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6 线粒体

合集下载

细胞生物学 06 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 06 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氧化与磷酸化偶联部位
第 一 节 线 粒 体 和 氧 化 磷 酸 化
电子传递链将NADH和FADH2上的电子传递给
氧的过程中释放自由能,供给ATP的合成。其
中释放大量自由能的部位有3处,即复合物Ⅰ、
Ⅲ、Ⅳ ,这3个部位就是ATP合成的部位,称为
偶联部位。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 一 节 线 粒 体 和 氧 化 磷 酸 化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二、线粒体与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
第 三 节 线 粒 体 和 叶 绿 体 是 半 自 主 性 的 细 胞 器
线粒体蛋白运送的特点
分子伴侣:细胞中的某些分子,可
需要受体
从接触点进入
蛋白质要解折叠
需要分子伴侣 需要能量 需要导肽水解酶
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 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结合, 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 配,但其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 成。 细胞质中Hsp蛋白家族的某些成员、 信号识别颗粒、Bip、PDI、核质蛋 白等。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NADPH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 ③循环式光合磷酸化过程中只生成ATP,没有NADPH和氧气产生。 ④原初反应与电子传递光合磷酸化属于光反应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三)光合碳同化
第 二 节 叶 绿 体 与 光 合 作 用
光合碳同化:在叶绿体的基质进行
碳同化的三条途径: – 卡尔文循环(C3途径) – C4途径或Hatch-Slack循环 – 景天科代谢途径。
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与组成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
第六章

医学-细胞生物学线粒体

医学-细胞生物学线粒体
需能较多的部位。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两层单位膜 围成的
封闭的囊状结构。
分为四部分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基质
线粒体的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1.外膜 (outer membrane)
膜间隙 (外室)
外膜 嵴 内膜
嵴间腔 嵴内腔 (内室)
2.内膜(inner membrane)
由一层单位膜构成, 膜间隙 厚5nm,通透性差, (外室) 有高度选择通透性, 借助载体蛋白控制 内外物质的交换。
细胞氧化
一分子葡萄糖 酵解:2个
彻底氧化生成
三羧酸循环:2个
38个ATP 线粒体:36个
内膜呼吸氧化过程:

34个
本章重点
1. 掌握:线粒体的形态、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2. 熟悉:线粒体的功能。
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 线粒体DNA(mtDNA),线粒体核糖体,
tRNA 、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
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 Ca2+、Mg2+、Zn2+等离子。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三、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1.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 -70%,内膜含量 较多。
可溶性蛋白:基质中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 不溶性蛋白:为膜的镶嵌蛋白、结构蛋白和部分酶蛋白。
4nm 长 4.5-6 nm
6-11.5nm 高5-6nm
F1抑制蛋白 头部: 合成ATP
F1
柄部 : 调节质子通道
OSCP
基部: 质子通道
F0
基粒 (ATP酶复合体)
ATP 合酶
F1 柄部OSCP F0
3. 膜间隙 (intermembrane space)

细胞生物学总结(复习重点)——6.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总结(复习重点)——6.线粒体叶绿体

1、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时,同时伴有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2、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存在有关氧化磷酸化的脂蛋白复合物,它们是传递电子的酶体系,由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的化学物质所组成,在内膜上相互关联地有序排列,称为电子传递链或呼吸链。

3、ATP合成酶:ATP合成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

该酶分别位于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或质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催化合成ATP。

4、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生长和增殖是受核基因组及其自身的基因组两套遗传系统的控制,所以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5、光合磷酸化:由光照所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光合磷酸化。

6. 导肽:引导蛋白到线粒体中去的具有定向信息的特异氨基酸序列转运肽:细胞之中合成叶绿体前体蛋白,在N端地额外的氨基酸序列7.PS2:反应中心复合物+补光复合物,利用吸收的光能在类囊体膜腔一面氧化水,建立质子梯度Ps1利用吸收的光能或传递来的激发能在类囊体的基质侧还原形成NADPH1.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通透性较高。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嵴(cristae)。

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 RNA2.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储藏的能量到高能电子到质子动力势到ATP氧化过(1)呼吸链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既NADH呼吸链和FADH2呼吸链,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 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Fe-S中心、辅酶Q。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 第六章 线粒体
带柄的小颗粒 。 氧化磷酸化关键装置
头部 :球形,含有可溶性 ATP 酶/偶联因子F1。功能是合
成ATP 。另有 ATP 酶复合体抑制多肽,调节酶活性。
柄部 :对寡霉素敏感的蛋白( OSCP ),调控质子通道
基片 :嵌入内膜,疏水蛋白( HP )/偶联因子 F0 ,质子通道。
(四)内腔及基质
1963 年,纳斯( Nass )等在鸡胚肝细胞线粒体中 发现有环状 DNA 分子,称 线粒体 DNA (mtDNA )。
进一步研究发现,线粒体有自己的遗传系统和蛋
白质合成体系。但它只编码少量线粒体蛋白质,大 多数蛋白质还是由核 DNA 编码,线粒体基因的复制
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也是由核 DNA所提供的。所
人心肌细胞的线粒体
线粒体肿胀
线粒体空泡化(心肌缺氧) 线粒体增生显著
线粒体病有以下共同特性:
(一)异质性: 细胞中 mtDNA 存在突变型与野生型
两种类型,即异质性。只有当突变的 mtDNA 逐渐积累,
其比例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疾病。 (二)特异性: 主要侵犯代谢旺盛、需能高的组织
,如神经细胞、肌肉等。
粒体核糖体的。
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与真核细胞不同:
①线粒体 RNA聚合酶可被菲啶溴红( E.B. )等原核细胞 RNA
聚合酶抑制剂所抑制,但真核细胞 RNA 聚合酶抑制剂如 α-鹅
膏覃碱,对它却没有抑制作用。
②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如放线菌酮可抑制
细胞质核糖体蛋白质合成,但不能抑制线粒体核糖体蛋白质合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光镜下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了解)
?形态: 线状、粒状、杆状、哑铃形、星形、分支形、环形。 ?大小 :直径0.5~1.0μm,长度 2~3 μm ;骨胳肌细胞直径 2~3 μm ,长度 8~10μm ,称为巨大线粒体 (giantmitochondria)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线状、粒状、杆状etc 直径0.5~1.0μm。

(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outer membrane5~7nm厚,50%脂类、50%蛋白(重量)外膜蛋白多为转运蛋白,形成跨膜水相通道(直径2~3μm),允许分子量10kD以下分子通过,包括小分子多肽(氨基酸平均分子量128D)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inner membrane4.5nm厚,20%脂类、80%蛋白✧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外腔/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空间✧嵴(cristae)内膜大量向内腔突起性折叠形成✧嵴间腔(intercristae spac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嵴内空间(intracristae space)由于嵴向内腔突起,造成的外腔向内伸入的部分内膜通透性很小,分子量大于150D,就不能通过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膜上转运蛋白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内膜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数目:104~105个/线粒体,称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 TP合酶复合体(A TP synthase complex)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电镜观察揭示内外膜有些接触点转位接触点分布有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白和特异性受体,称内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和外膜转位子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基质matrix 内腔中充满的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基质中含各种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基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70S核糖体有1~多个DNA拷贝,有独立遗传物质复制、转录、翻译5.基质的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基粒,又称A TP合酶复合体,头部直径9nm,柄部长5nm,宽4nm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mitochondrial DNA) 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基质内一个线粒体平均5~10个DNA分子,编码线粒体的t RNA、rRNA及一些线粒体蛋白质但大多数酶和蛋白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转送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基因组共16 569 bp,双链环状DNA,一条重链,一条轻链。

第六章线粒体

第六章线粒体

“通用”密码与线粒体遗传密码的差 异
密码
UGA AUA CUA AGA AGG
“通用” 密码 终止
异亮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哺乳类线 粒体编码 色氨酸 蛋氨酸 亮氨酸
终止 终止
酵母线粒 体编码 色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第四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㈡ 非自主性 ⒈ mtDNA所含信息量小,由它编码的蛋白 质仅占线粒体中蛋白质的5~10%,其余的 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人mt DNA包含16 569 bp,含有37个 基因,分别编码2种rRNA(12S和16S)、 22种tRNA和13种蛋白质(电子传递链中复 合物的亚基以及ATP合酶的亚基)。
a. 基质颗粒(matrical granule) ——位于基质中的一种较大的颗粒,能调节 线粒体内离子环境。
b. 核糖体 c. DNA
——线粒体DNA
外膜
核糖体
嵴间腔
内膜
膜间腔
基粒
嵴内 腔
DNA
基质
嵴 基质 颗粒
第二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一.化学组成——蛋白质,脂类,水等。 ㈠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
第六章 线 粒 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 线粒体的基本性质 1894年,Altmann,生命小体(bioblast) 1897年,Benda命名线粒体(mitochondria)
内膜含量最多。 可溶性——基质中的酶,外周蛋白
(膜表面) 不溶性——膜镶嵌蛋白,结构蛋白,
酶蛋白等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第六章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第六章线粒体

第六章线粒体一、A型题(删除1、2、8题)1.细胞氧化过程中,糖酵解发生在A、线粒体基质B、线粒体内膜C、线粒体外膜D、细胞基质E、核基质2.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反应进行的场所是A、基质B、内膜C、基粒D、嵴膜E、膜间腔3.下列哪一个不是线粒体的光镜形态A、线状B、粒状C、网状D、杆状E、针尖样4.基粒头部具有什么酶活性A、细胞色素氧化酶B、腺苷激酶C、网状苹果酸脱氢酶D、ATP合成酶E、丙酮酸脱氢酶5.下列关于线粒体的描述错误的是A、含有自己的DNAB、细胞的动力工厂C、能完全合成自己的DNAD、为双层膜结构E、主要由蛋白质组成6.由两层单位膜围成的细胞器是A、GCB、LyC、MitD、ERE、过氧化物酶体7.前导肽引导蛋白质运送时,先要将被运送的蛋白质(),运送到位后,再进行()。

A、解折叠,折叠B、变性,复性C、修饰,去修饰D、水解,合成E、糖基化,去糖基化8.真核生物线粒体呼吸链的各成员定位于A、内膜上B、外膜上C、线粒体基质D、外室中E、细胞质9.关于线粒体蛋白的描述哪一个是正确的A、所有线粒体蛋白都是由线粒体编码和合成的B、一些线粒体蛋白由线粒体编码和合成,而其他的则从细胞质运入C、所有的线粒体蛋白都是由细胞质输入的D、线粒体蛋白是从其他线粒体蛋白生成的E、线粒体蛋白都在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的10. 与核编码线粒体蛋白向线粒体基质腔中转运无关的是A、MTSB、SRP(信号识别颗粒)C、外膜转位子D、分子伴侣E、内膜转位子A型题答案:1. D2.A3.C4.D5.C6.C7.A8.A9.B 10.B四、简答题1.画出线粒体的结构简图,并标明各部位名称简答题答案:1.线粒体的结构简图:。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06-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06-线粒体与叶绿体

(一)ATP合酶(ATP synthase)
ATP合酶分子结构模式图
ATP 合酶的分子由球形的头部和 基部组成,头部朝向线粒体基质, 规则性地排布在内膜下并以基部 与内膜相连。
ATP合酶的头部被称为偶联因子1 (F1),由5 种类型的9个亚基组 成,形成一个“橘瓣”状结构,其 中只有β 亚基具有催化ATP合成或 水解的活性。 F1 的功能是催化ATP合成,γ 亚 基的一个结构域构成穿过F1的中 央轴。ε 亚基协助γ 亚基附着到 ATP合酶的基部结构F0上。γ 与ε 亚基结合形成“转子”,旋转于 α 3β 3的中央,调节3个β 亚基催 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
第二节 叶绿体
•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 绿色植物年产干物质达1014公斤。
一、叶绿体的基本形态及动态特征
(一)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数目
• 在高等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 绿体呈凸透镜或铁饼状,直径
为5~10 μm,厚2~4 μm。
• 分布在细胞质膜与液泡间薄层 的细胞质中,呈平层排列。 • 通常情况下,高等植物的叶肉 细胞含20~200 个叶绿体。
一、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
• 动、植物细胞中均可观察到频繁的线粒体融合与 分裂现象,这被认为是线粒体形态调控的基本方 式,也是线粒体数目调控的基础。 • 细胞中所有的线粒体构成一个不连续的动态整体。
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分子基础:
• 融合与分裂依赖于特定的基因和蛋白质的调控。融合所必需
的基因最早发现于果蝇,取名Fzo(fuzzy onion 模糊洋葱头) Fzo基因编码一跨膜的GTPase(鸟苷三磷酸酶),定位在线粒 体外膜上,介导线粒体的融合。
(一)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数目
• 叶绿体通过位移避开强光 的行为称为躲避响应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山大学)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细胞类型、生理状态、代谢需求)1.光镜下的线粒体成线状、粒状或杆状。

2.在低渗环境下,线粒体膨胀如泡状,在高渗环境下,线粒体又伸长为线状3.酸性时线粒体膨胀,碱性时线粒体为粒状(二)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在组成上,外模的1/2为脂类,1/2位蛋白质,外膜上镶嵌的蛋白质包括多种转运蛋白,允许通过分子量在10000以下的物质(通透性大)2.内膜的内表面附着许多颗粒①内膜直接包围的空间称内腔,含有基质,也称基质腔;内膜与外膜之间的空间称为外腔,或膜间腔。

②嵴的形成大大扩大了内膜的面积,提高了内膜的代谢效率③内膜的化学组成中20%是脂类(心磷脂占20%),80%是蛋白质④内膜的通透性很小,但内膜有高度的选择通透性⑤基粒分为头部、柄部、基片三部分,由多种蛋白质亚基组成。

机理头部具有酶活性,能催化ADP磷酸化生成ATP,因此,基粒又称ATP合成酶或ATP合酶复合体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为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线粒体的内外膜上存在着一些内膜与外模相互接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膜间隙变狭窄,称为转位接触点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酶都在基质中,参与物质的代谢5.基粒的化学本质是ATP合成酶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1.线粒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且多数分布于内膜和基质,分为两类:可溶性蛋白和不可溶性蛋白或膜镶嵌酶蛋白(线粒体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2.线粒体内外膜的标志酶分别是细胞色素氧化酶和单胺氧化酶等;基质和膜间腔的标志酶分别为苹果酸脱氢酶和腺苷酸激酶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一)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1.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也称剑桥序列)共16569个碱基对,为一条裸露的,不与组蛋白结合的双链环状的DNA分子。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ATP合酶的“结合变构模 型
三、线粒体与疾病
1、线粒体病:属母系遗传,如克山病、Leber遗 传性视神经病、肌阵挛性癫痫 2、线粒体与衰老 数目与体积的变化 mtDNA的损伤、缺失 线粒体是细胞内自由基的主要来源 3、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一、叶绿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 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有很大差异。 一般形态为香蕉形,或者称为透镜形。宽2-4um, 长5-10um。叶肉细胞含50-200个叶绿体。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一)叶绿体被膜 双层单位膜,6-8nm,之间为10-20nm的膜间 隙。外膜有孔蛋白,通透性大。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ROTONMOTIVE FORCE
33
(四)ATP形成机制——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在呼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耦联的由 ADP被磷酸化生成ATP的酶促过程。 呼吸链上有三个部位是氧化还原放能与ADP磷酸 化生成ATP偶联的部位。这三个部位有较大的自 由能变化,足以使ADP与无机磷结合形成ATP。 部位Ⅰ在NADH至CoQ之间。部位Ⅱ在细胞色素 b和细胞色素c之间。部位Ⅲ在细胞色素a和氧之 间。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内膜通透性低。 内膜上有特殊的转运载体,如磷酸交换载体、二 羧酸交换载体,都属于被动运输。 内膜上有与糖脂、磷脂合成有关的酶类。因此, 叶绿体被膜不仅是叶绿体脂合成的场所,也是整 个植物细胞脂合成的主要场所。
(二)类囊体 1、类囊体的结构 叶绿体基质中由单位膜包围形成的扁平小 囊称为类囊体。 基粒、基粒类囊体、基质类囊体。 一个叶绿体的全部类囊体是一个完整连续 的封闭膜囊。含有丰富的具半乳糖的糖脂。 流动性很大。类囊体膜上的成分有:PSI、 PSII、细胞色素bf、CF0-CF1ATP酶。其分 布不对称。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_线粒体与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_线粒体与叶绿体
分为光反应 light reaction和暗 反应darkreaction两个过程。
光反应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 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
暗反应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 定,并转变为糖。
36
1.光合色素( photosynthetic pigment )
在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 包括:叶绿素(a、b、c)、类胡萝卜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藻胆素(藻
新线粒体来源于线粒体的分裂
正在分裂的线粒体 26
3、线粒体的起源
内共生学说( endosymbiosis hypothesis ):线粒体来源于细 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 演变形成了线粒体。
27
Pathway for the origin of Mit P 298, Fig. 7-42
NADHO2: 3ATP/2e; FADH2 O2: 2ATP/2e
P292, Fig. 7ory
24
三、线粒体的增殖和起源
1.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Mit have their own genetic systems.
Mit are organelles semiautocephaly (半自主细胞器).
P293, Fig. 7-37
T型与ADP和Pi结 合很紧,生成ATP
17
Direct experimentalevidencesupportingthe rotationalcatalysis
F1和旋转实验
P294, Fig. 7-38
给F1亚基接上His, 使之同裱衬Ni复合物 的盖玻片结合,使F1 固定;
F1: 5 subunits in the ratio 3:3:1:1:1

6线粒体-医学细胞生物学

6线粒体-医学细胞生物学

Wallace提出mtDNA突变可引起人类疾病。
mt DNA 环状双链
线粒体:具有独立的基因表达系统
(一) mt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
一个线粒体有1至数个mtDNA分子
特点:
含16569个碱基对,双链环状分子,裸露, 不与组蛋白结合 两条链(重链、轻链)编码是不对称的
结构紧密,几乎没有非编码序列
3.线粒体也能影响核基因组的表达
线粒体由两套遗传系统控制,是 具有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原核细胞
合成蛋白数量少,但都是关键酶 合成蛋白所需的组分(tRNA、mRNA和rRNA) 是自身专用的,产物不运出线粒体外
通用遗传密码与线粒体遗传密码的差别
密码子
UGA AUA
线粒体密码
细胞核遗传密码
色氨酸
终止子
蛋氨酸
终止子
异亮氨酸
精氨酸
AGG
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的转运
• 前体蛋白:由核基因组编码并由胞质核糖体合成, 即将转运进线粒体的蛋白质。
线 粒 体
mitochondrion
生物教研室 周鹏
发电厂
光镜下绿色颗粒 显示线粒体,红色 颗粒显示溶酶体
形态、数量和分布
1.光镜下形态: 线状、粒状、短杆状、 哑铃形、星形、环状等。
2.数量:不同类型细胞中差异较大。1~50万
哺乳动物: 肝细胞中2000个左右 精子中25个左右
3.分布:
因细胞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通常分布于 细胞生理功能旺盛区域和需要能量多的部位。
嵴 与 基粒
嵴间腔 基质腔 膜间腔 膜间隙 嵴 内膜 外膜
嵴:内膜向内室折叠形成。
嵴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差别 很大,主要有两种类型:
①锯齿状或板层状 ②小管状

医学细胞生物学6.

医学细胞生物学6.

电子传递体:只传递电子的酶或辅酶。 递氢体:既传递电子又传递质子的酶。

ATP合酶复合体催化ATP的合成
ATP合酶复合体
a、分子结构 d、ATP合成机制
第三节、线粒体与疾病
线粒体是细胞内最易受损伤的一个 敏感的细胞器,它可显示细胞受伤的程度. 许多研究工作表明,线粒体与人的疾病、 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的异常会影 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
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标志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内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 外腔— 腺苷酸激酶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
线粒体DNA(mtDNA),环行、 含轻重2条链。1-数个mtDNA,37个 基因,其中13个基因编码蛋白质,24 个编码2种rRNA和22种tRNA。 线粒体DNA(mtDNA)为母系遗传。


1. 糖酵解:脱下2对H。 2对H交给受氢体 NAD+,形成2分子NADH+H+,另一个 H+留在溶质中。 NAD+: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2.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一次): 消耗3分子H2O,生成1分子GTP, 脱下4对H、2分子CO2。 脱下的4对H,3对交给NAD+,另一 对交给FAD。 FAD能可逆地接受2个H,即2个H+ 和2个电子(e),还原成FADH2


FAD: 氧化型黄素腺嘌呤二核昔酸。 FADH:还原型黄素腺嘌呤二核昔酸。
3.氧化磷酸化与ATP形成

呼吸链:一系列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 和e-的酶体系。分四个复合体。 呼吸链传递H并最终使其在基质中氧化 成水,即H→H+和e-,1/2 O2→O2- 2H+ O2-→H2O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细胞生物学 名词解释 第六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在光合作用中能够利用光能并将其转变成其他能量形式的多聚蛋白复合体。分为光系统I和II(PSI和PSII),PSI反应中心色素P700(最大吸收峰为700nm)将NADP+还原成NADPH,PSII反应中心色素P680(最大吸收峰为680nm),利用光能裂解水,使类囊体膜两侧形成质子差
光合磷酸化数据
2H2O光解生成1分子O2和4H+,PSI和PSII分别吸收4个光子(共8个光子)传递4e-,造成12H+(水光解产生4H+,PQ释放4H+,PSI消耗基质中4H+)=3ATP,生成2NADPH
电子传递链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膜上一系列由电子载体组成的电子传递途径。这些电子载体接受高能电子,并在传递过程中逐步降低电子的能量,最终将释放的能量用于合成ATP或以其他能量形式储存。
捕光复合体Ⅱ
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Ⅱ,LHCⅡ
位于光系统Ⅰ之外的色素蛋白复合,含有大量天线色素为光系统Ⅱ(PSⅡ)收集光子。
ATP合酶
ATP synthase
位于线粒体内膜或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通过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催化ADP和无机磷合成ATP的酶,由F1头部和嵌入膜内的F0基部组成,也常见于细菌膜上。
F1头部组成
α3β3γεδ,α3β3形成橘瓣,β亚基的结合位点具有催化ATP合成或水解的活性,γε形成转子,调节3个β亚基催化位点的开放和关闭;δ亚基为F1和Fo相连接所必须的。
电子从PS I开始经过Fd后传给Cytb6f,再经PC回到PS I,由PSI单独完成,电子传递呈现闭合的回路,只产生ATP,不产生NADPH和O2。
作用:当植物缺乏NADP+时,启动循环光合磷酸化,以调节ATP与NADPH的比例,适应碳同化对ATP与NADPH的比例需求(3:2)

医用细胞生物学》课件线粒体

医用细胞生物学》课件线粒体

新药筛选
个性化治疗
利用线粒体作为药物作用靶点,筛选 具有治疗潜力的新药。
根据个体线粒体功能差异,制定个性 化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 安全性。
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研究药物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有助 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 应。
05
展望线粒体在医学领域的发 展前景
当前线粒体研究的挑战和机遇
线粒体中的代谢过程受到多种酶和蛋白质的调控,这些酶和蛋白质的活性受到多种 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物质、激素和氧气等。
线粒体合成与代谢的相互关系
线粒体合成与代谢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线粒体合成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和物质
为代谢过程提供所需的能量和底物。
线粒体合成与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营养物质、激素和 氧气等,这些因素可以通过调节线粒体 合成与代谢之间的平衡来影响细胞的能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线粒体是细胞凋亡的重要调控因子,线粒体功能 障碍可以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异常增生。
3
癌症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关系
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 关,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促进细胞异常增生,增 加癌症的风险。
04
线粒体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 的应用
线粒体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
01
02
03
检测线粒体疾病
通过检测线粒体基因突变 和功能异常,可以诊断线 粒体疾病,如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脑肌病等。
诊断肿瘤
线粒体在肿瘤细胞中表现 出异常代谢,检测线粒体 相关指标可以辅助肿瘤的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评估病情
线粒体功能与多种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 过检测线粒体功能可以评 估病情严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心肌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引发心肌细胞死亡。

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

细胞生物学 线粒体

第六章 线粒体
• 外膜包围在线粒体外层,厚6nm • 内膜在内侧,厚7nm • 内膜向线粒体腔形成褶叠,称Mit嵴(嵴间平行,与纵轴垂直) • 嵴增加内膜面积(外膜的5倍,细胞膜结构总面积的1/3)
第六章 线粒体
• Fernadez-Moran发现,嵴膜上重复出现大分子单元(颗粒结构9nm),称 基粒(F1颗粒、F1因子、内膜亚单位)
第六章 线粒体
• 膜部: • 嵌合在膜内疏水蛋白复合体,称F0因子 • 与寡霉素结合,通过OSCP对F1因子起作用 • 与质子H+传递有关 • 当去除F1 和OSCP,内膜对H+的通透性,结合上去,可堵住H+泄漏,推测有H+
通道
第六章 线粒体
• ATP合成酶工作机制 • 分子“马达” • 旋转催化机制 • 亚基像车轮的“轴”,在质子流推动下,转动 • 带动与“轴”相连的3个亚基转动(逆时针) • 导致亚基构象交替变化(三种构象:L 结合 ADP+Pi;T 合成ATP;O 释放ATP,并周而复始) •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硫蛋白、细胞色素b、c1、c、a和a3等
第六章 线粒体
(4)能量转换酶——基粒(ATP酶复合体) 基粒:ATP合成酶(F1-F0偶联因子, F1-F0 ATP酶) 三部分: 头部: 球状,直径9nm,容易分离,水溶性,称F1因子,由33 9亚基组成
第六章 线粒体
• 分离的F1因子能催化: ADP+Mit内,合成反应,存在一种热稳定蛋白(MW1万),可与F1结合,抑 制ATP水解,促进合成
• 称F1抑制蛋白
第六章 线粒体
• 柄部: • 由一种蛋白质组成
• 作用:使F1因子对寡霉素敏感 • F1因子合成ATP的活性能被寡霉素抑制,但寡霉素不 直接作用于F1因子,通过柄部蛋白传递 • 称寡霉素敏感性转授蛋白(oligomycin-sensitivity confering protein,OSCP)

细胞生物学-6_真题-无答案

细胞生物学-6_真题-无答案

细胞生物学-6(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判断题1. 放线菌酮抑制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抑制细胞质蛋白质的合成。

A. 正确B. 错误2. 肽如何正确折叠,以及是否进一步加工或组装成寡聚体的信号都存在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中,或者说这些信息仅存在于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本身。

A. 正确B. 错误3. M6P是溶酶体酶的分选标志,该标志是在内质网中合成的。

A. 正确B. 错误二、填空题1. 逃离的内质网驻留蛋白通过______进行回收,驻留信号序列的受体位于______上。

2. 分泌性蛋白首先在细胞质基质______核糖体上起始合成,当多肽链延伸至80个氨基酸左右后,N端的信号序列与______结合使多肽链延伸暂时停止。

直至______与内质网膜上的停泊蛋白结合,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的结合,此后,肽链又开始延伸。

3. Caspase的活化需在两个亚基的连接处的天冬氨酸位点进行切割,结果产生了______,此即具有活性的酶。

4. 某些特殊的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分选标记影响蛋白质的定位,C端具有序列的蛋白质通常驻留在内质网腔,而带有______序列的蛋白质则会被输送到______。

5. 在高尔基体修饰蛋白质的过程中,糖基化修饰发生在其______面,分泌泡在______面。

6. Caspase的活化需要在两个亚基的连接区的______位点进行切割,结果产生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二聚体。

7. CpG岛常位于转录调控区,其中的______常常被甲基化,DNA甲基化与基因表达的______有关。

8. 进来研究发现依据膜蛋白的不同,膜泡运输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有被小泡,它们有不同的运输途径。

______泡,运输的方向是______到______;______泡,运输的方向是______到______;______泡,运输的方向既可以是______到______,又可以是______到______。

9. 母鼠抗体从血液通过上皮细胞进入母乳,再经乳鼠的肠上皮细胞被摄入体内,这种将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相结合的跨膜转运方式称为______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1化学组成和遗传体系。

2第一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四、线粒体核编码蛋白质的转运●五、线粒体的起源●六、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七、线粒体的功能 3一、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生理状态有关形态:光镜下,线状、粒状、短杆状;有的圆形、哑铃形、星形;还有分枝状、环状等●低渗情况下,膨胀如泡状;高渗情况下,伸长为线状●胚胎肝细胞线粒体:发育早期短棒状,发育晚期长棒状●酸性环境下膨胀,碱性环境下粒状4大小:细胞内较大的细胞器。

一般直径:0.5—1.0um;长度:3um。

骨骼肌细胞中可见巨大线粒体,长达7—10微米数目: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差异较大。

最少的细胞含1个线粒体,最多的达50万个。

正常细胞中:1000—2000个。

●单细胞鞭毛藻中1个线粒体●巨大变形虫中约50万个线粒体●哺乳动物肝细胞中约2000个线粒体,肾细胞中约300个5分布:因细胞形态和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通常分布于细胞生理功能旺盛的区域和需要能量较多的部位。

●精细胞中,沿鞭毛紧密排列;肌细胞中,包装在邻近肌原纤维中间●细胞内线粒体分布可因细胞的生理状态改变产生移位现象●肾小管细胞内交换功能旺盛时,线粒体集中于质膜近腔面内缘;●有丝分裂过程中线粒体均匀分布在纺锤丝周围。

总之: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在不同形态和类型的细胞可塑性较大。

67 2. 超微结构: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内膜与外膜套叠形成囊中之囊☆内、外囊膜不相通☆内外膜组成线粒体的支架 8(1) 外膜(outer membrane ):包围在线粒体外表面的一层单位膜,厚5—7nm ,平整、光滑。

外膜的1/2为脂类,1/2为蛋白质。

外膜含有多种转运蛋白,形成较大的水相通道跨越脂质双层,φ:2-3nm ,允许分子量为10 K 以内的物质可以自由通过。

膜间腔(外室)外膜内膜 嵴 嵴间腔(内室)嵴内腔9 位于外膜内侧,由一层单位膜构成,平均厚4.5nm 。

含100种以上的多肽。

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

(2) 内膜(inner membrane ):内膜的内表面含有许多富含蛋白质的颗粒,它们有些是合成ATP 的复合体酶,另一些则是电子传递链的组分,功能是通过多步的传递,最终将电子传递给O 2,并在传递过程中,由ATP 合酶生成能量分子ATP 。

功能:产生能量的重要部位。

10嵴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可增加内膜的表面积。

嵴的形态和排列方式差别很大。

主要有两种类型:板层状(大多数高等动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嵴)。

管状(原生动物和其它一些较低等的动物细胞中线粒体的嵴)。

11 (3)1213 内膜和嵴围成的腔隙,腔内充满电子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白质和脂肪等成分——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基质 脂 类蛋白质酶 类线粒体 DNA线粒体 mRNA 线粒体 tRNA 线粒体核糖体(4) 基 质线粒体是细胞质中唯一含有DNA 的细胞器,每个线粒体中可有1个或多个DNA 拷贝。

14(5)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 内膜和嵴膜基质面上许多带柄的小颗粒。

其化学本质是ATP 合酶复合体。

• 每个线粒体约104~105个。

与膜面垂直而规律排列。

• 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柄部和基片(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

• 基粒是将呼吸链电子传递中释放的能量用于使ADP 磷酸化生成ATP 的重要部位(ATP 酶复合体)。

可溶性的ATP 酶(F 1)既是合成酶又是水解酶 疏水蛋白(F 0 ) 70 000 头部: 合成ATP柄部: 调节质子通道基片:质子的通道 对寡霉素敏感蛋白(OSCP) Φ4nm长4.5-5nm Φ6-11.5nm 高5-6nm 9nm Φ9nm15头部:呈圆形,含有ATP 酶(F 1),它由5种多肽组成(α3β3γδε)。

a 和β亚基是结合ATP 或其它核苷酸的位点,是表现活性的主要成分;γ亚基可能与质子进入F 1有关;δ亚基与基片膜蛋白结合,连接F0与F1;ε亚基可能参与调节F 1-ATP 酶的活性。

16 ●ATPase 精细结构动态图(下部模糊部分是线粒体内膜,H+从下方涌入),你可以看见整个机械的旋转,上部转子部分在每120度处蛋白结构形状和张力改变,ADP 被“吸入”,ATP 被释放。

每个360度循环制造3个ATP 。

●人体内ATPase 的旋转每秒大致150次,每天一个人的全身ATP 更新量要超过自己的体重(当然这些分子都是循环使用的)。

-------曼斯·雷德17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 -70% (如: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蛋白质 67%在基质内,21%在内膜,6%在外膜,6%在膜间腔)脂 类:占线粒体干重的25% -30%,其中大部分为磷脂 :磷脂酰 胆碱(卵磷脂)、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心磷脂(主要存在内 膜中占其总脂20% )外 膜:脂类占52%、蛋白质占48%,胆固醇和磷脂含量比内膜高。

内 膜:脂类占24%、蛋白质占76%,无胆固醇,心磷脂含 量比任何膜都高。

DNA 和完整的遗传系统水、辅酶、维生素、金属离子等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18线粒体中约有120种酶,是细胞中含酶最多的细胞器 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部 位 酶 的 名 称外 膜 单胺氧化酶、犬尿氨酸羟化酶、NADH-细胞色素C 还原酶、 脂类代谢有关的酶(酰基辅酶A 合成酶、脂肪酸激酶等)特征酶:单胺氧化酶膜 间 隙 腺苷酸激酶、核苷酸激酶、二磷酸激酶、亚硫酸氧化酶特征酶:腺苷酸激酶内 膜 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NADH 脱氢酶、肉碱酰基转移酶、β-羟丁酸和 β-羟丙酸脱氢酶、丙酮酸氧化酶、ATP 合成酶系、腺嘌呤核苷酸载体。

特征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基 质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延胡索酸酶、谷氨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脂肪酸氧化酶系特征酶:苹果酸脱氢酶19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线粒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内含有DNA 分子和完整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体系,即线粒体内能够进行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体现了线粒体的自主性;●线粒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几大部分功能活动受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两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因此线粒体是一种半自主性细胞器。

20mtDNA: 是双链闭合环状分子、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分散在线粒体基质中,一个线粒体内往往有1至数个mtDNA ,平均5~10个。

分子量小,人mtDNA 含165 69碱基对。

人mtDNA16569 bp 37个基因 2种 编码 rRNA(12S 和16S )基因22种 编码 tRNA 基因13种 编码 蛋白质基因(一)线粒体DNA 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 一条为重链(H ),一条为轻链(L )与核基因组相比,人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如下特点:1.mtDNA结构紧凑,基因内无内含子,相邻基因间只有很少的非编码间隔序列。

2.mtDNA裸露,不与组蛋白结合。

3.两条链均有编码功能,H链含28个基因,L链含9个基因。

4.线粒体DNA可进行复制(不限于S期)、转录(多顺反子产物)、蛋白质合成。

5.线粒体DNA所用的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密码不完全相同。

2122(二)重链和轻链各有一个启动子启动线粒体基因的转录(三)线粒体DNA的两条链有各自的复制起始点23四、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线粒体蛋白质有两个来源:•内源性蛋白质由mtDNA编码,在线粒体基质腔合成。

•外源性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在胞质中合成后运输进入线粒体;◆线粒体有自身的蛋白质合成体系,合成mtDNA编码的13种参与呼吸链上酶复合物和ATP合成酶组成的多肽链。

包括: NADH-CoQ氧化还原酶的7个亚基CoQ-细胞色素c氧化还原酶中细胞色素b亚基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3个亚基ATP合成酶的2个亚基24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与原核细胞相似,而与真核细胞不同,其原因为:1. 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不同于胞质中的80S核糖体,类似于原核细胞中的70S核糖体。

2.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tRNA与原核细胞一样,为N-甲酰甲硫氨酰tRNA,真核细胞起始的tRNA为甲硫氨酰tRNA.3. 线粒体蛋白质合成系统对药物的敏感性与细菌一致,而与细胞质系统不一致。

25五、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线粒体中约有1000个基因产物,除少数蛋白质由mtDNA 编码外,大多数蛋白质都是由核基因组编码并由胞质核糖体合成转运入线粒体的。

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质包括:☆线粒体的核糖体蛋白;☆ mtDNA复制所需的mtDNA聚合酶;☆ mtRNA聚合酶(催化合成RNA引物)、起始因子、延伸因子;☆ mtDNA转录所需的mtRNA聚合酶;☆翻译过程所需的相关酶、因子等;☆能量和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酶类。

261、核编码蛋白进入线粒体时需要分子伴侣蛋白的协助(前体蛋白解折叠)这些转运入线粒体的蛋白质,在转运到线粒体之前称为前体蛋白(precursor )。

在其N-末端都有一段20~80个氨基酸组成的序列,称为基质导入序列(matrix-targeting sequence, MTS)。

导肽富含碱性氨基酸,含有识别线粒体的信息。

27(nascent-associated complex 新生多肽相关复合物)与前体相互作用,能增加前体蛋白转运的准确性。

282、前体蛋白多肽链穿越线粒体膜1)前体蛋白到达线粒体表面时,ATP水解提供能量,使hsc70从前体蛋白上解离。

2)在导肽引导下,前体蛋白与线粒体表面受体结合。

线粒体外膜、内膜转位接触点组成越膜通道,非折叠前体蛋白进入基质腔。

3)基质腔内的分子伴侣(mthsp70)与导肽交联,使前体蛋白维持解折叠状态,并将前体蛋白多肽链快速拖拽进基质腔。

29 3、多肽链需要在线粒体基质内重新折叠才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1)mthsp70作为折叠因子,在基质腔内hsp60和hsp10共同参与下,完成前体蛋白多肽链的折叠。

2)基质腔的水解酶(基质作用蛋白酶,MPP)催化前体蛋白N端的导肽水解,前体蛋白恢复天然构象。

30六31321、间壁分裂,分裂时先由内膜向中心皱褶形成间壁,间壁向对称内膜延伸,最后外膜在间壁处一分为二,将线粒体分为两个,常见于鼠肝和植物产生组织中。

332、收缩分裂,分裂时通过线粒体中部缢缩,并向两端不断拉长。

中部形成很细的颈,整个线粒体呈哑铃型,然后分裂为两个,见于蕨类和酵母线粒体中(见下图)。

3、出芽分裂:先从线粒体上长出小芽,然后分离长大,形成新线粒体。

34二、线粒体的起源●内共生假说:线粒体由共生于细胞内的细菌演变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