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美新批评

合集下载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的先驱与奠基者
新批评的先驱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其重要论 文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其中为新批评定下了思 想倾向的基调。 新批评的奠基者首推艾略特和瑞恰兹 瑞查兹的语义分析学理论可为概括为三个方面。 1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冲动平衡论”。 2根据语言的用途,把人类的语言分作两种,即科学的语言 与文学语言。 3语境对于把握一个词汇的真正含义十分重要。
新批评的主要观点
1)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谬见”理论。(新批评的 极端化)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其一是 意图谬误。其二是感受谬误。 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 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 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 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作品——读者共同建构 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 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 作品本体论
2悖论和反讽 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他把反讽定义为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 话的含混意颠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 得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的影响, 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说轻,但听 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而悖论作为一种修辞格,原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 实的陈述,在布鲁克斯看来,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使 用悖论语言。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非个人化
1个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 2作家和传统的关系问题。 3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家如何才能把个 人的情感和经验转化为非个人的、艺术的情感 和经验。即表现非个人的情感和途径是借用 “客观关联物”。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2019年整理】英美新批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布鲁克斯
释义谬误(Heresy of paraphrase):在1947年出 版的《精制的瓮——诗的结构研究》中指出, 诗就是诗,它不能用散文复述,而传统批评家 正是犯了这种“释义谬误”,导致了诗的错误 解释。布鲁克斯认为诗中释义部分至多只是脚 手架而已,如果以释义作为分析诗的立足点, 不仅误解了诗,而且使诗变得不完全了。威 廉·维姆沙特和蒙罗·比尔兹利分别提出了“意图 谬误”和“感受谬见”两个概念,认为这会影 响诗的阅读,强调文学研究只以作品为中心, 而与作者和读者无关。这是对布鲁克斯“释义 谬误”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英美性批评
语境(context):旧译上下文, 这是瑞恰兹语义学研究的核心。 他认为自己的语义学本质上就是 一种新修辞学。语境是用来表示 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 组事件包括我们可以选择作为原 因的任何事件以及那些所需要的 条件。语境是一组同时再现事件 的名称,这是对语境的一个巨大 的限制。
英美新批评
梁思睿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目录
1.新批评简介 2.代表人物 3.各时期代表人物具体观点 4.新批评与中国文学的一些联系 5.总结
评(New criticism)
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20世纪 30年代在英国雏形,在美国成形。四 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以文学文 本词语及其关系为中心,倡导细读文 本的批评理论流派。
过渡页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框哦)
瑞恰兹
非指陈性伪陈述(non-referential psendostatement):瑞恰兹是从文学语言的特点分析 入手的。他认为,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虚构 性,其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感情。他进一步指 出,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前者是 “指陈性”的,后者是“感情性”的。他意 在说明文学语言并非真实的陈述,也就是说 与现实无关。诗的语言,“其真理性主要是 一种态度的可接受性。发表真实的陈述不是 是人的事。”他把诗定义为“非指陈性伪陈 述”。然而,他的“伪陈述”并非认为文艺 就是谎言,恰恰相反,他认为艺术必须以真 理为工具。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英美新批评讲解课件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关注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以分 析作品的形式要素为主。
形式主义批评的特点
注重作品的形式创新和艺术实验,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反对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评论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 的形式特征和艺术创新。
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关系
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新批评则更注重文本的语义和修辞。
新批评观点
文本是意义的载体,其意义是通过语言的特殊使用产生的,而非仅仅是形式或结构的产 物。
与读者反应批评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读者反应批评
强调读者的主观反应和解读,后现代主义则 质疑文本的确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
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文学批评方法难以满足对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需求,英美 新批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重视文本独立性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应该通过文本自身 的语言和结构来解读。
主要观点与理论
文本中心论
英美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自足的客 体,其意义和价值不依赖于作者、读者或
英美新批评讲解
目 录
• 英美新批评简介 • 文学作品分析方法 •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技巧 • 英美新批评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关系 •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性与评价 • 英美新批评的未来发展
01
英美新批评简介
起源与背景
20世纪初期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当时文学批评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受到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
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
01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词汇、句子的意义和关系进行分析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Thomas Stearns Eliot
b.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 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的命题及反浪漫主义倾向。 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布鲁克斯等的有机结构论。 c.细读法: 新批评作为一种批评实践。 单篇分析。 语义分析的传统。 实证主义。 d.修辞批评: 布鲁克斯、韦姆萨特等人对隐喻、反讽等修 辞格的研究。复义理论。

约翰· 克罗· 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1974),20世纪著名文艺 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 “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 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 大学文学教授。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 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 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 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 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 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诗和批 评的用诗》(1930),
三、兰色姆: (1888-1974)美国评论家,诗人。 生于南方的田纳西州。新批评理论的中坚人物。
2.本体论批评: 什么是本体论?(ontology) 本体论批评的含义: a.面对文本。 兰色姆所开列的非本体论批评 (1)批评家阅读文学作品以后的个人感受的记录; (2)作品主要内容的归纳和解释, (3)历史研究,指对一般文学背景、作者生平、作品所涉及的作 者自身的那些内容以及文献书目的校订考证等; (4)语文学研究,如外来语、罕用词语、典故等的研究; (5)道德研究 (6)其它特殊研究,如哈代小说中的地名研究等。 b.文学的深层本体(神秘的存在、本原世界) 从艾略特到兰色姆。
四、布鲁克斯:(1906-1994)耶鲁大学教授。 1.关于反讽: 古希腊:以似而是或似是而非的方式交谈,对 话双方所处的位置。柏位图对话集中的苏格拉底。 19世纪:克尔凯戈尔《反讽的概念》:“ 在 更高的意义上,反讽不是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存 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的整个现实…… 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事例整体。” 新批评理论家 : 艾略特认为玄学诗是理趣与反讽。 燕朴逊复义7型中的后两种类型。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7
8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三)客观对应物
1、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 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认为应该寻找客 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诊治 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他认为《哈姆雷 特》因主要人物情绪失控而成为失败的戏剧。 2、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 情感外在转化后的某种媒介。
21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一)张力 1、“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 个概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 概括诗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2、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 内涵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 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 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 ,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一、本体论批评
(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 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 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 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 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
29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二)感受谬误 2、回顾(感受说)的历史和分类 (1)唯情感论,即以读者受感染的程度衡量诗的价值; (2)唯想象论,即以作品产生的各种快感、生动逼真和 感染力所激发的读者想象、思想的启迪以及灵魂的震 颤来评判诗歌; (3)生理学类型,即以引发身体反应的阅读感受来评判 诗歌,如经常被引用的“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掀 去天灵盖”、“沿着脊椎骨一阵寒颤”的感受;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 T· S·艾略特; 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 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 ,不得要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 文学的本体是作品, 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 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 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 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 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英美新批评[1]

英美新批评[1]

给雪重新命名
• • • • • • 雪是另一种水 十七八的水 雪开始学习走最细的路 用最碎的步子 一步一朵花 回家的路上 回头的雪看见 自己的影子布满世界 • • • • • • • • •
爪哇岛
树枝被柔足踩断的声音 响在每一条有家的路上 从前和未来都无法比拟的年华 在黑暗中闪着微光 所有的颂词都在微光中 黯然失色 水在最美的年龄 用六种奇妙的方向 描绘家乡的风景
隐喻和象征不同:
• 隐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具体的,它们结合在一起 构成隐喻性意象的组成部分。而象征性意象则是 通过象征物的直接描摹,由象征的描摹构成一个 独立自足的形象(某种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 因此,象征意象与被象征对象之间是一种暗示性 的,而非比喻性的 就 撞 上
西 奔 是 徒 劳 , 奔 回 东 方 吧
壮 士 的 前 途 不 在 昨 夜 , 在 明 晨
去 探 千 瓣 之 光 的 蕊 心 ?
迎 面 奔 向 新 绽 的 旭 日
︱与那也那为
何 不 回 身 挥 杖
其 穷 追 埋 没 在 紫 蔼 的 冷 烬
只 是 落 日 的 倒 影
不 必 吸 尽 大 泽 与 长 河
死水
闻一多
• • • • • • • • • • • • • • •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有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 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含混
• 含混,也称复义或多义等,是 文学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是 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语言却蕴 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味,令 读者回味无穷。含混使读者在 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会感到 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 “读法”。 对“含混”理论影 响最大的,莫过于威廉•燕卜逊。

《英美新批评》课件

《英美新批评》课件
跨学科的批评理论融合:随着文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势,英美新批评与哲学、心理 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理论 资源。
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化语境为英美新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和发展空间。 新批评理论在分析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时,能够提供一种跨 文化和跨语言的批评视角,促进文学的国际交流和理解。
新批评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更加注重比较文学的研究,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揭示文学的普遍性和 差异性,推动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与影响
英美新批评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注重文本细读和作品内在结构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强 调对文本的独立性和自足性,推动了文学批评从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
比较诗学研究
新批评注重比较诗学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中的诗学思想和理论,揭示诗学的共性和 差异,推动诗学的交流和发展。
05 英美新批评的局限与挑战
CHAPTER
对形式主义的过度强调
要点一
总结词
过度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忽视作品的社会、历史和文 化背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英美新批评派过于强调文本的形式和结构,将文学作品视 为独立的、自足的艺术品,忽视了作品所处的社会、历史 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种倾向导致了对文本的孤立 解读,限制了对作品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特点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完整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具有自身的价值 和意义。同时,它也注重对文本的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的细致分析,以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艺 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历程
起源
英美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 主要代表人物有I.A.理查兹、T.S.艾略特等。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精选推荐

英美新批评(Anglo- American New Criticism)1.概述在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新批评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吸收、借鉴、运用并发展了形式主义的概念和方法,一度在英美文坛成为批评的基本范式。

(郭宏安, 1997, 353)它是二十世纪欧美第一个倡导形式研究的文艺文化理论。

(朱刚,2006,44)英美新批评在当今的文学和文本研究领域都占据非同寻常的地位。

一方面,它是当代文学评论家不再使用一种理论,因此不能称之为当代理论;另一方面,流行于二十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新批评对我们的文学阅读和写作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它的一些重要理念已经融进了大多数文学评论家的批评方式中。

(Loris Tyson,1999,117)1.1 发展历程英美新批评(以下简称“新批评”)的历史延续了近半个世纪,批评家一般把新批评的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1910-1930),成形(1930-1945),鼎盛(1945-1957)。

(朱刚,2006,48)在第一个阶段,当时英国的T.S.艾略特、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逊及美国的约翰·克柔·兰色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

在第二发展阶段,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家大量增加,新批评派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里的文学教学以及文学教科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包括T.S.艾略特、瑞恰慈、燕卜逊、兰色姆、泰特、R.P.布莱克默、科林思·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K.韦姆萨特,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肯尼思·勃克、F.R.利维斯和伊沃·温特斯。

第三个发展阶段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复杂原则而缺乏创新,如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合写的《文学理论》、韦姆萨特的《语象》等。

到50年代末,新批评便失去了它的生命力。

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荪( 燕卜荪(1906-1984)英国 )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含混”理论。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 ),兰色 退特(1888-1979),兰色 ),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1906-1994), ),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反讽”理论。 和“反讽”理论。
英美新批评
——细读法、本体论、 细读法、本体论、
构成论、 构成论、语言论
英美新批评的发展概况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 新批评”一词, 新批评 年出版的《 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但这一 年出版的 新批评》 流派则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 流派则发端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三 十年代在美国形成, 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 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 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 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 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 响。
诗歌张力赏析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 虽然我必须离去。 分别,只是延展, 分别,只是延展, 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 就像黄金被捶打成薄片。 ——(英)约翰 邓恩《告别辞 别悲伤》 约翰·邓恩 告别辞·别悲伤 邓恩《 别悲伤》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李白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名词解释
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是20世纪中期在英国和美国兴
起的文学批评流派,其核心思想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不同,英美新批评强调对文本内部结构的关注,主张把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不受作者个人经历、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英美新批评强调分析文本的形式元素,如语言、叙述结构、节奏、韵律、图像和隐喻等。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精确和精妙,通过对形式的剖析和解码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他们反对对作品的外在解释,强调文本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艺术品,研究者应该以客观的态度去剖析和解读。

英美新批评主张评价文学作品应超越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情感反应。

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独立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个人感受,即作品本身应该成为研究和评价的核心。

他们主张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紧密结构,揭示作品中的内在张力和复杂性,以此评判其艺术价值。

英美新批评强调文本的内在一致性和自足性,主张研究者要排除作品的外部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他们认为作者的意图并非评价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通过剖析文本的形式元素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根据这一思想,他们纷纷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如“近读法”、“意象法”、“韵律分析”等。

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和理论在20世纪中叶至今仍具有重要影响力。

它的出现标志着批评方法的革新和发展,挑战了传统的历
史主义和生物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

尽管受到了一些批评者的指责和争议,但英美新批评对于文学研究和评价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文学批评者和学者更加关注文本的艺术性和形式的创新。

第六讲 英美新批评

第六讲      英美新批评

约翰·克罗·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 1974),20世纪著名文艺 批评家,诗人,文学理论 “新批评”派领军人物,生 前曾长期担任美国梵德比尔 大学文学教授。
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 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 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 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 他的最主要的文学批评文章有《传统 与个人才能》(1917)、《批评 的功能》1923《诗歌的用诗和批 评的用诗》(1930),
二、瑞恰兹:
瑞恰兹:(1893-1980)英国人。就学、任教于剑桥 大学,1903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燕朴荪的老师。 1.误读的原因: 瑞恰兹的阅读试验 他认为,他的学生(普通读者也一样)在评论这些隐 去作者名字的诗篇时之所以会发生偏差,是由于一系列 障碍造成的。他把这些障碍归纳为十类: (1)难以辨别出诗的明白含义。 (2)缺乏感受诗意和诗形的能力.只注意语词系列, 忽略了诗的形式和展开 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 (3)不能形成有效的想象或者干脆胡思乱想而干扰了 对诗的阅读。 (4)不相干的记忆插入。
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 1903年8月22日—1995年11月1 日),出生于维也纳,文学批评家, 比较文学家。1946年任教于耶鲁 大学。在耶鲁大学,创办比较文学 系并任系主任。他与沃伦合著《文 学理论》,系统化研究文学理论的 一批著作之一。代表作为八卷本 《现代文学批评史》(1750-1950 年。
陈述、正话反说、语体的模仿。
五:燕朴逊
1.复义七型: 燕卜荪对“复义” 下了一个不很严格的 定义:“能在一个直 接陈述上添加细腻意 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 效果。”后来他对该 定义加以修改,成为: “任何语义上的差别, 不论如何细微,只要 它能使同一句话有可 能引起不同的反应。” 他经过细致归纳,把 文学中的复义分为七 种类型。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第二章  英美新批评
维姆萨特和比厄兹利分别于1946年和1949年 合著两篇著名论文《意图谬见》和《感受谬 见》影响较大。
韦勒克 沃伦
美国学者雷纳·韦勒克则 新批评学派的理论总结 者,他和沃伦于1943年 出版了《文学理论》一 书,这部著作代表了新 批评学派在理论发展鼎 盛期的最高成就,曾一 度作为美国大学文科教 材。
(四)衰退期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新批评学派的理
论影响开始日渐衰微。 首先是它的理论发展内部不断暴露出了理论
上的缺陷。 其次是随着存在主义、现象学、解构主义、
文化研究等20世纪西方新的文化思潮的兴起, 新批评学派的理论发展逐渐与当代西方社会 的历史文化现实相去甚远。
最后,在批评方法上,新批评学派过分强调 “文本细读”的方法也招致了方法论狭窄和 缺乏开阔的社会学诗学视野的责难,而在 “细读法”的理论原则下的一系列批评概念 和范畴也招致了美国文论界的批评。
在他1917年所著的《传统 与个人才能》中提出来的, 是他的文论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在《传统与个人 才能》中,艾略特说:
传统是一个具有广阔意义的东西。传统不能继承。 假若你需要它,你必须通过艰苦劳动来获得它。 首先,它包括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包括一 种感觉,即不仅感觉到过去的过去性,而目也感 觉到它的现在性。这种历史意识迫使一个人写作 时不仅对他自己一代了如指掌,而且感觉到从荷 马开始的全部欧洲文学,以及在这个大范围中他 自己国家的全部文学,构成一个同时存在的整体, 组成一个同时存在的体系。
反复阅读和细致阅读。
第三节 艾略特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美国著 名诗人、评论家、剧作家、 文学理论家,英美新批评 学派的理论先驱和奠基人。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英美新批评知识梳理

新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20年代发端于英国,20年代形成于美国,40至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据了统治地位,60年代虽然逐渐衰落,但在今天的欧美理论界仍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在20世纪英美现代文学理论中无出其右。

一、艾略特艾略特“无个性理论”是其对新批评的主要贡献。

艾略特认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这就将作者的地位大大降低,而强调了“诗”在批评中的本体论地位,使得文学文本在理论研究中占据了中心地位。

同时,诗人的创作不仅是个人行为,还要在和前人的比较过程中、在文学传统的历史长河中获得对诗人的客观评价。

所以艾略特认为,诗是一切诗的有机整体。

在创作中,诗人需要不断地放弃自己,“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

”诗人应当避免吧作品当做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用客观的事物或者意象来暗示自身的情感和心境。

这种意象便是“工具”,即“客观对应物”,只能在文本中才能找到。

因而是文本本身而不是诗人才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

所以,诗人在文学中的地位是低于文本本身的。

这种“无个性论”将文学理论研究中心转移到作品,只有文本才是读者批评和鉴赏的中心,也只用通过文本,才能找到作者意义参照的基点。

二、瑞恰兹如果说艾略特为新批评派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的话,那么瑞恰兹则为新批评派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

1、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在瑞恰兹看来,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各种机会,能使人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但科学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

信仰在科学的发张中缺失。

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承担了重新组织人们心灵的重任。

诗歌对事物的陈述是“伪”的,但却使我们面对人性和心灵,拓宽了人们的感受力,进而使人们重新面对世界,恢复它的诗性。

2、语境理论瑞恰兹通过语义学分析找到诗歌语言的特征、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对于意义的分析应当从思想、语词符号以及事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

第四章 英美新批评

五、维姆萨特 新批评提出的文本中心论,在西方文学理论史 上是第一次,把这种理论绝对化的是维姆萨特和 比尔兹利提出来的“意图谬见”和“情感谬见”。 “意图谬见在于将诗和诗的产生过程相混 淆……其始是从写诗的心理原因中推衍出批评标 准,其终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感受谬见则 在于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也就是诗是什么和 诗产生的效果。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 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兹对科学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分也对新批评产生了影 响。瑞恰兹认为,科学语言属于指称性的语言,科学陈述 属于真陈述,而诗歌属于情感性的语言,诗歌陈述属于一 种伪陈述。 四、燕卜逊、兰色姆、布鲁克斯、艾伦· 退特 1、燕卜逊 瑞恰兹提出了细读法,而他的学生燕卜逊则将其应用 到具体的文学实践中。燕卜逊的代表作是《朦胧的七种类 型》。 诗歌语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正是这种多义性是诗歌 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内在的张力,燕卜逊称这种情况为朦 胧。有的翻译为含混。关于朦胧,燕卜逊认为有七种情况。
兰色姆认为,以上那些都不是文学研究的根 本目的。 3、布鲁克斯 布鲁克斯在燕卜逊的细读法的基础上又做 了进一步的深化,他强调一种有机的文学 观,强调诗歌的本文研究,从诗歌的内在 结构入手对诗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 反讽和悖论两个概念。他认为,反讽和悖 论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
反讽:源于古希腊的喜剧,主要作为 一种语言修辞,德国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 格尔兄弟则把反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 为反讽是把握世界本体的一种方法。新批 评派中的艾略特、瑞恰兹也都涉及到反讽, 燕卜逊的含混中其实也包含了反讽,但都 没有展开,而布鲁克斯对它做了详细的解 释,他认为,反讽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 语的明显歪曲”,是诗歌的结构原则。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 语句。在布鲁克斯看来,悖论不仅是语义陈述的特征,而 且是诗歌的基本结构,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他说:“诗歌 的语言是悖论的语言。”“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 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 4、艾伦· 退特 张力:所谓张力,“用是抽象的话来说,一首诗突出 的性质就是诗的整体效果,而这整体就是意义构造的产物, 考察和评价这个整体构造正是批评家的任务”。也就是说, 张力是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完整的整 体,它包含了各种可能的意义。在新批评看来,诗歌是由 反讽、悖论、隐喻、象征等形成的语言的张力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朦胧诗 顾城:《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悖论 诗歌中的悖谬也称作悖论(paradox),悖论 就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诗 人常常通过日常语言意义的疏离与变形,把在 日常意义上相互对立、冲突的语言放到一起, 从而在语言的碰撞和意义的对立中诞生诗性。 新批评理论家布鲁克斯在谈论悖论语言与诗歌 之间的密切关系时指出:“可以说,悖论正合 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 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 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杨重对一个暴突眼的男子说: “我这人不爱说假话,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 说。不怕得罪人!我一见你就觉得不应该-----您不 是一中国人!” “那我是什么人啊?” “您就不该是人。” “怎么讲?” “委屈!听说过仙风道骨么?那就是您。” “有那么严重么?” “太严重 。您还看不出来么?我这人一向是实事 求是的,您就是活脱一神仙啊 !搁我文盲那会我, 见了您我得磕头-----您可千万别让我奶奶瞧见,瞧 见她可就得缠着你托你给观音女士带好儿,还非得带 到。” ——王朔《顽主》
感受谬见 感受谬见将分析重点从作者转向了读者, 它批评的对象是感受式批评和印象式批评。 新批评同样认为作品提供的是一个世界, 而读者感受的是另一个世界,二者不能混 为一谈,否则就会导致感受谬见。 新批评将文学与社会,心理、作者和读者 的关系统统割断,只注视文学本文,文学 本文既与作者的意图无关,也与读者的感 受无关,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独立价值和意 义。这样,新批评就确立了文学本文在批 评中的本体论地位。
Criticism.
形式主义虽然可以从上至柏拉图、下至詹姆 斯那里找到先例,但是系统的,在方法论上 成立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却是直到20世 纪30年代随着后来被称作新批评的那一学派 的兴起才出现的。
Ideas thus shared and promoted included literature viewed as an organic tradition, the importance of strict attention to form, a conservatism related to classical values, the ideal of a society that encourages order and tradition, a preference for ritual, and the rigorous and analytical reading of literary texts.
隐喻。隐喻是比喻中的一种,也是新批评 诗歌分析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此,它已 不只是修辞学上的术语,而成为诗歌的一 种基本要素。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可以 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 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隐喻。”瑞恰兹 把比喻分为两个部分,喻体与喻旨,前者 是一种具体的形象,后者则是从形象中引 申的抽象意义。一般来讲比喻中的明喻是 喻体对喻旨的直接说明,而隐喻则要求喻 体与喻旨“远距离”、“异质”。
意图谬见 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的影响日益壮 大。1946年和1948年,维姆萨持和比尔兹利合 写的两篇论文《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意图谬见”的矛头主要指向传统的传记批评、 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这些批评方式都极为关注 作者约生平经历、思想意识、心理状态、社会背 景等方面的研究。新批评认为这种研究作者意图 的做法是一种批评误区,其迷误在于”将诗和诗 产生的过程相混淆”,“即将作者意图中的胜界 等同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把作者的愿望等 同于作品的实践。在新批评看来,作者的创作意 图与作品意义是两码事,批评家尤其不能依据作 品是否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其价值。
反讽。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详备的解释。 他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 显的歪曲”。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混意颠 倒,这就是反讽。诗歌中的所有语词都得 受到语境的约束,它们的意义都受到语境 的影响,因而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讽。 反讽可以表现在语言技巧上,如故意把话 说轻,但听者却知其分量。反讽也可以表 现在整个作品结构之中。 鲁迅的小说:《祝福》《啊Q正传》
张力。所谓张力就是指诗歌当中由词的字 典意义与延伸意义所产生的相互牵制、相 互依托的关系,诗歌的张力便来自于词的 全部外延与内涵所表现的各种意义的统一。 诗歌应该是其字典意义与延伸意义的平衡, 字面意思与隐喻意义这两种因素要同时存 在并处于张力的状态。若过分偏重于字典 意义,诗便少了诗味,过分偏重于隐喻意 义,又常造成晦涩难懂。只有在两者的相 互约束、相互限制中,使隐喻意义在尽可 能理解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字面意思在 尽可能暗示的范围内保持其意义的一致性, 才能使诗内涵丰富而又耐人寻味。
英美新批评
(New Criticism)
一、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 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John c. Ransom)《新批评》(1941)一书得 名。新批评作为一个形式主义文论派别与 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 代在美国得到长足的发展,达到它的鼎盛 期,60年代后渐趋消亡。新批评派的先驱 人物是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奠基者当 首推艾略特和瑞哈兹。
语境理论。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 是理解新批评方法的前提。这一理论由瑞恰 兹提出,后来得到新批评派的赞同和运用。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 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 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 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 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 时再现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 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 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新 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 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新认识。语境构成了 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词语在其中纵横捭 阖,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
新批评家们在文学作品中寻求表达的准确 和结构的严密;他们欣赏近似于反讽式风 格和语气;他们强调作品中必须有作品分 析所必需的一切;他们呼吁批评家和英语 教师不要再关心作品以外的事物——作者 的生平、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文学作品 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等。一句话,他们把教 师、学生、批评家和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 最本质的东西:作品说了些什么和怎么说 的这样两个不可分这一主张 由兰色姆提出。他认为,结构与肌质是相互 对应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所谓结构是一首诗 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它是一首诗可以用散文 转述的部分,它给予一系列感性资料以秩序 和方向。而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作品中的具 体事物的形象,就是诗歌的肌质。 肌质的作用超过结构,只有肌质才是诗的本 质、精华。 诗的结构—肌质是一个不容分割的有机整体, 正像一个活人的肉体和精神不可分离一样, 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离的。
Although there were antecedents from Plato through James, a systematic and methodological formalistic approach to literary criticism appeared only with the rise in the 1930s of what came to be called the New
它们所共有、所推广的观点有:把文学看作 是一个有机的“传统”,强调严格遵守形式 的 重要性,在古典价值方面坚持保守主义,怀 有创立一个提倡秩序和传统的社会的理想, 偏于仪式,主张对文学文本进行严密分析的 读解方法。
二、基本理论主张: 1、文学本体论: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2、结构—肌质论。 3、语境理论。
四、形式主义分析过程 1、要精读,就必须对文本中的词,对这些词的 所有直接意义和内涵意义有相当的敏感。了解词的多重 意义,甚至了解象词典里所追溯的词源意义,能为了解 作品内容提供重要的线索。 2、要了解关于词义和词源方面更广泛的知识。 3、读者还必须注意那些与神话、历史或文学有 关的典故。 4、掌握了作品中个别词语的意思之后,还要找 出结构和模式,即词与词之间的相互关系。 5、必须辨认的还有语境,如一首诗里的讲话人 的天性和个性。
在一个地铁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细读法”新批评的细读法不是一种自我感 兴趣的印象式批评,而是一种“细致的诠 释”,是对作品作详尽分析和解释的批评 方式。在这种批评中,批评家似乎是在用 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 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操作过程大 致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词义, 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
三、基本概念: 意义含混 反讽 张力 悖论 隐喻 细读法
意义含混。该术语由燕卜逊引入新批评, 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换句 话说,意义含混指的是一个语言单位(字、 词)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一句话 可以有多种理解的现象,是指某种修辞手 段所产生的多种效果。意义含混以往被视 为文学创作的一大弊病,而新批评则把它 视为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使之大致接近 “丰富”、“巧智”的意思。意义含混这 一术语的提出和运用将使我们从语言学的 角度更好地对诗歌的复杂性和幽微曲折性 加以解释,从而丰富诗歌的意蕴。
偶然
徐志摩
我是你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 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 “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 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 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 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 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 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 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 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 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 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 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