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秘方
被遗忘的古方——升降散
降
躁,夜寐梦多,心慌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下,脉沉细滑数,BP 75/53mmHg。
散
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
的
临
治以芳香宣化,流调气机。
床
应
方药:蝉蜕6g,片菱黄6g,川楝子6g,僵蚕10g,大黄1g,藿香10g,佩兰10g,大腹皮10g,槟榔10g,
用
焦三仙各10g,水红花子10g,嘱其停限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服药7剂后,诸
三仙、水红花子协助降浊化滞。
案3 便秘(赵绍琴医案)
升
陆某,女,26岁.1992年6月30日初诊。病人白1992年元月初产后,大便一直3-7日一行,经常
降
服用麻仁丸、润肠丸等。就诊时,体质肥胖,头目眩晕,心烦急躁,脘腹胀满,纳食小佳,下肢
散
轻度浮肿,大便近2周未行,舌红苔白腻,脉濡滑且数。
的
证属湿热积滞于胃肠,升降失常。
渴、头痛、谵语、神昏、头面咽喉肿痛等数十种症状。陈良佐将其视为治疫专方,第一次分析了本方方
义,明确指出本方治疫之功在于升阳散火、泻火解毒。
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卷四“余更其名曰升降散——又名太极
丸,太极本无极,用治杂气无声无臭之病也”。杨栗山在外感病治疗方面 升 降 有独到贡献。他提出“伤寒治法,急以发表为第一义;温病治疗,急以逐 散 秽为第一义”。据此,他创立治温病15方,其中以升降散为总方,认为无 的 来 论轻重均可酌用。 源
散 直达下焦,深入血分可上下通行,既能泻火,又可补虚;姜黄、大黄皆苦寒降泄之品,
的 既走气分,又行血分,二药相合旨在降阴中之浊阴。
方
解
升降散方药仅四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楷模之剂。四药相伍,寒温并
国医大师调理秘方
国医大师调理秘方高血压、高血脂、腰痛、失眠……针对这些常见疾病,国医大师都有独家调理秘方!简单、有效!1、三高:心血管保健茶国医大师李济仁:喝了几十年,成功逆转三高。
已经年近87岁的安徽省名老中医、“国医大师”李济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待人亲和。
看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很难把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联系起来,其实在李济仁40岁时查出高血脂、50岁查出高血压、60岁的时候查出高血糖。
不过经过李老自己的精心调理,一杯药茶喝了几十年,成功逆转三高。
这杯保健茶,一共有4味药材,在普通药店全都可以买到。
具体成分:适量黄芪与枸杞15克或20克黄精,10克西洋参。
就这四味,泡好后要用盖子盖一下,温热一下。
把这个水喝完了,然后又加点开水,又温一下,然后倒下来再喝。
早上泡起,泡到晚上,(黄精、西洋参、枸杞子)三味药都可以吃下去。
血脂高的话可以再加两种药,葛根、泽泻。
加葛根15克,15克都行,葛根粉要少吃,泽泻8克到10克;有的血压高的话,可以加一点生杜仲、菊花,血压高红参就少吃。
2、高血压:六味地黄汤国医大师伍炳彩:喝了多年,维持血压稳定。
今年78岁的第三届国医大师伍炳彩精神抖擞,说话声如洪钟。
不了解他的人一定不知道,他是个有近60年高血压病史的老病号。
国医大师伍炳彩年轻时就被查出患有高血压,但一个汤方一直帮他维持着血压的稳定。
伍老自己说:“心情忧虑也能导致高血压,我年轻时就已患上高血压,60年来全靠这剂汤方来维持。
养生秘方就是六味地黄汤。
”具体成分:熟地15克,山茱萸肉、山药各12克,丹皮、泽泻、茯苓各10克。
共煎,去渣,取汁,每天1剂,分两次服,对肾阴虚患者有所助益。
3、提高免疫力:三花茶国医大师李乾构:患12种病也长寿。
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乾构教授年轻时是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又要管理又要看病,身体累垮了,曾经12种疾病缠身,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支气管扩张、慢性咽喉炎、慢性气管炎、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前列腺增生、颈椎病、双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但如今81岁,看上去身体康健。
李时珍秘经治疗高血压
李时珍秘经治疗高血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一生最主要的医学巨著有两部,一部是传遍全世界的《本草刚目》,成书于1578年(万历六年).另一部是《李时珍祖传秘经》,成书于1587年(万历十五年),几百年来,这部李氏秘笈只有李氏后人相传沿用,外人很难得知.2000年6月,李时珍第24代传人李诺雷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传统医学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向全世界公开这部医学秘笈造福人类.所有药方都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
可以放心服用。
1:花生全草治疗高血压
花生全草(整棵花生),干的一次50克,鲜的一次150克,切段煎水.一日一剂.血压正常后可改为不定期服用.巩固疗效.主治:清热凉血,有降血压,降胆固醇作用,对治疗高血压有较理想的功效!
2:花生加醋治疗高血压
花生半碗(大碗,带红衣)加上好醋慢一碗.泡上7天,每天早晚各吃10粒.等血压降下来后可改为隔几天服用一次.巩固疗效.主治:清热活血,用治高血压,对保护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有较好的作用.
3 、高血压
罗布麻100g 草决明100g 熬水喝
此方疗效慢,但巩固性、效果好。
李士懋凭脉巧用“薛氏4号方”的经验
或 流走 他 处 .未得 向上熏蒸 .则舌 质 舌苔 可表 现 正 常 、 至表 现为舌 淡胖 大 的假寒 之象 。 甚
李 师认 为本 条 病 机 实 为 湿热 侵 淫 经 络 脉遂 . 导 ( ) 状 : 湿 热 侵 入 经络 脉 遂 , 血 阻 遏 导 致 3症 凡 气 致 气血 阻遏 , 风则 口噤 、 急 。 中以地龙 为君 , 化 拘 方 其 肌 肉 、 骨 、 节 疼 痛 , 麻 木 、 胀 、 挛 、 痿 不 筋 关 或 肿 肢 肢 性 味咸 、 , 归肝 、 、 胱经 , 行走 窜 , 其性 偏 用痉搐 、 口眼响 斜 等等 , 寒 , 风止痉 、 络止 痛 , 治疗 痹证首 选 之药 臣 以 但 见一 症便是 其湿 热在 脏腑 而不 在经 络脉遂 . 表 熄 通 为 不 秦艽 、 威灵仙 祛 湿通 经 止痛 , 秦艽 为 风家 润 药 ,本 草 现 以肢 体经 络肌 肉为主 的症 状 , 以脘腹 胀 满 、 《 反 胸满 正 义》 言 :盖 秦艽 既能 外行 于关 节 ,亦 能 内达 于 下 痞 闷 、 恶不食 、 “ 呕 嗳腐便秘 等症 为 主者 , 不在 此列 。 () 4 随症 化裁 : 变在上肢者加 桑枝 、 病 姜黄 、 葛根等 焦 , 宣通诸 府 , 导湿 热 , 故 引 直走 二 阴而 出 , 昔人 每 谓 秦 艽 为风 家 润 药 . 意 指 此 ” 威 灵 仙 善 于 祛 风通 经 引药上 达 : 其 : 病变 在下肢 者加 牛膝 、 海桐皮 等引药 下行 ; 络 , 药 品化 义 》 : 能 升能 降 , 而不 守 , 通 十二 湿重者加苍术 、 《 日 “ 走 宣 蚕沙 、 萆薜 等化湿通经 ; 重者加薏米 、 热 经 络 , 痰湿 壅滞 经 络而 形成 的 骨节疼 痛 或 肿 . 凡 或麻 防 己等清利湿热 ; 痛重者蜈蚣 、 全蝎 、 等通经止痛 。 乌蛇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独创验方治愈太简单
国医大师李士懋治疗高血压独创验方治愈太简单华医世界高血压虽然不是致死的疾病,但是却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疾患等疾病重要诱发因素。
寒凝证高血压病的辨证指征寒凝证的辨证指征首要是脉。
李老注重“平脉辨证”,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创新性地提出其主脉为“痉脉”。
小师妹给大家带来了李士懋李老在高血压方面的独创验方和医案,我想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学习到,并拿来即用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高血压寒凝证验方高血压寒凝证或有其他兼邪,或兼气血阴阳之虚者,会出现诸多兼症,而痉、痛、寒是主要指征。
只要“痉”“寒”“痛”三征俱在,尤以“痉脉”辨证为重,不管其他症状与体征再多,均以“寒客”论之,都可归为寒凝证,依此辨证,给予寒凝汤加减治疗。
李老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止痉散为基本方化裁而成寒凝汤。
寒凝汤方解麻黄:《神农本草经》载麻黄,曰“主中风,伤寒头痛……”,性温味辛,功效散寒解表,利水消肿,广泛用于风寒、咳喘、水肿等病症;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神农本草经》记载: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是温阳救逆、散寒回厥的要药,临床多用于治疗亡阳厥逆,身凉肢冷、脉微欲绝等多种疾病,因疗效显著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
细辛:《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细辛温肾,有行阳化气之功,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等病症。
《金匮要略》曰: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细辛配桂枝、当归,散寒通脉治疗手足厥冷;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方加减法” 中更明确记载“下有陈寒者加细辛”,故细辛是专以散寒的良品。
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评注曰: “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阳复自当血脉舒张,三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温通经脉、通达上下之效。
止痉散中蜈蚣、全蝎可以解痉止痛。
蜈蚣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功能,配以全蝎熄风止痉之力更强。
【李士懋:高血压良方--“张仲景的续命汤”】
【李士懋:高血压良方--“张仲景的续命汤”】治疗高血压的方子很多,比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但不过是治标,局限性很大。
张仲景送给你一个治疗高血压的神方:续命汤续命汤: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克左右,三两就是45克。
考虑到那时候是新鲜药材,现在是干药材,所以现在的用量取三分之一左右为宜,也就是15克到20克。
高血压的原因一个是不足,不足用谁来补呢?用当归、川穹来补。
这也是四物汤的主要成分。
当归、川穹补血活血,直接把亏掉的血补上。
如果多余呢?多余首先要加强心脏的能力,谁来加强心脏的能力?桂枝、人参,这两个可以强壮你的心脏,让你的心脏搏动强健有力,这样就有利于打通血脉。
然后还要把身体的垃圾清理掉,靠谁?麻黄、石膏、川穹、杏仁。
麻黄与杏仁解表,宣肺窍,让身体的痰湿从体表毛孔出去,加强人的新陈代谢能力。
石膏直接清理掉身体里面的热邪,川穹直接把血管的淤血清理掉,死血不除,新血难成。
还有最后一组药,甘草与干姜,这是直接入脾,保护脾胃的,这是张仲景向来的思路,无论治疗什么病,都得先把脾胃的运化能力加强起来。
张仲景就是这么高明,把所有的情况都照顾到了,而不是单一的降压。
后来药王孙思邈也把这个方子收进了自己的著作《千金方》里,并且用这个方子治好了自己的中风。
大医李可也用这个方子治好了自己的中风和很多病人的高血压。
可见这个方子用来续命真的是实至名归。
当然,对于不想这么复杂的人来说,如果是属于偏胖类型、痰湿类型高血压,可以用保和丸慢慢调理,配合三七粉丹参粉西洋参粉等量混在一起,加起来每天五克。
西洋参气阴双补可以搞定你的不足,丹参补血活血,三七活血化瘀,直接拿掉你的多余,三七丹参对心脑血管疾病是很有好处的。
肺主呼吸,是心脏之华盖,心脏属火,火要燃烧,需要肺脏提供空气,心脏之火像汽车的油泵能将人体的气血用压力输送到全身,为身体各部提供营养,所以动脉血压的维持是为保证体内各器官的正常血流供求关系所必需。
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蜈蚣配伍治高血压眩晕经验探寻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2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CJTCMP,December2020, Vol.35, No.12•6111 ••临证经验•国医大师李士懋运用蜈蚣配伍治高血压眩晕经验探寻马凯、师旭亮2,孙敬宣\康素刚\张纳博',康伟聪' 王四平1r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091; 2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石家庄050091 )摘要:基于国医大师李十懋教授精准运用蜈蚣配伍辨证治疗高血压眩晕的方法,应当首分虚实,再定蜈蚣的 用M和配伍药物,如蜈蚣配全蝎等虫类药以加强息风之力,配黄芪等以托举其至巅顶,根据不同症状而加以它药配伍。
文章详细阐述李老临床应用蜈蚣的注意事项,并列验案两则关键词:国医大师;李士懋;高血压眩晕;蜈蚣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届国医大师传承t.作室建设项gTCM master LI Shi-mao's experience in treating hypertension dizziness byusing centipedeMA Kai1,SHI Xu-liang:,SUN Jing-xuan1,KANG Su-gang1,ZHANG Na-bo1,KANG Wei-cong1,WANG Si-ping1('College of Basic Medicine,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College ofAcupuncture and Tuina of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050091, China )A b s t r a c t! This article i 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LI Shi-mao, the master of T C M, w h o uses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dizziness. The f i r s t step i s to differentiate the syndrome of deficiency and excess,and then to determine the dosage and compatibility medicinal. For example centipede and scorpion are used in pair to strengthenthe power of interest medicinal in extinguishing the wind, and Radix Astragali seu Hedysari i s used to l i f t the effects to the topof the body, and then modify i 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ymptoms.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precautions of LI Shi-mao clinicalapplication of centipedes, and listes two cases.K e y w o r d s I T C M master; LI Shi-mao; Hypertension dizziness; CentipedeFunding:Research Office of Academic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T C M Master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李士懋教授(以下尊称为李老)是第二届国医大 师,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重经典古籍的研究,主 张平脉辨证,临证首分虚实,在治疗时胸有全局,辨证 精准,用药严谨,临床中常用大剂量蜈蚣治高血压眩 晕,屡获奇效,引人称奇。
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的经验可以概括如下:
李士懋认为汗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汗法是通过各种手段使阳气加于阴,促进阴阳调和,促使正汗出。
狭义的汗法则是使用辛散发汗的药物或者针灸熏熨等手段,鼓动阳气,驱邪使汗出。
他特别指出,汗法不仅用于表证,对于里证的治疗也有良好效果。
对于寒凝型高血压的治疗,李士懋认为可以通过汗法驱邪安正,调和阴阳,循环贯通而畅达血脉。
他提出血、汗本是同根相生,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从汗调理血脉,使血、汗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邪去正安,机体气血通利,为血压下降提供保障。
李士懋在治疗寒凝型高血压时,常用温阳散寒发汗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合疏经通络的止痉散。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用于治疗少阴病初起,症见发热脉沉者。
总的来说,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对阴阳调和的理解和运用上,通过调整机体状态,驱邪外出,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非专业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下)正虚案例九:脉沉弦细而涌诊为阴虚阳亢化风李某,男,50岁。
2012年5月12日初诊。
平素高血压、冠心病,血压在160/105mmHg左右,服硝苯地平控制在130/90mmHg。
现头晕,心悸,胸闷,烦躁易怒,寐差,他无明显不适。
脉沉弦细而涌,舌绛红,少苔。
证属:肝肾阴虚,阳亢化风。
法宜:滋补肝肾,平肝息风。
方宗:三甲复脉汤。
处方:生龙牡各30克(先煎),炙鳖甲30克(先煎),龟甲30克(先煎),白芍18克,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五味子6克,牛膝10克,桂枝8克,炙甘草8克,丹参15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嘱停西药。
5月19日复诊。
药后心悸、头晕、寐差明显好转,即刻血压145/108mmHg,药已中病,稍事加减,继服30余剂,血压归于正常,停药观察。
按:此初诊因脉沉弦细而涌,且舌红绛少苔,故而诊为肝肾阴虚,阳亢化风,予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
有问脉沉弦细而涌何以诊为阴虚阳亢化风?《脉学汇辨》云:“沉而细者,属阴分,则见下血、血痢等症。
”《濒湖脉学》云:“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
”脉沉弦细实为肝肾真阴亏损,不充脉道之象。
脉涌则为其阴虚而阳亢化风,风阳旋于上之征。
《难经》云:“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维为奇经八脉之一,隶属于肝肾,是以肝肾阴亏病发头晕、心悸等。
叶天士云:“下虚者宜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镇摄之治是也。
”李士懋认为临床治此,复其真阴,草木之品其力薄,非运用血肉有情之品始能奏效。
通补奇脉肝肾,选龟甲、鳖甲即是此意。
另他于方中加龙骨一味,实为此方之妙笔,一则借其潜降之性,滋阴潜阳,收敛正气;二则利用其“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陈修园语)之性以治痰,防止痰随风火而走动,肆意为患。
案例十:脉沉弦细无力右甚诊为阳虚水泛马某,女,49岁。
2012年5月6日初诊。
高血压3年余,服西药控制在130/96mmHg左右。
现头晕,胸闷,短气,多痰,小便失禁,四末冷,他无明显不适。
国医大师李士懋用补中益气汤出神入化,是掌握了这一点
国医大师李士懋用补中益气汤出神入化,是掌握了这一点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先生有一首名方叫“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而通过甘温之法所除的“热”就是“阴火”。
在临床上,“阴火”的表现多种多样,发热、胸痛、腹泻、腿疼等都有可能。
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善于通过脉诊辨证,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千奇百怪“阴火”疾病,今天通过两则医案带大家见识一下——.从阴阳辨证角度看,仲景开中医学之法门,后世诸家虽各持己见,实则是对仲景三阴三阳、平脉辨证理论体系的补充。
从这个角度看,治疗三阴三阳六经的方子就不仅仅是《伤寒杂病论》中所列出的了。
李士懋教授常言诊病处方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守绳墨而废绳墨”,如此临证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脾胃”学说及其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实则是对仲景太阴病的补充。
脾虚发热以甘温之法治之,乃东垣的一大发明,即李东垣所称谓的“阴火”“贼火”。
其产生的机理在《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等著作中都有阐述但不够清晰,致使后学多生歧义。
有鉴于此,李士懋教授在《经方时方案解》一书,中篇时方“补中益气汤”一节中对于阴火的成因及其机理作了详细地阐述:“五脏配属五行,金木水火土各代表一脏,是代表了该脏的全部功能。
如水与木的关系,一般只云水能涵木,但是肾阳以温煦肝阳、肾精以充养肝血,则鲜有论者。
土能克水,此水代表肾的全部功能,肾乃元阴元阳所居,土能克水,既制约肾水之泛滥,又能制肾中相火之上冲,这就是‘土厚阴火自伏’的道理,也是土虚而阴火上冲的病机,其治疗大法,自当培土以治阴火。
”李士懋教授对补中益气汤的加减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兹摘其病例于下。
发热李某,女,40岁,正定人。
2012年6月22日初诊。
每到夏季脚掌发热如火烤感数年,时欲凉水冰敷。
冬季手脚凉。
寐不安,入睡难。
心情抑郁,时右协胀痛。
贫血十余年,血红蛋白90g/L左右,服西药“速力菲”及中药阿胶等无效。
经带及二便尚可。
脉弦缓减,舌可,右侧有瘀斑。
李士懋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
李士懋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李士懋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王雪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教授注重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善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笔者在跟随李教授侍诊过程中,总结其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如下。
1 可保立苏汤的适用范围李教授认为,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适用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筋脉拘挛。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筋的功能正常有赖于阳气的温煦和阴血的濡养。
邪气如痰饮、瘀血、气滞、寒凝等阻遏可致阳气不能温煦筋脉、阴血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拘急而为痉;而阳气、阴血亏虚亦可致筋脉拘急而为痉。
故痉证分虚实,可保立苏汤则适用于虚证之痉。
2 可保立苏汤的特点李教授认为,可保立苏汤有以下特点:①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且黄芪重用“主大风”(《神农本草经》),未用熄风止痉药而能止痉;②益气药与养血药同用,气能生血,血能载气;③脾肾同补,补益先天以养后天;④有非常详尽的剂量、疗效、痊愈标准。
3 可保立苏汤的应用标准李教授在临床中应用可保立苏汤的标准如下:①脉可见细、小、缓、濡、滑、虚、浮,沉取无力;②有虚风内旋的表现,如四肢抽搐或颤抖,口角,或颊部,或眼睑,或耳部,或身体某一部位抽动,或角弓反张,两目天吊,口流涎沫等;③兼有气虚、脾肾亏虚的表现;④舌质淡嫩,或淡黯,或嫩绛,或紫等。
①、②为必备条件,③、④为参考条件。
4 病案举例4. 1 小儿慢脾风童某,女, 1岁。
1965-05-22初诊。
确诊为麻疹肺炎,予抗病毒、补充水电解质及对症处理,麻疹渐退。
疹退后复又发热,精神不振,轻微气喘,吐、泻时作时止,体温38~39℃之间, 1965-05-28出现抽搐,日五六次,抽搐无力。
刻诊:发热,精神不振,轻微气喘,吐、泻时作时止,偶有抽搐,面色青而白,舌因涂龙胆紫而无法察辨,寸口脉微细欲绝,趺阳脉弱。
诊断:小儿慢脾风。
证属久病吐泻,元气衰败,虚风内扰。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
李士懋老师经验(弟子记录7,8,9)李士懋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二、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
李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急症及疑难杂症。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的《伤寒瘟疫条辨》,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组成,李教授应用升降散治疗内科杂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兹举验案5则报道如下。
1郁火头痛李某,男,26岁,2005年5月7日初诊。
主诉:头痛月余,阵跳痛,痛剧咧嘴,午痛著,心烦、咽痛、口干,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滑躁数。
证属郁火头痛,法宜清透郁火,方用升降散加味。
处方:僵蚕12g,蝉蜕7g,姜黄、桑叶各9g,大黄4g,桅子10g,连翘15g,菊花、苦丁茶各8g. 7剂,每天1剂,水煎服。
5月14日复诊:服上方后头痛止,脉转缓滑。
按:沉弦主气滞,躁数为火热内郁。
李教授认为,郁火不得外达,必上攻、下迫、内窜。
上攻则头痛、耳鸣、目赤、咽痛、口干、牙痛、咳喘、心悸、不寐等;下迫则下利、溲淋、腹痛、阴痛、经期超前血多等;内窜则闭窍神昏痉厥、动血等,变证丛生。
治之,必给郁火以出路,总的原则是祛除壅塞,展布气机。
气机调畅,热自透达而解。
升降散,乃透达郁热之佳方。
2真热假寒杨某,女,23岁,1987年7月23日初诊。
时值暑伏,酷热难耐,突来一农妇,身着棉衣裤,头裹头巾,裤腿怕透风以绳系之,俨然一身冬装。
主诉:产后患痢,周身寒彻肢冷,厚衣不解,虽汗出亦不敢减衣。
腹满不食,恶心呕吐,小便涩少,便垢不爽。
曾服多种抗生素、输液,中药予补益气血、健脾止泻、温补脾肾、温阳固涩等治疗,终未见效,恙已月半矣。
诊见:面垢,舌红、苔黄厚腻,脉沉滑数。
证属湿热蕴阻,阳遏不达。
法宜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方用升降散合葛根菩连汤。
处方僵蚕、葛根、藿香、苍术各12g,蝉蜕、大黄各4g,黄芩、黄连各10g,茵陈15g,石菖蒲8g,姜黄、厚朴、半夏各9g. 3剂,每天1剂,水煎服。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平脉辨治高血压经验李士懋,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8年获河北“大名医”称号。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坚持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重脉诊;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急症、心脑血管病及内科疑难杂症。
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耳濡目染,受益颇多,现总结其平脉辨治高血压临床经验如下。
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李士懋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压是气血冲和,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虽没有高血压病名,但在历代典籍记载之眩晕、头痛、心悸等病中也可略见其端倪,这些古人治验,虽非特指高血压,但对今天高血压的治疗仍有重要启悟。
高血压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内经》认为其因有三:一曰肝风;二曰气虚;三曰髓亏。
《金匮》则多从水饮立论;丹溪倡痰;景岳主虚;至清代以降,养阴之风大兴,多以阴虚阳亢立论。
近现代各个医家则又各衍其说,争鸣喧嚣。
对高血压的平脉辨证论治前人有云:“先议病,后议药。
”李士懋认为治病不效,由不识病者多,由不识药者亦不少,所以他提倡“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在临床上,他治病独重脉诊。
以脉诊为核心,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平脉辨证”则是他在张仲景思想的启悟下延伸出来的治病大法。
李士懋引《四言举要》之言“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认为一切疾病均可以从脉象上找问题,也都可以从脉象上找方法。
基于平脉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自是胸有全局,运筹帷幄全于方药之间见文章。
他治疗的很多病人可以达到停用西药、血压正常的效果。
下面就针对“邪实”与“正虚”两类病人从脉象和方药上介绍其治疗高血压的经验。
邪实案例一:脉象弦滑诊为痰蕴化风董某,女,29岁。
2010年12月22日初诊。
血压不稳定一年,波动在140~170/90~100mmHg之间。
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经验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3250(2020)01 ̄0130 ̄02
李士懋是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
究生导师ꎬ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ꎬ荣获河北“ 十二大名医” 及
January 2020 Vol.26 No.1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2 汗法的应用指征
喻昌曰:脉者ꎬ开天辟地ꎬ生人之总司ꎬ有常而不
间断者也ꎮ 李士懋诊断寒凝型高血压注重脉诊ꎬ以脉
为辨证治疗依据ꎬ脉以沉弦紧滞为主ꎬ其次是疼痛、恶
寒ꎬ再次是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其他症状和体征
(分别占 80%、10%、5%、5%)ꎮ « 素问举痛论篇»:
“寒气入经而稽迟ꎬ泣而不行ꎬ客于脉外则血少ꎬ客于
药可解除脉管痉挛从而缓解这种病变ꎮ 诸多心脑血
管疾病有高血压病史ꎬ而脑血管痉挛又是其进一步
发展的结局ꎬ中医治疗以疏通经络、息风解痉为主ꎬ可
2020 年 1 月第 26 卷第 1 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31
3 临床常用方药
李士懋治疗寒凝型高血压常用温阳散寒发汗的
麻黄细 伤寒论» :“ 少阴病ꎬ始得之ꎬ反发热ꎬ脉
沉者ꎬ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ꎮ” 此方张仲景用于治疗
肾阳虚弱又感外寒证ꎮ 方中麻黄发散在表之寒邪ꎬ
附子温一身之阳及肾中之阳气ꎮ « 本草正义» 谓细
用ꎬ遇气血虚弱或者邪气侵犯则机体失去调和ꎬ阳气
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ꎬ阴阳不和ꎬ百病丛生ꎬ况辨证
施治寒凝型疾病运用温阳散寒法实为基本法则ꎮ 更
« 素问调经论篇» 云:“ 血气者ꎬ喜温而恶寒ꎬ寒则
2.1,(心系疾病)李士懋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高血压
2.1,(心系疾病)李士懋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高血压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必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
但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
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判断寒邪袭人有三个要点:一是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而其中尤以脉诊为重。
痉脉是其独创的一部脉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脉象。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十二大名医之一。
他临床强调溯本求源,平脉辨证,并善于温阳散寒。
下面,笔者将通过李士懋对临床常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论述,简单阐释其学术特色。
灵活运用平脉辨证《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后世医家对此多有阐释。
《医方考》中记载:“麻黄附子细辛汤,病发于阴者当无热,今少阴病始得之,何以反发热也?此乃太阳经表里相传之证耳。
盖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相表里,肾经虚,则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
余邪未尽入里,故表有热。
寒直入肾,故里脉沉。
”由此可以看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是有表邪存在的。
现代著名医家刘渡舟教授亦是这么认为,“太阳在表风寒之邪未解,而少阴里阳已虚。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临床中,李士懋平脉辨证,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更广泛、灵活。
他认为该方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阳虚,寒束肌表者。
二是阳虚,寒邪直中少阴,而不在表者。
三是阳虚阴寒凝泣者。
他临床应用该方,不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因而大大扩展了该方及其变方的应用范围。
但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
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临床中,如何把握这两个关键点呢?要诀在于脉。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应用栀子豉汤治疗冠心病医案一则
国医⼤师李⼠懋教授:应⽤栀⼦豉汤治疗冠⼼病医案⼀则李⼠懋教授李⼠懋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家,第⼆届国医⼤师。
临床擅长运⽤中医辨治思维治疗内科杂症,如⼼脑⾎管疾病、肿瘤、发热等急症。
临床疗效卓著。
对于冠⼼病,李⽼认为可以有各种因素交织,纷纭繁杂,所以中医对冠⼼病的治疗,难以⽤⼀⽅⼀法统治所有患者,更不是⼀个活⾎化瘀就可以包打天下。
⽽且,中医认为疾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病在变,⽅药亦当相应⽽变,鲜有⼀张⽅⼦吃到底的。
总之,⽅⽆定⽅,法⽆定法,因⼈⽽异,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辨证⼤要,在于分清虚实,正如景岳云:“千病万病,⽆外虚实;千药万药,不逾补泻。
”辨虚实之要,在于脉之沉取有⼒⽆⼒。
脉以沉为本,以沉为根。
沉⽽有⼒为实,沉⽽⽆⼒为虚。
若过于强劲之脉,反是胃⽓已绝之真脏脉,不以实看。
今天为⼤家分享李⼠懋教授应⽤栀⼦豉汤治疗冠⼼病的医案⼀则。
医案详情例⼀:热郁胸膈转痰阻阳痹胡某,⼥,51岁。
2003年9⽉23⽇诊:⼼烦胸闷常卧寐中憋醒,阵烘热汗出。
⼼电图:T波:Ⅲ、aVFV倒。
脉沉滑数,⾆可上⽅加减,共服28剂。
诸症消失。
⼼电图⼤致正常。
证属:热郁胸膈。
法宜:清透胸膈郁热。
⽅宗:栀⼦豉汤合升降散主之。
栀⼦12g,⾖豉12g,枳实9g僵蚕12g,蝉蜕5g,姜黄10g连翘15g,丹参12g,⽣蒲黄10g203年9⽉30⽇诊:上⽅服7剂。
烦热、胸憋未作,觉左胁下⽀结。
脉转沉滞⽽滑。
证属:痰郁⽓滞。
法宜:豁痰⾏⽓通阳。
⽅宗:⽠蒌薤⽩桂枝汤主之。
⽠蒌12g,薤⽩12g,枳实9g桂枝12g,丹参18g2003年10⽉28⽇诊:上⽅加减,共服28剂。
诸症消失。
⼼电图⼤致正常。
脉缓滑上⽅加半夏,继予14剂,停药按热郁胸膈,见⼼烦懊侬不得眠,胸中窒,⼼中结痛等症。
其诊断要点在于脉沉⽽数,重者见沉⽽躁数何以⼆诊转⽤⽠蒌薤⽩桂枝汤?因脉转沉滞⽽滑沉滞乃⽓郁不舒之脉;沉⽽滑者,乃痰郁于⾥之征,故诊为痰郁⽓滞,予⽠蒌薤⽩桂枝汤。
⽤⽠蒌薤⽩剂,是否必是“⼨⼝脉沉⽽迟,关上⼩紧数”之脉?余意不可胶柱。
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经验
李士懋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经验中医学中末明确提出高血压病名,而“头痛”“眩晕”的症状及临床表现与高血压极为相似,故将其归为一类。
国医大师李士懋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时发现,患者多表现为寒邪凝滞型,因此重用汗法治疗收获颇丰,笔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运用汗法治疗的依据汗法是运用各种手段通过发汗以解除外邪的一种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表证。
李士懋认为汗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汗法是通过八法使阳加于阴,阴阳调和促使正汗出。
狭义汗法是使用辛散发汗之品或者针灸熏熨,鼓动阳气,驱邪而使汗出。
并且指出汗法不独用于表证,里证汗法治之亦可获良效。
《四圣悬枢》中:“寒伤营血,闭其皮毛,卫气陷于营阴之内,营阴闭藏……缘其病愈,必须汗出。
”寒邪从外皮毛而入经络脏腑,不论新久即用汗法。
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驱邪外出为治之要领。
毕礼明等认为不独皮肤有腠理,五脏六腑皆有腠理,通过运用兼有八法作用的汗法,治疗慢性疾病皆有一定作用。
用于寒凝型高血压的治疗,既是通过汗法驱邪安正,调和阴阳,循环贯通而畅达血脉。
在中医学的认识中,《灵枢·营卫生会》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血、汗本是同根相生,运用汗法治疗高血压,从汗调理血脉,使血、汗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邪去正安,机体气血通利,为血压下降提供保障,也为中医治疗高血压疾病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依据。
汗法的应用指征喻昌曰:脉者,开天辟地,生人之总司,有常而不间断者也。
李士懋诊断寒凝型高血压注重脉诊,以脉为辨证治疗依据,脉以沉弦紧滞为主,其次是疼痛、恶寒,再次是头晕头痛、胸闷、心悸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分别占80%、10%、5%、5%。
《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
”寒邪侵犯脉管使其收缩拘挛,管内压力增大,侵入脉中则使脉行不畅,不通或者不荣而痛。
《金匮要略》:“脉双弦者寒也。
”表明脉象紧弦为寒邪所伤,或有恶寒,或有疼痛表现。
脉沉主里,沉取有力主实,沉取无力主虚。
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
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李士懋教授凭脉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经验介绍发表时间:2021-5-31 8:36:56 来源:创新医学网医学编辑部赵建红河北井陉县中医院(050300)王强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050051)关键词:李士懋;名医经验;凭脉辨证;新加升降散;医案;医话恩师李士懋教授是全国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上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形成了以“脉诊为重心”的辨证论治方法。
临证“首分虚实”,“善用经方”。
以“脉沉取有力为实,无力为虚”为辨别虚实的纲领。
笔者有幸随师出诊,辨证运用新加升降散治愈了诸如胸痹、发热、咳嗽、不寐、心悸等证,现介绍于下。
龚廷贤在《万病回春·瘟疫门》有内府仙方一首:“僵蚕二两,姜黄、蝉蜕各二钱半,大黄四两,姜汁打糊为丸,重一钱一枚。
治肿项大头病、虾蟆病。
大人服一丸,小儿减半,蜜水调服,立愈。
”杨粟山在《伤寒瘟疫条辨》云:“是方不知始自何处,二分析义,改分量服法,名为赔赈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改后之升降散为白僵蚕酒炒两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3钱、生大黄4钱。
合研匀。
病轻者分4次服,最重者分两次服。
蜜酒调匀冷服。
杨氏将其列为治温15方之总方。
升降散以僵蚕为君,辛咸性平,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风除湿,清热解郁,为阳中之阳。
蝉蜕为臣,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热解表,宣毒透达,为阳中之阳。
二药皆升而不霸,功在疏透郁热。
姜黄气辛味苦性寒,善能行气活血解郁。
气机畅达,热乃透发。
大黄苦寒降泄,使热下趋。
李老用升降散加淡豆豉10g,栀子7g,连翘15g,薄荷4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新加升降散。
栀子豉汤辛开苦降,宣泄胸膈郁热。
重用连翘取其清热解毒,入心经且散热结,升浮宣散,透热外达。
少加薄荷者取其辛凉宣散,疏风热而外达。
凡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妇儿,皆以此方化裁,取得很好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
日常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的血压,稍不注意,就蹭蹭蹭地上去了,升高容易,降压却难。
众医家也为降压苦研妙方。
治疗高血压的报道甚多,多从肝热、肝阳、痰热、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方面入手,国医大师李士懋,降压不走寻常路,却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到底他是如何降压的?
王某,女,44岁,吴桥人。
2006年11月24日初诊:高血压已3年,高时血压170/110mmHg。
服卡托普利、尼群地平、美托洛尔、艾司唑仑,血压控制在140/90mmHg。
平素头胀,心悸,臂酸麻,失眠,服安眠药保持在每日6~7小时,ECG大致正常,TCD脑供血不足。
脉沉弦,按之拘紧而急。
舌可。
证属:寒凝脉痉。
法宜:温阳散寒解痉。
方宗: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息风解痉之品。
炮附子15g,麻黄6g,细辛6g,桂枝12g,干姜6g,防风9g,葛根15g,生姜6片,僵蚕12g,蝉蜕9g,全虫10g,蜈蚣15条。
水煎服,3剂。
2~3小时服1煎,啜粥温覆取汗。
汗透停后服,未汗继服。
11月27日二诊:服药3煎得汗,未心悸,臂麻减轻,他如前,大便干。
脉弦拘,已不急,舌可。
血压130/85mmHg。
上方加肉苁蓉18g,14剂,水煎服,日服1剂,不再刻意发汗。
12月12日三诊:降压药已减1/3。
偶有头晕,其他无不适。
脉沉滞,舌苔可。
上方加生黄芪40g,10剂,水煎服。
2007年1月15日四诊:降压药又减1/3。
睡眠较差,他无不适。
脉沉拘滞,已有小滑数之象。
血压130/90mmHg。
上方加丹参18g、夜交藤30g,14剂,水煎服,嘱所剩1/3西药全停。
已近春节,未再来诊。
为何用汗法?
治疗高血压的报道甚多,多从肝热、肝阳、痰热、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立论,以汗法治
之者鲜见。
汗法,俗皆谓治表证,表证当汗。
其实表证非皆当汗,里证亦非皆禁汗。
此案并非新感,亦
无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等表证,纯属里证,何以汗之?因寒痹于里,故汗之以祛邪。
《素问·缪刺论》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
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这清楚说明,外邪可由皮毛、经络次第内传,舍于五脏。
若正气虚者,外邪亦可直客胃肠,直入三阴。
此案何以知寒客于里?据脉而断。
脉沉弦拘紧,乃阴寒痹郁凝泣之象。
寒主收引,寒主凝泣,寒客则气机凝滞,血脉不畅,故脉沉弦拘紧泣滞,此种脉象吾称之为痉脉。
见此脉,可断为
寒邪凝痹,若见表证者,为寒闭肌表;若见里证者,为寒凝于里,皆当汗而解之。
此案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更辅以发汗三条件:连续服药、啜热粥、温覆,令其汗出。
汗透的标准为:持续汗出(可连续出汗三四小时迄至大半夜)、遍身皆见、微似汗出、
随汗出而脉静症解。
见此汗则停后服,未现此汗则续服。
高血压可因外周血管痉挛、外周阻力增高而引发,此与寒凝血脉收引凝泣,出现脉弦紧拘滞
的痉脉,机理是相通的。
散寒发汗,解除寒邪之凝泣,可由痉脉而转为舒缓,推想可降低外
周血管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这种寒邪,可为新感,亦可为沉寒痼冷;可寒凝肌表,亦可寒
痹于里,皆当辛散发越。
见兼阳虚者,可温阳散寒;若见气虚者,可益气散寒;若兼阴血虚
者,可补阴血而散寒;若兼痰饮者,可涤痰化饮散寒,若兼血瘀者,可活血化瘀散寒;若寒凝火郁者,可清透散寒,双解之;若寒凝腑实者,可通下散寒,视其兼夹之不同,而灵活化裁,把汗法用活了,而不囿于解表邪之一隅。
上述理论经得起实践检验吗?依余之临床观察,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
本例用麻黄发汗后,血压不仅未升高,反而有所下降。
汗后因脉仍沉滞,断为寒凝未解,故仍予原方,温阳散寒解痉,虽未再用辅汗三法令其再汗,但属辛温宣散之法,在渐停降压西药情况下,血压不仅未反弹,反渐降。
虽无追踪观察,难言远期疗效,但起码临床显效或有效是肯定的。
方中蜈蚣、全虫二药为止痉散,治疗痉证。
此方用以息风解痉,此痉非抽搐之痉证,乃指寒凝血脉痉挛之痉,二者病机相通。
解痉,则血脉舒缓,血压自可降低。
伍以僵蚕、蝉蜕、葛根亦有息风解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