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

合集下载

做人的底线——从苏格拉底问题谈起

做人的底线——从苏格拉底问题谈起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推己及人
4.关爱生命为首义(care for life)
生命第一原则
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不杀生的训诫
学会悦纳
善待他人,悦纳自己,感念万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谈情说爱
1.谈“情”
2.说“爱”
“道德”的抉择。
三、人的行为三要素
人是个“关系的存在”—自我与他
者—一个人(我)的一言一行、一举
一动、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会关乎
到另外一个人(他)—利弊权衡—行
为取舍
行为三要素
• 我能做什么?行为(behavior) —实践(action)
• 我要做什么?心理(psychology) —动机(motive)
• 我应做什么?伦理(ethics) —道德(morality)
四、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性假设1—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德性即是目的—无待
外求—反躬内省—慎独—八达德(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假设2—性恶论—人之初,性本恶—人是自
做人的底线
——职场人生与处世之道
陈绪新 博士/教授 2013年7月19日
个人简介
陈绪新,教授,博士,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
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
国青年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发 展心理学、伦理学原理、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并从事青少年心理 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 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省哲 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参与各类课题20余项。出版学 术专著2部,参著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国内会议论文12 篇,国际会议论文2篇。荣获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社科 类)著作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3项。曾先后附美国哈佛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苏格拉底式发问

苏格拉底式发问

苏格拉底式发问(Socratic questioning)这种辩驳是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造的方法为基础的。

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质问来盘查人们潜隐的、想当然的假定。

发问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缺乏逻辑。

通过审查我们信念当中的逻辑,就可以弄清楚:错在哪里?为什么没有道理?怀疑它们的依据是什么?典型的苏格拉底式发问是这样开始的:●有什么根据证明……?●为什么我(她/他/他们)必须……?●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他们就必须……?●……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吗?练习苏格拉底式发问,这里有一些例子:●凭什么要求我着手去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成功?●为什么别人必须去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仅仅因为我很有敬业精神,别人就也要有敬业精神?●如果我完不成某一个任务,我整个人生难道都失败了?●仅仅因为我希望女儿在学校取得好成绩,她就必须取得好成绩?哪里写明了她必须这样做?●我完不成那个任务,人们就会鄙视我吗?为什么我必须让人佩服?依据在哪里?●聚会上如果我不跟别人说话,结果必定是灾难性的吗?苏格拉底式发问可以用来质疑一些常见的不合理信条(第二部分已经写到),见下表。

信条苏格拉底式发问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

为什么我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肯定?难道仅仅因为我喜欢这样?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我必须在每一个方面都胜任、够格并有所成就。

哪里有依据表明我必须能够胜任每一个方面?在某些方面我不能胜任就是灾难性吗?为什么?世界应该公平,我应该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

哪里明文规定世界必须公平?尽管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对待,但是哪里有根据证明我应当总是受到公平的对待?又有什么根据证明世界必须是公平的?人们的理想信念应当跟我一致,他们做事情的方式也应当与我相同。

人们的理想信念为什么应当跟我一致?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希望每个人都相信同样的东西?他们为什么必须这么做?有些人就是坏,他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谴责。

仅仅因为某些人的行为方式我不喜欢,他们就一定是坏人吗?因为偶尔的不良行为,就把整个人说成坏人,这合理吗?如果我弄砸了某事,我就是一个坏人、废物或者白痴。

苏格拉底问答式例子

苏格拉底问答式例子

苏格拉底问答式例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问答式教学中。

他认为通过问答式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发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智慧。

下面我将以苏格拉底问答式的方式来举一个例子。

问题:什么是爱情?回答者: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两个人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感情。

苏格拉底:那么你认为爱情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吗?回答者:是的,我认为爱情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

苏格拉底:那么如果一个人独自一人时也可以感受到爱情吗?回答者:不太可能吧,因为爱情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才能产生。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家人之间也可以有爱情呢?回答者:当然可以啊,家人之间也会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感情。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朋友之间也可以有爱情呢?回答者:朋友之间也可以有感情,但是不是爱情。

苏格拉底:那么你认为爱情和感情的区别在哪里呢?回答者:爱情是一种更深刻的感情,比如说两个人之间的互相吸引、互相支持等等。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爱情只存在于男女之间呢?回答者:我认为爱情不仅存在于男女之间,还可以存在于同性之间。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爱情只有一种形式呢?回答者:我不太确定,可能会有不同的形式吧。

苏格拉底:那么你是否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支持也可以算作一种爱情呢?回答者:是的,我认为这也可以算作一种爱情。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的特点。

他通过反复追问问题,让回答者逐渐深入思考,并且从中发现自己原本没有意识到的想法和观点。

同时,他还能够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部分进行讨论,并且从中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见解。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思维来帮助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所谓苏格拉底的提问法,就是在和竞争对手的争辩也经过一连串的提问和陈述,使对方的回答前后出现矛盾,这时再加以反驳,揭穿对方的荒谬之处,或者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主管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与challenge之下,不断地修正观念,所有的答案都必须由同仁自己提出来。

主管用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去激发同仁们思考,铺成一条探求真理之路(the way of truth)。

苏格拉底式提问:1、在谈话进行中,苏格拉底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2、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三步:1、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2、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3、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自比产婆,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轶事: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苏格拉底对话录

苏格拉底对话录

一、苏格拉底谜题美德是否可教?这个问题首先是由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来的。

当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和高尔吉亚(Gorgias)之类的智术之士四处招揽学生,并宣称他们能够传授美德、政治艺术,使接受他们教导的年青人在判断和处理个人事务、公共事务的能力和品德上突飞猛进,成为好人或好公民。

苏格拉底不以为然,他一再质问智术之士美德是否可教,对这些好为人师却又大言不惭的人似乎没有一点好感。

其实,苏格拉底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相当矛盾的。

教例:美诺苏格拉底(Socrates)是二千多年前雅典的一名石匠,母亲是一名助产婆,妻子是个蛮横、泼辣的悍妇。

这两个女人对他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许是实在受不了老太婆没完没了唠叼和折磨,他经常走出家门,游荡在雅典街头、广场,逮人聊天、神侃、辩论,聊来聊去,辩来辩去,一不小心就成了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显然受到了母亲职业的影响,以致后人把他创立的一种探求真理的思维或教育方法称作“产婆术”。

据说德尔菲阿波罗神殿的神喻称苏格拉底是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本人却不以为然。

他公开宣称自己无知,他说:如果我知道什么的话,那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为了证明神弄错了,苏格拉底四处寻找那些公认的贤能之士,与之开诚布公进行辩论,以发现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终生努力,未能如愿,却养成了酷爱对习俗观念进行无休止诘问的习惯。

这使许多保守人士感到愤怒和惊恐,也使许多好学青年欣喜若狂,喜爱跟他聊天、辩论。

美诺(Meno)[1]就是这样一位“哈苏”青年,有一天他和好友阿尼图斯(Anytus)[2]把苏格拉底请到家中,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对话和讨论。

美:你能告诉我吗,苏格拉底,美德究竟是通过教获得的,还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或者说,如果美德既不得自教,又不得自实践,那么,人的美德是来自天性,还是来自别的什么方式?苏:美诺,帖撒利人(Thessalians)一度仅因其富有而善骑享誉希腊;而现在,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他们同样因其智慧美名远扬,特别是在你朋友阿里斯提波(Aristippus)的家乡拉里萨(Larisa)。

关于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精选30篇)

关于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精选30篇)

关于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精选30篇)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1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说:“他老是挑剔你的学说,并且不喜欢你的扁鼻子。

”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

”柏拉图问:“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常周到;他对他的老师十分尊敬,从来没有对老师不恭的行为;他对朋友们很真诚,常常当面指出别人的弱点,帮助改正;他对孩子很友善,经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做游戏;他对穷人富有同情和怜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搜出身上最后一个铜板,丢进了乞丐的帽子里……”“但是,他对你却不那么尊敬啊!”柏拉图说。

“孩子,问题就在这里,”苏格拉底站起身来,慈爱地抚摸着柏拉图的肩头,说,“一个人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看待别人,常常会把人看错。

所以,我看人,从来不看他对我如何,而看他对待别人如何。

”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2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

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团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

他们都发现。

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

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用尽精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的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

”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外国名人苏格拉底的小故事篇3丹尼斯.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著名的哲学家。

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他非常喜欢,穿着华贵的睡袍开始在家里找感觉。

他发现家具的风格有些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的吓人。

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把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家具终于都跟上了睡袍的档次。

苏格拉底问题

苏格拉底问题

• A→(B→C),ᆨD∨A,B⇒D→C
• W∨R→V,V→C∨S,S→U, ᆨC∧ᆨU⇒ᆨW
将在真理神面前被处死,若是错误的,则在错误
神面前处死。”
逻辑学家想了会说:“我将在错误神面前被处
死”。D:被处死。F:在错误神面前。T: 在真理神面前。 R: 说的话是正确的;
ᆨR ↔ D∧ F,
D∧ T ↔ R, T↔ᆨF, D∧ T ∨ D∧ F ⇒0
三个逻辑学家出外游玩,途中在一棵大树下 面休息,结果三个人都睡着了这时来了一个 过路人, 看到三个人在大树底下睡觉, 就 来了个恶作剧,把三个人的脸都涂黑了,过 了一会儿, 三个逻辑学家同时醒来了,他们 看到另外两人的被涂黑了, 觉得很滑稽,就 大笑起来,但是他们突然同时停住笑,知道 自己的脸也一样。
R= ᆨ (Q↔S)=ᆨ ((ᆨQ∨S)∧(ᆨS∨Q)) U =(R∧S)∨(ᆨR∧ᆨS)
=( ᆨ ((ᆨQ∨S)∧(ᆨS∨Q)) ∧S) ∨( ((ᆨQ∨S)∧(ᆨS∨Q)) ∧ᆨS) =(ᆨQ∧S) ∨(ᆨQ∧ᆨS)= ᆨ Q
例:有一逻辑学家误入某部落, 部落酋长对他说:
“你可以说句话,如果你说的是正确的,那么你
例:有一逻辑学家误入某部落, 他有一机会逃生, 部落酋长对他说: “今有两门,一为自由门,一为地狱门,你可任 走一门,你选了自由门就自由了,否则将被处死, 开门之前,你可向两个守门人中的任何 一个提一个问题,但两人中一个是诚实的,一个 是只会说谎的。”
逻辑学家问一个守门人:“这扇门是死亡门,他 (指另一守门人)将回答’是’,对吗?”
解:设
P:被问的守门人是诚实的; Q:被问的守门人的回答是’是‘; R:没被问的守门人是诚实的; S:没被问的守门人的回答是’是‘; U:这扇门是死亡门。

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解读
苏格拉底申辩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写的一部对话作品,主要讲述了苏格拉底与雅典市民之间关于苏格拉底的审判和辩护的对话。

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被控为破坏青年的心智,妄议神灵,并引入新神的思想,因此被选为被告。

苏格拉底则通过一系列的辩护来试图洗清自己的名誉。

苏格拉底的辩护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 他是不是一个智慧的人;2. 他是不是一个属于哲学家的人;3. 他是否有意破坏雅典的社会秩序。

对于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辩称他并不是智慧的人,而只是一个明智的人。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自己的无知,而不是虚假地自以为是的假智慧。

他通过横问对方的方式来揭露他们自以为是的无知,并试图引导他们思考真理和道德的本质。

对于第二个问题,苏格拉底辩称他是一个属于哲学家的人。

他认为哲学家应该质疑和探索真理,而不是听从传统和权威的说法。

他试图通过辩论和讨论来推动人们思考和理解道德和美德的本质。

对于第三个问题,苏格拉底则辩称他并没有意图破坏雅典的社会秩序。

相反,他认为他的使命是通过对话和辩论来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思考公正和真理,并提倡道德的崇高价值。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申辩篇可以被看作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宣扬和辩护。

他试图展示自己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使命和价值,强调通过对话和辩论来促使人们思考和探索真理的重要性。

同时,他也试图为自己辩护,洗清自己被控的罪名,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对真理和道德的奉献和追求。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他以其独特的提问方法闻名于世。

这种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它是一种探究问题本质的方法,也是一种引导对话的技巧。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

本文将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出发,介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及其应用。

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知识即美德”和“自我认识”的理念上。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他还强调,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始终保持怀疑和探究的精神,不断地提出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二、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是一种通过问问题来引导对话,探究问题本质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从问题入手。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的核心在于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是开放性的、引导性的,能够引导对话者深入思考问题本质。

2. 引导对话者自我探究。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对话者自我探究,让其自己找到答案。

3. 坚持质疑和探究。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始终保持怀疑和探究的精神,不断地提出新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

三、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在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以下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在教育中的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本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在心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问题,促进患者自我探究和自我认识。

《云》中的苏格拉底问题

《云》中的苏格拉底问题

被视 为借 苏格拉 底 来表 达 自己的思 想 . 至 于生 活在
苏格 拉底 之后 六百 多年 的第 欧 根尼 ・ 拉 尔修 的 《 名
这些 相 互 冲 突 的事 实 使 很 多 学 者 对 《 云》 这 一
阿里 斯 托 芬认 为 是他 的 “ 最好 的喜 剧 ” [ 1 】 ( H 7 8 ) 产 生 了 复杂 的感 情 . 毕竟 阿里 斯托 芬 是古 希腊 最 伟 大 的喜
说, 理 性 思 考 并 不 足 以 使人 过 上 正 义 的 生 活 。 阿里 斯 托 芬 洞 悉 了 苏格拉 底 的教 育 方 式 的 内在 缺 陷 。 预 见 到 了 苏格 拉 底 的 必 然
失败 。 关键词 : 苏格 拉 底 ; 阿里 斯托 芬 ; 俄耳甫斯教 ; 欲 望; 逻 各 斯
哲言 行 录》 中的苏格 拉底 传 也并 非第 一 手资 料 。 因
此, 历 史上 真实 的苏 格拉 底 已不 可知 。然而 可 以确
剧 作 家之 一 , 而 苏格 拉底 是 古 希腊 最伟 大 的哲 学 家 之一 。 如果 承认 阿 里斯 托 芬 诽 谤 了 苏格 拉 底 , 也 就
是 承 认 了阿里 斯 托 芬 在 苏格 拉 底 之 死 中应 该 承 担 的责任 , 这 会成 为 阿里斯 托 芬 的污 点 , “ 前4 2 3年 绝 妙 的搞笑 已经 永 远 被 前 3 9 9年 的审 判 和 死 刑 遮 蔽 了。 ” [ 2 】 ( 丹 蚍于是 , 各种 否 认这 一点 以期 为 阿里斯 托 芬 开 脱责 任 的解释 出现 了 , 或 者认 为 《 云》 中丑化 的 苏 格 拉底 形象 只是 喜 剧 的夸 张 和戏剧 的效果 . 或 者认 为 阿 里斯 托芬 不 过是 借用 了苏 格 拉 底 的名 字来 批 判 当 时的修 辞学 家 和诡 辩术 , 或者认 为 阿 里斯 托芬 作 为一 个诗 人误 解 了苏 格拉 底 的哲 学 。归 结起 来 ,

关于道德问题苏格拉底认为

关于道德问题苏格拉底认为

关于道德问题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哲学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试图找到解释自然规律的普遍原则,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和哲学的内容。

苏格拉底有意识的反抗传统,他坚持认为我们最需要了解的不是自然如何运转,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生活,因此我们应该首先思考道德问题。

他改变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上一般把泰勒斯称为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把毕达哥拉斯称为形而上学的创始人,而把苏格拉底称为道德哲学的创始人。

不过,苏格拉底的转向与普罗泰戈拉等智者派也有一定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你自己」与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之间,有种微妙的思想联系。

当然,他们也有根本性上的差异。

「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看做一个孤立的个体,因此每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走向了一种相对主义,从而解构了客观真理,甚至真理本身。

但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通过每个人对自己道德特性的认识,从而到达一种普遍性的东西,也就是要重新建立起一种本质。

只不过这种本质不再是自然世界的本质,而是道德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

美德之为美德,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定性的,而「认识你自己」就是要去认识这些基本规定——关于美德的定义,即它的普遍本质。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从早期的希腊哲学和形而上学探寻万物的本原,经过智者学派对于本质的否定性中介,再到苏格拉底重建本质,这恰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当然苏格拉底重建的本质主要指人的道德世界的本质,但到了柏拉图那里这种道德本质又被泛化为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善”的理念成为所有理念和感性事物的最高目的和最终动力,从而使形而上学在更高的水平上重建起来。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美德并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知识——对“善”这个概念的知识。

这个命题把美德从一种经验性行为提高到一种普遍性知识,获得了客观的规定性,而不再是个人的任意活动,这样一来就把“善”与“真”联系起来了。

「美德即知识」这个观点简单地说,就是指一种行为是否为善,关键在于行为者是否对“善”本身有所认识,如果不知何者为善,那么任何一种行为都称不上善行。

苏格拉底大三角定律

苏格拉底大三角定律

苏格拉底大三角定律什么叫苏格拉底三段论?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结论”。

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

由此可见,三段论是由一个大前提(陈述大概念的命题);一个小前提(陈述与大概念有关的具体实例的命题);和一个结论(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的结论)组成的。

在辩论中,我们使用三段论时,并不需要完全将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说出来,反而可以视情况省略某一部分,这就是简易三段论。

简易三段论因为“简”会使辩论简洁明了,因为“易”常常被广泛运用。

三段论是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的徒弟亚里士多德系统整理的。

是逻辑上最常用的一种推理方式,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三段论是用来干嘛的?人类每天日常生活、学习、研究时脑子使用的规则。

三段论干嘛的这个问题可以等于逻辑是用来干嘛的,虽然感受不到,但人几乎天天在使用逻辑,也几乎天天在使用三段论。

也许人感受不到经常使用三段论,但人实际上确实在用它来进行大脑思考以此生活,我们来举个例子:假设你遇到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你会开口与他说话,你为什么会和他说话呢?因为你已经有了结论--这个没见过的人会说话。

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呢?是这样来的--大前提:人都会说话。

小前提:这个没见过的人是人。

结论:所以这个陌生人会说话。

可以说这推理很傻,也可以说大脑思考这个三段论时间很短,但其实大脑就是这样推理出来的。

看似正确实际用逻辑证不出来?我不知道您的离散课是什么,老师说了什么。

但估计你没有听清老师说的,或者复述时遗漏了什么。

三段论确实有些问题,三段论推理虽然经常正确,但普遍认为有两个大问题:一、三段论推理得不到新知识三段论其实是一种把概念范围不断缩小的推理,有点像集合。

既然三段论有循环论证的嫌疑,那三段论大小前提的正确性就更重要了。

但很多看似真理的话,其实是要存疑的。

所有人都会死。

是科学真理吗?仔细想想,不是。

只能叫猜测。

科学见证过从古至今每一个人的死亡吗?见证过未来人类的死亡吗?也许有人没死亡还活得好好呢?这听上去有些怀疑论的极端感。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第三讲 苏格拉底的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 法”




“反讥”指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矛盾漏洞。 “归纳”引导方向。它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 面的意见的否定,一步步地将其导向普遍的、 确定的、真实的 知识。 “诱导”是助产术的实质,它通过启发、 比 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在头脑中的思想, 进而考察其真伪。这是苏 格拉底助产术的精 髄所在,即不把观点从外面强加于人,不盛气 凌人地宣旨颁诏,而让对方自己去领会和体悟。 “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即 通过 对所论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说明,获得确切的 概念性认识,并牢牢掌握它。


苏格拉底在做“归纳论证”和“普遍定 义”。这是——“概念论” 对话代表了什么?

理性与感性,哲学思维与日常经验之间的不同。
四 助产术

知识的助产术: 助产术的问答法,

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形式, 运用比喻、启发等 手段,使对方对所讨论之问题的认识从具体到 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 得出正确认识,生下自己孕育的真理胎儿。 这 种方法,一般被总结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 诱导和定义。
三“是什么”的问题



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 知识才能被看做是真正的知识? 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 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 即我们所说的“本 质规定”;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 定。 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 认识,惟有它才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和 必然性的知识。
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具有以下三个突出 的特点

首先从地域来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主要是雅典哲学

其次从内容上看,希腊哲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 本性的变革。

【历史史料】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历史史料】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历史史料】“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一希腊人为什么能发展出一种极为精致的文明?对于东亚的现代中国人来说,要了解西方的古代希腊,首先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它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明,一个包含了上千个城邦的世界。

如果我们从地理格局上把古希腊文明与埃及、两河流域、中国、印度的古代文明加以比较,不难发现它与这四个原发性文明(即未受其他文明影响、完全自发产生的文明)有明显的区别。

这四个原发性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

大河流域不仅适宜农耕,而且地势平坦,两岸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比之重峦叠嶂的山区,大平原显然更有利于人员、物质和信息的流通,更有利于文化的同质化和文明的传播,更有利于社会整合,形成大型政治共同体。

希腊既没有大河也没有大平原,有的只是山与山之间的小块平原或谷地。

在这些零碎的土地上虽然也能进行农业生产,但规模毕竟很有限,再加上这里的气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燥(注意,夏季恰恰是农作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所以土地贫瘠,农业产量很有限。

[1]换句话说,希腊人仅仅凭这些零碎土地本身是不可能生产出大量剩余农产品、养活大量人口的,当然也就谈不上产生先进的技术和杰出的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了。

那么为什么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希腊人能发展出一种举世公认的极为精致的文化?为什么在一种极为散裂的地理格局下,希腊人能够发展出一种高度同质的文明(大约自西元前8世纪始,各地希腊人对他们在文化上的一致性开始具有强烈的自觉)?为什么希腊人能够发展出那种高度理性化的“哲学”,能够在人类文明史上率先开出民主政治(以雅典民主政治为代表),而同其他古代文明普遍盛行的君主制度相比,希腊城邦的寡头制度也显得较为民主(就“集体领导”而言)?为什么希腊人能开出他们那精湛的艺术、精深的科学、行之有效的法律、富于感染力的雄辩术、高效的军事技术和战法、富于渲泻效果的悲剧和嬉笑怒骂的喜剧?为什么希腊人制作的大量造型优美、极富动感、解剖学上极准确的汉白玉雕像(当然也用其他材质----如青铜、铁、硬木)直到今天仍然在深深地打动我们?为什么希腊人修建的大量质朴、优美、庄重的神庙建筑即便现在只剩下遗址,也仍然使我们震撼?为什么希腊人烧制的大量绛、黄、黑色调、有精美图案的陶瓶直到今天仍然让我们感叹?原因是多方面的。

《哲学片断》中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及其意义

《哲学片断》中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及其意义

《哲学恃断》巾“苏格垃底式硇问题"及其意义王齐提要:在《哲学片断》中,克尔凯郭尔围绕苏格拉底的“回忆说”,就苏格拉底意义上的教师与耶稣之为教师进行了比较,以此揭示了基督教信仰的根本出发点和立场,批判了其生活时代基督教信仰知识体系化及世俗权威泛滥等倾向。

在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是西方理念论和求“真”的科学的哲学传统的创始人,但是在克尔凯郭尔眼中,苏格拉底始终是非思辨性的、非学院化的“生活哲学”的代表。

在一定程度上,克尔凯郭尔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复活”着苏格拉底,因为他所书写的只是非学术性的“哲学片断”。

关键词:克尔凯郭尔苏格拉底耶稣神人教师作者王齐,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100732)克尔凯郭尔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着迷是有目共睹的。

在他的学位论文《论反讽概念》当中,就有“以苏格拉底为主线”这样的副标题和对“苏格拉底的立场”的专章论述;在《哲学片断》和《对(哲学片断)的最后的、非学术性的附言》当中,他多次提到“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和方法”。

克尔凯郭尔把苏格拉底奉为人生楷模。

在其生命晚期最为“直接地”写作和发表的对基督教和丹麦国教会的看法的短文集《瞬间》当中,克尔凯郭尔曾这样写道:“在我面前惟一与我相似的人物就是苏格拉底;我的任务就是苏格拉底式的,即审核作为一个基督徒的定义,我并不自称为基督徒(为了保持理想的自由),但是我能够证明其他的人比我更不如。

”①克尔凯郭尔甚至有意仿效苏格拉底在广场上和大街上与普通人进行哲学讨论的活动,每天他都要在哥本哈根城中漫步,并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怪人”(S把rling)——该词曾被克尔凯郭尔用来描绘苏格拉底。

国际学界早有研究克尔凯郭尔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思想关联的专著问世,可惜至今尚未读到,这①S o r e n Ki er keg aa rd,S am led e V ae r ke r(vo ls.1—20),e d.b y A.B.D r ac h m a n,J.L.L a n g e,H.0.H e i b e r g,v01.14《哲学片断》中“苏格拉底式的问题”及其意义一课今后当补起来。

阿里斯托芬《云》中的苏格拉底问题

阿里斯托芬《云》中的苏格拉底问题

阿里斯托芬《云》中的苏格拉底问题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有一条至理名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视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同时告诫世人要懂得自知,这句格言也随同苏格拉底一道流芳百世。

苏格拉底尽管没有用文本的方式留下只言片语,但他对后世却影响甚远,某些寻根溯源的思想话题永远都无法绕过苏格拉底。

如果说苏格拉底教导人们要学会“认识你自己”,那么世人又是否真正理解苏格拉底,我们不禁想问:“你认识苏格拉底吗?”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阿卡德米卡》(Academica) 中对苏格拉底评价道:“苏格拉底以前的早期哲学,在阿那克萨哥拉、阿开劳斯的教导下,研究数、运动以及万物产生及复归的源泉,这些早期的思想家热衷于探讨天体行星的大小、距离和轨迹;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

”[1](P418 -419)尼采眼中的苏格拉底是一个“理论乐观主义者的原型”,这样的苏格拉底将知识视为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最佳良方,甚至是唯一使命。

“从苏格拉底开始,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被尊崇为在其他一切能力之上的最高级的活动和最堪赞叹的天赋。

甚至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同情、牺牲、英雄主义的冲动,以及被日神的希腊人称作‘睿智'的那种难能可贵的灵魂的宁静,在苏格拉底及其志同道合的现代后继者们看来,都可由知识辩证法推导出来,因而是可以传授的。

” [2](P64 -65) 尼采十分推崇富有生命激情的酒神精神,他认为酒神精神与苏格拉底精神是相对立的,苏格拉底将理性视为生存的核心问题,这背离了古希腊的时代精神,尼采甚至明确地说道,“希腊悲剧的艺术作品就毁于苏格拉底精神”。

[2](P50)究竟哪一种说法是真正的苏格拉底?可能还得从更久远的史料来进行考证。

由于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作,因此后世对苏格拉底的考究主要是从与他同时代的记述材料中得取,主要来源有:阿里斯托芬的戏剧《云》、色诺芬的苏格拉底作品、柏拉图的对话录以及一些亚里斯多德的评论。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

名人故事: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

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

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

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被敌*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

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

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

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

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格拉底的十个故事让你再也不愁作文论据!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格拉底的十个故事让你再也不愁作文论据!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格拉底的十个故事让你再也不愁作文论据!《昂贵》一天,一位熟知苏格拉底生活节俭的人突然在集市上发现他全神贯注打量几件俗气的陶器,颇觉惊讶,便上前问道:“苏格拉底先生,您今儿哪来的雅兴?”苏格拉底回答道:“我向来有兴趣的是,看看市场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

”不要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要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只花一分钱,也是昂贵的。

【适用主题】价值;视角《求知》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适用主题】求知;学习《胸怀》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

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

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了他,不准他去报复。

朋友说:“你怕那个人吗?”“不,我绝不是怕他。

”“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苏格拉底笑笑说:“老朋友,你别生气。

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博大的胸怀,方能吞吐日月,收放自如!太计较得失、荣辱,人生之路也便越走越窄了!【适用主题】宽容;心胸《快乐》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代习俗来管理政治世界 因此斯特瑞普西阿得斯想当然地认为,研究自然现象的哲学家可
以帮他打官司(166-168) 自然哲学家似乎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了城邦生活当中
美德可教吗
哲学家的介入就必然引入了一个重要问题:美德可教吗? 在传统生活中,美德是依靠习俗,在生活中培养起来的 哲学家作为专家,可以教给人们专业的自然知识,也可以
《云》里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否是所有哲学家的代表?
当时的苏格拉底,是不是次航之前的苏格拉底?
阿里斯托芬的用意,是在讽刺哲学家,还是在 善意地警告哲学家?
如何借助阿里斯托芬,来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
《云》里的社会问题
读斯特瑞普西阿得斯的开场白 一,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到
404年,《云》写于公元前423年,前一年, 苏格拉底参加了德里昂战役 二,斯特瑞普西阿得斯陷入债务,社会急剧变 化,苏格拉底头一年还很富有,这一年已经非 常贫穷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经济变化的原因,读40以下 的独白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的生活变化
本来是快乐的乡下生活 因为娶了城市姑娘 生下一个挥霍的儿子,“俭德马”
再因为战争而移居城里
已经无法继续当初的生活方式了
古希腊传统的生活方式
参考库朗热在《古代城邦》中的描述 由家庭生活和家神 再由家庭组成村镇,村镇联合为城邦,形成城
邦的神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描述的过程:
《云》的写作与演出
写于公元前423年 在喜剧表演中名列第三 读第一插曲正文(274页) 由于演出失败,阿里斯托芬后来修改了这部喜
剧,添加了两个逻辑的对话和最后烧毁学校的 部分,现存的是第二版 不过,我们并不知道第二版是否上演 可以推测,在第一版中,喜剧成分轻一些,苏 格拉底可能并不是那么可笑
的生活方式 他要求助于哲学家来解决目前的困难,而哲学家是用来赖帐
的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恢复原来俭朴而有德
性的生活,而是迅速适应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寻求新的生活 逻辑 传统在他身上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神。他依然用传统的神 的名字起誓 但斐狄庇得斯则完全是新时代的产物
斐狄庇得斯
读92-133 斐狄庇得斯是个花花公子,接受的是城里新的
教给论辩的技巧,但是,专家可以教授美德吗?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虽然怀念过去的朴素时光,但他来找苏
格拉底的目的,并不是学习美德,而是学习打官司和赖帐 的专业技巧 而整部戏的主题,就是这种专业知识与美德之间的关系 以教育的方式传授美德,是柏拉图很多对话里面的主题, 特别参考《普罗塔戈拉》
气球中的苏格拉底
础上,重建生活方式 这正是斯特瑞普西阿得斯面临的问题
正义逻辑的回顾
读961以下的描述 旧时代是个道德完美的黄金时代 不过,那个时候依赖的并不是“逻辑”,而是
习俗 所以,正义的逻辑根本无力对抗非正义的逻辑,
被打得一败涂地 在依靠逻辑的时代,正义是否还能取胜?
寻找哲学家
读77-91 在无法依靠习俗生活的时候,斯特瑞普西阿得斯必须寻找新
中找到对付办法 哲学家声称拥有智慧,认为智慧高于习俗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就希望靠哲学家的智慧战胜
习俗
自然哲学家
关于《云》的一个巨大争论是,如何理解这个研究自然现象的苏 格拉底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还根本不了解哲学家,他的第一印象是,哲学 家是研究自然现象的人
如果哲学家只研究自然现象,那就和城邦生活毫无关系 但是,如果哲学取代宗教来解释自然世界,那么,哲学也必然会
生活方式 斐狄庇得斯最关心的是赛马 他用来发誓的都是马神、酒神等等 他对哲学家们的了解比父亲多得多,而且知道
哲学家在城邦里的名声
哲学作为新的生活方式
传统城邦的生活依靠习俗,而不必探究理性 于是,最好的老师就是熟悉城邦生活的人,是
父母和官员,而不是哲学家 但斯特瑞普西阿得斯面对债务,却无法从习俗
的诗人 阿里斯托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写苏格拉底?
阿里斯托芬的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的苏格拉底
最大的不同: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研究自然和 论辩术,而这是《申辩》中的苏格拉底否认的
细节上的相同: 1:103,362,当时的哲学家大多是穿戴整齐的,只
有苏格拉底光着脚;“斜着眼睛看”,《会饮》, 220b 2:842,认识自己的无知 3:137,精神助产术 4:709,臭虫与牛虻
云神
读364-402 苏格拉底说只有云才是神,宙斯不仅不是神,而且根
本不存在 这个说法,最初是通过自然现象来证明的 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宙斯信仰中的道德含义 宙斯本来是惩罚恶人的,但苏格拉底说,雷击的对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苏格拉底的形象
苏格拉底,是西方文明中最重要的形像之一 现代人关于苏格拉底的形像,主要来自柏拉图和色诺芬的
著作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很多对苏格拉底形像的描写,这些
描写都大致相同 在现存的文本中,《云》里的苏格拉底是最独特的。 不过,阿里斯托芬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描写苏格拉底的喜
剧诗人 此外还有阿梅西亚斯和尤博里斯,前者是击败阿里斯托芬
城邦最符合人的自然,人天生是城邦动物 在这样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和宗教依
靠的是习俗以及相应的德性
五世纪的变化
不同城邦之间的交流和战争打破了稳定的生活 方式
民主观念的兴起也破坏了对习俗的依赖 同时,哲学和思想的兴起,也使得习俗不可能
再是生活的根基 人们需要在哲学思考(而不是宗教习俗)的基
苏格拉底根本不谈钱的事(又是苏格拉底独特 的地方) 苏格拉底关心的,是用什么起誓 用什么起誓,并不是信什么神,苏格拉底问的 是“你真想知道天空的事物吗”

读275-324 只关心天上事物的苏格拉底对云极为虔敬 但云似乎并不只关心自然,而是关心城邦,关
心雅典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远远不像苏格拉底那样虔敬
读222-262 逼视太阳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研究天上地下的事物
苏格拉底否定诸神,把云当作神
苏格拉底的罪名:不信城邦的神,引进新的精 灵之事
远离尘嚣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把人称为“朝生暮死的人” 研究太阳的苏格拉底本来并不关心城邦里的事,
是斯特瑞普西阿得斯把他叫下来的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关心苏格拉底收多少钱,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