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石油污染现状及生物修复研究

合集下载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策略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策略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策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海洋具有广阔、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但是长期以来,海洋上的商业、军事、科学研究等活动却难以避免地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影响和破坏。

目前,海洋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项严重问题。

本文将从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污染的成因以及治理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洋环境污染现状近年来,全球海洋环境污染的状况令人担忧。

据统计,全球有37%的海岸线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污染。

海洋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油污染海上运输、探油勘探等活动往往会导致各种原油、燃油进入海洋中。

这些油类物质会降低海水中氧气的含量,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2. 垃圾污染不法分子、渔船等在海上随意丢弃废弃物品,导致了海洋中的废弃物、垃圾过量积累。

其中最常见的垃圾包括塑料、废弃渔网、玻璃等。

这些垃圾不仅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还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

3. 化学污染人类活动中使用的化学制品、化工原料、医药等都会在生产、使用、废弃、排放等环节中,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中,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4. 重金属污染工业排放、污水、船舶废弃物等都会造成重金属埋藏在海底沉积物中,对海洋环境产生危害,对食物链产生影响。

这些重金属与食物链的依赖关系,可能引起毒素在生物中的聚集和增长,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健康。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海洋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活动海上运输、石油勘探、海洋开发、渔业等商业活动,尽管对人类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也对海洋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很大破坏。

特别是一些不良商家,他们的行为使得海洋资源面临极端危险。

2. 人类生活和健康因素城市的海洋治理与城市的人口增长有很大关系。

城市的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垃圾的迅速增长,这些垃圾的随意倾倒导致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

3. 大自然因素大自然的各种因素例如地球的自然构成、海洋生物相互作用等等,也会导致海洋环境的污染。

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素材

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及其机制研究论文素材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加,石油作为一种主要能源资源被广泛开采和利用。

然而,石油的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常常会导致环境污染。

石油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巨大的,因此石油污染的修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环境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以及可能的机制。

一、环境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修复效果1.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物质石油污染主要包括多环芳烃(PAHs)、石油烃、酚类等有机物。

环境微生物通过分解和代谢这些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的底物和气体。

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些细菌,如假单胞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降解能力。

此外,真菌如白木霉属、革兰氏阳性菌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石油污染的修复中。

2. 微生物在污染源控制中的应用除了在石油污染的降解过程中起到作用外,环境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控制污染源来减轻石油污染的影响。

例如,通过微生物修复技术减少或遏制石油泄漏,阻止其进一步扩散。

微生物阻挡系统和微生物固化剂是常用的应用方法。

3. 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调节微生物群落、植物和土壤等因素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环境微生物在生态修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改善土壤和水体环境来促进石油污染物的自然降解。

例如,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和植物来恢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功能,以实现石油污染的有效修复。

二、环境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机制1. 微生物降解途径的调控环境微生物通过一系列酶的产生和调控来降解石油污染物。

例如,一些菌株通过表达脱氧酶、加氢酶、加氧酶等酶类来将石油烃类物质分解为可被微生物代谢的底物。

此外,微生物降解还受到温度、pH值、氧气浓度和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2. 协同作用与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作用和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物、相互合作或竞争等方式,共同参与石油污染的修复过程。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探讨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探讨
1 生 物降 解 机 理
美国亚持兰大大学发现某些酵母菌株天然存在于被石油污染的水中, 其数量随油污染范 围的扩大而增多, 这表明它 们是 靠“ 石油而繁殖的 . 吃” 海洋微生物在完成海洋物质转化和元素循环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 海洋石油降解细菌就是通 过氧化环境中的油污来完成碳素循环 , 消除石油污染 . 石油是链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以及少量非烃化合物 的复杂 混合 物 . 石油的生物降解因其所含烃分子的类型和大小而异 链长度中等( 1 ~C 4 的链烷最易 降解 , . C0 2) 短链烷对许多微生
不具备末端 甲基的环烷烃由类似 于上述次末端氧化的机制进行生物降解 .
[ 稿 日期 ] 0 8 0 —2 收 20 — 8 0
[ 作者简介 ]杨超 (98 , 宁夏银川人 , 1 7 一) 女, 主要从事给排水及环境研究 .

6 — 2
芳香烃由加 氧酶氧化而邻位 或间位 开环 . 邻位开环生成 己二烯二酸 , 再氧化 为 8 一酮 己二酸, 后者 再氧化为三 羧酸循环 的 中间产物琥珀酸和乙酰 辅酶 A. 间位开环生成 2 一羟 己二烯半醛酸, 进一 步代谢生成 甲酸、 乙醛和丙酮酸 .
和水 中溶解油 . 而用消油剂实际上是向海洋中加入人工合成化学污染物 . 用细菌可以清除海表面油膜和分解海水 中溶 解 的石油烃, 同时具有化学方法所不 可比拟的优点 . 生物 的石油降解能力是对石油污染进行生物修复的生物学基础, 微 直接决定生物 修复的效率, 被认为是解决石油污染的根本方 法 .
2 1 石 油 的理 化 性 质 .
在石油类的生物 降解过程 中, 微生物生活于水相 中而作 用于油水界 面, 以烃类 的可溶性直接影响其微生物 的降解 所
率. 当浓度非常低时, 烃类是可溶的, 但是大多数溢出的原油远远 超过其可 溶限度 . 另外 , 扩散 的程度也 部分决 定了可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一、内容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增多。

然而海洋石油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近年来在微生物修复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概述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重点关注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本文将介绍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类型和危害。

石油污染主要包括直接排放、泄漏事故和海上溢油等途径,其主要污染物包括有机物、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降低和食物链受损等。

其次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原理,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包括好氧菌修复、厌氧菌修复和微生物吸附等技术。

这些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生物降解过程,有效地去除石油污染物,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蓝色地球”项目、中国的渤海湾污染治理工程等。

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微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当前微生物修复技术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修复效率低、成本高、环境适应性差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微生物修复机制,优化修复工艺,提高修复效率,降低成本并加强与其他污染治理技术的结合,以实现更高效的石油污染治理。

A. 海洋石油污染的背景和危害海洋石油污染是指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导致的石油泄漏到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随着全球石油消费的不断增加,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石油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和泄漏事件时有发生。

浅析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的生物修 复。
21 . 生物修 复被 石油烃类污染的土壤
目前 , 治理石 油烃类 污染土 壤 的生物 修复 技术主
要 有两类 :一类 是微 生物修 复技 术 ,按 修复 的地 点又 可 分为 原位 生物 修复和 异位 生物修 复:另一类 是植物
修 复法 。 2 1 1微 生物修 复 法 ..
◆ 原位 生物修 复 将受污染的土壤在原地进行 处 理 。处理期 间 ,土 壤基本 不被搅 动 ,最 常见 的就地 处
理 方式 是在土 壤的水 饱和 区进 行 生物 降解 。除 了要加 入 营养 盐、氧源 ( 为 H0)外 ,还 需引入微 生物 以 多 2
提 高生物 降解 的能力 。污染 区挖一组 井 ,注 入一定 的
生物 膜法 是指 用 天然材 料 ( 卵石 ) 如 、合 成材 料
( 纤维 ) 如 为载 体 , 在其表 面形成 一种特 殊 的生物膜 ,
生物 膜表 面积大 ,可 为微生 物提供较 大 的附着表 面 , 有 利于加 强对污 染物 的 降解 作用 。其反应过 程是 :基
◆异位生物修复
主要包括现场处理法 、 预制床法 、
质 向生物 膜 表 面扩 散 一在 生物 膜 内部 扩 散 一微 生物 分 泌 的酵 素 与 催化 剂 发 生化 学 反应 一 代 谢 生成 物 排
生物 修复 ( ir m d a i n 技 术是 利用微 生物 、 boe e ito) 植物 及其他 生物 , 将环 境 中的危险性 污染物 降解 为二 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其他无 害物质 的工程 技术系统 Ⅲ。 生物 修 复 的概念 最初 来源 于 微 生物 对 环 境 污 染 的 治 理 ,至 今许 多文献 仍沿用 b o e e i t o 一词 ,专 ir m d a in 指微 生物修 复 , 通常将 其分 为广义 的生物修 复和狭 义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一、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1、石油污染石油泄漏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海上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的事故,还是陆地上的工业排放和非法倾倒,大量的石油进入海洋后,会在海面上形成油膜,阻碍海水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海洋生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

同时,石油中的有害物质还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对其造成毒害。

2、塑料污染塑料垃圾已成为海洋污染的“新宠”。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800 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

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会长期存在并逐渐破碎成微小的颗粒,被称为“微塑料”。

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误食,进而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可能进入人类的餐桌,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3、化学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排放,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海洋。

这些化学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质。

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会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

营养物质的过度输入则会引发赤潮等富营养化现象,破坏海洋生态平衡。

4、垃圾污染除了塑料垃圾,海洋中还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如玻璃瓶、易拉罐、纸张、衣物等。

这些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会对海洋生物造成缠绕、窒息等伤害。

5、核污染核设施的事故以及放射性废物的排放,给海洋带来了核污染的威胁。

放射性物质在海洋中的扩散和迁移,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的影响。

二、海洋环境污染的危害1、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会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例如,石油污染会使海鸟羽毛沾满油污,无法飞行和保暖,导致大量死亡;化学污染会破坏海洋藻类的生长,影响整个食物链的基础。

2、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海洋污染会使渔业资源减少,鱼类品质下降。

海洋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研究

海洋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研究

海洋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与展望研究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海洋污染的现状目前,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陆源污染、海上活动污染和大气沉降污染等。

陆源污染主要是指来自陆地的各类污染物通过河流、排污口等途径进入海洋,包括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

海上活动污染则主要来自船舶运输、海洋石油开采、海洋养殖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如石油泄漏、船舶垃圾、养殖废水等。

大气沉降污染主要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进入海洋,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例如,石油泄漏会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海洋食物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塑料垃圾则会造成海洋生物误食、缠绕等问题,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此外,海洋污染还会导致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环境压力。

二、海洋污染防治技术的现状为了应对海洋污染问题,目前已经发展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技术,包括物理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

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围油栏、撇油器、吸油材料等用于处理石油泄漏的技术,以及过滤网、沉淀池等用于处理陆源污染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物理手段将污染物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出来,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

例如,围油栏可以将泄漏的石油围堵在一定区域内,便于后续的清理工作;撇油器则可以将浮在海面上的石油收集起来进行处理。

化学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散剂、化学絮凝剂等用于处理石油泄漏和重金属污染的技术。

这些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

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一、本文概述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不仅为众多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也是全球气候调节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洋石油勘探与开采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石油污染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现状,分析污染的来源、影响机制,并深入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支持。

我们将首先概述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石油勘探、开采、运输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泄漏事故,以及日常运营中排放的含油废水等。

接着,我们将分析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揭示其严重的生态风险。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综述现有的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技术和策略,如源头控制、应急处理、生物修复等,评估其实际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的研究进展和防治现状,本文旨在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推动海洋石油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全球海洋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二、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现状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日益开发和利用,海洋石油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当前,对于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污染源的识别、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规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等方面。

在污染源的识别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卫星遥感、海洋监测站等多种手段,对海上石油开采、运输、加工等环节中的潜在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在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规律方面,研究者们借助数学模型、物理模拟和实地观测等手段,深入探究了石油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扩散速度、迁移路径和分布特征,为后续的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室模拟、野外调查和生态毒理学等方法,研究了石油污染对海洋生物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揭示了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危害。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0%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生境破坏等,导致海洋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海洋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海洋环境的物理条件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其中,人工鱼礁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材料可以是混凝土、岩石、废旧船只等。

鱼礁的投放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资源量。

例如,在一些海域投放人工鱼礁后,鱼类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同时也促进了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生长。

此外,底质改良技术也在海洋生态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清理海底的污染物、疏浚淤泥等手段,可以改善海洋底质环境,为海洋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海洋中的污染物。

例如,利用化学氧化剂可以降解石油等有机污染物,降低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需要谨慎使用,因为不当的化学试剂投放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减少或消除海洋中的污染物,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其中,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重金属等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分解石油中的烃类物质,从而减轻石油泄漏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另外,植物修复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

海洋中的藻类和海草等植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重金属等污染物,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将其转化或固定。

同时,海草床的恢复还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助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四、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生态系统重建技术旨在恢复受损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石油泄漏和意外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因此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石油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石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换土、去表土、热处理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其中,换土法是通过移除受污染的土壤,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置换;去表土法则是去除表层受污染的土壤,深层的土壤则通过自然降解或生物修复等方法进行处理。

热处理则是通过加热使石油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与石油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危害性。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溶剂浸提法等。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活动来去除或降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其中,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投加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微生物,加速石油的分解;植物修复则是通过种植能吸收或降解石油的植物,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四、当前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虽然当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物理修复技术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化学修复技术存在化学反应可能产生有害中间产物的风险;生物修复技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此外,对于复杂多变的石油污染物,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五、未来展望未来,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研究

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研究

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研究石油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来源,然而,石油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石油污染物的种类及影响石油污染物主要包括原油、石油产品和石油废弃物等。

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产生严重的污染影响,导致环境生态系统的紊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目前,人们主要关注的石油污染物有石脑油、苯、甲苯、二甲苯和苯并芘等。

二、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是指利用生物体、微生物和酶等生物组分将石油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

生物降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环节:1. 吸附和降解基因的表达生物体吸附石油污染物后,通过基因的表达来降解有机物。

这一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如脱脂酶、醌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等。

这些酶可以将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等有机物降解为低毒或无毒的物质。

2. 微生物共代谢通过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多种微生物合作降解石油污染物。

微生物共代谢作用是指除了产生生物降解产物外,还产生了其他代谢物的过程。

这种方式能够提高降解效率,并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微生物协同降解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降解在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些微生物在降解石油污染物时,通过分泌物和细胞间通信物质来促进菌群的协同作用,提高降解效率。

4. 生物修复除了微生物降解外,植物也可以通过吸附和转运等方式去除环境中的石油污染物。

植物的根系和叶片表面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重金属和有机物的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石油污染物生物降解机制研究的进展近年来,随着对石油污染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对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机制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野外调查等手段,探索了石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和机制。

1. 微生物种类和功能的研究科学家们通过分离和鉴定环境中的微生物,研究它们的降解能力和代谢途径。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进展2015年㊀第5卷㊀第3期㊀164~169CurrentBiotechnology㊀ISSN2095 ̄2341进展评述Reviews㊀收稿日期:2015 ̄04 ̄01ꎻ接受日期:2015 ̄05 ̄01㊀基金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队支持计划资助ꎮ㊀作者简介:李贵珍ꎬ博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利用ꎮE ̄mail:liguizhen.ok@163.comꎮ∗通信作者:闫培生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利用㊁海洋生物质及其加工废物的高值资源化㊁有害微生物的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㊁微生物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等ꎮE ̄mail:yps6@163.comꎻ邵宗泽ꎬ研究员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资源与海洋环境微生物ꎮ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李贵珍1ꎬ2ꎬ㊀赖其良2ꎬ㊀闫培生1ꎬ3∗ꎬ㊀邵宗泽1ꎬ2∗1.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ꎬ哈尔滨150090ꎻ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ꎬ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ꎬ福建厦门361005ꎻ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ꎬ山东威海264209摘㊀要:海洋石油污染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健康ꎬ海洋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其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ꎮ介绍了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和治理方法ꎬ并着重介绍了海洋中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中降解微生物的种类㊁降解机理和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ꎬ并指出了生物修复存在并需要克服的问题ꎬ以期为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修复研究提供参考ꎮ关键词:海洋ꎻ石油污染ꎻ海洋微生物ꎻ微生物修复DOI:10.3969/j.issn.2095 ̄2341.2015.03.03AdvanceonMarinePetroleumPollutionandMicrobialRemediationLIGui ̄zhen1ꎬ2ꎬLAIQi ̄liang2ꎬYANPei ̄sheng1ꎬ3∗ꎬSHAOZong ̄ze1ꎬ2∗1.SchoolofMunicipal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ꎬHarbin150090ꎬChinaꎻ2.BreedingBaseofStateKeyLaboratoryofMarineGeneticResourcesꎬThirdInstituteofOceanographyꎬSataeOceanicAdministrationꎬFujianXiamen361005ꎬChinaꎻ3.SchoolofMarineScienceandTechnologyꎬ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atWeihaiꎬShandongWeihai264209ꎬChinaAbstract:Marinepetroleumpollutionhaveaseriouseffectonthemarineecosystemsandhumanhealth.Microbialremediationtechnologyformarinepetroleumpollutionisattractingextensiveattentionforitsadvantages.Thispaperintroducedthecurrentsituationofmarinepetroleumpollutionꎬthetreatmentsofmarinepetroleumpollutionꎬandmicrobialremediationofmarinepetroleumpollution.Thepapermainlyfocusedonthediversityofpetroleumdegradingmicroorganismsꎬmechanismofdegradationandtheadvanceofboiremediation.Meanwhileꎬthispaperalsopointedouttheproblemsofmicrobialremediationwhichneedtobeovercomedꎬandhopedtoprovideusefulinformationsforthestudyonmarineenvironmentalmicrobialremediationofpetroleumpollution.Keywords:marineꎻpetroleumpollutionꎻmarinemicroorganismsꎻmicrobialremediation㊀㊀随着石油工业化进程的加快ꎬ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ꎮ近年来ꎬ由于海洋溢油事件不断发生ꎬ海洋石油污染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ꎮ据报道ꎬ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1.0ˑ1010kg石油流入海洋ꎬ我国每年有高达1.15ˑ108kg的石油流入海洋[1]ꎬ石油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污染物ꎮ海洋中石油污染的泛滥ꎬ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ꎬ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间接价值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ꎮ如何修复受污染的海洋ꎬ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思考ꎮ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因其为自然降解过程ꎬ具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小㊁费用低㊁不易引起二次污染ꎬ并且可以定点修复[2]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ꎮ本文介绍了石油污染的现状及主要的治理方法ꎬ并着重介绍了微生物修复的微生物种类㊁机理及相关研究进展ꎬ以期为石油污染环境修复提供参考ꎮ1㊀海洋石油污染现状1.1㊀海洋中石油污染的来源海洋中石油的来源主要有4个:①海上油运:主要通过压舱水㊁洗舱水㊁油轮事故和石油码头的泄漏等进入海洋ꎻ②海上油田:海底石油在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油井的井喷㊁油管的破裂等事故会导致大量石油泄入海洋ꎻ③海岸排油:海岸上的各类石油废水直接排入海洋ꎻ④大气石油烃的沉降:由工厂㊁船坞和车辆等排出的石油烃挥发到大气后ꎬ有一部分最终落入海洋[3]ꎮ据统计ꎬ每年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最终会泄入海洋ꎬ每年井喷和运输事故造成的溢油就高达2.2ˑ107tꎬ我国各种溢油事故平均每年发生500起ꎬ每年直接排入海洋的石油就有约10万tꎬ大量的石油泄入海洋ꎬ无论是对整个海洋生态环境还是人类社会而言都是极为严重的破坏[4ꎬ5]ꎮ1.2㊀石油污染的危害石油进入海洋后ꎬ主要以水体表面形成的油膜㊁溶解分散㊁凝聚态3种形式存在[6]ꎮ石油污染对海洋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生态方面的危害和社会危害两大类[6]ꎮ生态方面危害表现在:①降低光合作用:海水表面的油膜ꎬ阻挡阳光射入海洋ꎬ破坏了海洋中的O2和CO2的平衡ꎬ从而影响光合作用ꎻ②影响海气交换:油膜覆盖于海水表面破坏海洋中溶解气体的循环平衡ꎻ③影响海水中的溶解氧ꎻ④毒化作用:石油中的有毒物质ꎬ如芳香烃等具有 三致 作用ꎬ对海洋生物和人类都有很大的危害ꎻ⑤引发赤潮:海洋中石油污染严重的区域ꎬ更容易引发赤潮ꎻ⑥全球效应:石油污染会加剧温室效应ꎬ从而间接引发全球问题ꎮ社会危害主要表现在:①对渔业造成的危害:石油进入海洋ꎬ在海水表面形成油膜ꎬ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ꎬ造成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ꎬ破坏海洋中的气体交换平衡ꎬ从而导致鱼类等大量死亡ꎬ严重影响渔业的发展ꎻ②对工农业的危害:石油污染增加了捕捞成本ꎬ许多海上作业企业受到严重影响ꎻ③对旅游业的危害:海洋中的石油会污染近海ꎬ从而影响海滨旅游业的发展ꎻ④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石油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ꎬ这些有毒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生物累积ꎬ最终危害人类健康ꎮ2㊀海洋石油污染的治理方法海洋石油污染处理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㊁化学法和生物法3种ꎮ物理方法主要有:①围栏法:主要是阻止石油在海面上扩散ꎻ②撇油器:在不改变石油性质的基础上ꎬ对石油进行回收ꎻ③吸油材料:用亲油性的材料ꎬ将石油进行吸附回收ꎮ化学方法主要有:①分散剂:可以有效的减少石油与海水间的表面张力ꎬ从而使石油分散成小油株ꎬ有利于微生物对其进行降解ꎻ②凝油剂:可将石油凝成粘稠状或果冻状ꎬ从而有效的防止石油扩散ꎻ③其他化学品ꎮ生物方法主要是生物修复ꎮ生物修复的概念最早是1995年由Glazer和Nikaido提出的[7]ꎬ描述微生物降解或清除环境中有害废物的过程ꎮ目前普遍认为ꎬ生物修复是指生物(尤其是微生物)催化降解环境有毒污染物ꎬ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或自发过程[5]ꎮ生物修复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生物修复两方面[8]ꎮ广义生物修复指一切以生物技术为主的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ꎬ通常分为植物修复㊁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3种类型ꎻ狭义生物修复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清除土壤和水体环境中的污染物ꎬ或使污染物无毒化的过程ꎬ包括自然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降解或无毒化过程ꎮ与物理法和化学法相比ꎬ生物修复因其为自然降解过程ꎬ所以具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小㊁费用低㊁不易引起二次污染ꎬ并且可以定点修复[2]等优点ꎮ3㊀海洋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3.1㊀可修复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种类烃类降解菌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现[9]ꎬ据报道能够利用烃类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有79个细菌属㊁9个蓝藻属㊁103个真菌属和14个藻属[10]ꎮ据报道ꎬ从海洋环境分离到的可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70个属ꎬ其中细菌就占了40个属[11]ꎮ就目前报道的石油降解菌来看ꎬ革兰氏阴性菌比革兰氏阳性菌要多ꎮ在长期的石油污染驯化过程中ꎬ海洋中出现了一类 噬石油烃 细菌ꎬ它们能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繁殖ꎬ如利用多环芳香烃(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为碳源的解环菌属(Cyclo ̄561李贵珍ꎬ等: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clasticus)[12~15]㊁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6]㊁盐单胞菌属(Halomonas)[16ꎬ17]㊁海杆菌属(Mari ̄nobacter)[16ꎬ17]㊁海旋菌(Thalassospira)[16ꎬ17]㊁海茎状菌(Maricaulis)[16]和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 ̄oalteromonas)[17]ꎻ以饱和烷烃及支链烷烃为碳源生长的食烷菌属(Alcanivorax)[18~21]ꎻ利用脂肪族烃㊁烷醇和链烷酸酯的嗜油菌属(Oleiphilus)和油螺旋菌属(Oleispira)[22ꎬ23]ꎮ另外ꎬ还有降解荧蒽的速生杆菌属(Celeribacter)[24]ꎮ除此之外ꎬ能够降解石油烃的细菌还有弧菌属(Vibrio)㊁诺卡氏菌属(Nocardia)㊁微球菌属(Micrococcus)㊁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㊁节杆菌属(Arthrobacter)㊁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㊁葡萄球菌属(Staphy ̄lococcus)㊁棒杆菌属(Coryhebacterium)㊁芽孢杆菌属(Bacillus)㊁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㊁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㊁气单胞菌属(Aeromonas)㊁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和无色杆菌属(Achro ̄mobacter)等[3]ꎮ海洋中能够降解石油烃的真菌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ꎬ霉菌如小克银汉霉菌(Cunninghamella)㊁曲霉属(Apergillus)[25]㊁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㊁镰孢霉属(Fusarium)和青霉属(Penicillium)等[26]ꎬ但其数量远远少于细菌ꎮ能够降解石油烃的酵母菌主要有亚罗酵母属(Yarrowia)[27ꎬ28]㊁假丝酵母属(Candida)[25ꎬ29ꎬ30]㊁毕赤氏酵母菌属(Pichia)和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等[3ꎬ30]ꎮ3.2㊀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机理石油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混合物ꎬ包括直链烷烃㊁环状烷烃㊁芳香烃和非烃类物质等ꎮ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降解过程本质上为生物氧化过程ꎮ代谢用途主要分以下3大类:①石油烃被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ꎻ②石油烃被合成为微生物自身生命物质ꎬ如核酸㊁蛋白质和糖类等ꎻ③石油烃被转化为其他物质ꎬ例如脂肪酸㊁苯酚和醇等ꎮ石油烃类的降解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烷烃的降解ꎮ烷烃的生物降解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11]ꎬ烷烃第一步氧化为相应的伯醇ꎬ伯醇再氧化成醛ꎬ醛再转化为相应的脂肪酸ꎬ脂肪酸再进行β ̄氧化后转化为乙酰辅酶Aꎬ乙酰辅酶A再进行氧化分解或其他转化ꎮ链状烷烃可经脱氢步骤转变为烯ꎬ烯再氧化为醇ꎬ醇氧化成醛ꎬ然后醛可转化为脂肪酸ꎻ此外ꎬ链状烷烃还可以通过直接氧化成烷基过氧化氢ꎬ然后经脂肪酸途径进行降解ꎮ有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亚末端氧化ꎬ形成仲醇ꎬ再转化成伯醇或脂肪酸进行氧化分解ꎮ也有些微生物将烯烃转化为不饱和脂肪酸ꎬ再通过双键位移或甲基化等ꎬ形成支链脂肪酸ꎬ进行氧化分解ꎮ②环烷烃的降解ꎮ环状烷烃的降解和链状烷烃亚末端氧化十分相似ꎬ首先氧化为环烷醇ꎬ再脱氢变为酮ꎬ而后氧化成内酯或直接开环变为脂肪酸[3]ꎮ③苯及其衍生物的降解ꎮ苯及短链烷基苯转化为二醇中间体ꎬ再进一步转化为邻苯二酚或取代基邻苯二酚ꎬ最后变为羧酸[3]ꎮ④多环芳烃的降解ꎮ多环芳烃具有 三致 作用ꎬ因此ꎬ人们对其降解十分重视ꎮ多环芳烃的降解ꎬ首先需要微生物产生加氧酶进行氧化定位[3]:细菌一般产生双加氧酶ꎬ两个氧原子加到苯环上ꎬ变成过氧化物ꎬ而后转化为顺式二醇ꎬ再脱掉氢变成酚ꎻ真菌一般能够产生单加氧酶ꎬ在单加氧酶的作用下ꎬ将一个氧原子直接加到苯环上ꎬ从而形成环氧化物ꎬ然后加水转化成反式二醇和酚ꎮ多环及杂环破裂是杂环化合物和多环芳烃降解的限速步骤[31]ꎮ4㊀海洋石油污染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4.1㊀实验室模拟研究进展石油烃降解菌在海洋中广泛存在ꎮ早在20世纪40年代ꎬ各国就陆续开展了石油烃的生物降解及环境修复研究ꎮ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石油烃的生物降解ꎬ也陆续出现了大量石油烃的相关报道ꎬ近年来ꎬ实验室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效降解条件的优化㊁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降解底物范围等方面ꎮ4.1.1㊀高效降解条件的优化㊀2011年ꎬ周瑜等[32]使用寡营养培养基对威海金海湾油污进行富集培养ꎬ获得了6株石油降解菌ꎬ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㊁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ꎮ为了提高降解效率ꎬ他们将筛选到的细菌与分离到的微藻进行共培养ꎬ培养3d后降解效率就可提高3.79%~7 91%ꎮ数据表明ꎬ利用细菌与微藻的共生关系可以促进细菌对石油的降解ꎬ这在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ꎮ2013年ꎬHou等[33]筛选到一株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F9ꎬ并将其固定化ꎬ研究发现ꎬ固定化后的菌剂在2d后的降解率可以达到90%ꎬ而游离状态下的66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菌剂在7d后的降解率还达不到90%ꎮ2014年ꎬ李馨子等[34]筛选到一株食烷菌Alcanivoraxsp.97CO ̄5ꎬ研究了其降解的石油效果ꎬ并进行了固定化ꎬ发现固定化后的菌剂对石油的降解率优于游离菌株ꎮ4.1.2㊀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及降解底物范围测定㊀2008年ꎬ苏莹等[35]从胜利油田污水中ꎬ以人工海水培养基进行富集培养得到一株适合海洋石油污染修复的菌株HB ̄1ꎬ该菌株具有较强的原油降解能力ꎬ200r/min振荡培养6d后ꎬ原油的降解率可达54.74%ꎬ经16SrDNA序列分析ꎬ鉴定该菌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sp.)ꎮ2010年ꎬ张月梅等[36]从北极筛选到50株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嗜冷降解菌ꎬ其中降解效率最高的3株BJ1㊁BJ9和BJ19都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 ̄omonas)ꎮ这3株菌在10~20ħ的范围内均有生长ꎬ在温度为5ħ时的降解率均高于30%ꎬ在最适温度下的降解率可达45.78%~60.32%ꎮ此外ꎬ这3株菌的碳源还具有广谱性ꎬ可分别以柴油㊁汽油㊁原油㊁海燃油㊁燃油㊁正十八烷㊁正二十四烷㊁萘和菲偶氮苯等为唯一碳源生长ꎮ2014年ꎬ同济大学的王鑫等[37]从石油污染的海水中筛选到6株石油降解菌ꎬ并对其进行了菌群构建ꎬ结果表明ꎬ混合菌群对石油的降解率明显高于单菌ꎬ且菌株间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ꎮ2015年ꎬ张爱君等[38]从渤海筛选到一株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sp.)ꎬ发现在最适条件下ꎬ其石油降解率可以达到75.71%ꎮRaghukumar等[39]的研究发现ꎬ海洋中的蓝细菌OscillatoriasalinaBis ̄was㊁PlectonematerebransBornetetFlahault和Aph ̄anocapsasp.在人工海水培养的条件下可以降解原油ꎬ通过重量法和气象色谱法测得10d内石油的去除率可以达到45%~55%(包括50%的脂肪族化合物㊁31%的石蜡和沥青㊁14%的芳香烃和5%的极性化合物)ꎮ食烷菌(Alcanivorax)是海洋中烷烃降解菌的重要组成部分ꎬWang等[40]研究发现A.dieseloleiB5能够很好的降解链长为C6~C36烷烃ꎬ包括支链烷烃ꎬ并深入研究了其降解长链烷烃的代谢网络调控机制ꎮ4.2㊀现场应用研究进展随着实验室对生物修复研究的不断成熟ꎬ生物修复技术从实验室开始ꎬ已经逐步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ꎮ1989年美国AlaskaExxonValdez邮轮泄漏ꎬ约35500t原油泄入海洋ꎬ泄漏发生后ꎬBraddock等[41]连续3年对泄漏点威廉王子海湾的潮间带和潮下的沉积物中烃类降解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测ꎬ数据显示ꎬ油膜路径地点的烃类降解微生物的数量远远超过对照组的数量ꎬ说明烃类降解菌有快速的环境适应性及修复污染环境的能力ꎮ1997年1月ꎬ约5000t石油从俄罗斯的纳霍德卡港泄漏ꎬ1200km的日本海岸受到严重污染ꎬ日本组织奥本海默生物科技公司(TerraZymeTM)进行生物修复ꎬ3周后约35%的石油得到降解[42]ꎮ2012年ꎬ郑立等[43]从海洋中筛选的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实验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ꎬ在12d的潮间带油污生物修复中ꎬ喷洒菌剂处理区域的C17/藿烷和C18/藿烷降解率比对照组高40%和30%ꎬ总烷烃和总芳香烃降解率高80%和72%ꎬ说明此菌剂确实可以加快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过程ꎮ研究证明ꎬ海洋中存在着大量可降解石油的微生物ꎬ这为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治理提供了大量微生物资源ꎮ目前ꎬ微生物修复中的最大问题是生物降解能力不够理想ꎬ为了提高微生物降解石油的能力ꎬ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接种高效石油降解菌㊁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添加营养盐等方法ꎮ①接种高效石油降解菌:通过接种高效石油降解菌改变污染区域的菌群结构ꎬ达到快速高效降解石油的目的ꎮ为了提高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效率ꎬ许多学者还将菌剂进行固定化[33ꎬ34]ꎬ从而提高降解率ꎮ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ꎬ通过接种高效石油降解菌的方法并不十分理想ꎬ因为海洋中存在的土著微生物会影响石油降解菌的活性ꎮ此外ꎬ也有学者对接种外来菌群是否会带来环境安全问题存有疑虑ꎮ②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将石油疏散开ꎬ增大微生物与石油的接触面积ꎬ从而加速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ꎮ需要注意的是ꎬ不是所有的表面活性剂都可以加速石油的降解ꎬ许多表面活性剂由于自身具有很大毒性不仅不会加速石油的降解还会造成二次污染ꎮ例如ꎬ在1967年TorreyCanyon油轮污染事件的修复中ꎬ约10000t的分散剂被投入使用ꎬ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44]ꎮ③添加营养盐:海洋受到石油污染ꎬ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ꎬ环境中存在的石油降解菌群会大量761李贵珍ꎬ等: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繁殖ꎬ但营养盐和氧气无法满足需求ꎬ因此通过投加营养盐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微生物降解石油的效率ꎬ降解效率甚至会提高几倍[45]ꎮ营养盐类型一般分为缓释型㊁亲油型和水溶型3种[46]ꎮ但由于海洋面积大ꎬ稀释能力强ꎬ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投加合适的营养盐ꎮ另外ꎬ海洋添加营养盐是否会引起环境某种程度的富营养化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究ꎮ5 展望海洋石油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ꎮ海洋中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繁多ꎬ数量庞大ꎮ生物修复技术与化学修复㊁物理修复相比具有对人和环境影响小㊁费用低㊁不易引起二次污染等优势[2]ꎮ经过多年的研究ꎬ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修复中逐渐成为核心技术ꎮ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ꎬ如见效慢㊁易受环境影响等ꎮ石油烃的生物降解过程十分复杂ꎬ降解效率主要受石油的理化性质㊁微生物的种类和环境参数的影响ꎮ环境参数主要是温度㊁盐度㊁营养浓度和pH等ꎬ这也是生物修复技术需要克服的问题ꎮ为解决这些问题ꎬ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ꎬ在生物修复高效菌株的选择上ꎬ可以就地筛选出高效的石油降解菌ꎬ然后再投放回筛选地点进行生物修复ꎬ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外来微生物投加而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ꎮ其次ꎬ添加表面活性剂产生菌ꎬ许多微生物都可以产生表面活性剂ꎬ这些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表面活性剂相比较更安全可靠ꎬ我们可以将表面活性剂产生菌和高效降解菌株合理配比后投放到治理场地ꎬ这样表面活性剂产生菌株产生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提高石油降解菌株与石油的接触面积ꎬ从而在不添加化学分散剂的条件下ꎬ大大提高石油的降解效率ꎮ再次ꎬ营养盐的添加:大范围的营养盐开放式的添加不仅会造成营养盐的浪费而且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ꎬ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生物修复的成本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ꎬ可将营养盐与菌株进行漂浮固定ꎬ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营养盐的添加量ꎬ而且也不会因大范围扩散而造成浪费ꎬ又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满足降解菌株的需要ꎬ从而更经济㊁有效的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ꎮ总之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ꎬ海洋石油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ꎬ采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污染物降解清除ꎬ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曲维政ꎬ邓声贵.灾难性的海洋石油污染[J].自然灾难学报ꎬ2001ꎬ10(1):69-74.[2]㊀VidaliM.Bioremediation.Anoverview[J].PureAppl.Chem.ꎬ2001ꎬ73(3):1163-1172.[3]㊀宋志文.海洋石油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J].生态学杂志ꎬ2004ꎬ23(3):99-102.[4]㊀徐金兰ꎬ黄廷林ꎬ唐智新ꎬ等.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特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ꎬ2007ꎬ27(4):622-628.[5]㊀AtlasRM.Bioremediationofpetroleumpollutants[J].Internat.Biodeter.Biodegr.ꎬ1995ꎬ35(1):317-327. [6]㊀赵庆良ꎬ李伟光.特种废水处理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ꎬ2008.[7]㊀GlazerANꎬNikaidoH.MicrobialBiotechnology:Funda ̄men ̄talsofAppliedMicrobiology[M]:Cambridge:CambridgeUni ̄versityPressꎬ2007.[8]㊀许晔ꎬ刘生瑶ꎬ曾铮.浅析生物修复技术在石油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ꎬ2008ꎬ18(4):50-52. [9]㊀SöhngenN.Benzinꎬpetroleumꎬparaffinölundparaffinalskohlenstoff ̄undenergiequellefürmikroben[J].ZentralblattfürBakteriologieꎬParasitenkundeundInfektionskrankheitenꎬ1913ꎬ37:595-609.[10]㊀PrinceR.PetroleumMicrobiology[M].WashingtonDC:A ̄mericanSocietyofMicrobiologyPressꎬ2005ꎬ317-336. [11]㊀张士璀ꎬ晓范ꎬ马军英.海洋生物技术和应用(第二版) [M].北京:海洋生物技术出版社ꎬ1997.[12]㊀StaleyJ.Cycloclasticus:Agenusofmarine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degradingbacteria[A].In:Handbookofhydro ̄carbonandlipidmicrobiology[M].Springerꎬ2010ꎬ1781-1786.[13]㊀KasaiYꎬKishiraHꎬHarayamaS.Bacteriabelongingtothege ̄nusCycloclasticusplayaprimaryroleinthedegradationofaro ̄matichydrocarbonsreleasedinamarineenvironment[J].Appl.Environ.Microbiol.ꎬ2002ꎬ68(11):5625-5633. [14]㊀WangBꎬLaiQꎬCuiZꎬetal..Apyrene ̄degradingconsortiumfromdeep ̄seasedimentoftheWestPacificanditskeymemberCycloclasticussp.P1[J].Environ.Microbiol.ꎬ2008ꎬ10(8):1948-1963.[15]㊀ShaoZꎬCuiZꎬDongCꎬetal..AnalysisofaPAH ̄degradingbacterialpopulationinsubsurfacesedimentsontheMid ̄AtlanticRidge[J].DeepSeaRes.PartI:Oceanogr.Res.Pa ̄persꎬ2010ꎬ57(5):724-730.[16]㊀MaYꎬWangLꎬShaoZ.Pseudomonasꎬthedominant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 ̄degradingbacteriaisolatedfromAntarcticsoilsandtheroleoflargeplasmidsinhorizontalgenetransfer[J].Environ.Microbiol.ꎬ2006ꎬ8(3):455-465.[17]㊀CuiZꎬLaiQꎬDongCꎬetal..Biodiversityofpolycyclicaro ̄matichydrocarbon ̄degradingbacteriafromdeepseasedimentsoftheMiddleAtlanticridge[J].Environ.Microbiol.ꎬ2008ꎬ10861生物技术进展CurrentBiotechnology(8):2138-2149.[18]㊀GolyshinPNꎬDosSantosVAMꎬKaiserOꎬetal..GenomesequencecompletedofAlcanivoraxborkumensisꎬahydrocarbon ̄degradingbacteriumthatplaysaglobalroleinoilremovalfrommarinesystems[J].J.Biotechnol.ꎬ2003ꎬ106(2):215-220. [19]㊀LiuCꎬShaoZ.Alcanivoraxdieseloleisp.nov.ꎬanovelalkane ̄degradingbacteriumisolatedfromseawateranddeep ̄seasedi ̄ment[J].Internat.J.Syst.Evol.Microbiol.ꎬ2005ꎬ55(3):1181-1186.[20]㊀QiaoNꎬShaoZ.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novelbio ̄surfactantproducedbyhydrocarbon ̄degradingbacteriumAlca ̄nivoraxdieseloleiB ̄5[J].J.Appl.Microbiol.ꎬ2010ꎬ108(4):1207-1216.[21]㊀WuYꎬLaiQꎬZhouZꎬetal..Alcanivoraxhongdengensissp.nov.ꎬanalkane ̄degradingbacteriumisolatedfromsurfacesea ̄waterofthestraitsofMalaccaandSingaporeꎬproducingali ̄popeptideasitsbiosurfactant[J].Internat.J.Syst.Evol.Mi ̄crobiol.ꎬ2009ꎬ59(6):1474-1479.[22]㊀TimmisKNꎬMcGenityTꎬVanDerMeerJꎬetal..HandbookofHydrocarbonandLipidMicrobiology[M].Heidelberg:SpringerBerlinꎬ2010ꎬ1749-1754.[23]㊀HazenTCꎬDubinskyEAꎬDeSantisTZꎬetal..Deep ̄seaoilplumeenrichesindigenousoil ̄degradingbacteria[J].Scienceꎬ2010ꎬ330(6001):204-208.[24]㊀CaoJꎬLaiQꎬYuanJꎬetal..GenomicandmetabolicanalysisoffluoranthenedegradationpathwayinCeleribacterindicusP73T[J].Sci.Rep.ꎬ2015ꎬdoi:10.1038/srep07741. [25]㊀FedorakPꎬSempleKꎬWestlakeD.Oil ̄degradingcapabilitiesofyeastsandfungiisolatedfromcoastalmarineenvironments[J].Can.J.Microbiol.ꎬ1984ꎬ30(5):565-571. [26]㊀CernigliaCꎬPerryJ.Crudeoildegradationbymicroorganismsisolatedfromthemarineenvironment[J].ZeitschriftFürAllge ̄meineMikrobiol.ꎬ1973ꎬ13(4):299-306.[27]㊀OswalNꎬSarmaPꎬZinjardeSꎬetal..Palmoilmilleffluenttreatmentbyatropicalmarineyeast[J].Bioresour.Technol.ꎬ2002ꎬ85(1):35-37.[28]㊀AhearnDGꎬMeyersSP.Fungaldegradationofoilinthema ̄rineenvironment[A].In:Gareth ̄JonesEB.RecentAdvancesinAquaticMycology[M].NewYork:JhonWiley&Sonsꎬ1976ꎬ125-133.[29]㊀OkpokwasiliGꎬAmanchukwuS.Petroleumhydrocarbondegra ̄dationbyCandidaspecies[J].Environ.Internat.ꎬ1988ꎬ14(3):243-247.[30]㊀MargesinRꎬGanderSꎬZackeGꎬetal..Hydrocarbondegrada ̄tionandenzymeactivitiesofcold ̄adaptedbacteriaandyeasts[J].Extremophilesꎬ2003ꎬ7(6):451-458.[31]㊀许俊强ꎬ郭芳ꎬ全学军ꎬ等.焦化废水中的杂环化合物及多环芳烃降解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ꎬ2008ꎬ27(7):973-976.[32]㊀周瑜ꎬ柴迎梅ꎬ杜宗军ꎬ等.海洋石油降解菌的分离㊁鉴定和与微藻共培养[J].海洋环境科学ꎬ2011ꎬ30(2):230-233.[33]㊀HouDꎬShenXꎬLuoQꎬetal..Enhancementofthedieseloildegradationabilityofamarinebacterialstrainbyimmobilizationonanovelcompoundcarriermaterial[J].MarinePoll.Bull.ꎬ2013ꎬ67(1):146-151.[34]㊀李馨子ꎬ高伟ꎬ崔志松ꎬ等.海洋石油降解菌Alcanivoraxsp.97CO ̄5的固定化及其石油降解效果[J].海洋环境科学ꎬ2014ꎬ33(3):383-388.[35]㊀苏莹ꎬ陈莉ꎬ汪辉ꎬ等.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ꎬ2008ꎬ14(4):518-522. [36]㊀张月梅ꎬ祖国仁ꎬ那广水ꎬ等.北极耐冷石油降解菌的筛选㊁鉴定及其碳源利用广谱性[J].海洋环境科学ꎬ2010ꎬ29(2):216-220.[37]㊀王鑫ꎬ王学江ꎬ刘免ꎬ等.高效石油降解菌群构建及降解性能[J].海洋环境科学ꎬ2014ꎬ33(4):576-579. [38]㊀张爱君ꎬ郝建安ꎬ杨波ꎬ等.海洋石油降解菌的筛选㊁鉴定及降解活性[J].化学工业与工程ꎬ2015ꎬ32(1):31-36. [39]㊀RaghukumarCꎬVippartyVꎬDavidJꎬetal..Degradationofcrudeoilbymarinecyanobacteria[J].Appl.Microbiol.Bio ̄technol.ꎬ2001ꎬ57(3):433-436.[40]㊀WangWꎬShaoZ.Thelong ̄chainalkanemetabolismnetworkofAlcanivoraxdieselolei[J].Nat.Commun.ꎬ2014ꎬ5ꎬ5755. [41]BraddockJFꎬLindstromJEꎬBrownEJ.Distributionofhydro ̄carbon ̄degradingmicroorganismsinsedimentsfromPrinceWil ̄liamSoundꎬAlaskaꎬfollowingtheExxonValdezoilspill[J].MarinePoll.Bull.ꎬ1995ꎬ30(2):125-132.[42]㊀MiTHꎬTsutsumiHKꎬKonoM.BioremediationontheshoreafteranoilspillfromtheNakhodkaintheSeaofJapan.I.chemistryandcharacteristicsofheavyoilloadedontheNak ̄hodkaandbiodegradationtestsbyabioremediationagentwithmicrobiologicalculturesinthelaboratory[J].MarinePoll.Bull.ꎬ2000ꎬ40(4):308-314.[43]㊀郑立ꎬ崔志松ꎬ高伟ꎬ等.海洋石油降解菌剂在大连溢油污染岸滩修复中的应用研究[J].海洋学报ꎬ2012ꎬ34(3):163-172.[44]㊀刘金累ꎬ厦文香ꎬ赵亮ꎬ等.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生物修复[J].海洋湖沼通报ꎬ2006ꎬ03:48-53.[45]㊀PrinceRCꎬBraggJR.ShorelinebioremediationfollowingtheexxonvaldezoilspillinAlaska[J].Bioremed.J.ꎬ1997ꎬ1(2):97-104.[46]㊀毛天宇ꎬ刘宪斌ꎬ李亚娟.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J].海洋环境保护ꎬ2008ꎬ3:12-13.961李贵珍ꎬ等:海洋石油污染及其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石油污染土壤中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石油污染土壤中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

石油污染土壤中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石油污染土壤是目前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石油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源,由于其化学性质的特殊性,使得石油污染的土壤很难被纯化。

过去,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化学物质的处理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但这种方法对环境的影响和成本都非常高。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生物修复技术在解决石油污染问题上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最终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这种方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石油污染土壤的处理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涉及到三类生物体:植物、细菌和真菌。

植物生物修复技术:这是最常见和最简单的生物修复技术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吸收石油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来降低其浓度。

这种技术也称为“植物吸收和吸附”方法。

植物可以通过根系来吸收和吸附石油污染物,然后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生物修复技术在处理深层土壤和废弃物场等地方特别有效。

细菌生物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细菌对石油污染物进行折解和转化。

这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土壤中的污染物。

这主要是因为细菌具有很高的降解能力和生长速度。

细菌通过分解污染物来释放能量,从而维持生长和代谢功能。

这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向受污染土壤中添加特定的细菌来实现。

真菌生物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真菌对石油污染物进行分解和转化。

真菌修复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在治理石油污染土壤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真菌可以分解各种污染物,如石油、石油烃、液态燃料、石蜡等。

真菌的特点是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而且在分解石油污染物时不会产生有害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综合来说,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最佳方法之一。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生物修复方法,例如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等方法。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很高的潜力,但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验证其实用性。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石油就是海洋环境最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它不仅威胁着海洋生态安全,而且其致癌物通过在海洋生物体内浓缩蓄积给人类也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严峻的海洋石油污染的现实已经使其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石油的理化性质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程度取决于油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环境参数, 如温度、营养盐、陆源污染物、盐度、海流、氧含量等。

石油在海水中存在的物理形式对石油的生物降解有很大影响。

液态芳烃在水-烃界面能被细菌代谢,但在固态时却很难被利用。

石油化学组分不同也明显地影响它们被降解的速率。

在各组分中,饱与烃最容易降解,其次就是低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与沥青质则极难降解。

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模式就是: 正烷烃>分枝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芳烃。

石油烃类化合物组成成分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生物降解速率,低硫、高饱与烃的粗油最易降解,高硫、高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纯油则很难降解。

1 我国及全球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 71%,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与空间资源,就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随着沿海河口、港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海上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及航运事故中的大量溢油等庞杂的污染物进入河口、海湾与近岸海域, 使得沿海海域的水质、底质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近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压力。

这些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与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已成为当今一大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主要近海污染问题就是石油等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赤潮、重金属污染、非降解垃圾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的开发,使得港口码头年吞吐量逐年增加,加之港口码头水体迁移能力差,导致潮流速度减少,流向改变, 水交换能力变弱, 淤积速度增大,这样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与自净作用不利, 这给海洋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近海海域石油污染亦呈增加趋势。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改善途径探究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改善途径探究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改善途径探究地球表面约 71%被海洋所覆盖,海洋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在新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海洋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深入了解海洋环境保护的现状,探寻有效的改善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的现状1、海洋污染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水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海水水质恶化。

石油泄漏、重金属污染、塑料垃圾等也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800 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这些塑料垃圾在海洋中难以降解,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会被海洋生物误食,进而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

2、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过度捕捞、填海造地、海岸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许多珍稀海洋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海洋生态平衡被打破。

例如,一些珊瑚礁因海水温度升高、酸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出现大面积白化和死亡。

3、海洋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温度升高、酸化加剧等问题。

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环境,海洋温度升高和酸化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不利影响,如影响贝类的钙化过程和鱼类的呼吸系统。

4、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尽管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违法成本低等因素,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惜破坏海洋环境。

二、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如沿海的化工、造船等行业。

这些产业在为当地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公众海洋环保意识淡薄很多人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意识。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河北 渔业 ) ) 2 0 1 3年 第 1 期( 总第 2 2 9期)
o专 论与综 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6 7 5 5 . 2 0 t 3 . 0 1 . 0 1 9
海 洋石 油 污染 生物修 复技 术研 究进 展
46 - - — —
《 河 北渔 业} 2 0 1 3年 第 1 期( 总第 2 2 9期 )
油 降解 菌 中革 兰 氏阴性 菌的种 类 和数 量 比革 兰 氏 阳性菌 的 多 。海 洋 中能够 降解 石 油的微 生物 还有 霉 菌 和海 洋酵母 菌 。

o 专论与 综述
收 到 良好效 果 。在 石 油 污 染 区 域 投 放 微 生 物 肥 料 E AP J M , 促进本 土 嗜油微生 物 的快速繁 殖 , 泄漏 事 故 1 6个 月后 6 0 ~7 O 的石 油 被 降 解 。
破 坏 一 引。
染 。海洋 污染生 物修 复技术 由此 发展而 来[ 。
1 . 1 微 生 物 降 解 石 油 原 理
微生 物对石 油烃类 的降解实 际是一 种生物 氧
化 过程 。其 主要 代 谢 途径 有 如 下几 种 : ①将 石 油 烃 分解 为 C O 。 和 H。 0; ②将 石油 烃转化 为微 生物 的生命 物质 , 如 蛋 白质 、 核酸、 氨 基酸 和多糖 等 ; ③
解 菌 主要富集 在海 水 表 面 的 油膜 上 , 所 发 现的 石
作者简介 : 郑向荣 , 女, 河北沧州人 , 高级 下程 师 , 研究方向 : 渔 业环 境 。E — ma l l : q h d z h e n g x i a n g r @s o h u . c o n r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修复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修复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修复随着石油开采和利用的增加,石油污染成为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的环境问题之一。

石油的泄漏和排放会对海洋生物、生态链和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介绍一些修复方法。

1. 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石油污染会破坏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石油浮在海面上形成薄膜,会阻塞海洋生物的进食和呼吸,导致大量生物死亡。

其次,石油中的有毒物质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并逐渐积累到高级生物体内,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石油污染还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影响生物种群的密度和多样性。

这些影响会进一步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失衡。

2. 石油污染修复方法为了减轻石油污染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修复方法。

2.1. 物理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方法包括围堰、吸附剂和吸附材料的使用。

使用围堰可以阻止石油扩散,减少对周边水域的影响。

吸附剂和吸附材料可以吸附石油,将其与海水分离,从而减少石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

2.2. 生物修复方法生物修复方法利用生物酶的作用,通过生物降解石油来减少石油的影响。

一些特定的细菌和微生物能够分解石油中的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这种修复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还能够促进自然恢复的速度。

2.3. 化学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通过添加化学剂来分解和清除石油污染物。

例如,利用活性炭等化学物质可以吸附石油中的有毒物质。

化学处理方法在大面积石油泄漏事故发生时,可以快速有效地减少石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危害。

2.4. 组合应用方法综合应用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可以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减少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害。

这些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组合方式,对污染区域进行综合修复。

3. 石油污染修复的挑战和前景石油污染修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修复技术的成本、效率和可持续性等方面问题。

海洋环境修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修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修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如石油泄漏、塑料污染、过度捕捞、工业废水排放等,这些都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海洋环境修复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去除或减少海洋中的污染物,常见的方法包括围油栏、撇油器、吸油材料等用于处理石油泄漏;以及机械清淤、疏浚等用于清理海洋底部的沉积物。

围油栏是一种在海洋石油泄漏事故中常用的物理修复工具。

它可以漂浮在海面上,将泄漏的石油围堵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撇油器则是通过机械装置将浮在海面上的石油收集起来。

吸油材料,如聚丙烯纤维等,可以吸附海面上的石油,然后进行回收处理。

在处理海洋底部的沉积物方面,机械清淤和疏浚是常见的方法。

通过使用专门的设备,将沉积在海底的污染物挖掘出来,然后运送到合适的地点进行处理。

然而,物理修复技术往往只是将污染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并不能真正将其降解或消除,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干扰。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添加化学试剂来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更容易被去除。

例如,在处理石油泄漏时,可以使用分散剂将大片的油污分散成小颗粒,加速其自然降解的过程;使用凝固剂可以使油污凝固,便于清理。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化学试剂本身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其效果往往受到海洋环境条件(如温度、盐度、水流等)的影响。

因此,在使用化学修复技术时,需要谨慎选择化学试剂,并对其使用剂量和使用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或去除海洋中的污染物,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近岸海域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岸海域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0 引言
大量降 解石 油 中复 杂 的组 分 , 过 接 种 特殊 的微 生 通
近年 , 我国海上溢油事故风险升高 , 溢油事件年 均 50 , 0 起 造成 了 巨大 的经 济 损 失 和 恶 劣 的生 态 影
响 。在 我 国海 岸 线 上 , 海 、 海 石 油 污染 比较 严 渤 黄
可 以有效地 维持微 生 物生 态 系统 高效 、 稳定 地运 行 , 最终 达到清 除污 染 的 目的_ 。 9 J
因此 , 为确 保 在污 染 场 地 使 用 生 物修 复 技术 的
有效 和成功 , 须在 整 个 处 理 过 程 的各 个 阶段 通 过 必 室 内实验 和现 场试 验 对 工 程 的可行 性 进行 研 究 , 包 括对 处理 场所 是 由何 种 海 岸 线 类 型 、 染 物 的浓 度 污 与分布、 微生 物 的活动 、 介质 环 境行 为及 地质 特征 的 分 析 , 选择 生物 修复 方案 。 来
11 生 物强 化技 术 ( i um nao) . Bo g eti a tn 生物 强化 主要 是 由于土 著微 生 物菌 群 没有 能力
2 1 近岸海 域 生物 修复 的选 择性 .

6 ・ 2
海洋 溢 油 事故 发 生 后 , 原 油 污染 的海 滩 会进 被 行 物理 自净恢 复 , 复 得快 慢 与海 岸 线 的 自然 状 况 恢 有 关 。N ni h等 ¨ 按 照 海 岸 带 的地 形 、 理 特 征 as g n 7 J 物
21 年第 3 卷第 5期 02 8
Ma 0 2 y2 1
工业安全与环保
Id sr lS ft n n i n na rtc o n u ta aeya dE vr met Poet n i o l i ・ 6l ・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

海洋石油污染及治理措施石油是海洋环境最为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它不仅威胁着海洋生态安全,而且其致癌物通过在海洋生物体内浓缩蓄积给人类也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严峻的海洋石油污染的现实已经使其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石油的理化性质石油烃生物降解的程度取决于油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环境参数, 如温度、营养盐、陆源污染物、盐度、海流、氧含量等。

石油在海水中存在的物理形式对石油的生物降解有很大影响。

液态芳烃在水-烃界面能被细菌代谢,但在固态时却很难被利用。

石油化学组分不同也明显地影响它们被降解的速率。

在各组分中,饱和烃最容易降解,其次是低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和沥青质则极难降解。

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模式是: 正烷烃>分枝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芳烃。

石油烃类化合物组成成分的差异直接影响其生物降解速率,低硫、高饱和烃的粗油最易降解,高硫、高芳香烃类化合物的纯油则很难降解。

1 我国及全球海洋石油污染的现状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积的 71%,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和空间资源,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十年来,随着沿海河口、港湾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

海上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及航运事故中的大量溢油等庞杂的污染物进入河口、海湾和近岸海域,使得沿海海域的水质、底质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我国近海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压力。

这些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和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已成为当今一大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面临的主要近海污染问题是石油等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赤潮、重金属污染、非降解垃圾污染以及放射性污染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城市的开发,使得港口码头年吞吐量逐年增加,加之港口码头水体迁移能力差,导致潮流速度减少,流向改变,水交换能力变弱,淤积速度增大,这样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不利,这给海洋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近海海域石油污染亦呈增加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及生物修复研究摘要:简述了石油污染的来源和现状及主要危害。

对生物修复的概念、类型进行详细的介绍,讨论了生物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恢复对策。

提出了对当前和今后研究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海洋石油污染危害生物修复1 引言石油污染是与石油的发现和使用伴随而生的。

目前,石油约占世界能源总量的42%(IEA1998)。

石油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总量在200~1000万吨之间[1]。

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受石油污染的海洋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

在我国油污染也非常严重,全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石油约10余万吨,仅渔业损失每年就达数亿元。

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油类含量超过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已达到5.6万平方公里[2]。

由于石油的主要成分有烷烃、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种复杂芳香烃,这些物质毒性大,有的有致癌致突变作用,难以去除,而且会随着径流进入周围的流域和地下水,从而给油田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由于生产费用低、不产生二次污染而被视为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新技术[3]。

2 海洋石油污染的来源海洋水体油污染主要来源于海底溢油、海上石油生产、海洋运输、大气输送、城市污染水排放等。

其中自然来源约占92%,人类活动来源约占8%。

而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突发性溢油事故[4]。

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统计,每年海上油井井喷事故和油轮事故造成的溢油高达2.2×107t。

大量石油瞬间溢出进入海洋环境,通过扩散、漂移等作用可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海洋石油污染按石油输入类型,可分为突发性输入和慢性长期输入。

突发性输入包括油轮事故和海上石油开采的泄漏与井喷事故,而慢性长期输入则有港口和船舶的作业含油污水排放、天然海底渗漏、含油沉积岩遭侵蚀后渗出、工业民用废水排放、含油废气沉降等[1]。

而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石油的海上运输频繁使海上溢油事故发生几率增大;港口装卸油作业频繁,存在溢漏油的隐患;油轮的大型化增添了发生重大海上溢油事故的可能性,提高了溢油处理的难度;海上油田石油勘探开发中的泄漏和采油废水排放等[3]。

3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会造成多方面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石油成品油中燃料油类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麻醉和窒息、化学性肺炎、皮炎等。

如汽油为麻醉性毒物,急性中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损害;而在短期内吸入大量柴油雾滴可导致化学性肺炎。

石油进入到海洋后,还可以通过食物链最终在人体内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②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石油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发生巨大的影响。

污染物中的毒性化合物可以改变细胞活性,使藻类等浮游生物急性中毒死亡。

当海洋中石油浓度在10-4~10-3mg/L时,可以对鱼卵和鱼类的早期发育产生影响。

而石油的涂敷作用会导致大量的鸟类死亡,如Exxon公司的Valdez号沉船事故在4个月里造成多达30000只的海鸟死亡。

石油中的重质组分沉入海底,还会对底栖生物造成危害。

③对渔业的影响石油污染能够抑制光合作用,降低海水中O2的含量,破坏生物的正常生理机能,使渔业资源逐步衰退。

在被污染的水域,其恶劣水质使养殖对象大量死亡。

存活下来的也因含有石油污染物而有异味,导致无法食用。

资料表明鱼类和贝类在含油量为0.01mg/L的海水中生活24h即可带有油味,如果浓度上升为0.1mg/L,2~3h就可以使之带有异味。

④对旅游业的影响受洋流和海浪的影响,海洋中的石油极易聚积于岸边,使海滩受到污染,破坏旅游资源。

如2002年巴拿马籍油轮“威望号”的搁浅漏油事故,使得原本风光迷人的西班牙加里西亚海岸成了黑色油污的人间地狱,给当地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

4 海洋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4.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生物的代谢活动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去除或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

最早大规模用于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是在美国威廉王子港中的Valdez石油事件中展开的。

在使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所得效果甚微后,通过外加营养等手段促进烃降解菌的生长,使油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同传统的或现代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石油烃类的微生物修复具有巨大优势[6]:生物修复对人和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它能够使污染物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而且生物修复过程迅速,费用低,仅为传统物理、化学修复的30%~50%。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在ExxonVadez油轮石油泄露的生物修复项目中,短时间内清除了污染,治理了环境,是生物修复成功应用的开端,同时也开创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中的应用。

石油污染的海面和海滩通常可采用以下3种方式进行生物修复:投加表面活性剂,增加石油与海水中微生物的接触面积;投加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投加N、P等营养源,促进土著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

由于表面活性剂可能具有毒性并在环境中积累,引入高效降解菌不能对土著微生物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生态和社会问题,不同学者对是否应该投入高效微生物以及高效微生物是否在生物修复中起作用意见不一、分歧较大,因此对投加营养盐进行石油污染海洋环境生物修复研究相对较多。

目前,国外开发的营养盐主要有3种形式[7]:⑴缓释型。

该类型营养盐具有合适的释放速率,通过海潮可以将营养物质缓慢地释放出来。

⑵亲油型。

亲油肥料可使营养盐“溶解”到油中,在油相中螯合的营养盐可以促进细菌在表面生长。

⑶水溶型。

该类产品会被海水溶解,可以解决下层水体及沉积物的污染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治理及回收石油的技术、方法大概分以下几类:⑴物理处理法:如使用清污船及附属回收装置、围油栏、吸油材料及磁性分离等;⑵化学处理法:如燃烧、使用化学处理剂(如乳化分散剂、凝油剂、集油剂、沉降剂)等;⑶生物处理法:人工选择、培育,甚至改良这些噬油微生物,然后将其投放到受污海域,进行人工石油烃类生物降解。

其中,生物降解法的优点在于迅速、无残毒、低成本,是目前研究的重点。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速率主要与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介质的温度有关,还与石油组分的性质和分散的程度有关,分散程度大,降解的速率也大。

4.2 影响微生物对石油降解的因素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降解实际是一种生物氧化作用。

其主要代谢途径有如下几种:①将石油烃分解为CO2和H2O;②将石油烃转化为微生物的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酯类和多糖等;③将石油烃转化为其它物质,如各种醇、苯酚、醛、脂肪酸等。

由于多数石油烃类化合物难溶于水,微生物对石油烃的代谢还需要依靠其细胞壁外表面的一种由糖脂组成的特殊吸收系统。

该系统可以使石油烃类化合物充分乳化,然后被吸收和利用。

4.2.1 微生物种属的影响海洋环境中能够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有200多种,分属于70个属,其中细菌有40个属。

不同菌属的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也不同。

如细菌Acinetobacter calcoaeticus和Serratiamarcescens可分别降解C22~C30和C20~C28的石油物质,而霉菌Candida tropicalis可以降解C12~C32的石油物质[8]。

一种微生物通常只对特定的石油成分具有较强降解能力。

因此,往往需通过接种混合的微生物群落,以提高微生物的降解效果。

4.2.2 石油的性质和物理状态对降解的影响石油本身性质也会对降解产生影响。

不同的原油,由于其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不同以及饱和烃中正构烃的含量不同可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抗降解性[7,8]。

不同烃类化合物的降解率如下:正烷烃>分支烷烃>低分子量芳香烃>多环芳烃。

石油在海水中的物理状态对微生物的降解也有显著影响。

由于石油烃降解微生物通常生活在油水界面上,因此乳化好的油往往能够更好的被微生物所利用。

如液体芳烃在水—烃界面可以被微生物代谢利用,但在固态时却很难被降解。

4.2.3 环境因素的影响温度、海水盐度、氧气、营养盐等因素也能对石油的微生物降解产生影响,有些甚至是决定性的。

如在石油严重污染的海域,氧就可能成为石油降解的限制因子。

而有研究表明[8],在4~30℃之间Yarrowia lipolytica对柴油的降解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大降解活性在10~20℃。

5 结语与建议随着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大,石油污染已经成为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与传统的或现代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1] 徐金兰,黄廷林,唐智新,等.2007.高效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特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7(4):622-628[2] 刘金雷,夏文香,赵亮,等.2006.海洋石油污染及其生物修复.海洋湖沼通报,3:48-52[3] 方曦,杨文.2007.海洋石油污染研究现状及防治.环境科学与管理,32(9):78-80[4] 尚龙生,孙茜,徐恒振,等.1997.海洋石油污染与测定.海洋环境科学,16(1):16-20[5] 夏平,李学亚,刘斌.2006.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污染防治技术,19(30):37-40[6] 黄艺,礼晓,蔡佳亮.2009.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生态环境学报,18(1):361-367[7] 孙玮,夏文香.2007.微生物在海洋石油污染中的生物修复作用.能源与环境,1:42-43[8] 陈尧.2003.中国近海石油污染现状及防治.工业安全与环保,29(11):2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