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二解题1、关于元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3、关于《西厢记》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三唱词赏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学生活动】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明确】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西风紧“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侧面描写(内心活动)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四总结全文《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五课后作业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送别诗组教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送别诗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师导:PPT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2、议一议:•同学们,六年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你们即将踏入新的学校见到新的老师,你们想对自己的老师、同学说些什么?一、明确主题1说一说:你读过哪些送别诗:学生说-----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念友人深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浸透着和友人厚谊与不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诵读诗题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走进古诗词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PPT1、读古诗•2、知作者•3、解诗意•4、悟诗情•2、诵读古诗•3、解释题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4写作背景: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到扬州,北上洛阳。
被贬在江宁(今江苏南宁)任职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践行,并写下这首诗。
小学拓展《送别》(教案)
小学拓展《送别》(教案)《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包括诗人、创作背景等;2. 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送别》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2. 把握好朗读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三、教学准备1. 录音或视频设备;2. 幻灯片或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送别》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和诗人的表达情感。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诗歌(15分钟)给学生发放《送别》的诗歌原文,并让他们跟着录音或视频一起朗读。
然后,老师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内涵。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你认为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 诗歌中的意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你在诗中有没有感受到其他情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并引导他们用具体的诗句或意象支持自己的观点。
4. 朗读与韵律(15分钟)让学生重新朗读《送别》,并在朗读过程中特别关注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提醒学生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停顿和重音,加深诗歌的感染力。
5. 感悟与写作(20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重要的离别场景,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别离中的情感和感悟。
然后,让他们试着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6. 展示与分享(15分钟)请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短文。
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给予简短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7. 总结与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送别》这首诗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在朗读中有什么收获?- 你在写作中遇到了哪些挑战?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因此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因此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送别诗教学方法作者:丁红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年第10期[摘要] 送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绘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送别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在送别诗的常见类型上,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中所饱含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送别诗的学习使情感得以升华。
[关键词] 小学语文;送别诗;情境教学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送别往往意味着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因此,古人将思念惜别之情寄托于诗词之中,使情感得以宣泄和升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离别诗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珍惜,能够尽可能设身处地去理解古人的感受。
学习送别诗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珍惜亲情、友情,这是送别诗教学所要完成的重要目的。
一、小学语文中送别诗的类型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送别诗类型还是比较多的。
从送别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和历史生活背景。
送别诗看起来是在表达送别的心情,仔细品读,却发现因诗人的性情与遭遇不同,送别诗思想倾向于情感格调往往有别。
因此,大致可以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和阔别等类型。
1.谢别谢别,顾名思义,是为了感谢别人而写的诗。
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为了感谢汪伦多日热情款待,离别之时所作的一首诗。
李白与汪伦两人原本并不认识,可是汪伦却非常仰慕李白的才华,所以盛情邀约,李白到了之后又非常热情地款待。
因此,临别之时,李白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诗人李白非常自然地作诗一首,表达了内心的感谢之情。
正如前面所讲,本来陌生的两个人却能像故交一样相处,这真的非常难得,所以,李白对汪伦就倍加感激。
在这首诗里,李白用一个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来形容汪伦对自己的热情招待,非常形象地让读者感受到这种情谊之深。
2.恋别什么是恋别呢?在这里,恋别并非恋人之间的分别,而是诗中传递出的浓浓依恋之情。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送元⼆使安西》是唐代诗⼈王维创作的七⾔绝句。
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氛;后⼆句转⼊伤别,却不着伤字,只⽤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送元⼆使安西》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送元⼆使安西》原⽂ 送元⼆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 西出阳关⽆故⼈。
注释: 元⼆:姓元,排⾏第⼆,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渭城:即秦代咸阳古城,汉改渭城。
朝(zhāo)⾬:早晨下的⾬。
浥(yì):湿。
客舍:驿馆,旅馆。
柳⾊:柳树象征离别。
更尽:再喝⼲,再喝完。
阳关:在今⽢肃省敦煌西南,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故⼈:⽼朋友。
译⽂: 渭城清晨的细⾬打湿了路边尘⼟,客舍边的杨柳愈发显得翠绿清新。
劝君再饮下这杯离别的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再难遇到故⼈。
【篇⼆】⼩学三年级语⽂《送元⼆使安西》教案 教学⽬的 1、认识2个⽣字,会写2个⽣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课⽂。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导⼊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诗吗?谁来背⼀背?(⽣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诗的作者李⽩为什么写这⾸诗。
(因为李⽩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来送他,李⽩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送元⼆使安西) ⼆、学习古诗 (⼀)复习学习古诗的⽅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小学语文_依依惜别情---送别组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依依惜别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发对送别诗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搜集并阅读送别诗及送别文章,继续品味送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发对送别诗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搜集并阅读送别诗及送别文章,继续品味送别之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传递着诗人内心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都是送别诗,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传递信息也很困难,所以古人常用送别诗来传递友情,倾诉心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送别诗,用心去聆听古人离别时的真挚情感。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魅力。
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下面让我们走进第一首送别诗,谁想来读读这个诗题?通过读诗题你有哪些发现?课前同学们通过预习单,查找了广陵和黄鹤楼的资料,谁想为我们介绍下?通过读诗题,查资料。
我们知道了: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去,这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
让我们走进名楼---黄鹤楼。
2.分层次读古诗A.课前同学们初读了古诗,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朗读情况,谁想来读古诗,B.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我们合作着读一读, C.谁带着感觉再来读一读?【设计意图:分层次读古诗,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情1.想象画面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读出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诗文,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理解“烟花”A.孩子们,刚才你们说到了繁花似锦,你们从诗句中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烟花”是什么意思?B.此时的长江两岸,春意盎然,让我们去看一看。
C.在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诗人的老朋友却要远去,如果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你会对你的老朋友说些什么?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3.体会不舍之情A.通过这两句诗,你又从哪个词想象出怎样的画面?体会怎样的情感?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完整版)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别古诗小学阶段教案
送别古诗小学阶段教案教案标题:送别古诗小学阶段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2. 能够欣赏和理解古代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古诗。
教学准备:1. 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代送别诗,如《登鹳雀楼》、《送别》等;2.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以便展示和讲解;3. 提前准备一些小学生熟悉的送别场景或情境的图片,如离别时的场景、朋友之间的分别等;4. 准备一些小学生易于理解和模仿的古诗句,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展示一些古代送别诗,引发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2.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主体活动:3. 指导学生阅读选取的古代送别诗,帮助他们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离别时的情感;5.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送别场景或情境的图片,让他们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其中的情感;6. 引导学生模仿古代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创作自己的送别古诗;7. 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活动:8. 回顾学习过程,让学生总结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9. 强调学生通过创作送别古诗,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10. 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创作古诗,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古诗,可以以其他主题进行创作;2.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或演讲比赛,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3.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送别诗,扩展他们的文学知识和审美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包括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进行小组或班级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评估他们对古代送别诗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小学语文六年级《送别古诗》教案
小学六年级“送别”古诗教学设计(北师大版语文六下第七单元)教学内容: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下第七单元《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及《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材简析:六下教材第七单元编写的两首唐人所写的送别诗——《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同类异质,既具备唐人送别诗中“先点别景,次写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共同特点,又因诗人经历、思想性格、风格的差异,描写的景、抒发的情都是不同的。
这两首诗非常适合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唐人送别诗的一般性特点。
再增加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样本,探究送别诗中景与情关系的多样、借景抒情的多种形式。
而古诗最为重要的言语实践活动便是“读”。
准确响亮地畅读,可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调动感官想象的说读,可读出古诗的形象与情意;求同存异地比读,可读出古诗的文体特征与表达手法;富有韵味地吟读,则可将古诗的意蕴与自己丰富的体会进一步地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回顾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对古诗的学习:三年级上册之前,古诗未出现在主体课文,多出现在“语文天地”中“读一读,背一背”栏目中。
教学时以背诵积累为主,在朗读中领会五言、七言的节奏,通过朗读、想象、绘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
从三下开始,古诗作为主体课文开始出现。
三下,《古诗二首》一课,学习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提出不懂问题。
四上,《古诗二首》一课,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大致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思和大自然的热爱。
四下,《古诗二首》一课,初步理解诗中的写作方法和包含的哲理。
五上,《古诗二首》两课,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古诗的写法特点。
体会诗歌的抒发的感情,尝试品味诗歌的韵味。
引导学生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步骤自读古诗。
五下,《古诗二首》两课,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作者:朱伶俐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0年第10期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最大的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师生围绕着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探究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
以送别诗为例,抓住“送别”这个议题,我们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由景及情,将其分为晓背景、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四点,运用比较和迁移的阅读策略,将具体的教学定为群诗送别之因的知晓、群诗送别之法的理解、群诗送别之景的对比、群诗送别之情的体会,深度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明白送别诗的意义所在。
下面,我便以这几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送别之因——对群诗写作背景的知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对友情甚为珍重,“多情自古伤离别”,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一别之后,真的是此去经年,不知何时才能相逢,因此创作出了许多的经典送别诗篇。
朋友间分别的原因多种多样,导致诗人在作品中寄托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了不同的情愫。
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对比梳理背景的方法,让学生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分别、作者表达的不同思想和情感特征进行初步感知。
例如,在以送别诗为主题的群文教学模式下,我将《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作为阅读对象,在初步阅读和小组交流作品后,学生小组合作可以总结出:《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友人到偏僻荒凉之处为官;《别董大》是友人被贬离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友人到繁华之地为官;《赠汪伦》是受到朋友热情款待,踏歌相送之后所作。
在此之后,学生对离别原因各异、情感基调的不同分别概括:诗人抒发友人被贬或去偏僻之处时的惆怅之情;友人去繁华之地或受到热情款待离别后的愉悦之情。
如此,学生对古人在不同情境下离别所具有的不同感怀有了初步感知,深化了其对古诗之情的一体性理解。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1一、议题: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2.读诗文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明诗意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2)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4.悟诗情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师:学生填写表格(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三)阅读概览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
品意向之美,悟送别情深——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的送别诗教学【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统编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的古诗教学内容。
在这之前,学生已接触过多篇送别诗,分别是一年级下册园地积累《赠汪伦》,二年级下册园地积累《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四年级上册园地积累《别董大》,四年级下册课文《芙蓉楼送辛渐》,五年级下册园地积累《送孟浩然之广陵》,随之就是这篇《送元二使安西》。
【文本品读与设计思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同属于五年级下册相邻两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悲壮式惜别,也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心驰神往式的惜别。
重要的是,两位作者同属开元盛世之时,作品不仅仅只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的深情,更是典型的盛唐气象。
首先,两首诗的意境都眼界阔大,顺流下扬州的滔滔江水与天际孤舟;驰马出阳关的茫茫塞外与古都渭城,都是那么辽阔悠远。
其次,用词上都色彩亮丽,烟花三月,碧空白帆,柳色青青,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再次,诗句尾字的“楼、州、流”“尘、新、人”,都那么韵脚悠扬。
诗中到处充斥着深挚的友情,而句中又不着“友情”这个字眼,都巧妙地融在自然景物与人物言行的描写之中,恰恰“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含吐不露而为贵”。
基于此,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保持诗的完形存在,摒弃逐字逐句的诗意讲解,初步认知送别诗常用景物“柳”“水”“舟”,诵读中体会诗人情感,品味意象之美;激发对唐代送别诗和李白送别诗进行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导多种方法学诗词,促进用诗词习惯的养成。
【教学过程设计】一、学以致用,回顾学法,自学新知。
1. 同学们都背诵了许多古诗,那你会“用古诗”吗?(出示几组图片)面对此时此景,你能想到用哪一句古诗来描述?春雨图: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明月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景图:像这样的情景,如果你觉得用原句描述不恰当,我们也可以化用、改用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深送别情——小学语文送别诗整合教学发表时间:2018-10-08T15:20:39.127Z 来源:《教育学》2018年9月总第153期作者:高宁[导读]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陕西省绥德师范附属小学718000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材共选择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和《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
这些古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送别好友时依依惜别之情。
现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古诗的特点,和阅读的连贯性,将送别诗专题对教材进行尝试整合,教学设计从课前,课堂,课后三部分来设计。
课前,将四首诗及注释整理在一起印发,让学生回家搜集三位作者的生平简介和古诗背景,也搜集唐诗中其他的送别诗名篇。
同时让学生根据资料注释自己理解诗句,尽量熟读成诵。
课堂上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的方式,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展开想象,读出诗里的故事情节;抓住意象和意境,品析词语,读出诗中的情感。
老师有效地提问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归纳。
以此理解了诗歌内容情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技巧,也培养了古诗阅读的兴趣。
课堂教学过程归纳如下:先由歌曲《长亭送别》导入,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会想到哪些送别诗呢?然后老师指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常遇之事,但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不够发达,通信也不方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此地一为别”,“各在天一涯”,相会杳无期。
这样,离情别绪就成了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所以在璀璨的中国古典文化里,送别诗便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样学生便知道古今的送别大背景实质性的不同,对接下来理解诗人们离别的愁苦会更深刻一些。
当学生回答到自己查找的送别诗时,老师适时地让学生诵读这些诗的题目,让学生仔细看看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学生马上就会发现,送别诗的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这便把送别诗与其他诗区分了开来。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细细读读题目,看还发现了什么不同的地方,然后带领学生小结,有的题目只点明了送别的对象,例如,李白诗《赠汪伦》、《送友人》,高适诗《别董大》;有的如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交代了送别的对象,还告诉了友人的去处;也有的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题目中,还交代了与友人分别的地点。
这样让学生明白,阅读中首先要关注诗歌的题目,抓住题目基本就抓住了诗歌的大概背景和内容大意了。
接着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入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诗文,抓意象,解诗意。
老师范读古诗,让学生安静地听,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气氛,感受诗歌的停顿,感悟朗读的语气。
然后引导学生集体朗读古诗,教师指导诗歌朗读的停顿,每句重读处,以及朗读语气,同时关注诗的韵脚,尽量读出诗的美的韵律。
接着设疑:“朋友奉命出使,王维设宴送别,诗中没写送别时的不舍,也没写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所有情却包含在一个字里。
学生会回答到“酒”。
此时老师顺势让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明白古代送别的一些习俗。
同时,让学生明白意象的概念。
可归纳总结如下:“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人深知朋友亲人一旦分别后再聚首很艰难,因此,设宴为友人饯行成为一种习俗。
我们的文人们特别珍视友谊,在离别时的酒宴上,“酒”便成了表达情谊的介质,一切愁绪都包含在杯里,浓浓的情意在化在诗行里。
临别之际那带着醉意的离情,就伴着酒气在一行行文字中流泻而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王维清早劝友人再饮一杯,这一杯浸透了诗人全部深挚情谊的浓郁的感情,不仅有依依惜别,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关心,也道出了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老师点拨,此时“酒”在诗里便带有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不再是普通的酒,在诗中就是意象。
此时再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引导学生抓住“酒”这个意象,在自己搜集的资料里查找与“酒”有关的诗歌来,来体会诗人们离别时内心缱绻。
学生有读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友人归,设宴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酒饮出了作者对友人的一份关切,一种惆怅。
这样渐渐进入了诗境,逐渐领会到了诗里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追问,“诗里除了酒这个意象外,送别诗中还常用哪些意象?”学生在自己搜集的资料里找寻,指出意象和例句,老师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送别诗里还有长亭、杨柳、夕阳等意象。
老师解释补充相关知识:古人有十里长亭送别的惯例,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古人也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这种在民间很流行,特别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了一种时尚。
“柳”的谐音是“留”,诗人赠柳表示留念,表达不忍分别,永不忘怀,也祝愿远别的人,能如柳随遇而安,很快地融入当地,一切顺遂。
因此诗中“柳阴”、“杨柳”、“折杨柳”等便是诗人借此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表达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例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王二使安西》),“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就是这样的。
此时,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王维诗的理解也不止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更教给学生学古诗的方法——抓住诗中意象,对理解送别诗是种不错的选择。
此时再让学生诵读,应该更有情味了。
学生有举手发问:“‘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这句诗中桃花潭,潭水,是不是意象?有啥作用呢?”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后指出是意象,诗中以水深比情深,借助桃花潭的水深形象性地表达了自己与汪伦友谊深厚,借助桃花潭的水清生动说明自己与汪伦真挚友谊的纯洁。
而且唱歌送别,也看出两人为人不俗于世,友谊不拘于形,显示了诗人的洒脱。
自然而又情真。
在此老师进一步指出,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东西,就需要借助一些物来表现。
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潭水”。
又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玉壶”,“冰心”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物,而指的是一种品质了。
诗人王昌龄借一爿玉壶、一颗冰心在告慰亲友,自己的操守坚贞,品格无暇,这比通常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再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古原上坚韧顽强的芊芊芳“草”是送别时所见之物,诗人更是借萋萋“春草年年绿”,来隐喻年年景同而“王孙”一去游不归。
于是离恨恰如春草,年年岁岁亦不绝啊!诗中春草是作者不尽情谊的物化,是作者绵绵不绝愁情的象征。
这样诗中之物又多了一层含义,需要同学仔细品味。
离别多是忧伤的,送别诗除了用意象,抒别离之情外,接着引导同学发现王维的这首诗还注重写景,学生描绘所写景色后,老师小结这景犹如一幅风格清冷的图画,难怪后人评价他的诗“诗中有画”!老师也就此提出问题,“诗中写景是离别时的情景,除此以外写这景还有没有什么别的情意?”学生经过讨论,踊跃发言,认为交代了送别的时间(清晨),地点(渭城客舍),环境气氛(下雨润湿了尘土,驿道两旁的柳树青翠,道路显得洁净),也为送别营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烘托出友人间离别时的留恋,不舍。
学生的理解带动了全场的气氛。
老师乘势让学生找找其他送别诗有没有写景之句,朗读出来,并说说是否也有《送元二使安西》里写景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的一句话,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学生有诗句可寻,有话可说,纷纷回答。
例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开首写景就描绘到日暮黄云,原野苍茫,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这晦暗寒冷的色调,郁结的是两人困顿不达之凄酸心境。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句写诗人自己看着朋友上船,扬帆而逝,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宽阔的江面,只有诗人独自伫立,翘首凝望,这是一幅雕塑般的影像。
而且在写景中诗人更显示了在朋友离开后的孤独,江头久久遥望不肯离去,这不正是不舍之情的行为吗?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也是作者心潮起伏的一腔牵念。
又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里“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诗句描绘了优美的画面:远远地群山,苍翠莽莽,一轮夕阳,横卧山巅,一位背负斗笠的高僧,渐行渐远,走向青山之中。
这是一幅静谧的山水图,是一幅恬淡的中国画。
这画面和李白送别孟浩然之景多相似,有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不舍之情。
静谧的环境,山林的高僧又暗示了诗人仕途失意,萌生了归隐之心。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也是借景抒情,将山水遐想成有离情别绪的有情之物,那聚集的眉头,满溢的泪水,是诗人面对离别时的表情,却巧妙地绘制在眼前的景色里。
最后大家归纳总结得出,写景既交代了送别的背景,也烘托了当时的气氛,更在景里蕴藏着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老师指出,这就是诗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上一层楼”了。
这时再进行指名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可达到声情并茂。
此时,我提出唱古诗,并播放央视《经典永流传》中郦波老师表演的《渭城曲》,学生全体被震撼了,不由得跟着唱了起来,课堂学习气氛推向又一个高潮。
由读到唱,培养学生的语感,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学习充满了无穷的趣味。
通过课堂学习,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了学习送别诗的方法,指出反复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法宝,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抓住题目,抓住意象,抓住写景的内容,这样诗歌基本内容和情感就把握了。
特别告诉学生,“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读诗还须关注时代,人离不开社会,诗亦有社会气象的影响。
昂扬孕育了奋进,繁荣带来了磅礴,腐朽只会有忧伤。
读送别诗,如果了解诗人们生活的时代,了解作者的性格,也可以看到诗的不同风格来。
如初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为送别,却格调高昂,气象壮阔,体现的是初唐的乐观向上,充满追求和梦想。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有沮丧,豪迈自信。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真挚豁达,毫无哀伤情调:充满了盛唐磅礴的气势,明快的节奏。
中晚唐后,送别诗寂寥萧瑟,悲伤郁结。
如,“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是流离失所,寄居他乡,两鬓斑白的作者,无法回到家乡,心中除了战争之殇,还多了一层身世之伤。
晚唐诗人郑谷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淮上与友人别》),被赞为诗风明快,也免不了一些哀怨。
这就是我对送别诗整合教学的尝试,也想通过这样的主题教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我们的老师能深入教材,根据同一主题进行巧妙整合,继续整理学习其他类别的诗,如边塞诗,田园诗等,把吟诵诗歌坚持下去,结合央视《经典永流传》的节目,把中华传统文化真正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