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看法

合集下载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浅谈民生---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民生形势和民生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在过去没有得到强调。

这些新的阶段性特点,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比人民群众的生活更重要。

在2022届全国政协第十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对民生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民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的重要观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反观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正与民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2021年的今天困扰人们的民生问题有很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消费,住房,中国股市,教育,就业,看病,社会保障,交通??一、物价上涨的速度能放缓吗?如何防止明显的通货膨胀?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2021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2021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2021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

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

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

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态度如何

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态度如何

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态度如何民生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一直是每个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从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现阶段存在的民生问题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民是一个国家的主体,人民的福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民生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难以提高,社会稳定也难以确保。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系列的民生问题。

首先,经济不平衡发展导致的区域差距问题。

一些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一些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差距较大。

其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

一些人财富积累迅速,而一些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富差距扩大。

另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的医疗条件依然落后,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权益不均衡。

以上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引导和解决。

针对这些民生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予以解决。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平衡发展。

通过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对产业的扶持,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推动收入分配方式的公平合理。

通过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另外,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公共服务的权益。

相关部门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和医疗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最后,相关部门应加强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总之,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浅谈中国民生问题

浅谈中国民生问题

浅谈中国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古人云: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我个人认为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在那种社会制度下最根本的问题都是让人民能够幸福快乐的生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不用担心其他任何社会问题会阻碍自己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无时无刻都在为之奋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解决民生问题至关重要的因素。

就我个人二十年来的经历来说,我切实体会到农民生活的巨大改变。

学费减低了,交通便利了,种田有补贴了,农作物的价格有保障了,家家都有医疗保险了······民生问题不仅是政治,更是经济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者是国家政府,解决的好与不好就要看一个国家对其创收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它的收入息息相关。

由于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因此国家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也会考虑经济创收。

例如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农村以土地换社保”。

所谓“土地换社保”,就是将农民承包的土地来置换为给农民的社保。

方案各种各样,但基本思路是“两换”:第一,农民放弃宅基地,换取楼房,集中居住。

第二,农民交出承包的耕地、林地,换取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

“土地换社保”最早在长三角一带出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就为失地农民购买保险,变一次性的土地补偿为终生保障。

眼下,这一做法已经向全国各地辐射开来。

这种土地流转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仅能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益,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也能为农民解除部分后顾之忧。

这本质上是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趋势下,解决农民进城后权益保障,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一个方式。

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现在,这一做法面临了越来越多强烈的的质疑。

农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会更加的对未来没有安全感。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民生问题什么是民生问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08生本2班梁成志2008574208从广义上说,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

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即:社会要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像人那样有尊严地生存下去”。

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生存下去,还要有能力生存下去。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问题,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

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

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随着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一系列民生问题不断呈现出来,例如:贫富差距不断增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

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解决民生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国家和政府也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什么现今要特别强调民生问题?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在党的十七大会场内外,奏响了关注民生的“大合唱”,民生问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日益凸显出来,彰显着执政为民理念,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着民生问题不断迈向现代文明、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一、民生的科学内涵“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

而《辞海》中对“民生”的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何谓民生,就是指与现实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人文精神特征的整体式样。

民生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不断上升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发展过程,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代不同,民生的内涵要求不同。

建国初期的民生问题,以解决人们有饭吃、有衣穿,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为基本前提。

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全方位的、高层次的民生问题。

它不仅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基本问题,还包括公平公正、民主法制等更高的诉求。

用科学发展观来诠释民生问题,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在。

二、民生何以成为问题民生是中国的千年问题。

民生问题,民心问题,国运所系。

从秦皇汉武开始,民生问题就一直是中国历次朝代兴衰的核心,“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我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勃兴之间,民生为大”,是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经验。

到了近代,民生问题正式成为严肃的政治问题,它成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之一。

从1978年起,邓小平同志以“不争论”的姿态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成为问题的原因集中表现在:第一,资源的不公正分配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贫富之间的悬殊日益拉大。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意义十八大报告具体论述了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这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现实问题,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

一、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指国民的生活问题。

通常表现为包括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生活环境、社会治安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种种问题。

民生问题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侧重点有所不同。

改革开放初期,最普遍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今天,人民群众对生活改善的新期待中,既有居民收入的增加、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社会安全的保障等迫切要求,也有对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享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对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等的迫切要求。

一句话,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生活质量也要提高。

尽管民生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但其本质都是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

其本质不在于自然条件的优劣,而在于我们能否按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要求,有效地实现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并进而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改善民生的主要途径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不仅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事关和谐社会建设成败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

浅谈民生—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浅谈民生---从四个视角浅谈关于民生问题的形势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的发展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巨大压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而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莫过于民生问题了。

xx年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也作了关于民生问题的重点讲话,提出了“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的重要观点。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得好,就能极大地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就能增强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反观一些国家社会不稳,正与民生没有得到真正改善有关。

xx年的今天困扰人们的民生问题有很多: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消费,住房,中国股市,教育,就业,看病,社会保障,交通??一、物价上涨的脚步能否慢下来?怎么防止明显通货膨胀?当前,物价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xx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态势,特别是从xx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xx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

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

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

近一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

更重要的,物价的快速上涨,CPI突破年初确定的控制目标,让公众的通胀预期大大增强,控制物价上涨、遏制通货膨胀,尤其是遏制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就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保障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保障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保障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保障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促进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相关观点和建议:
1. 社会主义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民生保障是实现社会主义初心和使命的重要内容,旨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福祉水平。

2. 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是民生保障的基础。

通过实施科学发展观、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为提供更好的民生保障创造物质基础。

3. 宏观政策与民生导向:政府应制定有利于民生保障的宏观政策,包括财政、金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

注重加强就业扶贫、社会保险、医疗保障、教育等,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

4. 教育与技能培训: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民生保障提供人力资源和人才保障。

5. 医疗保障与健康服务: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率和质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

6. 区域协调发展:关注区域差异和不平衡发展问题,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和援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7. 人民参与与利益保障: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民生保障工作的监督和改进,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生保障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只有通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才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同时,民生保障的实施也需要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和机制,为民生保障提供更加坚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作者:陈静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7期【摘要】在当今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大的趋势,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民生建设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把民生建设放在首位。

【关键字】民生;建设;社会主义一、民生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1.民生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民的生存和保障,人民的生计问题。

想要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保障民生是重中之重,民生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古往今来,我国就把民生放在主要的位置上。

比如说我国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就“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从古代社会中家孔子孟子朱熹等人的民本思想,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者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彰显着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就涉及民生这一重要内容。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也曾提到民生的概念,他所倡导的民生主要强调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民生思想的概念可分为狭义的民本思想,和广义的民生思想。

狭义的民生主义思想主要是指人民的生存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广义的民生思想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的总和即人们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思维的有意识的个体,动物没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动物有自己的本能支配其自身行为。

人因为有意识才能独立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可以说民生带动社会的经济消费。

民生在社会生活中像一张渔网,与周边其他事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民生的主要内容(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实质所在。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是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是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五篇)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五篇)

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五篇)第一篇: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我国民生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而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一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因此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善民生最根本的途径。

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久治安。

关键词:民生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一、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升级变化的,不断地会面临新的民生问题。

我国现在主要面临的民生问题已不仅仅是温饱问题,更是关系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进步的民生问题,如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上学难问题由于教育产业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应试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影响,造成了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教育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教育薄弱和边缘化等问题。

当前,在广大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在城市贫困群体中间,上学难问题依然非常严峻。

(二)、就业难问题我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复杂,解决就业的任务更繁重。

因此,就业工作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下岗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逐渐增多以及大学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形势开始变得越来越严峻。

(三)看病难问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王瑞(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河南信阳464031)摘要:民生问题是一个与公民、社会和国家紧密相关的问题。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地形成了非均衡的发展路径。

民生问题往往被政治化。

找准民生建设的切入点,激发社会活力,激活公众参与的动力,是社会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

要从政治的高度审视社会建设的意义,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民生历史地位发展趋势政治高度改善一、民生的含义和几个视角民生自古以来就是立国之本,国之大计。

孙中山先生曾经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①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民生即人民的生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民生体现了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状况,以及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民众的当前需求状况。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民生的聚焦点在于易被政治化的社会问题,它体现了民众的政治诉求,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状况等。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民生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它体现了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运行状况。

二、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问题(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政治、文化和社会,在性质和发展状况上由经济所决定。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经济是中心,经济的发展优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原因,他们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非均衡的的发展路径,如我国先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使用“社会建设”概念。

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

我眼中的民生什么是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而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希望通过这样的关注,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全国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品尝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最近比较热点的民生问题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天价房依旧让所有买房一族望而生畏。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吃的安全,食的放心是人们对食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商家及政府部门对百姓健康的最低保证。

随着我国经济的极速发展,食品确实越来越多样化、充足化、新鲜化、美观化。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心理也是越发的加大。

“瘦肉精猪肉”、上海“染色馒头”热气尚存,沈阳“兽药豆芽”又在疯长,而宜昌的“毒生姜”也开始熏制,最近又曝贵州出现了“石粉鸡事件”,又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头浪尖。

食品安全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造成恶劣影响之重,已到了令人谈“食”色变的地步。

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一再发生,根源是无良者疯狂的逐利行为所致,为了暴利而丧尽天良。

更让公众愤怒的是,不仅一些个人、小企业在制造食品安全问题,就连部分著名的大企业,也置公众安全和道德品质于不顾,沦落为唯利是图的小人。

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拯救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当然要大力提倡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一个丧失了道德的环境下,要加快市场经济体系建设,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民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民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的看法和观点,但是我可
以给出一些客观的看法:
民生问题是指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和应对的难题,也是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扩大就业、提高民生保障等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维权和监督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参与社区建设,发出诉求和呼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总之,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参与,政府和公众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民生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民生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正方辩手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民生问题。

首先,民生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国家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人民的安居乐业。

如果忽视民生问题,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解决了人民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发展。

其次,注重民生问题也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执政者,政府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的生活,解决人民的困难。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政府是人民、由人民、为人民而存在的。

”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的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

最后,忽视民生问题还会导致社会不公平。

如果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民生问题,就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

这样的社会不稳定,长期下去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社会不公平是社会的毒瘤。

”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综上所述,我认为应该更加注重民生问题,因为这关乎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途径。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过分注重民生问题。

首先,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如果过分注重民生问题,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国家的长期发展。

正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所说,“没有饼,怎么分?”经济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没有了经济的支持,就没有能力解决民生问题。

其次,过分注重民生问题可能会导致政府的资源过分倾斜,影响其他重要领域的发展。

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过分注重民生问题,可能会忽视其他重要领域的发展,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没有免费的午餐。

”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合理分配,不能过分倾斜于民生问题。

最后,过分注重民生问题可能会导致社会的惰性和依赖性加剧。

如果政府过分解决民生问题,可能会导致人民的依赖心态加剧,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之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看法_New

社会主义之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看法_New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关于民生问题的一些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生问题研究摘要: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

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民生问题;小康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

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资料会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人的各方面能力会越来越全面发展,人类将更加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真正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

然而理想需要切实的行动才能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也想尽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左”的错误,并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实践有成功的地方,但也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没有把民生建设放在执政的中心任务之中。

尽管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实现这个理想又要分为若干个实际的阶段,需要完成若干个阶段性任务。

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民生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阶段性任务。

因此,民生建设问题,无疑是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民生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这也使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问题1)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即劳动力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部分企业却出现“招工难”。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民生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民生问题

摘要: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两个层次,比如社会分配问题,既是生存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能否维持生存是生存问题,而生存的质量却是发展问题。

当代中国民生问题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体上的密切相关性,二是具体问题上的层次渐进性。

根据这两个特点,在社会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必须改变原有的政策模式,注重政策的协同性、针对性、稳定性,并把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关键词:民生问题原因政策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因此,深入分析我国民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和根源,并以战略的眼光,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实际出发,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措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改革发展和和谐稳定,而且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只有着手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全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民生问题研究摘要: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

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

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民生问题;小康社会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民群众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历史。

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资料会越来越丰富、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人的各方面能力会越来越全面发展,人类将更加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真正达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理想。

然而理想需要切实的行动才能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也想尽快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左”的错误,并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总的来说,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实践有成功的地方,但也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是没有把民生建设放在执政的中心任务之中。

尽管共产主义理想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实现这个理想又要分为若干个实际的阶段,需要完成若干个阶段性任务。

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民生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阶段性任务。

因此,民生建设问题,无疑是当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存在的民生问题由于种种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这也使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就业问题1)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在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即劳动力难以实现就业的同时,部分企业却出现“招工难”。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国际需求不振、国内需求尚待提升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生产萎缩或转型升级,导致传统制造业岗位需求显著减少。

以此同时,这些失业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普遍没有达到一些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即使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也很难在劳动力市场找到相适应的就业岗位。

2)农村剩余劳动力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年来,我国高达数千万的农村转出人口流入城市和城镇,这一方面为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地区的企业“用工荒”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力缺口。

但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保障制度的差异性,导致农村转移劳动力真正实现市民化困难,不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相关政策的效果,而且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边缘化很容易成为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近些年,随着地方高校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未就业毕业生规模也持续积累。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萎缩。

二是高校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高校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改革滞后,加之高校为求“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生源、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合理,不仅带来普遍的“学用脱钩”现象,更使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逐年积累,形成日益庞大的“高学历”失业大军。

2.上学问题1)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亟需解决我国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随着现实生活的需要,,很多农民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去打工,很多农民工的子女也跟随父母一同前往,因此,农民工子女上学便成为我国众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中之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

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

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2)异地户口子女上学问题亟需解决对于任何城市来讲,外来工都是在为这个城市默默做着贡献,但他们子女上学的问题,却常常困扰着他们。

因此,国家和政府对此问题作出相应措施已经是全民呼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稳定外来工的工作情绪及工作积极性,为城市带来更多的贡献,也有利于我国教育计划的巩固和提高。

3.社保问题1)中国社保体制有其独特性中国所谓的“社会保障”,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社会保障”。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是为了济困。

但在中国,长期以来有限的社保更多的是作为单位制的主要内容而存在,是一种单位福利。

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延续了原来的单位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真正的社会保障也开始出现。

民营企业发展以后马上面临工伤和养老问题。

工伤问题首当其冲,养老问题是国家要求企业要实施养老后,民营企业才缓慢推进。

另外,城镇中搞个体经营的,自由就业的居民的养老问题是空白;城镇中单位体制外的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原来也是空白,虽然国家最近也推进了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建设,但保障力度很有限。

在农村,原来除了少得可怜的救济和救助外,根本没有社会保障。

现在农村有了新农合,农村新养老保障也在一些地方开始搞试点。

新农合的覆盖面已经很广,达到90%以上,但保障水平很低,因此尽管现在农村有了新农合,但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

2)社保存在逆向调节收入分配的问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在城乡是非常低的,一些地区对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其做法是把事业单位的保障水平与市场化企业看齐,就会引起很大的反弹如果采用社会结构的视角,就会看到,体制内在中国的阶层结构中是上层,现有这种块块分割的社保体制表明,社会地位越高,享受的社保水平越高,质量越好。

社保属于二次分配范畴,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

从本源意义上讲,它是为了保障低收入人群,贫困群体能够维持社会基本生存的底线,使所有大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而现在反而变成一种特权,一种特殊的福利,一种单位变相的收入,加剧和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起到逆向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4.医疗问题1)中国医疗被毁于政治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问题,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复杂,医患关系,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紧张。

部分医改的实质,是政府要把百姓“免费看病”待遇,变成“自己掏腰包看病”的商品化。

政治思维影响了百姓对客观问题的判断力,政治化的思维也容易使人偏激,百姓对一件普通医患关系态度问题,都容易上升到“医德问题”,一件普通的医疗事件,都容易上升到敌我关系。

2)农村医疗问题严重在我国农村地区,疾病成为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也很难享受到国家的医疗救助。

在一些贫困农村地区,贫苦的农民得了大病,只有求助于江湖郎中和本地的土方医生。

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农民不敢看病,人们是“小病不用看,大病没钱看”,“小病等着好,大病等着死”,“小病挨,大病扛,小病拖成大病”。

农民看病不是根据病情看病,而是根据经济承受能力看病,按照农民的话说,就是“有多少钱,看多少病”。

政府实行的一些政策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在以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农民还是可以得到一些保障,但是现在医疗领域的改革,导致了农民医疗支出大大增加。

二、应对民生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1.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为了改善就业难的状况,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实施积极完善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2.上学问题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3.社保问题党和政府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医疗问题要解决医疗问题,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启示与结论民生就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能力和权益,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基本目的。

民生问题就是百姓的生活生计问题,解决好了民生问题,也就除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发展难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想更好的发展民生,为广大人民谋福利、去顽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就是要把社会还给社会。

政府关注民生,主要表现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保障民生的公共财政。

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

我国过去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太少,导致民生问题成堆。

现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比例增大了,随之而来要做的就是要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贴近民间,最了解民生的深浅、冷暖。

政府应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只要社会组织是按其要求作为的真正的社会组织,就能把民生工作做得无微而不至。

政府之于社会组织,应该是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在服务当中体现监管。

2.政府要向民生方向转变政府应当从宏观上用相应的方针政策去管经济,而不是直接去插手企业,更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