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方剂中药笔记详解

合集下载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中医方剂学笔记分享收藏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中西医结合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助理医师考试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绪论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5、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6、心得派代表(高锦庭)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论一、中医外科专业术语1、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2、疮疡――广义指一切浅显外科疾患。

狭义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5、胬肉――肉芽组织6、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7、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8、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9、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10、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外散11、痰――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的或软或硬、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12、结核――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二、治疗(一)内治总则――消、托、补(二)外治法1、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

2、油膏――肿疡期;溃疡期;3、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4、掺药5、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6、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第三单元无菌术1、消毒――用化学的方法消灭微生物2、手术区皮肤消毒的范围,应距切口周围(15cm)3、手术室的面积应为(24-40平米)4、手术室的湿度一般为(48%)5、灭菌――杀灭芽孢类微生物第四单元麻醉一、麻醉方法1、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2、全身麻醉(吸入麻醉;非吸入性麻醉)3、局部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4、复合麻醉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用药目的:1、减少病人精神紧张;2、使麻醉过程平稳3、增强麻醉效果4、减缓病人疼痛感(二)麻醉前常用药物1、镇静安定药:苯二氮?类(地西泮,咪达唑),丁酰氨类,吩噻嗪类2、催眠药:苯巴比妥,戊巴比妥3、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镇痛新4、抗胆碱类药:阿托品,东莨菪碱,格隆溴胺5、稳定血流动力学药:可乐定,右美托咪啶6、防治恶心呕吐药:丁酰苯类药,胃动力,抗胆碱药7、预防误吸及其危害药:H2受体阻滞剂三、局部麻醉1、常用药物:丁卡因,利多卡因,达克罗要,布比卡因2、不良反应的处理局麻药加肾上腺素目的:延缓药物吸收,延长作用时间局麻前给巴比妥类药目我:减少局麻药中毒出现中枢兴奋或惊厥时用:苯巴比妥钠肌注或安定四、椎管内麻醉1、腰麻(蛛网膜下腔麻醉)适应证:下腹部及盆腔手术;下肢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并发症:术后头痛;腰背痛;尿潴留;下肢瘫痪2、硬膜外麻醉适应证:胸壁,上肢,下肢,腹部和肛门会阴区各部位手术颈椎病,腰背痛及腿痛等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并发症:血压下降,咀嚼抑制,恶心呕吐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膜外脓肿,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五、气管插管1、经口明视插管:用于除口腔、咽腔手术之外的病人2、经鼻腔明视插管法:主要用于口腔、颌面、咽腔手术病人3、经鼻盲探插管:张口确实梭,喉镜难以置入并呼吸道管理的4、经口盲探气管内插管:部分张口困难;呼吸道部分梗阻;颈部强直,颈椎骨折、脱臼等颈部活动受限者;颈斑痕挛缩面严重影响抬头活动者;喉结过高,颈部粗短,下颌退缩等5、清醒气管内插管:不能耐受较深麻醉,但必须要控制呼吸或人工呼吸者;消化道梗阻或饱食者;颅脑、开胸等针麻手术6、双腔支敢管导管(DLT)插管术:"湿肺"全麻;开放性肺结核其分泌物有扩散感染能力者;支气管胸膜瘘,外伤性支气管断裂者;近期有大咯血者。

中基笔记2

中基笔记2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根据是阴阳互根●把病因分为“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的是宋代陈无择●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关系是侮所不胜●气的外出受阻,称作气闭●塞因塞用的治则,适用于真虚假实证●气虚复感外邪,治疗宜标本同治●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体质因素精神状态●气血失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滞血瘀●疾病复发的诱因是复感外邪劳复药复●小肠的生理功能有主受盛主化物●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营气津液●气随血脱的理论依据是血能载气气血相互依存●“外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以寒证为主,虚象不明显“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阴损及阳、阴损及阴的生理基础是_____阴阳互根__________。

●_____爪_________为筋之余●气机升降失常可致____气逆______和___气陷______的病理状态●调整阴阳的治则,主要包括_______损其有余___、__补其不足__和损益兼用三个方面●营气,其性_____精柔_________,卫气,其性_____刚悍_________,●_________大肠______为传导之官。

●间脏,病气相传时,传变在相克的两个脏气之间的脏,即所生之脏。

例如肝属木,应春;心属火,应夏;脾属土,应长夏……肝胜脾,心就是间脏。

所以,肝病传变心病就是间脏(传变);相反,肝病直接传变所胜之脏--脾脏,就是不间脏。

间脏传变,病情较轻微。

不间脏病情难已。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如何?五行相乘和相侮,都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两者皆可由五行中任何一行的“太过”或“不及”而引起,(1分)故发生相乘时,可同时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1分)但相乘是按五行之间递相克制的次序出现;(1·5分)相侮则是逆着五行相克的次序出现的反克现象。

中医基础学说-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学说-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学说-中基最全笔记概述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其基础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本文档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学说,包括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的病因与病机理论、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医理论主要受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象学等思想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健康和疾病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系统,通过平衡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的病因与病机理论中医的病因与病机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所致,即病因。

病机则是指疾病在人体内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

中医通过病因与病机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来推测疾病的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了解疾病的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来获取信息;切诊是通过触摸、按压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状态。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按摩等方法。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草药的配方和用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以上就是中医的基础学说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对中医还有其他的疑问,欢迎继续咨询。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医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55.“先天之本”是指:肾。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方从法出”。

二、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主要适用于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2.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邪愈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和法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3.下法适用于胃肠有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瘀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软坚散结使体内气、血、痰、水、食、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实结缓消渐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5.吐法极易损伤胃气,所以非实邪壅塞且病势急剧者不宜使用。

体虚、新产和孕妇,即使有实邪壅塞,亦须慎用。

6.清法适用于火热或热毒在里所致的各种病证。

7.温法通过温里、祛寒、回阳等治疗各种寒证的方法。

8.补法补法一般是在气、血、阴、阳不足且无邪实的情况下使用的,以免闭门留寇,但扶正又可祛邪。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一、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的一般结构,大体分为君、臣、佐、使四个部分。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注:每一方中必须有君药。

君药的药味较少,其用量相应要大。

2.臣药有两种意义。

(1)辅助君药加强对主病或主证的治疗作用的药物。

(2)针对主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有三种意义。

(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或针对某一症状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3)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有两种意义。

(1)引经药:用以引领方中诸药至病所或特定部位的药物。

(2)调和药:用以调和方中诸药的药物。

二、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加减的变化指通过调整方剂的组成药物,以适应病情变化和治疗需要的方法,习称“随证加减”。

运用前提:主证不变,君药不变。

变化方法:增加或减少方剂组成中的次要药物(只是臣、佐、使药的适当调整)。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

中医基础概要-中基最全笔记介绍中医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系统,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医基础概要,并总结了中医学最重要的知识点。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强调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五行学说则描述了自然界物质转化的过程。

气血理论强调了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与调节,而经络理论则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诊断方法中医采用了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舌质进行诊断,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进行诊断,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病情,切诊则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人体内外的阴阳、气血等要素。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中药治疗以中草药为主要手段,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按摩运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

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与养生,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调节情绪。

其中营养养生方面,根据不同体质和季节要求,合理搭配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适量运动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和强身健体。

调节情绪方面,中医推崇以平和、开朗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结论中医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医学体系,涵盖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和养生方法。

中基复习资料 (3)

中基复习资料 (3)

中基复习资料一. 名词解释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药物。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清热药:凡能清泄里热,用以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成为清热药。

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方剂组成原则: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及必要剂量组织而成,即依法立方。

一般方剂的结构由“君,臣,佐,使”组成。

君药是针对主症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其意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症或主病的药物,二是针对主要兼症或兼病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八法:为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如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在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

二. 填空题1.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载“365”种药物2.具有苦寒燥湿功效的代表药物——三黄:黄芩,黄连,黄柏3.具有苦温燥湿药物——苍术,厚朴4.回阳救逆的药物——干姜、附子5.治下半身风湿病痛的药物——独活6.治上半身肺胃之热的药物——石膏,知母7.清热凉血的药物(既凉血又滋阴)——生地,玄参8.善治寒痰湿痰症的药物——二陈:陈皮,半夏9.治热盛动风的药物——羚羊角10.四物汤的主治病症——(补血活血)血虚血瘀11.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12.六味地黄丸的三补三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为三补;茯苓,泽泻,牡丹皮为三泄13.四神丸主治的病症——阳虚泄泻,又称五更泄泻14.补肾助阳——补骨脂15.甘遂醋炙的目的是为了——解毒;玄胡醋炙的目的是为了——止痛;麻黄蜜炙的目的是——减缓腥散之气,止咳平喘16.四君子汤和理中丸只有一个药物的差别:四君子汤中是茯苓,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中为干姜,主治脾胃虚寒证三. 选择题1.疏风热,解热毒——银花2.活血补血——当归3.活血凉血——丹皮4.心火亢盛,失眠——朱砂安神丸5.窍闭神昏证——麝香6.止血强不留瘀——三七7.解表化湿——藿香8.清胃散配升麻作用——升散郁火9.善治蛔虫——使君子10.紫雪丹——消热开窍,息风止痉11.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茯苓12.甘草,甘遂——相反13.需久煎的——人参14.金银汤热入营血,配丹参的目的——防止热与血结15.通过炮制改变药物功效——锻石膏16.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17.主补脾肺之气——人参18.下焦虚寒之崩漏——艾叶19.大黄治泄痢初起功效——泻下攻积20.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证21.善治热食内积——山楂22.善治热淋——车前子23.清肝平肝——石决明24.小柴胡汤中和解少阳的——柴胡,黄芩25.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方剂——银翘散26.善治热病——防己27.活血调经,清热解毒的妇科要药——益母草28.黄疸要药——茵陈29.主治上实下虚之咳喘——苏子降气汤30.活血行气(血中气药)——川芎31.治风痰上扰致头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32.滋养肺胃之阴——沙参33.半夏泄心汤——寒热错杂之痞证34.逍遥散的主治病机——肝郁血虚35.心脾两虚——归脾丸36.风湿内痛——山地参37.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杏仁四. 简答题1.化痰药物为什么要和理气健脾药物配伍?答:治痰症,除分清不同痰证而选用不同的化痰药外,因“脾为生痰之源”,故常配健脾燥湿药同用,以标本兼顾。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成效比较表〔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辛夷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 +清热解毒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决明子 +润畅通便〔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紫花地丁 +凉血穿心莲 +凉血,燥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板蓝根 +利咽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山豆根 +消肿马勃 +止血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白头翁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4〕清热凉血药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止血玄参 +泻火解毒,消痈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清透阴分伏热〔治无汗骨蒸要药〕赤芍 +止痛,清泻肝火紫草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 +定惊(5) 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退骨蒸,凉血+解暑,截疟白薇 +利尿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清虚热,退骨蒸+凉血止血,清肺泻火,生津止渴银柴胡 +除疳热胡黄连 +除疳热,清湿热地骨皮退蒸,凉血止血+清泻肺热丹皮 +清热活血胡黄连清热燥湿〔下焦〕+退虚热,除疳热黄连〔中焦〕+清心胃实火,清热解毒〔三〕泻下药〔1〕攻下药大黄泻下攻击,外用清热消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芒硝 +润燥软坚番泻叶泻下通便+芦荟 +清肝,杀虫〔2〕润下药火麻仁润畅通便+滋养补虚郁李仁 +利水消肿松子仁 +润肺止咳〔3〕峻下逐水药甘遂泻水逐饮,通利二便+外用消肿散结,逐经髓痰涎京大戟 +外用消痈散结,泻脏腑水湿莞花 +杀虫疗疮,祛痰止咳牵牛子泻下逐水,通利二便+去积杀虫巴豆 +峻下冷积,祛痰利咽,外用蚀疮〔四〕祛风湿药〔1〕祛风湿药独活祛风湿,止痹痛+解表灵仙 +通经络,消骨鲠,行痰水川乌祛风湿,温经散寒止痛〔大毒〕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有毒木瓜舒经活络,和胃化湿〔2〕祛风湿热药秦艽祛风湿止痛+通络,退虚热,清虚热防己 +利水消肿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雷公藤孕妇忌用,熬1-2小时〔3〕祛风湿强筋骨五加皮祛风湿,强筋骨,补肝肾+利尿桑寄生 +养血安胎狗脊 +温补固射,绒毛外用止血〔五〕化湿药藿香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佩兰 +化内湿苍术燥湿运脾+祛风散寒,发汗解表厚朴 +行气消痰,下气除满砂仁化湿行气,温中〔中下二焦〕+止泻,安胎豆蔻〔中上二焦〕+止呕草果燥湿温中,除痰截疟〔六〕利水渗湿药(1)利水消肿药茯苓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利而兼补,宁心安神薏苡仁 +健脾,利而兼补,除痹,清热排脓猪苓 +泽泻 +泻热香加皮有毒,利尿消肿,祛风湿止痛,强心利尿(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祛痰滑石 +清热解暑,外用收湿敛疮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海金沙 +止尿道痛,利水消肿〔包煎〕通草 +清肺热,通气下乳石韦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地肤子 +清热利湿,止痒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逐痹(3)利湿退黄茵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疗疮金钱草 +消肿,利尿通淋虎杖 +活血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热通便〔七〕温里药附子补火助阳〔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肉桂〔命火〕 +温通经脉,引火归原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高良姜 +温中止呕,止痛吴茱萸温中散寒止痛+疏肝下气,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小茴香 +理气和中丁香 +温肾助阳,降逆止呕花椒 +杀虫止痒〔八〕理气药陈皮行气〔升脾肺之气〕消滞+燥湿化痰,健脾青皮〔降肝胆之气〕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枳实〔脾胃〕 +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肝胃〕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香附 +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肝〕乌药 +温肾散寒〔肾〕沉香 +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川楝子行气止痛+清肝火,泻郁热,杀虫,疗癣荔枝核 +驱寒散结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柿蒂降气止呕〔九〕消食药山楂消食化积〔油腻〕健胃+行气散瘀神曲〔面食〕 +和胃,解表麦芽〔淀粉〕 +回乳消胀,疏肝解郁稻芽〔淀粉〕 +开胃莱菔子〔气滞〕+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完谷〕 +涩精止遗,通淋〔十〕驱虫药使君子杀虫〔蛔虫,蛲虫〕+健脾除疳苦楝〔蛔虫,钩虫,蛲虫〕+疗癣槟榔〔绦虫〕 +行气消积,利水,截疟,缓泻通便雷丸〔绦虫〕 +消积榧子 +消积,润肠通便,润肺止咳〔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胆退黄,降血压+作用强小蓟 +利尿地榆凉血止血〔下焦〕+解毒敛疮槐花〔肝〕 +清肝泻火侧柏叶 +收敛止血,化痰止咳,助补肝肾,生发乌发白茅根 +清热利尿,清肺胃热(2)化瘀止血药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茜草 +凉血止血,活血痛经蒲黄 +利尿通淋,活血祛瘀(3)收敛止血药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仙鹤草 +止痢截疟,解毒杀虫,补虚强壮棕榈炭 +止泻止带血余炭 +散瘀止血,利尿(4)温经止血药艾叶温经止血〔下焦〕+散寒调经,安胎炮姜〔中焦〕+温中止痛〔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芎活血止痛+行气,祛风延胡索 +行气五灵脂 +化瘀止血〔包煎〕,人参畏五灵脂郁金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性寒〕+清心凉血,利胆退黄,解郁姜黄〔性温〕+通经止痛,外散风寒湿邪行肢臂活血除痹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没药 +散血化瘀(2)活血调经药丹参活血调经〔性寒〕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川芎〔性温〕 +行气,血中气药,祛风止痛,上行头目红花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少用活血,多用破血,长于通利血脉桃仁 +润畅通便,消内痈,止咳平喘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牛膝 +通经〔祛瘀力强〕,利水通淋,补肝肾,强筋骨,引火下行鸡血藤 +补血,舒经活络(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小毒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大毒,0.3~0.6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骨碎补破血续伤,补肾强骨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敛疮(4)破血消癥药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 +水蛭同学通经,逐瘀消癥〔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1)温化寒痰药法夏燥湿化痰〔脏腑脾胃湿痰〕,外用消肿止痛+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天南星〔经络风痰〕 +祛风解痉禹白附〔祛风痰〕 +祛风止痉,解毒散结白芥子祛痰〔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旋覆花〔下气祛痰〕+降气行水化痰,降逆止呕〔包煎〕白前降气化痰,性微温(2)清化热痰药川贝清化热痰,散结消肿+润肺止咳〔微寒〕浙贝 +〔寒〕清热瓜蒌清化热痰+润燥化痰,宽胸散结,润畅通便竹茹 +除烦止呕,凉血止血天竺黄 +清心定惊前胡祛痰〔降气祛痰〕+疏散风热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载药上行,宣肺气通二便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昆布 +黄药子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海蛤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3)止咳平喘药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畅通便+宣肺降逆,长于宣肺苏子 +降气化痰,长于降气百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杀虫灭虱紫菀 +长于化痰款冬花 +长于止咳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呕,上可清肺热降肺气,中可清胃热降胃气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重在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凉血清肝葶苈子 +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兼泻大便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带缩尿〔十四〕安神药(1)重镇安神朱砂镇惊安神+清心,解毒,忌火煅,毒磁石 +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无毒龙骨 +平肝潜阳〔生用〕,收涩顾敛〔煅用〕琥珀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忌火煅(2)养心安神酸枣仁安神〔养心安神〕+敛汗生津,养心阴,益心肝之血柏子仁〔养心安神〕+润畅通便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远志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交通心肾〔十五〕平肝熄风药(1)平抑肝阳药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珍珠母 +安神定惊,外用燥湿收敛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潜阳补阴,软坚散结,制酸龙骨 +收湿敛疮生肌代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打碎〕刺蒺藜 +疏肝解郁,祛风明目,祛风止痒罗布麻 +清热,利尿(2)熄风止痉药羚羊角平肝熄风止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清肺止咳〔性寒〕钩藤 +清热,定惊〔后下〕天麻 +祛风通络〔性平〕牛黄凉肝熄风,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性凉〕地龙熄风止痉定惊,无毒力缓+通络,平喘,利尿,清热僵蚕 +祛风止痛止痒,化痰散结全蝎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毒+性平蜈蚣 +力猛性燥珍珠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十六〕开窍药麝香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催产冰片 +清热止痛,性微寒,宜热痹苏合香 +温通辟秽,止痛石菖蒲 +化湿和胃,宁神益志,豁痰辟秽〔十七〕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大补元气,安神益智党参 +补血,补益中气太子参 +润肺,性略寒凉〔清补之品〕西洋参补气生津,养阴,清热〔清补之品〕黄芪补脾益肺+升阳举陷,益胃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人参 +安神益智,补心,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白术补脾止泻+健脾益气,燥湿利尿,固表止汗,安胎山药 +益气养阴生津,平补肺脾肾,固精止带白扁豆 +健脾和中,化湿,消暑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虚证〕,固表止汗,安胎苍术 +运脾泻有余〔实证〕,祛风发汗,明目甘草补脾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大枣 +养血安神,缓和药性蜂蜜 +缓急止痛,润燥,解毒(2)补阳药巴戟天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益精血淫羊藿 +仙茅 +散寒,补火温脾止泻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壮阳,降血压,缩尿续断 +行血脉,止血,疗伤续折补骨脂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偏脾〕益智仁 +温脾开胃摄唾〔偏肾〕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菟丝子 +止泻,安胎蛤蚧补肾阳,补肺肾定喘咳+益精血冬虫夏草 +平补阴阳,止血化痰紫河车 +益精血,养血补气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顺畅通便+性平鹿茸补肾阳,强筋骨,益精血,调冲任,托疮毒(3)补血药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散寒止痛,润畅通便,白芍 +柔肝缓急止痛,平抑肝阳,敛阴和营止汗赤芍 +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泻肝火熟地黄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滋腻〕制首乌 +收敛固肾生首乌 +截疟解毒,润畅通便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滋腻〕龙眼肉补益心神,养血安神(4)补阴药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 +补气,化痰石斛 +清热麦冬滋阴清肺,润燥生津,润畅通便+滋胃阴,清心除烦〔心肺胃〕〔滋腻性小〕天冬 +滋肾阴,清热强〔肺肾〕〔滋腻性大〕玉竹养阴润肺止咳+益胃阴,生津〔不滋腻恋邪〕黄精 +益胃阴,平补肺脾肾,气阴双补百合 +清心安神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旱墨莲 +凉血止血女贞子 +明目,退虚热,乌发龟甲滋阴潜阳熄风,退虚热+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固精止血鳖甲 +软坚散结〔十八〕收涩药(1)固表止汗药麻黄根固表止汗+浮小麦 +益气,除热(2)敛肺涩肠药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涩肠止泻+涩精,敛汗,滋肾阴宁心安神,生津止渴,五倍子 +涩精,敛汗,降火,收敛止血,收湿敛疮乌梅 +安蛔止痛,炒炭止血,生津止渴,外用消疮诃子 +下气利咽开音肉豆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白豆蔻 +芳香化湿,温胃止呕赤石脂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敛疮生肌(3)固精缩尿止带药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海螵蛸 +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金樱子 +涩肠止泻莲子益肾固精缩尿,健脾止泻止带+养心安神,交通心肾芡实 +除湿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标本兼顾〕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泻,止血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续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中药学横向总结•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妇科活血调经之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疥疮之要药:硫磺•良药•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白头翁•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良药:砂仁•治湿热淋痛之良药:滑石•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良药:木通•理气良药:沉香•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三七•补肝肾、益精血为滋补良药:何首乌•治崩漏带下之良药:乌贼骨•佳品•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外用治头虱、体虱之佳品:百部•治心经热盛神昏谵语之佳品:羚羊角•活血通经、止通之佳品:麝香•平补气阴之佳品:山药黄精•阴阳并补之佳品:山茱萸菟丝子•肝肾亏虚胎漏或胎动之佳品:杜仲•肾阳不足、精血亏虚之佳品:蛤蚧•内科补血之佳品:当归•圣药•“呕家圣药”: 生姜•“疮家圣药”: 连翘•通用药•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治风通用药:防风•治痹证通用药:秦艽•经典用语•“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夏月麻黄”:香薷•“斩关夺门之功”:巴豆•“将军”:大黄•“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血中之气药”:川芎“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祛瘀生新”:桃仁•“引血、引火下行”:牛膝•“风药中之润剂” 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病证选药•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菟丝子〔肾虚〕•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胃火牙痛:石膏•阴署证:香薷•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项背强痛:葛根•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太阳头痛:羌活•阳明头痛:白芷•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鼻渊头痛: 辛夷苍耳子细辛•引产: 天花粉•无汗骨蒸:牡丹皮•有汗骨蒸:地骨皮•梅毒:土茯苓•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鸡眼赘疣:鸦胆子•回乳:芒硝〔外用〕麦芽•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蚕沙•膏淋:萆薢•血淋:蒲黄•虚寒呃逆:丁香•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肺胃出血:白及•手足皲裂:白及•脱发: 侧柏叶〔外用〕•阴疽流注: 白芥子•痨嗽及百日咳:百部•噤口痢:石菖蒲•休息痢:鸦胆子•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口中甜腻:佩兰•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喉痹:络石藤灯心草•口疮:吴茱萸•龋齿疼痛:筚拨•手足皲裂:白芨•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亡阳证:附子干姜•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泻痢里急后重:木香•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绦虫证: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风痰证:天南星•滑脱诸证:龙骨牡蛎•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证:西洋参•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烫烧伤:四季青紫珠地榆虎杖侧柏叶•脱发:侧柏叶•疟疾:柴胡青蒿草果鸦胆子槟榔何首乌常山•胸痹:薤白•通经下乳:路路通关木通通草漏芦王不留行穿山甲冬葵子•梅毒:土茯苓•脾胃虚寒吐泻:砂仁•血淋涩痛:石韦蒲黄•乳痈:蒲公英漏芦丝瓜络远志•肺痈:鱼腥草薏苡仁栝楼•肠痈:红藤败酱草牡丹皮络石藤薏苡仁栝楼大黄•梅核气证:绿萼梅紫草半夏紫苏•暑湿吐泻:白扁豆高血脂症:山楂蒲黄姜黄没药•降血压:杜仲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车前子罗布麻。

中基笔记3

中基笔记3

●膀胱的贮尿排尿最主要依赖于何脏功能肾的气化●肾与血液循行没有直接关系●津液具有滋润作用的机制是其成份以水为主●血液不属于津液的范畴●具有统率、联络、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奇经●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宗气●齿属于哪一行水。

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属水●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肺主宣肃●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百家争鸣最活跃的时期是宋金元●因虚致实,并非意味着正气来复,而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又导致新的实邪停留●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如何?正气未衰,抗邪有力●与女子胞关系最密切的是哪两条经脉冲脉任脉●计算法还原法不属于中医学的一般思维方法●血液的生理功能濡养全身脏腑组织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剧烈吐下可引起的病理变化气脱液脱血脉空虚●寒热病性之所以发生转化,主要是由于病邪_______从化______的缘故。

●语言不妥,处方文字不规范、误治、操作不当是_____医过_______的形成原因;语言不妥对病人造成的损害与_________七情致病特点________相近。

●气逆病变多由于______情志内伤_____,或因_____饮食冷热不适_____,或因外邪侵犯,或因痰浊壅滞所致。

●津液化为尿液排出,主要依靠_____肾的气化_____和______肺的通调__功能,故上述两脏功能减退,均可导致水液过多贮留于体内,发为水肿。

●就影响男女生殖机能而言,若肝失疏泄,可见男子_____精闭或射精不畅_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月经不畅或痛经__________;肝疏泄太过,致相火偏亢,可见男子________早泄或遗精__________,女子_______月经过多_______。

●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使“阴”亢盛所致的一类疾病。

由于阴能制阳,故阴胜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藏而不泻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的医家是张仲景●七情可影响各有关脏腑,但最主要影响心●疾病复发的基本条件包括哪些方面?1)、病邪犹未尽除;2分2)、正气已虚,尚未复常;2分3)、在诱发因素作用下,引起复发。

中基笔记

中基笔记

●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宗气●称为“作强之官”的脏是肾●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的是三焦●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液●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真实假虚●病理“从化”与下列何种因素关系密切病人体质●气机失调主要包括气滞气闭气脱●易耗伤津液的病邪有燥邪暑邪●与宗气分布密切相关的脏是心肺●脏腑疾病传变,主要表现为哪几种形式形体脏腑表里传脏腑之间相传●津液与气血功能失调的病理变化是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疠气的致病特点有传染性强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一气一病,症状相似●喉为________ 肺__________之门户●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___出血___,即____离经之血_____。

●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____正虚为主__为主, 又兼挟_实邪结滞于内___的病理状态●舌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主司味觉______和______ 表达语言___________。

●气陷的病变多由_____气虚病变____发展所致, 其病机与___脾气虚损_关系最为密切。

●五脏病变按相生规律传变时,____母病及子___轻浅;___ 子病及母___ 病情较重。

●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一是__脏腑功能正常_ ,二是___物质来源充足__●阳气不足一般以____脾肾阳虚______为主, 其中尤以__ 肾阳虚衰___最为重要。

●人体之气是怎样生成的?人体之气,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1分)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2分)通过肾、脾胃、肺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将三者有机结合而生成。

(2分)●心脾两脏生理上有哪几方面的关系?病理上常可形成哪些病证?心脾两脏生理上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

(2分)心脾两脏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常可形成以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等为主要见病的“心脾两虚”之病理变化。

(3分)●疠气形成与疫病流行与哪些因素有关?答:①气候反常(1分)②环境污染(1分)③饮食不洁(1分)④预防隔离工作不好(1分)⑤社会因素影响(1分)。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提出了“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何伯斋他提出来:“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作为臣药来讲,它就有两个涵义。

第一个涵义,臣是辅助君药的,加强治疗主病、主证作用的药物。

臣药的第二个涵义,是针对重要的兼病和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第一类叫佐助药。

这个佐助药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这种药物。

佐助药还有一个涵义(是)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第三类,反佐药。

第一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

这个时候配用少量,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和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同。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那治疗当中它起作用,什么作用?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经,又叫引经报使。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

这引经药是引领、带领,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太阳经的羌活、藁本;阳明经的白芷、葛根;少阳经的柴胡、黄芩;太阴经的苍术;少阴经的细辛;厥阴经的川芎、青皮。

这是一般比较公认的。

使药里边还有一类药是调和药。

调和药(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应该说矫味剂、赋型剂都是属于使药,都是属于次一等的使药的地位。

这样,君药是一个定义,臣药是两个定义,佐药(是)三个定义: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使药,现在这里一般是分两个:调和药、引经药,如果加上矫味药、赋型药,赋那就四个了,那就一、二、三、四,君、臣、佐、使。

在君、臣、佐、使的运用上,有哪些注意问题?第一个,君药不可缺。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考前必背之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中医诊断学1.称“庭”的是:额。

2.称“藩”的是: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2.筋之精为:黑睛。

33.骨之精为:瞳仁。

34.血之精为:眼络。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中医考研中基中药方剂考前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中基中药方剂考前知识点总结

中医考研中基中药方剂考前知识点总结还剩不到一周时间以前考试前总会有老师在你耳边絮絮叨叨说一堆小知识点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考前背背就能拿分的知识点包括中基、中药、方剂一起来复习一下吧中基四大经典重点内容《黄帝内经》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典籍;2.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与源泉;《难经》提出“寸口脉诊”《伤寒杂病论》1.第一本辨证论治的专著;2.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神农本草经》1.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2.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上、中、下三品;3.提出“四性五味”理论及“七情和合”;4.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药原则;第一部×××第一部脉学专著: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药呕家圣药:生姜风药之润剂:秦艽疮家圣药:连翘乳痈要药:蒲公英肺痈要药:鱼腥草泻痢要药:白头翁水肿要药:茯苓黄疸要药:茵陈调理脾肺气机要药:陈皮烫伤要药:地榆头痛要药:川芎伤科要药:三七肝风内动惊痫抽搐要药:羚羊角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咽喉肿痛之要药:山豆根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咳喘要药:杏仁安胎要药:苎麻根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特殊剂量(重点药物)巴豆霜:0.1—0.3g(有大毒)马钱子:0.3—0.6g朱砂:0.1—0.5g牛黄:0.15—0.35g(散)麝香:0.03—0.1g(丸散)羚羊角粉:0.3—0.6g(散)甘遂:0.5—1g冰片:0.15—0.3g芫花:1.5—3g(散)方剂#治法“逆流挽舟”——败毒散“通因通用”——①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②芍药汤中大黄③桂枝茯苓丸“寒因寒用”——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热厥)“酸甘化阴”——①四逆散中白芍、炙甘草②小建中汤中芍药、饴糖“辛甘化阳”——小建中汤申桂枝、饴糖“透热转气”——清营汤中银花、连翘“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中芍药、丹皮“苦寒直折”——黄连解毒汤“火郁发之”——①凉膈散中薄荷、竹叶②龙胆泻肝汤中柴胡③清胃散中升麻“以泻代清”——凉膈散中大黄、芒硝“甘温除热”——①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②当归补血汤③小建中汤“培本清源”——大补阴丸“少火生气”——肾气丸滋水涵木,清金制木,培土荣木——一贯煎滋水涵木——镇肝熄风汤“培土生金”——①泻白散②参苓白术散③麦门冬汤④清燥救肺汤“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杏苏散有代表性的句子★仲景群方之冠——桂枝汤★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行血-芍药、当归;调气-木香、槟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六味地黄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肾气丸★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一贯煎★此疡门攻毒第一方也、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仙方活命饮。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用中药药材经过某种比例、方法制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药效和剂型的药物。

根据制剂方法和使用特点,方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糖浆、膏剂、胶囊剂、注射剂和酒剂等多种类型。

1. 汤剂汤剂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而成的液体制剂,常见的有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

2. 丸剂丸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后制成丸状的制剂。

比较常见的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等。

3. 散剂散剂是将药材研成细粉后直接服用的制剂,如葛根散、三七散等。

4. 丹剂丹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再用黄酒炒制干燥而成的制剂,如逍遥丸、归脾丸等。

5. 糖浆糖浆是将药材煎煮后加入糖、蜜等成分制成的浓稠液体制剂,如川贝糖浆、桔梗糖浆等。

6.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后,加入油脂或凝胶类物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如逍遥膏、乌梅丸等。

7.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填充于胶囊中,便于服用和吸收,如当归胶囊、灵芝胶囊等。

8.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药物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的制剂,如益母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

9. 酒剂酒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白酒或米酒浸泡一段时间制成的制剂,如当归酒、蛇胆酒等。

二、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中药治疗的配伍规律,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方剂的配伍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特点、病证的不同而灵活运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剂的特点(1)多味配伍:方剂常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综合调理的作用。

(2)疏泄解酸:方剂的配伍要有通窍利气、疏泄解酸的作用,达到疏窍、利气、解郁的效果。

(3)标本兼治:方剂的配伍要针对病因和表里的虚实缺陷,思考病证的病位,辨证斟酌,标本兼治。

(4)用药对应:方剂的用药要有对应关系,按辩证斟酌,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

三、方剂的配伍原则1. 辩证求因配伍原则要根据辨证斟酌,辩证求因,从疾病的致病原因出发,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中药。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中基方剂中药笔记

中基方剂中药笔记

湿,通窍止痛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舒肝解郁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引产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夏枯草:清肝火,降血压通便清热燥湿药:毒,凉血止血毒,退热除蒸胆火痢,止带明目尿解毒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药:风热热,消痈散结散结,利湿通淋痈散结消肿疮祛风湿散寒药解表威灵仙:祛风湿,消骨梗,消痰水定惊止痉胃祛风湿清热药清虚热,退湿热水消肿络,清热解毒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祛风湿,利尿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安胎。

佩兰:化湿解暑喘呕,止泻安胎止呕小毒。

经蒲黄:化瘀止血,利尿 收敛止血药: 肌消积,止痢杀虫 利尿温经止血药: 痛 经,安胎 痛痛 肿生肌 肌 止血活血调经药: 痈,安神 痛活血化瘀,半夏:有毒。

燥湿化痰,燥湿化痰,燥湿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止呕白前:降气化痰 热脓 止咳,消肿散结 散结结,润肠通便呕窍 定惊 肿 肿开音,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药杏仁:有小毒。

润肠通便喘,润肠通便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 紫苑:润肺化痰止咳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降逆,凉血止血熄风止痉药: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天麻: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平喘,利尿全蝎:有毒。

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蜈蚣:有毒。

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白僵蚕: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经,止痛催产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党参:益气生津养血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太子参:补气生津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淫羊藿: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仙茅:有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塊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肝者, 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廩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2.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睥胃者,食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3.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4.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1-3),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6.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拔;枯;揭;落。

7.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咼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泻之于内。

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8.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精神乃央。

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中药学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3.砒石:0.002-0.004g,雄黄:0.05-0.1g,巴豆:0.1-0.3g 甘遂:0.5-1g,鸦胆子:0.5-2g,川乌:1.5-3g,雷公藤:10-25g,雷丸:6-15g,牛黄入丸散0.2 —0.5g,麝香入丸散0.06 —0.1g不宜入煎剂,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0.3—1g忌火煅,羚羊角磨汁或研粉服0.3 —0.6g克,煎服1 —3g,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甘遂入丸散剂 0.5— 1g 辛温解表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禾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肌,脉,助阳化气紫苏:发汗解表,中,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中,禾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痛,止痉,止泻羌活:祛风散寒,痛。

白芷:解表散风,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苍耳子:有小毒。

祛风除湿,通窍止痛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辛凉解表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舒肝解郁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散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引产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降血压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清热燥湿药:黄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椿皮: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多食苦,则皮槁而毛多食辛,则筋急而爪多食酸,则肉胝而唇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解表药I行气宽温中止化湿和透疹消胜湿止胜湿止通窍止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泻火定惊贯众:有小毒。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杀虫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鸦胆子:有小毒。

清热解毒,治痢截疟,腐蚀赘疣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土茯苓:清热解毒,通利关节熊胆: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清热凉血药: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解毒清虚热药:青蒿: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白薇:清热凉血,利水通淋,解毒疗疮地骨皮:降火银柴胡:胡黄连:清湿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荔枝核:行气散结,散寒止痛佛手: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辟秽,消肿柿蒂:降气止呃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神曲:消食和胃麦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胀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消食健胃,固精止遗,化结石消食药驱虫药苦楝皮:有毒。

杀虫疗癣白水,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补阳药: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 祛风湿淫羊藿: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仙茅:有毒。

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益智仁: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 润肠通便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续断: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蛤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咳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补血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何首乌: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补阴药: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百合:养阴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天冬:养阴润燥,津,润肠石斛:养胃清热,津玉竹:滋阴润肺,渴黄精:润肺滋肾,气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墨旱莲:滋阴益肾,凉血止血女贞子:补益肝肾,乌须明目龟板: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固精止血,养血补心鳖甲:咸寒,归肝肾经。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敛肺涩肠药: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安蛔止痛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利咽开音肉豆蔻:涩肠止泻,行气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敛疮生肌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莲子:益肾固精,补脾止泻,止带养心芡实: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

方剂学解表齐U I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发表解肌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热功效蓉,蜜为丸法堪宗。

夸,饮内停用无差。

硝滋阴秘此方地热结舟肠腑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功,半夏用黄苓加姜此方宗。

玉热重恶总能胡,是阳郁奏效奇。

柴,肝养血热能排。

鸣又实连大枣阳而和加并外清火生生津止补脾益温中收敛阳 服之姜, 痛吐泻 可回阳。

六 加麝厥有奇芍血虚方乐陶 凝,地鹿胶 甘草从。

四君子汤:四 义,参术茯苓甘 以夏陈名六君,祛 豆 桔梗 服益脾 术 劳倦虚外感制亢 枣 效如 黄, 归川楝 是妙方。

地 麦冬 血肺家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赤 芍時,归尾通经佐地龙, 伤。

补阳: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 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 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 此方魁。

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 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 皮苓泽添桂附,引火归原 热下趋。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山萸斛,麦味菖 蒲远志服,欢蓉桂附巴戟 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固涩剂 固表止汗 牡蛎散:牡蛎散内用黄 1^,小麦麻根合用宜,卫 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 见效奇。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 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 痢早煎尝。

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 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 枣生姜为丸服,五更肾泻 最相宜。

桃花汤:桃花汤中赤石 脂,干姜粳米共用之,虚 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 最易施。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荧 莲须,疾藜龙骨与牡蛎, 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 精止滑遗。

桑螺躺散:桑螺躺散治便 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 蒲远志当归入,补肾宁心 健忘除。

固崩什荒固冲汤:固冲汤中用术 1^,龙牡芍萸茜草施,倍 子海躺棕櫚炭,崩中漏下 总能医。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 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 热可复康。

养心安神酸枣仁汤:酸枣二升先煮 汤,苓知二两用之良,茸 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 入梦乡。

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 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 苓共养神。

理气剂I行气越鞠丸:越鞠丸治六般 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苍 時香附兼梔曲,气畅郁舒 痛闷伸。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 川茸,枳壳陈皮草香附, 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 痛皆能除。

四磨汤:四磨饮子七情 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 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 易人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