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工业区位比较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2、采用孤立化研究方法,为 后来的区位论研究开辟了 道路,至今仍有一定的现 实意义。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五、杜能理论的评价 3、农业圈层不同,集约化程 度不同的理论,在今天仍是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六、其他因素对杜能圈的影响
1、若孤立国内有一条可 以通航的河流,则同心圆 模式成为沿着河流伸展的 狭长型分布模式。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区位论产生于产业革命后的资本主 义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早期区位论思想 二、古典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 《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成为区 位论的奠基著作。 2.工业区位论 劳舍发表了《决定工业诸部门适当区位的自 然法则的研究》,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 工业区位论。韦伯于1909年发表了《工业区位 论》,标志着经典区位论的建立。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 圈层结构示意图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1、自由式农业圈,生产容易腐 烂、难以运输的农产品。 2、林业圈,以生产木材为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圈
3、轮作式农业圈,没有休闲地, 把土地分为六个区。 4、谷草式农业圈,为七区轮作。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提出运费和劳动费两个 一般区域性因子,再加上集 聚因子和分散因子,就构成 了由运费、劳动费、集聚 (分散)三个区位因子组成 的一般区位因子体系。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人文地理学(赵荣第二版)第5、6章 农业、工业区位 知识点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的理论2、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二)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农业最大的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传统农业 基本特征: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是一种生计农业,家庭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参加生产劳动;传统农业水平低,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多数,二、三产业的人比例低,人数少;在土地私有下,进行生产的劳动者占有很少土地,甚至没有耕地。

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传统农业的类型现代农业 基本特征1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其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亦称为商品农业。

2主要为居住在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保证制造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3专业化生产使得现代农业体现出规模经济,并向纵深发展,形成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使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补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的多;◆现代农业不像传统农业那样依靠人力与畜力、草木灰与厩肥为主的有机肥料,以及当地凭经验选取的品种,而是使用化石燃料所推动的机械,人工合成的化肥,以及用生物遗传过程所产生的高产种子。

由于这些条件,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其产品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也就是从农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对自然的影响农业依赖于自然,虽局部可以改变自然环境,但改造力度较小。

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是生产单位群体变小,促进了家庭的发展,农业要求的定居、聚居状态促成了村落的出现。

在此基础上,农业进一步发展,就导致文明的出现,这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变化。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 城市所需农产品由平原农业经营者供给
• 农业经营者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a
10
• 农产品价格、农业工人工资及资本利息固定不变
1.3 理论模型与“杜能圈”
• 1.3.1 农场观测数据 • 1.3.2 理论模型 • 1.3.3 杜能圈 • 1.3.4 杜能圈形成机制
a
11
1.3.1 农场观测数据
距市场距离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a 场)的距离
13
t——农产品的运费率
1.3.3 杜能圈
• 杜能圈:杜能利用地租收入模型,对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和集约化程度分析后得出结论: 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随 着距离城市的远近呈带状变化,围绕城市形成 由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轮作式农业圈、谷草 式农业圈、三莆式农业圈和畜牧圈构成的农业 圈层,被后人称“杜能圈”
经济地理学
Economic Geography
a
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1. 杜能农业区位论
2. 韦伯工业区位论
3. 其他区位论介绍
4. 本章思考题
a
2
本章重点与难点
➢ 本章重点
概念与术语: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综合等运费线、
临界等费用线、送达价格、需求圆锥体、利益空间、行为
矩阵
原理与思想:杜能农业区位论假设条件、模型及图
2.1 研究背景
英国工业革命后,随着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经 济的活跃,资本家为了在自由竞争中获取最大利润, 开始提出工业区位选择问题。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 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发展,使生 产规模不断扩大,竞争进一步加剧。工业区位的合理 选择在你死我活的资本竞争中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综合思维,巧解区位问题——以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为例

运用综合思维,巧解区位问题——以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为例

地理学科中的综合思维主要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

运用综合思维解题,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看,对地理区位问题的考查一是全面分析,二是主导因素分析,三是优势区位分析,四是比较分析,五是辩证分析,六是动态分析。

同时,高考特别重视对图表的分析判断和运用,主要因素、限制性因素还是主导因素,这三者是有区别的。

1.主要因素: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如下图所示)2.限制性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或工业生产所需的因素。

对于此类因素,通常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我国四大工业基地中,辽中南和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限制性因素是水源,沪宁杭和珠三角工业基地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和矿产。

3.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或工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的分布。

它可能是最突出的优势因素,也可能是限制性因素。

运用综合思维,巧解区位问题——以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为例●江苏省扬州中学 陈健 2019年11月15日,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在温县成立,该联盟以解决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将整合全县山药的种、产、销资源,打造统产、统购、统销平台。

(1)分析河南温县山药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说明国家山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选址于温县的主要分)(3)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有人建议进一步扩大温县铁棍山药的种植面积,但有人持反对意见,说明反对的理由。

(3分)(4)据材料分析温县山药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搞笑神回复·你知道吗?总有一天,你将变成你讨厌的人。

神回复:谢你吉言,我讨厌有钱人。

a bc dA.食品厂、汽车厂、啤酒厂、微电子厂B.炼铝厂、服装厂、芯片厂、家具制造厂C.飞机制造厂、制鞋厂、汽水厂、电解铜厂D.甘蔗制糖厂、电子装配厂、水产品加工厂、石油加【参考答案】C【典型例题3】填空:工业类型判读的一般原则与特殊案不同地区,同一工业工业类型不同地区,同一工业工业类型·搞笑神回复·被车撞了爬起来说哪句话最帅、最酷? 神回复:下一辆。

专题六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第一讲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及区位选择

专题六 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第一讲 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及区位选择

【 案 】 1 市 场 ( 消 费 地 ) ( 劳 动 力 答 () 或 ; 2) 价 格 较 低 , 价 较 便 宜 ( C 地 所 在 地 区 地 3) ( 江三角 洲 地 区 ) 2 基 础 较 好 , 为 家 具 长 3业 可
生产 提 供 比较 好 的社 会 协 作 条 件 ; 素 质 较 有
l 政策
工 业 生 产 的 投 入 一 产 出 :

耋 萎
臻 设等 备
l 出 : 业 品 产 工
工 分 { 帚 棼 业 类篓 金
( 解 技 术 革命 了
工 业 的发 展 :
密 、 密 及 术 集 集资 集 技 密 型 金
对工 业 的影 响 ) I 工业 分 布的变 化 : 工业 部 门的变化 : ① ② i 工业 投入 的变 化 : 生 产方 式 的变化 : ③ ④
A. 1的 原 料 指 数 大 于 M 2的 原 料 指 数 M B M 1 M 2的 原 料 指 数 都 大 于 1 . 、
c. 产 1个 单 位 重 量 的 产 品 分 别 需 要 生

0 5' 7 位 重 量 的 M 1 M 2 . -- t ̄ 、 D. 产 1个 单 位 重 量 的 产 品 分 别 约 需 要 生 三 方 面 , 析 在 C地 建 高 档 家 具 厂 的 优 势 。 分
维普资讯
专 题 _ 农 业 生 产 和 工 业 生 产 . 王
第 一讲 农 业 、 业 生产 活 动 及 区位 选 择 工
【 考考 点】 常 ● 农 业 生产 的 特点 、 类 及投人 分
工业生产活动 ●
工业的区位选择


农 业 的主要 区位 因素及 其发 展变 化

区位条件分析

区位条件分析
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
一、农业区位——影响因素
2.
(1)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3)劳动力: (4)工业、城市的发展:市场扩大;工业支持。 (5)科技: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主要通过影
(6)政策: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
一、农业区位——分析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 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同时防止农业生态的破坏,获得 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一般应 注意以下“五性”:
1.针对性: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有明显的依赖性,必须因地制宜, 尤要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
知识运用
例5:读图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
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 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 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 季(西北)风的侵袭。
1、工业区位模式图(表格)的分析。 2、分析具体区域某工业企业布局的区位条件及其 发展变化以及问题等。
二、工业区位——影响因素
1.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 2. 能源 (有色金属工业) 3. 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 4. 劳动力(数量、素质) 5. 市场(腹地)
6. 7. 农业(提供食品和原料) 8. 环境(风向、河流流向)
读图回答1一2 题。
2.在经济全球化背
景下,最容易实现跨
国界转移的类型是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3章1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论第一节区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一、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区位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分工加深的产物。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社会至封建社会),生产地也是消费者的居住地,生产以农业为主,工业不发达(以手工业为主),这个时期没有探讨区位论的需要和可能。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工业从家庭手工业向大工厂发展,企业间竞争激烈,因此工厂企业最佳区位选择就成为竞争获胜的重要条件之一,于是区位论就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了。

(一)早期区位思想的产生早在18世纪,区位论思想就在一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出现并广泛传播。

如法国的康提伦(R. Cantillon)于1775年在他的著作《关于商业本质的一般论述》中提出城市谷价决定农民的土地用途,指出城市谷价运费的多少与距离城市的远近,都影响农业各部门的区位。

他还以同样的观点论述了工业、矿业和林业的区位。

这是后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发展的先驱。

(二)静态区位论的研究19世纪-20世纪40年代为静态区位论研究阶段,是典型的静态模式时期,多以一两个因素进行孤立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一般经济理论研究以英国为主,以抽象距离因素研究区位论以德国为主。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已逐渐走向帝国主义阶段,一方面垄断集团之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垄断集团内部也在追求个别企业的“合理性”,这就大大推动了区位论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从工业和农业两个侧面探讨经济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在农业区位论研究方面,最早是苗勒(A. Muller)在1812年专门探讨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农业形态的分布。

杜能(J. H. von Thunen,1783—1850)在1826年发表《孤立国》一书,成为农业区位论的代表。

该书对农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核心思想是:不同农产品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

其理由是:农业发展是由市场谷价决定的,如产地与市场距离加大,运费就增加,农产品中谷物的原价必须减少,所以远离市场的农场,以粗放经营方式才可以获利。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一.背景与目标背景是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

目的是获取的地租最多。

二.理论概要1.前提假设杜能提出了假设的孤立国,以及孤立国成立的6个前提条件:P60㊣ 2.形成机制在以上的条件下,所有假定农产品的运费与运输距离和其重量成正比。

农产品活动以追求地租最大为目标的合理活动。

杜能通过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和斜率。

从而形成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笔记本有推算式。

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P61的杜能圈形成机制杜能圈:在孤立国的假设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在一平原,以一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这样的同心圆结构,即杜能圈。

㊣4杜能区位理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他提出在同一自然条件下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并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总结。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领域,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磨擦(距离的影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 5 理论的局限性见书P65-661.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

河流因素的干扰,杜能圈沿着河流方向分布。

土质因素影响为随着土质恶劣,单产下降,谷作业农业圈系那个城市方向缩小,畜牧圈范围扩大。

谷物价格。

随其价格的降低,商业谷物种植范围向城市范围缩小,畜牧圈扩大。

2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在杜能理论中起决定作用的距离因素制约趋于变小。

3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使该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

逆杜能圈:辛克莱尔通过研究美国中西部的许多大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提出了同杜能圈完全相反的城市周围土地利用模式,即所谓的逆杜能圈。

三.杜能研理论的方法1.明确目标-获取最多地租2假定前提3律化因子(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确定)4锁定于一5清化关系(在单一变量的条件下研究)6依次展开7形成体系3-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一.背景与目的二.理论概要(一)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高三地理农业、工业、港口区位分析课件

高三地理农业、工业、港口区位分析课件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工业的区位
3。社会因素
B.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C.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A。远离水源或上游 A。远离居民区或农田 A。远离居住区
4。环境因素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噪音污染
三、港口的区位分析
港口的区位分析
1。自然因素
1)良好的避风港 1)水域条件 2)港阔、水深 2)地域条件 3)水源补给 1)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包括交通条件) 地域条件 2)城市为依托 (或天然良港)
廉价劳动力指向 需要投入大量廉价 廉价劳动力 型工业 劳动力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
技术要求高
1。自然因素 1)工厂厂址(地形)、水源 、原料与燃料
2。经济因素
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交通、劳动力、 科技、政策、基础)
1)国防安全、民族团结需要 2)为了缩小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差距的需要 3)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需要 4)个人的偏好 5)工业的惯性 A.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二、工业区位分析
工业指向类型
工业指向类型 主导因素 工业生产特点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运输原料 成本较高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 运输或运输产品成 本较高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举例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 厂、水果罐头厂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产地Βιβλιοθήκη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市场 动力
啤酒厂、家具厂、 印刷厂等 炼铝厂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包带、制伞、 制鞋 集成电路、卫星、 飞机、精密仪表
⑤以鹿特丹城市为依托。
地形平坦、开阔的筑港条件
港口的区位 因素分析
2。社会、经济因素
例1:鹿特丹港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的原因?
① 位于欧洲西海岸中心位置,莱茵河的河口附近,河海联运,地理位置优越. ② ③ 终年不冻, 且不淤, 港阔水深,良好的天然良港。

农业、工业、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工业、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各种区位因素分析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地形:由地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数量:地广人頹土地广阔,土地租金低气候:由地图判读出:是什么什么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是什么什么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因素: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高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劳动力:人中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因素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高。

二、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2、经济因素市场:人中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型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计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游区;自来水厂布置在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由题设得出是什么气候,总结出降水适度,气温适中河流:临近水源,充足丰富2、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图中某地是否有某种自然资源或临近某种自然资源交通:图中某地是否临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农业基础:本地农业基础雄厚其他因素:是否是政治、宗教、军事中心、是否是旅游、科技中心(新因素)。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3)第三第四节

图3.22
胡佛的制造业规模与市场末端送达价格线
三、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一) 假定命题 廖什认为:
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 市场地域。 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 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而市场地域与价格、需求均有关。
(二) 假定条件
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 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 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 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 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 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 可不考虑。
廖什的市场区与需求圆锥体: 以生产地的需求量PQ为轴,将需求曲线QF旋转 一周,得到一圆锥体,即廖什的需求圆锥体。 圆锥体积即啤酒厂的总需求量。 圆锥体的底面,以PF为半径的圆形地域为啤酒 生产的市场区。其边界为啤酒生产的市场边界线。
2.市场区体系的形成机制
图3.25
廖什的市场区组织的发展过程
(引自:最近的地理学,p.48,图1-20 )
第四节 区位的行为主义分析
问题:“经济人”与“满意人”。 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 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稳定地、正确地选 择所有事物的能力的人。 现实: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满意人”。即在某种满 足的目标下行动的人。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一)基本假定命题与研究思路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假定命题:
结论1:
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收益的空
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
在收益性空间界限内能形成最佳区位(利润最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3经济地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2)第二节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二)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
(一)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依据原料指数将工业分为如下三种类 型,据此可判断其区位倾向。
1 .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面粉、葡萄酒、乳品、
制糖、造纸、水泥、钢铁等)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啤酒、饮料等)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炼油、机械组装等)
间机制。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一) 基本概念
1.区位因子 使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比在其他地 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费用节约的因子。
韦伯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2、一般因子与特殊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运费、劳动力、原料等。 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
例如空气湿度。
图3.10
范力农构架(Varignnon Frame)
即在给定生产 1T 供应市场( C )的产品, 需要原料产地 1(M1)供应3T原料,原料产地2 ( M2)供应 2T原料的区位三角形中,运费最小 点是M1、M2和C的重力中心。
即最小运费点是区位三角形或区位多边形 的重力中心。
图3.11 工厂区位的平面图解析
3、集聚与分散因子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场所集中而获得 成本下降的因子为集聚因子。 使工业企业为了避免由于集中所导 致的成本上升而离开集中地的因子称为 分散因子。
(二)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韦伯的基本思路: 从工业生产的区位条件中找出与所有工业相关的一 般成本因素。 再从一般成本因素中找出与区位有关的成本因素。
(二) 劳动费指向论的应用
韦伯测定了当时德国机械、金属和运输机械工
业的劳动费指向程度。
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 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 啤酒一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 等0.03吨。水可以作为遍地原料,而大麦和啤 酒花则属于局地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 指数为0.035,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 中,啤酒长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 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 实的
(书36页)
针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艾萨尔德、 胡佛等提出修正德建议,使其更具实用 性。
3、就工厂经营而言,有生计性的经营和 企业性的经营
4、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 而这种决定也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 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 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外,韦伯还 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 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 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
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
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
三个假定的条件: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 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时固定的,在这种 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 供应。
在上述三种假设条件下,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 构建他的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 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

[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理学]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论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5
四、杜能区位论的评价
(一)理论缺陷
1、地租取决于运费大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 3、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 4、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 作用制约变小;
5、没有考虑到城郊的城乡土地利用矛盾;(如图3.4) 6、假设条件过多,没有考虑土质、生产者行为决策差异, 这些因素可能使杜能环增大或尖灭。
14
3、纳瓦佛等人的农村聚落环研究(如图3.3) 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 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1.住宅区 2.香蕉地 3.内侧耕地 4.咖啡种植地 5.外侧耕地 6.河谷耕地 A.雨季耕地 B.旱季耕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3.3 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
2020/8/19
第一节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评价
第二节 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评价
2020/8/19
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
1
第三节 其他区位论
➢ 初期阶段——以劳动力投入为主的集约; ➢ 高级阶段——以资本的大量投入为主的集约。
二、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 理论前提(“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通航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其他自然条件
也是匀质的);
2020/8/19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思维导图】(一)农业生产1.概念:农业是农民在土地上进行的、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3.分类: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五种形式。

狭义农业指的是种植业4.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实质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二)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人文社会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①主要因素:指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若干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①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①限制因素:生产所需的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某个条件不能满足。

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4.主要农产品对区位的要求(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2.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在弱化,社会经济因素增强3.因素变化:①市场因素变化: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市场通过对农产品的价格反馈机制,来调整农业的生产规模①科学技术因素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改良农产品的品质,对环境的耐受性,提高种植范围。

同时也会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

①交通因素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①其它因素变化:政策,劳动力等变化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工业生产1.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2.工业区位:与农业相比,工业区选择虽然也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与工业
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

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

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
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

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

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

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

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实例:古巴的甘蔗——气候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河西走廊——夏季高温,有祁连山冰雪水灌溉。

珠江三角洲的鱼塘——河网密布,地热低平,低洼处长期积水,利于挖泥成塘。

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和养鸡场——乳畜制品、鲜奶、鸡蛋等不适于长距离运输,从经济效益考虑,分布在城郊,有利上海市场。

4.世界四大典型地区农业区位及突出特点比较
水稻种植业
(亚洲) ①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和雨热同期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有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低缓的丘陵;④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⑥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⑦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⑧亚洲居民喜食大米。

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③机械化水平低④科技水平低⑤水利工程量大
大牧场放牧业
(潘帕斯草原)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
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交通运输便利;③地广人稀;④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先进
(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
①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②有河流及地下水提供水源;③地势低平,
土壤肥沃;④地广人
稀.土地租金低;⑤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水源不足需调水
(特点:①生态农业;②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③市场适应性好)
二、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部门类属名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
原料指向型工业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
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
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
增加)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
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指向型工业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
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
制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
达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如宝钢。

(2)交通运输仍对工业布局很大吸引力,但在发达国家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已不再成为主要因素,如日本沿海,我国沿江沿海。

(3)信息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

3.世界典型工业区的区位及特点比较
传统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 区位:①煤炭资源丰富;②距铁矿区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场广阔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钢铁_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综合整治:①发展新兴工业;②调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发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高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 特点:①高技术人才比例高;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③研爱费用高;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区位因素: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④交通便捷等
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比较
工矿特点区位优势面临问题及对策
辽中南
著名的
重工业区
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交通发达:铁
路公路网稠密,还有大连的海运;经济腹地和
市场广阔;工业基础雄厚。

劳动力资源丰富;
有统一电网,国家政策扶持。

问题:水源、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

对策:跨流域调水,节能降耗,治
理环境
京津唐
北方最大
的综合性工
业基地
①有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②近
棉花产地;③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
还有天津的海运;经济腹地和市场广阔);④
有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作依托,⑤科技文化发
达;⑥劳动力素质高;⑦有统一电网;⑧政策
优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问题:水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

对策:跨流域调水;西电东送;节
能降耗;治理环境。

沪宁杭我国规模最
大、结构最
完整、技术
水平最高、
效益最高的
综合性工业
基地
①优越的位置:东部经济区的中心;②便利的
交通:“黄金水道”的入海口,沿海航运的中
点,京沪、沪杭线交汇,国内三大航空港之一;
③广阔的经济腹地和消费市场;雄厚的工业基
础;④发达的科技和高素质的劳力;⑤政策优
惠,对外开放程度高
问题:①能源和矿产不足;②土地
资源紧缺;③环境质量下降
对策:①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②治理环境
珠三角
轻工业为
主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
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
面向东南亚,著名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
技术;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人口稠密,
劳动力资源丰富;⑤政策优惠;⑥对外开放程
度高
问题:①常规能源不足;②土地资
源紧缺;③环境质量下降
对策:①西电东送;②治理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