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鉴赏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

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知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许多情况。

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微小。

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关心公了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

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

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

曹刿所论的确实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能够分成四个段落。

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l squo;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那个地点,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刻和齐国进犯、鲁国预备抗击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

但是,直截了当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专门少的,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那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

如何样描画那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杰出的。

它直截了当表现了曹刿那杰出的知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那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点。

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如此重要的作用。

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确实是所谓“言简意足”。

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

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1.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写了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认为在政治上能够“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先决条件;在作战时还必须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选择“彼竭我盈"时机发动反攻,在断定敌方“辙乱旗靡”以后才可以追击。

2.文章详细写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详细写的是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战场上敌我双方的厮杀写得极为简略。

作用:(1)表现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2)呼应文题“论战";(3)使文章内容简洁,详略得当,鲜明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文章主题。

3.课文的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曹刿)请见——问战——参战-—论战4.人物形象分析归纳:曹刿其人:(1)在思想上,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积极参与国事;(2)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敏锐的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清醒的认识到“取信于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3)在军事上,有杰出军事才能:指挥果断;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谨慎对待强敌,仔细观察敌情。

(4)性格上,果断沉着,谨慎细心。

庄公其人:(1)鄙(目光短浅):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不懂军事,在作战过程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取胜而不知胜因。

(2)庸而不昏: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亲自参战,甘当配角;⑤虚心求教,不耻下问.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或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1)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2)在作战过程中,沉着冷静,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后进攻,辙乱旗靡时追击),表现他战略上的深谋远虑;(3)战争胜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整理课件
23
探究交流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

公将鼓之 齐人三鼓
未可
可矣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
(1)反攻时机: “齐人三鼓”之后
(2)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 双方的士气和实力作整理出课件正确的判断。 24
整理课件
11
第一段:战前准备
凭借
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

独占
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
徧:通“遍”,遍及
听从,服从
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虚夸
整理课件
信实
12
第一段:战前准备
信用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
才下令追逐他们。
整理课件
29
探究交流
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曹刿的解释分 哪几层意思?
❖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 第①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
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 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攻击的缘故)
❖ 第②层: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
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动向的观 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 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追击的缘故)
整理课件
30
探究交流
2. “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庄公 之“鄙”,不懂军事。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课文分析及相关练习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课文分析及相关练习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课文分析及相关练习一、课文分析及学习要点文学常识:《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文化常识:《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时代背景: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

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

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

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鲁长勺之战,是春秋诸侯国战争时,以弱胜强的一个战例。

《春秋》的记载只一句话:“公败齐师于长勺。

”《左传》则记叙了其战前、战中、战后的全过程。

再后来,则以《曹刿论战》为篇名而广泛流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用本文,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说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021年整理〗《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2021年整理〗《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详细解析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伐我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

公:鲁庄公。

将:将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人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谋划这件事,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入宫廷见庄公。

】【其:代词,他的。

乡人:同乡。

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之:代词,这件事。

间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不会听从您的。

”】【所安:指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对:回答。

偏:通“遍”,遍及、普遍。

惠:恩惠。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不敢虚报,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报。

信:实情。

孚f ú: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一定以实情判断。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以凭这打一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可:可以。

以:凭借。

请:请允许。

从:跟随。

】【分析】开篇指出战争时间、作战对象、战争性质、鲁庄公的态度。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

《曹刿论战》赏析湖北当阳祖铨一、作者作品简介《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后世对其姓氏有一些争议。

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体系完整的编年史。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实际记事到鲁惮公十四年(前453),是研究我国春秋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书中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主要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事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内部统治集团之间的争权斗争以及劳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斗争。

书中对于许多有作为的著名历史人物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管仲、赵衰、子产、晏婴的业绩予以赞扬肯定,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的行为则予以批判,主张重人事、轻天命,提出“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

另一方面,书中表示维护“君义、臣行、父慈、子孝”等剥削阶级伦常观念,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革新措施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活动予以否定和诬蔑,表现了它的局限性。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赏析左传【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准备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

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

”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

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

曹刿说:“可以进攻了。

”齐国的军队大败。

庄公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说:“不行。

”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

”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论战》分析

《曹刿论战》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曹刿是春秋时鲁国武士。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除了本文的长勺之战之外,还有赤壁之战(吴魏)、官渡之战(袁曹)、淝水之战(秦晋)等。

1、长勺,在今山东省境内。

2、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不是多余的。

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3、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为下文写鲁庄公做铺垫。

(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5、“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指挥上的接触谋略。

6、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7、总结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③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8、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9、本文的中心是什么?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10、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详写: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战后取胜原因的分析。

略写:作战的过程。

原因:详略安排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

与中心无关的略写或不写。

能突出中心的必须详写。

11、评价鲁庄公和曹刿的人物形象。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政治上拥有远见卓识,军事指挥上拥有杰出谋略,战场上沉着、镇定。

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取信于民,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12、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关键)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13、本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比手法14、有哪些成语出自本课?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15、请再列举两三例中外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名称。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分析

三、探究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
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 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 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落在 曹刿的 “论” “谋” 上。
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 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 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 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 “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 是用; 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 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 “掌旗”; 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 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 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 “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背景,曹刿 与庄公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 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 军事指挥才能?
1.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
2.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 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
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曹刿解释了哪些问题? 1.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 三鼓。刿曰‘可矣。’”?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 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27 曹刿论战_课文分析

曹刿论战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文言文《曹刿论战》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曹刿论战》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

文言文《曹刿论战》注释鉴赏及译文赏析《曹刿论战》是由左丘明所创作的,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曹刿论战》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曹刿论战》春秋战国: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翻译/译文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

《曹刿论战》课文疑难解析1、结合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提示: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⑴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⑴战前三问。

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弱小的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⑴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以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提示: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

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

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

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

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

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原文及主题背景,欢迎参考阅读!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主题本文以曹刿为主、鲁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等。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

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

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

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

《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曹刿论战》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赏析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

《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

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

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解析

曹刿论战解析

1、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这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但重点不是记叙战争的经过,而是着重写曹刿的“论战”,凡是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枝节就尽量省略。

如第一段写曹刿谒见庄公,进见的细节一概省略了,劈头就问“何以战”;第二段对战场的复杂情况及“未可”、“可矣”的理由均略而不写,留待后面补叙,就更能突出“论战”的见解;第三段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一系列问话。

但文章对战前战后反映曹刿战略见解的谈话,则详加叙述,因为战前是分析有无克敌制胜的条件,战后是总结以弱胜强的原因,这些都是围绕主题写的,全文自始至终突出了“论”字,使人对长勺之战的胜败得失的原因一目了然。

2、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

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

段与段之间的过渡也非常自然,第一段的结尾“战则请从”与第二段的“公与之乘”衔接,第二段的结尾“遂逐齐师”与第三段的“既克”衔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此外,文章前后的照应也十分紧密。

以第二段与第三段为例,“三而竭”与上段“齐人三鼓”相照应;“吾视其辙乱”与“下视其辙”相照应;“望其旗靡”与“登轼而望之”相照应;“故克之”与“齐师败绩”相照应;“故逐之”与“遂逐齐师”相照应。

第二段只写“其然”,第三段补写“所以然”,一记一议、一实一虚,前后照应,相辅相成。

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说明了曹刿是一个关心国事而有远谋的人物。

在交代战前准备时,详细地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揭示出鲁庄公昏庸无知,曹刿深谋远虑。

写战役经过,作者虽只写了曹刿两次说的“未可”、“可矣”的简单话语,但却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最后由“公问其故”又引出曹刿对战争的一大段议论,表现出曹刿的可贵的军事见解。

《曹刿论战》文章分析

《曹刿论战》文章分析

《曹刿论战》文章分析1、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有什么作用?答:交代了战争的时间、战争的性质和战争的双方。

2、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正义的一方?答:齐师伐我。

3、“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答:直接原因:齐师伐我,公将战。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鲁庄公认为战争中可以凭借的几个作战条件分别是什么?答: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把衣食等养生的东西分给周围的人;神灵——供奉神灵祭祀用的祭品按照实情报告;百姓——处理大大小小的案件按照实情判断。

5、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及表明这一条件的具体内容各是什么?答: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具体内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曹刿在作战中最为典型的慎重之举和它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答:慎重之举: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产生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公将鼓之,刿曰:‘未可’”,曹刿作出这个决定的根据是什么?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答:善于把握战机(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谨慎小心。

9、从文中两处“刿曰:‘未可’”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答:善于把握战机,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10、从全文看,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都涉及了哪些内容?答:迎战的条件和战胜齐国的原因。

11、文中说“肉食者鄙”,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一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战前,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把衣食等养生的东西分给周围的人,神灵——供奉神灵祭祀用的祭品按照实情报告,并且认识不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鲁庄公急躁冒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12、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地方?答:他在政治上知道“取信于民”是迎战的先决条件,在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谨慎小心。

13、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鲁国以少胜多的原因。

答:因为首先,鲁国打的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其次,曹刿在政治上知道“取信于民”是迎战的先决条件,在军事上善于把握战机、谨慎小心;再次,鲁庄公虽然不能深谋远虑,但他知道虚心纳谏、任用贤臣。

曹刿论战分析

曹刿论战分析

曹刿论战分析曹刿论战分析《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

(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2、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突出曹刿什么品质?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一段末句“战则请从”,有何作用?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而且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指出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对比,并且谈谈人物对比的作用: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调查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作战过程中,鲁庄公盲目地“将鼓之”和“将驰之”,而曹刿则两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时机才曰:“可矣”。

在作战总结阶段,鲁庄公不知为何取胜而“问其故”,曹刿一一分析回答。

这样,写出了鲁庄公这个“肉食者”的“鄙”:无知无谋无能,鲁莽草率;反衬出曹刿的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高超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详解

《曹刿论战》详解
8. 曹刿“远谋”表现在哪里?鲁庄公的“鄙”又表现在哪里?(可根据6.7题归纳)
9.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曹刿作战中注重观察敌情,考虑周全、知己知彼、行动谨慎,善于抓住时机。
四、列举拓展: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请举出这渡之战等。
6.曹刿确定可以追逐齐师的原因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彼竭我盈。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7.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之时辙乱旗靡。
2.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答: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3.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
答:①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③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8.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句子是: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同意下令进攻的原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9.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问题:
1. 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答:曹刿认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曹刿认为作战必须取信于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鉴赏

《曹刿论战》鉴赏《曹刿论战》鉴赏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

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不少事情。

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

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了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

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

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

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

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

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

怎样描绘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对话,这两句对话是十分出色的。

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章出现了波澜。

“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

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了下来。

这段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段讲的是战前的准备。

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

下面第三段写到具体的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

这一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文言文《曹刿论战》鉴赏

文言文《曹刿论战》鉴赏

文言文《曹刿论战》鉴赏《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文言文《曹刿论战》鉴赏,欢迎大家阅读!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徧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
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十年春”到“战则请从”)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到“遂逐齐师”)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从“既克”到“故逐之”)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第一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从“曹刿请见”到“乃入见”,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本段余下文字),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第二段也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此后叙述作战情况,主要讲述了两层意思。

从“公将鼓之”到“齐师败绩”为一层,从“公将驰之”到“遂逐齐师”为另一层。

前一层记述了曹刿和庄公在击鼓进军一事上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以及曹刿抓住机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的经过。

后一层记述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的胜利。

文章从鲁军开始反攻,到“齐师败绩”,最后鲁军“遂逐齐师”,层次清晰,叙事完整(写出了完整的作战过程)。

第三段主要记述战斗胜利后“公问其故”,曹刿向庄公进行解释说明。

曹刿先总说一句,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然后照应第二段中两次“未可”和两次“可矣”,分两层论述“未可”和“可矣”的道理。

第一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善于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
击,以弱胜强。

第二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地位,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人强大时,尤应如此;要实地考察,一一证实,情况确实于己有利,就要抓住机会,积极进攻,争取最大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