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案例
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NIPALS算法的Matlab程序及例子
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NIPALS算法的Matlab程序及例子②function [T,P,W,Wstar,U,b,C,B_pls,...Bpls_star,Xori_rec,Yori_rec,...R2_X,R2_Y]=PLS_nipals(X,Y,nfactor)% USAGE: [T,P,W,Wstar,U,b,C,Bpls,Bpls_star,Xhat,Yhat,R2X,R2Y]=PLS_nipals(X,Y,nfact) % PLS regression NIPALS algorithm PLS回归NIPALS算法% Compute the PLS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PLS回归系数的计算% X=T*P' Y=T*B*C'=X*Bpls X and Y being Z-scores% B=diag(b)% Y=X*Bpls_star with X being augmented with a col of ones% and Y and X having their original units% T'*T=I (NB normalization <> SAS)% W'*W=I%% Test for PLS regression% Herve Abdi November 2002/rev November 2004%%% Version with T, W, and C being unit normalized% U, P are not% nfact=number of latent variables to keep 保持潜在变量的数量% default = rank(X)X_ori=X;Y_ori=Y;if exist('nfactor')~=1;nfactor=rank(X);endM_X=mean(X);M_Y=mean(Y);S_X=std(X);S_Y=std(Y);X=zscore(X);Y=zscore(Y);[nn,np]=size(X) ;[n,nq]=size(Y) ;if nn~= n;error(['Incompatible # of rows for X and Y']);end% Precision for convergenceepsilon=eps;% # of components kepts% Initialistion% The Y setU=zeros(n,nfactor);C=zeros(nq,nfactor);% The X setT=zeros(n,nfactor);P=zeros(np,nfactor);W=zeros(np,nfactor);b=zeros(1,nfactor);R2_X=zeros(1,nfactor);R2_Y=zeros(1,nfactor);Xres=X;Yres=Y;SS_X=sum(sum(X.^2));SS_Y=sum(sum(Y.^2));for l=1:nfactort=normaliz(Yres(:,1));t0=normaliz(rand(n,1)*10);u=t;nstep=0;maxstep=100;while ( ( (t0-t)'*(t0-t) > epsilon/2) & (nstep < maxstep));nstep=nstep+1;disp(['Latent Variable #',int2str(l),' Iteration #:',int2str(nstep)]) t0=t;w=normaliz(Xres'*u);t=normaliz(Xres*w);% t=Xres*w;c=normaliz(Yres'*t);u=Yres*c;end;disp(['Latent Variable #',int2str(l),', convergence reached at step ',...int2str(nstep)]);%X loadingsp=Xres'*t;% b coefb_l=((t'*t)^(-1))*(u'*t);b_1=u'*t;% Store in matricesb(l)=b_l;P(:,l)=p;W(:,l)=w;T(:,l)=t;U(:,l)=u;C(:,l)=c;% deflation of X and YXres=Xres-t*p';Yres=Yres-(b(l)*(t*c'));R2_X(l)=(t'*t)*(p'*p)./SS_X;R2_Y(l)=(t'*t)*(b(l).^2)*(c'*c)./SS_Y;end%Yhat=X*B_pls;X_rec=T*P';Y_rec=T*diag(b)*C';%Y_residual=Y-Y_rec;%% Bring back X and Y to their original units%Xori_rec=X_rec*diag(S_X)+(ones(n,1)*M_X);Yori_rec=Y_rec*diag(S_Y)+(ones(n,1)*M_Y);%Unscaled_Y_hat=Yhat*diag(S_Y)+(ones(n,1)*M_Y);% The Wstart weights gives T=X*Wstar%Wstar=W*inv(P'*W);B_pls=Wstar*diag(b)*C';%% Bpls_star Y=[1|1|X]*Bpls_star%Bpls_star=[M_Y;[-M_X;eye(np,np)]*diag(S_X.^(-1))*B_pls*diag(S_Y)] Bpls_star=[[-M_X;eye(np,np)]*diag(S_X.^(-1))*B_pls*diag(S_Y)];Bpls_star(1,:)=Bpls_star(1,:)+M_Y;%%%%%%%%%%%%% FunctionsHere %%%%%%%%%%%%%%%%%%%%%%%function [f]=normaliz(F);%USAGE: [f]=normaliz(F);% normalize send back a matrix normalized by column% (i.e., each column vector has a norm of 1)[ni,nj]=size(F);v=ones(1,nj) ./ sqrt(sum(F.^2));f=F*diag(v);function z=zscore(x);% USAGE function z=zscore(x);% gives back the z-normalization for x% if X is a matrix Z is normalized by column% Z-scores are computed with% sample standard deviation (i.e. N-1)% see zscorepop[ni,nj]=size(x);m=mean(x);s=std(x);un=ones(ni,1);z=(x-(un*m))./(un*s);应用例子%%%%%%%%%%%%%%%%%%%%%%%%%%%%%%%%%%%%%%%% %%%%%%%%%%%%%%%%%%%%%% example_pls.m: PLS example% RM3 Fall 2004% November 16 2004%% This script shows how to run% a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PLS).% Need Programs: PLS_nipals plotxyha% The example is the% Wine example from Abdi H. (2003)% See /~herve %%%%%%%%%%%%%%%%%%%%%%%%%%%%%%%%%%%%%%%% %%%%%%%%%%%%%%%%%%%%%clearclc;disp(['Example of a PLS program. See Abdi H. (2003)']); %%%%%%%%%%%%%%%%%%%%%%%%%%%%%%%%%%%%%%%% %%%%%%%%%%%%%%%%%%%%%%************************************************************%% -> This is your title.%% -> Change it to fit your dataze_title=['PLS. Wines. '];%% **********************************************************%% This is the data matrix of the Predictors (IV)%% -> Change it for your exampleX=[...7 7 13 74 3 14 710 5 12 516 7 11 313 3 10 3];%%% get the # of rows andcolumns %%%%%%%%%%%%%%%%%%%%%%%%%%[nI,nJ]=size(X);%************************************************************ %%%%%%%%%%%%%%%%%%%%%%%%%%%%%%%%%%%%%%%% %%%%%%%%%%%%%%%%%%%%%% -> These are your predictors names.% -> Change them to fit your data% You need as many names as mcX has columnsn=0;%n=n+1;nom_x(n)={' Price'};n=n+1;nom_x(n)={' Sugar'};n=n+1;nom_x(n)={' Alcohol'};n=n+1;nom_x(n)={' Acidity'};%%% Test the # of colums namesif nJ~=n;erreur(['Error -> (Wrong # of column names)!']);end%%*********************************************************** %%%%%%%%%%%%%%%%%%%%%%%%%%%%%%%%%%%%%%%% %%%%%%%%%%%%%%%%%%%%%% -> These are your observations names.% -> Change them to fit your datal=0;l=l+1;nom_r{l}={'W_1'};l=l+1;nom_r{l}={'W_2'};l=l+1;nom_r{l}={'W_3'};l=l+1;nom_r{l}={'W_4'};l=l+1;nom_r{l}={'W_5'};if nI~=l;erreur(['Error -> (Wrong # of row names)!']);end %%%%%%%%%%%%%%%%%%%%%%%%%%%%%%%%%%%%%%%% %%%%%%%%%%%%%%%%%%%%%%% **********************************************************%% This is the data matrix of the Dependant Variables (DV)%% -> Change it for your exampleY=[...14 7 810 7 68 5 52 4 76 2 4];%%% get the # of rows andcolumns %%%%%%%%%%%%%%%%%%%%%%%%%%[nI2,nK]=size(Y);%************************************************************ %%%%%%%%%%%%%%%%%%%%%%%%%%%%%%%%%%%%%%%% %%%%%%%%%%%%%%%%%%%%%% -> These are your predictors names.% -> Change them to fit your data% You need as many names as mcX has columnsm=0;%m=m+1;nom_y(m)={' Hedonic'};m=m+1;nom_y(m)={' Meat'};m=m+1;nom_y(m)={' Dessert'};%%% Test the # of colums namesif nK~=m;erreur(['Error -> (Wrong # of column names)!']);end%%*********************************************************** %%%%%%%%%%%% Call PLS_nipals %%%%%%%%%%%%%%%%%%%%%%%%%%%%%%%%%%%%%%%% %%%%%%%%%%%%%%%%%%%%%nfact2keep=2 ;%%% nfact gives the number of latent variables%%% the default is equal to the rank of X[T,P,W,Wstar,U,b,C,Bpls,Bpls_star,Xhat,Yhat,R2X,R2Y]=...PLS_nipals(X,Y,nfact2keep)%%%%%%%%%%%% Plot the Observations (T vectors) %%%%%%%%%%%%%%%%%%%%%%%%%%%%%%%%%%%%%%%% %%%%%%%%%%%%%%%%%%%%%percent_of_inertiaX=100*R2X;percent_of_inertiaY=100*R2Y; %%%%%%%%%%%%%%%%%%%%%%%%%%%%%%%%%%%%%%%% %%%%%%%%%%%%%%%%%%%%%%% The axes to keep for the plotsaxe_horizontal=1;axe_vertical=2; %%%%%%%%%%%%%%%%%%%%%%%%%%%%%%%%%%%%%%%% %%%%%%%%%%%%%%%%%%%%%le_taux=[...' {\tau_X}_',int2str(axe_horizontal),'=',...int2str(percent_of_inertiaX(axe_horizontal)),'%,', ...' {\tau_X}_',int2str(axe_vertical),'=',...int2str(percent_of_inertiaX(axe_vertical)),'%', ...' {\tau_Y}_',int2str(axe_horizontal),'=',...int2str(percent_of_inertiaY(axe_horizontal)),'%,', ...' {\tau_Y}_',int2str(axe_vertical),'=',...int2str(percent_of_inertiaY(axe_vertical)),'%'];%%%% Plothere %%%%%%%%%%%%%%%%%%%%%%%%%%%%%%%%%%%%%% %%%%%%%%figure(1);clf %%%%%%%%%%%%%%%%%%%%%%%%%%%%%%%%%%%%%%%%%%%%%%%%%%%%%%%%%%%%%%% Now plot the Observations Scores T%%ze_tRC=[ze_title,' Observations (T).'];titre=[ze_tRC, le_taux];plotxyha(T,1,2,titre,nom_r');axis('equal') ; %%%%%%%%%%%%%%%%%%%%%%%%%%%%%%%%%%%%%%%% %%%%%%%%%%%%%%%%%%%%%%% Now plot the X Scores W%%figure(2);clfze_tRC=[ze_title,' Predictors (W).'];titre=[ze_tRC, le_taux];plotxyha(W,1,2,titre,nom_x');axis('equal') ; %%%%%%%%%%%%%%%%%%%%%%%%%%%%%%%%%%%%%%%% %%%%%%%%%%%%%%%%%%%%%%% Now plot the Y Scores U%%figure(3);clfze_tRC=[ze_title,' DV (C -> Non Ortho).'];titre=[ze_tRC, le_taux];plotxyha(C,1,2,titre,nom_y');% axis('equal') ; %%%%%%%%%%%%%%%%%%%%%%%%%%%%%%%%%%%%%%%% %%%%%%%%%%%%%%%%%%%%%作图函数plotxy定义function plotxy(F,axe1,axe2,titre,noms);% % ***** This is a Test Version *******% July 1998 Herve Abdi% Usage plotxy(F,axe1,axe2,title,names);% plotxy plots a MDS or PCA or CA graph of component #'Axe1' vs #'Axe2' % F is a matrix of coordinates% axe1 is the Horizontal Axis% axe2 is the Vertical Axis% title will be the title of the graph% Axes are labelled 'Principal Component number'% names give the names of the points to plot (def=numbers)nomdim='Dimension';[nrow,ncol]=size(F);if exist('noms')==0;noms{nrow,1}=[];for k=1:nrow;noms{k,1}=int2str(k);endendminx=min(F(:,axe1));maxx=max(F(:,axe1));miny=min(F(:,axe2));maxy=max(F(:,axe2));hold off; clf;hold on;rangex=maxx-minx;epx=rangex/10;rangey=maxy-miny;epy=rangey/10; axis('equal'); axis([minx-epx,maxx+epx,miny-epy,maxy+epy]) ; %axis('equal');%axis;plot ( F(:,axe1),F(:,axe2 ),'.');label=[nomdim,' '];labelx=[label, num2str(axe1) ];labely=[label, num2str(axe2) ];xlabel (labelx);ylabel (labely );plot([minx-epx,maxx+epx],[0,0] ,'b');% holdplot ([0,0],[miny-epy,maxy+epy],'b');for i=1:nrow,text(F(i,axe1),F(i,axe2),noms{i,1});end;title(titre);。
偏最小二乘法
偏最小二乘法 ( PLS)是光谱多元定量校正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 已被广泛应用 于近红外 、 红外 、拉曼 、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定量模型的建立 , 几乎成为光谱分析中建立线性定量校正模型的通用方法 〔1, 2〕 。
近年来 , 随着 PLS 方法在光谱分析尤其是分子光谱如近红外 、 红外和拉曼中应用 的深入开展 , PLS 方法还被用来解决模式识别 、定量校正模型适用性判断以及异常样本检测等定性分析问题 。
由于 PLS 方法同时从光谱阵和浓度阵中提取载荷和得分 , 克服主成分分析 ( PCA)方法没有利用浓度阵的缺点 , 可有效降维 , 并消除光谱间可能存在的复共线关系 , 因此取得令人非常满意的定性分析结果 〔3 ~ 5〕 。
本文主要介绍PLS 方法在光谱定性分析方面的原理及应用 实例 。
偏最小二乘方法(PLS-Partial Least Square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多元统计分析法, 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分析化学, 如紫外光谱、气相色谱和电分析化学等等。
该种方法,在化合物结构-活性/性质相关性研究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手段。
如美国Tripos 公司用于化合物三维构效关系研究的CoMFA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方法, 其中,数据统计处理部分主要是PLS 。
在PLS 方法中用的是替潜变量,其数学基础是主成分分析。
替潜变量的个数一般少于原自变量的个数,所以PLS 特别适用于自变量的个数多于试样个数的情况。
在此种情况下,亦可运用主成分回归方法,但不能够运用一般的多元回归分析,因为一般多元回归分析要求试样的个数必须多于自变量的个数。
§§ 6.3.1 基本原理6.3 偏最小二乘(PLS )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我们首先引进“因子”的概念。
一个因子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所以矩阵的某一主成分即为一因子,而某矩阵的诸主成分是彼此相互正交的,但因子不一定,因为一因子可由某一成分经坐标旋转而得。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OPLS)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建模、特征选择、变量筛选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应用和优势,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是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的改进方法。
偏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线性组合,建立回归模型。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偏最小二乘法可能存在多个潜在的自变量对应一个因变量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模型的不稳定性和可解释性差。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通过引入正交化的步骤,解决了偏最小二乘法的不足。
其基本思想是,在建立回归模型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与因变量相关的部分(预测分量),还引入与因变量不相关的部分(正交分量),从而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和稳定性。
通过正交化的操作,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能够将数据进行更好的降维,去除噪声和冗余信息,提取出对预测结果有用的信息。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在实际问题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研发领域,研究人员可以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对大量的分子结构和活性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快速筛选出具有潜在药效的化合物。
在工业过程控制中,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可以用于建立传感器数据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在线监测和控制。
此外,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信息学、化学分析、图像处理等领域。
与其他方法相比,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能够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降低模型的复杂度,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
其次,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能够处理高维数据,提取出对预测结果有用的特征,减少冗余信息的干扰。
此外,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还可以进行特征选择,帮助研究人员挖掘出对预测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的变量。
下面以一个实际应用案例来说明正交偏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假设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模型来预测商品的销售量。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案例
案例教育投入对经济影响问题的P L S建模与分析1 数据资料及相关概念为研究教育投入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具体怎样的相关关系,特收集了如下数据资料.表1 辽宁省1984-2005年教育投入与经济产出数据资料年份L1L2L3L4K Y1Y2Y31984122 15612 564419 512965 73961 80.4 268.2 89.61985584 17495 522327 689598 102450 74.9 328.1 115.61986670 20583 517410 704016 123383 92.9 357.8 154.619871193 29394 549709 680861 124532 109.5 417.0 192.619881929 31552 615839 637753 155617 141.9 492.5 246.619891763 32708 598834 593257 194395 141.9 545.1 316.919901677 33768 580075 591654 201077 168.6 540.8 353.319911500 33530 571569 660343 229033 180.8 590.1 429.219921245 35208 573509 685996 254712 194.6 741.9 536.519931307 33615 572612 630759 305120 260.8 1039.3 710.819941273 35923 606148 636786 398399 319.0 1259.1 883.819951425 44072 635387 672482 439517 392.2 1390.0 1011.219961962 51068 611379 576164 496190 474.1 1537.7 1145.919972316 49591 666386 500252 546883 474.1 1743.9 1364.219982126 47557 724391 555892 562770 531.5 1855.2 1459.119992426 49964 658165 644042 642559 520.8 2001.5 1649.420002910 49834 587000 722325 760719 503.4 2344.4 1821.220012971 60271 623975 679852 855043 544.4 2440.6 2048.120023674 72791 709233 622536 991450 590.2 2609.9 2258.220035027 98908 788473 595278 1108785 615.8 2898.9 2487.920046726 115889 792228 511757 1387080 798.4 3061.6 2812.020059342 144984 815905 499069 1629956 882.4 3953.3 3173.3 注释表中数据摘自《辽宁统计年鉴2006》.变量说明⑴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具体指标集L-研究生教育程度(硕士及博士)劳动力数(单位:人);1L-高等教育程度(大学本科及专科)劳动力数(单位:人);2L-中等教育程度(高中及中专)劳动力数(单位:人);3L-初等以下教育程度(小学及文盲)劳动力数(单位:人);4K-教育的财政投入(单位:万元).⑵经济产出的指标集Y-第一产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产出值(单位:亿元);1Y-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产出值(单位:亿元);2Y-第三产业(包括流通类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3仓储业及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等)产出值(单位:亿元).2 多重相关性诊断⑴计算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load jytrjjcc %装载原始数据cr=corrcoef(jytrjjcc);%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整理如下:表2 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r L1L2L3L4K Y1Y2Y3L1 1.0000 0.98470.8737 -0.4847 0.9447 0.8643 0.8906 0.8895L2 1.0000 0.9117 -0.4944 0.9695 0.9088 0.9250 0.9278L3 1.0000 -0.6196 0.8944 0.8940 0.8776 0.8870L4 1.0000 -0.4177 -0.4436 -0.3751 -0.3803K 1.0000 0.9635 0.9833 0.9871Y1 1.0000 0.9827 0.9818Y2 1.0000 0.9961Y3 1.0000 由表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9847,表明自变量之间存在严重的自相关性.注意,初等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数与其它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达0.9871,表明自变量系统与因变量系统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注意,研究生、高等、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数以及财政投入与三大产业产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初等以下教育程度劳动力数与三大产业产出之间存在着的较弱的负相关关系.⑵建立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原始数据标准化,得到自变量的标准化数据矩阵0E 和因变量的标准化数据矩阵0F ,再建立二者之间的多重(多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E0=stand(jytrjjcc(:,1:5));%标准化自变量数据 F0=stand(jytrjjcc(:,6:8));%标准化因变量数据MMLR=inv((E0'*E0))*(E0'*F0);%估计多重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系数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得下列多重多元线性回归方程:05040302010132924.10578.01873.01685.04171.0E E E E E F +-+--=,0504030201023867.10071.00209.01647.02410.0E E E E E F +----=, 0504030201033674.10270.01530.03039.02237.0E E E E E F +++--=.从这一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产出值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竟然负相关,这与客观事实相违背,也与相关系数矩阵中得到的结论相悖.所以,在自变量之间、以及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时,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的模型不能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3 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⑴ 提取所有可能的主成分clearload jytrjjccX=jytrjjcc(:,1:5); Y=jytrjjcc(:,6:8); E0=stand(X); F0=stand(Y); A=rank(E0);[W,C,T,U,P,R]=plspcr(E0,F0); %提取所有可能的主成分⑵ 主成分解释能力分析复测定系数RA=plsra(T,R,F0,A)RA =Columns 1 through 40.8727 0.9209 0.9739 0.9870 Column 50.9879抽取不同个数的主成分时,对应的回归方程的复测定系数见表3.表3 复测定系数的取值主成分累积 1 2 3 4 5 复测定系数0.87270.92090.97390.98700.9879由表3可知,当抽取一个主成分时,回归方程的复测定系数已达到87.27%.通常,系统信息的可解释变异达到总变异的85%即可认为回归方程的精度已达到满意效果.因此,根据模型从简的原则,我们只需选取一个主成分建模.第一主成分为05040302011015208.02128.04719.04902.04694.0E E E E E w E t -+---==.主成分的信息解释能力[Rdx,RdX,RdXt,Rdy,RdY,RdYt]=plsrd(E0,F0,T,A)Rdx =Columns 1 through 40.9421 0.0092 0.0444 0.0017 0.9744 0.0110 0.0083 0.0006 0.9108 0.0054 0.0306 0.0530 0.3490 0.6425 0.0046 0.0040 0.9335 0.0433 0.0080 0.0150 Column 5 0.0025 0.0057 0.0003 0.0000 0.0001 RdX =Columns 1 through 40.8220 0.1423 0.0192 0.0149 Column 5 0.0017 RdXt =1.0000 Rdy =Columns 1 through 40.8573 0.0252 0.0670 0.0104 0.8650 0.0597 0.0415 0.0153 0.8728 0.0584 0.0493 0.0130 Column 5 0.0001 0.0018 0.0009 RdY =Columns 1 through 40.8650 0.0478 0.0526 0.0129 Column 5 0.0009 RdYt =0.9793表4 主成分t 1和t 2对变量的解释能力Rd L 1L 2L 3L 4KY 1 Y 2 Y 3 X Yt 1 0.9421 0.9744 0.9108 0.3490 0.9335 0.8573 0.8650 0.8728 0.8220 0.8650 t 20.00920.01100.00540.64250.04330.0252 0.0597 0.0584 0.1423 0.0478从表4中可以看出,主成分1t 除综合解释了原自变量系统82.20%的变异信息,对原自变量系统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同时,综合解释了因变量系统86.50%的信息,对因变量系统的贡献很大.而第二个主成分2t 对原自(因)变量系统信息变异的解释能力较低.经计算当增加第二个主成分2t 时,模型的精度没有明显的改善.因此,从主成分的信息解释能力的角度以及模型从简的原则,只选一个主成分建模是适宜的.第一主成分间的相关性cr =plsutcor(U,T) %绘制ui/t1图cr =1.0000 0.9342 -6-5-4-3-2-10123-4-3-2-112t1u 1t1/u1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第一主成分间的相关性很强.⑶ 求PLS 回归方程的系数✧ 求标准化变量回归方程的系数SCOEFF=pls(1,5,W,P,R)SCOEFF =0.2153 0.2163 0.2172 0.2248 0.2258 0.2269 0.2164 0.2174 0.2184 -0.0976 -0.0980 -0.0985 0.2389 0.2399 0.2410✧ 求原始变量回归方程的系数[COEFF,INTERCEP]=plsiscoeff(X,Y,SCOEFF)COEFF =0.0242 0.1072 0.0966 0.0017 0.0074 0.0067 0.0006 0.0027 0.0024 -0.0003 -0.0015 -0.0014 0.0001 0.0006 0.0005 INTERCEP =-17.9677 -233.0059 -388.83280F 关于成分1t 的回归方程为1111014586.0t t r F -≈=,1212024607.0t t r F -≈=, 1313034627.0t t r F -≈=;0F 关于0E 的回归方程为0504030201012389.00976.02164.02248.02153.0E E E E E F +-++≈,0504030201022399.00980.02174.02258.02163.0E E E E E F +-++≈, 0504030201032410.00985.02184.02269.02172.0E E E E E F +-++≈;原始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回归方程为K L L L L y0001.00003.00006.00017.00242.09677.17ˆ43211+-+++-=, K L L L L y0006.00015.00027.00074.01072.00059.233ˆ43212+-+++-=, K L L L L y0005.00014.00024.00067.00966.08328.388ˆ43213+-+++-=.可见,所建的回归方程没有出现反符号现象,受中等以上教育的劳动力人数、财政投入与经济的产出都是呈正相关的,只有初等教育劳动力人数(包括文盲)呈负相关,这与相关系数符号完全一致.⑶ 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变量投影重要性)VIP=plsvip(W,RdY,RdYt,1)VIP =Columns 1 through 40.9866 1.0303 0.9918 0.4472 Column 5 1.0946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是用来测度第j 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的. 因此,从预测的角度,如果某个自变量在解释因变量时起得作用很小,则可以考虑删去这个变量后重新建模.由于VIP 4明显较小,故删除变量L 4重新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得到的回归方程为K L L L y 0001.00006.00018.00260.07.2703211++++-=, K L L L y 0006.00029.00080.01158.079.13743212++++-=, K L L L y 0005.00026.00072.01043.01.14163213++++-=,与未删除变量L 4前的回归方程对比,发现方程的回归系数变化很小.深入的精度分析结果见表5.表5 改进后模型应用效果比对分析Rdx Rdy SS PRESS包含L4的模型0.8220 0.8650 8.5034 8.3149删除L4的模型0.9476 0.8893 6.9714 6.4205 表5中,SS值表示的是回归方程对所有样本点的拟合误差平方和,PRESS值表示的是预测误差平方和,计算公式详见《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其应用》(王惠文.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由表5可知,删除变量L4后的模型,无论是建模的主成分t1对自(因)变量的解释能力Rdx(Rdy),还是拟合与预测效果上都有很明显的提高.因此,基于VIP对自变量指标筛选后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效果更佳.需要强调的是,删除L4的模型对分析教育投入与经济产出二者之间关系来说意义并不是很大,但若考虑对辽宁经济产出进行短期预测,采用该模型的预测精度会更高.4 由模型得到的信息Ⅰ. 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值可以看出,辽宁省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发展有着深刻、全面的促进作用.对三大产业经济产出促进作用最大的就是教育的财政投入,然后依次是高等、中等、研究生、初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数.教育投入对三大产业经济产出的边际作用结构上是相似的,财政投入对第三产业产出值的边际贡献最大.Ⅱ. 由Ⅰ,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辽宁省教育厅日前的统计,辽宁省高等教育35.3%的毛入学率表明,辽宁省已经率先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表1中的数据表明,辽宁省高校招生人数的持续增长,特别是2001年以来的快速增长,与辽宁省的经济增长是适应的,反过来说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对经济的增长直接促进作用开始显现.Ⅲ. 由Ⅰ,初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对经济产出影响最小甚至是负面的.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辽宁省较高的中等教育普及率,文盲和新增初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数逐渐减少,因此该项指标对经济产出的解释能力变小.初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与其它各项指标的负相关性表明,中等以上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增加的必然结果是初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的下降,而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是抑制初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的最重要因素,初等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对全社会经济的增长是一种负担.Ⅳ. 由Ⅰ,我们认为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应当适当扩大,经费投入应当增加和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对经济的影响重要性排名靠后,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规模小、人数少,教育经费主要依赖财政投入.另外,研究生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数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要通过科技投入类指标间接的反映到经济产出上.这也表明教育投入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是复杂的.Ⅴ. 在Ⅰ至Ⅳ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投入的强度和投入渠道的多样化对经济产出是有着重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高等和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对经济产出影响的重要性排名靠前,而初等和研究生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排名靠后,这与我国目前相应的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的不同有关.目前,我国的高等和中等教育的经费除国家的财政性投入之外,社会与个人的投入力度较大,高、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人数的增加实质上是相应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但初等和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渠道相对单一,相应教育阶段的经费总投入相对较低是其对经济产出的解释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Ⅵ. 在模型自身方面,从变量投影重要性的角度,剔除解释能力较小的自变量,能够有效的提高模型的预测效果.但这一点对具体问题需要进行谨慎分析.。
R语言实现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leastsquares(PLS)回归
R语言实现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leastsquares(PLS)回归原文链接:/?p=8652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回归形式。
当使用pls时,新的线性组合有助于解释模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pls在“ Mroz”数据集中预测“收入”。
library(pls);library(Ecdat)data("Mroz")str(Mroz)## 'data.frame': 753 obs. of 18 variables:## $ work : Factor w/ 2 levels "yes","no": 2 2 2 22 2 2 2 22 ...## $ hoursw : int 1610 16561980 4561568 20321440 1 0201458 1600 ...## $ child6 : int 1 0 1 01 0 0 000 ...## $ child618 : int 0 2 3 32 0 2 022 ...## $ agew : int 32 30 35 3431 54 37 544839 ...## $ educw : int 12 12 12 1214 12 16 121212 ...## $ hearnw : num 3.35 1.394.55 1.14.59 ...## $ wagew : num 2.65 2.654.04 3.253.6 4.75.95 9.980 4.15 ...## $ hoursh : int 2708 23103072 19202000 10402670 4 1201995 2100 ...## $ ageh : int 34 30 40 5332 57 37 535243 ...## $ educh : int 12 9 12 1012 11 12 8412 ...## $ wageh : num 4.03 8.443.58 3.5410 ...## $ income : int 16310 2180021040 730027300 19495 21152 1890020405 20425 ...## $ educwm : int 12 7 12 712 14 14 377 ...## $ educwf : int 7 7 7 714 7 7 377 ...## $ unemprate : num 5 11 5 59.5 7.55 5 3 5 ...## $ city : Factor w/ 2 levels "no","yes": 1 2 1 12 2 1 11 1 ...## $ experience: int 14 5 15 67 33 11 352421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将数据分为训练和测试集来准备数据。
偏最小二乘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简称PLSR)是一种主成分回归方法,旨在解决多元线性回归中自变量数目较多,且存在共线性或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原理、应用案例以及优缺点。
1. 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偏最小二乘回归是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一种方法,通过压缩自变量的空间,将高维的自变量转化为低维的潜在变量,从而避免了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在偏最小二乘回归中,我们定义两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个主成分能最大化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协方差,而第二个主成分垂直于第一个主成分,以此类推。
2. 偏最小二乘回归应用案例偏最小二乘回归在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案例:2.1 化学分析在化学领域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红外光谱仪等仪器进行样本的分析。
然而,由于样本中存在大量的杂质,导致光谱数据存在共线性等问题。
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降低样本数据的维度,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准确地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2.2 生物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常常需要通过大量的生理指标预测某种疾病的发生风险。
然而,由于生理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使用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时,很容易出现共线性的问题。
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降低指标的维度,减少共线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提高疾病预测的准确性。
2.3 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中,偏最小二乘回归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股票市场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常常需要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预测股票的涨跌趋势。
然而,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导致传统的回归模型难以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从多个指标中提取出潜在的主成分,预测股票的涨跌趋势。
3.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优缺点3.1 优点(1)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偏最小二乘回归通过降低自变量的维度,有效地解决了多重共线性问题,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提取了潜在的主成分: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我们可以从高维的自变量中提取出潜在的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更具有解释性,有助于理解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案例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案例1.问题陈述假设我们有一份关于电子产品销售的数据集,包含了多个特征变量和一个连续的目标变量(销售量)。
我们希望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变量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
2.数据预处理在进行任何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处理缺失值、异常值和标准化数据。
我们还可以使用特征选择方法,从所有特征变量中选择出最重要的变量。
这一步骤有助于减少模型复杂度,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
3.拆分数据集为了评估模型的性能,我们将数据集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训练集用于建立模型,而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
通常,约80%的数据用于训练,20%的数据用于测试。
4.PLS回归建模在拆分数据集后,我们可以使用PLS回归算法来建立预测模型。
PLS 回归的主要目标是最大化解释方差,并建立特征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通过计算得到的权重系数可以解释每个特征变量与目标变量之间的重要程度。
5.模型评估建立模型后,我们需要评估模型的性能。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均方误差(Mean SquaredError,MSE)和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²)。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模型的精确性和泛化能力。
6.模型优化如果模型的性能不令人满意,我们可以尝试优化模型。
一种优化方法是调整PLS回归模型的参数,如成分个数。
此外,我们还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机器学习算法,如岭回归、支持向量回归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模型。
7.模型应用通过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对新的数据进行销售量预测。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销售策略,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最大化利润。
总结:本文使用了PLS回归建模方法来预测电子产品的销售量。
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拆分数据集、PLS回归建模、模型评估和优化等步骤,我们得到了一个准确的预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pls-pm)结构方程
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PLS-PM)结构方程一、变量间关系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PLS-PM)是一种探索变量间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通过路径图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进行模型估计。
PLS-PM适用于变量间存在复杂关系的情境,可以处理多个因变量和自变量,并考虑测量误差和潜在变量的影响。
二、因果关系在PLS-PM中,因果关系是核心概念。
通过路径图,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根据专业知识或实证数据来构建路径。
在路径图中,箭头表示因果关系,箭头的方向表示因果关系的方向。
通过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分析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如何传递的。
三、路径图构建构建路径图是PLS-PM的重要步骤。
路径图需要基于理论或实证数据来构建,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因果关系应该基于理论或实证证据,箭头指向表示因果关系的方向等。
构建路径图时,我们需要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并考虑潜在变量的影响。
路径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的模型估计提供基础。
四、模型估计在PLS-PM中,模型估计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进行。
PLS 是一种广义的线性模型,通过迭代的方式对模型进行拟合,并考虑到测量误差和潜在变量的影响。
在模型估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模型拟合指标,如R方、Q方等,并对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评估。
五、模型评估模型评估是PLS-PM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评估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
通过比较模型拟合指标和竞争模型的性能,我们可以判断模型的优劣。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敏感度分析等方法来评估模型的稳定性。
如果模型拟合效果不理想,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路径图和模型估计过程,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六、模型应用与拓展模型应用是PLS-PM的目的之一。
我们可以将建立好的模型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预测新数据或对未知数据进行解释。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PLS-PM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以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把自变量和因变量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降维处理,得到新的因变量方差最大化的主成分,然后利用这些主成分进行回归分析,其应用在数据分析中广泛受到欢迎。
PLSR的原理比较抽象,但是其实现非常简单。
在偏最小二乘回归中,自变量矩阵X和因变量矩阵Y被转化为他们的主成分表示形式,然后这些主成分被用来建立回归模型。
PLSR可以应用于变量选择和因变量预测,因此在数据挖掘、成分分析、分类分析等数据分析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应用PLSR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医学实验中,研究人员需要用以往的数据建立模型来预测未来患病人群的病情,但是建立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都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间相关性很强。
这时,就可以用PLSR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主成分,让模型更加精确、简洁。
除了医学实验,PLSR在化学实验、生物实验、工业实验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一些工程项目中需要估计产品的识
别度,因此PLSR被广泛用于检测和控制产品品质。
同样地,在金融、工程管理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总而言之,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广泛,从医疗到工业、金融到管理,应用场景都不断拓展。
如果你需要进行对复杂因素的变异程度进行分析,那么PLSR算法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
回归分析基本方法最小二乘法课件
解方程组可以得到最佳参数值,使得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 间的误差平方和最小化。
03
CHAPTER
最小二乘法的实现步骤
数据准备
01
02
03
数据收集
收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 来源可靠,覆盖面广,能 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特征和 规律。
数据清洗
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如缺 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 数据类型转换等,以提高 数据质量。
在生物统计学中,最小二乘法可以通过对生物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生物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从而为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应用提供支持。这种方法在遗传学、流行病学、药理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06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数学优化技术,通过最小化误差的平方 和来找到最佳函数匹配。在回归分析中,它用于估计两个 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题的分析方法。
03
扩展到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领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在大规模数据集上应用最小二乘法是一个
值得研究的方向。此外,机器学习算法中的一些优化技术也可以借鉴到
最小二乘法中,以加速计算和提高精度。
THANKS
谢谢
在所有线性无偏估计中,最小二乘法 的估计误差的方差最小,即它的估计 精度最高。
适合多种分布数据
最小二乘法对数据的分布类型要求不 高,可以用于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 的数据。
缺点
对异常值敏感
假设限制多
最小二乘法对数据中的异常值非常敏感, 异常值可能会对回归线的拟合产生显著影 响。
最小二乘法要求误差项具有零均值、同方 差和无序列相关等假设,这些假设在现实 中往往难以完全满足。
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例子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应用于回归分析中的统计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三个阶段的拟合来得到最优的拟合结果。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中存在的噪音和异常值等问题。
下面将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具体应用。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其中包含了一组自变量X和因变量Y的数据。
我们希望通过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来建立一个模型,预测因变量Y与自变量X之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等操作。
接下来,我们将数据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拟合。
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使用简单的线性回归来拟合数据。
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找到数据的初始拟合线,以便后续的进一步优化。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根据第一个阶段得到的初始拟合线,对数据进行分段拟合。
这一阶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数据的非线性特性,提高模型的拟合度。
在第三阶段,我们对整个数据集进行最终的拟合,得到最终的预测模型。
三阶段最小二乘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数据的特性,通过多个阶段的拟合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处理复杂的数据集,适应不同的数据分布和特性,提供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通过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准确和稳定的预测模型,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的支持。
这种方法在数据分析、统计建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预测趋势,促进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希望通过这个例子,读者对三阶段最小二乘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第二篇示例:三阶段最小二乘法(Three-stage least squares, 3SLS)是一种对多方面数据进行估计并获得最佳拟合线的方法,它是最小二乘法的一种变体。
在许多实际数据分析和经济学研究中,由于数据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不再适用。
偏最小二乘算法
偏最小二乘算法以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简称PLSR)是一种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领域中常用的多元回归方法。
它主要用于处理具有多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的数据,通过寻找最佳的线性组合来建立模型,从而解决数据分析和预测问题。
本文将介绍PLSR算法的原理、应用和优势,以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1. PLSR算法的原理PLSR算法基于最小二乘法,通过将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线性组合,找到一组最佳的投影方向,使得投影后的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最大,并且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大。
这样,就可以通过建立线性模型来预测因变量的值。
PLSR算法在处理高维数据和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具有很好的效果。
2. PLSR算法的应用PLSR算法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化学、生物医学、食品科学等。
在化学领域,PLSR算法常用于分析和预测化学物质的性质,例如预测某种化学物质的溶解度、反应速率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PLSR算法可以用于分析遗传数据,如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组学数据,以及预测药物的活性和副作用。
在食品科学中,PLSR算法可以用于分析食品的成分和品质,以及预测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3. PLSR算法的优势相比于其他回归方法,PLSR算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PLSR算法可以处理高维数据和多重共线性问题,避免了过拟合和模型不稳定性的问题。
(2)PLSR算法可以同时考虑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准确地建立预测模型。
(3)PLSR算法可以通过选择最佳的投影方向来降低数据的维度,减少自变量的数量,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预测能力。
(4)PLSR算法可以处理非线性关系,通过引入非线性变换或核技巧,可以拟合更复杂的数据模式。
4. PLSR算法的应用案例以药物研发为例,研究人员常常需要建立药物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模型。
通过收集一系列药物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数据和生物活性数据,可以使用PLSR算法建立预测模型,从而预测新药物的活性。
r语言最小二乘回归案例
r语言最小二乘回归案例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建立自变量(X)与因变量(Y)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
在R语言中,可以使用lm()函数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下面将列举10个以R语言进行最小二乘回归的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1. 电力消耗与温度关系分析假设有一组数据,包含电力消耗(Y)和温度(X)的观测值。
我们可以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来建立电力消耗与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进而预测未来的电力消耗。
2. 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指数关系分析在金融领域,我们常常关注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指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以建立股票收益率与市场指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从而预测未来的股票收益率。
3. 学生考试成绩与学习时间关系分析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来研究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他们的学习时间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线性关系模型,可以了解学习时间对考试成绩的影响程度。
4. 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指数关系分析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以建立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为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5. 广告投入与销售额关系分析在市场营销领域,我们可以使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来研究广告投入与销售额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线性关系模型,可以评估广告对销售额的影响效果,从而优化广告投放策略。
6. 气温与冰淇淋销量关系分析气温对冰淇淋销量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以建立气温与冰淇淋销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为冰淇淋店的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7. 房价与房屋面积关系分析房价与房屋面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以建立房价与房屋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从而预测某个面积的房屋的价格。
8. 体重与身高关系分析体重与身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可以建立体重与身高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从而评估体重对身高的影响程度。
正常人髌骨RSA运动参数偏最小二乘法建模
表 2小球 1 、 2 、 3 非负重状态下数据 ( 部 分) 1 号标记物
_
1 = -0. 0 7 8驻 l +0. 1 3 9 殴 2—0. 0 3 2 驻3
2 = 一0. 0 3 7 2  ̄1 + O. 9 8 6  ̄2 +0 . 1 3 7 4  ̄a
2 号标记物
3 号标记 物
3 =一 0 . 2 7 1 0  ̄ 1 +O . 6 6 8 8  ̄ z ~O . O 8 O 9 磊
将标准化变量还原成原始变量 , 则 回归方程为 :
l = -4 7 . 2 6 8 9—0. 2 3 4 2 xl +0 . 0 5 3 6 x2 —0. 0 3 3 l x3 . y 2 =5 8 . 1 5 1 2— 0. 3 1 1 5 xl +1 , 0 6 0 2 — 0. 3 9 4 0 x3 3 =8 7 . 8 7 4 5— 1 . 4 4 0 0 x1 +0. 4 5 6 2 x2 — 0. 1 4 7 2 c c 3
因 变量 对 多 自变量 的 问题 。
[ 关键词 ] p . s A 标准化处理 多因变量 的偏 最小二 乘法回归建模
1 . 引 言
表 5 叫^ 和 叫^ 的取值
自变量
Zc 1 Zc 2 Zf 3
我 国在膝关节研 究方面起步较 晚, 虽然孙 明举 、 王岩等一些学者利 用C T 、 C A D等高端技 术对膝 关节进行 了三维建 模和测 量 , 但是 中国人 膝 关 节 的相关 参数 并不 完备 , 特别 缺少正 常 中 国人膝 关节 的相 关参 数 。所 以急需找 到一种无创且准确 的方法来采 集正常人膝关节相关数
l
X( x - ) Y( x 2 ) Z ( x , ) X ( x 4 ) Y ) Z ( x 6 ) X( x 7 ) Y( x 8 ) Z ( x 9 )
(真正的好东西)偏最小二乘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它与1983年由伍德和阿巴诺等人首次提出。
近十年来,它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密西根大学的弗耐尔教授称偏最小二乘回归为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统计应用中的重要性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偏最小二乘回归是一种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方法。
(2)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较好地解决许多以往用普通多元回归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普通多元线形回归的应用中,我们常受到许多限制。
最典型的问题就是自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
如果采用普通的最小二乘方法,这种变量多重相关性就会严重危害参数估计,扩大模型误差,并破坏模型的稳定性。
变量多重相关问题十分复杂,长期以来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未给出满意的答案,这一直困扰着从事实际系统分析的工作人员。
在偏最小二乘回归中开辟了一种有效的技术途径,它利用对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分解和筛选的方式,提取对因变量的解释性最强的综合变量,辨识系统中的信息与噪声,从而更好地克服变量多重相关性在系统建模中的不良作用。
(3)偏最小二乘回归之所以被称为第二代回归方法,还由于它可以实现多种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
由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建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结构的简化,因此,可以在二维平面图上对多维数据的特性进行观察,这使得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图形功能十分强大。
在一次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计算后,不但可以得到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模型,而且可以在平面图上直接观察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观察样本点间的相似性结构。
这种高维数据多个层面的可视见性,可以使数据系统的分析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又可以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给予许多更详细深入的实际解释。
一、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建模策略\原理\方法1.1建模原理设有 q 个因变量{q y y ,...,1}和p 自变量{p x x ,...,1}。
为了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的统计关系,我们观测了n 个样本点,由此构成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表X={p x x ,...,1}和.Y={q y y ,...,1}。
偏最小二乘法 python
偏最小二乘法 python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是一种常用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解决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在 Python 中,可以使用第三方库`scikit-learn`和`numpy`搭配来实现偏最小二乘法。
首先请确保你已经安装了`scikit-learn`库与`numpy`库,如果还没有安装,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进行安装:```pip install scikit-learn numpy```以下是一个使用 Python 实现偏最小二乘法的示例代码:```pythonimport numpy as npfrom sklearn.cross_decomposition import PLSRegressiondef pls_example():# 准备示例数据X = np.array([[2], [3], [4], [5], [6]])y = np.array([1, 2, 3, 4, 5])# 创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pls = PLSRegression(n_components=1)# 在训练数据上拟合模型pls.fit(X, y)# 新的自变量new_X = np.array([[7]])# 使用模型进行预测predicted_y = pls.predict(new_X)return predicted_yprint(pls_example())```在这个示例中,我们首先导入所需的库。
然后,我们准备了一个示例数据集,其中`X`是自变量矩阵,`y`是因变量向量。
接下来,我们创建了一个`PLSRegression`对象,通过设置`n_components`参数来指定保留的主成分数量。
然后,我们使用`fit`方法拟合模型到训练数据上。
最后,我们可以使用`predict`方法对新的自变量`new_X`进行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数据预处理、调参和评估步骤。
origin对光谱数据偏最小二乘建模
origin对光谱数据偏最小二乘建模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是一种统计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建立两个或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在光谱数据分析中,PLSR被广泛应用于提取光谱特征、建立预测模型等任务。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Origin软件对光谱数据进行偏最小二乘建模。
1. 打开Origin软件,点击“文件”菜单,选择“新建项目”,然后选择“光谱数据”。
2.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项目名称和保存路径,点击“确定”按钮。
3. 在新建的项目中,点击“导入”按钮,选择需要处理的光谱数据文件(如CSV格式),点击“打开”按钮。
4. 在导入的数据表中,可以看到光谱数据的原始信息。
为了进行偏最小二乘建模,我们需要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点击“分析”菜单,选择“预处理”子菜单,然后选择“平滑”。
5.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平滑参数,如窗口大小、平滑次数等。
点击“确定”按钮,Origin软件将对光谱数据进行平滑处理。
6. 平滑处理后的数据表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PCA)。
点击“分析”菜单,选择“主成分分析”子菜单,然后选择“全谱主成分分析”。
7.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主成分分析的参数,如累积方差贡献率等。
点击“确定”按钮,Origin软件将对平滑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8.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会生成一个新的数据表。
在这个数据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等信息。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保留一定数量的主成分。
9. 接下来,我们需要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建立预测模型。
点击“分析”菜单,选择“偏最小二乘回归”子菜单,然后选择“全谱PLSR”。
10.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PLSR的参数,如主成分数、交叉验证次数等。
点击“确定”按钮,Origin软件将对光谱数据进行PLSR建模。
matlab中的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模型,离群点检测和变量选择
matlab中的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模型,离群点检测和变量选择摘要:一、引言二、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模型简介三、PLS 回归模型的实现与参数设定四、离群点检测方法五、变量选择方法六、建立可靠的PLS 模型七、PLS 模型的性能评估八、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数据分析和建模领域,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模型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处理高维数据和多变量相关分析时。
PLS 回归模型能够实现多元线性回归、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往往存在离群点和冗余变量,这可能会影响到模型的性能。
因此,在构建PLS 回归模型时,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处理这些问题。
二、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模型简介偏最小二乘法(PLS)是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于1983 年由S.Wold 和C.Albano 等人首次提出。
PLS 回归模型通过将原始变量映射到新的特征空间,使得在新的特征空间中,相关性更加明显。
从而实现多元线性回归、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
三、PLS 回归模型的实现与参数设定在MATLAB 中,可以通过调用pls.m 函数来实现PLS 回归模型。
该函数接收两个参数,分别是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函数返回一个包含成分列表的对象pls。
在构建PLS 回归模型时,需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设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参数:1.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类型:PLS1 表示线性回归,PLS2 表示多项式回归,PLS3 表示非线性回归(如岭回归或Lasso 回归)。
2.惩罚参数:惩罚参数用于控制模型的复杂度,避免过拟合。
惩罚参数取值范围为0 到1,当惩罚参数接近1 时,模型复杂度较低,当惩罚参数接近0 时,模型复杂度较高。
四、离群点检测方法在构建PLS 回归模型时,需要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离群点和处理缺失值。
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建模案例
《人工智能》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回归建模学生姓名:张帅帅学号: 172341392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年月日目录偏最小二乘回归....................................... - 2 -摘要................................................. - 2 -§1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 - 2 -§2一种更简洁的计算方法.............................. - 6 -§3案例分析 ......................................... - 7 -致谢................................................ - 16 -附件:.............................................. - 17 -偏最小二乘回归摘要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需要研究两组多重相关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研究用一组变量(常称为自变量或预测变量)去预测另一组变量(常称为因变量或响应变量),除了最小二乘准则下的经典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LR ),提取自变量组主成分的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等方法外,还有近年发展起来的偏最小二乘(PLS )回归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提供一种多对多线性回归建模的方法,特别当两组变量的个数很多,且都存在多重相关性,而观测数据的数量(样本量)又较少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具有传统的经典回归分析等方法所没有的优点。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在建模过程中集中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特点,因此在分析结果中,除了可以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回归模型外,还可以同时完成一些类似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的研究内容,提供更丰富、深入的一些信息。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1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LS)背景介绍在经济管理、教育学、农业、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和生物学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一种普遍应用的统计分析与预测技术。
多元线性回归中,一般采用最小二乘方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估计回归系数,以使残差平方和达到最小,但当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时,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往往失效。
而这种变量之间多重相关性问题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危害非常严重,但又普遍存在。
为消除这种影响,常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的方法,但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的主成分,虽然能较好地概括自变量系统中的信息,却带进了许多无用的噪声,从而对因变量缺乏解释能力。
最小偏二乘回归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就是应这种实际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有广泛适用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它于1983年由S.Wold和C.Albano等人首次提出并成功地应用在化学领域。
近十年来,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己经广泛地应用在许多领域,如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和文本分类等领域。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主要的研究焦点是多因变量对多自变量的回归建模,它与普通多元回归方法在思路上的主要区别是它在回归建模过程中采用了信息综合与筛选技术。
它不再是直接考虑因变量集合与自变量集合的回归建模,而是在变量系统中提取若干对系统具有最佳解释能力的新综合变量(又称成分),然后对它们进行回归建模。
偏最小二乘回归可以将建模类型的预测分析方法与非模型式的数据内涵分析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同时实现回归建模、数据结构简化(主成分分析)以及两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典型性关分析),即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功能为一体。
下面将简单地叙述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智能》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偏最小二乘算法(PLS)回归建模学生姓名:***学号: ********* 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在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年月日目录偏最小二乘回归....................................... - 2 -摘要................................................. - 2 -§1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 - 2 -§2一种更简洁的计算方法.............................. - 6 -§3案例分析 ......................................... - 7 -致谢................................................ - 16 -附件:.............................................. - 17 -偏最小二乘回归摘要在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需要研究两组多重相关变量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并研究用一组变量(常称为自变量或预测变量)去预测另一组变量(常称为因变量或响应变量),除了最小二乘准则下的经典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LR ),提取自变量组主成分的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等方法外,还有近年发展起来的偏最小二乘(PLS )回归方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提供一种多对多线性回归建模的方法,特别当两组变量的个数很多,且都存在多重相关性,而观测数据的数量(样本量)又较少时,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的模型具有传统的经典回归分析等方法所没有的优点。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在建模过程中集中了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的特点,因此在分析结果中,除了可以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回归模型外,还可以同时完成一些类似于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的研究内容,提供更丰富、深入的一些信息。
本文介绍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建模方法;通过例子从预测角度对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进行比较。
关键词:主元分析、主元回归、回归建模1 偏最小二乘回归原理考虑p 个变量p y y y ,...,21与m 个自变量m x x x ,...,21 的建模问题。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作法是首先在自变量集中提出第一成分t ₁(t ₁是m x x x ,...,21的线性组合,且尽可能多地提取原自变量集中的变异信息);同时在因变量集中也提取第一成分u ₁,并要求t ₁与u ₁相关程度达到最大。
然后建立因变量p y y y , (21)t ₁的回归,如果回归方程已达到满意的精度,则算法中止。
否则继续第二对成分的提取,直到能达到满意的精度为止。
若最终对自变量集提取r 个成分r t t t ,...,21,偏最小二乘回归将通过建立p y y y ,...,21与r t t t ,...,21的回归式,然后再表示为p y y y ,...,21与原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式,即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式。
为了方便起见,不妨假定p 个因变量p y y y ,...,21与m 个自变量m x x x ,...,21均为标准化变量。
因变量组和自变量组的n 次标准化观测数据阵分别记为:⎥⎥⎥⎦⎤⎢⎢⎢⎣⎡=⎥⎥⎥⎦⎤⎢⎢⎢⎣⎡=nm n m np n p x x x x y y y y F E ..........:..........,............: (1111011110)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建模的具体步骤如下:(1)分别提取两变量组的第一对成分,并使之相关性达最大。
(2)假设从两组变量分别提出第一对t ₁和u ₁,t ₁是自变量集()Tm x x X ,...,1=,的线性组合:X w x w x w t T m m 111111...=++=,u ₁是因变量集()Tp y y Y ,..,1=的线性组合:Y v y v y v u T p p 111111...=++=。
为了回归分析的需要,要求:① t1和u1各自尽可能多地提取所在变量组的变异信息; ② t1和u1的相关程度达到最大。
由两组变量集的标准化观测数据阵0E 和0F ,可以计算第一对成分的得分向量,记 为1∧t 和1∧u :⎥⎥⎥⎦⎤⎢⎢⎢⎣⎡=⎥⎥⎥⎦⎤⎢⎢⎢⎣⎡⎥⎥⎥⎦⎤⎢⎢⎢⎣⎡==∧1111111111101::.........:.........n m nm n m t t w w x x x x w E t ⎥⎥⎥⎦⎤⎢⎢⎢⎣⎡=⎥⎥⎥⎦⎤⎢⎢⎢⎣⎡⎥⎥⎥⎦⎤⎢⎢⎢⎣⎡==∧1111111111101::..........:..........n p np n p u u v v y y y y v F u 第一对成分1t 和1u 的协方差),(11u t Cov 可用第一对成分的得分向量1∧t 和1∧u 的内积来计算。
故而以上两个要求可化为数学上的条件极值问题:⎪⎩⎪⎨⎧====⇒>=>=<<∧∧1,1max,,21112111001101011v v v w w w x F E w v Y w E u t TTT T利用Lagrange 乘数法,问题化为求单位向量1w 和1v ,使⇒=10011V F E w T T θ最大。
问题的求解只须通过计算m m ⨯矩阵0000E F F E M T T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且M 的最大特征值为21θ,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就是所求的解1w ,而1v 可由1w 计算得到100111w E F v T θ=。
(3)建立p y y y ,...,21,对1t 的回归及m x x ,...,1,对1t 的回归。
假定回归模型为:⎪⎩⎪⎨⎧+=+=∧∧11101110F u F E tE TT βα其中()()TpTm 11111111,...,,,...,βββααα==分别是多对一的回归模型中的参数向量,1E 和1F 是残差阵。
回归系数向量11,βα的最小二乘估计为:⎪⎪⎩⎪⎪⎨⎧==∧∧∧∧2110121101//t t F t t E T Tβα称11,βα为模型效应负荷量。
(4)用残差阵1E 和1F 代替0E 和0F 重复以上步骤。
记,,110110T Tt F t E βα∧∧∧∧==则残差阵001101,∧∧-=-=F F F E E E 。
如果残差阵1F 中元素的绝对值近似为0,则认为用第一个成分建立的回归式精度已满足需要了,可以停止抽取成分。
否则用残差阵1E 和1F 代替0E 和0F 重复以上步骤即得:()()Tm T m v v v w w w 22122212,...,;,...,==分别为第二对成分的权数。
而212211,v F u w E t ==∧∧为第二对成分的得分向量。
2221222212/,/∧∧∧∧==t t F t t E T T βα分别为X,Y 的第二对成分的负荷量。
这时有⎪⎩⎪⎨⎧++=++=∧∧∧∧222110222110F t t F E t tE TT T T ββαα (5)设n ×m 数据阵0E 的秩为r<=min(n-1,m),则存在r 个成分r t t t ,...,21,使得:⎪⎩⎪⎨⎧+++=+++=∧∧∧∧r Trr T r T r r T F t t F E t tE ββαα (110110)把),,...,2,1(...11r k x w x w t m km k k =++=代入,...11r r t t Y ββ++=,即得p 个因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式:),...,2,1(,...11m j x a x a y m jm j j =++=(6) 交叉有效性检验。
一般情况下,偏最小二乘法并不需要选用存在的r 个成分p y y y ,...,21来建立回归式,而像主成分分析一样,只选用前l 个成分(l ≤r ),即可得到预测能力较好的回归模型。
对于建模所需提取的主成分个数l ,可以通过交叉有效性检验来确定。
每次舍去第i 个观测),...2,1(n i=,用余下的n-1个观测值按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模,并考虑抽取h 个成分后拟合的回归式,然后把舍去的第i 个观测点代入所拟合的回归方程式,得到在第i 个观测点代入所拟合的预测值)()(h y j i ∧。
对i=1,2,…n 重复以上的验证,即得抽取h 个成分时第j 个因变量),...2,1(p j y j =的预测误差平方和为:),...2,1())((21)(jp j h y y h PRESS ni j i ij =-=∑=∧)(T p y y Y ),...,(1=的预测误差平方和为:)((1h PRESS h PRESS jPi ∑==)。
另外,再采用所有的样本点,拟合含h 个成分的回归方程。
这时,记第i 个样本点的预测值为)(h y ij ∧,则可以定义j y 的误差平方和为:21))(((∑=∧-=n i ij ij j h y y h SS )定义Y 的误差平方和为:)((1h ss h SS pj j ∑==)当)h PRESS (达到最小值时,对应的h 即为所求的成分个数。
通常,总有)h PRESS (大于)h SS (,而)h SS (则小于)1(-h SS 。
因此,在提取成分时,总希望比值)h PRESS (,)1(-h SS 越小越好;一般可设定限制值为0.05,即当2295.0)05.01()1(/(=-<=-h SS h PRESS )时,增加成分h t 有利于模型精度的提高。
或者反过来说,当295.0)1(/(>-h SS h PRESS )时,就认为增加新的成分h t ,对减少方程的预测误差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为此,定义交叉有效性为),1(/)(12--=h SS h PRESS Q h这样,在建模的每一步计算结束前,均进行交叉有效性检验,如果在第h 步有),1(/(12--=h SS h PRESS Q h )则模型达到精度要求,可停止提取成分;若,0985.095.0122=-<hQ 表示第h 步提取的ht成分的边际贡献显著,应继续第h+1步计算。
§2 一种更简洁的计算方法上面介绍的算法原则和推导过程的思路在目前的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
然而,还有一种更为简洁的计算方法,即直接在10,...-r E E 矩阵中提取成分r t t ,...0 (r ≤m)。
要求h t 能尽可能多地携带X 中的信息,同时,h t 对因变量系统0F 有最大的解释能力。
注意,无需在0F 中提取成分得分h u ,这可以使计算过程大为简化,并且对算法结论的解释也更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