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PPT课件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PPT课件
目录
1 中国古代早期的管理思想 2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在当今企业的应用 3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与企业经营成功的内在关系 4 企业介绍 5 分析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在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现
第1页/共18页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五千年的文明史 奴隶社会制度 封建社会制度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法家、道家、佛家 史学、小说、传记、诗词、戏曲、文艺 民风、民俗、民谚、民谣
第15页/共18页
五、管理观
1、每天抓好一件事就够了,抓反复,反复抓。 2、搞管理不能一阵风搞运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企业管理,老是愿意搞 运动,场面壮观,指标很好,但结果什么用都没有。 3、管理,知道不难;想到不难;做到难;而坚持天天做,十几年几十年 如一日地做下去则难上加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细。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4、“日清管理法”: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今天的事情今天必须做完, 今天做的事情应该比昨天有提高,明天的目标应该比今天的结果更高。 5、“1%工程”:如果每天工作都能提高1%,70天以后,工作就可以 提高1倍。6、“借力论”:你能利用多少资源就等于拥有多少资源。 7、“斜坡球体论”:企业如同一个小球置于斜坡上,由于自身惰性和外 部压力,随时可能下滑。为了不让其掉下来,需要一个止动力,这就是 基础管理。为了让其不断提升,需要一个提升力,这就是企业创新。 8、“80/20法则”: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关键在干部,在管 理层。有人说,中国企业的员工素质太差,其实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太差, 或者管理人员不肯去下工夫。
第9页/共18页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与企业经营成功 的内在关系
一、有形要素——企业经营成功的硬件保障
1、优秀的领导团队 2、合理的人才结构 3、优秀的职工队伍 4、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 “为政之要,惟在使人。”(<<贞观政要。崇儒学>>)
唐太宗李世民的这句名言,指出人才对管理的重要性。
• 何谓人才?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司 马 光 指 出 : “ 才 者 德 之 资 也 , 德 者 才 之 帅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 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 人。”(《资治通鉴》)古代许多政治家主 张亲君子,远小人。因为“自古以来,国之 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 颠覆者多矣。”(《资治通鉴》)
• 《周易·系辞下》有一句名言:“君子上交不
谄,下交不渎“即聪明的人对领导者不谄媚, 对下级要尊重,不轻侮。
• 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进一步分析:“君子与
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君 子与小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交友的标准是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而后 者仅仅为了共同的利益,
•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吕氏春秋·季春
纪·先己》) ,必先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才 能战胜外界的挑战。
•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贞观政 要。·任贤》)李世民这句名言为领导者发现自 身之不足,加强素质修养。
3、穷究事理,先谋后事
• 决策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如何确保决
策正确,是管理学的重要课题。
–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意林》 引《太公金匾》)是说应谋划在先,行动在后, 才能确保成功,反之则事必败。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 公》)讲的是,决策者必须考虑决策实施的手 段,物质基础和政策制度等。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 鸣》)讲的是借鉴其他组织经验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总体而言,夏朝时期的王权仍是以自然崇拜作为精 神支柱,以家族与宗族制为纽带,依靠“忠孝”等人们 自觉遵守的基本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关系,而与后来周 公所鼓吹的“德治”是有区别的。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萌芽期( 公元前 2027年 ~ 公元前 770 年 )
(2) 商朝时期的管理思想。随着商朝社会规模的 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朝的“国治” 思想比夏朝时期更为发展和完备。其中尤以《洪范》 最为系统地阐述了当时的国家宏观管理思想,所谓 “洪范八政,食货为先”,说明当时商王朝已经把 解决民食和货物流通放在国家宏观管理的首位。其 提出的“洪范九畴”受到后来周王朝统治者的推崇, 成为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上与《易经》、儒法道 兵等具有同等地位的管理思想。商朝相较夏朝有所 不同的是,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国家机构,废除 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 的治国政策,并辅以更加明确的法制指导思想。在 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更加强调“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
秦汉时期是管理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战国末期百 家争鸣的思想在秦时得以统一。自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之后,“以法治国”的法家 管理思想在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下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发 展。而后在经过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后建立起来 的汉王朝,所继承的天下实际已是破败不堪,如何维护 政治稳定和恢复经济,对当时的政府而言最为重要。
自夏王朝开始被建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初步形成,原有的氏族会议的民主议事制转向了独 裁集权制, 作为统治者如何巩固和延续王朝, 对这 些问题的思索催生了夏商周时期管理思想的萌芽。 如果说远古时期的管理活动更多的是针对“人治” 的管理,那么此时从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建立开始, 管理活动便从原始人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发展到了 国家管理,开始走向以“国治”为目的的管理。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04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打破世袭制,提高
官员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 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品级与俸禄
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共18个等级,以区分官员地位和权力 。
02
中央官制
皇帝与宰相
皇帝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负责决策国家大政 方针。
宰相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统领中央官 员。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军事、民事 和监察。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的长官,分管国家各项事务 。
05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 响
官本位思想
01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制的核 心特征之一,强调官员的地位和 权力,将官员视为社会精英和统 治阶层。
02
这种思想导致了官员的权力寻租 和腐败现象,同时也限制了社会 其他阶层的发展和机会。
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制实行高度集权的制度, 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方政 府和官员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国古代官制概 述》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变 • 中央官制 • 地方官制 •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响
01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 变
夏商周时期的官制
夏朝的初步官制
西周的官制体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 立了初步的官制,包括“卿”、“士 ”等官职。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1、夏代的管理思想
夏王朝是尧、瞬时代的继续和发展,因此 管理思想具有较多的氏族民主精神,在信 奉“天命”的同时,强调“德治”。 君主主要做到“慎厥身,修思永”,而臣 子要具备“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 惠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 廉,刚而塞,疆而义”。 “九德咸事,俊义为官”,则“百僚师师, 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2、商代的管理思想
商代的土地制度由原始的土地公有制已经 转化成以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的土地 国有制度。 商代的财政制度,就是诸侯百姓对商王的 贡纳制度,诸侯百姓的财富则直接来源于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奴隶奥动的剥削。 商代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比以前创造 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是许多产品得以转化 为商品。
4、重道、明德、知止、行法、重术
所谓“行法”,即实行法治。 对于法治得认识,孔子曾说过“齐之以刑”, “齐之以礼”。(《论语· 为政》) 孟子曰:“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 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 也”。(《孟子· 里娄》) 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墨子· 法仪》) 总之,百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没有法制,国将 不国。
2、商代的管理思想
商王朝统治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商王是商王朝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总代表,在其之 下,由许多新旧贵族,包括附庸于商王朝的方国 诸侯,组成比夏代更为庞大和完备的行政通知机 构。 权利机构有师、保、傅即后世的“三公”,在其 之下是两僚(卿史僚、太史僚)机构。权利机构 中各种职官分别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 宗教大权。 统治阶级借助于鬼神的意志来通知和麻痹被统治 阶级,神(鬼)治思想是商代意识形态的最大特 点。
3、“修己—安人”的管理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礼记· 礼运》)。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历史发展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历史发展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 想历史发展
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三家对后代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
儒家倡导人本、明德、中庸、修己立人。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相 结合,在管理的制度、技巧、权威等方面提出了 不少见解。 道家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精神是以“道” 为中心,讲求“无为而治”,偏重与对管理的规 律、方式和艺术的探索 。
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汉代 董仲舒将儒家学说定为独尊,并将之逐步体系化,成 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一时期,管理思想,尤其是人力 管理思想逐步精细化。从《吕氏春秋》、《淮南子》、 《论衡》,到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以及刘劭的《人 物志》,再到魏晋时期的玄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 家书》等的理论中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
1、强调天人合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易传·文言》
2、彰显变易。 《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 。《周易》作为一个系统, 是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所谓的动态系统。
3、强调进德修业《易传》反复强调学问思辩、进德修业,挖掘人的德性。为 了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管理者应具有宽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修养。例 如乾卦强调在成为最高管理者之前后要采取的不同决策;坤卦和泰卦说的 是内刚外柔的品行和宽厚远大的胸怀;中孚卦说的是管理者具备的诚信品 格;谦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具备中谦和退让的品德;比卦、同人卦、观卦和 咸卦说的是管理者应当亲比下民,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有的放矢, 制定相关策略,实现宏大的管理目标等。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 想历史发展
第二章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二、形成阶段 时期: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开 端,也是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产生和奠基时期。 特征:各种管理心理学的思想百家争鸣,是管理心 理学的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商人四德—智勇仁强最早是白圭提出的商人的基本合格标准。四德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商业经营技术才有意义。白圭:“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又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吉术,终不告矣。”因为学了也没有用。胡雪岩的商业活动具备了四德的基本条件。 智就是通要适变—观察市场,通全事变。但胡雪岩的智还有两 个特点: 第一是把智用到义上,攻心为上,以此把握商情。体人情通人性 到细微地步 ,为以后的生意增加了取胜的机会 。 做眼前生意,思虑却总是放在将来 ,不做一锤子买卖。 第二是把智化为“眼光”,以此评判生意。(天时地利人和)。 勇就是决断。由于不能穷知与决断有关的所有信息,决断就有风 险,才需要勇毅果敢的品性。
2、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 无为即“师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自然界法则是万物相生相克,和谐共存,各物为生存取他物皆有度,唯人类例外,这就是问题。(反自然),越是复杂的管理而效果又不好的,一定是其中存在反自然的东西。企业中大部分的控制本来是不需要的,是维护了本来不该维护的东西。无为作为管理思想,有几个特点: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干预,少干预;人的行动准则:顺应自然,顺应人性;管理方法:要求处理好分权度,管理者不事必躬亲; 政策要稳定,不朝令夕改; 以弱胜强的策略:后敌而动,以静制动,“不战而屈人之兵”, 创造性模仿、企业家柔道战略。人际关系的处理:“居后,处下”的原则 。
法约尔和泰勒的比较: 法约尔和泰勒都是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但由于经历和工作背景的不同,泰勒的‘科学管理“是自下而上的研究管理,较多的强调技术、动作等最微观的东西;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研究的是企业最高管理者从上而下的管理。
4、兵家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关于今天管理学中论及的主要管理职能和相应策略方法,都有涉及。在战略和策略方面,孙子的影响无人能及。商场与战场的异同,防止等同。(中国企业家的误区|)在计划与预测方面,孙子重视研究与谋划,强调事先周密分析“道、天、地、将、法”这五事,还要探求和比较敌我双方的强弱优劣,共称为“七计”。在认真分析比较七计的基础上,提出各种方案,进行决策。这就是著名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它与现代战略理论相近。在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方面,孙子认为“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利用管理幅度和管理层级把人组织起来),正确利用组织力量。 在用人上,为上下协调一致,要有赏,以满足士兵的欲望,激励士气,但赏罚须有度。(雇佣军从来不是战斗力最强的)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管理心理学(第二章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岗位职责项目运维项目实施银青高速视频监控东毛隧道停车场项目全面实施ip设置贵州独平高速项目全面实施监控室机柜布线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我对部门很多产品从零学起刚到公司的时候感觉压力很大经过这些时间的认真学习和实际操作调整心态现已完全能融入公司的各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中
第二章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
主讲人:周瑛 2008年2月

四、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由道家提倡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管理原则。 “无为”是道或天道的一种重要属性,并非无所作为。 人道效法天道,就管理者来说,“无为”是指人人适应 自然,自觉服从客观规律的管理行为过程。道家的管理 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 果。具体来说,“无为而治”在管理实践中具有以下作 用: 第一,“无为”可以减少管理的心理阻力, 避免引起 反感。 第二,“无为”可以减少冲突。 第三,“无为”可以充分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

二、以德为先

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另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德为先。提倡贤 人政治,崇尚以德治国,强调管理 者的道德素质,这是以儒家为代表 的古代管理心理的共同特征。古代 管理心理思想中还特别强调领导者 的表率作用,尤其在德的方面。
孔子
三、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堪称是中华管理智慧中的精粹。在管理 中,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折中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它,而 应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在哲理。中庸之道于 管理中的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观念: 1 、凡事要适度; 2 、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 3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 4 、保持矛盾双方的协调;
五、衰落阶段
元明清时期,是古代管 理心理学思想的衰落时 期。这一时期管理心理 学思想除了一些微观技 术上的变化,整体上 “衰落”为其主要特色。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统御之术 统御之术, • 1. 在识人上,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提出识人“八征法” 在识人上,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提出识人“八征法” • 2. 在用人上,墨子认为:“奉贤者,政之本也。” 《吕氏春秋》 在用人上,墨子认为: 奉贤者,政之本也。 吕氏春秋》 提出“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管子提出了 失贤人, 提出“得贤人,国无不安 失贤人 国无不危” 用人的德、 用人的德、功、能三项基本标准 • 3. 在制人上,韩非子认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 在制人上,韩非子认为: 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 于下”“赏罚二术,君之利器” 孔子认为: 其身正, ”“赏罚二术 于下”“赏罚二术,君之利器”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用兵之策 用兵之策,1.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兵之策 兵以利动 2. 分析态势 3. 先谋后战 • 4. 避实击虚 • 5. 不战而屈人之兵.经营之道 范蠡总结经商的经验,提出了计然 不战而屈人之兵 经营之道,范蠡总结经商的经验, 经营之道 范蠡总结经商的经验 之策。计然之策包括“待乏原则” 积著之理”” ””. 之策。计然之策包括“待乏原则”和“积著之理””
• .其他方面, 其他方面,
• 1. 在管理哲学上,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管理哲学上, • 2. 在领导方式上,儒家提出“仁政德治”,法家提出 在领导方式上,儒家提出“仁政德治” 法制刑治”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法制刑治”,道家提出“无为而治” • 3. 在系统运作上,古人提出许多运筹谋略,并造就大 在系统运作上,古人提出许多运筹谋略, 量传世杰作 • 4. 在钱财管理上,孔子主张“崇俭”。荀况提出:“节 在钱财管理上,孔子主张“崇俭” 荀况提出: 其流,开其源,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其流,开其源,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并形 成一些核算制度 • 5. 在管物上,重视“利器 在管物上,重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越国战败后,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蠡 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为夫差驾车养马,王后为吴 国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 抗。同时不断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 3年后被释放回国。
7
1、国家社会治理
勾践回国后,立刻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复兴国家。他 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很多百 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亲自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 者的遗族。为了不让舒适的生活消磨意志,他卧薪尝胆,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颁布了一 系列法令: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看 护,生女孩奖励2壶酒和1条狗,生男孩奖励2壶酒和1只小猪, 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的由官府给粮食, 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3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3月劳 役。越国在10年中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每家都有3年 的粮食储备。越国百姓亲近他如对父母一般。
[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1、 “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实则,
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
是仁所由出的起点。以此马一浮先生总结道:“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
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便让人点燃火把照亮写字处。此时
齐军骤然万箭齐发,魏军顿时乱作
一团,溃不成军。庞涓知道自己智
力穷尽,失败已成定局,自杀身亡。
16
2、竞争斗争实践
在这一案例中,孙膑采用了避实击虚、诡道诱敌、心 理战等谋略。反映了中国古代谋略思想的高超。
在理论上,中国古代关于竞争的理论以兵家为代表, 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六韬》、《孙子》、《司马 法》、《吴子兵法》和《李卫公问对》等的诞生,标志 着中国竞争斗争谋略思想的成熟, 其理论水平至今无法 被超越。此外,《鬼谷子》、《战国策》等纵横家的著 作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竞争斗争谋略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故事

中国古代管理故事
又如陈琳,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 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报复。
再如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 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 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
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 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 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烽火戏诸侯”
•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 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 侯”的闹剧。
•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bāo sì), 为博取她的一笑, 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 —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 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 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 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 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 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 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 也被俘虏。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都江堰万里长城的修建严谨的工程计划严格的工程质量管理有效的分工制都江堰水利工程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
中国古代管 理故事
猴王与孙子
从前,有个在树荫下卖草帽的人,叫卖得十分疲惫,靠着树 干打起盹来。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一堆帽子不见了,抬 头一看,树上有很多猴子,而每只猴子的头上都戴着一顶草帽。
• 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 累了,不干了.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 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 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 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 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 也叫"机制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第五编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的一般综述 第二章 古印度原始佛教思想及其管理意识 第三章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一) 第四章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二) 第五章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及其主要代表人物(三) 第六章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四) 中国佛家管理思想终结和暮色的复兴
• 第十六编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比较研究 • 第一章 从中国原始社会到封建制确定时期管理思想的萌 芽、産生和发展 • 第二章 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秦—唐)管理思想 • 第三章 封建社会加强和统一时期(宋、元、明)管理思 想 • 第四章 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清)的管理思想 • 第五章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比较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科学管理思想的比较与 评估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西方管理思想比较的矛盾特 征 • 第四节 “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 • 第五节 “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 • 第六节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本质特征
• • • • • • • • •
第四编 中国法家管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法家管理思想的一般综述 第二章 中国法家管理思想的最初发展 第三章 李悝、吴起法家管理思想 第四章 商鞅、慎到、申不害法家管理思想 第五章 韩非法家管理思想 第六章 晁错、桑弘羊、曹操法家管理思想 第一节 晁错“重农、屯垦、倡储”法家安邦定国的方针 第二节 桑弘羊“专卖、军垦、币制、平准”的法家经济 管理思想 • 第三节 曹操“重农、重法、唯才”的法家决策理 • 第七章 陆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法家管理思想 • 第八章 王安石、张居正、李贽法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表2-9所示
主要 内容 统御 之术 内容说明 1. 在识人上,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提出识人“八征法” 2. 在用人上,墨子认为:“奉贤者,政之本也。” 《吕氏春秋》提出“得 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管子提出了用人的德、功、能三 项基本标准 3. 在治人上,韩非子认为:“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赏 罚二术,君之利器” 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1. 兵以利动 2. 分析态势 3. 先谋后战 4. 避实击虚 5.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第一部分:导言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亟待开发 孔子、孟子对我们周边国家的影响 东亚经济腾飞与儒学文化 沃尔玛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2、精兵简政 轻装上阵 3、管理为大人本为大 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5、用感恩的心去经营
《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
•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坦普尔,1986出版 • 书中介绍了中国百个“世界第一”: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 可能有一半以上来自于中国! • 结论:中国人至今未充分认识自己的成果, 东西方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真正 的伙伴。
五四文化革命运动的高潮,表示传统文化已经无方“保存我们”,这 恰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五四运动斗争的焦点是批判孔学,口号是“打倒孔家店”,是关系着 继续变革中国古代封建文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同时也是向 西方寻求真理的问题。陈独秀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 族以安息为本位”,“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 位”,“西洋民族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和为本位,东方民族以情感为 本位,以虚文为本位。”这几乎是差不多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共识, 他们用以批判孔孟之道的理论武器主要是西方的进化论,肯定人类社 会是进化的,国家制度、道德观念,都应世移时异变更宜矣。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第四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以前任何一次都 无法比拟的。第一,它响亮地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第二,马 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国近代哲学实现由进化论到 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使文化运动产生了质的飞跃;第三,为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孕育了新中国的诞生。
• • • • • • • • • • • • • •
第十二编 中国基督教管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基督教管理思想的一般综述 第二章 景教、也里可温基督教管理思想 第三章 天主教、新教基督教管理思想 第四章 中国基督教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十三编 中国伊斯兰教管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伊斯兰教管理思想的一般综述 第二章 原始伊斯兰教管理思想 第三章 中国伊斯兰教管理思想在各主要历史时期的学术发展概况 第四章 中国伊斯兰教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十四编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管理思想(一)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管理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章 哈尼、傈僳、佤、拉祜、阿昌、德昂等少数民族古代管理思想 第三章 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瑶、布依、侗、水等少数民族古代管 理思想 • 第十五编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管理思想(二) • 第四章 纳西、傣、苗、彜、壮等少数民族古代管理思想 • 第五章 白、满、蒙古、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古代管理思想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 》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作爲一个严谨的学科体系,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籍中所反映 的诸家管理思想,从实践的历史意义上说,它深刻地表现出古人在认识、辨析、策 划和管理等方面的智慧水平及学术功力;勾勒出中华民族古代管理主体朴实科 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意识形态。 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旨在揭示中国社会管理实践、理论、学派和方法的 具体过程及其发展规律;阐明诸家管理理论和思想流派历史嬗变的轨迹;探讨 中国古代史中各个管理流派和思想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挖掘 和研讨各个历史时期管理理论和思想状况与特征,同时,进行与西方管理思想史的 比较,反思中国古代管理历史知识和管理历史经验。这些对提高今天人们的管理 决策水平有着重大意义。 实践证明:一个管理者决策正确与否,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基本信 仰、观念和价值偏好。而基本信仰、观念和价值偏好又常常与人们对中国管理 的历史知识和经验的学术修养及其功力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因而,在这个时代 面前,管理思想将前所未有地显示出对人类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诚然, 任何管理思想并不是先验的,而是有一定历史传统所维系。 应该看到,今天,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作爲一种特定的东方文化精神载体, 越来越受到西方管理学界的高度重视。由于西方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现代高科 技硬性的板块所发生的冲碰,使西方管理世界蕴藏着深层的危机。西方管理学 界企图借鉴、引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管 理思想进行归纳、提炼、综合的结果。尽管今天的概括难 免有局限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借助已有资料发现其带有 共性的和突出的特征。 • 第一,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 • 第二,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 • 第三,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固国思想。 • 第四,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 • 第五,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 • 第六,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 • 第七,把求同视为管理的重要价值
»第四章 孟子儒家管理思想 »第五章 荀子儒家管理思想 »第六章 董仲舒儒家管理思想 »第七章 宋明理学管理思想 »第八章 新儒学管理思想 »第三编 中国道家管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道家管理思想的一般综述 »第二章 老庄道家管理思想 »第三章 黄老道家管理思想 »第四章 太平经道家管理思想 »第五章 葛洪道家管理思想 »第六章 重玄道家管理思想 »第七章 净明道家管理思想

• 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第三大冲击,是伴随着异族侵略和民族 压迫而来的。1840年,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复说:“中国最重 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 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 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 西人重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方重开源; 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居,而 西方务发舒;中国尚文节,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 中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 西人恃才力。” • 第四次文化冲击的浪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席卷而来。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演进
中国作为世界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璀璨的历史遗产,包括丰富 多彩的管理思想。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 理思想零星分散,至今未能形成独立的科学体系,但许多管理 思想的精华对今天的管理实践仍然具有借鉴的价值。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学派 统治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的主流思想有很多学派:儒家、法家、 道家、佛家和兵家等,主流思想有三大学派:儒家、法家、道 家。这三大学派都产生于中国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春秋战国时代。 其管理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是:人性假设—管理方式。他们各 自提出对人的基本看法,并进而提出自己的管理方式,从而各 自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国治生的管理思想。 • 儒家——王者之道,仁政德治。 • 法家——霸者之道,法制刑治。 • 道家——王霸杂合之道,无为而治。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卷 第六编 中国兵家管理思想 第一章 中国兵家管理思想的一般概述 第二章 中国兵家管理思想的起源及最初发展时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孙子兵家管理思想 第一节 战争决策力求科学和慎重 第二节 战略管理与先胜思想 第三节 孙子的兵家操作技巧观 第四节 主体素质及伦理特征 第四章 司马穰苴兵家管理思想 第五章 孙膑兵家管理思想 第六章 吴子兵家管理思想 第七章 尉缭子兵家管理思想 第八章 《唐李问对》兵家管理思想 第九章 三十六计综观 第十章 刘基兵家管理思想
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辩证思考
我国传统管理思想先后经历了这五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仍,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 风俗的发展,加之我国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各种哲学文化、管理思 想也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自从孔丘编诗经、理春秋、兴 教肓,创立儒学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定位。同时老庄哲学以及法、墨、 名、阴阳等也熠熠生辉。后经董仲舒整理改制,儒家兼容诸学,开始 独家显荣。 • 两汉之际,印度佛教东渐。魏晋时期佛教逐渐产生巨大影响,这是第 一次外来文化的冲击。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次冲击,是16世纪中期的明朝。以扶助教皇为 宗旨的耶稣会成立,起而与新教抗衡,为了从深得民心的新教那里争 取群众 耶稣会派遣教士到南美、非洲、亚洲以及我国发展势力。 1583年(万历11年)传教士利玛窦和罗明坚来到中国,著名的还有 意大利的龙华民、高一志、熊三拔、艾儒略、华方济、傅讯济,德国 的汤若望,西班牙的庞迪我,葡萄牙的邓玉函,法国的金尼阁等。他 们带来了与中国文化特征迥异的西方文化,一种异质的高势能文化猛 烈冲击我们超稳恒文化。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新的伦理纲常对宋明理学 以有力的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