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第3节大气环境导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学生)编制:彭海燕审核:王永忠、陈宁尧班级:姓名:『课标』明确课程目标实现有的放矢1.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能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导读』自主学习教材独立思考问题(10′)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并适当圈点勾划要点和疑点。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5、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6、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辐射?(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7、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热量是如何传递的?用最简炼的语言总结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8、月球表面无大气作用,温差达300度以上,为什么?9、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10、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11、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导练』学会举一反三 初步运用知识(10′)尝试不翻看课本,独立回答下列问题,并对无法完成的部分做好记号。
(1)图中A 代表_______层,B 代表_______层。
(2)A 层大气以_______运动为主(3)_______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该层大气以_______运动为主。
(4)C 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5)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
(6)天气最复杂的是________层,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温度(℃)2、读下面“全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①为_______辐射,就波长而言,称其为_______辐射。
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4份)

第三节大气环境(之一)编号:201205 班级:姓名:执笔:张银鹰一、学习目标说出大气各垂直分层名称、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识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运用该知识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运用图形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并能运用该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二、情景创设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2、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3、在晚秋至早春,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4、晴朗与阴天比较,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三、学习任务1、仔细读课本43页图2-23,并完成下表:表2-3-1 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海拔为2160米,那么,此时华山顶的气温大约是℃呢?(2)同一地区,夏季对流层比冬季厚。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在课本中找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圈点勾画并进行记忆。
用自己的理解说出以上4者的关系。
(2)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辐射)不是全部到达地面,而是受到大气的干涉,大气对太阳辐射产生了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
B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3)读课本45页图2-24和2-25和下图2-3-1,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过程。
并完成课本45页的活动题。
图2-3-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4)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识记。
3、【补充资料】认真阅读下表2-3-3“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进行记忆。
表2-3-3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四、自主检测1.有关下列现象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晚秋晴天的晚上常会有霜冻——大气逆辐射强的原因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大气的反射作用C.中午的阳光比日出时的阳光强烈——阳光经过大气层的距离和太阳高度不同D.西北地区的光照资源丰富,但热量不丰富——主要是海拔较高2.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闪电一般发生在平流层底B.对飞机飞行有利的是对流层上部C.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一般出现在平流层D.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的电离层位于平流层4.下列概念:①太阳辐射②地面吸收③大气削弱④大气逆辐射⑤地面辐射,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④②C.①③②⑤④D.①④③②⑤5.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指( )A.大气吸收了太阳辐射,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增高B.大气毫无阻挡地使太阳辐射透射至地面,使地面温度增高C.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几乎吸收了全部的地面辐射,使热量散失很少D.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强烈地吸收紫外线6.下列哪个地方对流层厚度最厚()A.刚果盆地B.地中海C.密西西比河D.麦哲伦海峡五、课后反思第三节大气环境(之二)编号:201206 班级:姓名:执笔:张银鹰一、学习目标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说出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6湘教版必修1

3、4、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6
湘教版必修1_
_第—•章自然坏竞中的物顾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大气环流〔第s漂时」
【学刁日持「匹用葡鬲天气囿或天气杀骯纯构圏,匝分析锋面、怯氐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钛L!ffl过对二匕.能医别违旋与反%旋・会分析囱者的自理隧对天汽印物R.
h II辽寓例(冷锋h施醫析崔面斎疥简单刃祝凰能折述価系颛t天气的影叽
乳结合斑匡常吨的天弋乘统・说朋其对人们生产和主活的懿响
朿点和滩点:匪面茨錨均天气*气压窗石天气’钱面气旗
【自学探究过桎和芳注】f自学为主,連前主閒就)
★完咸UG咅师对话卜竦列册肥2自土顼习.
【探究与思考】:(小组讨论,组内互相展示;成果,课上班内展示)
3、
4、
探究二 看图观察,结合预习内容,小组合作,
共同找出区别冷、暖锋的方法
冷锋
1、
2、
探究一 根据预习结果,判断下面三幅图,哪一个是正确的锋,并说明两种气团的性质(温
度、
暖锋
冷气由 曙 多云 雨。
锋
移动
速度
过境前、中、后的天气变化(考虑
况)
T、P、天气状
典型实例
过境前过境中u过境后
冷锋.E
暖鋒
准静止锋
气旋反「气旋
低空水平北半球:北半球:
气流状况南半球:南半球:
垂直方向
天气状况
典型实例。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3节大气环境》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1

2.提交作业时,请附上课堂笔记,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作业完成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彼此的认识和技能。
4.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1.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的特点及各层对地球环境的意义。
2.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解释大气对地表温度的调节机制。
3.分析大气污染的种类、成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煤炭燃烧等,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讲解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如清洁能源推广、减排政策、植树造林等。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大气环境的知识?”“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大气环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保护大气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或网络资源,查找我国某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制作一份关于该城市大气环境状况的报告,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污染物浓度、主要污染源等,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4.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5道填空题、3道选择题和2道简答题,涵盖大气层结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知识点。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大气层的结构及各层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及其对地表温度调节机制的理解。
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一)编写人:付霞审核人:黄立国一.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2、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课时安排:1课时二.课前自主学习内容:1.大气的垂直分层从底部到高层依次为、和.2、对比各层大气:气温特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_____ 1、__________运动显著(上冷下热)2、_______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_____ 1、空气以运动显著(下冷上热)2、有利于_______高层大气底层气温随高度上升而____________高层却___________影响无线电波通讯3.判断大气是否稳定的方法:(补充)大气垂直方向的稳定规律:上冷下热的空气结构不稳定,垂直运动显著;上热下冷的空气结构稳定,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a、吸收作用(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占总辐射的。
)臭氧吸收;水汽、CO2和浮尘吸收。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大气吸收作用具有性。
b、反射作用云层、大尘埃反射太阳光,云量越多反射越,夏季,因为的作用多云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反射作用不具有选择性。
c、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小尘埃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色,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作用。
散射作用具有性。
5、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指出各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 、B 、C 、D 、E 、F 、G 、H 、I 、J 、K 。
6、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合作探究目标:1、将下列各项填入对应方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A 削弱作用B 太阳辐射C地面辐射D 大气逆辐射E 大气辐射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2、小组探究下面问题1、为什么阴天时或大气尘埃烟雾较多时,天空是灰白色?2、为什么阴天白天的气温比晴天的气温低?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天的夜晚气温高?3、为什么在日出之前或日落之后,在树荫下,在房间里,虽然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却仍是明亮的?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4、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5、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试表述其原因。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河北省邯郸四中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5(教师版)湘教版必修1一、阅读表格,识记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分布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南北纬10°~回归线热带草原气候之间热北纬10°~北纬25°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大陆东岸、东南岸、带南岸南北纬23.5°~30°热带沙漠气候大陆内部、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南北纬25°~35°大候陆东岸亚热带南北纬30°~40°大地中海气候陆西岸北纬35°~50°大陆温带季风气候东岸温南北纬40°~60°大温带海洋气候陆西岸带温带大陆性气南北纬40°~60°大候陆内部亚寒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 带苔原气候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寒带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高山高山高原气候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高原成因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赤道低压、信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副高或信风带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副高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受西风带影响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极地气团控制气温随高度变化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全年高温,雨季集中,旱雨季分明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全年温和多雨冬冷夏热,全年干旱少雨冬寒长、夏短暖全年严寒全年酷寒气温随高度而降低 1、读上表,可以看出: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气候和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
2、亚热带主要有种气候类型,分别是气候、气候。
它们大体主要分布在到(纬度)之间,其中气候主要分1布在大陆东岸,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大气环境》(二)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3节第2课时
大气环境(二)-----大气保温作用和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二、热力环流及运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过程中总量约减少一半,主要原因是_____。
三种辐射波长由长到短的排列顺序为______,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为________。
)相对于太阳辐射来源来说,地面辐射为______辐射;相对于地面辐射方向来说,大气辐射又称为______辐射。
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CDB BDC
长波
大气逆.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环流,
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A 、E 两处比较,气压高的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A 、地面受热不均B E
请你完成“大气热力作用相关知识联系框图”:
I
F D
C。
大气环境导学案

2.3.1 大气环境【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重点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自主学习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 大气的组成:(只作了解)低层大气组成体积(%)作用干洁空气N 278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 221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 20.03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O 3很少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水汽很少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很少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层、 层、 层问题:垂直分层气 温 特 点 与 人 类 关系 高层大气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平流层臭氧保护生物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最为密切1.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2.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 代表_______层,B 代表_______层。
(2)A 层大气随高度增加,温度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 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其原因是________。
(4)C 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5)天气最复杂的是________层,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自主学习(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复习问题:太阳辐射根据波长共分为哪几个波段?太阳辐射最强部分的波长集中在哪个光区?1、吸收特点: 性。
平流层 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2、反射特点: 性。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尘埃。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因此,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云多,反射强。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妙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瑾解丈气对太阳卷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扌也面保泡作用的原理.3、能够应用理论的知识解釋实际问题。
【学袪挹导】:1.认真阅读谟本,完成目主学习部分,并理解记忆。
2.自主思若合作探究部分,小生內讨论交流,统一答案。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44图表及资料完成表格,理解知识)资料:半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而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左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而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辎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吸收:大气对太阳輻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虽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而。
反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遇到云层或较大颗粒尘埃时,使其一部分反射回空间,从而使太阳辐射彼削弱。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作用,苴反射能力决泄云的厚薄。
薄云的反射率为10〜20%,厚云的反射率可达90%。
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微尘、云滴等质点时,以质点为中心向四周传播,称为散射。
散射可以改变辐射的方向,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
散射也有选择性,当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太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
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一)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材助读:(参阅课本P44内容,理解以下概念):1、太阳辐射2、地面辐射3、大气辐射4、大气逆辐射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知识:(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而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层部分。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2.3.大气环境
学习目标:
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环流过程与原因
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重点难点:理解环流过程与原因,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方法指导:分析讨论法、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
高中全程学习方略第45页基础检测
二、合作探究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等压面判读
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下列四幅图表示的大气环流正确的是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方向的受力状况
近地面与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运用原理海平面风向判读
三、当堂检测:
见学习方略检测—课时达标四、巩固练习
地理图册
五、收获和疑惑:。
第三节大气环境导学案

低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B A C【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理解不同受力条件下大气的水平运动二、 过程与方法1 •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2 •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解, 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 •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教学设计】 知识回顾1. 什么是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2. 如何确定某点的气压?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 空气柱的重量。
思考:右图中A 、B 两点谁的气压高? 答案:B 点的气压高 规律总结: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总是比高空高。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冷却受热 冷却总结: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1. 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 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
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无论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总是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氐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学法指导:等压面弯曲的规律可速记为空气受热膨胀的地方,等压面也膨胀。
_1000 L水平气压 樺度力亠右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 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 高的是 ④ _________ , 气压最低的是 ⑤。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_B_地, 空气膨胀上升 ; 冷却的是 A 地,空气冷却下沉 。
(3) 用“T”画出图中的热力 环流。
(略)活动: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 •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 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 地面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课堂达标 沿海一农民说: 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你知道实例2:城市热岛效应什么原因吗? 实例i :海陆风 市区 郊区风向1005 1010(北半球)地转儘向力(百帕) 地面摩擦力•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 •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总结: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 f 平行于等压线 LTk摩擦力斜穿等压线【反馈训练】1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A. 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22 •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B.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C.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 等压线成直角D. 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4.图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关系的是(A )C )C D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总体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具体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 理解不同受力条件下大气的水平运动3. 能用地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重点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 •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教学过程】知识回顾f1•什么是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2.如何确定某点的气压?1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
河北省保定三中高一地理《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创设情境)除夕之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吃火锅,这时桌子上方的日光灯却在生师那么造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又会对气压产生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板(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推进新课师假设地面上有A、B、C三地,且具有在高空的平直等压面:由下往上依次是1010(百帕)、1005(百帕)、1000(百帕)。
此时,同一水平面气压相等,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图1)。
生大气稳定状态,如图2师据图讲解,如果我们在A地放一个大火炉,则显然A地近地面受热,处于冷热不均状态,A地大气膨胀上升到上空积聚起来,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么这里的气压就会高。
为什么我们说密度大,气压就会高呢?其实很明显,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也大。
那么在A高空由于ρ增大,就形成了相对于同一高度的B、C另外在B、C两地放一些大冰块,B、C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上层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了在同一高空A处相对大密度,B、C两地的小密度(图3)。
也就是形成了B、C A地的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低,成为低气压;B、C两地则为高气压。
就形成了如图4上空的空气便从A地分别向B、C两侧扩散;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补充其上升的空气。
这样就形成了环流,这种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我们称之为热力环流(图5师在上述热力环流中,A处近地面为低气压,高空为高气压。
是否近地面的气压比师我们所说的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这里的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而对同一地区,气压总是近地面要比高空高。
因为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显然a点比b点的空气柱要长,因此,也就是说越靠近地面气压就越高,在同一地区就不需要比较气压,而我们讲的气压的高低指的是不同地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
因此上图中A生完成教材P48师师第3题中P点夏季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若不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仅考虑上海本地区的气温分布和气压的关系,P点此时近地面的风向如何呢?师讲解:由于城市中工厂、家庭和机动车辆的热量排放,以及城市建筑物高而密集的原因,使城市和郊区相比,气温偏高,这样城市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岛屿——“城市热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小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系列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学会绘制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气压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导学提纲】一、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探究】“单圈环流”的形成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①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②想想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②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探究】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它们气流上升的原因相同么?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都是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它们气流下沉的原因相同么?③气流上升的地方和气流下沉的地方,哪个地方多雨?哪个地方少雨?为什么?④全球七个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哪些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雨?哪些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少雨?【探究并交流】想一个好办法,快速的记忆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以及风带内的具体风向。
【思考】大气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总结】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致与的移动方向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移,冬季移。
【观察思考】读“1月(或7月)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观察实际中的气压带能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为什么?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探究】①1月份,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亚欧大陆的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②冬季,亚欧大陆近地面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③观察这个气压出现的位置。
这个气压的出现使哪个气压带断裂成不连续的块状?这个断裂的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还是陆地上?④这个气压的出现对东亚和南亚的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
【探究】①7月份,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亚欧大陆的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②夏季,亚欧大陆近地面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③观察这个气压出现的位置。
这个气压的出现使哪个气压带断裂成不连续的块状? 这个断裂的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还是陆地上?④这个气压的出现对东亚的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
【观察并探究】东亚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季风的概念)根本原因是不同季节的亚欧大陆近地面形成的气压不同导致的。
为什么不同季节的亚欧大陆近地面形成的气压不同?总结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为什么东亚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观察并探究】看南亚夏季风形成的过程动画,总结归纳南亚夏季风(西南风)的形成原因?【拓展提高】1、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2、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附近C、南北纬60附近D、南北极附近3、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C.是冷性气流 D.盛行西南风4、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A.a B.b C.c D.d5、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1)此图是____月亚洲季风图,此时东亚盛行______季风,南亚、东南亚盛行______季风,控制亚洲大陆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位于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
(2)受来自__________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7 东南西南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2)太平洋高温多雨(3)亚洲东部(东亚地区)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海洋,海陆热力性质最显著。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二小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三课时一、学习目标:(一)、三维目标知识技能: 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南北半球1月、7月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及分布。
2、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理3、理解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方法: 1.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掌握重要大气活动中心。
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
3.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各地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二)、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三) 、学习难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二、学法指导:注意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探究相结合。
三、导学过程(一)自主阅读—联系旧知识知识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形成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①________因素和②________因素。
2.在下图中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 (以北半球为例)通过以上气压带风带的复习,完成教材p52的表2-32与表2-33总结:由三圈环流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七个气压带:成因特性气流影响气候赤道低气压带(1个)热力原因热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动力原因热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动力原因冷低压极地高气压带(2个)热力原因冷高压六个风带:分布风向影响气候信风带(2个)两个气压带之间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中纬西风带(2个)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带(2个)极地东风知识点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
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
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
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
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二)指导学习——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重点)活动一1.结合教材填出下图空白处相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和气候类型名称(以北半球为例)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
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见下表)教师总结: 由此看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带状分布,如图所示:活动二1.案例分析:结合教材案例完成下表。
思考:三种气候分别是在什么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形成的?三种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三)引导探究——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难点)活动一【探究】1.看上图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冬季风图与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与夏季风图,想一想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一个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一个是副热带高压控制?2.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与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都有些什么不一样?【探究并交流】1.想一想在理想状态下,如果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与南亚会受什么气压带与风带控制?2.想一想东亚地区与南亚地区的风向有何不同?为什么?【教师总结】1.季风的形成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亚洲地区地处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且濒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故其季风环流最显著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份在北纬600附近,由于亚欧大陆冷却快,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又称亚洲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洲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低气压中心(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低压中心(冰岛低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