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3

合集下载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4、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可贵品质。

难点::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学会使用论据进行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袁隆平的颁奖词)二、补充文体知识1、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

通讯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个显著特点。

2、人物通讯的类型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3)群像式: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3、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1)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2)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3)体现人生价值,或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4)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三、题解与作者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请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

2、思考: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1四、走进文本(一)写什么1、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提示:概括事件的基本模式:谁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某事,结果怎样)2、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是我国现代农业事业中的重要开拓者和杰出科技工作者。

2019年,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业科学领域专家。

他被誉为“千万稻农之父”、“中国水稻之父”。

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讲授袁隆平先生这位伟人的事迹,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科学家创新精神的力量和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课题。

一、情境设计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感知,让他们有一种无论是在精神上、感性上,还是认识上都能够陪伴袁老师“耕稼”的视觉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影音资料、图例、实物、逻辑分析等多种途径,将学生的潜意识引领至“农田”实地。

根据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创设农业成长实验室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种田”,让学生重新体验农事劳作,亲身感受耕种之苦与艰辛。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种植,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对“绿色”的关注和追求。

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感觉就仿佛置身在稻田之中,不断感受到这个领域内杰出科技工作者们的种种疑惑与探索,在“实验室”中亲手实验、调配、施肥,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能够:1. 学习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经历、成果及其对我国农业的贡献,领略到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

2. 意识到种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3. 探索生态种植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责任心态。

4. 培养对生物科学原理的基本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影音引导型教学法:通过影音资料、图例、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的潜意识,建立思维联系,加深记忆印象。

2. 研讨式课堂:通过互动式的研讨、讨论的形式,带领学生领悟科研的执着与坚持;提高学生对不同意见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导学目标:1.了解国家最高科技奖及其评选要求。

2.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科学成就。

3.认识水稻良种培育的重要意义。

4.思考科学家的职责和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知识链接: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荣誉奖项,以表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分为个人奖和团队奖两种。

评选标准包括成就卓著、在本领域有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等几个方面。

袁隆平:是中国南方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他是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是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

袁隆平创造了杂交水稻技术,被誉为“中国水稻之父”。

导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放一张图片,“国家最高科技奖”悬挂在获奖者的胸前,向同学们介绍:什么是国家最高科技奖?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有什么奖励和嘉奖措施?2.讲解(1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袁隆平:他是一位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得到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他的贡献对中国南方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袁隆平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个很优秀的一代人,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

3.课堂活动(35分钟)3.1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并回答问题。

让同学们观看袁隆平的视频,允许他们在视频中询问、记录自己的问题和疑问。

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共同解答问题和疑惑,帮助他们理解袁隆平及其成就。

3.2 手抄《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袁隆平传》的重点内容,包括生平、学术经历、荣誉成就等,并用清晰的词汇和语句,尽可能详细。

3.3 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介绍水稻良种的发展制度,同时让学生讨论这些制度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改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导语】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介绍了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贡献及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经历,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作用以及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章正文】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

在这美好的早晨,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同学们,今天语文老师请你们写一篇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的文章,请在一小时内完成。

”以下是我的一篇作品,供大家借鉴。

袁隆平的贡献袁隆平,生于1930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他开创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得全球的水稻产量大增,被誉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第一人”。

在中国,每年有五亿亩稻田在使用他的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袁隆平博士几乎是从事水稻研究的一生。

在他的眼中,水稻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水稻之王”发挥出它最大的生产潜力。

为此,他攀登悬崖峭壁,到处寻找水稻的纯种,不断地进行了千百次的试验。

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一种叫做WA354的纯种杂交水稻,它有着与传统水稻不同的优点:更加抗逆性强、不容易倒伏以及产量高。

之后,袁博士开始了一系列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探索实验,并率先在广西实现田间试验。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袁隆平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难关,使其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世界水稻产量。

他的成果也为国家探索出走出一条“压实地力、提高单产,走富民路”的农业发展方向。

获奖背后的努力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成就为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的获奖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1.3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袁隆平及其事迹。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生字词,解释词义。

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总结讨论成果,梳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4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导学案2.1 学习目标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学习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2.3 学习步骤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

课堂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课后复习,总结学习收获。

2.4 学习评价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课后作业: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

第三章:习题合集3.1 选择题1. 下列关于袁隆平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A.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B. 水稻育种专家C. 稻菽种植专家D. 科技界领军人物2. 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是:(B)A. 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B.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巨大贡献C. 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D. 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3. 下列词语中,与“稻菽”意思相近的一项是:(B)A. 麦田B. 稻田C. 草原D. 玉米地3.2 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请阐述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

第15课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

2.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3.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重点难点】1.赏析文章语言,分析人物通讯的行文表达特色,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1)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

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3)人物通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

它以_______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_______”,一条是“_______”。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文档.doc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文档.doc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鬲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梢神和高尚品质;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自主探究一、自主预习篇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別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口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冋到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 在家乡住了两天,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屮国革命斗争性史上和小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

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屮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紹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III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彖。

诗一开头就说:“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逝川,是化用孔子的话, 是说过去的日月。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主席离开家乡三十二年了,今天才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韶山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來与反动派进行斗争,从此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H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來没有畏惧过,在他们的心里坚信一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H月换新天。

”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介绍。

3. 课文结构分析和表达手法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5. 布置作业,进行阅读延伸。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阅读法: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3.2 教学反馈1. 课堂讨论:学生对课文结构和表达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反馈: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相关资料:关于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文朗读和相关的视频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阅读材料: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2. 作业材料:相关阅读和写作作业。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阅读课文。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手法,讨论课文内容。

4. 第四课时:布置作业,进行阅读延伸。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45分钟2. 第二课时:45分钟3. 第三课时:45分钟4. 第四课时:4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收集有关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的资料,进行预习。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文体特点,分析文章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的特点。

2.梳理全文内容,分析细节描写,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及其精神品格。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新闻:广义上,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访谈等,其中通讯按照题材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工作通讯;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标题,也可以前有引标题或后有副标题。

导语:一般是开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以上三部分.....缺一不可....背景:新闻发生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结语:作最后的总结或某些内容的补充,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六要素”[5W1H]: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

整合成一句话即新闻的导语: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有何意义。

新闻文体的共同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2.袁隆平简介袁隆平,汉族。

1930年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59年到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粮食短缺。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说课稿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袁隆平先生的简介,袁隆平1919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

1950年,袁隆平进入西南农业大学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师从中国著名水稻育种学家袁隆华先生。

从事水稻杂交育种工作期间,袁隆平发明了杂交稻育种技术,此技术于1973年被全球首次推广。

1999年,袁隆平获得全球最高奖项之一的“世界粮食奖”,2018年,因其在水稻育种领域里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二、主体1. 要点一袁隆平先生对我国水稻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袁隆平先生是著名的水稻育种家,是我国现代化农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其在杂交稻育种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使得我国的水稻育种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稻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国水稻的产量、品质和抗病虫害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

他还积极推进农村现代化,带动了众多人民脱贫致富。

多年以来,袁隆平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事业的发展,他的杰出贡献和精神,将激励新一代的水稻育种家们不懈追求卓越。

2. 要点二袁隆平对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袁隆平先生在杂交稻育种技术发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科技成果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当然,袁隆平先生还在其他研究领域里取得了显著成就。

他在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尝试,探索科技推动农业发展,使得中国科技事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世界的认可。

一些在袁隆平研究团队中孵化和培育的新技术和成果,将为世界农业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将推动全球农业生产工艺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杰出贡献,体会他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努力。

通过学习,我们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尊重和热爱,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掌握文章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这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培养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国家进步的重要性。

我们要以杂交水稻之父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重难点《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他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掌握文章中的科普知识和专业术语,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这对我们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也是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理解并欣赏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严谨的论述展现杂交水稻之父形象的手法,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琢磨和体会。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主要讲述了我国哪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 这位科学家在农业领域的哪项成就最为突出?3. 文中提到的“稻菽”一词,指的是什么?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科学家的科研生活。

B. 文中提到了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C. 文章主要讲述了科学家的个人生活,对科研成就涉及不多。

D. 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了广大读者,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风貌。

2. 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精神的表现?A.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B. 淡泊名利,专注科研C. 追求享乐,忽视责任D. 甘于奉献,服务人民三、简答题1. 文中科学家是如何克服科研过程中的困难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高一语文同步课堂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了解人物通讯和小说的区别,并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通过梳理文本,掌握典型细节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通过分析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指导学生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并能自主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教学重难点1.在对比和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人物通讯的特点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理解并传承劳动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孔乙己》,写好人物形象分析和刻画人物的方法,并在报纸上剪裁一份关于人物的新闻报道备用。

2.课中学习任务情境创设:今天,咱们有个重要任务,需要对人物通讯进行专题研究,然后选出代表根据研究报告给全年级同学做专题讲座。

学习任务一:比较阅读,见微知著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手头上掌握的资料,来与本文进行对比阅读。

教师同担当防汛护校园本报记者王志鹏6月20日13点多,黄潭源行知幼儿园园长李惠萍收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教育局的停课通知,她赶紧安排教师联系家长,把全园205个孩子接回家。

到了14点,只剩下大一班学生伊然的家长还没来。

教师蒋姝妍再一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那头支支吾吾地说,必经之路上有段小路被淹了,过不去。

“伊然今晚跟我回家吧,我来照顾她。

”“蒋老师,我们刚想说又不好意思说,真是太感射了。

”17点半,全园除一名保安留守外,全部撤离。

20点左右,洪水通入幼儿园。

23点左右,洪水涨至最高位,之后开始消退。

第二天早上7点多,李惠萍来到功儿园,只见地上全是於泥,食堂的大型设施东倒西歪,教室里一片狼藉,水留下的痕迹显示最高水位达到了12米,配电房、消防控制室全部瘫痪。

27名敦职员工陆续到达后,迅速投人灾后清理工作中。

住在附近的学生家长闻讯也拿着扫帚、铁锨参与进来。

“我数了下,一共有60多名家长,他们真是太让我感动了!”李惠萍说。

经过一天的抢救,清淤、清扫工作基本完成。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3

【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3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3【教材解读】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安全保障荣誉奖"和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等9项国际奖项。

“杂交水稻之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

3、学习袁隆平为科技现身的精神。

【写作背景】袁隆平,1930年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受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

1981年,袁隆平和他的研究小组获得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士.袁隆平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安全保障荣誉奖”和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年世界粮食奖”等9项国际奖项.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将其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作者简介】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文本分析】第一部分:1—11段第1、2、3段,用动作描写刻画了袁隆平的“农业科学家”形象。

“眯、打量、跨、走、蹲、翻看"等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时的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研工作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关注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写作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写作练习的完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及其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回答课文后的思考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关注之情。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

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袁隆平事迹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4. 总结提升:总结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强调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读后感,深入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内容1. 学习文本:《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

3. 学习难点:如何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三、学习步骤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学习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3. 探究学习:深入探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思考科技创新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科研成就以及为国家、民族作出的突出贡献。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情。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如“杂交水稻”、“科技奖”等。

(2)能够概述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概括。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是一篇报告文学,记叙了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袁隆平先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人民谋福祉的责任感和不懈追求,展现了这位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所使用的专业术语。

(2)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科研成就。

(3)感受袁隆平先生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2.2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杂交水稻技术的原理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关键信息,进行有效概括。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袁隆平先生的了解和敬意。

3.2 自主学习(1)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①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就有哪些?②袁隆平先生是如何获得这些成就的?③袁隆平先生的科研精神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3.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提炼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理解作者对袁隆平先生的敬仰之情。

2. 分析文章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描写、引用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3. 领会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4. 提高学生对新闻报道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分析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和它们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理解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2. 运用文章中的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

2. 学生准备阅读文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引出袁隆平先生。

2. 简要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学生找出文章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并思考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强调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文章中的表现手法,写一篇关于一位你尊敬的科技工作者的作文。

2. 调查身边的科技工作者,了解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奉献精神,下一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让学生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事迹,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加强对袁隆平先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领会。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学生分享调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奉献精神的故事,互相启发和感悟。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感受其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传记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袁隆平的生平中汲取启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感受其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传记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感受其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 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传记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贡献。

3. 讲解:讲解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对传记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 学习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提高对传记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2.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话、引用等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塑造袁隆平的形象的。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传记文学的艺术魅力。

八、学生活动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质。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人物通讯的新闻体裁,掌握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快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新闻特写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技巧。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新时代劳动者责任担当与使命,理解他们的人生选择,继承他们为祖国、社会和人类的进步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困难+解决”的结构。

难点:抓住文章典型事件及其人物精神。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二、写作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三、作者介绍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好用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好用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2、了解选材特点、细节描写以及结构特点。

3、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4、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2010年4月28日,北京百年讲堂,“首届中国心灵富豪榜”在此隆重发布。

唯一的“首富榜”被中国著名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摘得。

主办方给他的评词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

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

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

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

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

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

让我们一起走近袁隆平。

二、解题:喜看稻菽千重浪1、“稻菽”《三字经》上怎么讲?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三字经》2、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原文是什么?以其中一句做题目的原因是什么?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

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七律到韶山》,突出了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的成就。

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

三、走进文本,人物初印象1、从单元提示里面,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第一段与后面的四段是什么关系?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课文背景: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9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挽起(w ǎn) 签署(qiān ) 一蔸(dōu )淤泥(yū) 籼稻(xiān ) 捍卫(hàn)茎秆(jīng ) 粳米(jīng ) 花蕊(ru ǐ)掖⎩⎪⎨⎪⎧ yē(掖着)yè(奖掖) 屏⎩⎪⎨⎪⎧b ǐng(屏气)píng(屏幕)字形辨析⎩⎪⎨⎪⎧ 笼(l ǒng)笼罩茏(lóng)葱茏 ⎩⎪⎨⎪⎧署(sh ǔ)签署暑(sh ǔ)暑热词义辨析探索·摸索两词都有“寻找”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通常和领域搭配,即对象是一个领域,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摸索”,试探,寻求。

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通过亲身经历试图达到一定目标。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脚步。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摸索出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

蕴藏·蕴含“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多指具体事物。

“蕴含”,蕴藏,包含,多指抽象事物。

※海洋深处蕴藏着无数的宝藏。

※台商代表称,大陆“十二五”规划将拉开新一轮的投资,也蕴含更多的发展机会。

熟语积累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回忆青春时代高中奋斗的那三年,是最辛苦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时过境迁,那种咬牙奋进勇敢拼搏的姿态一去不复返了。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头。

※漫漫寻梦之路,他执着追求,历尽坎坷,义无反顾。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伦比,类比,匹敌。

※在这段时间里,他受到祖国人民无与伦比的最热情的接待。

[1]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导语: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2]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

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这位老人,就是几天后将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泥腿子院士”——袁隆平。

人们常常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农民出身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4]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连裤腿都没挽,就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5]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是一蔸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因为系统选育(从一个群体品种中选择优良的变异单株)是一种主要的育种方法,当时许多优良的稻麦品种都是通过这种方法选育出来的。

可是当秧苗发绿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一种失望的情绪掠过袁隆平心头,但是对孟德尔①、摩尔根②遗传学有着深入研究的袁隆平进而想到,从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观点看,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是不会有分离的,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

今年它的后代既然发生分离,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他返回试验田对那些出现分离的稻株进行研究,高的、矮的、早熟的、迟熟的……一一做了详尽记录。

经过反复统计计算,袁隆平证明,这次发现完全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袁隆平在实践中发现了真理:既然去年那蔸“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长势这么好,就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只要探索出其中规律,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也就一定能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从而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

袁隆平的发现,不可避免地向国际知名权威和他们的结论发起了挑战。

主体(一):揭示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实践。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就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诺特和邓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因此,[6]有人嘲笑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他知道,自己直接观察到的一些事实表明水稻具有杂交优势,“无优势”论是没有实验依据的推论,这一推论与自交系的杂交优势现象相矛盾:玉米和其他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天然自交系)自交不退化,而玉米杂交能产生强大的优势,为什么其他天然的自花授粉植物品系杂交就不能产生杂种优势呢?[7]袁隆平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就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由此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袁隆平认为,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行人工去雄。

如果用人工去雄杂交,就得一朵花一朵花进行,产生的种子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再一条路就是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母稻”,即雄性不育系,然后用其他品种的花粉去给它授粉杂交,产生出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

[8]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国际上有的著名学者断言:不可能。

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在独立开展杂交水稻研究很长时间之后,袁隆平才从国外资料中了解到,早在1926年,美国的琼斯就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

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当时是20世纪50年代。

此外美国、菲律宾的科学家也相继开始了这项研究。

尽管实验手段先进,但都因这项研究难度确实太大,无法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袁隆平不打算退却,他十分清楚中国拥有自己的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又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有辽阔的国土和充足的光温条件,海南岛是理想的天然温室、育种者的乐园;更重要的是可以组织科研协作攻关,任何困难都可以组织力量克服。

这正是其他国家科学家少有的条件。

直到今天,袁隆平对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所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认为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决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9]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6天了。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蕊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③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孕性》发表,它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袁隆平的发现,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主体(二):介绍袁隆平的学术精神和品格——创新。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10]科学家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田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说,农民不富裕谈不上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11]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他在信中用平和的语气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年至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 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