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

合集下载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15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15.1 复习笔记一、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1.科学、技术的含义(1)科学的含义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己的组织,成了社会制度中的一个部门。

(2)技术的含义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包括生产工具、设备、程序等。

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①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②科学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并使学习者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上的广泛应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

③科学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

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过程。

而这种介入的有无或大小,则又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科学与教育制度以及文化传统。

(3)影响的途径和特征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①思想观念的途径,是指科学以理论以及理论所反映的某种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教育领域,从而影响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影响某些教育资料的内容。

②技术手段的途径,是指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科学的发展推动与制约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学策略)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学策略)

第9章当代教学策略9.1 复习笔记一、教学策略概述1.教学策略的含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2.教学策略的特征(1)指向性。

教学策略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着明确具体的内容。

(3)综合性。

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

(4)灵活性。

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计策略根据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步骤,教学设计至少应当回答四个问题:(1)教学应当达到哪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提供哪些知识经验来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内容)(3)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学组织)(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教学评价)这四个问题都相应涉及了教学策略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Objective)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而且还有时间、情境等条件限制。

(1)教学目标的分类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也是较早的,当属布卢姆等人的目标分类学(如表9-1所示)。

表9-1 三种目标领域、学习水平及其定义4.组织把新的价值整合到个人原有的一整套价值系统中,并(2)教学目标的陈述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情境或条件(Condition)和表现水平或程度(Degree)。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条件的制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①非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②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的教育。

③制度化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的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也越来越完备,制度化的教育逐渐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育制度始于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义务教育。

在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学制如下:①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

②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1)古代教育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学》关于作者:袁振国,主要致力于教育政策、教育原理等方面的研究,编有编写有《当代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许多教育学著作。

原文引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自我品评:教书育人是时代永恒的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形式、目的等等都发生了改变。

学校的教育渐渐发展成为根据计划性、目的性、条理性、全面性的,多种的教育形式,教育种类,相结合,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发展。

比如现今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更是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衍生出了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

中共领导提出“科教兴国”,而如现的教育的发展却已经无法离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知识及社会对教育程度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提出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但在这之中也存在的发展上的不利因素,比如说:恶性竞争、教育舞弊等等,避免和解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也是正在极力解决当中的。

------------------------------------------------------------------------------------------------------- 原文引用: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是,规模迅速增长;二是,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三是,内涵逐渐扩大;四是,不平等情况严重存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中国教育)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中国教育)
3 / 2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四,加强颀导, 调劢各斱面的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迚行。
②丐纨乀交的教育改革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新形势,1993 年中共中央发布 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主要内容包拪以下几个斱面: 第一,明确了 20 丐纨末到 2l 丐纨初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即“两基”、“两 全”和“两重”。“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丿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指全面 贯彻党的教育斱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两重”指到 21 丐纨初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 和一批重点学科。 第事,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 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第三,深化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招生不就业制度。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 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实行高校收费制度和自主择业制度。 第亏,迚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斱法,克服学校教育中丌同程度存在 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第六,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六个渠道”、“三个增长”的要求,力争在 20 丐纨末国家 财政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4%。 第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 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第八,迚一步加强和改革德育,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九,全面推迚素质教育。
(3)1958~1966 年 1958 年以后,我国教育界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 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 2.“文革”十年中的教育 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教育亊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 以下三个斱面: (1)教育亊业的全面停顽; (2)各级各类学校陷入无政府状态; (3)远反教育规徂,教育教学工作混乤。 3.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改革 1976 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出现,中 国教育又迚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改革旪期。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文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文化)

第16章教育与文化16.1 复习笔记一、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1.文化概念的演变与文化的构成(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2)文化的构成①文化特质与文化模式文化常常可以划分为“文化特质”的基本单位来考察。

一种文化特质可以是一种风俗,也可以是一种行为习惯,或是一种观念。

一组相关的文化特质称为“文化模式”。

②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主流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地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既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

③显形文化与隐形文化显形文化是指寓于文学、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能够直接描述出来的文化特质或文化式样。

隐形文化是指隐含在人们的意识中,只能用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来的某个群体或民族所共有的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

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称为观念文化,处于文化体中的核心位置。

精神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知识系统等,其中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更具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也更为人们和社会所关注。

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分别处于文化体的中间层次和外部层次,是精神文化在社会组织制度和物质形态上的凝聚和体现。

(3)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的定义,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决定了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教育几乎与文化体内所有部分都发生直接联系,任何一种文化特质和文化模式如果不借助于教育的传递和深化,都将影响它存在的质量或缩短它存在的历史长度。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教育理论考试纲要教育理论的内容构成:☐教育基础理论☐教师与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教育评价一、教育基础理论(一)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识记(1)概念:教育、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2)我国现代学校育制度的建立2.理解(1)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2)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特征(3)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4)西方古代、近代的教育思想(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作(6)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作(7)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二)当代世界教育1.识记概念:教育增长、教育发展、双轨制、单轨制、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

2.理解(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征(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3.应用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和民主化思潮与教育改革(三)当代中国教育1.识记(1)概念:教育目的、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体育(2)教育目的的意义2.理解(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2)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和基本精神(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4)“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3.应用(1)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2)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四)教育与人的发展1.识记(1)概念:个体发展、个性、个性化、素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2.理解(1)个体发展的特征。

(2)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4)发展个性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5)教育对人地位的提升(6)素质的分类与结构(7)素质教育的目的与任务(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3.应用(1)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功能(2)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五)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识记概念: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教育结构、教育资源、教育投资、教育事业费、教育成本、学校适度规模、受教育权、学习权、科学、文化、班级文化2.理解(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2)教育与经济增长(3)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4)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5)新科技革命与教育(6)教育与文化的关系(7)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3.应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教师与学生1.识记概念:教师、学生、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专业发展2.理解(1)教师职业的性质(2)教师职业的特点(3)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4)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6)学生的本质属性(7)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8)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3.应用(1)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策略三、学习理论1.识记(1)概念:学习、智力、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迁移、学习风格、元认知、学习策略、因材施教(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4)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6)正迁移与负迁移2.理解(1)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2)学习的心理条件(3)知识与技能的学习(4)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5)学习差异与学习策略(6)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7)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3.应用(1)多元智力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2)脑科学在教与学中的应用(3)运用当代学习理论分析教育案例四、课程理论1、识记概念:课程、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设置、课程标准、教科书2.理解(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内容(2)人文主义课程理论内容(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理论内容(4)当代课程的目标与内容(5)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形式与结构。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育评价)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教育评价)

第11章当代教育评价11.1 复习笔记一、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1.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与发展教育评价是伴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开始的。

教育评价在概念上得到明确界定,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发展,是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①泰勒的“八年研究”在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中,泰勒主持的“八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34年,泰勒应邀主持“八年研究”(1933~1942)的评价工作。

在“八年研究”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评价理论,并把评价纳入课程与教学的编制理论之中,使评价成为课程编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其课程编制理论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评价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预期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

他运用其评价理论和方法,成功地指导“八年研究”的评价工作。

由于“八年研究”的广泛影响,泰勒提出的评价概念和理论,很快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应用。

许多人把斯密斯(E.R.Smith)和泰勒1942年出版的八年评价研究报告——《学生进展的评估与记录》,称为“划时代的教育评价宣言”,而泰勒则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

“八年研究”之后,教育评价开始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理论和方法、技术进一步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育评价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进入专业化发展阶段。

②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在我国,由于诸多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现代教育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基本上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

(2)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2.教育评价的功能现代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诊断功能在评价活动中,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常能发现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

(完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WORD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教育叙事之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叙事之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篇一: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教育学基础《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要致力于教育政策、教育原理等方面的研究,编有编写有《当代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许多教育学著作。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教书育人是时代永恒的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形式、目的等等都发生了改变。

学校的教育渐渐发展成为根据计划性、目的性、条理性、全面性的,多种的教育形式,教育种类,相结合,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发展。

比如现今教育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更是应时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而衍生出了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等等。

中共领导提出“科教兴国”,而如现的教育的发展却已经无法离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追求知识及社会对教育程度的需求促进了教育的多样发展;国家的政策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科教兴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提出都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经济文化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但在这之中也存在的发展上的不利因素,比如说:恶性竞争、教育舞弊等等,避免和解决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也是正在极力解决当中的。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一是,规模迅速增长;二是,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三是,内涵逐渐扩大;四是,不平等情况严重存在。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称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1.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1)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指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

个体的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在教育学的视野中,个体的发展不仅有其特定的涵义,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特征。

①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指人类生命个体的发展总是带有一定的历史规定性,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个体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状况制约人类总体发展水平,因而也制约个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

个体发展的历史性是与其社会性相统一的。

历史是社会的历史,社会是历史过程中的社会。

②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的特征。

任何作为人的生命个体,他的身心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与阶段性。

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的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出生至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

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与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同时,个体的身心发展又表现为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

当代教育学袁振国主编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当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教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书旨在探讨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并尝试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1. 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当代,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终身化。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3. 教育体制的改革: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各国都在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

例如,我国提出了“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旨在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

然而,当代教育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较大。

2. 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尽管各国都在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现象仍然存在。

有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而有些则相对较低。

3. 教育改革的困难: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

因此,教育改革的推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本书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1. 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2. 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素质等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3. 推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各国应加强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当代教育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技术、改革教育体制等手段,才能应对这些挑战,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

第14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14.1 复习笔记一、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1.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变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古代社会的“教育依附于政治”,到近代社会以来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

由于教育在选择国家意识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矛盾性,形成了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多种模式。

2.民主问题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二、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教育平等与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两个方面。

前者是教育民主化的关键,后者则是实现教育平等的保障,两者共同促成了教育民主化的演进与发展。

1.教育平等的概念探求教育的平等,可以先从教育的不平等着手。

因为教育平等是相对的,而教育不平等却是绝对的。

(1)教育不平等的历史渊源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原因,不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或不能享受同样的公共教育资源。

教育不平等有得到法律或政府认可的不平等和没有法律或政府认可的客观上的不平等两种情况。

其历史演进历程如下:①原始社会的教育: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是简单的和连续的。

②斯巴达的教育:公民的教育特权。

③中世纪的教育和西方大学的产生:等级制教育。

④西欧双轨制教育:学校制度的不平等。

⑤现代社会的教育: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2)教育平等的涵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平等的涵义包含以下四个重点:第一,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地发展,只有尊重每个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第二,教育权利平等原则;第三,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第四,差别性对待原则。

2.教育平等的理论教育平等最初是作为一种理想提出的,随后再具体化为国家和地区的一种教育实践。

自19世纪末以来,教育平等成了许多国家教育政策中的一个主导思想;20世纪中叶,更成为“教育民主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师与学生)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教师与学生)

第5章教师与学生5.1 复习笔记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其职业性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职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①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职业角色:a.“传道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示范者角色;d.管理者角色;e.父母与朋友角色;f.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②职业训练的专业化。

教师要能成功地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

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a.专业意识。

使未来的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b.专业态度。

使未来的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c.专业知识。

使未来的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即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及教育心理科学知识。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完整版)——第1~2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的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当代教育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加强了学年教育,强化并延长了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一、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二、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教育学读书笔记_2

教育学读书笔记_2

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读书笔记1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一书,里面的某些章节对我颇受启发,特别是上当代教育学的第11章中“教师管理”这一部分的论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师的工作,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须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学校领导者要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

了解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专长,了解教师性格爱好和健康状况,从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

要充分发挥教师聪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师的潜力所在,并积极设法为其创造发展潜力的条件,把老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把中年教师看作是学校承前启后的纽带,把青年教师看作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里充分反映出教师在学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师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

特别是青年教师,虽然缺少经验,但他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

这使我联想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情况成为影响我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如何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呢?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下面谈谈对青年教师管理的几点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师管理制度,有专人负责。

学校要制定青年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培养计划,教师个人也要制定出个人的发展计划。

按计划实施,定期检讨计划是否可行,及时修改。

2.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把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抓,特别是青年教师。

(1)抓好青年教师的职业观念,解决事业心问题。

教师的职业观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们要主动工作、用心工作。

(2)抓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

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证。

一个人道德低下,不可能为人师表,也难以从教。

青年教师往往好胜,对学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学生的现象。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学习理论)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及典型题)详解(当代学习理论)

第6章当代学习理论6.1 复习笔记一、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1.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中国古代的学习理论非常丰富,就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心理条件两方面而言,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下:(1)学习的过程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思、行)、四阶段论(学、思、行、习)和五阶段论(学、问、思、辨、行)等,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即要多闻、多见;“审问”即要多问、善疑;“慎思”即要推究穷研,深沉潜思,知其所然;“明辨”即要在思考的基础上分清真假、善恶、美丑、是非;“笃行”即将学、问、思、辨的结果付诸践履,见诸行动。

(2)学习的心理条件中国古代学者考察过志向、注意、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与学习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若干学习的心理条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志向要远大;②注意要集中;③兴趣要稳定;④情感要热烈;⑤意志要坚强。

2.现代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①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学习就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据此,他提出了习得律、实验性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和高级条件作用律等。

虽然不能直接把巴甫洛夫的研究纳入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

②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猫进行了他的著名学习实验。

在试验中,饿猫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终于建立了打开门闩(踏到开门机关)与开门取得食物的联系。

据此,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条定律:一是效果律,即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反应的过程中,当给予满意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给予烦恼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削弱;二是练习律,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三是准备律,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随个体本身的准备状态而异,在事先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第1节教育的发展5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第1节教师12第2节学生13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16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第2节课程结构18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第2节学生评价28第3节教师评价29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第2节教师管理30第3节班级管理31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第2节学校文化37第3节教师文化37第4节学生文化38第5节班级文化38第1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

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3、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4、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1、我国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理解即可)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6、我过现代学校教育制的建立: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1911年废止;1922年提出了壬戌学制,即统称的“六三三”学制;1986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三、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古代教育、近代教育、20实际以后的教育)1)古代中国教育:西周以后,六艺:礼(政治和历史以及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习字教育)、数(读写算教育)。

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考试的内容。

2)古代印度教育: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3)古代埃及教育:重视道德品质教育;4)希腊、罗马教育以文法为主以及拉丁文和修辞;5)罗马教育: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互相利用的时期,教育由僧院学校,学习内容是神学和七艺。

七艺即文法学、修辞学、辨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七门学科。

学习方法是背诵。

6)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

7)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2)近代教育主要变化体现: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实施;第三,教育世俗化;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发生的变化如下: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20世纪以后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一、教育学的思想来源(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A、孔子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思想集中体现在言论记录《论语》里。

B、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先秦时期以墨子;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传习。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见过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中心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伯拉图(Plato)是对哲学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

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组成的,理性是灵魂的基础,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代表作《理想国》。

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名著作《大教学论》(1632)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于1693年出版《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和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作品《爱弥尔》(1762)。

独立形态阶段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来说,通常以赫尔巴特(1776-1841)及他的《普通教育学》、杜威及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代表人物和作品。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与他的《普通教育学》(另一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1)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2)他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赫尔巴特的教育观是二元论的。

一方面,他强调儿童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教学的依据。

另一方面,他把教育看成主要是接受过程,强调教师、教授、教材的主导作用。

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纪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也体现了他与赫尔巴特的不同,即赫尔是传统教育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

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者,杜威中儿童中心论者;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杜威强调儿童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两个人的观点是对立的,但也各有各的道理。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传播,凯洛夫等教育学得影响。

教育学的多元化:学术的发展和教育活动本身的日益丰富,促进了教育学的多元化。

不仅理论背景、学科体系发生了分化,而且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功能以及核心内容都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教育学的综合化是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又一特征。

教育综合化主要是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出现了一批交叉和多视野教育理论体系。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1、当代教育发展的背景1)政治变革2)经济发展3)科技革命4)人口爆炸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分为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这时期收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共同教育特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适应性;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素质和工资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