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

合集下载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界中的形状和纹理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树木的纹理和形状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建筑结构。

花朵的形状可以用来设计珠宝、服装和饰品。

石头的纹理可以用来设计家居装饰品和建筑材料。

自然界中的形状和纹理的多样性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自然界中的颜色也是设计师们喜欢使用的元素。

花朵的鲜艳色彩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室内装饰。

大海的蓝色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陶瓷制品。

山谷的绿色可以用来设计植物和室外景观。

自然界中的颜色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灵感。

自然界中的材料也是设计师们钟爱的元素。

木材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建筑结构。

玻璃可以用来设计灯具和家居装饰。

金属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家居用品。

自然界中的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作品。

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动物的形状和纹理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家居用品。

动物的颜色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陶瓷制品。

动物的图案可以用来设计纺织品和装饰品。

自然界中的动物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的设计灵感。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也是设计师们喜欢使用的元素。

森林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室内和室外空间。

海洋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室内装饰和陶瓷制品。

沙漠的生态系统可以用来设计建筑和家居用品。

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演化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季节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服装和家居装饰。

天气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灯具和室外景观。

时间的变化可以用来设计珠宝和陶瓷制品。

自然界中的变化和演化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穷的设计灵感。

自然界中的音乐也是设计师们常常使用的元素。

鸟儿的歌声可以用来设计家具和灯具。

风的声音可以用来设计纺织品和家居用品。

海浪的声音可以用来设计建筑和室内装饰。

自然界中的音乐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

自然读后感: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它给予我们灵感和创造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最新整理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docx

最新整理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之《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

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宗教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

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人文关怀
03
设计应关注人的需求,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使用体验,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元素
自然景观
利用地形、水体、植被等自然景观元素,营造宜人的 环境氛围。
建筑材料
选择环保、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 耗和污染。
绿色植被
合理配置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调 节微气候。
在设计中,我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还有所欠缺,需要不断 进行思维训练和实践。
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和品质
在项目中,我有时会忽略一些细节和品质问题,导致设计效果不够 完美,需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
对未来的展望
希望能够在设计领域有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探索更多的应用和实践。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设计结合自然的概念 • 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与实践 • 学习心得与体会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设计结合自然的学习主题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强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跨学科的综合性
该主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环境科学、地理学、城市 规划、景观设计等,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设计结合自然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 种行动。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展望
未来,设计结合自然理念将在更多领 域得到应用,并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
发展不断完善。
当前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在实践中,设计结合自然面临诸多挑 战,如技术难度、资金投入、公众参 与度等。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美丽的风景、丰富的资源和无尽的灵感。

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自然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向读者展示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他指出,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更应该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方式。

例如,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和自然通风,减少能源消耗;景观设计可以保护自然生态,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产品设计可以利用可再生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这些都是设计与自然紧密结合的典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自然对于设计的重要性。

自然是设计的源泉和灵感之源,设计应该是为了与自然共生共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产生、选择环保产品等,都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作为设计师,我们也应该将自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

自然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珍惜自然,保护自然,让自然的美丽永远存在。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类和自然共同繁荣。

总的来说,《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设计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我相信,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发,共同致力于保护和利用好我们共同的家园——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似乎越来越少,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人们渐渐忘记了自然的美好。

而《设计结合自然》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本书以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了自然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植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无穷设计灵感。

从中,作者汲取了灵感,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也能体会到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阅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震撼。

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的表面观察,更是深入探索了自然背后的规律和美学。

他以设计为媒介,将自然的美妙融入到作品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魅力。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似乎越来越少。

城市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人们渐渐忘记了自然的美好。

然而,自然却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我们灵感的来源。

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丽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除了对自然的热爱外,我还从书中学到了许多关于设计的知识。

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植物的形态、色彩、纹理等特点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自然界中蕴含的无穷设计灵感。

通过对这些设计灵感的运用,作者创造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和手段,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阅读《设计结合自然》,我对自然和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作者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所震撼,也深深地被自然的美丽所感动。

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让自然的美丽融入到我的设计中。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设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创造出更多令人惊艳的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设计结合自然》,我收获良多。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土地利用情况
《流域》
疑问:生态学万能?
这一套价值体系的是建立在环境是自然演进的过程的这一生态学的价值观之上,通过分类分 级评价和后面的 完成他的“等值”的转换。 疑问1:仅仅通过对自然演进过程及其要素的考虑是否就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通篇对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弱化是否足够支撑起整个规划过程?
疑问:千层饼方法的科学性?
背景
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成为主导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 这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新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 模式,探索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从1960年代开始,资源的滥用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开始 得到关注。1962年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而从1955年开始 就在宾希法尼亚大学创办景观设计学系的McHarg,经过10多年的探索,已提出了一整套的规 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结合到景观规划之中,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遵从自然》,从而扛 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 沿。
.
疑问2:各参数之间机械叠加是否可行?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可以只考虑为简单 的叠加关系?是否有系统的相应方法论和数学方法解决?
疑问:分级分类体系的价值取向?
价值体系(分类体系分级)的建立体现建立者的价值取向。如“居住价值是由土地和建筑物 的价值的来得,给富人居住区以很高的社会价值,而给穷人区太少”(《前进一步》) 对不同目标导向采用不同的参数体系 “承认各种因素的参数应是不相等的” 最终转化(叠 加)单一的社会价值以衡量。
疑问4: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实际上代表政府权益的规划如何体现人们的需求?社区自治组织 建立的可能性?在一党专政的国情下如何表达环境的诉求?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自然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予我们无穷的灵感和力量。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设计如何与自然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给我们带来的感悟和启发。

首先,设计与自然的结合可以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会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尊重自然的地形、植被和气候条件。

他们会利用自然的光线、风力和水资源,使建筑更加环保和节能。

同时,一些建筑设计也会融入自然元素,如绿色植物墙、屋顶花园等,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舒适和愉悦的体验。

其次,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也可以体现在产品设计上。

许多产品设计师会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例如,一些家居用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的形态和纹理,使产品更加具有艺术感和生活气息。

同时,一些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理念也在产品设计中得到了应用,使产品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更小,更加符合自然的规律。

除了建筑和产品设计,设计与自然的结合还可以体现在服装和纺织品设计上。

许多时尚设计师会从自然中获取灵感,创造出具有自然元素的服装和面料。

他们会运用自然的色彩和图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服装和纺织品,使人们在穿着和使用时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力量。

同时,一些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工艺也在服装和纺织品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这些产品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不仅可以带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启发。

当我们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就是在向自然致敬,向自然学习。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选择那些对自然影响更小的设计和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的来说,设计与自然的结合是一种创新和进步,也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

在建筑、产品、服装和纺织品等设计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设计与自然的结合带来的美好和启发。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设计与自然的结合,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环保。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身边的自然陈维彬园林研1602班2016104061001关于人居环境的的书籍众多,我挑了一本我未曾读完的经典《设计结合自然》作为此次参考,就书中的一些内容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讲一下自己对于现在人居环境的思考,以及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及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城市与乡村尽管出生于浙西南的丽水庆元,对于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或多或少还是能够感受到一些相似的体验。

老家位于集镇与国家自然保护区之间,从我家出发有两条清晰的道路,十分钟车程到达市区,半小时车程到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最后通往临近的龙泉市。

到集镇的路是一段下坡路,很快就能到达我们当地最著名的企业的一个工厂,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每到周末那个方位的工厂总能飘来阵阵黑烟。

即便如此,庆元依旧获得“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称号,我想这应该归功于县城周边高密度的植被覆盖率。

另一条路线的情况确是相反,越往上坡方向行驶,植被更加丰富,虫鸣鸟叫不绝于耳,沿着山脊修垦出的梯田在秋天总是金黄满地,远处的山谷总会传来瀑布隆隆的水声,再继续向前就是百山祖冷杉的遗存地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了。

我童年时代在老家度过,初中开始外出求学,对于近十年来乡村的蜕变与城市的变化都接触得较多,通过阅读《设计结合自然》第一章:城市与乡村,让我想起很多以前未曾注意,但是确实是发生在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故事。

乡村:每年的八九月份是我们当地的梅雨季节,门前的松源溪总会定时的发一次洪水,并且严重的时候会给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损失,并对河床的地形带来巨大的变化。

松源溪在我印象里最初的样子是河床中间高出一块由卵石自然冲击堆砌的“岛屿”岛,上面长满了藤本植物和到处飞的蝗虫,而河水被这块高地一份为二,水流量终年相差无几,村民过河依靠大石块做成的汀步(小时候很畏惧,因为汀步之间距离太大,往往一不小心就掉入水中)。

而98年的洪灾过后,河中高地被冲得支离破碎,汀步的石块也不见踪影,河水由两条变成一条,小时候的一个娱乐场所就随之消失,我那时候天真的以为过一年就会有新的“岛屿”产生,可事实是,在极小程度下的人为干预下,直到现在也只是一个雏形,零星的乌桕与银叶柳在河床中间孤单摇摆。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读书感悟《设计结合自然》、《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一、《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序言、前5章阅读感想1.对于书名的理解:Design with nature1.1对于WITH的理解俞孔坚团队认为应该翻译为“设计遵从自然”(在其2003年纪念麦克哈格的论文中有提到)会更合适,但是大部分翻译中都是说的“设计结合自然”,遵从和结合两个词在中文语境下对其理解应该是有着很大区别,“遵从”可以理解为自然为首人类为卑的观点,“结合”强调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绝对主动性。

在第二版序言的最后着重强调了对“With”的重视,要人们尊重各地区和民族,同时麦克哈格曾有论述:Design with nature “不仅仅是一种解释,更是一道命令”(not just an explanation, but a command),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道正确的“命令”,那么“遵从”就是更好的翻译,设计必须“遵照并依从”来自自然的“命令”。

1.2对于Design的理解“Design”虽然字面意思是“设计”,但从目录中所例举的设计案例来看“Design”应该是指大尺度的、生态性的“规划”更为准确。

因为麦氏所举出的所有9个案例,均是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其适宜性评价方法也是指向用地分区等规划层面。

那为什么要用“Design”不用“Planning”,是忽略了“规划”与“设计”的区别所致吗?答案是No。

麦氏在1992年所做的《生态与设计》演讲中明确区分了两者的关系,认为“生态规划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由规律和时间控制的生物物理和社会过程”,“生态设计紧随生态规划之后,处理关于形式的问题”,同时其表示在书中的案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规划,他们都只是规划中的一部分。

而且这也要考虑到本书成书的时代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无论是现代主义当头还是后现代主义开始萌芽,当时无论是设计还是社会都普遍忽视自然,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的研究也才刚起步。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设计结合自然学习心得

价值观
原始人“价值观”的变化 ·第一阶段 原始人作为一种新出现的食肉动物,拥有更强大 的工具,超过了他们的需要,超过了他们的控制能 力,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土著猎人对于火的使用 ,加快并完成了草原和食草动物的灭绝。 这是原始部落时期人类对大陆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 ·第二阶段 此后的一千年中,从事采集和狩猎的人们知道了 采猎活动要和农作物和猎物的容量相适应。 猎人把他的打猎习惯与猎物的习性和容量适应起 来,只一点确实说明他已是有思想的人流,这也是 第一次证明人的大脑是管理生物界的“专用设备” 。
价值观
外来文化对于北美土地的态度转变
第四阶段——19和20世纪,当时的观点极大程度上代表了旧时代征服自然的态度 这时采用了为例越来越大的工具来征服自然,引起了对社会贡品忧虑的不断增加。 人类的本能和天性(曾维系过他的类人猿祖先以及后来的人类祖先的经验知识)已经消失了,而人类祖先的脑子当时还不足以 令他从“丰饶角”取得足够的食物,因此他的敌意增加了。今天,人类能从土地的恩赐中得到好处和乐趣,但是他的敌意还如 退化了的尾巴和阑尾一样保留着。
价值观
外来文化对于北美土地的态度转变
第一阶段——16世纪,最初的探险者带来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 这种地址中世纪宇宙观,体现人的伟大力量的设想,在一系列工程中都可以见到。例如,美狄奇别墅、德·挨斯特别墅和兰特 别墅等。 在这些花园别墅中,通过强行设置简单的欧几里得几何形状的景观,可以看到嗯们的权威和力量。人们将简单、有趣、有规划 的幻想和伟大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强加到当时人们不了解和不关心的自然中去。这种花园体现了人的优越感。
价值观
“泛神论”与“泛灵论” ·泛神论 认为 神融化在自然界中,“自然界是万物之神”、“上帝就是自然”,每一种事物本身就是上帝。泛神论的所谓“上帝”不 是超自然的人格化的神,而是自然的别名。 ·泛灵论 或译为万物有灵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它把自然现象精灵化,认为济宁对人和动物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 影响。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1109_读后感_设计结合自然

从田园城市到知识城市:国外城市发展理论管窥 王志章; 赵贞; 谭霞 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 作者:俞孔坚
景观生态规划沿革
前麦克哈格时代的景观 系统规划 生态理念 的景观规 划的发展 自然系统思想为指导 的没有生态学的生态 规划 Marsh Patric Geddes Olmsted Charles Eliot
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I.L.麦克哈格(美) Ian Lennox McHarg 1920-2001
11.09 UCS
背景
20世纪70年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民族冲突成为主导人类社会的三大问题, 这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面对新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发展 模式,探索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主要内容 《设计结合自然》一方面是世界观,或者说是作者对其生态规划思 想的阐述,另一方面则是方法论层面的,也就是其案例和应用,也就 像是它的台译版《道法自然——以生态系统为本的环境规划设计哲学与 实务》的译名显示出来的那样。
自然演进过程 地表水 洪泛平原 沼泽地 地下水回灌区 含水层 陡坡 森林和林地 没有森林的土地


资料搜集
构建生态 学基础价 值体系 各类用地 价值评价
动植物群落分布 资源分布
混合用地 处理
同样价值度土 地利用类型的 价值评判
土地利用情况
《流域》
疑问:生态学万能?
这一套价值体系的是建立在环境是自然演进的过程的这一生态学的价值观之上,通过分类分 级评价和后面的 完成他的“等值”的转换。 疑问1:仅仅通过对自然演进过程及其要素的考虑是否就能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通篇对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弱化是否足够支撑起整个规划过程?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第一篇: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读《设计结合自然》有感麦克哈格在“展望”中说:“当我们有了觉悟,却还是放弃人与自然的结合;在拒绝结合中我们逐渐走向崩溃。

”这句话使我想到两个问题。

第一:几乎每一个人都已承认自然对人类的生存是必要的,人类必需依赖于它而存在的情况下,为什么地球上的土地资源仍然被滥用,为什么人们的行为还和坚持那种陈腐宇宙观的人毫无二致呢?第二:既然许多学者都已经提出了许多可行的生态规划方法和其它许多关于环保的建设性意见,为什么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拒绝运用这些方法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呢?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到环保要或多或少的损害到当事人的利益,所以很多人明知对环境不利而仍然坚持破坏行为。

如现在许多地方流行移植大树,其实这就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一种破环行为。

树的拥有着可能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或对这棵树的生态价值一无所知而买树;而卖树者无非也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其实许多破坏都是由无知和急功近利所造成的,其中后者表现尤为厉害。

因为没有动力促使他们把一棵树所产生的生态价值考虑到总价值之内,而仅靠“利他主义”的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

在很多情况下开发建设是可以做到环保的,但往往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采取了破坏性的做法。

对此麦克哈格说:“他们口袋里装满了钱,却把90%的钱用于行贿以实现他们狭隘的目的。

” 可见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而置环境于不顾。

如何促使人们在生活中时刻把生态价值考虑到我们的种种行为之中呢?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麦克哈格提出人应作为大自然的管理者,若真能如此,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可是他却没有说明促使人们去做一个管理者的内在作用机制,即是什么动力驱使人去做一个管理者,他只是说明人从道德上证明人应该如此。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为整体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多数情况下是个人或集体的破坏却要全人类来买单。

这说明马克哈格提出的人应作为管理者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完整版)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

(完整版)读书笔记-设计结合自然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读大师的书,刚开始的时候总有些惴惴,没想到麦克哈德的这本《设计结合自然》读来却是愉快甚至可以说是感人的。

严谨的逻辑框架下是有趣生动的例子和深刻的体验,让我真正地喜欢这本书而不是将其当成教科书一样的读物。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书中有趣的例子和许多观点、方法和设想吸引,再次阅读之后大体上把握和理清了书的逻辑关系和内容。

在我看来,《设计结合自然》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关于“态度”——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者说是观念);第二是关于“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研究的方法;第三是一种逻辑关系——关于适应、创造和形式。

而这三个问题,又都是围绕作者所要说明的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的。

对于作者的论述,我有一些理解和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书的前两章“城市与乡村”和“海洋与生存”中,作者首先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我觉得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描述,就是“恢复”和“保护”,就是说人无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需要自然,而人的精神恢复很多时候是依赖于自然的;另外通过沙丘的例子说明了自然本身就为人类生存提供了一种保护屏障,而人自己创造的屏障往往没有自然屏障来得有效。

在后面的章节中,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多次被提到,并且,作者极力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提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

承认了人类对于自然漫长的演进过程而言是渺小的,但是也强调人独有的个性应得到特殊的发展机会和赋有责任。

并且指出人类城市、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恶劣的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社会问题等等)都是由于人类过高估计自己的地位和夸大控制力造成的结果。

其实,对于麦克哈德以上的这些观点我是认同的。

可以说人类中心论把人架于自然之上,放在了一个统治者的地位,而麦克哈德则是把人类定义成了一个管理者。

但是,我所理解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和麦克哈德所说的在某些方面还有些不同。

首先,对于一个管理者,是应当为管理对象全体的利益负责并以其利益为行为标准的,但是,显然,人类现在所说的那些合理开发、考虑自然因素之类的话,仍旧是以人类的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就是说自然只是作为一个条件被考虑进去了,而目的仍旧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 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点击输入文本内容
点击输入标题
Slide Subtitle Here 20
More Choices and Visual Trends
Stylish Design
Stylish templates and be a valuable aid to creative professionals
Stylish Design
Stylish templates and be a valuable aid to creative professionals
4
作者:
《设计结合自然》一文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环境设 计师、规划师、教育家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作品:
《设计结合自然》一文曾获得1971年全美图书奖, 它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本书扩展了“规划” 与“设计”的范畴,提升了生态科学的高度。
涉及范围广,包括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建 筑学、城市规划学等方面……
creative professionals
Stylish Design
Stylish templates and be a valuable aid to
creative professionals
21
Stylish Design
Stylish templates and be a valuable aid to creative professionals
7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绝 对神圣、支配和征服作用。
东方:牺牲人的个性取得人与自然和谐。

读_设计结合自然_有感_张震

读_设计结合自然_有感_张震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主要原因 1.1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学质量、培训结 构和教学模式等方面, 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 从学 生 的 培 养 质 量 和 模 式 上 看 , 过 于 强 调 学 科 标 准 、知 识 灌 输 、静 态 评 估 , 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缺乏个性化特征。使学生难以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从学科设置方面看, 专业的 划 分 、招 生 比 例 和 教 学 的 组 织 缺 乏 应 变 能 力 , 对 专 业 及 课 程 的 设 置 缺 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1.2 劳动力市场日渐饱和。我国经济近几年 来 都 以 较 高 的 速 度 增 长, 让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这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岗 位必定是有限的, 而我国的待业人数却是年年攀升。近几年国家大量 的转业军队干部、退伍兵、志愿兵的安置, 农村人口的大量涌 入 等 使 得 就 业 岗 位 更 加 拥 挤 。再 加 上 现 存 的 十 年 以 来 累 计 的 国 有 和 集 体 下 岗 职 工, 使得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劳动力不断膨胀, 因此, 今后几年劳动力 市场都将呈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的局面。 1.3 企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 竞争日益激烈。当前用人单位对人 才的知识结构和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员工具备综合素质 高 、专 业 素 质 过 硬 、懂 外 语 、熟 悉 国 际 法 律 和 懂 得 国 际 惯 例 , 要 求 员 工 具 有 开 拓 创 新 的 能 力 和 对 待 工 作 持 之 以 恒 、坚 忍 不 拔 的 态 度 , 一 些 偏 科 的 学 生 就 会 因 为 某 一 方 面 的 不 足 而 失 去 被 录 用 的 机 会 。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 , 企 业 在 员 工 的 聘 任 、培 训 、评 估 、待 遇 、沟 通 、尊 重 等 方 面 在 逐 步向国际接轨。许多国际人才将更大程度地参与国内的人才竞争, 高 科技企业也将更大程度地选择国外或者留学归国人员的高层次人才。 另一方面是毕业生, 尤其是没有明显竞争力的毕业生难以找到满意合 适的工作。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势。 1.4 毕业生自身因素。青年大学生一方面受 市 场 经 济 的 某 些 负 面 影响, 功利主义较突出, 社会价值观淡化。现实主义倾向取代理想主义 倾向, 注重经济利益, 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 不愿去老少边穷地 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另一方面, 就业观念陈旧, 希望去大都 市、大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等。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 不切实际, 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心高气傲, 漫天要价, 但他们的综合能力却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 也有一些毕业生自身 素质有所欠缺, 出于多种原因自身素质难以符合工作的要求。 2 班主任应做的几项主要工作 2.1 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更新大学毕业 生 的 就 业 观 念 是 影 响

读《设计结合自然》感

读《设计结合自然》感

植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读《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系主任。

由于他在运用生态学原理处理人类生存环境方面做出的特殊贡献,曾经多次获得荣誉,包括1972 年美国建造师学会联合专业奖章、1990 年乔治·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艺术奖章及日本城市设计奖。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1971 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扩展了传统“规则”与“设计”的研究范围,将其提升至生态科学的高度,使这真正向着多门综合性学科的方向发展。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从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侵害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书中通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在我国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在城市建设指导思想由“空间论”转向“环境论” ,进而发展至“生态论”的今天,书中述解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书中所介绍的环境规则与设计方法,依然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提供着鲜明的借鉴价值。

本书对从事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建造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学等学科学习与工作的人们是一本不可多得、历史弥新的参考书,同时,它也密切契合了当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体动态,为我国实施和谐、生态、多元的城市环境设计与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平台。

《设计结合自然》是麦克哈格一辈子中最重要的著作,作者将自己从儿时对乡村自然及工业城市的经历,一路讲述到自己对于自然的价值体系,及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实践项目。

本书在开篇伊始,及之后的一些章节,都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及价值观进行了阐述。

因为《设计结合自然》是在1969 年发表,当时西方社会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中,对于城市的建设与改造仍然以经济及政治或者艺术价值为主要参考。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

自然与城市共生——《设计结合自然》读书报告摘要:根据美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教授的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所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围绕主题“设计结合自然”展开,总结了对城市和自然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关键词:生态;城市;自然;结合;景观形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极度恶化,资源的滥用和环境污染日益受到重视,1962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

McHarg经过10年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法,将生态学原理与景观规划结合,并于1969年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从而扛起了景观的生态规划大旗,也将景观设计学推到了拯救城市和最终走向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前沿。

一、本书内容梗概作者提出了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态规划、运行分析方法。

本文通过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对城市、村庄、海洋、土地、植被、气候等问题进行生态学原理研究,并指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二、本书核心问题本书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或概念);第二是“价值”——综合的社会价值和评价方法;第三是顺应、创造和形式的逻辑关系。

而这三个问题,也围绕着作者所要说明的“设计与自然结合”的主题展开。

文章中的一句话是很好的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1]”作者全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人并非自然的主人、世界的中心,人的高智能应该用于“创造”而并非破坏,而“创造”的基础就是对于自然、对于场地“适应性”的认识与尊重。

我对于作者的态度的理解是这样的:在人与自然的态度中,西方的传统观点像是“我——它( I - It)”,东方的观点像是“我——您( I –Your Honor)”,而他觉得我们真正应该走向的是“我——你( I - You)”,最终达到的是“我们( We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心得《设计结合自然》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的代表作。

麦克哈格是英国著名环境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

1971年获全美图书奖,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辟的论断,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依赖关系、大自然演进的规律和人类认识的深化。

作者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书过许多实例,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具体应用,对城市、乡村、海洋、陆地、植被、气候等问题均以生态原理加以研究,并指出正确利用的途径。

书中阐述的许多理论观点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

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

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

”读过之后,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

全书的主要容有:以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提出适应自然的特征来创造人的生存环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阐明了自然演进过程,证明了人对大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东西方哲学、和美学等文化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差别的根源。

提出土地利用的准则,阐明了综合社会、经济和物质环境诸要素的方法;指出城市和建筑等人造物的评价与创造,应以‘适应’为准则。

”纵观《设计结合自然》整本书,作者始终围绕着自然价值观的建立展开论述。

以生态学的观点既从宏观方面也从微观方面来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阐明了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的灾难性后果,强调人与自然有着不可或缺的依赖关系,指出我们必须把人类看做整个生物界的一分子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屏弃以前以人为中心的错误思想。

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在环境允许度里寻求最大的发展,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

以后我们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也要更多考虑到自然地处境,而不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努力做一个善良的设计师。

以下是主要的读书笔记摘要:一、海洋与生存——沙丘的形成与新泽西海岸的研究1、荷兰的堤坝,不像我们的钢筋混凝土的防御工事,而是由许多层铺设在沙和泥土层中的柴笼(成捆的树枝条)构成的,然后,整个堤坝的表面再用石料砌起来。

因为由草固定的沙丘比堤坝具有更大的柔性,它能经受波浪的冲击,使其速度减弱,并吸收被减弱这份能量。

2、应该有一些禁止人们使用滨海地带的准则:不得在沙丘草上行走;不得把地下水降到临界水位下;不得干扰漂移现象。

禁止这些活动紧紧在于保证自然沙堤及其植被和外貌能久远的存在下去,仅仅在于维护公共资源。

3、海滩可以承受各种使人欢乐的活动:游泳、野餐、构筑沙堡、钓鱼及日光浴。

主要的沙丘绝对不能承受人的活动。

不能承受任何践踏。

必须禁止使用。

如果要跨越它,或者说必须要跨过它到达海滩时,那就必须修筑桥梁。

而且,假如沙丘是起抵挡风暴和洪水作用的,就不能让它出现缺口。

丘谷地带承受能力就大得多了,这里可以进行建设。

当然它比主丘受风暴和风沙的影响要小。

但是这里的问题是地下水。

在这一地带植被能够得以生存只是因为有较丰富的淡水。

一旦地下水位下降,植物就要死亡。

从水井抽水可能造成这种植物死亡,而屋顶和地面铺砌把地表径流转移到排水渠和污水管道系统中去,也会造成这种结果部的沙丘同样也不能忍受人的活动,不应进行建设。

不过,此沙丘的背后,它的地位显示出具有一定的活动与建设的可能性,也许这里是沙堤上最适合于人活动的环境。

海湾地带不应把它填满和堆弃垃圾。

4、开发海岸地带的建议:沙丘背后最为宽阔的地带显然为集中建设各种设施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根据其实际的大小,可以建立村庄,住宅组团,或者游憩中心。

必要时可建设公路。

当然这条公路不可避免地要与海岸线和沙丘平行,建在沙丘背后为宜。

如果将公路提高到足够的高度,那么不但能观赏海洋与海滩的美景,公路本身也成了相当于荷兰“梦眠堤”的第三条沙丘。

沙丘背后地带能够抵挡冬季的风暴,还能防止曾发生过的海湾边岸的沙堤的破裂。

建设过程中,犹如建筑一条公路时筑起的人工沙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海洋取沙,而不能从海湾中取沙。

如果要在这里建居民点,就会产生供水和污水处置问题。

取水应采取从许多分散的水井中取水的方式。

必须要有排污管道和污水处理厂,才允许在沙丘背后建设。

5、可在沙丘背后地区安排一条脊状的道路,形成一条起屏障作用的沙丘。

沙丘可安装有各种设施:供水、排水管道、和电力线,要使它成为防止背后泛滥的防护堤。

在沙丘背后最宽的地点可以安置居民点形成社区。

在沙堤的薄弱和狭窄的断面处则不得进行建设。

海湾的边岸原则上应保留下来,不得侵犯。

海滩可用作集量人流的游憩场所,但不要建房子。

沙丘应禁止使用,必须通过桥梁跨越沙丘,抵达海滩。

在沙丘之间的丘谷地区,只允许有限的开发,这要取决于地下水提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程度。

一个积极的政策应是能促进沙丘的形成和植被的生长两方面都能加快和稳定的发展。

为此,应当种植适宜于在群落中生长的植物。

要特别注意沙丘上的滨草,在沙丘背后地区应种植红血杉和松树。

二、前进一步——里士满林园大路选线方案研究1、州际公路应取得最大的公私人的利益,要做到:1) 增加交通活动的机动性和敏捷性,使人感到方便、愉快和安全;2) 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并提高资源价值;3) 促进城市更新,大城市地区与区域的发展,工业、商业、居住、娱乐、公共健康,环境保护与美化等一系列公共目标和私人目标的实现。

4) 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2、最好的路线应是社会效益最大而社会损失最小的路线。

3、分析研究要素:1) 工程技术人员通常应用的评判标准,如坡度、基岩地质、土壤的基础条件,土壤的排水和易冲蚀程度等。

2) 与危及生命财产有关,包括容易由飓风引起泛滥的地区。

3) 对自然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作用进行评价,包括历史价值、水的价值、森林价值、野生动物价值、风景价值、游憩价值、居住价值、公共事业机构价值、上地价值等每种因素具有三个价值等级,色调较深的地方代表社会价值和自然地理障碍的总和最大的地区,色调最浅的地方,显示了社会价值最小的地区,也代表工程造价最少的地方。

公路应在社会价值和费用最小的走廊选择起讫点。

4、分析研究方法:汇集资料,制作透明图,把它们放在灯光桌上叠加起来,为了得到结论,还要仔细地观察它们。

将它们一接一地覆盖上去,也就是将社会价值一层一层的加上去,形成一详尽的图像,像一复合的X光底片一样,带有深浅不同的色调。

虽然图像变得愈来愈不透明了,但是总会有一些较量的面积,我们可以从这些地区中找到结果。

三、大城市地区的自然——费城大城市地区开放空间和空气库的研究空气库(airshed)应根据逆温期间预期的那些风向、延伸到城市污染源外10至15英里外。

保留的空气库地带的宽度应和污染核心的尺寸相一致,大约3~5英里。

这些称之为空气库的地区应该禁止安排污染工业。

社会准则1、自然地理的保护和发展原则:表明和各种各样自然地理特点和适应的建设类型和建设密度。

1)河谷地区应该禁止建设,保留起来,可作与现有的田园景色相协调的土地利用,包括:农业用地、大庄园、低密度建设、公共事业开放空间,公私人花园和游憩场所。

2)所有科基斯维尔石含水层上(Cockeysville Marble aquifers)应禁止建设。

3) 50年一遇的红泛平原应禁止一切建设,留作农业、公共事业开放空间和游憩用。

4)目前的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禁止在不适于建化粪池的所有土壤上进行建设,应该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在其他使用化粪池的土壤上进行建设时,建设密度应该根据土壤的渗透性和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作出规定。

5)河流每边宽度不小于200英尺(60公尺)围,应保持自然状态。

一般情况下,不应在上面耕作。

6)闸坝等场地和它们的贮水地区应禁止建设,作为未来的水资源地区和人工的地下水回灌区以及留作游憩地区。

7)所有的森林、林地、灌木林和测径仪上直径超过4英寸的单棵树木,应加以鉴定并根据规定加以保护。

2、开发原则:1)没有森林覆盖的河谷阶地:这种土地应禁止建设,应种上树林。

当在这些土地上适当混植的硬木,树木平均高度长到25英尺(7~8米)时,则按以下条款考虑。

2)森林覆盖的河谷阶地:这些阶地,除了坡度在25%或更大的外,只有当永远能保持现有的森林的面貌的情况下,才可进行建设。

允许建设的最大的密度应为每3英亩建一户住宅。

3)河谷阶地和坡度为25%或更大的坡地:河谷阶地和所有坡度为25%或更大的坡地应禁止建设而应植树覆盖。

4)有林的高地:在高地的森林和林地上,建设密度应该大于每英亩十户。

5)隆起的场地:在特定的带有林木的隆起地点,密度限制可以不考虑,允许建覆盖率低的塔式公寓住宅。

6)空旷的高低:建设应大量地集中在空旷的高地上。

三、流域——波托马克河流域的研究1、游憩:气候资料能揭示适合于夏天或冬天游憩的地区。

自然地理资料显示出山巅和山脊,交通困难和不能到达的乡村;水文资料表现出河流和小溪的分布格局,而从森林群落中不只是了解了许多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活状况,还能推断出许多实质性的信息。

2、合格的适合于城市化用地的标准:土地的坡度不大于5%;必须不放在50年一遇的平原上;也不应放在重要的地下水回灌区上面,也不应放在雾谷或暴露在日光和风雨中的高海拔位置上。

必须获得充足的水供应,必要的公路建设不应通过坡度大于15%的地区。

四、大城市地区——华盛顿西北部地区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的研究1、选择八个自然要素,针对它们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按它们的价值次序排列,那么将这组序列反过来,就是大体上适合于城市化的一组序列。

这八个自然要素是:地表水、洪泛平原、沼泽地,地下水回灌区,含水层、陡坡、森林和林地,没有森林的土地。

2、码头、港口、船坞、与水有关的或耗水的工业,必须设在河湖边的用地上,也可以占用洪泛平原。

地表水、洪泛平原和沼泽地适用于游憩、农业和林业。

地下水回灌区可以接受不严重降低地表水渗漏或不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的建设。

陡坡上种树以后可以修建住宅,但其密度不大于每3英亩(约1.2公顷)建一户住宅,而较比平坦的森林地上,密度可提高到1英亩(约0.4公顷)建一户住宅。

3、不适合于城市化的土地:中耕地、耕地、洪泛平原、坡度超过15%的坡度,应覆盖以森林(由于坡度和土壤的原因而引起冲蚀、土壤流失),还包括地下水回灌区、森林和噪声地带。

4、适合于城市化的地区是农业生产力最低的土壤,主要是放牧用地。

5、非建设地区:地表水和洪泛平原;陡坡(大于15%);重要的地下水回灌区;噪声地区和土壤易冲蚀流失的地区。

五、城市:发展过程和形式——华盛顿特区的分析研究作出一个生态学的植物编目和对植物群落详细的描述——主要树木、次要树木、灌木丛和草本植被等,还要描述它们的演替——这样做就有可能为首都的每一块场地和每项工程建立一个植物表现形式的“调色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