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合集下载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文档资料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文档资料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地质构造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 : 一是建造即形成 , 是指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它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 , 也是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 ; 二是改造即形变 , 它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构造变形 , 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侧重于中、小型构造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 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然而在研究中、小型构造时, 必然要涉及到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背景 , 另外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以及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 必然要涉及显微和超显微构造的研究 , 从而扩展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涵。

因此, 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加丰富多彩 , 使构造地质学步入大科学、大综合、大协调的研究领域 ,成为地质科学中的当采学科 , 从而起到保持领导各种分支学科的地位。

二、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前者主要是对小区域或中、小尺度地质体的各种构造变形、变位现象,如褶皱、断裂、面理、线理等构造现象进行识别、描述和成因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各种构造的几何学形态、产状、规模、组合及其空间关系和发展过程;各种构造的发生条件和形成机制;并进而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构造运动方向、方式、强度和动力学过程。

而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岩石圈的结构及地壳的巨大单元,如岩石圈板块、大陆和大洋、山脉和盆地等的形成和发展;小到岩石内部组构的细微变化,乃至矿物晶格位错。

三、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主要研究进展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研究方向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破坏、华南大地构造及演变、中亚造山过程与燕辽构造带、青藏高原隆升与构造 - 岩浆作用及成矿效应、中央造山带与大陆深俯冲、盆山耦合与油气开发、构造成矿与矿产资源、活动构造、地震与自然灾害等方面。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我国地质学科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上世纪中叶开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经历了持续发展和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就和技术进步。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也逐渐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培养体系。

国际合作与交流则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将继续致力于持续创新和发展,在探索地质学新理论、新方法的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走向世界。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学科体系,学术成就,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国际合作,未来发展方向,持续创新。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理论研究、资源勘探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进一步揭示地质灾害、地质资源形成和分布等问题。

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帮助我们发掘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构造地质学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等领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加强构造地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对于推动我国地质学科的整体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和发展历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地质学体系。

1956年成立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标志着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正式起步。

随后,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构造地质学调查和研究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1970年代初,中国首次开展了构造地质地质调查,标志着我国对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视和发展。

80年代,中国的构造地质学科在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

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

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

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

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

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

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流圈,认为岩石圈可分为多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且以水平运动为主,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形成了构造作用强烈的构造带。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进展【摘要】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科研创新不断涌现。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构造地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地位逐渐提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总体上看,我国构造地质学科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展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仍有许多发展空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最新科研成果,加强跨学科交流,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以提升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希望未来我国构造地质学科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国家的科学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科、我国、成就、进展、历史发展、学科体系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未来发展方向、发展前景。

1. 引言1.1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重要性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形成演化的重要学科,对于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以及预测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地处地震多发带和活动构造带,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为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构造地质学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重要基础。

我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扮演着经济重要角色,构造地质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机制,为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构造地质学对于预测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城市规划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布局和环境保护,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构造地质学科的定义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构造及其演化规律的一门地质学科。

它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演化和规律性,并探讨地球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

构造地质学通过对地质构造特征的观测和分析,揭示了地壳运动的规律和机制,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提供了重要依据。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卷(V o lum e )18,期(N um ber )增刊(Supp l m ent )矿物岩石 页(Pages )99-104,1998,9,(Sep t ,1998)J M I N ERAL PETROL 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毛玉元 刘援朝 徐 亮(成都理工学院,成都 610059)【摘 要】 现代构造地质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采用了先进方法和高新技术,拓宽了应用和服务的范围,使其研究内容得以扩大和探化,新构造观不断形成,学科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目前,构造变形作用与物理化学作用的关系,岩石圈三维结构和作用过程,大陆动力学以及全球动力学等研究领域是构造地质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全球动力学 大陆动力学 前沿领域中图法分类号:P 54ISSN 1001-6872(1998)S I -0099-04; COD EN :KU YA E 2收稿日期(M anuscri p t received ):1998-06-08 改回日期(A ccep ted fo r publicati on ):1998-07-20第一作者简介:毛玉元 男 58岁 教授 构造地质学专业研究 研究方向:矿田构造1 构造地质学的内涵众所周知,构造地质学是以研究地质构造为对象,探索地壳结构和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基础学科之一。

地质构造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造即形成,是指地壳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它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运动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二是改造即形变,它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构造变形,这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狭义的构造地质学侧重于中、小型构造的研究。

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然而在研究中、小型构造时,必然要涉及到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背景,另外为了探索构造与其内部组构的关系以及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必然要涉及显微和超显微构造的研究,从而扩展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涵。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篇一一、引言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构造地质学当前面临的问题1. 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当前,我国构造地质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部分学者对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等基本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在解释地质现象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

2. 实践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地区的地质勘探精度不够高,地震预测的准确率有待提高等。

3.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构造地质学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然而,当前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部分学者缺乏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讨1.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了推动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学者们应深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地壳运动等基本理论,为解释地质现象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同时,应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2. 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在实践应用方面,应注重提高地质勘探精度和地震预测准确率。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优化勘探方法、加强数据分析和解释等手段,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合作,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此,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构造地质学人才。

高校应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应注重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为我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

构造地质学科的成就与前景——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编者按】“十一五”是我国地质行业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五年,也是地质行业大发展的五年。

“十一五”期间正是我国历时12年“地质大调查”收官验收之年,12年来共完成1:25万、1:5万区调1040幅,1:100万海洋地质图2幅;完成160万km2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填图;1640个山地丘陵县市的地灾调查与区划填图,全国地下水资源第二轮评价等基础调查工作。

特别是青藏高原1:25万区调工作的完成,宣告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的全面覆盖,使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全国新发现固体矿产地近2500个,其中大型以上规模约450个,新增石油地质储量56亿吨、天然气3万亿方、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矿71亿吨。

在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煤、铁、铜、铝、铅锌和金等大多数大宗重要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仍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煤增长了26%,铜增长了19%,铝土矿21%,铁9%,铅23%,金33%。

“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科学研究也是硕果累累。

地质行业获得国家三大奖共90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7项,发明奖8项;省部级奖约500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约10万余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约1万篇左右。

在《Nature》和《Science》发表论文24篇,占中国本土科学家发表论文12.83%。

有18人被增选为两院院士。

上述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地质学科的进展。

学会网站将陆续摘登本次会议之精华,供广大会员和地质工作者参阅。

(学会秘书处,2011.7.4)一、构造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的构造现象、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育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将构造地质学区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地质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形过程。

它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灾害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而我们国家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我国的地球构造学家和地质学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在地震活动监测和预测、岩石变形和地层构造研究等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这些成果对于实现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构造地质特征存在差异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各个地区的地质构造,以更好地认识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

其次,我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装备和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先进的设备和实验室。

最后,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也需要加强。

只有通过与国际上的地质学家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来构建健康的构造地质学。

首先,我们需要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与应用实践的结合。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设备建设,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实现对地质构造的更精确观测和测量,从而推动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地质项目和研究计划,与国际地质学界保持紧密的交流与合作。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篇一一、引言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发展对推动地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新理论、新方法的涌现,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以促进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构造地质学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我国构造地质学现状及存在问题(一)研究现状我国在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地壳、岩石和构造样本数据,具有较大的地域和多样性特点。

科研工作者们在诸多地区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相对滞后,需要引进和开发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其次,部分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

此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程度不足,限制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潜力。

三、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一)加强技术手段的引进与开发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在构造地质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未来应继续引进和开发这些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精度和效率。

同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构造地质学的数字化转型。

(二)深化重点地区的地质构造研究针对部分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程度较低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开展研究工作。

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揭示这些地区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规律,为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例如,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

浅析构造地质学新进展及应用研究

浅析构造地质学新进展及应用研究

浅析构造地质学新进展及应用研究当今世界对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地质学的研究和发展急需一个更好的机遇。

因此我们应加强作为地质学三个重要部分之一的构造地质学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能够带动我国的地质学更上一层楼。

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受到了资源和能源缺乏的严重限制,我国的矿物质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固体矿产资源的需求问题急需解决,同时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加强,在其他科学研究领域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我国的构造地质学研究意义重大。

标签:构造地质学新进展应用研究0前言在世界地质研究现状中,我国的地质情况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我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种类较多,在世界总资源量的比例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国有望建立起世界级大型矿床。

然而作为地质学重要分支的构造地质学的有效研究和学习,能够有效帮助我国解决急需矿产资源的问题,更有助于世界地质学的不断进步,对构造地质学的有效研究有助于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近年来我国的构造地质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展,我们应根据这些进展,为我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1岩石圈深部构造的新进展与应用研究最近十年之内,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反射地震测量技术的成熟给岩石圈的深部构造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以来所运用的版块构造运动学对岩石圈形成与演化整个过程进行的描述转变成了运用动力学来进行说明,这里的动力学是指介质力学的动力学。

目前,根据我国的技术水平和思想水平,我国针对岩石圈的研究主要是将岩石圈的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这些特征都包括地幔深部物质所包含的具体组成部分、流变过程中的特点和岩石圈各向异性等特征,其中各向异性是由地球的物理手段推断而出的。

在国际岩石圈计划的指导下,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根据这些成果,国际上一些学者提出了对其应用的相关设想,例如,岩石圈应力状态的研究,促使有些学者提出了演示却结构和不规则的构造是岩石圈应力场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假设,并有相关的资料显示地壳厚度的突变带是岩石圈内最大剪应力聚集的地方;由于岩石圈具有很多层,这些单个的应力场层层相加就得到了整个岩石圈的应力场,使应力具有较高的团结力量[1]。

中国地质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地质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地质学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质学已成为关注全球地质环境变化的重要学科之一。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和自然地质灾害的国家,中国的地质学研究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基础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地质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基础地质学研究现状基础地质学是地质学的核心科目,对各个分支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地质学术界在基础地质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如844年壮志不酬地震、发现紫金山核心岩体等,这些成果奠定了中国地质学的学科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基础地质学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使得基础地质学研究领域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能力大大提高。

同时,新的研究方向也不断涌现,如构造与岩浆创造地球(CD-ROM)等。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基础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将更加深入、专业化。

同时,要加强数据的积累和处理,特别是在地质资源利用和环保领域,更需要有详尽、可靠的地质数据支撑,以促进资源的更加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更加健康保护。

二、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现状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是中国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过去几十年,中国先后取得了大量矿床的发现和开发,如盾安铜矿、锦屏铜矿等,这些资源的发现和合理利用,为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矿产资源开发仍面临一些问题,如矿产资源寻找的难度、高投资风险、矿山环境污染等。

特别是在矿山中国民企控制率问题上,中国海外投资的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面临了一定阻碍。

未来,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应该紧密结合,把现代科技具体运用到矿产勘探生产中,如遥感、地球物理技术、人工智能等,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同时,还要加强开采后的环境保护。

在开发的同时,可开发资源的基础和平衡利用资源,进行矿业可以落地的可审查性研究等。

三、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现状自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自然力量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现代地质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

现代地质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

现代地质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展望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成分、构造构造、地质历史和地质过程等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质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突破,为人类认识地球、探索资源、预测自然灾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展望。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球观测技术的突破:随着卫星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球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学家们可以通过卫星图像和高精度的遥感数据获取地球表面的形貌和变化,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运动。

这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探地仪器的创新:地质勘探技术是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科技仪器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勘探技术的发展。

例如,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使得地质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地下的构造和岩性分布。

同时,地球化学分析仪器和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不断改进,也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更多有效和精确的数据。

再次,数值模拟和数据处理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发展,地质学家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模拟并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过程,进一步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这种数值模拟的方法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最后,国际合作的加强: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地质调查和野外观察,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各国地质学家们可以共同利用资源和技术,共同完成地质调查和研究项目。

国际合作的加强不仅提高了地质学研究的效率,也促进了地质学理论的交流和发展。

基于现代地质学的发展现状,未来地质学的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是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地质学在资源勘探、资源评价和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进程及现状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究的进程及现状
大地构造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给后人的研究留下了 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从理论上讲 ,国际上的很多大地构造理论也正
日益 繁 荣 。从 l 纪 中 叶 到 2 9世 0世 纪 中 叶 占统 治
1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研 究的基础
中国大地构造理论的任何 阶段 ,任何学说 ,都
离不开 中国特殊 的地 质条 件 。
211 槽 台学说 ..
槽 台学说认为 ,地壳可分为地槽 、地台两种构 造单元。地槽是活动区, 包括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
构造运动强烈 ,沉积不稳定型 ,内生矿产发育。地 台是地壳上稳定 区, 由地槽演变而来 , 沉积稳定型 , 外生矿产发育。地台底下有地槽阶段产物。 槽 台学说把大陆地质构造单元 的划分的一级单 元为地槽 和地 台。地槽进一步划分为优地槽( 包括 优地背斜和优地向斜 Ⅱ f冒地槽( 包括 冒地背斜和冒 地 向斜 ) 台进一步划分为地盾 、 ; 地 地轴 , 台背 陆 背斜 ) , 陆向斜 )台褶带和裂陷槽 。 台向 , 212 中国大地 构造 槽 台观 点 阶段 . . 这一 阶段 的时间为 1 1' 14 年 ,是 中国大 9 2- 9 5 - - 地构造理论的开创和奠基时期。以翁文灏为代表 。
地位的槽 台理论 ,为区域地质和大地构造研究积累
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从 2 世 纪 6 年代开始后的 0 0
6 年里 , 0 大陆漂移洋底扩张, 最终板块理论诞生 , 引起 了地球科学界的一场革命 ,成为迄今为止大地
构 造 学 的 主导 思 想 。2 纪 8 0世 0年代 末 ,岩 石 圈研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雪峰山到海边 ( 海拔 l 0 0~ 0
2 0 , 括东 北平 原 , 北 平原 )水 下大 平原 ( 0 包 m 华 , 海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篇一一、引言构造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在理解地球构造过程、预测地质灾害以及指导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需求和标准也日益提升。

然而,目前我国的构造地质学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以实现其健康发展。

二、我国构造地质学存在的问题1. 理论体系尚待完善:尽管我国在构造地质学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然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在对一些复杂地质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方面。

2. 缺乏高水平研究人才:虽然我国在地质学领域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但在构造地质学的高端研究领域,仍需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3. 科研投入不足:相对于其他学科,我国对构造地质学的科研投入仍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4. 跨学科交流不足:构造地质学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

然而,目前这一方面的交流仍显不足。

三、我国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完善理论体系: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结合我国的地质背景和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构造地质学理论体系。

2. 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加大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投入,引进和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研究人才,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

3. 增加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投入,提高研究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支持。

4. 加强跨学科交流:鼓励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多学科的优势,推动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实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的途径1. 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

2.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将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好的支持。

3. 重视基础研究:重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为构造地质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精选】构造地质学 二十一世纪新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

【精选】构造地质学 二十一世纪新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

构造地质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向二十一世纪新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发起,由西北大学主办的“二十一世纪初构造地质学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26-28日在西北大学(西安)隆重召开。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展示近10年来我国基础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深部地质及岩石圈演化与地幔动力学、地表系统、地震灾害与新构造等方面的重大科学进展和学术成就;讨论涉及构造地质学前缘的重大科学问题,未来20年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新的科学发展形势下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内涵与外延,构造地质学领域青年杰出人才的培育、地学高等教育;并为国家在科学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教育等重大领域的战略决策提出建议;会议主题包括:(1)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和中国大陆构造;(2)地球表层系统与新构造运动;(3)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与地壳变形;(4)碰撞造山机制与地质记录;(5)深部地质作用过程与岩石圈演化动力学;(6)壳幔物质组成、构造演化和地幔动力学;(7)大陆边缘构造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会议主题包括:(8)流体作用与构造地质学;(9)含油气盆地构造动力学;(10)工程地质与构造地质学;(11)模拟实验构造地质学;(12)21世纪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发展机遇与挑战;(13)21世纪构造地质学高等教育。

会议首先由国家基金委马福臣副主任和姚玉鹏研究员到会祝贺并简要介绍了美国基金会构造地质学战略规划-New Departures in Structural Geology and Tectonics,任纪舜院士作了题为《关于中国构造地质学发展的一些思考》学术报告。

张国伟院士在《关于我国构造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报告中,强调立足中国、面向全球、不断创新、推动构造学科发展、促进我国地学发展、为使我国从地学大国走向地学强国作出贡献!张本仁院士的《二十一世纪初地球化学参与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思考》报告中提出更新学术观念,通过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探索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与地幔动力学的科学问题。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2024年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范文

《走向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我国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篇一一、引言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地壳的形成、演变及地壳内各种构造现象的成因机制等。

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构造地质学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构造地质学存在的问题1. 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目前,我国构造地质学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理论落后、难以指导实际工作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与融合。

2. 缺乏高水平人才构造地质学需要具备扎实的地质学基础和较高的科研素养。

然而,目前我国构造地质学领域高水平人才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3. 科研投入不足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在构造地质学方面的科研投入仍然不足。

这导致研究设备、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落后,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

三、我国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融合为了推动构造地质学的健康发展,应加强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地壳的形成、演变及各种构造现象的成因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应用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提供技术支持。

2. 培养高水平人才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关键。

应加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研究生的招生标准,培养具备扎实地质学基础和较高科研素养的高水平人才。

同时,还应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优秀的学者和研究者加入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中来。

3. 增加科研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投入,提高研究设备、实验室条件等方面的水平。

同时,应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构造地质学研究,形成多元化的科研投入机制。

四、推动我国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的措施1. 建立完善的学术交流机制应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地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地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

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地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及展望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但对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的地质力学机制的了解却是相对有限的。

然而,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依次介绍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现状、地质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地球内部构造的研究是地球科学的基石之一。

目前,人们通过地震勘探、地热勘探、重力和磁力勘探等手段,对地球深部的构造进行了初步的认识。

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由不同性质的岩石和矿物组成,分为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层结构。

地幔是最大最重要的地球层,占据了地球体积的85%。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矿物组成,研究表明地幔是地球上岩石圈和软流圈的主要来源。

板块运动是地球构造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地壳上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的根源。

现代地球构造理论中,板块运动是指地壳被分割成若干块状的岩石板块,它们以各种方式相互运动。

板块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

板块运动的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板块数量较多,主要有南北美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等。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如构造型边界、巨型边界和大陆边界等。

在板块运动的地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模型和理论来解释板块运动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热对流”模型和“构造驱动”模型。

热对流模型认为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地幔中的上升流和下降流形成了整个板块系统的运动机制。

而构造驱动模型则认为板块运动是由地壳上不均匀的构造应力和应变引起的,造成了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些模型为我们理解板块运动的地质力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然而,目前对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地球内部的深部结构仍然是地球科学的一个谜团。

我们对于地核的性质和地幔的内部结构还不够清楚,这限制了我们对于地球内部构造的更深入了解。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洪迪思;王亮;刘兆成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16(028)003
【摘要】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和基础学科.从板块构造几何学、运动学以及大陆动力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构造地质学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总页数】3页(P103-104,109)
【作者】洪迪思;王亮;刘兆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5;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5;淮安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近20年我国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J], 穆卫军;关庆镐;毛燕梅
2.近20年我国学历继续教育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期刊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J], 穆卫军;关庆镐;毛燕梅
3.海洋总有机碳光谱法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毕卫红;李煜;孙建成;贾亚杰;黄平捷;徐飞
4.金属矿山固废充填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程海勇;吴爱祥;吴顺川;朱加琦;李红;刘津;牛永辉
5.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J], 毛玉元;刘援朝;徐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386第二届全国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摘要、全文)25卷贞丰背斜上寻找隐伏、半隐伏矿取得重大进展(罗孝桓,1993);江苏栖霞山矿区外围地表被下侏罗统陆相碎屑岩覆盖,矿体埋深大,常规化探方法效果不佳,开展裂隙原生晕法,圈出若干含量高、范围大的Pb-Zn-A g-As-Sb组合异常,指示深部矿体和矿化带赋存地段。

运用构造地化方法对会泽铅锌矿进行找矿研究,在1571中段发现10号矿体(韩润生等,2003);根据微细浸染型金矿构造控矿显著,赋矿地层岩性普遍,矿物组分、围岩蚀变简单,矿体与围岩不易区分,具特征的成矿元素组合等特点,钱建平等人多年来侧重对黔西南地区、桂西高龙、八渡、母里金矿、云南那能等地微细浸染型金矿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亦取得明显找矿效果。

3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展望*邹海俊,韩润生,马德云(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调查所,云南 昆明 650093)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已涵盖大地构造、区域构造、矿田(床)构造,以至微构造等领域,研究方法结合了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实验模拟等,实际应用范围已涉及找矿勘探、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地震预报等方面。

国内外构造地球化学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研究思路和方法,其理论体系已具备了一定的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实验条件。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从构造的角度探索地球物质的地球化学行为;二是从地球化学角度研究构造性质及其分布。

尽管不同专家、学者对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在不同程度地通过两方面研究的有机结合,阐明矿床的形成、分布机理和规律,建立找矿模型。

韩润生、马德云等将矿田地质力学和地球化学结合起来,不仅强调构造带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而且也注重研究构造本身的时空演化,划分构造期次和控矿构造型式、分析其力学性质转变,模拟构造应力场,在隐伏矿定位预测中已经取得了进展。

吴学益、张连昌、钱建平等从成矿系统、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力学耦合和成矿构造动力学、新科学理论的注入、研究内容、实验模拟和应用、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性质研究、构造成矿作用研究(构造应力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构造地球化学的应用研究等诸多方面对构造地球化学学科的前缘问题进行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

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

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

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

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

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

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

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

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

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

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流圈,认为岩石圈可分为多个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且以水平运动为主,相邻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形成了构造作用强烈的构造带。

板块构造理论在地形、构造带、古生物、古冰川、洋中脊、海底地磁条带等方向得到了诸多证据支持,比较圆满地解释了中生代以来的全球构造演化格局,为我们从行星尺度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和内部作用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是近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里程碑。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之后,吸引了众多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人,一些不能为该理论所解释的现象逐渐得到大家重视。

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构造的研究中遇到了很大挑战,青藏高原问题、安第斯山脉不能有效解释的问题、大陆地壳物质返回地幔的过程等诸多质疑相继被提出,该理论所假设的岩石圈的刚性和不变形以及板块运动的动力来源等也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

2.2大陆动力学研究大陆动力学由美国学者在1989年率先提出,从大陆尺度研究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将大陆作为独立的动力学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对大陆的研究,阐明大陆与地球系统的相互关系。

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大陆与大洋岩石圈存在显著差异的基础上的,大陆岩石圈的生长、演化和消亡过程比板块构造学说所阐明的大洋岩石圈生长和消亡过程更为复杂,大陆岩石圈中可能存在若干软弱层,对大陆内部的复杂变形和分层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影响作用。

通过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地学大剖面研究及超深钻的验证及修正,对大陆岩石圈的生长和演化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到大陆的生长并不局限于水平方向的侧向生长,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地幔分异亦不能忽视;发现大陆岩石圈具有多层结构,存在多个流变层,且流变层的结构和性质并不均一。

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2.3大陆岩石圈的结构和深部构造大陆岩石圈与海洋岩石圈有较大的不同。

大陆岩石圈为30多亿年逐步演化而来,厚度可达100余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0km,地幔厚度为70?100km。

大陆岩石圈形成时间漫长、形成过程复杂,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近年来,对于大陆岩石圈内部结构的研究日益加深。

张文佑最早提出了大陆岩石圈具有多个构造滑脱界面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大陆岩石圈内部存在多个软弱界面,软弱面介质的不均一性对大陆重要造山带等
构造有较大影响。

反射地震测量和层析成像技术为了解岩石圈的深部构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对岩石圈形成和演化过程的描绘,开始从板块构造的运动学解释转向连续介质力学的动力学说明w。

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地球物理手段所揭示岩石圈特性异常范围与超深钻探等技术获得的直观结果相结合,进行统一系统研究,建立大陆岩石圈的三维立体结构。

然而,超深钻探的结果与依靠物理方法得到的三维岩石圈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这迫使我们提高对物探结果解释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地质研究工作。

2.4构造地质流变学和流体作用根据近年来构造地质研究发展的需要,继固体力学、材料力学、断裂力学之后,采用流体力学来解释地质构造现象,模拟构造演化的方法被提出。

岩石圈的非牛顿体变形机制和岩石的粘塑性变形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对于了解大陆岩石圈深部的不均一流变层具有重大意义吒目前,对于地壳浅部的流体作用研究较多,地下水的运移、地下水对于矿床形成的作用、地下水与构造裂隙的关系等的研究较为深入,构成了构造地质的流变学基础研究。

岩石圈的流变学参数决定了流体在构造变形与演化中作用的大小,因此准确测定流变参数是研究的重点。

目前,对于流体的流应力,即构造应力大小的测定较为可靠,其他流变参数,诸如应变速率、应力指数、粘滞系数等只能进行概略估算\流变参数测量的不可靠性使得构造流变学研究停留在半定量化阶段,许多流变力学理论只能属于猜测m。

因此,对于如何采用新方法测定流变参数还有许多研究需要进行。

2.5中小尺度及微观构造中小尺度构造研究涉及中小区域构造的形成和演化特征、不同岩石材料在地质环境中的变形机制等,这是大区域构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小区域构造的研究,有助于对大型构造多期运动过程的解释,进而推进大型构造的研究?。

晶体、晶格的微观研究提供了岩石变形特征、构造应力、地质环境等地质信息。

中小尺度及微观构造的研究更侧重于理论部分,为构造地质学提供坚实基础,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孜孜研究。

3.发展趋势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构造地质学必将在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大放异彩。

要加强对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首先应提高对构造学基础研究的重视,同时加强构造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贯通,加大对
典型构造带研究的投入,进而积极推进构造地质学发展。

3.1发展基础研究一些基础学科,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等对于构造地质学具有奠基意义,基础学科的研究将会是未来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提高对各种地质体、地质现象形成与演化的认识,补充、修正现有地质理论,提出可以有效解释地质演化的创新理论,这些基础性研究对于构造地质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科新理论、新思路的产生多发生在学科边缘或者交叉点处,重视交叉学科将使科学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构造地质学的未来发展必将建立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基础上,将其他学科方法、思路引人构造地质研究中,对更多的地质现象和规律作出科学解释,进行更深人和本质性的研究。

同时,要充分吸收利用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以更加全面的认识地球的历史和构造,推动构造学发展。

3.3重要构造带的研究选择典型构造带进行构造变形的精细研究,解析其变形演化机制。

典型构造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大区域构造地质研究提供论据或者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更加贴近应用构造地质研究,有助于应用构造地质和构造地质基础理论的突破。

超高压变质带、碰撞造山带、盆地构造等典型构造带的研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构造地质学的发展。

4.结束语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地球科学应当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应有贡献。

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支柱学科之一,仍将是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将会指导我们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维护生存环境。

洪迪思'王亮、刘兆成2(1.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5;2.淮安市地质矿产勘查院,江苏淮安223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