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的。
辩证唯物主义则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所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不断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1. 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2. 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在第二国际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
3.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苏联的建立和中国的革命胜利之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社会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指导。
2. 对社会变革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激励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奋斗,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习心得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
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开始,到列宁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再到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应用,这一连串的思想演进和理论探索,使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点让我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持续发展和适
应实际的理论体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并不是
脱离历史和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相互作用产生的。
从资本主义的兴起到工人运动的兴起,再到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每一个时代都对马
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点让我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
性和指导性。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或理论,
更是与现实的社会运动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决心。
总结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社会历史背
景和实践检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让我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和
指导性,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实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给我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给我的启示我国革命和建设艰难曲折的历程,既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面临着内忧外患,救亡图存成为中国人民在近代社会的主要任务。
在种种思潮的比较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为中国的自由和解放指明了道路。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使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态即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其核心内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结合世界的新变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同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中国革命的艰苦斗争和摸索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伟大崇高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科学的,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还必须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俄国革命的经验和中国革命的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与各自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极其宝贵的,但当中国革命运用俄国革命经验时,仍然需要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参考中国革命的经验时,同样也是需要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特点和国情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不能包办代替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通过“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情况的结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成功的结合只能代表这一次的成功,结合是一个过程,应该在实践中始终坚持。
马克思的一生对我的启示

马克思的一生对我的启示马克思的一生对我的启示马克思,生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极具影响力,对于我来说,他的一生给予了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马克思的思想都能给予我深刻的启发和指引。
首先,马克思的一生教会我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马克思年轻时就表现出对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关注,他勇敢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理论——共产主义,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他在逆境和困难中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为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启示我,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念时,要坚定不移,不被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所动摇。
其次,马克思的一生告诉我,要注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他致力于揭示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他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并主张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这让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还要思考和关注社会的公正和正义,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平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马克思的一生也教会了我要勇于批判和质疑。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开创性思维的哲学家,他通过观察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根本问题。
他勇于批判和质疑现行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了新的思想和观点。
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质疑和分析,不盲从和从众,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一生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类解放和幸福的追求。
他的理论认为,只有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这让我认识到,我们不能只关注物质的追求和个人的利益,而是要以人类的整体福祉为出发点,以人为本,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这种追求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更加愿意为改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积极的努力。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一生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他的坚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勇于批判和质疑以及对人类解放和幸福的追求,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论文篇

马克思主义论文10篇篇一马克思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这位伟人,怀念这位深刻改变当今世界并将继续影响人类未来的思想家.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学者,被西方称为“千年思想家”.人们对马克思的思想的尊重,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绝不是空穴来风、毫无缘由,而是因为他是一位真实面对事物本身的学者,是一位以思想深刻影响世界、影响当代人类历史进程的人.马克思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地位,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思想之所以受到人们尊重,首先就是因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相较于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学者,例如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只是从道德的、伦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批判世界,马克思则更多的是从经济层面、从经济关系演进的视角去分析一个社会的起源、运动和发展方向,去进行一种“实证”的考察、“经验”的分析.因此,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阐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马克思的贡献,特别是他在社会历史观领域的贡献,是原创性的,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动力、机制、目标、前景的揭示,推动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知由自发走向自觉.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性.马克思不仅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还是一位有着世界情怀的思想家,是一位伟大的人本主义者.从青年时期起,马克思就将自己的一生和全人类自由解放的事业联系到了一起,而他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也就是人的自由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他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不同于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同时也不同于各种类型的乌托邦思想家,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定并不具有抽象的性质,并非如一些人所指责的那样,是不可实现的“空想”,是“人间天堂的乌托邦”,而是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基础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首先具有经济的性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依据,马克思的学说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双向统一,将人类自由解放的实现与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是理性而深沉的,是科学而厚重的.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在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中,“批判的”“革命的”“创造的”等词汇具有同义语意味,都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一个新世界”,在对旧事物、旧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状态的扬弃过程中形成新事物.辩证法是马克思思想批判性的方法论基石.作为关于事物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学说,辩证法既承认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渐进性,同时也承认事物的根本质变,承认事物发展会出现质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按照马克思的思想,事物发展从来不是因循守旧的,从来不是停滞不前的;对所有阻碍事物发展的力量,对所有导致事物停滞不前的因素,马克思实际上都是反对的;对所有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秩序,马克思都是从发展的、变革的视角去看待.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思想是批判的、开放的和创新的,马克思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最坚定的改革家.马克思思想的现代性.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思想家.这里的现代,不仅指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并呈现问题的时代,而且指马克思本质上是要超越资本主义时代,是要全力解决资本主义时代所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的思想精神是现代的,他一直都“在场”,一直“活”在我们中间.这一点,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也可以得到非常鲜明的体现.例如,马克思的经济学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性质,马克思的政治学所要完成的对阶级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人学对人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追求,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统一”的强调,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对民族国家局限性的超越,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对人类“共同体”的倡导和主张,等等.因此,马克思是一位现代意义的思想家,他不仅深刻省察和洞悉我们时代面临的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引,提供前景和方向性的思考.马克思的思想是有生命力的,他是驻足和“活”在当下的.马克思思想的实践性.作为批判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和超越,社会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和出现,人类历史发展的格局和面貌自此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影响下,资本主义自身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调节和改变,开始注入社会主义的因子和元素.不仅如此,就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进程来讲,虽然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在苏联的发展走向了僵化教条,社会主义在苏东的实践曾遭遇重大历史挫折,但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引入新时代.这就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创新,同时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系统确立,标志着以马克思的名字所命名的思想理论学说重新焕发了自己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厚重性与时代意义,再一次获得生动的彰显和现实体现.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平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凝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队伍、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任务,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工程.学科是与学术、学者、学风、学生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学科建设的领导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风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保障,学生则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和建设成效的标志.要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需要在掌握学科领导权、弘扬学术、尊重学者、端正学风、培育学生五个方面下功夫.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的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紧迫和重要.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学科支撑.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才能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固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加强学术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和重要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必须遵循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研究、理论宣传上的科学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影响力.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就是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研究和学理阐释,加强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力度,同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价值立场,将人民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为科学理论,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转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样也应该坚持开放性的发展道路.要科学传承、合理借鉴,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善于借鉴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对话,敢于和善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提出的挑战.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不会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才能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拥有话语权、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航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队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突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骨干承担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集中进行学术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开展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声音还不够,外语水平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培育马克思主义学术大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职称和人才评价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国研修的专门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术队伍后继有人,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和学者自信.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当前,既要反对食古不化的倾向、食洋不化的倾向,也要反对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当时具体历史情况提出的个别观点、具体结论而不能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尤其是要反对和抵制唯西方学术马首是瞻、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误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当代实践、把握客观规律、体现时代潮流、服务人民大众,才能发挥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引领人们思想发展的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和完善教育教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自觉的价值追求.篇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创见,是中国就改善世界格局、发展周边关系所做的新探索,也是在中国经济总量日益攀升、在世界市场的角色与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对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一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的积极回应.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世界市场的相关研究,是其长期关注的重点,马克思甚至曾为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专门构想过一部“世界市场册”,虽然最终并未完成,但马克思在其着作中阐发了许多关于世界市场的重要观点与构想.以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来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突出地表现在:“一带一路”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进一步来说,这种新实践可从马克思对世界市场研究的三个核心主题,即属性认定、危机应对和话语权来理解.1.“一带一路”坚持了马克思对世界市场中性属性的认定.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世界市场的本质属性是中性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传统的地区贸易逐渐被世界性的贸易所替代,原本由封建国家所主导的世界市场,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的需求.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这种发展是异常快速与深刻的,以至于马克思也不禁写道,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世界市场的发展竟然比以往几个世代的全部发展成果还要大.世界市场的大步向前,正是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重要方面之一,而这一切的结果正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在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就曾经长期持“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观点,认为存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与“社会主义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中人为搞乱“姓资”与“姓社”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误读,在马克思的认知中,世界市场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平台,更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反映,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市场的特征也就不尽然相同,但是始终只有一个世界市场,并且其本身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沿着马克思这一思路的继续深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因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世界市场对谁都是开放的,问题只在于如何才能在这片“汪洋大海”中不断捶打自身,加强本领,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步入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一带一路”本身正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务实举措.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并且应该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基于此,“一带一路”正是社会主义中国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所提供的新愿景,它首先体现了对马克思世界市场中性属性认定的坚持.2.“一带一路”拓展了世界市场危机应对的思路.马克思通过对大量经济数据的研究,曾认为世界市场的危机大约每10年出现一次.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虽然危机所出现的具体时间并不一定是马克思所预想的10年,但是危机的破坏力却越发惊人.并且在经济危机之外,危机本身也呈现多样化,如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等.究其根本,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中资本往往可以无限制地发展,通过种种对技术流与资金流的限制进而实现自身增殖的最大化.以至于马克思写道,世界市场仿佛自此沾染上了一种“热病”,而治疗这种“热病”的方法,却往往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将“资本的秘密”继续遮盖,进而将危机转嫁于世界市场的其他方.为此,从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开始,世界市场危机的应对,每次都需要经历一次剧烈的“阵痛”才能勉强度过.但是世界市场的中性属性,决定了这些危机既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加速蔓延,也可能通过世界市场得到缓解.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以邻为壑地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可以预见,当前现代资本还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么世界市场中就确实存在被新的危机所笼罩的问题,这是一个必须予以承认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参与世界市场的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应该审慎思考危机的应对方案,这是大国责任与义务的体现.马克思在研究亚洲问题时,就曾表示过应该使世界市场服从于各民族的“共同监督”,“一带一路”也正是沿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中的各个参与主体不仅要共同监督,而且还要进一步提高在世界市场中的参与意识与分享意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到的:“‘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关于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新探索,其精髓在于这种应对世界市场危机的思路与方法并不是转嫁危机,而是共同直面可能的危机,同时,通过对资本的有效合理制约,也就是通过协商对话,将资本置于“阳光”下,即对资本予以有效的规约,以实现世界市场中危机的规避.事实上,这也是对世界市场危机应对思路的重要拓展和创新.3.“一带一路”改善了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的历程中,还特别关注世界市场中的话语权问题,而世界市场话语权本质上是各参与主体之间关系的反应.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占有绝对的话语权,这种现象尤以英国最为突出.英国利用其自身的“先发优势”,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总量与技术的垄断地位,在世界市场中肆意横行,打着“经济进步”的旗号,不断压制世界市场中落后的国家与地区,并且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贸易战,以至于马克思写道英国堪称“世界市场中的暴君”,这样一个大国非但没有将世界市场的发展摆入正轨,反而发挥着一种“世界市场恶魔般的影响”.马克思及其逝世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都是处在一种严重不对等的状态下,这种不对等带来的是马克思所言的“文明的暴行”,与更加不平等不均衡的发展.可以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崛起,原先世界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间的和谐共存、互通有无的,如“田园诗般”的和睦关系,也被淹入了“利己主义的冰水中”.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正是意欲重新改善世界市场参与主体间关系的重大举措,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一带一路”的精神,源于中国的“古丝路精神”,而“古丝路精神”在人类过往的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成为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当然“一带一路”,并不是“古丝路精神”的简单再现,而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更加富有时代特征,符合全人类诉求的构想下展开的.事实上,如果世界市场的参与主体间长期保持一种紧张的关系,或者说再次被“暴君”所统治,世界市场最终只会是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温床”,那么全人类的命运,必然会遭致蔑视乃至毁灭,只有弘扬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与利益,世界市场才不会成为资本以及霸权主义的“乐土”.“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我们既看到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市场的科学分析与思考,也看到了世界市场上“中国力量”的崛起,使我们能够沿着马克思的思路,为世界市场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而“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内在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用马克思的那句话就可以表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篇四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诞生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170年的发展史.岁月流逝,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失去思想光泽,而且在与时俱进中焕发青春活力,闪耀真理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宣示的就是这样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担当.一、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时,正值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取得前所未有成就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开始剧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灾难人类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为人们观察社。
伟人马克思给我的启示范文(精选6篇)

伟人马克思给我的启示范文(精选6篇)作文是经过人们的思想思索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表达主题意义的一种叙事方式。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和高校作文论文。
写作体裁包括:叙事性、说明文、好用性和争论文。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伟人马克思给我的启示的文章6篇,欢迎品鉴!第一篇: 伟人马克思给我的启示在马克思学生时代的成长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闪光点,这些也在方方面面赐予我们深刻的启迪。
一、树立崇高的志向信念,奉献社会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犯类似于只注意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没有衡量那份职业的重大责任,只是在远处视察它,而远处视察是靠不住的。
进而他指出了要把眼光放到使我们丢失理智的地方,即假如我们通过冷静的探讨,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旧对它充溢热忱,我们仍旧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当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忱的欺瞒,也不会仓促从事。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呢?马克思告知我们,应当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供应广袤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的职业。
这是选择职业的正确的心态,也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准绳。
我们所选的职业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依据物质利益或者个人自私自利的准备而做的选择,或许能够有所成就,但不会是历史、人们真正认可的宏大人物,何况成就只是一种可能。
我们所选的职业也会很明显、很干脆甚至很深刻地影响到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
尽管我们不能够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职业,各种社会关系也早已被规定好了,但我们确乎要明白选择的职业对于自身的提高及他人华蜜的实现的作用。
这也就要求我们要要变更旧的就业观念,提高我们的精神文化修养,不要盲目的崇拜,而是依据自己的志向信念,选择使自己和全人类都能更加华蜜的道路。
二、铸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

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最新6篇摘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但调查为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生极度缺乏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感性认识,他马克思的头像,从老师嘴里知道马克思其人,从考试中知晓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直接影响其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回想曾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里没有一个老师全面、完整、系统地介绍过马克思其人其事,因而非常惭愧的是:几年过去自己对马克思的深刻印象就是那张大胡子的大头像和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然而,无论对于哪一层次的大学生,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帮助学生树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重新认识马克思,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坚定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明确实践主题主题决定方向,“读懂马克思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主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教学实践的目标是通过了解马克思的一生,他对人类的贡献、社会影响、治学精神,进一步交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巧妙安排课时本内容安排在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后,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之前,在第一节介绍理想、信念、信仰的内涵,突出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之后,引入第二节大学生应有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对中国的信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之前,在中间穿插这一实践活动,从逻辑上承上启下,从心理上尽量减少学生对该主题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也由于采取先入为主的心理策略,更能增强学生的印象。
因时间有限安排2课时即可,第一课时教师讲授,第二课时学生交流。
三、精心构思实践(一)教师准备,精心介绍。
对马克思其人其事的介绍不计其数,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教师应在充分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最典型的资料,提炼最精简的语言,凭借最生动的感情,精心推出打动学生的在介绍之前应提供几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边倾听边思考,例如:“我最佩服马思主义创始人,第一国际组织者、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2.马克思生平马克思出生于律师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后转到柏林大学论文在耶拿大学得到委员会一致认可,因而未答辩即顺利获得耶拿大学哲民可以砍柴、放牧。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社
会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有:
一、以更加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从历史的大格局上来看待社会发展,而不是从局部视角来看待发展的形势。
二、重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不断演化的一个过程,他认为,社会发展依赖于其主要经济构成,只有当这种经济构成发生变化时,社会才能发展。
三、以人民为本,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马克思强调,每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基于人民的社会,只有通过发挥人民的作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合理分配资源,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
四、注重社会文明建设。
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一个整体过程。
因此,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还要重视社会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给我的启示600字

马克思给我的启示600字
马克思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汲取了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让我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剥削工人,使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这种不公平现象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努力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启发了我对历史的认识。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这使我明白了历史的发展有其必然规律,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
再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让我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激发了我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对我的人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这使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即追求全面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出贡献。
马克思的思想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珍惜劳动成果,明确人生目标。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将这些启示付诸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优秀作文精选5篇2020

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优秀作文精选5篇2020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优秀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优秀作文1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一、理论概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
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
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
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
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
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自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而不断向前发展,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飞跃。
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
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成功和失误的经验教训,也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论文---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国6[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
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
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
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
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
以下是我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生命力却不断增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导致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而它的思想,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历史的延续继续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世界上马克思主义者将会越来越多。
在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之前,“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在我脑海里恐怕是最独特的一个词了,非常熟悉但却无法对其做详细恰当的解释,这让我无法了解它的精髓所在,继而也无法得到它对于我的有利影响。
所以,我带着对它的好奇,积极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领略它的魅力。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在这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的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给我的启示作文

马克思给我的启示作文
嘿,朋友!今天我想跟你讲讲马克思给我带来的那些启示,这可真是一段奇妙的经历。
就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
那是个大热天,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好像要把地面都烤化了。
我们一群人被召集起来,要去帮助一些贫困家庭打扫房屋、整理院子。
我和一个叫小李的小伙伴分到了一组,负责一户特别破旧的房子。
一进门,那股陈旧的味道就扑面而来,屋子里堆满了各种杂物,简直无从下脚。
“哎呀,这可怎么弄呀?”我忍不住抱怨起来。
小李倒是挺乐观,笑着说:“别愁啦,咱们慢慢干,总能收拾好的。
”
就在我们满头大汗地整理着的时候,一位老奶奶走了进来。
她看上去满脸忧愁,不停地叹气说:“孩子们,辛苦你们啦,这日子过得真是艰难啊。
”
我一边擦着汗,一边跟老奶奶说:“奶奶,别担心,我们会尽力帮您把这儿弄好的。
”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说过的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我们不能只是在这儿抱怨环境的糟糕,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去改变这一切。
于是,我和小李更加卖力地干活,把杂物清理出去,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看着焕然一新的屋子,老奶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停地说着感谢的话。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马克思的这句话真的太有道理啦。
我们不能光想着问题有多难,而是要勇敢地去行动,去做出改变。
这就是马克思给我的启示,让我明白了行动的力量。
以后啊,不管遇到啥困难,我都要像那天一样,勇敢地去改变,去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马原3000字论文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为马克思主义正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为马克思主义正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摘要:在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盛行之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总结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并一一进行反驳以让人们清楚而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而且绝不是一个乌托邦之梦。
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一、对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总结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起,各种对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否定的观点和言论也随之诞生。
尤其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反马克思及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更是达到了顶峰,“历史终结论”者彻底排除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最终地位,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种种批评,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走向结束,几乎将马克思主义全盘否定。
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开始重新将视线移到马克思主义上,作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人物之一的特里·伊格尔顿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希望人们能通过这本书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摒弃以往的错误认识,而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片面和极端的观点进行反驳。
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十个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结束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乌托邦之梦;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是暴力的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过去四十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总结出这十个观点的,它们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具有较高的普适性,首先加深了人们对于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进一步的反驳和辩护提供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发展史观后感

马克思发展史观后感看了马克思发展史之后,我就像被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超级宏大世界的大门。
马克思这个人啊,那可真是个超级大脑。
一开始我就想,这得是个啥样的人能搞出这么厉害的思想,改变了世界这么多呢?从他的青年时期看起,他就充满了那种热血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就像咱们现在有些年轻人,心里有一团火,想要改变点啥,但马克思那团火烧得可旺了,旺到把整个旧世界的不合理之处都给照得透亮。
他读书的时候就像是一个贪婪的探险家,在知识的海洋里到处挖掘宝藏。
他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啥的一股脑儿全钻研了个遍。
这就好比一个大厨,把各种不同的食材都找来,准备做一道绝世大餐。
而且他不是那种只在书斋里空想的人,他看到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就像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在受苦一样,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些人发声。
我越看越觉得马克思真是太酷了。
他的理论虽然很深奥,但是本质上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他关心的是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是那些在工厂里辛苦劳作的工人,是在土地上艰难耕种的农民。
他的思想就像一颗种子,种到世界各地,然后生根发芽,长成了很多为人民争取权利、争取公平的大树。
而且马克思主义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它到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呢。
就看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实现社会公平,保障人民权益,这里面都有马克思思想的影子。
这就像一场接力赛,马克思跑了第一棒,然后一代又一代的人接过这个棒,继续朝着那个美好的理想社会奔跑。
看完马克思发展史,我就像是从一场特别精彩的冒险旅程中回来一样,满脑子都是对马克思的敬佩,也对我们人类追求公平、自由、平等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就像是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盏超级明亮的灯塔,知道只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总会到达美好的彼岸。
马克思的高中毕业论文对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 首先,最令我敬佩的是作为一个17 岁的中学生,却拥有了如此关怀社 会的眼光,他对职业提出的倡导, 是把个人利益放在一边,而选择了 社会的荣辱感,这对于这种年纪的 他来说实在难得,拥有如此崇高品 质的人也不愧成为时代著名的历史 人。
• 其次,文中马克思认为,选择职业是关系 到个人生活目的和生活道路的重大问题。 因此,不应该为一时的兴趣、渺小的激情、 个人的虚荣心所左右,而必须采取严肃的 态度,这对于一个还未踏入社会的未成年 人来说,是多么深远的见虑,当其他同学 还在为日后的生活而迷茫,马克思就已经 坚定不移的确信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换 成现在的我们,可以吗?这是我觉得我们 最应该向马克思学习的地方,也是我所憧 憬的。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家
经济学家
革命理论家
哲学家
选 择 职 业 时 的 考 虑 》
写作背景
• 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 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 务的崇高理想。
• 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 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 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和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 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 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
•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对于职业的选择也 有了更多元化的方向,但我认为无论哪一 种职业,都会存在自己的高尚点,一个职 业的好坏不取决于职业本身,而取决于在 这个职业上的人。所以只要你能坚持,就 不要放弃你喜爱的职业。
• 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 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 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
马克思成长历程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马克思的成长历程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1830年他进人特利尔中学,一所耶稣会学校,在那度过了五年时光。
中学时代,他深受开明的老师和父亲的教育影响,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又目睹了当时普鲁士社会的黑暗,当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正值青春年华,享受当下之时,马克思就显示出了他深刻的思考能力和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伟大抱负。
时至今日,文中对青年职业选择的振聋发馈的语句仍嘉惠后世,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深刻的启迪。
马克思的一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创造出光辉千秋的伟大业绩,与他在青年时期就下决心“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远大抱负紧密相关,同时又是他为实现远大理想而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结果。
1.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要使自己的人格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就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个人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前者是基本的,必需的;后者则更为高级,意义更重大。
而把“为人民谋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则能大大加速自己人格品位的提高与人格力量的加强。
在复杂的经济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要以马克思为榜样,树立远大至高的人生理想,要学习青年马克思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勇气,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迷惑,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追求,不被困难挫折所打倒,在磨炼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
2.要勤奋好学,勇于创新马克思深深懂得:“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因此,他从不自满。
他曾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勤奋好学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
学习不仅使我们有智慧、有思想,更重要的使心灵更加完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示摘要:始终坚持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当代大学生、启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不懈探索,历经种种挫折,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建设之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的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和起点。
然而,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革命探索的早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一些领导人照搬照抄马列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开始独立自主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国6[摘要]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马克思主义所走过一个半世纪多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兴盛。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实践性的。
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正确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 与时俱进实践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文]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于童年时代:他才刚刚发展。
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这就是它的实践性、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要使自己能够承担和履行并且始终能够承担和履行这一职能、使命,就必须能够随着历史条件和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马克思主义能够发展,首先在于它是科学,是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思想体系。
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发展的基本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发展还在于它的开放性。
其实,一切科学、真理都是开放的。
它能够吸收来自现实实践、来自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材料。
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想人性的实现问题。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
换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
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恰逢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转折时期。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再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本主义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向以垄断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过渡。
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已经来临。
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1}。
列宁勇敢地迎接了挑战,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深刻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已经内在地决定,它总是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在与历史和时代变化的新特征的结合中、在与各国的具体国情的结合中,对时代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学的结论。
列宁主义就是这一时代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列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针对当时标榜为“新思潮”的各种唯心主义理论,以及针对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和歪曲,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重要著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针对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谬误,系统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发展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列宁还周详地阐明了辩证法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列宁主义哲学极大地丰富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试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没有与时俱进,那么马克思主义一定就被当时面对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新的挑战,所冲击,而陨落。
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苏联,也就没有新中国。
不管是是从马克思哲学的起源,还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来看,在对待前人的理论成果时,一定要批判的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马克思主义最初的产生来看,马克思正是批判的去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并没有盲目相信,而是从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发展,才形成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
所以我们的学习也是需要如此,不能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书本内容,不要盲目的相信权威,要认真的分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立场,没有主见的人是可悲的。
只有带有批判性质的学习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
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来看,与时俱进的品格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与时俱进也是必不可少的品格。
当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被社会淘汰,比如电脑手机等产品日新月异,IPHONE5还没出多久IPHNE6都出了,当你还在用office2003时,能熟用PS和视频制作的人早就先你一步升职了,正所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换旧人”。
所以作为一个当代大学应该像马克思主义一样,拥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批判的继承,不能一味地排斥旧的,要有选择的,就像最初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实践、实事求是与马克思的中国化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曾出现过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它主张放弃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由资产阶级领导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地割裂开来,结果葬送了大革命的成果。
后来,中国共产党内又发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它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照搬俄国革命的现成经验,反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它也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线,致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到严重的挫折。
毛泽东思想就是在同这些“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也就是通过在中国的实践,为新中国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年轻的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有过理论上的迷误和实践上的挫折。
这种迷误和挫折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极端,出现了全局性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这种指导思想上的根本性的错误,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违背了我们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当我们在理论上背离了这一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实践中就难以避免挫折和失败的厄运。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坚决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恢复了毛泽东思想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新时期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2},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在1941年,毛泽东就明确的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话,原意是做学问应有的严谨态度。
经毛泽东这么一改造,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构成了我们党正确的思想路线。
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球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以后的列宁,毛泽东亦或是邓小平等人,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工人运动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经验,才有了最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列宁也是从俄国当时战后的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才提出的“新经济政策”。
在中国,毛泽东更是把中国的实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提出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
至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也是在新时期的中国,把握住了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国内外形势,适时提出了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改革。
所以,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应用于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当中,更是要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来。
时下,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
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情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
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三、与时俱进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是由于它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恩格斯说:“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马克思、恩格斯所讨论的具体问题、所使用的思想材料,甚至所得出的某些具体结论都有可能受制于他们那个时代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但是这些局限性却因马克思、恩格斯所独具的反思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传统,而得到了消解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