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14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47张PPT)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真是驿路梨花处处开呀!
人 出现 物 顺序
所做 好事
“我”和 老余
1
瑶族老人 2
给房顶加草,挖 排水沟
专门运粮食
一群姑娘 3
照管小屋
做好事 时间
一天早晨
同上、前天 晚上
姐姐出嫁后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 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 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 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 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 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 出了人的精神美。
主旨归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 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 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 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 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结构梳理
驿路梨花
梨花 发现小屋
1、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实实在在地把梨花的精神传递下去?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 驿路( )
陡峭( )
误认为梨花的妹妹就是梨花
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 “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文讲解

14《驿路梨花》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彭荆风,生于1929年,江西萍乡人。

读到初中二年级因家贫辍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

1950年随军进入云南边疆,历任创作员、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

在西南边疆四十余年,足迹踏遍云贵高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版小说集《边寨亲人》《佧瓦部落的火把》,其中《当芦!吹响的时候》被改编成电影《芦!恋歌》,和另一部电影《边寨烽火》,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开始罹难长达22年,并坐牢7年,在狱中偷写长篇小说《断肠草》。

新时期复出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师长在向士兵敬礼》,中篇小说《爱与恨的边界》《云里雾里》等以及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红指甲》等。

其中短篇《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1985—1986)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数十年来彭荆风笔耕不辍,是一位为西南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执着而深情地吟唱的歌者。

(选自《中国文学通史》第11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二、关于《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选自陆游的《剑南诗稿》卷一。

武均州即武钜,当时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

西京,即洛阳。

据宋史记载: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武钜派遣乡兵总辖杜隐等,乘金人内部混乱引兵北退之机,一举收复西京洛阳。

陆游闻之激动万分,写了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在诗中,他热情歌颂了宋军收复西京的壮举,嘲笑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迷梦一朝破灭。

陆游认为这胜利,是宋代已故诸帝的仁义恩德给人间洒下的雨露,此后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天下从此太平。

写到这里,诗人浮想联翩: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三、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彭荆风)多年的写作经验使我觉得,一篇作品能否给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关键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9张PPT)

学习目标
1.学习字词及作者简介。 2.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3.学习文章的记叙顺序。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基础字词
撵 (niǎn)
驿(yì)
竹篾 (miè)
陋(lòu)
恍惚(huǎng hū) 麂(jǐ)子
陡 (dǒu) 修葺(qì)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修长:长。修,也是长的意思。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 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来看,文章又是 倒叙。
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精读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许多人物都 和深山中梨树林边的小茅屋有密 切联系,读第9-11自然段,思考 并回答,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 细致描写的?对小茅屋的这些描 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人都具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文中直接 描写了哪些人物?间接描写了哪些人物?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 这些人物是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等来反映精神 面貌的,所以是直接描写。 解放军,梨花没有出场,而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 人的口头介绍写出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所以 属于间接描写。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四: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次写到 “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同桌讨论写 “梨花”的作用。
文章三次写到“梨花”。
(1)开头部分:“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 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 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 我们身上。”此为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 出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入优美意的境之 中。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1 02021/ 8/10Tue sday, August 10, 202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1.根据拼音写汉字。

荆jí(____)陡qiào(____)竹miè(____)简lòu(____)huǎnghū(______)ōugē(______)【答案】(1).棘(2).峭(3).篾(4).陋(5).恍惚(6).讴歌【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此题需要注意“峭”“篾”“讴”的偏旁不要写错。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晶莹迁陡茂密花瓣B.茸毛竹篾蔑视歌谣C.明枪夜幕恍忽拆损D.雷峰作楫陡峭挺好【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应为“迁徙”;C项应为“恍惚”“折损”;D项应为“雷锋”“作揖”。

故选B。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A.简陋—简单悠闲—安闲B.延伸—延长漫步—信步C.修葺—修缮茂密—茂盛D.照料—照看陡峭—倾斜【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能力。

同义词指的是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有许多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有着细微的差别。

D项中“陡峭”与“倾斜”不是同义词。

“陡峭”指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倾斜”指的是(物体)向一边偏斜。

故选D。

4.“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讲述本课的相关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第二部分阅读中的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1.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3.作者彭荆风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

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

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

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4.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

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标题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 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姑娘,还 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 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自然而深刻地表 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 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 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 揭示了主题。
传记文学 《秦基伟将军》
背景链接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 后,出狱已近两年。一天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 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 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 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 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 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 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 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 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受不起。
解词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 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 子。
整体感 知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 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 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
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 层次。 第一部分:
(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
5
全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顺叙 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 屋 插叙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 屋解放军盖茅屋
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 情节应该如何安排?
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驿路梨花》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章选⾃1977年11⽉27⽇《光明⽇报》,⽂体为⼩说。

⽂章共37个⾃然段,称呼为第⼀⼈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现本⽂⼊选⼈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教材第14课。

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4课《驿路梨花》课⽂原⽂ ⼭,好⼤的⼭啊!起伏的青⼭⼀座挨⼀座,延伸到远⽅,消失在迷茫的暮⾊中。

这是哀牢⼭南段的处。

这么陡峭的⼭,这么茂密的树林,⾛上⼀天,路上也难得遇见⼏个⼈。

⼣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中露宿了。

同⾏⽼余是在边境地区⽣活过多年的⼈。

正⾛着,他突然指着前⾯叫了起来:“看,梨花!” ⽩⾊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梨树林啊! ⽼余说:“这⾥有梨树,前边就会有⼈家。

” ⼀弯新⽉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着。

⼭间的夜风吹得⼈脸上凉凉的,梨花的⽩⾊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上。

“快看,有⼈家了。

” ⼀座草顶、⽵篾泥墙的⼩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屋⾥漆⿊,没有灯也没有⼈声。

这是什么⼈的房⼦呢? ⽼余打着电筒⾛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

⽩⽔门板上⽤⿊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

⽕塘⾥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住过了。

⼀张简陋的⼤⽵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筒⾥装满了⽔,我尝了⼀⼝,⽔清凉可⼝。

我们⾛累了,决定在这⾥过夜。

⽼余⽤电筒在屋⾥上上下下扫射了⼀圈,⼜发现墙上写着⼏⾏粗⼤的字:“屋后边有⼲柴,梁上⽵筒⾥有⽶,有盐巴,有辣⼦。

” 我们开始烧⽕做饭。

温暖的⽕、喷⾹的⽶饭和滚热的洗脚⽔,把我们⾝上的疲劳、饥饿都撵⾛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草铺上,对⼩茅屋的主⼈有说不尽的感激。

我问⽼余:“你猜这家主⼈是⼲什么的?”⽼余说:“可能是⼀位守⼭护林的⽼⼈。

”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

⼀个须眉花⽩的瑶族⽼⼈站在门前,⼿⾥提着⼀杆明⽕枪,肩上打着⼀袋⽶。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子。 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修长:细长。修,长。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悠闲:闲适自得。
合作探究
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你知道小说的三要素 吗?
人物 小说三要素 情节
环境
注: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本人。
驿路梨花
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重点) 2.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难点) 3. 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重点)
导入新课
你知道关于梨花的诗句吗?
(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唐】白居易《长恨歌》
(2)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唐】刘方平《春怨》
竹miè( 篾 )
huǎnghu(

恍惚
花bàn( )

niǎn(撵 )走 jǐ( )子
麂 修qì(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贯穿全文的是

“我”和老余的见闻
随堂测试
(2)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 顺叙 ,
而中而中间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故事,所用的记叙顺
序又是插叙
。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
合作探究
三次悬念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
吗?
悬念一: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合作探究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合作探究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茅屋,你知道 小茅屋有什么深层内涵呢?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4课 驿路梨花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14课 驿路梨花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生 字词。 2.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整体感知全 文基础上,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象征 手法的运用和梨花的深刻含义。 3.感受“梨花精神”,在生活中也做一 个乐于助人、文明善良的人。 4、学习文章设置悬念的写法。
学习活动一:预习检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当代作 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 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 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重新 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 篇。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 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 《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修葺 小屋
2、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 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照料 小屋
搭盖 小屋
送粮 修屋
梨花妹妹 照看小屋
修建小木屋、照料小木屋、回报小木屋, 只是为了方便后来人,让这片人与人之间的 温情得以传递。作者描写小木屋,则是为了 让这种淳朴的民风,乐于助人的精神、善良 的美德被更多的人知晓、学习。
1.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 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主要写“我们”在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段),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 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段),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 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段),主要写梨花之妹 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任何环境描写的作用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所 有的都具备,一般情况下会具备2-3个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

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

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1.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

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 驿路梨花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四单元第14课 驿路梨花

自主预习:小说常识 1、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 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3、小说的情节结构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4、小说的塑造人物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陡峭 dǒu qiào 简陋 lòu 花瓣 bàn
撵走 niǎn
露宿 sù 修葺 qì 倚在 yǐ
驿路 yì
竹篾 miè 晶莹 yí ng
迷茫 mí máng
折损 zhé sǔn 恍惚 huǎng hū
自主预习:词语解释 1、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2、恍惚:模糊不清楚。 3、晶莹:光洁,透明。 4、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 5、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6、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7、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8、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思考:课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人物是谁? 提示:核心事物为茅屋,围绕“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展开故事情 节;直接描写并贯串全篇的人物是“我”和老余,以“我”和老余一早 一晚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写作顺序。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2、依据“我”和老余的行止和见闻,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 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 第1部分(1-8):写“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2部分(9-12):写“我”和老余水足饭饱后,怀着满意心情猜测 第3部分(13-27):写“我们” 与老猎人之间的误会 第4部分(28-36):写“我们” 遇到梨花的妹妹 第5部分(37):热情赞 2、思考:“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茅屋前的情况怎样 ? 提示: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 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 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3、思考:“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提示: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 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给“我们 ”以希望安慰。“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景物描写突出梨树林中的 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课件

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
之中去。
——雷锋
推荐阅读:
《鹿衔草》《断肠草》
五件好事
•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五件好事
•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理清结构
按时间的顺序小茅屋的建造 和照料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过去
现在
插叙
5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4 插叙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向雷锋学习方便 过路人
• 趣味讨论:
• 假如哈尼小姑娘在驿站开起了旅店, 勤劳致富,你怎么看?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无灯无人,设置悬念
驿
小屋解除饥饿疲劳

梨 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 瑶族老人述说主人

梨花之妹讲屋来历
再现梨花,引用诗句:热情讴歌,结束全篇
第二部分(9-12 ):主要写小屋帮 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8 ):主要写瑶族老 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9-37 ):主要写梨花妹 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 38 ):热情歌颂助人为 乐的精神如洁白的梨花开遍大地。
2、总结中心思想:
讲述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学习 雷锋无私助人的故事,歌颂了社 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 道德风尚。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 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 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 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同步习题(含答案)

《驿路梨花》同步练习◆基础题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中。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简陋.(lòu) 荆棘.(jī)麂.子(jǐ)B.着.急(zháo) 喷.香(pēn)修葺.(qì)C.撵.走(niǎn)竹篾.(miè)驿.路(yì)D.恍.惚(huǎnɡ)菌.子(jūn) 避.风(bì)◆能力题3.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狗丢失后,他心急如焚,到处张贴“寻狗启示..”。

B.金秋十月,玄武湖桂花盛放,芳香四溢....醉游人。

C.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

D.世上无难事.....,长沙磁浮快线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努力,终.....,只怕有心人于按时完成了建设任务。

4.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②一弯新月升起了,③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④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⑤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____________5.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

”①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③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③6.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补写对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下联:◆提升题(一) 课内语段阅读阅读课文“一弯新月升起了”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以悬念贯串全文,这个悬念是( )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

《驿路梨花》教案教学设计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

理解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记叙文中的抒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抓住“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悬念,顺藤摸瓜,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理解。

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

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二、学习字词,指名学生给加点的字注音,订正后,学生每词齐读两遍。

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三、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自读。

要求:听难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下列问题。

(可用投影片)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2.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3.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找出课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看看哪些是写自然界的梨花、哪些是写人,二者前后照应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生自读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思考题第l、2题。

1、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2.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可列表说明)人物事情目的“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五、复述课文内容。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选自《光明日报》。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学情分析: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有所提高,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能力欠缺,语言不够简洁。

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旧是以后的教学方向。

理解课文题目含义,虽然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习过,但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学生对文章的题目含义理解不够全面。

因此,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懂题目的丰富含义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涉及,而这个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把“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练习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ppt练习课件

◆结构图解
1.画出下列各组拼音中错误的一项,并订正。
n—yínɡ 晶莹 (yín) 陡峭 (qiào)( 莹yí . . 篾mì —miè B.竹篾 (mì) 修葺 (qì) 喷 香(pèn)( ) . . . u—lò u C.瑶 (yáo)族 简陋 (nòu) 恍 (huǎng)惚( 陋nò ) . . .
③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
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 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
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④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⑤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 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 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⑥“向导?谁啊?”我发问。 ⑦“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活动。
C ) A.5月10日,大约一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橘子洲参加了绿色骑行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
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长沙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
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解析】A. “大约”与“左右”语义重复。B. “防止”与“不要” 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与语义不符,应去掉“防止”或者“不要”。 D. “发扬……产业”搭配不当,可将“发扬”改为“发展”。
(2)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
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 了什么样的效果? 课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 人方法,把作品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 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 的主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驿路梨花》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xx()陡峭()竹篾()简陋()
....
恍惚()()讴歌()驿()路
....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茂蜜的树林把xx补上抢着说感激的话
B.幅员广大不禁一颤等待赦免
C.豁然开朗怡然自乐迷茫的幕色
D.喷香的米饭xx四溢译路梨花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理房屋)
..
B.这么陡峭的山。(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
C.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
D.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听得不真切、不清楚)
..
4.文学常识填空。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以__________为主,兼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
6.语言运用。
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xx:驿路梨花处处开
xx:
二、阅读理解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3.通过外貌描写,我看出父亲真老了。
解析:本题是理解语句的含义,结合语句描写的内容分享,句子描写了头发灰白失去了生机,是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老了。
4.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作者在这里以花喻人,喻示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解析:本题是理解引用诗句的作用,我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方面看,诗句中梨花喻示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结构上看,与题目“驿路梨花”,开头对梨花的描写相照应,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解析:本题是理解关键词语的作用,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弯”“走”“行”写的是瑶族老人行礼的动作,动作这么夸张,表现出他对小姑娘的感激之情。“很受感
4.文学常识填空。
记叙文(散文)xx记叙抒情
解析: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本文主要以记叙为主,记叙小茅屋主人的由来,中间穿插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心灵美、热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5. A。
解析:B项中应改为“看,梨花!”;C项中应将分号改为逗号;D项中应将“有柴,有米,有水”改为“有柴、有米、有水”。
2.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解析:我们首先理解插叙的定义和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是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在这部分内容中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这是插叙。我们按照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概括即可,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作用。
3.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
4、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jīngqiàomièlòu
huǎnghūōuyì
解析:根据字典查找正确的字音即可。
2.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B
解析: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把握,A项中茂蜜应为茂密,C项中幕色应该为暮色,D项中译路应为驿路。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解析:Dxx恍惚的意思是仿佛。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
6.语言运用。
雷锋精神代代传
.
解析:本题是写对联,答案不统一,对仗不必很工整,但是字数要相等,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
二、阅读理解题
1.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解析:本题是理解人物的特点,我们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回答,通过语句“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看出她美丽活泼。通过语句“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看出她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2.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
动”“常常”是写梨花受解放军的影响,照顾小茅屋。在这个语境中,“很受感动”表明了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常常”,意思是经常来照料,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2.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
解析:本题是理解文章的意思,C项中“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不正确,应该是表现了父亲自尊好强、渴望得到尊重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