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驯化:生物在自然或人工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即植物种群群落波动:短期内植物群落年纪变化不涉及新物种侵入围绕一个平均数波动可逆群落演替:一定地域植物群落发生变化形成其它植物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类型所替代过程。

演替顶级:任何一类演替系列虽然发展速度不同最终结果是达到稳定阶段的植被终点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连锁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食物链批次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生物量:任何一时间,一定面积的种群,营养级或生态系统有机质的总量生产量:一定面积经过一定时间,有机物质增加的总量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信息流:生态按系统功能整体性除在生物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习惯上称为信息流。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谁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之间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城市环境: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指城市的物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部分;特点:高度人工化特征、空间特征地域层次特征、环境污染特征。

生境: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总和。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各物种的遗传特性。

耐性定律: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下限,超过了耐性限度则生物种不能生存。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长发育对日照长度规律性变化的反映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积温:指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昼夜温度的总和根际效应: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明显多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现象。

物候期:植物的器官(如芽,叶花,果)受当地气候的影响,从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P过多使部分生物大量增殖疯长所形成的污染外来物种:扩散或侵入到在其过去或现在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区域的物种乡土物种:原产本地的物种包括通过长期引种驯化已完全适应融入到本地生态环境中物种外来入侵种:外来种在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生境中建立种群改变或威胁到本地生物多样性生物入侵: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人为引种后成野生状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资料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效肥力: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应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肥料:凡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

土壤矿物质:岩石分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为土壤矿物质。

土壤粒级:根据各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砾、粉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把土壤中各个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化合物的总称。

毛管悬着水:只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是的土壤含水量就是田间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土壤水吸力:质土壤水的负压力。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的流动的性能。

土壤热容性: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团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相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

土壤吸收性能:质土壤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或吸收容量)是指在一定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里摩尔数。

《土壤肥料学通论》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通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狭义的土壤肥力: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土壤粒级:单粒直径大小不同,其组成和性质也随之变化,据此将土壤单粒划分为若干粒径等级,即为粒级(或称粒组)。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

(可归结为两个过程: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可分为化学的转化过程、动物的转化过程和微生物的转化过程。

)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分两个阶段1 产生构成腐殖质基本组成的原始材料(简单有机物)氧化+氨基酸或肽、酶2合成阶段多元酚醌腐殖质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

(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土壤质量含水量(%)= ×100干土质量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

又叫透气性。

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热容量愈大,土壤温度变化愈缓慢;反之,土壤热容量愈小,则土温变化频繁土壤热容量大小比较:水分>有机质>空气>矿质土粒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 m2、相距1 m 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 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原生矿物: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组成和原始成岩矿物。
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水势:每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无限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移至土壤中某一点,所做的有用功。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简称吸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变化而变化的,其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温度每升高1℃(或降低1℃)所需热量的焦(耳)数。
土壤导热率:土壤在接受一定的热量后,除用于本身的升温外,还将部分热量传给临近土层或大气,这种性质叫土壤导热性。
离子间的颉颃作用:指溶液中某一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离子间的相助作用:指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些离子的现象。
植物营养临界期:指某种养分缺乏、过多或比例不当对作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时期。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指某种养分能够发挥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根际:靠近根系的那一部分土壤,也叫根-土界面,一般离根轴表面1mm至数毫米的范围。
土壤结构体:很少以单粒的形式存在,大多都是一些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复粒)——土团、土块、土片等。这些团聚体统称为土壤结构体。

土肥名词解释

土肥名词解释
42. 吸湿水——是由土粒表面吸附力所保持的水分,其中最靠近土粒表面范德华力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吸湿水质量分数称为土壤
吸湿量。当大气湿度达到饱和度时,吸湿量达到最大量时,称为最大吸湿量。
特点:1.土粒表面的吸附力极强;2.具有固态水的性质,不能流动;3.相对密度很大,无溶解能力,冰点下降;4.它所受的吸力远大于植物根系的吸水力,植物无法吸收利用,属于土壤中的无效水;5.可用于帮助分析土壤水的有效性。
15. 毛管孔(贮水孔隙)——相当于水吸力150~1500Kpa,孔径为0.02~0.002mm。
16. 通气孔(空气孔隙或非毛管孔)——孔径>0.02mm,相当于水吸力150Kpa以下。
17. 土壤比重——是指单位体积(不含孔隙)干燥土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标准状况水的质量之比,即:土壤比重=土粒密度/水密度。
11. 生物风化作用——指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12. 矿质化过程——就是有机质被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13. 腐殖化过程——是使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14. 非活性孔(无效孔)——以水吸力1500Kpa为界,孔径约为0.002mm以下。
39. 复混肥料——是指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40. 阳离子交换量——是指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mol(+)/kg表示。
41. 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表示如下: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cmol(﹢) /kg] ∕阳离子交换量[cmol(+)/kg] ﹜?100。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二、填空:1. 土壤是由固 、_液_、_气_三相组成的,固相约占土壤总体积的_50%_,包括 土壤矿物 和 有机质。2.土粒根据其大小和性质分为_砂粒_、粉砂粒、_粘粒_三级,其中_砂粒_、_粉砂粒_主要是由原生矿物组成。3.土壤胶体是按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_无机胶体_、_有机胶体_和 有机-无机复合体。4.土壤热量主要来源是 太阳辐射能_,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壤,土壤温度差异较大除了与土壤热量平衡有关外,还与土壤__热容量___和导热率等热特性有关。 5.土壤钾按其活动性可分为四组,即:矿物态钾、矿物固定态钾、吸附态钾和游离态钾 。通常将 吸附态钾 称为速效钾。 6.养分离子间的交互作用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7.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法包括叶面喷施和根外追肥两类,其中的叶面喷施方法,具有用量少和见效快的特点,因而被认为是微量元素肥料最经济有效的施用方法。8.按溶解性能,化学磷肥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三类。9.土壤导热率的变化主要受 含水量 及__松紧程度孔隙状况_的影响。湿土比干土导热 快 ,低湿度时,导热率与土壤容重成 正 关系。10.施肥包括基肥、_种肥__、__追肥_及_叶面喷施_四个基本环节。 11. 化学氮肥可分为_铵态氮肥_、_硝态氮肥_、_酰铵态氮肥_、__短效氮肥_及 长效氮肥 等几种类型,其中尿素属于__酰铵态氮肥_,是目前世界上含氮量最高的__蛋白质_。12.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条件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随土壤pH升高,________的有效性下降,而________的有效性提高。13. 阳离子交换量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土壤胶体类型、质地和pH。14. 土壤耕性的好坏,应根据 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选择 三方面来判断,它与土壤 物理机械 性质密切相关。15.当作物缺乏某种必需营养元素时,缺素症状最早出现的部位与该元素在作物体内的 移动性 有关。作物缺铁时,症状一般最早出现于 新生叶 ,主要表现为 脉间失绿。16. 土壤中难溶性磷化合物在酸性土壤中以_铁磷 为主,而碱性土壤中以 钙磷为主。17. 土壤养分由根外移至根表的途径有_截获_、_质流_、_扩散_三种。其中作物通过__截获__所获得的养分是很少的。不同养分向根表移动的方式可能不同,一般情况下,土壤中的Ca、Mg以_质流_移动为主,而P、K则以__扩散_为主。18. 土壤开始呈现可塑状态时的含水量称为_下塑限_,土壤失去可塑性而开始流动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_上塑限_,二者之间的含水范围称__塑性_范围,二者含水量称为__塑性指数或塑性值_。19. 对大多数作物来讲,氮、磷、钾营养最大效率期在_营养生长_生育阶段。20. 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受__PH值_、_温度、_水分_的影响较大,在一定范围内随pH的升高_微量元素_的有效性相应降低,而__大量元素_的有效性则提高。土壤还原性增强,则_微量元素_的有效性提高。21. 高等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包括___16_____种,其中C,H,O,N,P,K,Ca,Mg,S 为大量元素。22. 土壤中的NO3--N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 中,而NH4+-N则有三种存在方式,即 交换性铵、非交换性铵(固定态铵)、土壤溶液中的铵。所谓的土壤速效氮是指 硝态氮和交换性铵 。23. 一般情况下,酸性土壤较易缺_钼_等元素,而石灰性土壤则易缺_铁、锰、锌、铜、硼_等元素,在有机质含量较多或一次性大量施用有机肥的土壤易诱发缺钾、铅、钠、镁、鋁等元素。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肥料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与肥料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土壤肥料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土壤:土壤是由骨架材料(矿物质)和孔隙(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地壳表层。

土壤中还有生物群落(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和有机质。

2. 肥料: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物质。

它可以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

有机肥料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无机肥料是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提供一定类型和比例的营养元素。

3. 营养元素: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等。

这些元素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 肥料的配方:肥料的配方是指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比例。

通过合理配方,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施用到土壤中,包括表面施肥、沟施肥、穴施肥、叶面喷施等。

不同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养分的利用率和运移情况。

6. 肥料的速效性和缓释性:肥料的速效性指施用后能够被植物迅速吸收利用的能力。

速效肥料通常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养分。

缓释肥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持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7.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和提供养分给植物的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适当的pH值、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适当的通气性。

8. 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是改良土壤质地、改进土壤结构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质、石灰、石粉、腐殖酸等。

9. 施肥量:施肥量是指每单位面积施用的肥料质量或重量。

合理的施肥量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浪费养分也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0. 肥料效应:肥料效应是指施用肥料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1)名词解释1.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质的反映。

2.活性酸:土壤溶液中存在的氧离子数量,一般用pH值表示。

3.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物质或生物,导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并对土壤中生长的作物产生危害。

4.土壤缓冲容量:土壤溶液改变一个pH单位所需要的酸量或碱量,一般用酸碱滴定方法来测定5.单质肥料:只含有氮、磷、钾中的一种元素的肥料。

6.土壤质地:跟中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7.被动吸收:当外部溶液的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的离子浓度时,外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扩散作用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直至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达到平衡为止。

8.根际:由于根系的分泌物和根系的死亡,在距根极近土壤与远离根的土壤性质差异很大,这个区域称为根际。

9.营养诊断:就是对土壤养分贮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

10.叶而肥:喷施于作物叶片上,能够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和材料。

1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产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2.离子扩散:土壤溶液中离子利用土体与根系表而之间存在的浓度差,向根系扩散到达根系表而的过程。

13.养分归还原理:土壤中的养分储量是有限的,随着作物每次收获,从土壤中带走大量养分,通过轮作换茬不能完全补充,必须向土壤归还作物所带走的养分,即施肥,否则土壤肥力将下降。

14.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所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而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15.土壤有机质:指有机物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后,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多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能力肥料: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火山灰或各种风化产物通过化学或生物作用而转变或重新合成新的成土矿物和氧化物矿物。

同晶代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

粒级:根据矿质土粒粒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

质地:通过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来划分的土壤类型岩石: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矿物: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氨的硝化作用:氨或铵盐的另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的过程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反硝化作用菌的作用下还原为N2O和N2的过程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激发效应:投入新鲜有机质或含氮物质而使土壤中原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改变的现象。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心其他阳离子相互交换CEC:PH值为7时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Al3+通过水解可产生H+)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NH4+等。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终极版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1、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

2、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3、土壤经度地带性:地球表面同一纬度从东到西土壤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4、普钙中磷酸的退化作用:过磷酸钙吸湿后,其中磷酸一钙会与过磷酸钙所含的杂质硫酸铁、铝等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酸盐。

5、化学风化作用: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与变化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6、腐质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物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

7、氮的利用率:作物吸收利用的氮素占施入土壤氮素的百分比。

8、养分的主动吸收:消耗能量使养分有选择的透过质膜进入到细胞内部的吸收。

9、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10、土壤粘土矿物:11、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全过程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1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

13、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在干重称为土壤容重。

14、养分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植物代谢的吸收方式,依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一般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方向。

15、氨化作用:土壤中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形成氨或铵离子的过程。

16、微量营养元素:作物需要量很少,一般占作物干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

17、扩散:用于根系不断向根际吸收养分,因而造成根际养分低于土壤养分浓度从而形成养分浓度差,在浓度差的推动下养分就从土体向根际迁移。

18、离子拮抗作用:一种离子的存在会抑制根系对另外一种离子的吸收。

19、硝酸还原作用:硝态氮被植物吸收后,不能直接与四周酸结合必须经过还原过程,使硝态氮转变为铵态氮才能与四周的结合形成氨基酸蛋白质。

20、水势:土壤水与标准状态水的自由能之差。

21、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22、养分归还学说:随着植物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的养分如果不归还养分于土壤,地力必然会下降,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带走的全部东西为了增加产量应该向土壤中施加灰分元素。

土壤与肥料名词解释

土壤与肥料名词解释

土壤与肥料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

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6、土壤缓冲容量 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 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

7、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8、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9、土壤团结构体土壤中由若干单粒粘结在一起形成为团聚体的一种土壤结构。

10、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田间持水量:在一个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完1-2天之后,测得土壤含水量的数值即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萎蔫系数。

土壤有效水:指作物根系能够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其含量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萎蔫系数的差值,最大量是田间持水量与土壤萎蔫系数的差值。

作物需水量:大面积农田上生长的无病虫害的作物,当土壤水肥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作物达到高产潜力值的条件下,作物叶面蒸腾、棵间土壤蒸发、组成作物体和消耗于光合作用等。

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

风化作用:指岩石在温度、水分、空气、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其结构、组成成分、性质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等类型。

土壤水平地带性:指土壤类型分布大致与纬度平行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土壤肥料学--考试要点--名词解释部分

土壤肥料学--考试要点--名词解释部分

土壤肥料学--考试要点—名词解释部分铵化作用氨基酸在微生物及其所分泌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氨(铵盐)的作用。

闭蓄态磷被铁、铝氧化物包裹起来的磷酸盐。

草木灰草木灰是植物燃烧后的残渣。

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氮肥中氮素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百分率。

底肥又称基肥,是在进行植物播种或移植前,结合耕地施入土壤中的肥料。

堆肥秸秆、植物残体等有机废弃物在好气条件下堆腐而成的有机肥。

肥料凡是施入土壤或喷洒在作物体上,能直接或间接提供给作物养分、从而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或能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逐步提高土壤肥力、而不会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肥料三要素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中,氮、磷、钾三种元素的需要量最多,但土壤中含量较少,必须通过施肥才能满足植物对营养的要求,因此,把氮、磷、钾三种元素称为“肥料三要素”。

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或分解作用。

腐殖化过程动植物残体被嫌气性微生物分解又合成,从而形成新的、较稳定的、大分子的、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质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参与下被转化成的结构更复杂、性质更稳定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包括化成复合肥料和混成复合肥料。

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地上部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归还学说为保持地力,应向土壤中归还被植物吸收的元素。

化学风化成土岩石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改变其化学组成或内部构造的过程。

灰分指新鲜物质经过烘烤,获得干物质,干物质燃烧后所剩的物质。

厩肥是以家畜粪尿为主,混以各种垫圈材料及饲料残渣等积制而成的有机肥料。

扩散是指土壤溶液中当某种养分的浓度出现差异时所引起的养分运动。

离子拮抗作用在溶液中一种养分的存在抑制另一种养分的吸收。

磷的固定所谓磷的固定是指可溶性磷酸盐转变为难溶性磷酸盐,即有效态磷转化为无效态磷的过程。

其结果导致磷的有效性降低。

磷酸退化作用普钙中含有游离酸,会使肥料吸湿结块,导致肥料中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从而降低过磷酸钙有效成分的含量,有效性降低。

土壤肥力学复习系列-名词解释汇总

土壤肥力学复习系列-名词解释汇总

多练出技巧巧思出硕果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1.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具有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生命力。

)2.土壤生产力:是指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土壤能生产某种或某系列植3.腐殖质:是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再合成的一类褐色或暗褐色的特殊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不能用机械方法与土壤分离。

)4.矿质化:有机肥料施入土壤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

5.腐殖质:土壤、堆肥或江河湖海等水体淤泥中有机物质转变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在一定pH值(pH=7) 时,每千克土壤胶粒能吸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单位为cmol(+)/kg。

实际上是土壤所带的负电荷数量。

)7.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8.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H+所引起的酸度,通常用pH值(实际/有效酸度)表示。

潜性酸度:指土壤胶体所吸附的致酸离子所造成的酸度,通常用[cmol(+)/kg]表示。

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

9.土壤缓冲性:土壤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

10.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土质量,单位g/cm3或t/m3。

恒小于土壤密度值。

大体在1.00~1.80 g/cm3。

11.土壤孔性和孔度:土壤孔性:指土壤孔隙的多少、大小和比例,也常称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孔度: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土壤中,所有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12.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结构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性状。

13.土壤结持性:土壤在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所表现的不同物理性质。

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胀缩性(影响植物生长) 等。

结持性强,耕性差。

14.萎蔫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最高含水量。

15.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含水量。

16.土壤水势: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它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考点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考点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考点土肥名词解释1.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肥力: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4.人为肥力:人类在自然土壤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5.有效肥力:因受土壤本身性质,环境条件及土壤管理(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的技术的限制,在生产中表现出一部分土壤肥力。

(只有一部分可以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

)6.潜在肥力:生产中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土壤肥力。

7.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的统称。

8.有机肥料:农村中就地取材,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就地积制而成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9.无机肥料:多由工厂经过化学工业加工而成的含有高量营养元素的无机化合物。

10.矿物: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11.原生矿物: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

12.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华作用,其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

13.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14.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15.沉积岩:各种先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经风化、搬运、沉淀,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

16.变质岩:各种先成岩(岩浆岩、变质岩、原有沉积岩)由于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内部矿物重新结晶或重新排列,甚至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新的岩石。

17.风化作用: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18.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当季利用率:当季作物吸收的来自肥料中的养分占施入肥料中该养分的比例。
积累利用率:一次施用磷肥后,连续种植各季作物吸收来自肥料中磷的总量占施入肥料中磷总量的比例。
8.复混(合)肥料与有机肥料
复混肥料:在肥料养分标明量中至少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中的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
复合肥料:物料通过化学反应而成的肥料,具有确定的分子式,可通过分子式计算出各养分的含量。
土壤压实:耕种土壤在土粒本身的重量、雨滴冲击、人畜践踏、机具挤压等的作用下,土壤由松变紧。孔隙度减小的现象。
缓冲性能:当加酸或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的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吸附和解吸各种阳离子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能力: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的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10.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如何
有效性:
(1)吸湿水: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
(2)膜状水: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是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部分膜状水可以利用。
(3)毛管水:这种水可以在土壤中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分为毛管支持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和毛管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②气候:主要决定着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
③生物:通过生物小循环作用于土壤的形成,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它使母质飞跃成土壤。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整理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整理

第一章绪论1.土壤是由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经过自然和人为作用因素,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变化而形成的产物。

2.土壤圈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3.土壤肥力土壤经常的适时适量的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害物质的能力第二章土壤矿物质4.土壤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简称母质5.岩浆岩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侵入地壳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6.沉积岩地壳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后,在一定条件下胶结硬化所形成的岩石7.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或受岩浆侵入的影响,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化学成分发生剧烈改变后形成的岩石8.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9.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10.矿物质土粒土壤固体物质大小和形态各异,称为矿物质土粒或矿质土粒,简称土粒11.土壤质地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所有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和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3.矿质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和矿质养分的过程。

14.水解作用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的作用称水解作用。

15.氨化作用分解含氮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称氨化作用。

16.硝化作用氨态氮被微生物氧化成亚硝酸,并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硝化作用。

这一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氨被亚硝酸细菌氧化成亚硝酸;第二阶段,亚硝酸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

17.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无氧或微氧条件下以NO3-或NO2-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成N2O 和N2的硝酸盐还原过程,称反硝化作用。

18.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土壤是有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矿物经过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物理及生物变化而形成的产物。

土壤矿物质: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在衍生的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称为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通过化学作用或生物作用而新生成的矿物叫做次生矿物。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有机物质。

无机胶体:土壤的无机胶体又叫做矿质胶体,他是岩石风化和成土过程的产物。

有机胶体:有机胶体是指土壤腐殖质以及少量的木质素、蛋白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多肽和氨基酸。

无机有机复合胶体:有机胶体很少单独存在,有50%到90%是与无机胶体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永久电荷:有黏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替代或同晶置换。

可变电荷:可变电荷室友胶体表面分子或原子团解离所产生的电荷。

土壤溶液:含有溶质和溶解性气体的土壤间歇水。

2.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省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土壤形成过程。

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植物作用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黏化过程:土壤剖面中黏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

钙积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3.土壤的基本性状土壤相对密度:单位体积土壤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同体积水质量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自然状态土壤的质量或重量。

土壤孔隙度:一定提的土壤,孔隙的体积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

结构体(团聚体):土壤中的土粒,一般不呈单粒状态存在,而是相互胶体结成各种形状和大小不一的土团存在于存在于土壤中。

土壤耕性:在耕种过程中土壤物理、机械、力学性质特别是土壤结构性的综合表现。

土壤粘结性:土粒之间相互吸引黏结的性能。

土壤黏着性:土壤黏附外物的能力。

土壤可塑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以被外力任意改变成各种形状,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变形的性能称为可塑性。

土壤胀缩性: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干燥后土体收缩的性质。

土壤压实:耕种土壤在土粒本身的重量、雨滴冲击、人畜践踏、机具挤压等的作用下,土壤由松变紧。

孔隙度减小的现象。

缓冲性能:当加酸或加碱于土壤中时,土壤的酸碱反应并不因此而产生剧烈变化的这种缓和土壤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吸附和解吸各种阳离子的作用。

阳离子交换能力: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的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

4.土壤肥力狭义土壤肥力:土壤供给给植物养分的能力。

广义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速效养分:能够直接被植物吸收李永红或通过便捷的形态转化后就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形态。

缓效养分:不易直接被植物吸收,但可以缓慢释放出来转化为速效养分。

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且较难向速效养分形态转化的养分。

土壤绝对含水率:土壤中水的实际含量,又称为自然含水率。

土壤储水量:一定面积和厚度的土壤中水分的绝对数量。

田间持水量:在地下水埋藏较深、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上,充分供水,地表覆盖避免蒸发,待水入渗玩1到2d之后,排除土壤不能吸持保存的水测得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与大气压下同温度和同高度的自由纯水相比其自由能必然不同,二者势能的差值用来表征土壤水势。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量状态。

土壤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土壤,在温度升降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传导的热量。

土壤热扩散率:单位时间流入单位容积土壤的一定热量,导致土壤温度升高或降低的程度。

土壤保肥性:土壤保蓄养分的性能。

土壤供肥性:土壤向植物供应养分的数量强度和持续性。

土壤肥力因素制约:各肥力因子水平的不相适应,其中供应水平较低的因素限制植物生长和其他因素发挥应有的作用。

土壤肥力因素胁迫:当某个或某几个土壤肥力因素供应严重不足或过量的情况下,植物通过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抗逆性,在土壤肥力因素严重不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勉强度过某一个生长阶段和完成生育周期。

5.土壤培肥与利用改良土壤培肥:通过科学耕种、合理施肥以及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并使之成为高产、稳产的肥沃土壤。

6.植物营养概论、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植物吸收和运输养分的机理截获:由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而接近土壤养分的过程。

被动吸收:离子随着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过程。

拮抗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会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

协助作用: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

最小养分率:田间作物产量受土壤中最缺少的养分限制,增加该养分的供应作物产量随之提高,反之亦然。

报酬递减现象:从一定土地上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单位劳动和资本量所获得的报酬却在逐渐减少。

7.大量元素营养与肥料以及中微量元素营养与肥料当季利用率:当季作物吸收的来自肥料中的养分占施入肥料中该养分的比例。

积累利用率:一次施用磷肥后,连续种植各季作物吸收来自肥料中磷的总量占施入肥料中磷总量的比例。

8.复混(合)肥料与有机肥料复混肥料:在肥料养分标明量中至少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中的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

复合肥料:物料通过化学反应而成的肥料,具有确定的分子式,可通过分子式计算出各养分的含量。

微生物制剂:由有益微生物制成的,含有能够改善作物营养条件,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肥料效应的活体微生物制剂。

根外营养(叶面肥):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

堆肥:采用秸秆等有机废物或其他植物残体在好气条件下堆腐而成的有机肥料。

沤肥:以植物茎秆、绿肥、山青湖草等植物性物质与泥炭、人畜粪尿、化学氮肥和石灰等材料混合堆积、经嫌气微生物分解腐熟而成的肥料。

绿肥:利用绿色植物直接翻压到土壤做肥料的称为绿肥。

饼肥:各种含油较多的种子,压榨去油后剩余的残渣所做成的肥料叫饼肥。

二.解答题1.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

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气候:主要决定着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③生物:通过生物小循环作用于土壤的形成,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它使母质飞跃成土壤。

④地形:(1)影响母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2)影响水分和热量分布(海拔、坡度、坡向)⑤时间(年龄):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

3.各级土粒特性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一致,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通透性极强。

砂粒: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

粉粒:颗粒中次生矿物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

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

粘粒:是化学风化的产物,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均很强,矿质养分丰富,粒间孔隙小,通透性能差,粘粒多的土壤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

4.砂土,壤土,粘土的肥力特点(1)砂土类质地特点: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多,粘粒少粒间空隙大;肥力特点: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蓄水弱,抗旱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温变化快;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

(2)粘土类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而不发小苗”。

(3)壤土类质地特点: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肥力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宜种植各种植物,既发小苗又发老苗。

5.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②掺砂掺粘、客土调剂(遍掺、条掺、点掺)③翻淤压砂、翻砂压淤④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出水口的调节)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

(2)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二.土壤有机质的类型:(1)新鲜有机质:指土壤中未被分解的动.植物残体(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

(2)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聚合物。

(3)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

(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7.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相对立,又相联系,即相独立,又相渗透的两个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有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8.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1)土壤温度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无分解:≤0℃;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升温10℃,分解速率提高2~3倍;最适分解温度:20~35 ℃。

(2)土壤水分(3)土壤通气状况(4)植物残体的特性(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5)土壤特性(酸碱性)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

(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

(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