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二)ISM实用化方法
设定 问题 、形 成意 识模
型
找出 影响 要素
要素 关系 分析 (关 系图
)
建立可 达矩阵 (M)和缩
减 矩阵 (M/)
矩阵 层次 化处
理 (ML/)
绘制 多级 递阶 有向
图
建立 解释 结构 模型
分析 报告
比较/ F 学习
试验; ➢ 经过了分析人员对客体的抽象,因而必须再拿到
现实中去检验。
概述
2.模型的分类与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模型的分类:
A——概念模型A1(思维或意识模型A11; 字句模型
A12; 描述模型A13)
符号模型A2(图表模型A21;数学模型A22) 仿真模型A3 形象模型A4(物理模型A41;图像模型A42) 类比模型A5
……
二.解释结构模型(ISM)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1.概念
结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化→结构分析
2.系统结构表达及分析方法 理解系统结构的概念(构成系统诸要素间的
关联方式或关系)及其有向图(节点与有向弧) 和矩阵(可达矩阵等)这两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 ISM的实施:一般来说,需要三种角色的人员 参加,即掌握建模方法的专家、协调人和参与 者。
方法
协
参
技术
调
与
专家
人
者
(四) ISM的实施及应用
➢ 应用实例:讨论人口控制综合策略问题
经小组讨论得出影响人口增长的诸多因素:
(1)社会保障
(8)社会思想习惯
(2)老年服务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建模方法
聚集性
节点倾向于形成紧密的集群或 社区。
鲁棒性与脆弱性
网络对随机攻击具有鲁棒性, 但对针对性攻击表现出脆弱性。
复杂网络的建模过程
确定网络节点与边 构建网络拓扑结构
分析网络特性 建立网络动态模型
识别系统中的实体作为节点,确定实体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作 为边。
根据节点和边的定义,构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节点的连接 关系和边的权重等。
目的
系统建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 解和分析系统的结构和行为,预测系 统的性能,以及为系统的优化设计和 控制提供决策支持。
系统建模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原则
模型应能准确地反映实际系统的本质特征和 主要行为。
可操作性原则
模型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计算性,以便进行 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
简明性原则
模型应尽可能地简单明了,避免不必要的复 杂性和冗余信息。
数据流图
使用数据流图描述系统中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清晰地表达系统功能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3
数据字典
对数据流图中的每个元素进行详细定义和描述, 形成数据字典,为系统分析和设计提供准确的数 据基础。
结构化设计方法
模块化设计
01
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完成特定的功能,模
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多态是指允许使用父类类 型的指针或引用来引用子 类的对象,并可以在运行 时确定实际调用的子类对 象的方法。
面向对象的建模过程
识别对象
从问题领域中识别出实体和概念,将它们抽 象为对象。
定义类
根据对象的共同特征定义类,包括类的属性 和方法。
建立类之间的关系
通过继承、关联、聚合等方式建立类之间的 关系,形成类的层次结构。
带你入门智能制造导论第3章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及参考模型
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概述 2 德国工业4.0 3 美国工业互联网 4 中国制造2025
1、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概述
1.1 参考模型的由来
在智能制造概念提出不久, 智能制造获得欧、美、日等 国家的普遍重视,为促进相 互理解和沟通,需要构建统 一的模型来对关注问题的达 成共识并确定参考模型所需 术语及其定义,以方便理解 与交流。
2、德国工业4.0
2.2 RAMI 4.0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层级,构建了面向工业制造智能化的6个功能层,对企业的虚拟资 源进行了划分,各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 具体包括资产、集成、通信、信息、功能、商业。
2、德国工业4.0
2.2 RAMI 4.0的三个维度
3、美国工业互联网
3.2 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视图
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中定义四个 视图,分别为:业务视图、使用视图、 功能视图和实施视图。
这四个视图构成了对IIoT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工 业物联网)系统中每个视图的关注点 分析的基础。
3、美国工业互联网
3.2 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视图
IEC 61970-2
提供正在处理的问题空间的可视化的抽象结构, 提供描述和讨论解决方案的语言,定义术语并提 供旨在获得被解决问题相互理解的其他类似的帮 助。
IEC 62443-1-1
许多系统模块和接口能以一致性方式进行描述的 结构。
ISO/IEC14543-2-1 在系统和网络结构中描述互联的通用原则的模型。
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概述 2 德国工业4.0 3 美国工业互联网 4 中国制造2025
3、美国工业互联网
系统工程导论 第三章 系统模型
第3章系统模型考生必做六件事1.记笔记2.下载课件3.及时复习课件和笔记4.落课的话及时看重播5.按时完成作业和随堂考6.记得给老师打分噢!《系统工程导论》第3章系统模型(重点)P61-P100第三章,大纲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一)系统模型概述理解:模型的概念和分类、模型的构建3.1 系统模型概述P62-P66《系统工程导论》3.1.1模型的概念和分类(理解)P62-P641. 模型的概念模型:对现实世界某些属性的抽象。
而系统工程最常用的是数学模型,即分析模型。
Y=aX+bYX系统模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它是对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
(2)它由与分析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3.1.1模型的概念和分类(理解)P62-P64在构造模型时,要兼顾它的现实性和易处理性。
3.1.1模型的概念和分类(理解)P62-P642. 模型的分类模型的分类图形与实物模型➢实物模型有城市规划模型和作战沙盘➢图形模型包括:1.不严格图:图画、草图、框图,没有严格的规定,用来表示那些还不太清楚的问题。
2.严格图:图论图、逻辑图、工程图。
有严格确定的结构形式和规范。
分析模型数学关系式表达变量间关系,应用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仿真模型用“伪实验”预测行动的各种后果,实验对象不是真实世界而是仿真模型。
通常指计算机仿真。
3.1.1模型的概念和分类(理解)P62-P642. 模型的分类模型的分类博弈模型“人的行为导向”。
人的试验规则和计算机试验程序构成了博弈模型判断模型会议讨论,它的缺陷较多,影响处理问题的质量。
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
3.1.1模型的概念和分类(理解)P62-P64例题单项选择题:系统工程人员常常用()表示那些还不太清楚的问题,如描述效能原理、系统组态和宏观过程等。
A.框图B.图论图C.逻辑图D.工程图3.1.1模型的概念和分类(理解)P62-P64答案解析答案:A解析:P62图画、草图和框图为不严格图,即没有严格确定的规范,作图者常常需要附加文字说明。
系统建模与系统分析
第三章系统建模与系统分析( System Modeling & System Analysis )1、系统建模及其方法2、系统分析及其方法目的:了解系统模型及建模方法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3.1 系统模型第三章系统建模与系统分一、系统模型的定义与特性1.定义系统模型是对一个系统以某种确定形式( 文字、符号、图表、实物、数学公式等)进行描述、模仿和抽象,它反映系统的物理本质与主要特征。
..同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不同的系统模型..同一个模型可以描述不同的系统。
2.特征..它是现实系统的抽象或模仿..它是由反映系统本质或特征的主要因素构成的;..它集中体现了这些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例3-1 :耐用消费品新旧更替模型研究国家某类耐用消费品(冰箱、洗衣机等)拥有情况。
假设家庭购买新冰箱并一直使用到其损坏或者报废。
故任一时刻,全国有一个用了不同时间的冰箱拥有量的分布。
.假定以一年为单位考察不同使用年限的冰箱的拥有量。
.任何已使用了i年的冰箱至少还能使用一年的概率为仇.假设冰箱的最长寿命为n 年.第k 年新购买的冰箱数目为u(k).、为什么要用系统模型..经济、方便、快速、安全..可以对“思想”或“政策”试验..可以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系统模型的作用是局限的实际系统模型模型化实验、分析比较现实意义解释结论三、系统模型的分类1. 按模型的形式分类实体、比例、模拟模型解析、逻网络、图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任务书、说明书技术报告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网络模型图表模型逻辑模型解析模型比例模型模拟模型实体模型系统增加研究的速度现实性减修改的方便性建模时抽象性建模费2. 按其它方式分类按相似程度分同构模型同态模型按结构特性分形象模型模拟模型符号模型数学模型启发式模型按对对象的了解程度分白箱模型黑箱模型灰箱模型四、数学模型的优势数学模型——使用最广泛的模型..定量分析的基础;..它是系统预测和决策的工具..它可变性好,适应性强,分析问题速度快、省时、省钱,便于计算机处理。
《系统建模与仿真》 第三章
图3-7 子网模型
3.2 供给链系统建模方法
3.1.1 供给链管理决策与供给链模型
在供给连管理决策中,供给链模型主要描述供给链的决策内容。 供给链中的决策通常包括:采购决策、制造决策、运输决策、存储决 策和销售决策等
一般认为供给链模型至少应该能够为决策人员提供四方面的效劳: (1)确定在应用条件下最优的库存和效劳水平对应关系; (2)帮助决策人员分析、预测供给链中的不确定因素,确定平安库存 水平和订货策略,优化投资; (3)进行What-if分析,帮助决策人员评估各种方案以选择其中最有 利的方案; (4)进行面向供给链M的设计(Design-for-供给链M ),评价不同设 计和工艺对供给链运行中库存和效劳水平的影响,通过协调提高整体 效益。
表3.2 供给链管理决策内容
决策 短期决策内容
长期决策内容
采购 制造 运输 存储 销售
如何决定采购的材料种类、数量和日期等? 如何实现近期的生产任务? 如何安排运输车辆和路线? 如何制定履行定单计划? 按照何种顺序履行客户定单?
如何选择供应商?供应商的具体选择 个数?
如何快速响应全球客户的需求?决定 在何处设立分厂?
多企业〔特别是汽车行业企业〕都应用JIT方法进行管理,这样一种 方法要求企业加快对用户变化需求的反响速度,同时加强与合作伙伴 的合作。全球竞争中先进制造技术的开展要求企业将自身业务与合作 伙伴业务集成在一起,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站在整个供给链的观点 考虑增值,所以许多成功的企业都将与合作伙伴的附属关系转向建立 联盟或战略合作关系。
一般来说,供给链还具有以下特征: ①复杂性。因为供给链节点企业的组成跨度(层次)不同,供给链往
往由有多个、多类型的企业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关联往 来和交易多。 ②动态性。供给链管理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 的节点企业需要动态的更新和调整,这就使得供给链具有明显的动态 性。 ③面向用户需求。供给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 需求而发生的,并且在供给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给 链中信息流、产品、效劳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 ④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这个供给链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另外一 个供给链的成员,大多的供给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 度。
《系统工程》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作用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 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作用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捷和可重复的特 点。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2)
模型的概念: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 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 展起来的。
构建模型时,要兼顾现实性和易处理性。考虑到现实性,模 型必须包含现实系统的主要因素;考虑到易处理性,模型要 采取理想化的办法,即合理简化。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与模型化的定义(2)
系统模型是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 某种确定的形式(如:文字、符号、图表、数学公式 等)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注:对同一个系统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建立 不同的系统模型;另一方面,同一种模型也可以代 表多个系统。例如:y = k x ( k为常数 )
几何上:代表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代数上:代表比例关系 设 k = 2π , x 代表直径,则 y 表示圆周长 设k 表示弹性刚度, x 表示伸长量,则 y 表示弹簧力大小 设 k = a 表示加速度, x = m 代表质量,则 y 表示物体所受外力的大小
3.1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模型的分类(1)
系统种类繁多,作为系统的描述—系统模型的种类也是很多的。 系统模型的第一种分类方法分为物理模型、文字模型、数学模 型三大类。
系统模型
物理模型
文字模型
数学模型
现实 比 相 实体 例 似 系模 模 模 统型 型 型
网 图 逻解 络 表 辑析 模 模 模模 型 型 型型
系统工程复习题及答案
系统⼯程复习题及答案《系统⼯程》复习题及答案第⼀章⼀、名词解释1.系统: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的要素所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2.系统⼯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法处理⼤型复杂系统的问题,⽆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的建⽴,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的看成是⼀类⼯程实践,统称为系统⼯程。
3.⾃然系统:⾃然系统主要指由⾃然物(动物、植物、矿物、⽔资源等)所⾃然形成的系统,像海洋系统、矿藏系统等。
4.⼈造系统:⼈造系统是根据特定的⽬标,通过⼈的主观努⼒所建成的系统,如⽣产系统、管理系统等。
5.实体系统:凡是以矿物、⽣物、机械和⼈群等实体为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系统称之为实体系统。
6.概念系统:凡是由概念、原理、原则、法、制度、程序等概念性的⾮物质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称为概念系统。
⼆、判断正误1.管理系统是⼀种组织化的复杂系统。
( T )2.⼤型⼯程系统和管理系统是两类完全不同的⼤规模复杂系统。
( F )3.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按照其功能要求所确定的。
( F )4.层次结构和输⼊输出结构或两者的结合是描述系统结构的常⽤式。
( T)三、简答1.为什么说系统⼯程时⼀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答:系统⼯程是以研究⼤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的⼀门交叉学科。
它是把⾃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思想、理论、法、策略和⼿段等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们的⽣产、科研或经济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应⽤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法和电⼦计算机等技术⼯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从⽽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理的⽬的,以便最充分填发挥⼈⼒、物⼒的潜⼒,通过各种组织管理技术,使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协调配合,以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
系统⼯程在⾃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设了⼀座沟通的桥梁。
现代数学法和计算机技术,通过系统⼯程,为社会科学研究增加了极为有⽤的定量法、模型法、模拟实验法和优化法。
第3章 SM模型化解析
课程名称系统工程计划学时 2授课章节第三章系统模型和模型化(1)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本讲中,使学生了解系统模型和模型化的概念,建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1.系统模型的概念2.系统模型的分类3.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步骤4.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系统模型化的概念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方法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为主,结合板书,同时加以作业和答疑作业与思考题:1.系统模型的概念2.系统模型化的基本步骤1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第一节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一、系统模型的定义系统模型是一个系统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描述,它以某种确定的形式提供关于该系统的知识。
模型的特征:(1)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反映了系统本质或特征的主要因素构成;(3)集中体现了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模型化就是为了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后,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
二、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见下图)1.本质: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似关系,在研究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通过对于模型的研究得到关于原型的一些信息。
2.作用: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②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3.地位: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作用的局限性。
它不能代替以客观系统内容的研究,只有在和对客体系统相配合时,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三、系统模型的分类2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3.考虑准确性4.考虑结集性五、建模的基本步骤①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
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②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因为系统的语言描述是进一步确定模型结构的基础;③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
《系统工程》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知识点
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1、模型是实现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展起来的。
模型的三个特点:(1)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的(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互相关系2、模型的作用与地位 P36作用:(1)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
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
(2)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3)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3、模型的分类P364、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书P37:(1)建立方框图(2)考虑信息相关性(3)考虑准确性(4)考虑集结性课件:1.现实性 2.简洁性 3.适应性 4.强壮性5、建模的基本步骤P38(1)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
(2)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3)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以便使模型准确地表示现实系统。
(4)确定模型的结构(5)估计模型的参数(6)实验研究(7)必要修改课件:1.形成问题 2.选定变量 3.变量关系的确定4.确定模型的数学结构及参数辨识5.模型真实性检验6、模型的简化方法 P40(1)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2)改变变量性质(3)合并变量(集结)(4)改变函数关系(5)改变约束条件7、系统结构模型化------计算题P41-54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
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
邻接矩阵A的元素a ij可以定义如下:a ij= 1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有关系0 S i R S j R表示S i与S j没关系可达矩阵R是指用矩阵形式来描述有向连接图各节点之间,经过一定长度的通路后可以到达的程度。
系统工程学笔记
系统工程学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1 系统工程虽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初步实践可以追溯到古代;2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使用“系统”一词;亚里士多德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之一。
3 都江堰由鱼嘴(岷江分流)、飞沙堰(分洪排沙)、和宝瓶口(引水)三大设施组成;4 早期的系统思想有“只见森林”和比较抽象的特点;15世纪下半页以后,有“只见树木”和具体化的特点;5 19世纪以后,有“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特点;6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有无数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这种普遍联系和整体性的思想,就是科学系统思想的实质。
7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及自组织理论等是系统理论的重要内容和SE的理论基础。
8 系统论或者狭义的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爱地理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9 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1957年,发表第一部名为《系统工程》的著作,系统工程学形成的标志;1965年,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为现代系统工程奠定了重要的书数学基础1961-1972年,美国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用多种系统工程方法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工程的地位1972年,国际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在维也纳成立,系统工程的应用重点开始从工程领域进入到社会经济领域,并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10 中国系统工程研究主要标志和集中代表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华罗庚的《统筹法》和许国志的《运筹学》11 中国大规模的研究系统工程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
1978年9月27日,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1 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属性及目标多样、一般为人机系统、经济性突出等)2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3 系统的一般属性: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所有要素均隶属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环境适应性,区分为不同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和不同的环境域:(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目的性、层次性4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特点: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多样,由此带来的多重目标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消长或冲突的关系系统通常由多维且不同质的要素所构成一般为人机系统,而人及其组织或群体所表现出的固有的复杂性由要素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系统结构所形成的系统结构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规模庞大和经济性突出等5 系统的类型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多数是其复合系统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通常研究的是这两类的复合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系统工程研究的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具有某种程度稳定性的动态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研究有特定输入、输出的相对孤立系统第三节系统工程概念与特1 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
系统工程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P5★系统的定义:是由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结构、环境的整体。
有以下四个要点:(1)系统及其要素。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整体,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耽搁事物(元素),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统、子系统等。
系统与其构成要素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对象及其范围。
(2)系统和环境。
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丛书的一个更大系统(环境或超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与其相互作用,保持较为密切的输入输出关系。
系统连同其环境超系统形成的系统总体。
系统与环境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3)系统的结构。
在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这样在系统的内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
结构即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
(4)系统的功能。
任何系统都应有其存在的作用与价值,有其运作的具体目的,也即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系统功能的实现受到其环境和结构的影响。
系统的一般属性:P6(1)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2)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所有要素均隶属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
关联性表明这些联系或关系的特性,并且形成了系统结构问题的基础。
(3)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与环境之间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系统功能及结构的变化。
系统必须首先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使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管理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要求更高,通常应区分不同的环境类(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和不同的环境域(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
★大规模复杂系统的主要特点:P6(1)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多样,由此而带来的多重目标间经常会出现相互消长或冲突的关系。
(2)系统通常由多为且不同质的要素构成。
(3)一般为人—机系统,而人及其组织或群体表现固有的复杂性。
系统工程(3.2)--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习题
2,3,5
P L0 L1 L2
1 2
1,2,5 2
5
2,5
P L0 L1 L2
1
1,5
L3
5
5
P L0 L1 L2
1
1
L3 L4
A(Si )
1 1,2,5 1,2,3,5 1,2,3,4,5 1,5
1 1,2,5 1,2,3,5 1,5
1 1,2,5 1,5
1
1,5
1
(P) L1, L2 , L3 , L4 , L5 {4},{3},{2},{5},{1}
8 0 0 0 0 0 0 0 1 1
9 0 0 0 0 0 0 0 0 1
9814 6 2 357
9 1 0 0 0 0 0 0 0 0
8 1 1 0 0 0 0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0
4 M (L) 6
1 1
1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2 1 1 0 1 0 1 0 0 0
第三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解释结构模型
一、简答 1.简 述 模 型 化 的 作 用 答:① 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观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
洁的、形式化的。 ② 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
学规律、理论、原理的发现。 ③ 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总之,模型研究具有经济、方便、快速和可重复的特点,它使得人们可
③提取骨架矩阵
C(Si )
2 4 4
C(Si )
1 3,6
5 3,6
7 1 3,6 3,6 7 1
E(Si )
第三章 系统模型及转换
对于离散时间系统来讲,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写成 X(k十1)=FX(k)+GU(k) Y(k+1)=CX(k+1)十DU(k+1) 在MATLAB中,用函数SS也可以建立一个离散时间系统 的传递函数模型,其调用格式为 sys=ss(F,G,C,D,Ts) 其中,F,G,C,D为离散系统状态方程系数矩阵;Ts为 采样周期。
3.2.2 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
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论描述系统数学模型的一种方法,它表 达了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关系。它只和系统本身的结 构、特性和参数有关,而与输入量的变化无关。传递函数是 研究线性系统动态响应和性能的重要工具。 对于一个SISO连续系统,系统相应的微分方程作Laplace变 换,则该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量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则称为多输入 多输出系统(MIMO)。和SISO系统类似,MIMO系统的数学模 型形式也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矩阵状态空间和零极点。
对于SISO离散时间系统进行Z变换,则可得到该离散系统的 脉冲传递函数(或Z传递函数)
f m z m f m1 z m1 ... f 0 Y ( z) G( z ) U ( z) g n z n g n1 z n1 ... g 0
an y(n) (t ) an1 y(n1) (t ) ... a0 y(t ) bmu (m) (t ) bm1u (m1) (t ) ... b0u(t )
其中,y和u分别为系统的输出与输入,ai和bi分别表示输 出和输入各导数项系数。
离散时间系统用差分方程描述。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系统系 统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num,den]=fdata(sys,’v’) [z,p,k]=zpkdata(sys,’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学院
局部搜索,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的形象比喻: 为了找出地球上最高的山,一群有志气的兔子们开始想办法。 1.兔子朝着比现在高的地方跳去。他们找到了不远处的最高山峰。 但是这座山不一定是珠穆朗玛峰。这就是局部搜索,它不能保证局 部最优值就是全局最优值。 2.兔子喝醉了。他随机地跳了很长时间。这期间,它可能走向高处, 也可能踏入平地。但是,他渐渐清醒了并朝最高方向跳去。这就是 模拟退火。 3.兔子们吃了失忆药片,并被发射到太空,然后随机落到了地球上 的某些地方。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但是,如果你过几年 就杀死一部分海拔低的兔子,多产的兔子们自己就会找到珠穆朗玛 峰。这就是遗传算法。 4.兔子们知道一个兔的力量是渺小的。他们互相转告着,哪里的山 已经找过,并且找过的每一座山他们都留下一只兔子做记号。他们 制定了下一步去哪里寻找的策略。这就是禁忌搜索。
四、小结
该方法的核心是对系统要素间的关系(尤其是因果 关系)进行层次化处理,最终形成具有多级递阶关 系和解释功能的结构模型(图)。
第1步: 找出影响系统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方格图判
断要素间的直接(相邻)影响关系;
第2步: 考虑因果等关系的传递性,建立反映诸要素间
关系的可达矩阵(该类矩阵属反映逻辑关系的布尔矩阵);
16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节 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展
随着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不断深入,系 统工程所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地涉及复杂系统、 非线性系统,传统的模型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 种研究的需要,规划论、“硬”的优化技术已 经很难应对这种局面。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智能化的发展,针对这 种情况,Zadeh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软计 算(soft computing)。
形象
类比 仿真
思维 描述 字句 图示 数学 物理 图像
图 模型分类
6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 1.建立方框图 2.考虑信息相关性 3.考虑准确性 4.考虑结集性
五、建模的基本步骤 ①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 以便使模型满足实
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偏差; ②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 因为系统的语言描
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结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化→结构分析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 解释的过程。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 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
10
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二、系统结构表达及分析方法
理解系统结构的概念 (构成系统诸要素间的关联方式或关系)及其 有向图(节点与有向弧)和矩阵(可达矩阵等) 这两种常用的表达方式。 比较有代表性的系统结构分析方法有: 关联树(如问题树、目标树、决策树)法、解 释结构模型化(ISM)方法、系统动力学(SD) 结构模型化方法等。
3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二、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
1.本质: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思关系,在研究 过程中用模型来代替原型,通过对于模型的研究得到关于原 型的一些信息。
2.作用:①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 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洁的、 形式化的。②模型提供了脱离 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 理论、原理的发现。③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试验。
11
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三、 ISM实用化方法原理
设定 问题 、形 成意 识模
型
找出 影响 要素
要素 关系 分析 (关 系图
)
建立可 达矩阵 (M)和
缩减 矩阵 (M/)
矩阵 层次 化处
理 (ML/)
绘制 多级 递阶 有向
图
建立 解释 结构 模型
分析 报告
比较/ F 学习
12
经济管理学院
8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六、模型化的基本方法 1.分析方法; 2.实验方法; 3.综合法; 4.老手法; 5.辩证法;
七、模型的简化 ①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 ②改变变量性质; ③合并变量(集结); ④改变函数关系; ⑤改变约束条件;
9
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节 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22
经济管理学院
作业
P80~P81 1、 21、(b) 22、 23、(1)
23
经济管理学院
24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团队
1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章 系统模型与模型化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第三节: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展
2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一、模型及模型化的定义 模型有三个特征: 1.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 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 3.它表明了有关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模型化就是为了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 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后,用一定方 式(数学、图像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
14
经济管理学院
一、系统定量分析模型
状态空间模型:
研究动态系统的行为,有两种既有联系也有 区别的方法:输入-输出法和状态变量法。输 入-输出法又称端部法,它只研究系统的端部 特性,而不研究系统的内部结构。系统的特性 用传递函数来表示。
15
经济管理学院
一、系统定量分析模型
状态变量法在60年代才得到推广使用。它仍然是处理 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但是在这些关系中,还附 加另一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在物理系统中,典型的 变量有:位置(与势能有关)、速度(与动能有关)、 电容上的电压(与它们存储的电能有关)、电感上的电 流(与它们存储的磁能有关)、温度(与热能有关)。 状态变量法可用于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时变的或时不变 的及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并且更适合仿真和使用计 算机的目的,故得到广泛应用。
3.地位:模型的本质决定了它的作用的局限性。它不能代 替以客观系统内容的研究,只有在和对客体系统相配合时, 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4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模型化 实际系统
比较 现实意义
解释
模型 实验、分析
结论
图 系统模型(化)的作用与地位
5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三、模型的分类 模型
概念
符号
17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节 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展
软计算不是一个单独的方法论,而是一个 方法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的主要成员包括模 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神经网络 (neural network)、近似推理以及一些具有全 局优化性能且通用性强的meta-heuristic算法, 如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s, GA)、模拟 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SA)、禁忌搜 索算法(taboo search, TS)、蚁路算法(ant system, AS)等。这些方法的特点是他们更多地 借鉴了生物原理和人的思维,因此有人也称之 为“拟人”方法。更适应于解决管理、经济和 复杂的工程大系统问题。
18
经济管理学院
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由 Colorni,Dorigo和Maniezzo在1991年提出,它是通过 模拟自然界蚂蚁社会的寻找食物的方式而得出的一种仿 生优化算法。自然界种蚁群寻找食物时会派出一些蚂蚁 分头在四周游荡,如果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它就返回巢 中通知同伴并沿途留下“信息素”(pheromone) 作 为蚁群前往食物所在地的标记。 信息素会逐渐挥发,如 果两只蚂蚁同时找到同一食物,又采取不同路线回到巢 中,那么比较绕弯的一条路上信息素的气味会比较淡, 蚁群将倾向于沿另一条更近的路线前往食物所在地。
述是进一步确定模型结构的基础;
7
经济管理学院
第一节 概述
五、建模的基本步骤 ③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型准确表示现实系统; ④确定模型的结构 这一步决定了模型定量方面的内容; ⑤估计模型的参数 用数量来表示系统中的因果关系; ⑥实验研究 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进行真实性检验,以检 验模型与实际系统的符合性; ⑦必要修改 根据实验结果,对模型作必要的修改。
第5步:作出多级递阶有向图。作图过程为:
(1)按照每个最大单位子矩阵框定的要素,将各要素按 层次分布;
(2)将第3步被缩减掉的要素随其代表要素同级补入,并标 明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用从下到上的有向弧来显示逐级要素间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越级关系。
第6步:经直接转换,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ISM方法的特色和局限性
19
经济管理学院
蚁群算法(续)
ACO算法设计虚拟的“蚂蚁”,让它们摸索不同路 线,并留下会随时间逐渐消失的虚拟“信息素”。根据 “信息素较浓的路线更近”的原则,即可选择出最佳路 线。
目前,ACO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组合优化问题中, 在图着色问题、车间流问题、车辆调度问题、机器人路 径规划问题、路由算法设计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也有研究者尝试将ACO算法应用于连续问题的优化中。 由于ACO算法具有广泛实用价值,成为了群智能领域第 一个取得成功的实例,曾一度成为群智能的代名词,相 应理论研究及改进算法近年来层出不穷。
20
经济管理学院
鱼群算法
2003年李晓磊、邵之江等提出的鱼群算法,它 利用自上而下的寻优模式模仿自然界鱼群觅食行为, 主要利用鱼的觅食、聚群和追尾行为,构造个体底 层行为;通过鱼群中各个体的局部寻优,达到全局 最优值在群体中凸现出来的目的。在基本运算中引 入鱼群的生存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鱼群的协调机制, 提高算法的有效效率。
第3步: 考虑要素间可能存在的强连接(相互影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