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板及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
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初中一、记叙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1. 概括文章内容。
- 公式:(何时 + 何地+ 何人 + 做何事 + 结果如何)。
- 示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何时),在小镇的街头(何地),一位卖火柴的小女孩(何人)为了卖火柴而奔走(做何事),最后冻死在街头(结果如何)。
2. 分析人物形象。
-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入手。
- 外貌描写:如果文中描写人物“他穿着破旧的衣衫,头发蓬乱”,可能暗示人物生活困苦或者不拘小节。
- 语言描写:如“我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人物有志向。
- 动作描写:“他飞快地跑向那个摔倒的老人,将老人扶起”,表现人物善良、热心。
- 心理描写:“他心里想,这次考试一定要考好,不能让父母失望”,反映人物孝顺、有上进心。
- 他人评价:“大家都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这是直接表明人物诚实的特点。
3. 理解句子含义。
- 公式:抓关键词 + 联系上下文 + 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如果有)+ 表达的情感或哲理。
- 例如:“他的话像一把刀,刺痛了我的心。
”- 关键词是“刀”“刺痛”,联系上下文可能是他说了一些很伤人的话,这里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被伤害后的痛苦心情。
4. 分析标题的作用。
- 公式:- 内容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中心事件或关键人物等。
- 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 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5. 分析段落的作用。
- 首段作用:- 公式: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等。
- 中间段作用:- 公式: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等。
- 例如在一篇写成长经历的文章中,中间段落“一次失败的考试改变了这一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快乐时光,开启下文因为考试失败而产生的变化。
- 尾段作用:- 公式: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等。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1.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联系上下文的情景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6.某段起什么作用:(1)此段在开头,作用:A、引起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此段在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题目E、引人深思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描写方法分为:(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8.用简洁的言语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公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10.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分析步骤:首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注意文中的连接词(首先、其次、还、然后、也、最后、此外……),这些词语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完整)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中文代文答公式1.作用:〔1〕全文的索,推情展〔2〕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3〕形式新,吸引者〔4〕反映人物情感化2.理解:XX生表了人〔事〕物 XX 的特点〔情状〕〔或描出一幅⋯⋯的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的表达效果:的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示出来,再系上下文,主,挖掘出句子深含,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言就可以了。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 +系上下文的情景比:用 XX 比 XX ,表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人:把 XX 人化〔或予人的情感〕,生形象的表了⋯⋯的特点〔或描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气更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个反句的意思是⋯⋯,以烈的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开出,其作用通常“ 置念,吸引者〞文中或尾出,其作用通常“引起了⋯⋯的的关注〔或引人深思〕,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 XX 代 XX ,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句,其作用通常“增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言更美〔或引用句是了明⋯⋯〕〞引用故事,神,其作用通常“增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者〞偶:⋯⋯采用了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了作者⋯⋯的感情,奏明快,富于音美。
4.文章运用表手法作用:(1〕比,作用: XX 和 XX 形成明比,突出人〔事〕物 XX 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含深刻〔3〕伏笔,作用:将要出的 XX 事物作暗示,情展作〔4〕照,作用:使文章构,使文章主更加明,使文章更加密〔5〕衬托、渲染,作用:表境,造氛,抒情感,突出主5.某句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渲染气氛〔叙文、小〕;埋下伏笔〔叙文、小〕;置念〔小〕;下文作;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下文;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叙文、小〕;深化主〔叙文、小〕;照开〔文、叙文、小〕6.某段起什么作用:〔1〕此段在开,作用: A 、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象 C、照文章 D、置念,吸引者 E、情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 A 、承上启下的渡作用 B、情展埋下伏笔,推情展〔3〕此段在尾,作用: A 、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前文 D、照目 E、引人深思7.文中画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描写方法分:〔1〕人物:外貌、言、作、心里、神、正面、面描写〔2〕坏境:自然境、社会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表人物 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思想〕〔2〕境:衬托一种 XX的气氛,表达一种 XX的思想感情8.用的言概括文章〔或文段〕内容:公式: +干什么 +果怎么9.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叙、描写、、明、抒情10.要概括文中事物特点:分析步:首先分析文章的构,注意文中的接〔首先、其次、、然后、也、最后、此外⋯⋯〕,些外面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很实用)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1.标题作用:(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5)反映人物情感变化2.词语理解: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3.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一般分四步走:○1把字词原意解释出来;○2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含义;○3观察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整体分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4结合整段句子或者文章,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什么感情或者文章主题。
加点词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指出具体词语(动词或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情态),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2)公式:修辞本身得作用+联系上下文的情景比喻: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拟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强调了……,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设问:○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的感情或特点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4.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5.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6.某段起什么作用:(1)此段在开头,作用:A、引出下文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C、照应文章标题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此段在结尾,作用:A、总结全文B、揭示文章主旨C、照应前文D、照应标题E、引人深思 F、表达了……的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7.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描写方法分为:(1)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2)坏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1)人物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二、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事件+他人评价入手。
解析:从外貌描写来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以看出他生活穷困潦倒且好逸恶劳。
他的语言总是“之乎者也”,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不堪。
动作上,“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显示出他想在短衣帮面前显示自己的阔绰。
他教小伙计认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等事件,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如“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可怜人。
公式:同上。
解析:外貌描写文中未着重体现。
语言上,当他们以为于勒发财时,“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等话语,表现出他们的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动作上,他们发现于勒又变得穷困潦倒时,“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
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母亲的暴怒、躲避动作,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嫌贫爱富的嘴脸。
从整个事件中,于勒有钱时盼他回来,没钱时避之不及,他人的评价虽未直接点明,但从他们的行为可以看出在旁人眼中他们也是势利之人。
三、理解词语含义。
公式:本义+文中义(结合语境)解析:“标致”的本义是漂亮、好看。
在文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这里的“标致”是反语,结合语境,是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厌恶之情。
公式:同上。
解析:“隔膜”的本义是隔阂、不相通。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三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概括内容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公式:谁(主要人物)+做什么(主要事件)+结果怎样。
示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我”(主要人物)在和伙伴们去爬悬崖时被困,在父亲(人物)的鼓励下,一步一步走下悬崖(主要事件),最终克服了恐惧(结果)。
2. 概括事件发展过程: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公式:起因是……,经过是……,高潮是……,结局是……。
比如一篇记叙文写比赛,起因是学校组织篮球比赛,各班积极准备;经过是比赛过程中双方激烈角逐,我方队员出现失误但又努力追赶;高潮是在最后几分钟我方打出精彩配合反超比分;结局是我方获得比赛胜利。
(二)分析人物形象1. 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外貌描写(肖像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神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公式: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他头发蓬乱,脸上带着疲惫的神色,身上的衣服满是补丁”,可看出人物生活困苦、操劳的特点。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独白等来刻画人物。
公式:语言描写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如“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为家人争光!”这句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有志向、有责任感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为动作来展现其性格。
公式:动作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品质,如“他猛地站起身,冲上前去,紧紧抱住了即将摔倒的老人”,体现出人物善良、热心的品质。
心理描写:对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等进行描写。
公式: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心境和性格,如“她心里暗暗想:这次考试可千万不能再失利了,不然怎么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呢”,反映出人物焦虑、有上进心的心境和性格。
2. 从具体事例分析:公式:通过……事例,看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通过“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还帮忙提东西”的事例,看出小明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1. 结合上下文理解:公式:先分析句子本身的字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部编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是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中常用的答题方法,旨在通过总结阅读理解的规律,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公式:
1.文章体裁判断:判断文章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散文,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帮助。
在中考中,常见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相对较少。
2.记叙文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要素对于理解记叙文内容至关重要。
3.事件概括题:对于事件概括题,可以采用“人物+经过+结果”的公式来概括。
例如,“小明在公园里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坚持跑步。
”
4.人物形象概括题:对于人物形象概括题,可以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手法来概括。
例如,“通过描述小明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年轻人。
”
5.段落大意概括题:对于段落大意概括题,可以采用“本段讲述了什么”的公式来概括。
例如,“本段讲述了小明在公园里跑步摔跤后不放弃,继续坚持的故事。
”
6.主题思想概括题:对于主题思想概括题,可以采用“本文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公式来概括。
例如,“本文讲述了小明在公园里跑步摔跤后不放弃的故事,表达了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
”。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万能答题公式一、记叙文阅读1. 概括文章内容- 公式:谁 + 做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 结果怎样。
比如说,写小明在下雨天去给生病的奶奶送药,最后奶奶病情好转,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概括啦。
2. 分析人物形象- 公式: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直接描写)以及他人的反应、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间接描写)等方面入手。
如果文中说“小明皱着眉头,咬着嘴唇,握紧了拳头说:‘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从这动作和语言描写就能看出小明是个坚定、有决心的人。
3. 理解句子含义- 公式:先看句子表面意思,再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挖掘深层含义。
要是句子是“那扇门关闭了,却又好像打开了另一扇希望之窗。
”表面上是说一扇门关上另一扇开,深层次可能是说一个机会失去了,但又有了新的机会,反映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名称],把[本体]比作[喻体](比喻句)或者把[事物]当作人来写(拟人句)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者文章的主旨]。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上。
”运用比喻,把月亮比作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
5. 文章标题的作用- 公式:二、说明文阅读1. 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公式:说明对象一般在文章标题或者开头就会点明。
特征呢,要从文中找关键词句,比如“大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它毛色黑白相间,体型胖嘟嘟的,特别爱吃竹子。
”这里大熊猫就是说明对象,毛色、体型、食性就是它的特征。
2.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公式:-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例子],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有很多,其中赵州桥就是典型的代表,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里举赵州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征。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个特征]。
像“这座大楼高100米,有30层。
”准确说明了大楼的高度和层数。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万能公式
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万能公式-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1)赏析重要句子
竹,何以如此受人之爱? 到底还是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中总结的好,竹有 “四贤”: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竹,具贤人之德, 有君子风范耳。 1、分析第4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那一夜,我心中流淌着一条涓涓细流。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3段划线句的妙处。 每有风雨即来,竹树便刷刷生响,如春蚕嚼食,似心潮轻 溅。
针对训练
人世间,不爱竹的人,恐怕不多。 每日晨起,盥洗已毕,我必是在几株竹树前站立一会 儿。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想嗅一嗅它那特别清润的味道, 看一看缀在叶尖的水珠。我奇怪,为什么竹叶上的水珠, 总是静静地缀在叶片的顶尖上。那么险峭,随时都让人担 心着它的坠落;又是那么晶莹,水晶一般,明澈而靓丽。似 稚子之心,清纯得不得了。 每有风雨即来,竹树便刷刷生响,如春蚕嚼食,似心 潮轻溅。耳听竹声,不生躁,反生静。闭目倾听,尤觉滋 味永长。
答案三:对竹林和白雪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竹林在 白雪覆盖下,碧绿与白雪两种颜色簇拥一起的美景,,渲 染了一种纯净高雅的气氛,侧面烘托了作者对冬日竹景的 喜爱之情。
中考阅读框语句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从 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 2、点评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 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点评。 3、结合语境,评析下列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分析其表 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 用。
文与可画竹,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画家米芾称 赞他:“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开创墨竹画法 的新局面,形成“墨竹”一派。文彦博则评价其人:“与可 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真有竹直、竹洁、竹 逸之性。郑板桥,不仅喜欢画竹,更喜欢栽竹,“举世爱栽 花,老夫只栽竹”,且有多篇诗文赞竹,赞竹之“高节清 风”,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竹叶萧萧,竹声飒飒,他卧 斋听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 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胞物与,郑板桥听竹,听出的是 大襟怀。
初中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标准模板及万能公式.doc
代文答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言修辞的型:描提方式:某句中某个成另一个行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什么答模式:不行。
因生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象+效果,了后就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比另一的感情更烈(或比另一更切合象的性格特征)。
:不行。
因准确生具体地写出了⋯⋯形容:不行。
因生形象地描写了⋯⋯副(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准确地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表范等),了后就成⋯⋯,与事不符。
答示例:山林密,泉其中,有,泉水在林木疏朗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的,使我想起在家散步,常常我膝下的女。
每我伸手欲其近前,她必地跑开,仰起笑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
好一个皮的孩子!(自大光《鼎湖山听泉》):“好一个皮的孩子” ,什么不成“真是可的孩子”答:因“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烈,“ 皮”比“可”更切合女的性格特征。
构提方式:某两个或三个的序能否什么答模式:不能。
因( 1)与人事物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象到本)不一致( 2)与上文是一一的关系( 3)些是关系,相扣,表达了⋯⋯答示例:“ 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儿子⋯⋯“ 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父指着蛋教儿子⋯⋯“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他吃!”父意味深的儿子。
(自《荷包蛋》):文中的“告” “教”“意味深”三个的序能否什么答:不能。
因文中三个是关系,表达了父儿子的关之情。
修辞提方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答模式:确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合句子境1.比:化平淡生,化深奥浅,化抽象具体。
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2.比:物予人的形情感(指人),描写生形象,表意丰富。
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性。
3.借代:以代繁,以代虚,以奇代凡。
4.夸:烘托气氛,增感染力,增想;造气氛,揭示本,人以启示。
5.偶:便于吟,易于,使句有音感;表意凝,抒情酣。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万能公式
第一章第一节记叙文的标题一、基础知识(一)形象,鲜明,简洁,优美,概括性强。
(二)记叙文标题的类型1 .直接点出文章的主题。
如:《山乡巨变》2 .揭示文章内容的范围或事件发生的处所等。
如:《黎明的河边》3 .点出与内容有关的人、事、物。
如:《父爱陷阱》4 .直接点出要写的对象、事物、景物。
如:《难忘的游戏》5 .用象征或比喻的方式揭示文章的主题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遍地黄金》[6 .与文章主题、内容及写作对象无多大关系,只表明写作起因、时间、环境、作者心情等。
如:《灯下漫笔》。
7 .概括文章内容。
如:《白杨礼赞》8 .含蓄标题,设置悬念。
如:《奇怪的脚印》(三)记叙文标题的作用1 .揭示文章主题。
2 .形象地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暗示主题。
3 .提示文章写作的对象、范围、起因、时间、地点等。
4 .设置悬念,引人人胜。
5.点明文章的线索。
二、题型、答题技巧!(一)题型A : xx 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此类考题出现较多)答题技巧:此类标题或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如《种春风》《满地黄金》《父亲是一条鱼》;或由特殊词语组成,如((秦腔吼起来》等。
其含义,一般可从深浅两个层次去理解。
浅层意义可由题目的字面上去理解,深层的含义则与文章的主题及内容乃至结构、线索有关。
至于有比喻及象征意义的,更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去挖掘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二)题型B:题目中的用语指什么答题技巧:题目所指自然会在文章中。
如所指为一件事,就按“人物+事件”的格式去概括所指事件;如指人或时间、地点等,则要找到文中的提示语或直接点明的相对内容;.而若指一些抽象的思想、哲理等,则要根据文中的相关提示,通过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去找到答案。
(三)题型 C : 题目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技巧:题目,既是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的眼睛或门面。
因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又因文而异。
一般可考虑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l )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所叙述的故事或基本内容,( 2 )提供文章的写作线索,( 3 )点明文章的主旨,( 4 )交代与文章情节有关的事情或人,( 5 )交代记叙文的一些记叙要素,( 6 )交代命题的原因、目的、意义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24个)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们在语文研究中常遇到的一个难点,下面给出了24个万能公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审题要准确: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通读全文: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大意。
3.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找出关键句:寻找文章中解答题目的关键句。
4.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推理判断:根据关键句进行合理推理和判断。
5.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信息定位:找到题目和文章中对应的信息。
6.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推敲选项:仔细对比选项,排除干扰项。
7.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紧记词性:注意选项中词语的词性关系。
8.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细心比较:仔细对照文章和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异。
9.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排除关联:排除与文章无关的选项。
10.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上下求索:结合文章前后内容进行综合思考。
11.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找对应: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对应的部分。
12.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抓关键词:找到文章中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
13.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归纳概括: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总结和概括。
14.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记句型教句法:重复出现的句型往往是关键信息。
15.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注意细节:仔细寻找文章中的具体细节。
16.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运用逻辑:通过逻辑关系推理出正确答案。
17.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辨别观点:分辨文章中的主观和客观观点。
18.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注重语境:注意选项在文章中的语境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1 /Page 1 of 9 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分享社区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答题示例1: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2 /Page 2 of 9 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分享社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
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
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3 /Page 3 of 9 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分享社区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
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3.矛盾句。
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4 /Page 4 of 9 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分享社区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
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
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5 /Page 5 of 9 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分享社区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
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表达方式类1)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奠定感情基调,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6 /Page 6 of 9 中小学热门学习资料分享社区表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