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设计性实验报告
设计化学实验报告
![设计化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efb28b0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1d.png)
实验名称:有机合成实验——苯甲酸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学习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苯甲酸的制备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实验原理苯甲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
本实验采用硝化法合成苯甲酸,其反应原理如下:C6H5CH3 + HNO3 → C6H5COOH + H2O + NO2↑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瓶、冷凝管、滴液漏斗、烧杯、锥形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玻璃棒、试管等。
2. 试剂:苯、浓硝酸、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冰水混合物、乙醇、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液:将苯和浓硫酸按体积比1:1混合,加入烧瓶中,冷却至室温。
2. 硝化反应:在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硝酸,用玻璃棒搅拌,控制反应温度在50℃左右,反应时间约为1小时。
3. 冷却反应液:将反应液冷却至室温,过滤掉生成的硝基苯,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直至滤液呈中性。
4. 中和反应:将沉淀转移至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搅拌至沉淀完全溶解。
5. 分离提纯:将反应液转移至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干燥,得到苯甲酸。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 反应时间:1小时2. 反应温度:50℃3. 沉淀质量:0.5g4. 理论产量:0.6g5. 实际产量:0.5g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苯甲酸,实际产量为0.5g,理论产量为0.6g,产率为83.3%。
2. 讨论:在本实验中,苯甲酸的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的控制对产率有较大影响。
实验过程中,反应温度控制在50℃左右,产率较高。
此外,实验过程中,沉淀的过滤和洗涤对苯甲酸的纯度也有一定影响。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苯甲酸,掌握了有机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反应温度的控制,以及沉淀的过滤和洗涤,以提高产率和纯度。
3. 本实验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观察和记录能力。
国开大学应用化学基础形考任务
![国开大学应用化学基础形考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adb32cf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8.png)
国开大学应用化学基础形考任务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农科基础化学》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4(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本部分共四个实验:苯甲酸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定性反应;设计性实验: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定性检验,请任选其一学习并完成后面的练习题即可,多次多个完成实验练习题系统默认将记录最高成绩。
实验一苯甲酸的制备实验一、试验目的掌握甲苯液相氧化法制备苯甲酸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回流、减压过滤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苯甲酸(benzoic acid)俗称安息香酸,常温常压下是鳞片状或针状晶体,有苯或甲醛的臭味,易燃。
密度1.2659(25℃),沸点249.2℃,折光率1.53947(15℃),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和松节油。
可用作食品防腐剂、醇酸树脂和聚酰胺的改性剂、医药和染料中间体,还可以用于制备增塑剂和香料等。
此外,苯甲酸及其钠盐还是金属材料的防锈剂。
苯甲酸的工业生产方法有三种:甲苯液相空气氧化法、三氯甲苯水解法、邻苯二甲酸酐脱酸法。
其中以空气氧化法为主。
氧化反应是制备羧酸的常用方法。
芳香族羧酸通常用氧化含有a-H的芳香烃的方法来制备。
芳香烃的苯环比较稳定,难于氧化,而环上的支链不论长短,在强裂氧化时,最终都氧化成羧基。
制备羧酸采用的都是比较强烈的氧化条件,而氧化反应一般都是放热反应,所以控制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反应失控,不但要破坏产物,使产率降低,有时还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本实验是用KMn04为氧化剂由甲苯制备苯甲酸,反应式如下:三、主要仪器和药品三口烧瓶(250ml)、球形冷凝管、温度计(0~200℃)、量筒(5ml)、抽滤瓶(500ml)、布式漏斗、托盘天平、电热套、玻璃水泵、胶管等。
甲苯、高锰酸钾、浓盐酸、亚硫酸氢钠、刚果红试纸。
四、实验装置图五、实验内容1.氧化:在250ml两口烧瓶种加入2.7ml甲苯、8.5g高锰酸钾和100ml蒸馏水及几粒沸石,中口装上冷凝管,侧口装上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水银球浸入液面。
有机实验萃取实验报告
![有机实验萃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4484306caaedd3382c4d336.png)
萃取和分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萃取分液的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的选择及各项操作。
二、实验原理: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在利用分液的原理和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药品:碘水、ccl4器材:分液漏斗、100ml烧杯、带铁圈的铁架台、20ml四、实验步骤:1、分液漏斗的选择和检验: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检查完毕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上;2、振荡萃取:用量筒量取10 ml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再量取5 ml萃取剂ccl4加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振荡、放气;需要重复几次振荡放气。
3、静置分层:将振荡后的分液漏斗放于铁架台上,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怀内壁;4、分液:调整瓶塞凹槽对着瓶颈小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轻轻旋动活塞,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五、实验室制备图:(见右图)六、实验总结(注意事项):1、分液漏斗一般选择梨形漏斗,需要查漏。
方法为:关闭活塞,在漏斗中加少量水,盖好盖子,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看是否漏水。
2、将溶液注入分液漏斗中,溶液总量不超过其容积的3/4;3、振荡操作要领:右手顶住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倒置振荡;振荡过程中要放气2-3次,让分液漏斗仍保持倾斜状态,旋开旋塞,放出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使内外压力平衡;4、要及时记录萃取前后的液面情况及颜色变化;振荡前,上层为黄色,下层为无色;振荡静置后,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下层为紫色;5、萃取剂的选择a.溶质在萃取剂的溶解度要比在原溶剂(水)大。
b.萃取剂与原溶剂(水)不互溶。
c.萃取剂与溶液不发生发应。
6、按“上走上,下走下”的原则分离液体是为了防止上层液体混带有下层液体。
七、问题:1、如果将萃取剂换成苯,实验现象是否相同?使用哪种有机溶剂做萃取剂更好些?为什么?篇二:有机实验报告五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年级、班级课程名称近代有机分析实验 11 实验项目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离分析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2012 年10 月 31日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实验五: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离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和分离分析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分离效果的因素3、掌握定性分析与测定二、实验原理固相微萃取 (spme) 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的一种集萃取、浓缩、解吸于一体的样品前处理技术。
最新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报告
![最新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535146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66.png)
最新生物化学设计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性实验,探究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机制和特点,验证理论假设,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验技能。
实验背景: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化学变化及这些变化与生物体功能之间关系的科学。
设计性实验是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实验材料:1. 酶类样品2. 底物溶液3. 缓冲液4. 酶活性测定试剂盒5. 分光光度计6. 离心机7. 微量移液器8. 试管和比色皿9. 冰浴和恒温水浴实验方法:1. 预实验:首先对酶样品进行纯化,并通过酶活性测定初步了解其活性范围。
2. 实验设计: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一系列实验,包括不同pH值、温度、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实验操作:a. 准备一系列不同pH值的缓冲液,并调整酶样品和底物溶液至相应pH值。
b. 在不同温度下(如25℃、37℃、50℃)测定酶活性,记录数据。
c. 改变底物浓度,观察米氏常数(Km)和最大速率(Vmax)的变化。
4. 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酶活性与实验条件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1.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图显示,酶活性在特定pH值下达到最大,而在过高或过低的pH值下活性显著降低。
2.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图表明,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在接近50℃时急剧下降,表明酶可能发生变性。
3. 底物浓度实验结果显示,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酶活性趋于平稳,计算得到的Km值与文献值相近。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酶活性受pH值、温度和底物浓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表明设计性实验是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原理的有效手段。
同时,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改进机会。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五篇范文)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43b355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f.png)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五篇范文)第一篇:有机化学实验总结有机化学实验总结转眼间,短短五周的实验课已经结束了。
现在回想起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上,真的收获了很多。
这些收获也不仅仅是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很多反应和有机物的性质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严谨,学会了提前准备,学会了思考……这些都将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最重要的一点是严谨,做实验时要做到一丝不苟。
还记得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看到的情景,整齐的仪器、药品摆放,一尘不染的桌面,还有处理的器材……我深深意识在这个实验室里是不容许有一点马虎的。
做有机实验是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来的。
蒸馏、过滤、萃取、干燥……每一个地方都要足够细心,足够严谨,很多时候会做得慢,如果有时候追求速度,就很容易出现反应进行不充分、生成物产率低的情况。
还记得第一次做酯化反应实验时,由于没有注意控制水位,导致无法分析反应是否已经达到限度,加热了很长时间,还没能准确测出生成的水量。
我深深体会到了做有机实验时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
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当然做有机实验时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还记得做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合成实验的时候,总共用了三十分钟搅拌反应物,萃取又做了三次,还有每次蒸馏的时候都要时刻注意温度的变化和烧瓶里的变化,不能走神。
这些过程都需要足够的耐心。
当看到自己制备的晶体长的很“好看”时,当得到的产物量“很足”的时候,觉得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
还有很多实验操作是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很难做出理想的实验结果。
做有机实验时要提前准备,事先有预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预习了,就会对这个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实验的一些具体步骤,要准备哪些药品和器材,实验过程中又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只有预习好了,在做实验时才能够得心应手。
当然,在预习中,我们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而这些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标记下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搞懂,或者是带着疑惑去实验探究,这对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最新6篇-最新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菁选最新6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d4434c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d.png)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菁选最新6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菁选》,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名称组装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实验目的正确地组装一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并做好排水集气的准备实验器材、药品大试管(Ф32mm×200mm)、带导管的橡皮塞(与试管配套)、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木质垫若干块、集气瓶(125mL)、毛玻璃片、水槽(装好水)、烧杯(100mL)。
实验步骤1. 检查仪器、药品。
2. 组装气体发生装置。
3. 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 按照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要求装配好气体发生装置。
5. 在水槽中用烧杯向集气瓶中注满水,盖好毛玻璃片,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6. 拆除装置,整理复位。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篇二一、实验目的1.了解熔点的意义,掌握测定熔点的操作2.了解沸点的测定,掌握沸点测定的操作二、实验原理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1.尿素(熔点13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四、试剂用量规格五、仪器装置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六、实验步骤及现象1.测定熔点步骤:1装样2加热(开始快,低于15摄氏度是慢,1-2度每分钟,快到-熔点时0.2-0.5摄氏度每分钟)3记录2.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2之后有液滴出现3全熔3.沸点测定步骤:1装样(0.5cm左右)2加热(先快速加热,接近沸点时略慢,当有连续汽泡时停止加热,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设计性实验药学实验报告
![设计性实验药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8ab027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2.png)
实验题目:中药复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中药复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2. 评估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药复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 为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检测中药复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DPPH自由基是一种稳定的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当抗氧化剂与DPPH自由基反应时,DPPH 自由基的吸收峰会减弱,其吸光度值降低。
通过测定吸光度值的变化,可以评估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中药复方:采用某中药复方药材,经粉碎、过筛后备用。
- 乙醇、甲醇、水等有机溶剂。
- DPPH自由基溶液。
-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
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 超声波提取仪。
- 分光光度计。
- 真空干燥箱。
四、实验方法1. 中药复方提取物的制备:-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回流提取法和渗漉法分别制备中药复方提取物。
- 将药材与乙醇、甲醇、水等有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置于超声波提取仪中提取。
- 提取液经真空干燥箱干燥,得到中药复方提取物。
2. 抗氧化活性检测:- 配制不同浓度的中药复方提取物溶液。
- 取一定量的DPPH自由基溶液,加入中药复方提取物溶液,混合均匀。
- 在517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
- 以未加中药复方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溶液为空白对照。
3. 数据处理:- 计算抗氧化活性指数(IC50):以不同浓度的中药复方提取物溶液的吸光度值与空白对照组的吸光度值之比作为抗氧化活性指数。
- 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中药复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药复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超声波提取法、回流提取法和渗漉法制备的中药复方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 超声波提取法所得中药复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回流提取法次之,渗漉法最低。
2. 中药复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随着中药复方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活性也随之增强。
最新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b57688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0.png)
最新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一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加深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并熟悉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本次实验选择合成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这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和合成中间体。
反应通过乙醇(ethanol)和醋酸(acetic acid)在酸性催化剂(如浓硫酸)的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CH3COOH + C2H5OH → CH3COOC2H5 + H2O实验材料与仪器:1. 乙醇(C2H5OH)2. 醋酸(CH3COOH)3. 浓硫酸(H2SO4)4. 饱和食盐水(NaCl溶液)5. 无水硫酸钠(Na2SO4)6. 滴定管、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冷凝管、加热套、磁力搅拌器、真空旋转蒸发仪实验步骤:1. 在通风橱内,将50毫升乙醇和25毫升醋酸加入圆底烧瓶中。
2. 缓慢滴加5毫升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并装上冷凝管和磁力搅拌器。
3. 使用加热套缓慢加热混合液至回流状态,维持反应1-2小时。
4. 反应完成后,让反应混合物自然冷却至室温。
5. 将反应混合物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和无水硫酸钠,静置分层。
6. 打开分液漏斗的开关,放出下层液体,收集上层有机相。
7. 将收集的有机相转移到旋转蒸发仪中,旋转蒸发去除溶剂,得到乙酸乙酯产物。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闻气味,确认产物为乙酸乙酯。
产物的收率约为70%,通过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I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产物的结构。
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酯化反应的收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反应时间、温度、催化剂的用量等。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反应条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收率。
同时,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品造成伤害。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合成了乙酸乙酯,并对有机化学中的酯化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实验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整理)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整理)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0d2f914f242336c1fb95e67.png)
精品文档
二、 实验原理
乙酰乙酸乙酯活泼亚甲基上的氢原子在金属钠或醇钠的存在下可被其
他许多基团取代,取代的乙酰乙酸乙酯再进行酮式分解和酸式分解,就可
制备出 α,β-不饱和酮和 α,β-不饱和酸。
O [ CH3CCH2COOC2H5 ] Na
RX
OO
CH3CCHCOC2H5 R
C2H5ONa R'X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三、 合成目标物及方案设计
一)合成目标物
4-苯基-3-戊烯-2-酮 二)合成原理
OO
C2H5ONa
CH3CCH2COC2H5
OO [ CH3CCHCOC2H5 ] Na
CH3COPh
OO
CH3CCCOC2H5 H3C C Ph
5%NaOH
OO
+H
CH3CCCONa
H3C C Ph
三)方案设计
醚等。与乙醇、丙二醇及油类可互溶。
3. 可燃,遇明火、高热或接触氧化剂有发生燃烧的危险。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4. 医药上用于合成氨基吡啉、维生素 B 等,亦用于偶氮黄色染料的制 备,还用于调合苹果香精及其他果香香精,也广泛用于塑料、染料、 香料及添加剂等行业。
5. 乙酰乙酸乙酯可以发生如下反应: 1) 与氢氰酸、亚硫酸氢钠发生加成反应。 2) 与羟胺、苯肼等羰基试剂作用生成相应的肟或腙; 3) 与金属钠作用放出氢气,生成钠盐,与乙酰胺作用生成酯; 4)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5) 与三氯化铁水溶液作用呈紫红色。 以上表明乙酰乙酸乙酯是具有酮、不饱和键和烯醇式的结构,是有机 合成的重要中间体,也是有机合成的重要试剂。
科学出版社 2005.5 第一版
2024年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2024年有机化学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a414a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5.png)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熟悉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反应物的称量、溶解、加热、冷却、过滤、洗涤、干燥等。
2.掌握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制备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有机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碳原子与其他原子(如氢、氧、氮、卤素等)之间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
这些反应通常需要催化剂、加热、光照等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反应物的变化、产物的形成和物理性质的变化来推断化学反应的进行。
三、实验内容1.实验一:醇的氧化实验目的:通过氧化醇制备醛或酮。
实验原理:醇在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以氧化成醛或酮。
常用的氧化剂有酸性高锰酸钾、酸性铬酸钾等。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醇。
(2)将醇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氧化剂。
(3)加热反应混合物,观察反应物的变化。
(4)冷却反应混合物,观察产物的形成。
2.实验二:酯化反应实验目的:通过酯化反应制备酯。
实验原理:酸和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酯化反应,酯。
常用的催化剂有浓硫酸、磷酸等。
实验步骤:(1)称取适量的酸和醇。
(2)将酸和醇加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催化剂。
(3)加热反应混合物,观察反应物的变化。
(4)冷却反应混合物,观察产物的形成。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注意安全。
2.实验前,要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反应物的变化,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五、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内容。
2.实验报告要求文字表述清晰,数据准确,图表规范。
3.实验报告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4.实验报告要按时提交,不得抄袭。
六、实验评价1.实验操作(30%):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1cf0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a.png)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掌握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操作技能。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将采用反应物A和反应物B,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反应合成目标产物C。
反应机理如下:(这里可以描述反应机理)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烧杯、试管、搅拌棒、冷水浴、加热设备等实验器材,还有反应所需的反应物A和反应物B。
2.反应条件的设定:根据反应性质,设定合适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
3.实验操作:–将反应物A与反应物B按一定摩尔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溶剂,使反应物溶解。
–控制温度,开始反应。
4.产物的提取:待反应结束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如结晶、蒸馏、萃取等),提取目标产物C。
5.产物的鉴定:通过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检测手段(如红外光谱、质谱等),鉴定合成产物C的结构是否正确。
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 反应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 反应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 反应后产物的外观和性质描述 - 实验操作中所用到的试剂量和摩尔比例 - 实验时的操作注意事项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得到合成产物C的结构符合预期。
根据产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鉴定结果,验证了产物结构的正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有机化学实验,熟悉了有机合成的基本步骤,加深了对有机合成反应机理的理解,掌握了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同时,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C,为有机化学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衔接。
参考文献这篇有机化学实验报告综合运用了有机化学合成的基本知识,通过结构化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展现了对有机合成实验的全面控制和实验思维能力。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高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826d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4d.png)
实验一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张玲玲6130601012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一、目的1.掌握丙二酸常用合成方法2.熟悉各种基本操作二、原理三、实验装置四、步骤及现象五、数据记录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实际质量:9.3g 理论质量:18.3g 产率:9.3/18.3=50.82% 对甲基肉桂酸的熔点:160.2-178.5六、思考题(1)丙二酸二乙酯与茴香醛反应也可制备对甲氧基肉桂酸,且丙二酸二乙酯的价格较丙二酸低,但工厂仍然优选丙二酸为原料,试用有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解释之。
答:该反应是丙二酸的α—H进攻茴香醛的醛基,生成羟基后脱水消除成碳碳双键。
由于丙二酸二乙酯中两个乙基具有诱导效应,使得亚甲基上的氢不及丙二酸上亚甲基的氢的活性大,即丙二酸亚甲基上的氢更容易进攻羰基上的氧。
(2)如果体系中不加入哌啶,该反应也能够进行,但是反应速度稍慢,试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解释并用反应机理式表示哌啶在反应中的催化作用。
答:哌啶分子提供氢原子的能力较强,可通过提供氢来引发反应,使反应速度加快。
哌啶环上的氮原子有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处于sp2杂化轨道上,因它不参与共轭而能与H+结合,所以具有弱碱性,易夺取丙二酸中间碳上的氢离子而形成碳负离子,碳负离子再去进攻茴香醛羰基上的碳正离子。
而哌啶是六氢吡啶,不含有双键,性质与脂肪族仲胺相似,N上也存在一对未共用电子对,再综合烃基的给电子效应,碱性增强,夺取质子的能力增强,所以,加入哌啶后可明显加速反应。
七、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对甲氧基肉桂酸的合成方法。
并进一步巩固了冷凝回流、常压蒸馏等基本操作。
在查找实验文献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如何去筛选有用信息等技能。
实验二对甲氧基苯丙酸合成张玲玲6130601012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分析化学一、目的3.掌握加氢是基本方法与步骤4.熟悉各种基本操作二、原理三、实验装置四、步骤及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五、数据记录与处理作时间与吸氢体积的曲线:时间--X 轴,体积--Y 轴20406080100120V /m lT/min六、思考题(1)对甲氧基肉桂酸加氢还原为对甲氧基苯丙酸后,虽然分子量有所增加,但是其熔点却降低了大约70℃,试用有机化学基本原理解释之。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2)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2)](https://img.taocdn.com/s3/m/ed7e1ba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5.png)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鉴定,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原理有机化学是研究含碳的化合物的学科。
有机化学实验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纯化、鉴定结构和测定性质等实验内容。
实验方法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选取合适的有机化合物合成方案,并核算相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2.开始实验:按照实验方案,依次将反应物按照约定的量比加入反应容器中,进行反应。
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观察反应前后颜色和形态等变化。
3.反应结束后,进行产物的分离纯化。
通常采用溶剂重结晶、溶剂蒸馏或柱层析等方法。
4.鉴定产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等技术手段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5.测定产物的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和折射率等物理性质。
实验步骤1.合成目标化合物A:按照实验方案,将反应物B、C依次加入反应容器中,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时间为X小时。
2.分离纯化:将反应混合物经过重结晶/蒸馏/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目标产物A。
3.鉴定结构:使用红外光谱仪对目标产物A进行红外光谱分析,以确定其中的官能团和键的性质。
使用质谱仪对目标产物A进行质谱分析,以确定其分子量。
使用核磁共振仪对目标产物A进行核磁共振谱分析,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
4.测定性质:测定目标产物A的熔点、沸点、密度和折射率等物理性质。
实验结果和讨论合成产物A的结构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的分析,确定了合成产物A的结构为……合成产物A的性质测定了合成产物A的熔点为……,沸点为……,密度为……,折射率为……。
反应过程中的问题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的问题。
改进方法是……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了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有机实验教案5篇
![有机实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dae6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8.png)
有机实验教案5篇第一篇:有机实验教案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的仪器的识别、安装蒸馏和回流一、实验目的1、使学生明白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的内容及安全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2、仪器的清点和玻璃仪器的清洗。
3、掌握实验室中用生石灰制备无水乙醇的方法。
4、练习回流及蒸馏操作。
了解干燥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学时:8学时三、教学内容:1、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1)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2)火灾、爆炸、中毒及触电事故的预防(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2、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和应用范围(1)玻璃仪器(见仪器库)(2)金属用具(P.9)(3)电学仪器及小型机电设备(P.9—10)(4)其它仪器设备(P.10—12)(5)有机实验常用装置回流装置蒸馏装置气体吸收装置搅拌装置仪器装置方法(在相关实验中介绍)(6)仪器的清洗、干燥和塞子的配置(P.18—19)1、2、3、仪器的清洗仪器的干燥塞子的配置(见图1.13)和钻孔(7)简单玻璃工操作(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已作训练,某些操作训练在相关实验中进行)(8)加热和冷却1、加热(水浴加热、油浴加热、沙浴加热、空气浴加热、电热套加热等)2、冷却(根据实验要求采用不同的冷却剂)(9)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1、实验预习(按照实验预习要求进行,并备一专用本,以备教师抽查)2、实验记录(应做到及时、准确、简明,不应追记、漏记和凭想象记。
实验记录本可与实验预习本公用,每次实验结束后连同实验产品交老师审查)3、实验报告(应按实验报告要求认真完成,备两个实验报告本轮流使用)(10)实验产率的计算(11)手册的查阅及有机化学文献简介蒸馏及回流操作一、仪器、药品圆底烧瓶 250毫升 1个球形冷凝管 20厘米 1个直形冷凝管 20厘米 1个吸滤瓶 250毫升 1个温度计150 ℃ 1支量筒 100毫升 1个接液管 1个干燥管(装无水氯化钙)1个乙醇(95%)工业 100毫升高锰酸钾少量生石灰(氧化钙)工业 20克二、实验步骤在250毫升的圆底烧瓶中,放入100毫升95%的乙醇20克生石灰,装上球形冷凝管,冷凝管的上端接一干燥管,通上冷凝水,用电加热套加热回流1.5小时。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5af359e0242a8956bece4ef.png)
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目的:1、使学生明白进入有机化学实验学习,必须阅读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的内容及安全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2、仪器的清点和玻璃仪器的清洗、安装。
教学内容:一、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理1、实验室的一般注意事项2、火灾、爆炸、中毒及触电事故的预防3、事故的处理和急救二、有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和应用范围1、玻璃仪器2、金属用具3、其它仪器设备三、有机实验常用装置的安装练习1、回流装置2、蒸馏装置3、气体吸收装置4、搅拌装置四、仪器的清洗、干燥和塞子的配置1、仪器的清洗2、仪器的干燥3、塞子的配置和钻孔五、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六、实验产率的计算实验二萃取和洗涤实验目的:1、学习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萃取和洗涤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进行分离的操作。
萃取和洗涤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目的不同。
从混合物中抽取的物质,如果是我们需要的,这种操作叫做萃取或提取;如果是我们不要的,这种操作叫做洗涤。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或微溶)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比的不同来达到分离、提取或纯化目的的一种操作。
实验仪器及药品:仪器:分液漏斗、试管药品:0.01%I2—CCl4溶液、1%KI—H2O溶液实验操作步骤:(本次实验为间歇多次萃取操作)一、多次萃取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选择容积较液体体积大一倍以上的分液漏斗,把活塞擦干,在活塞上均匀涂上一层润滑脂,使润滑脂均匀分布,看上去透明即可。
2、检查分液漏斗的顶塞与活塞处是否渗漏(用水检验),确认不漏水时方可使用。
3、将被萃取液和萃取剂依次从上口倒入漏斗中,塞紧顶塞(顶塞不能涂润滑脂)。
4、取下分液漏斗,并前后振荡,然后再将漏斗放回铁圈中静置。
5、待两层液体完全分开后,打开顶塞,再将下层液体自活塞放出至接受瓶:6、将所有的萃取液合并,加入过量的干燥剂干燥。
7、然后蒸去溶剂,根据化合物的性质利用蒸馏、重结晶等方法纯化。
设计性实验报告
![设计性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38f24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3.png)
设计性实验报告
目录
1. 引言
1.1 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实验步骤
3. 结果分析
3.1 数据展示
3.2 结果讨论
4. 结论
4.1 实验总结
4.2 展望未来
引言
背景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设计性实验被广泛运用于探究特定问题以及验证假设。
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可靠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获得有力的实验证据,进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
研究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性实验探讨某一特定问题,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相关研究方向。
材料与方法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了对照组实验设计,将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数据的差异来验证研究假设。
实验步骤
1. 首先,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其次,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划分等;
3. 进行实验操作,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进行数据采集;
4.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结果分析
数据展示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趋势和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
结果讨论
在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论
实验总结
根据本次实验的结果和讨论,我们总结出了对研究问题的回答,以及对实验设计的反思和改进建议。
展望未来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实验规模,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相关问题,以期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可靠的实验结论。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fcca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75.png)
大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引言:有机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实践课程。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并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这学期的有机化学实验课中,我参与了多个实验项目,通过实验的完成和总结,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本报告将对这些实验进行回顾和总结,总结出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
一、实验项目:1. 酚醛试验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反应过程观察酚类物质与醛类物质在碱性溶液中的反应生成深蓝色产物。
实验过程中,我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成功观察到了反应产物。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酚类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有机物的溶解性实验这个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有机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实验过程中,我系统地比较了常见有机物在水、乙醇和苯中的溶解性,总结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溶解性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为日后的有机合成提供了基础知识。
3. 分离纯化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萃取操作和熔点测定将混合物中的有机物分离纯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难以分离的多组分混合物和熔点测定的不准确等。
通过积极探索和与同学的讨论,我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获得了纯净的有机物。
这个实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操作的熟练度。
4. 醇的酯化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酯化反应合成醇的酯化产物。
实验过程中,我按照操作规程,控制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成功合成了酯化产物,并进行了液相色谱分离纯化。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醇的酯化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液相色谱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实验中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这些有机化学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学习的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只有亲自动手去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
实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也锻炼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有机化学综合性实验
![有机化学综合性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f83401245901020207409cf8.png)
华南农业大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抗痉挛药二苯乙内酰脲的合成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计划学时18学时所属课程有机化学实验开设时间2011学年第二学期授课班级10应用化学(1)授课人数32指导教师抗癫痫药物5,5-二苯基乙内酰脲的制备10应用化学XXX XXX1.实验目的1.1 了解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学会辅酶合成及pH值控制。
1.2 了解安息香氧化反应,掌握薄层层析法监测反应进程的实验方法。
1.3 了解二苯乙二酮和尿素制备5,5-二苯基乙内酰脲的方法和机理。
2.实验原理本实验由苯甲醛经三步反应制备得到抗癫痫药物5,5-二苯基乙内酰脲,实验分为三步:(A)安息香的辅酶催化合成(B)安息香的氧化——薄层层析发监测反应的进程(C)抗癫痫药物5,5-二苯基乙内酰脲的制备2.1 本实验采用VB1作为催化剂。
当溶液体系呈微碱性时,VB1分子中的噻唑环上的氮原子和硫原子邻位上的氢退去,噻唑环生成碳负离子:然后碳负离子与苯甲醛作用生成中间体,中间体异构化后与苯甲醛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经分解后得到安息香。
反应历程为:2.2 用硝酸氧化安息香可以制得二苯乙二酮:过程中用薄层分析可以检测反应进行的程度,从而调整反应进行的时间。
2.3 二苯乙二酮在碱性的条件下发生重排,得到二苯基乙醇酸。
氢氧根亲核进攻二苯乙二酮的一个羰基,生成的羟基负离子加成另一个羰基。
苯基带着一对电子向羰基转移重排,反应的动力是生成羰基负离子的稳定性。
生成的二苯基乙醇酸与尿素缩合生成5,5-二苯基乙内酰脲。
3.操作步骤(及装置):3.1 辅酶催化合成安息香称取3.6g研磨过的维生素B1置于1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2ml蒸馏水和30ml乙醇(95%),振摇使其完全溶解,塞上瓶口,置于冰盐浴中冷却。
在另一个锥形瓶中加入20ml10%氢氧化钠溶液,也置于冰盐浴中冷却。
将冷却后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VB1的乙醇溶液中(保持低温以防Vb1分解,使pH值在9.6~9.8,约需要12ml),用精密pH试纸监测溶液pH值,当溶液pH值达到9.7的时候停止滴加。
正丁醇设计实验报告
![正丁醇设计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a16e94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e.png)
实验名称:正丁醇的制备及性质研究一、实验目的1. 学习正丁醇的制备方法。
2. 掌握正丁醇的性质。
3. 了解醇类化合物的反应特点。
二、实验原理正丁醇(Butanol)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化学式为C4H10O。
正丁醇可以通过丁醇脱水反应制备,即丁醇在酸性条件下加热脱水生成正丁醇。
反应方程式如下:C4H10O + H2SO4 → C4H9OH + H2O正丁醇具有以下性质:1. 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2. 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
3. 可与强酸、强碱、卤素等反应。
4. 可发生酯化、氧化、缩合等反应。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圆底烧瓶、冷凝管、烧杯、锥形瓶、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玻璃棒、滴管等。
2. 试剂:丁醇、浓硫酸、氢氧化钠、无水硫酸铜、乙醇、碘化钾、氯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将丁醇和浓硫酸按照1:1的摩尔比混合,倒入圆底烧瓶中。
2. 在圆底烧瓶上安装冷凝管,用酒精灯加热至回流。
3. 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反应液倒入锥形瓶中,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
4. 将中和后的反应液用蒸馏法分离出正丁醇。
5. 将正丁醇分别与无水硫酸铜、碘化钾、氯水等试剂反应,观察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制备正丁醇:将丁醇和浓硫酸按照1:1的摩尔比混合,加热至回流,反应一段时间后,用蒸馏法分离出正丁醇。
蒸馏出的正丁醇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与理论相符。
2. 正丁醇的性质:a. 无水硫酸铜:正丁醇与无水硫酸铜反应,产生蓝色沉淀,说明正丁醇具有醇的性质。
b. 碘化钾:正丁醇与碘化钾反应,产生深紫色溶液,说明正丁醇具有还原性。
c. 氯水:正丁醇与氯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正丁醇具有亲电性。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正丁醇的制备方法,了解了正丁醇的性质。
2. 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使用圆底烧瓶、冷凝管、蒸馏等实验操作。
3. 本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验证了正丁醇的制备及性质。
七、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浓硫酸等腐蚀性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与环境学院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题目:以苯胺为原料合成对溴苯胺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老师:提交日期:2013年6月6日以苯胺为原料合成对溴苯胺实验报告姓名;xxx(a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州 510006)摘要:对溴苯胺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常被用作染料原料,如偶氮染料、喹啉染料等,医药及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等。
本实验合成过程以苯胺为原料,经历制备乙酰苯胺、对溴乙酰苯胺等中间体的过程,最终制得目标产物对溴苯胺。
其合成过程经历保护、溴代、去保护等多个步骤,可以制得纯度较高的对溴苯胺。
通过实验可得,用此实验方法制备对溴苯胺,操作方法简单,可控性强,产率较高,此实验最后产率为73.25%。
关键词:有机合成,苯胺,乙酰苯胺,对溴乙酰苯胺,对溴苯胺The Synthetic Reaction of Aniline to p-BromoanilineAbstract: p-Bromoaniline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organic chemical material, is often used as dye material, such as the azo dyes, KuiLin dyes, medicine and synthetic organic intermediate, etc.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ynthesis process using Aniline as raw material, through preparation Acetyl aniline,Bromine acetyl aniline intermediate, finally makes the product of p-Bromoaniline. The synthesis process through multiple steps to protect, bromination, deprotection, then can be made of high purity of p-Bromoaniline. Through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of preparing p-Bromoaniline, the method is simple, strong controllability, high yield, the final yied was 73.25%.Keywords:organic synthesis; Aniline; Acetyl aniline; Bromine acetyl aniline ; p-Bromoaniline引言:溴代苯胺,也被称为4-溴苯胺或对氨基溴化苯,有毒,其毒性较氯苯胺更严重,可经皮肤吸收,具有血溶性、能引起膀胱癌。
溴苯胺为无色斜方结晶或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72.03,熔点为66.4℃,常压沸点分解,相对密度1.4970(100/4℃),对溴苯胺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
目前,国内生产芳香族胺类多采用酸性条件下铁粉还原法、碱性条件下的硫化碱还原法及中性条件下的Raney-Ni及贵金属还原法。
前两种方法虽然成本较低,但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最后一种方案而贵金属( 如Pt、Pd、Ru等) 型催化还原法所用的催化剂价格较贵, 成本高, 虽然回收后可适当降低成本, 但工艺复杂, 目前还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是在酸性溶液中用金属进行化学还原,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锡-盐酸来还原简单的硝基化合物,也可以用铁-醋酸法。
苯胺很容易进行酰基化反应,即氨基中的氢原子被酰基取代,这样可以保护芳胺的氨基。
卤素对苯环上的取代反应属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上如有取代基,则按取代基的亲电取代定为规则进行反应。
对溴乙酰苯胺在酸性条件下去保护生成目标产物。
本实验总的反应如下:1.实验部分1.1 实验仪器及药品1.1.1实验仪器圆底烧瓶,刺形分馏柱,温度计,量筒,酒精灯,烧杯,玻璃棒,吸滤瓶,布氏漏斗,小水泵,250mL三口烧瓶,电动搅拌器,恒压滴液漏斗,水浴锅,回流冷凝管,蒸馏装置,PH试纸1.1.2实验药品苯胺,冰醋酸,锌粉,活性炭,液溴,乙醇,亚硫酸氢钠,浓盐酸,20%氢氧化钠溶液,1.2实验参数ZnCH3COOHBr2-HAc HCl1.3实验装置图装置1:分馏装置装置2:抽滤装置装置3:回流装置装置4:搅拌滴加回流反应器装置5:蒸馏装置1.4合成1.4.1 乙酰苯胺的合成在50 mL 圆底烧瓶中放置10mL 苯胺(10.2 g ,0.11 mol )、15 mL 冰醋酸(15.7 g ,0.26 mol )及少许锌粉(约0.1 g ),装上一分馏柱,插上温度计,用小量筒收集蒸出的水和乙酸。
将圆底烧瓶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回流,保持温度计读数于105 ℃约1 h ,当温度下降则表明反应已经完成。
在搅拌下趁热将反应物倒入盛有100 mL 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抽滤,用冷水洗涤粗产品。
将粗产品和水混合,加热溶解,稍冷后,用0.5 g 活性炭处理,并煮沸10min 。
趁热抽滤除去活性炭,滤液冷却,乙酰苯胺结晶析出,抽滤,晾干称重计算产率。
1.4.2 对溴乙酰苯胺的合成将3.50 g 乙酰苯胺溶解于15.0 mL 乙醇后转移至在250 mL 三口烧瓶,配置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和恒压滴液漏斗,并在恒压滴液漏斗上连接气体吸收装置。
将1.31 g (1.5mL ) 溴溶解于3 mL 冰醋酸中,一边搅拌一边慢慢地将溴-冰醋酸溶液滴加至乙酰苯胺的醇溶液中,滴加速度以棕红色的溴色较快褪去为宜。
滴加完毕,在45 ℃浴温下,继续搅拌反应1 h ,然后将浴温提高至60 ℃,再搅拌一段时间,直到反应混合物液面不再有红棕色蒸气溢出为止。
在搅拌下将反应物慢慢加至100 mL 冷水中,此时即有固体析出。
若有黄色,可加入饱和的亚硫酸氢钠水溶液洗涤,使溶液黄色恰好褪去。
减压过滤收集产物,并用冷水充分洗涤,干燥,用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针状晶体。
1.4.3 对溴苯胺的合成安装回流反应装置,向三口烧瓶中加入上面得到的3.9g 对溴乙酰苯胺、10mL95%的乙醇和三粒沸石,加热至沸,自恒压滴液漏斗缓慢滴加4.5mL 的浓盐酸。
加毕回流30分钟,加入20mL 水使反应物稀释。
将回流装置改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将残余物对溴苯胺盐倒入30mL ZnCH3COOH Br2-HAcHCl冰水中,在搅拌下滴加20%氢氧化钠使之刚好呈碱性。
抽滤,水洗抽干后用乙醇-水重结晶,自然晾干,称重计算产率。
2.结果与讨论2.1产物产率对溴苯胺的全合成各步骤制备产率见表1表1 对溴苯胺全合成实验数据Table1 The experiment data about total synthetic of p-bromoaniline2.2讨论2.2.1乙酰苯胺的制备a. 为什么要控制温度在105℃左右?且在反应终点时,为什么温度会下降?乙酰苯胺的沸点为114℃,冰乙酸的沸点为117.9℃,若反应温度超过乙酰苯胺和冰乙酸的沸点,则反应物会大量挥发,且苯胺高温不稳定,易被氧化,因此要保持温度在105℃左右。
在到达反应终点时,生成的水已大部分蒸干,但并未达到乙酰苯胺的沸点,因此温度会下降。
b. 如何提高乙酰苯胺的产率?冰乙酸与苯胺的反应速率较慢,且反应可逆,因此可通过冰乙酸过量的方式提高产率。
利用分馏柱将反应中生成的水从反应平衡中移去,使得反应向生成乙酰苯胺的方向进行。
加入锌粉防止苯胺被氧化,减少反应物的损失。
2.2.2 对溴乙酰苯胺的制备对溴乙酰苯胺的制备中,滴溴速度对产物生成的影响很大。
滴溴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导致一部分溴来不及参与反应就与溴化氢一起逸出,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二溴代产物。
本次实验滴溴速度不快,且控制好滴加的量,对产率影响不大。
但由于溴的量过量,使得溶液的黄色即使在水浴加热时也没有退去,且用亚硫酸氢钠除色时未除干净导致产品颜色有差异。
2.2.3 对溴苯胺的制备如何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产物原料 理论产量 实际产量 产率 备注 乙酰苯胺/g对溴乙酰苯胺/g对溴苯胺/g 10.2 3.50 3.90 14.85 5.55 3.14 9.25 3.90 2.30 62.29 % 70.27% 73.25% 白色有光泽的片状晶体 浅黄色针状晶体 浅黄色针状晶体对粗产品重结晶时应用尽量少的乙醇-水,否则产物会损失较多。
用对溴乙酰苯胺制备目标产物时要用小火加热以防生成的对溴苯胺再次被氧化而造成目标产物的损失,影响产率。
2.2.4 酸性的选择本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用到酸,因此,酸性的选择对实验具有重要作用。
【1】中间体乙酰苯胺的制备时,常用的乙酰化试剂有乙酰氯、乙酸酐和冰乙酸,乙酰氯的反应活性最大,但价格昂贵,因此应用不广;乙酸酐一般来说是较好的酰基化试剂若在HAc-NaAc缓冲溶液中反应,其水解速率比酰化速率慢,因此能得到高纯产物,价格较贵;而冰乙酸成本最低,乙酰化效果好,但是反应时间长,适合于大规模的制备;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产率,本制备采用过量的冰乙酸为酰化试剂。
【2】利用亲电取代反应:由乙酰苯胺制备对溴乙酰苯胺时,酸性增加了溴的亲电性。
【3】对溴乙酰苯胺在酸性条件下去保护生成对溴苯胺,但浓盐酸滴加速度不宜太快,否则反应太剧烈导致部分浓盐酸挥发,反应不充分。
2.3 结论本实验合成过程以苯胺为原料,经历制备乙酰苯胺、对溴乙酰苯胺等中间体的过程,最终制得目标产物对溴苯胺。
其合成过程经历保护、溴代、去保护等多个步骤,可以制得纯度较高的对溴苯胺,中间体的产率直接影响目标产物的合成。
通过实验可得,本实验可以通过提高重结晶产率来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用此实验方法制备对溴苯胺,操作方法简单,可控性强,产率较高,此实验最后产率为73.25%。
参考文献:[1] 杨定乔. 对溴苯胺的全合成 [M] .有机化学实验,163-169[2] 鲁莉华,李英春.催化氢化法制备对溴苯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26(3):025-027[3] 李广洲,徐永进.苯胺的制备.化学教学,1996(1)[4] 李康兰,张力超声波辐射促进对溴苯胺的合成[J].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7; O625.63[5] 张洪权,郑平,田露.4-溴代乙酰苯胺制备的半微型实验研究.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4)[6] Padeya SN, Yogeeswari PD, Sausville EA. Synthesis an dantitumor evaluation of 4-bromo phenyl semi carbaz ones [J] .Arzneimittel-Forschung, 2002, 52(2): 103-108.[7] Isobe Koji;Nakano Yasuo;Fujise Masatomo Halogenated aromatic primary amines from halo nitro compounds and a platinum catalyst 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