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一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一个接一个》
(第二课时)
【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小学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极佳载体。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
提取信息是语文五种阅读能力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解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内容。一年级学生能否从课文中提取出明显而准确的信息,反应出其阅读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从教材实际出发,在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长此以往,就能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
《一个接一个》是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第三课的内容。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4篇课文,《一个接一个》是其中的第三篇,这篇课文是日本作家金子美龄写的一首儿童诗。作者用儿
童最自然的语言讲了一个小孩儿无奈又快乐的一天,表现了儿童美好的愿望以及孩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
这首儿童诗简明易懂,学生只需要多读几遍就能了解内容。一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后朗读正确不困难,但是要体会感情,真情流露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法指导朗读,以读促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怎么调整心态,让快乐一个接一个的,并从中感受孩子幸福的童年。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巩固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3.感受诗句中“我”美好的愿望,以及自己做事也应该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谈话:小朋友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认识的那个小朋友吗?(记得。)这个小朋友经历了哪三件事?(玩踩影子时,大人让回家睡
觉;做好梦时,被大人叫起床上学;和小伙伴玩跳房子时,上课铃响了。)哦!这可真是--《一个接一个》(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这个孩子经历了这些后,他是怎么想的。
2.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检查复习,巩固词语。
睡觉再做梦各种各样伙伴不过有趣这么却
二、读懂诗歌
(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
1.再读课文,思考:"我"有哪些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继续,思考:"我"有哪些愿望?
3.语言训练:
预设:
玩踩影子时,真快乐!
这时听见大人叫我回家,
要是能多玩会儿就好了。
正做好梦时,真快乐!
这时听见妈妈叫我起床,
要是多睡会儿就好了。
玩跳房子时,真快乐!
这时听见上课铃声,
要是没有上课铃就好了。
(二)学习第一小节
1.读一读第一小节,感受我的心情。
2.指导朗读第一节的第二和第三行诗。
师引读:是呀,正玩得高兴,大人却叫—“快回家睡觉!”(学生接)
【指导读出大人焦急的语气,声音要洪亮,语气要上扬,读出“叫”的感觉。】
师引读:听到大人的叫声,孩子是怎么想的?(学生接第三行诗) 【“唉”要读出惋惜的语气,重读“好想”和“再”,读出孩子的惋惜之情。】
3.孩子不高兴了吗?(没有。)他又是怎么想的?“不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表示转折,说明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 【教育学生遇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理解“各种各样”
想象:我都会做什么梦?
4.带着感情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学习第二小节。
1.自由读一读,回答问题。
出示学习小提示:①正做着好梦的孩子又听见了什么?
②他先是怎么想的?然后又是怎么想的?
2.指名读第二小节。
(四)自学第三小节。
1.自由读一读,说一说你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跳房子怎么玩?(教师配合视频讲解跳房子游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3.再读第三小节。
4.指名朗读1---3小节。
(五)拓展想象
1. 快乐到这里结束了吗?
2. 拓展续编
小结:原来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去想,快乐仍然是一个接一个。
3.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注意读出疑问的语气。
三、总结全文
1.小朋友们,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
预设:①遇事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②我们要像文中的孩子那样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2.想一想你有没有和文中这个孩子相似的经历,先跟同桌说一说,再讲给同学们听。
3.原来,这首诗里还蕴藏着这样的道理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