比成人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7%,新生儿高达24.7%。

因此,对其合理用药是非常重要的。

1、小儿用药特点:小儿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和泄的过程快。

体液占体重比例大,水盐转换率快,对水、电解质的调节能力差。

小儿生长发育时期,消化、血液、肝肾功能均不完善。

免疫系统不完善。

年龄不同,发育营养状况不同。

由于小儿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渗出物增多,易出现呼吸道梗阻;因此,当小儿肺炎或剧烈咳嗽时,宜用祛痰止咳药,而忌用强力镇咳药,以免咳嗽中枢受到过度抑制而加重呼吸困难。

2、儿童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特点:儿童药物吸收特点: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面积相对较大,吸收率较高,药物过量易引起毒副反应。

小于2岁小儿胃排空慢,肠壁薄,多数药物吸收增加。

新生儿胃肠道及肌肉注射吸收不稳定,故采用静脉给药。

儿童皮肤、粘膜相对较薄(鼻腔、口腔、直肠等),吸收较成人好,比较方便。

儿童药物分布特点:新生儿血脑屏障未成熟,许多药物易通过其进入。

小儿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量大。

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外液中,越年幼,表观分布容积越大,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作用延长;小儿的血浆蛋白浓度低,与药物亲和力低,相同血药浓度时药物游离浓度比成人高,如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苯妥英钠。

儿童药物代谢特点: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小儿肝体积小,代谢解毒能力弱;小儿体内肝药酶系统不完善,包括肝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分泌不足或完全缺乏。

新生儿因缺乏葡萄糖醛酶,应用氯霉素易中毒引起“灰婴症”。

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应用磺胺类、呋喃类药时可出现溶血现象。

儿童药物排泄特点:小儿的肾功能、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与重吸收功能,均明显低于成人,新生儿肾小管重吸收和排泄功能仅为成人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用药特点及护理
药物治疗是小儿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正确地用药在治疗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

但由于小儿具有许多和成人不相同的解剖生理特点,且小儿病情多变,因此,对小儿用药必须慎重、准确、针对性强,做到合理用药。

一.小儿用药特点
(一)肝肾功能及某些酶系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级解毒功能较差
小儿肝脏酶系统发育欠佳,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加大药物的血药浓度及毒性作用;肾功能不全,排泄缓慢产生毒副作用。

例如氯霉素中毒产生“灰婴综合征”。

(二)小儿血脑屏障不完善,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到达神经中枢
药物进入小儿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通过血脑屏障容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例如可待因(镇咳药物)小儿易产生呼吸中枢抑制。

(三)年龄不同,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所差别
小儿不同年龄阶段,对药物反应不一样。

3个月以内的婴儿慎用退烧药,可使小婴儿虚脱,,8岁以内的小儿,使用四环素易引起黄斑牙(四环素牙)。

(四)胎儿.乳儿可受母亲用药影响
药物通过胎盘屏障进入小儿体内循环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及成熟度有关。

用药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越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到达胎儿的
血药浓度也越高,越持久,影响越大。

某些药物在乳汁中浓度很高,可引起乳儿发生毒性反应,如苯巴比妥、阿托品应慎用;抗癌药物.抗甲状腺素药物哺乳期禁用。

(五)小儿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小儿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较差,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代谢的药物特别敏感,比成人易中毒。

因此小儿应用利尿剂后极易发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二.小儿药物选用及护理
(一)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证,有针对性的使用。

通常应用以一种抗生素为宜,滥用可引起二重感染或耐药菌的发生。

同时要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等等,此类药物剂量不要过大,疗程不宜太长。

还有抗生素抗菌谱的宽窄,广谱抗生素易发生鹅口疮.肠道菌群失调和消化功能紊乱等。

(二)镇静药:(苯巴比妥、地西泮、水合氯醛)高热.兴奋.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镇静药使患儿得到休息,利于病情恢复。

特别注意观察呼吸,以免发生呼吸抑制。

(三)镇咳.化痰.平喘药:呼吸道感染一般不用镇咳药,因为小儿呼吸道较窄,发生炎症时粘膜肿胀,分泌物较多,咳嗽反射较弱,易出现呼吸困难。

使用祛痰药或雾化稀释分泌物。

使用平喘药应注意观察有无精神兴奋,惊厥等。

(四)泻药和止泻药:小儿腹泻和便秘时都先调节饮食,必要时用缓泻剂,止泻药一般不用,因为可以加重肠道毒素吸收。

(五)退热药:退热药用后观察体温和出汗情况,及时补充液体。

复方解热止痛片副作用多,对胃有刺激,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大量服用会出汗过多,体温骤降而致虚脱,婴幼儿禁
用。

(六)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指征明确,避免滥用。

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以防反弹。

长期使用影响蛋白质、脂肪、糖代谢,抑制骨骼生长降低机体免疫力。

水痘禁用,加重病情。

三.小儿药物剂量计算
(一)按体重计算:最基本的方法。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二)按体表面积计算:由于许多生理过程(心搏出量、基础代谢)与体表面积关系密切故而更准确,但比较复杂。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表面积(m2)×每日(次)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需药量
<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0.035+0.1
>30kg 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kg)-30】×0.02+1.05(三)按年龄计算
(四)按成人剂量折算
四.小儿给药方法
(一)口服法:条件许可尽量口服给药。

注意不要平卧时或哽咽时给药。

以免呛咳;喂药在奶前或两次奶之间,以免呕吐引起误吸;任何药都不要混在奶中。

(二)注射法:肌肉注射一般采用“三快”即进针、注药及拔针均快静脉推注多用于抢救,速度要慢,密切观察,勿使药液外渗。

静脉滴注可用药,补充水分及营养、供给能量,应用中根据年龄、病情调控速度。

(三)外用法:软膏、水剂、混悬剂、粉剂、膏剂等。

约束手,以免摸抓误入眼、口。

(四)其他方法:雾化吸入、灌肠。

新生儿药物应用特点
新生儿药理学的应用原理: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体内浓度,而药物的浓度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1.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为吸收。

吸收的速率取决于药物的礼花性质(穿透生物膜的转运机制、离子化程度、分子量、脂溶性、与蛋白联接的亲和力等)和给药途径。

(1).肠道给药:新生儿肠道给药可能达不到可靠的血浓度。

新生儿胃排空延迟使药物到达肠道缓慢,从而减少了循环血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降低了药物的预计效果;还有胃食管反流,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脂肪吸收不良都可改变或降低药物的吸收;慢性病患儿,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增加右心房压力和引起肠道静脉淤血,减少肠道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要达到预计的治疗反应可能需要较大的治疗剂量。

此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用速尿时表现为需要6倍高的口服剂量才能达到与静脉给予1mg/kg相同的血浓度。

(2).肌肉注射:新生儿因局部血流灌注不足、肌肉组织少儿影响药物的吸收,特别在缺氧、低体温、或休克时,肌肉注射不能有效的吸收。

在小早产儿中,肌肉注射可造成局部硬结或脓肿,局部药物蓄积,吸收缓慢而产生“储库效应”。

此时血浓度可在较长时间中缓慢的升高。

因此,新生儿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

(3).静脉注射:是新生儿最有效的给药途径,最好是应用微量输液泵。

2.分布分布是药物从血液循环进入各种体液、器官、和组织。

药物的分布取决于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体液的pH、体液占体重的比例、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比例、药物的理化性质以及药物与血浆蛋
白的联结程度。

影响药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浆蛋白和药物的联结只有未与血浆蛋白联结的游离药物才具活性。

3.代谢大多数药物必须经过体内代谢转化为水溶性及离子化的代谢产物派出体外。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Ⅰ期反应)和结合(Ⅱ期反应)。

肝脏是药物代谢最重要的器官。

(孕29周时,胎儿肝脏代谢酶的活性仅成人的36%,故早产儿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差。

综述,新生儿出生二周内肝脏清除药物的能力显著低于成人。

2周以后肝脏药物代谢能力迅速成熟,生后2个月至3岁药物代谢最迅速的阶段,高达成人的2~6倍,3岁以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

4.排泄大多数药物最终通过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胆道和肺排出。

新生儿肾血流量是成人的20%-40%,肾小球滤过率仅成人的30%-40%。

因此新生儿肾脏对药物的清除功能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故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用药必须注意剂量宜少,间隔时间延长。

新生儿血药浓度监测近年来多主张采用监测血药浓度来指导用药剂量,并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用药间隔时间,特别是对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的药物(苯巴比妥、茶碱、地高辛等)或是毒性较大的药物(氨基糖苷类),为了在体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而又不致引起毒副反应,需要根据单次给药的血浓度和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出安全有效的首次负荷量、维持量和给要间隔时间。

药物与母乳绝大多数药物不会引起母乳喂养儿的不良反应。

1.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机制和影响因素药物在母乳中的排泄受药物的理化特性、母乳的组成、以及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等因素的影响。

(1).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生物分子量、药物与蛋白联接的亲和力、药物的可溶性、介离常数和离子化程度、以及母乳及血浆pH等因素均可影响排泄到乳汁中的药物量。

分子量小的药物容易被动弥散到乳
汁中;非离子化的药物才能通过生物膜;母乳pH低于血浆pH,弱酸性的药物在母血中的浓度普遍高于母乳中,碱性药物反之;脂溶性的药物才能通过乳腺细胞弥散到乳汁。

(2).母乳的组成取决于母乳的脂肪、蛋白质和水的含量,从而影响药物的通透。

(3).母乳药物浓度/血浆药物浓度比值。

可反映药物转运到母乳中的量。

低比值的药物对婴儿的不利影响较少。

2.影响婴儿暴露的因素
(1).婴儿的吸吮类型
(2).母亲药物动力学母亲血药浓度越高,母乳中的药物浓度也越高。

(3).婴儿对药物的处理
(4).婴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取决于个体意识
3.哺乳期母亲应避免的药物
(1).抗肿瘤药物;(2).麦角碱类制剂:具有抑制催乳激素活性的作用,减少乳汁分泌;(3)碘和含碘制剂:致婴儿甲状腺肿和甲状腺功能低下;(4).哺乳期母亲饮酒,吸烟和药物成瘾均对婴儿不利;(5).哺乳期间金制剂的应用有争议;(6).哺乳期间口服避孕药有争议:因为有减少乳汁分泌的危险;(7)关于锂制剂的应用也有争议,应个别对待;(8).某些药物由于个体差异对婴儿的不良反应。

如阿司匹林的代谢性酸中毒,苯巴比妥致镇静和变形血红蛋白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