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体的演变PPT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一君主专制政体演进与强化课件(讲课)PPT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
自秦朝开始,经过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君主 的权力逐渐加强。
演变特点
通过加强官僚体系、削弱贵族和地方势力,以及推行儒家思想等手 段,强化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基础。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案例
明清时期的皇帝如朱元璋、康熙、乾隆等,都是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的代表人物。
统一和稳定的需要
在分裂和动荡的时代,统一和稳定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能够 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
经济基础的支持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商人阶级希望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来保护他们 的利益。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满足了这一需求。
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在文化和宗教方面,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也受到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儒家思 想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教化作用,基督教教义则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
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君主立宪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国家元首是君主,但君主的权力受 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的形式,但实质上是议会民主制,议会是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君主立宪制调和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稳定了政治局势,促进了 经济发展。
皇帝的绝对权力
在君主专制政体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国家的行政、立法、 司法等各个领域。皇帝的意愿和决策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03
官僚制度的建立
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政体,秦始皇建立了严密的官僚制度,各级官员由皇
帝直接任命和罢免,对皇帝负责。
欧洲的君主专制政体
封建制度的解体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思考:从大会内容来看,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是?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街
安
西
20
20
海
南
西
宁
m
方
商
直
武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1937- 1945)——建设抗日民主政权(边区政府)背景:①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 扩大。②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措施:( 1 ) 设 立边区政府 ,作为民国地方政府。(2)设置各级参议会 ,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选举政府委员(3)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材料: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 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 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思考:抗日根据地为何采取“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村政
阳益整
四成 都法
吨古
P海
●乌鲁木务
0轿
青西空。
通声 言之手
T5
西 地
街
安
西
20
20
海
南
西
宁
m
方
商
直
武
I
3.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建立解放区人民政权材料: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大行政区)这样一级的有力 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 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 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中央和 地方的适当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一了中国 桂林12月20日 一东北易帜”, 国司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广 州澳 请
五原张作霖决定退回东北,途中修遭自本炸死。同年底,费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X 主线场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 1949)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课件
意义:
13
有人说:“元代的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在 地方得到强化的主要表现”,其依据是什么?
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
1、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
2、定期觐见述职制度;
3、中央监察;
4、省官互迁制度。
行省制度确立的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
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14
清朝的边疆政策
15
1.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__宗__教__信__仰_,笼 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 政管理。 2.具体举措 (1)中央设_理__藩__院___,管理蒙古、新疆和西 藏的事务。 (2)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中国的版图。
(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
19
右图是《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府》,请查阅资料, 分析改土归流的原因和影响。 探究提示: (1)原因 ①土司在同一地方任职,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 中央统治。 ②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和有效管辖。
20
(2)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②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 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 是 A.征招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9
27
5.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 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PPT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汉—明清)
(一)主要内容: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皇位世袭制 (二)秦朝……的形成 1、背景: (1)秦的统一(原因、过程、意义)(熟悉P9地图) (2)实践基础:春秋战国时期…… 2、确立: (1)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2)地方制度:郡县制 3、特点:(见创新设计P8“问题二”及课本P10) 4、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创新P7、8) (三)汉代——清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及其趋势 1、中央政治制度: 2、地方管理制度: 3、选官制度: (注意科举制选拔人才) 4、趋势(特点):(创新设计P12“重难问题讲解”,下同) 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景、目的、确立、设置情况、意义) (三)政治建设的曲折——文革 (导火线、全面发动标志、主要过程、挫折表现、教训)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背景:①文革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2、目标: 3、成就:① ② ③ ④ ⑤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P60)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晚清、民国)
(一)维新变法——(君主立宪) 1、背景:① ② ③ 2、代表人物及主其张(康、梁、严、谭) 3、主张的共同点: 4、影响:① ② ③ (二)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1、背景: 2、主要过程: ①兴中会 ②中国同盟会 ③武昌起义 ④民国成立概况 ⑤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⑥《临时约法》⑦清帝退位 3、共同的革命主张: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第一专题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夏商周)
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秦汉—明清) 三、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课件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 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 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2019/9/29
38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帝
制主义中央集权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 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
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19/9/29
D
44
下狱死 2年7月
去世
8年3月
下狱死 12年2月
下狱腰斩 2年2
昭帝时死 2年
汉武帝所用丞
相13人,下狱死者 占其半,生者如田 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 唯命是从而已。以 至于讨论出兵边疆 的大事,汉武帝竟 说 “田蚡不足与 计”。汉武帝如此 重用内朝官,用近 臣、内朝来压制宰 臣和外朝,当拜公 孙贺为相时,贺竟 伏地大哭,不受印 绶。此外,武帝还 大胆启用出身寒微 的士人做官:比如 从奴隶群众提拔了 卫青做大将军等。 11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37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 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2019/9/29
33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 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2019/9/29
38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帝
制主义中央集权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 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
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19/9/29
D
44
下狱死 2年7月
去世
8年3月
下狱死 12年2月
下狱腰斩 2年2
昭帝时死 2年
汉武帝所用丞
相13人,下狱死者 占其半,生者如田 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 唯命是从而已。以 至于讨论出兵边疆 的大事,汉武帝竟 说 “田蚡不足与 计”。汉武帝如此 重用内朝官,用近 臣、内朝来压制宰 臣和外朝,当拜公 孙贺为相时,贺竟 伏地大哭,不受印 绶。此外,武帝还 大胆启用出身寒微 的士人做官:比如 从奴隶群众提拔了 卫青做大将军等。 11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37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 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2019/9/29
33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PPT实用课件
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到宋代得到发展,录取
的名额有所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
路。D符合题意。 答案:D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皇帝“躬览庶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明朝设 立的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形不成对皇 权的制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军国大事全凭皇帝 裁决,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 责上传下达。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 接听从皇帝的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 特点。
2.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3.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
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 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
5.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 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 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法令出一 (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皇帝 ”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 和军事指 挥权于一身。
(3)影响: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 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课件4:第3课 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 尝 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 试 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
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 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 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 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 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 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 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 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完善
①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②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 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意义
直系
பைடு நூலகம்晋系
皖系
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军阀 滇系 桂系
割据、混战的局面。
3.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政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②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统一
①1927年秋,”宁汉合流“(蒋汪合流) ②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③1930年5—11月,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 取得胜利,通过“中原大战”,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李 宗仁集团。
▲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 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 ——失败
①“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 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 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 治名存实亡。
独裁统治。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 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 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 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 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 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 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 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完善
①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②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明确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 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意义
直系
பைடு நூலகம்晋系
皖系
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中国出现军阀 滇系 桂系
割据、混战的局面。
3.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政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 ②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统一
①1927年秋,”宁汉合流“(蒋汪合流) ②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③1930年5—11月,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 取得胜利,通过“中原大战”,打败了阎锡山、冯玉祥、李 宗仁集团。
▲ 1913年孙中山在上海举行会议决定 发动二次革命
结果 ——失败
①“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 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 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 治名存实亡。
中国古代的政体与官制教学课件
3.明代的宦官专权 ➢绝对君主制形成后,宦官的地位与作 用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成祖之后,皇帝 耽于安乐,大多不理政事。如明神宗在 位48年,20年不理朝政。明熹宗喜做 木工。皇帝甚至连内阁票拟的政务处理 方案也不愿看,交由宦官去处理。其中, 代皇帝抄写圣谕的秉笔太监,成为实际 操作国家机器的人。
四、明清的绝对君主制 (一)明代的绝对君主制
➢丞相制约君主,但作用有限。
丞相周昌反对刘邦立赵王如意 为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丞相 陈平、周勃废少帝立文帝。霍光迎 立昌邑王为帝,后又废之,重立宣 帝。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二)西汉中后期君主丞相制的变化
1. 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打破以功臣、诸侯为相 的惯例,以儒生为相; ➢加强谋议群体,以文人 学士为侍中。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二)西汉中后期君主丞相制的变化
2. 西汉末年三公制度的改革
➢丞 相——司徒 ➢太 尉——司马 ➢御史大夫——司空
这不仅仅是名称上 的改变,而是一次结 构改革。司徒位于大 司马之下,司徒也不 再担负丞相的责任与 行使丞相的职能。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三)尚书制度
•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 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 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 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 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 叫做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
文献记载中,最早设置行政区划的历史事件,是在春秋 初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开始置县。
诸侯国发展中央 集权制,对新开拓疆土不再分封源自萌生了县、郡 等行政区划的
单位
1、县的出现
县
四、明清的绝对君主制 (一)明代的绝对君主制
➢丞相制约君主,但作用有限。
丞相周昌反对刘邦立赵王如意 为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丞相 陈平、周勃废少帝立文帝。霍光迎 立昌邑王为帝,后又废之,重立宣 帝。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二)西汉中后期君主丞相制的变化
1. 汉武帝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打破以功臣、诸侯为相 的惯例,以儒生为相; ➢加强谋议群体,以文人 学士为侍中。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二)西汉中后期君主丞相制的变化
2. 西汉末年三公制度的改革
➢丞 相——司徒 ➢太 尉——司马 ➢御史大夫——司空
这不仅仅是名称上 的改变,而是一次结 构改革。司徒位于大 司马之下,司徒也不 再担负丞相的责任与 行使丞相的职能。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君主丞相制 (三)尚书制度
• 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 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 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 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 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 叫做行政区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
文献记载中,最早设置行政区划的历史事件,是在春秋 初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开始置县。
诸侯国发展中央 集权制,对新开拓疆土不再分封源自萌生了县、郡 等行政区划的
单位
1、县的出现
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唐朝与北宋完善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的各自特点,并分析说明造成各自特点的 原因。 1、特点: (1)唐: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完善中 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 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完善科举制, 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2)宋: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 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 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轻武。
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 原因: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保护封建 经济发展的需要 ①____时期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 想后来被_____采纳. ②著书_______ ③主要思想第一_______第二______ ______第四——— 第三
2、建立——秦朝: (1)目的:加强集权,巩固统一,增强国力。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背景原因: 经济:发展封建经济;政治:巩固国家统一; 思想: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商 鞅变法的成功经验。 (3)内容: 政治:————— 经济:_________ 文化:———————
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内容、特点: (1)含义: ①“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而言,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 一身,从决策到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 意性。 ②“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 地方严格服从中央命令,受制于中央。 ③“封建”,是指社会性质和阶级属 性。
2、原因: (1)唐: 国家统一强盛;庶族地主势力发展;唐前 期的君主都较有作为,为巩固其统治, 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 (2)宋: 宋太祖接受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同 时自己也正是兵变夺取皇位,因此特别 注意集中兵权,铲除割据势力。
元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 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 西汉── ①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实行刺史制度; ③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 东汉──刺史权力加强,增加了地方行政 权和军权。东汉末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 高长官。
隋唐时期完善专制主义中相权的削弱;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 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 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开设科举制度,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 建统治的基础。 原因: 1、完成统一,国家强盛; 2、统治者励精图治,努力解决君权和相权 的矛盾 3、庶族地主势力的发展。
(2)主观目的: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促进封建经济的 发展; ②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维护封建地 主阶级统治 3、如何评价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 用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 作用: ①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起积极作用 ②封建社会后期(明朝时期),起消极作用
(4)核心: ①皇权至高无上; 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并受制于中央 (5)内部两对基本矛盾: ①君权与相权; ②中央与地方。 2、产生原因和目的: (1)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分散性所决定· · · · · · ;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要求· · · · · · ; ③思想基础:· · · · · ·
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强化) 内容: ①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 权;立更戍法;禁军统领与枢密院互相牵 制; ②政权:派文臣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 ③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原因:一是为了结束地方割据君弱臣强的 局面重新出现;二是为了防止兵变的历史 重演。 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 权于中央。
(2)内容:
①皇权(皇帝)制; ②中央机构及官吏; ③地方行政制度及官吏;④官吏选拔制度; ⑤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3)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且终身与世袭; ②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 ③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④皇权往往借助于“神权”和文化专制来巩固 统治 ⑤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2)积极作用表现:
①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②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 造有利环境; ③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下,有利于政府组织人 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建设 活动,如水力、交通等; ④有利于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 (3)消极作用表现: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②专制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③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 进一步发 ④后期严重束缚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成长 4、演变历程:(阶段特征、主要表现) 历代加强专制主义制度措施的特点:(内 容归类) (1)强化皇权(加强君主权力):如唐朝、 宋朝、明朝、清朝 (2)改革中央机构(核心: 分权):
(3)调整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对地方的 控制(核心: 分权) 趋势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如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 清朝 (4)改革官吏选拔制度:两汉、隋唐、 明清 (5)加强思想控制(文化专制): 如秦朝、西汉、宋朝、清朝
5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
(1)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 背景: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控制空前强化;商 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时间:明后期 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说 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 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则天 下治矣”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趋时更新”
(2)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启蒙作用, 辛亥革命:给封建君主专制以致命一击,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们思想空前解放 民主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土地改革彻 底废除其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