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4.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7.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8.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9.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10.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11.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12.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13.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14.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15.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1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17.素质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期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19.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20.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21.终身教育指人们在医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22.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3.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这则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24.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25.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教师的专业熟练程度由一般化到专业化的持续发展过程。

26.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7.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8.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2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一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2.课程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

33.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额一种活动。

3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发展、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35.教育途径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地渠道的总称。

36.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7.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地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地知道教学工作地基本准则和要求。

38.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9.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40.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若干水平不同地小组进行教学。

41.教学评价是指意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地过程。

42.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预测。

43.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活动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不断进行地评价。

44.总结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结束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45.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46.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地较为稳定地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47.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的发展的过程。

48.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49.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0.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是学生明事理、分是非、提高品德认知的方法

51.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52.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53.品德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54.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55.班级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56.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地双向活动。

57.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5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地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59.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在借助成人地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6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1.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2.感觉对比是不同刺激作用于同意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3.图式是指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地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64.同化就是指个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是,把刺激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65.顺应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是,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66.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地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