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割理评价方法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煤层气测井评价方法第一章前言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煤层气形成于煤化作用的各个阶段;绝大部分煤层气以吸附态赋存于煤层之中;煤层的生气和储气能力都受煤变质作用程度的控制,这些特性决定了煤层气储层评价的一系列关键参数, 如煤层组分、镜质组反射率、煤层含气量等。
这些参数可用常规测井方法直接或间接获得,而且测井解释快速直观、分辨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可弥补取心、试井及煤心分析这些方面的不足。
因此,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煤层气储层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技术总体上可以分为煤层气储层定性识别技术、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技术以及煤层气储层综合评价分析技术。
其中煤层气储层参数定量解释技术是其研究的核心。
目前利用测井方法可以确定的煤层气储层参数包括: a..煤层气储层的含气量(饱和度)、孔隙度(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b.煤岩工业分析参数——煤的挥发分、固定碳、灰分、水分和煤阶;c.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参数;d.煤层厚度、深度、储层压力、温度和产能等。
由于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煤层气勘探程度普遍偏低。
煤岩的组成组分较为复杂,且各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被认为是最复杂的岩石,加之其基质孔隙.裂缝的双重孔隙系统,共同导致煤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这给测井解释带来了更大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煤层气资源分布图1.2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煤层气储层评价的测井方法和仪器设备,基本还是使用常规油气藏测井技术。
常用的测井方法包括自然伽马、井径、井温、补偿密度、补偿中子、声波时差、深浅侧向以及微球形聚焦电阻率测井等。
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煤层气储层具有明显的测井响应特征,即低密度、低伽马、低俘获截面、高中子、高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等。
其中,体积密度测井是识别煤层的首选测井方法。
对于关键井,还应加测伽马能谱、偶极子声波(或阵列声波)、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等,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煤质、孔渗、地层机械性能分析。
煤层气储层的地球物理测井评价方法
四、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
4.4.1、利用与煤层气相关的测井响应,如密 度、声波时差、电阻率,以及其它相关因 素,如有效埋深等,与煤心分析的含气量 建立统计相关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利用 人工神经网络获得,这两种方法都要求有 足够的样本[12][13];
四、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
4.4.2、利用近似分析得到的结果,如灰分含 量,根据吸附和解吸机制直接建立与煤层 含气量之间的对应关系[8],
二、煤层气与煤层气储层的特征
2.1、煤层气的生成与煤级关系及存在状态
二、煤层气与煤层气储层的特征
• 在成岩作用早期,天 然气主要通过生物活 动析出; • 后生作用是在温度压 力增大条件下发生, 是碳氢化合物形成阶 段; • 变生作用几乎将干酪 根全部转化成碳,甲 烷或干气与非烃类气 CO2、N2形成。
三、影响煤层气储层特性的因素
四、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
4.1、煤层的识别与划分 煤层的密度、电阻率和声波速度等参数与 围岩有明显差异。因此利用常规测井方法, 包括电阻率测井、密度测井、中子测井、 自然伽马测井和声波速度测井,通常可以 成功的识别和划分出煤层。 煤的密度、电阻率和声波速度以及水分如 下图所示。
三、影响煤层气储层特性的因素
焦作某区山西组煤甲 烷含量与上覆地层有 效厚度关系图
三、影响煤层气储层特性的因素
3.2. 煤层含气量与煤级的关系 煤级又称煤阶,表示煤化作用程度的等级,也用以表示煤 变质程度。1926年,怀特(D.White)首次以干燥无灰基的 碳含量表示。煤级有时也借助煤化过程中变化明显而且有 一定规律性的物理、化学性质,即煤级参数或煤化(程度) 参数表征。在煤化过程中,芳香环缩合程度加大,增长为 更大的结构单元,导致镜质组反射率值增高;而非芳香馏 分则逐渐减少,导致挥发分降低。由于镜质组反射率和挥 发分都与镜质组结构单元的芳构化程度有关,因而镜质组 反射率的增高和挥发分的降低,在变化程度上几乎是同步 的。因此,碳含量、挥发分含量和镜质组反射率常常作为 煤级参数。总体上,含气量随煤级的增高而增大。低煤阶 的煤含气量一般为2.5cm3/g,高煤阶的煤含气量可达 31cm3/ g。
[实用参考]通过煤层气井割理特征描述优化完井
通过煤层气井割理特征描述优化完井摘要:裂缝系统构成了煤层气藏的主要流通通道,在煤层中这些裂缝也称作割理,它们决定了储层的特点和储层流体的流动能力。
通常割理与割理之间是相互正交的,与层理之间是相互垂直或者接近垂直的。
标准的测井曲线,如密度、中子、自然伽玛和电阻率曲线,能解释煤层的一些物理特性,但是这些测井曲线以及标准测井评价方法仍然很难解释割理的性质和发育程度。
煤层气井可能要穿过多个储层,合理描述割理特点有利于决定应对那些储层实施完井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完井方法(如洞穴完井、裸眼完井、定向射孔完井),以优化生产。
煤层中高的割理密度是煤层气藏具有较强流动能力的必要条件,割理的主要方向以及与它相关的原始水平地应力的方向也通过割理影响流体的流动能力,这些是选择合理完井方法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把印度哈尔肯德邦煤层气井的声波全波列测井和高分辨率电子成像测井的资料综合起来,以试图确定理想的完井方案。
我们将介绍P波和S 波慢度变化以及斯通利波折射系数是怎样解释割理密度变化的,以及怎样通过微电阻率测井图像分析裂缝系统,以进一步确定割理密度。
割理方向是通过观察高分辨率电阻率图像中裂缝的详细构造来确定,最大水平应力方向是通过分析声波的各向异性来确定,然后综合最大应力方向和层理方向认识煤层,以提高流体产能。
我们将在考虑割理密度、应力方向、割理方向和井壁稳定的基础上,为煤层气井完井方法的选择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
简介煤层气藏是具有双重渗透系统的气藏,它特点是低渗透的基岩部分通过高渗透垂直或接近垂直(相对于层理)的裂缝部分连接。
连续延伸的裂缝称为面割理,不连续相对较短的裂缝称为端割理。
在煤层中,由于几何形态和连通性的变化,普遍存在面割理和端割理有效渗透率的各向异性]6][5[,图1展示了煤层中的割理系统。
图1煤层中的裂缝系统割理系统的渗透率是煤层气藏非常重要的性质,如果割理渗透性差,气藏就不能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产量,除非有非常发育天然裂缝系统和井壁相连通。
煤炭勘查评价方法
煤炭勘查评价方法第一篇:煤炭勘查评价方法1、开采技术条件,是指影响煤矿建设、生产和安全的各种地质因素,包括煤层的厚度、结构,煤的物理性质,煤层的产状及其变化,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和低温等。
P582、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各阶段任务要求:①预查任务是寻找煤炭资源,对所发现的煤炭资源是否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②普查任务是对工作区煤炭资源的经济意义和开发建设可能性作出评价,为煤炭建设远景规划提供依据;③详查任务是为矿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④勘探任务是为矿井建设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提供地质数据,一般以井田为单位进行。
P893、常用的勘查技术手段有:遥感地质调查、地质填图、山地工程、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包括地面物探和测井)等5种。
①遥感地质调查是根据遥感技术提供的图像数据与地表、地下信息的相关关系作为普查勘探的信息源;②地质填图是运用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含煤地区通过对自然露头和人工地质点等进行观测、8.勘探工程中的“三边”原则:1)“三边”工作:指煤田地质勘探过程中的“边勘探施工、边分析研究资料(核心)、边调整修改勘探设计”。
这是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在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重要经验。
2)运用地质“三边”工作的必要性: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再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有限,为了在编制勘探设计时客观把握地质情况预测的准确性,必须在勘探施工过程中运用地质“三边”工作予以纠正。
3)具体做法:随着勘探工程施工的进展,及时分析研究获得的新资料,并逐步对客观地质现象取得新的认识,作出新的分析与判断,不断调整和修改原来的勘探设计和施工计划。
4)运用地质“三边”工作的意义:认真做好“三边”工作不仅能加强地质勘探的施工管理,全面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加快勘探进度和降低勘探成本,而且还能为及时提交优质地质报告奠定有利基础。
5)核心工作:地质资料的及时调整和分析研究。
用测井方法确定煤层气储层的评价参数
2008年第4期能源技术与管理用测井方法确定煤层气储层的评价参数程夏胜,凌毅平(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安徽宿州234000)[摘要]煤层气形成于煤化作用的各个阶段,绝大部分煤层气以吸附气状态赋存于煤层之中,煤层的生气和储气能力都受煤变质作用程度的控制。
这些特性决定了煤层气储层评价的一系列关键参数,煤层含气量、吸附特性参数、渗透率、孔隙度、煤岩参数、煤的工业分析参数等。
可用常规测井方法直接或间接获得,使用测井数据评价煤层气储层已经成为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煤层气;测井;储层评价;参数[中图分类号]P61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943(2008)04"0084#020引言煤层气综合地质评价的主要任务是以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地选取工作区,查明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储层特性和资源量,获得与煤层气可开发性有关的评价参数。
这些资料的获得主要有三种途径:钻取煤芯作室内测试、测井和试井。
测井具有分辨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已经成为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手段,将测井数据和煤芯、试井数据综合运用,可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1煤层气储层的关键评价参数煤层气的成分以甲烷(CH4)为主,其次为CO2、N2等,一般煤层气含量即指甲烷的量。
在煤化作用的各个阶段都能有煤层气形成,通常将煤层气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原生生物气阶段、热成因气阶段和次生生物气阶段。
煤层既是煤层气的源岩,又是其储集层。
煤层具有双重孔隙结构,由基质孔隙和裂隙(割理)组成。
煤层气以3种状态赋存于煤层之中,吸附气、游离气和水溶气,其中,绝大部分(95%以上)煤层气以单分子形式吸附在煤孔隙的内表面上。
煤层的生气和储气能力都受煤变质作用程度的控制,随煤阶增高生气量和煤层吸附能力均呈增高趋势,但超无烟煤(Rmax>6%)对甲烷基本上不吸附。
这是由于煤的吸附能力受孔隙特征影响,而孔隙特征随变质作用程度而变化。
同时,煤的吸附能力还受到煤的物质组成、煤体结构、温度、水分含量等条件的控制。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应用
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及应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对于煤的使用率在不断的增加,针对煤层的特点,设计出煤层气测井评价技术,来对煤层进行评价。
在煤层中主要是煤层储集,其具有双重孔隙的特点,主要是煤的基质微孔和割理(裂缝)系统组成。
所以在进行评价时,不能在采用传统的评价技术,这样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错误。
本文主要通过对过往的国内外煤层气测井技术的发展过程,并针对目前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并结合所应用的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为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方向。
标签: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实际应用在煤层气储层中,所具有物质的不仅仅具有储存甲烷,还具有生成甲烷的初始物质,所以在煤层的储集中,主要有两个系统构成。
在天然气储层中,天然气主要以气体的形式储存在其中,但是在煤层中的甲烷主要有三种形式存在,分别是以分子状态吸附在基质微孔的内表面上;以游离气态存在于煤层中的地层水中;以游离气态存在于煤层中的裂缝中。
和天然气的存储状态不同,不能采用评价常规天然气储层的方法。
煤层气储层测井技术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主要方法,要加强对测井评价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其技术进行提出相应的应用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煤层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技术发展。
1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系列选择目前主要的评价技术就是采用的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对煤层气储层中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估计,从而得出内部煤层气储层的内部信息。
煤层气测井技术具有操作便利、可重复利用、成本低、准确率高等优势,能够改进传统技术中技术不达标的问题。
煤层气储层是跟周围的岩性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所以在进行检测时,需要对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系列进行选择。
目前主要的评价煤层气的常规测井方法有自然电位、微电极、补偿密度、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声波全波列、中子孔隙度以及井径测井等。
2煤层气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2.1煤层的划分、岩性识别在对煤层气储层测井技术的实际应用中,首先要对煤层气井的测井资料进行了解才能进行操作,要对煤层气层进行划分、识别,然后才能在已知种类的煤层气层上进行相应的参数计算。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赵胜绪摘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述了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提出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3大类16项参数: ①煤层气储层地质参数;②煤层气储层物性参数;③煤层气储层封盖参数。
进而提出了煤层气储层评价标准。
又综合对比分析了目前煤层气储层评价使用的评价方法,本文采用了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判别法。
该方法突出了层次分析法的系统性优势,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巧妙结合,充分发挥GIS技术展示空间数据在综合评价方面的功能优势。
但是该方法不可避免地又涉及到赋权问题,客观性在此表现较差。
如果将熵权法的赋权优势与基于GIS的多层次模糊数学综合评价体系相结合,则可创造一种精确度、可信度更高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评价评价参数获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1 前言煤层气产业是近20年在世界上崛起的新型能源产业,我国煤层气的资源量位列世界第三,在深埋2000米以内的煤层气预测总资源量为30万亿至35万亿立方米[1]。
中国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勘探开发活动空前活跃。
但由于煤储层条件差异变化大,煤层作为储气层与常规天然气储层相比有许多显著的差别。
要取得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突破,必须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决策水平,建立一套适合中国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因此,本文在总结前人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对煤层气储层评价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及使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一套新的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
2 煤层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1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组合及获取方法煤层气储层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需要地质工程、气藏工程、钻井工程和生产工程技术人员互相配合。
在实际工作中,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的大部分或者全部不可能都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初期,由于技术、工程手段、实验方法和仪器等方面的限制,仅能获取有限的煤层气储层评价参数。
煤层气储层物性的定量评价
二.裂缝孔隙度定量计算
利用煤的体积模型,测得 电阻率看成是由碳、灰分、 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电阻 率并联的结果:
图
煤层体积模型
深侧向 浅侧向 深侧向中,裂缝中电介质主要是地层水,而浅侧向
中裂缝被泥浆滤液侵入,然后结合测井中阿尔奇公
式,则有:
mf:地层胶结指数
mf vb 1 vc va f 深侧向 R R R R R t c a w w
既是煤层气勘探 开发阶段优选有 利储层的主要依 据,又是开发阶 段实施方案的主 要参考指标。
煤层含气量评价
孔 隙 空 间
基质孔隙 割理
所占比例很小,一般不含可动水, 在研究煤储层孔、渗性质忽略其影 响
端割理 面割理
裂缝孔隙
裂隙
由此可见:裂缝在煤层中是普遍存在的,对煤储层 孔隙度(Φ)和渗透率(K)指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煤层孔、渗物性的评价主要就是裂缝孔隙度和 裂缝渗透率的定量计算。
测井值计算得到:
1 R LLS
—
1 R LLD
1 1 ( )[ ] mf mf Rmf (d1 rw ) RW (d 2 rw)
mf
b
其中,rw、d1和d2都是双侧向电阻率测井的仪器常数, 一般分别取:0.101m、0.52m和2.75m。
为了验证F-S这种经验方法和基于达西定律的计
1. 虽然在煤储层中同时存在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但是 由于基质孔隙所占体积分数较少,而且大多包含的是 不可动水,因此基质孔隙对煤层物性影响很小。 2. 常规识别煤储层裂缝的测井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声波
时差测井、声波扫描成像测井和微电成像测井等,但
是这些方法只能定性识别裂缝的存在。 3. 通过文献调研研究,提出了裂缝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 的几种定量计算方法,实现了对煤储层物性定量评价 的目的。
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煤储层评价_王生维
*本文受 国家973计划 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 项目 资助。
作者简介:王生维,1956年生,博士;已发表煤储层研究论文31篇,出版专著1部。
地址:(430074)湖北省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E mail:sww ang@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煤储层评价*王生维 段连秀 陈钟惠 张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王生维等.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煤储层评价.天然气工业,2004;24(5):82~84摘 要 煤储层评价参数的获取可以大致分为宏观煤储层、煤岩类型、普通显微镜下测试和电镜等超显微孔隙测试四个层次。
煤层气井煤心和煤储层露头的煤岩类型系统测量是获取煤储层评价参数的关键环节。
建立煤储层描述参数与规范,积累系统的煤储层评价资料,以满足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需要。
煤储层评价的重点内容包括煤体几何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煤储层顶板和底板岩石与裂隙发育特征、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发育特征和煤储层渗透率、煤岩组成和煤质特征、煤的机械力学性质、煤层气的解吸特征、煤储层的可改造性,以及煤变质作用类型和煤级分带特征等。
煤储层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乘积原则、加权平均原则、 木桶效应 原则、类比评价原则和综合评价原则。
主题词 煤储层 描述参数与规范 评价内容 评价原则煤储层评价的资料基础和评价原则是科学评价煤储层的关键。
目前煤层气地质工作者公认的科学评价煤储层的重要内容是煤储层的孔裂隙系统和煤储层渗透性、煤储层的机械力学性质、煤岩和煤质特征、煤层气的解吸特征等。
原有的煤田地质勘探和矿井生产规范中并没有考虑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煤储层评价的要求。
关于煤储层评价的原则,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罗列煤储层的若干特性,强调若干有利方面,以此来得出肯定结论;另一种是比较重视煤储层的关键不利参数,以此来得出否定结论。
煤储层描述关键尺度的确定煤储层岩石本身的强非均质性造成煤储层评价原始参数获取具有相当的随意性和难度。
为满足煤层气勘探开发对煤储层评价的客观要求,要求评价参数尽可能量化和系统化、观测方法科学、观测重点突出。
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方法
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储层评价是预测和评价研究区含油气有利区带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对储层研究的综合认识和评判。
针对单因素评价储层结果不惟一的缺点,本文研究了储层综合定量评价的方法(图1)。
该方法分为4个步骤:首先利用特征选择算法对评价参数进行筛选,然后根据灰关联分析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而运用最大值标准化法确定各项参数的评价分数,最后计算各项参数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对储层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划分的各类储层特征明显,与研究区储层实际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最大限度地应用计算机手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精细评价和综合解释具有定量化、地质意义明确等优点,有一定应用价值。
图1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框架1评价参数的选择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性,全面评价一个储层,需要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对储层进行合理的分类是评价储层的基础。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储层分类的参数与方法,但应该用哪些参数、选用何种方法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是在选取储层评价参数的基础上,对储层多个影响因素做综合评价,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依此对储层分类。
国内研究储层的学者在评价参数选择方面作了不少研究,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也各不相同。
比如:刘吉余等[7]认为储层综合评价的参数主要为储层的有效厚度、砂体钻遇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泥质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性参数及隔(夹)层的分布参数等;吕红华等[8]选择孔隙度、小层厚度、含油饱和度及小层钻遇率4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晓东等[9]选择有效厚度、沉积相、夹层频数、孔隙度和裂缝渗透率5个参数作为储层评价指标;张琴等[10]选取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杂基含量、粒径、储层成岩相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共8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马立文等[11]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渗透率突进系数4个参数进行储层评价。
薄煤层滚筒式采煤机截割能力确定与评价方法
摘要:为确定薄煤层滚筒式采煤机截割能力,应首先满足采煤机滚筒单齿提供的平均截割力大于在考虑地质条件、截齿几何形状等因素下滚筒截割煤岩时单齿所需要的截割力,然后按照滚筒不发生堵转、装煤能力、截割性能和最佳切削厚度等综合确定滚筒的合理转速,获得最佳的工作性能;并指出了薄煤层采煤机获得较好的截割性能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薄煤层滚筒式采煤机截割能力转速滚筒式采煤机是综采工作面的关键设备,其工作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面的生产效率。
对薄煤层开采而言,采煤机不但具有截割煤体的能力,而且还需在遇到煤层变薄、夹矸层、过断层等情况下截割一定厚度顶底板岩石的能力,与中厚煤层采煤机相比应更具有较强的截割力。
中厚煤层采煤机往往采用低转速来获得较大截割力,而薄煤层采煤机为获得较好的装煤效果往往采用较高的转速,因此有必要考虑在一定地质条件和滚筒转速的情况下对其截割能力进行确定与评价。
1镐型截齿破煤岩截割力计算分析根据单齿在煤岩体表面进行截割的受力分析,同时考虑截齿的几何形状、矿山压力、煤岩的物理机械性质等影响因素,作用在截齿上的平均截割力P1按下式计算:P1=Ahσt(0.3+0.35b)K y K m K a K f K pKϕ(b+htanϕ)cosβ(1)式中A———煤岩的截割阻抗,N/mm;b———截齿计算宽度,mm;h———截割深度,mm;ϕ———截齿顶部的圆锥半角;K y———煤的压张系数,K y=0.7~1.2,脆性煤取小值,韧性煤取大值;Kϕ———崩裂角影响系数,韧性煤Kϕ=0.85,脆性煤Kϕ=1;σt———煤岩的抗拉强度;K m———煤体裸露系数,当t<t opt时:K m=K m opt 1+1.6(t-t opt)2t2opt[];当t>t opt时:K m=K m opt1+0.21h(t-t opt)2t2opt[];其中最佳截距t opt=b+(1~1.4)h(mm),当h≥10mm时,K m opt+0.32+0.20.1h,当h<10mm时,K m opt+0.32+0.660.1h+1.3;K a———截角影响系数;K f———截齿前刃面形状系数;K p———截齿配置系数,顺序式排列K f=1,棋盘排列K f=1.25;β———截齿相对工作机构移动方向的安装角度。
煤储层表征与评价的岩、电、震方法
❖ 三维地震资料虽然横向连续性好,但是垂向分辨率还达不 到解决煤厚的要求;测井资料虽然垂向分辨率高但因为钻 孔数目的限制,煤储层的横向连续性又得不到保证。利用 波阻抗反演对煤层厚度进行解释,既结合了地震资料与测 井资料的优点又互相弥补了不足。
❖。
3煤储层的裂缝孔隙度计算和渗透率评价
❖ 煤储层的裂缝孔隙度可由双侧向测井资料计算得到;煤储层的渗透率 可通过ML、SP、FMS 及 AC 测井计算获得。
测井在煤储层中的应用
测井评价方法
4煤层气含量评价及储量计算
❖ 煤层气含量评价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煤层气地质储量的计
算,主要采用吸附气储量计算公式和游离气储量计算公式。利用测井 资料定量计算煤层气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密度测井计算法和Langmuir公 式计算法。一般,常用密度测井法计算煤层气含气量。
煤储层的正演模型建立
地震评价方法
正演模型建立
正演结果
此针对文献研究区地层物性参数建立图1所示的0—30 道楔状煤层模 型(对应0m—30 m),并计算出相应的地层反射系数。图2是采用0 相位50 Hz 的Ricker 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进行褶积得到的地震响
应。
(据索重辉,2011年)
地震属性聚类分析与神经网络系统
散和渗流
形貌观测、压汞法、 氮孔隙度法、汞孔
隙度法
高孔隙度
外生裂隙
褶皱或断层
渗透率
煤矿巷道或掘进面 进行实际观察描述
煤储层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的特征及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第20卷第1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V ol.20N o.1 1999年3月 Journal of N 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 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 ower Mar.1999文章编号:1002-5634(1999)01-0023-05煤储层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的特征及孔隙度的测定方法Ξ管俊芳1,侯瑞云2(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岩工系,河南郑州,450045;2.华北石油局,河南郑州,450006)摘 要:以河南安阳和山西柳林两处试验勘查区及附近矿井煤样为例,对煤储层和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特征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孔隙度的测定方法作了探讨。
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构成煤储层的双重孔隙介质结构.割理孔隙度一方面随围压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随孔隙压力降低,气体解吸引起的基质收缩,又有增加的趋势.通过分析实验室条件下,水饱和与气驱水过程基质孔隙的毛管力和润湿性,结合国外学者对气驱水条件下割理内是否有残余水所做的实验,综合分析,认为气驱水法是测定割理孔隙度唯一可行的方法.基质孔隙度只能由总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间接求取.关 键 词:基质孔隙;割理孔隙;气驱水法中图分类号:P618.1 文献标识码:A 煤储层煤岩孔隙物性特征,即煤岩总孔隙度,割理孔隙度、微孔隙度、孔隙体积压缩率、煤岩渗透率、孔隙结构特征等等,对煤层气储层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构成煤储层的双重孔隙介质结构.基质孔隙发育于煤的基质块体之中,是煤层气吸附存在的场所,按其孔径不同可分为:大孔、过渡孔和微孔隙.中变质烟煤中过渡孔隙和微孔隙占80%左右.割理孔隙指煤化作用过程形成的微裂隙,是流体运移产出的通道,按其延伸长度不同分为面割理和端割理.经统计,安阳和柳林两个勘查试验区附近矿井煤样的孔隙度为:割理孔隙度小于2%,多为0.94%~1.65%,占总孔隙度的10%~18%;基质孔隙较多,为5.84%~10.5%,在总孔隙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割理孔隙度,一方面随围压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随孔隙压力降低,气体解吸引起的基质收缩,又有增加的趋势.煤的基质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均不能用常规孔隙度仪直接测定.关于煤的割理孔隙度的测定,通过分析实验室条件下,水饱和与气驱水过程基质孔隙的毛管力和润湿性,结合国外学者对气驱水条件下割理内是否有残余水所做的实验分析,综合认为气驱水法测定割理孔隙度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基质孔隙度只能由总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间接求取.1 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特征煤储层不同于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储层,基孔隙发育特征也有其特殊性.1.1 基质孔隙、割理孔隙及其孔隙度的概念煤岩在成煤演化过程中,发育成两组大致成直角相交的内生裂隙,将煤体分割成不同的基质块体也称基岩块体.因而,这些后生形成微裂隙和基质块中的原生微孔隙构成煤的总孔隙.割理孔隙指煤化过程中形成的两组内生裂隙.因两组裂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延伸较远的主裂隙组称面割理,介于主裂隙组之间的次裂隙组称端割理.基质孔隙指发育于煤基质块体中的原生微孔隙也称基岩微孔隙.割理孔隙和基质孔隙构成煤的总孔隙.相应地,割理孔隙度是割理孔隙体积与试样总体之百分比,基质孔隙度为基质孔隙体积与试样总体积之百分比,二者构成煤的总孔隙度.Ξ收稿日期:1998-11-13;修订日期:1999-02-21基金项目:“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究成果(85-102-02-02)作者简介:管俊芳(1965-),女,山西闻喜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岩工系讲师,硕士,从事沉积学和储层地质研究.1.2 煤的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的结构特征1.2.1煤的基质孔隙结构特征煤的基质孔隙结构较为复杂,煤变质程度不同其孔隙大小、分布均不相同,所谓的基质微孔隙并非均为细小的孔隙.美国学者H.G an(1972年)通过研究将煤基质孔隙划分为3类:大孔隙(30~2960nm),过渡孔隙(1.2~30nm)和微孔隙(0.4~1.2nm).他利用低温氮吸附仪和汞孔隙度仪等手段,对无烟煤到褐煤的基质孔隙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了实验研究.其结构表明,以挥发份烟煤为主体的煤层气储层基质孔隙,并以微孔隙和过渡孔隙为主的达80%左右.1.2.2 煤的割理孔隙结构特征表征割理发育程度的参数通常是指割理密度,即5cm距离内的面割理条数.因而“八五”期间对煤割理密度研究较多,而对割理缝宽和割理的延伸长度研究较少.割理的发育程度同样与煤变质程度及宏观煤岩成分有关.割理主要发育于亮煤和镜煤之中,经对安阳、柳林试验区的煤心及附近矿井中煤样的光亮煤和半亮煤观察统计,认为焦煤割理最为发育,其密度一般为每5cm内有30~40条.1.3 煤的基质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特征对我国柳林,安阳两个煤层气勘查试验区与附近矿井煤样的实验测试结果进行统计,焦煤中割理孔隙度为0.94%~1.65%,在总孔隙中所占的比例为10%~18%;基质孔隙度为5.84%~10.51%,在总孔隙度中所占的比例为82%~90%.随煤阶增高,割理孔隙度及其在总孔隙度中所占的比例有降低的趋势.相反,基质孔隙度及其在总孔隙度中所占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见表1.表1 柳林、安阳地区中、高煤阶煤孔隙度特征统计表样 号煤 阶<t(%)<c(%)<c/<t(%)<m(%)<m/<t(%) A4-二1-3焦煤7.20 1.3618.00 5.8482.00 LQ j-8-1焦煤12.00 1.4912.4210.5187.58 LQ j-8-5焦煤8.50 1.1713.76 6.3386.24 LQ-10-1(1)焦煤9.200.9410.228.2689.78 LQ-10-1(2)焦煤9.10 1.1212.317.9887.69 LQ-10-2焦煤11.10 1.6514.869.4585.14A H-二1-2瘦煤7.200.7910.97 6.4189.03A H-二1-1瘦煤 4.600.5311.52 4.0788.48A H-二1-2贫煤8.000.739.007.2791.00A H-二1-1贫煤11.800.57 4.8011.2395.20A L-二1-3无烟煤 4.400.4710.68 3.9389.32 注:表1中数据为华北石油局地质研究大队资料;<t,总孔隙度;<c,割理孔隙度;<m,基质孔隙度. 煤储层的基质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这种特征与国外学者发表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割理孔隙度一般低于2%,在总孔隙度中所占的比例为20%左右;基质孔隙度一般较高,达10%左右,在总孔隙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1.4 煤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对压力的敏感性特征煤层气以吸附形式存在于煤基质孔隙之中,由于煤层气的这种特殊储存方式,煤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与煤层气即吸附气的解吸压力密切相关.此外,由于煤具有较强的塑性,割理孔隙对应力较为敏感.1.4.1 煤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的关系煤的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随气体解吸压力降低而增加,按照物理吸附理论,吸附作用过程会使吸附剂的表面自由能降低,而这种降低又依次地使吸附剂发生与能量级降低成比例的膨胀,对于解吸过程是否有相应的效应,即随着孔隙压力降低,气体的解吸,基质微孔隙表面自由能增加,是否会使基质收缩并相应地增大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是煤层气储层评价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有限研究表明,孔隙气体压力降低不仅导致解吸作用,而且导致煤的收缩.由此可以间接说明,孔隙气体压力降低使基质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增加.美国学者S.Harpalani等用美国西部白垩系和二叠系煤样进行了实验:在围压不变条件下,逐渐降低注入气体的压力,当气体压力小于煤样的解吸压42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1999年3月力时,渗透率有增加的趋势.由此也间接证明了气体压力降低使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增大的问题.图1是他所做的一个典型实验,图中展示了气体压力降低过程中渗透率的变化和煤样吸附等温线的关系.在围压力14MPa 条件下,开始随气体压力降低,由于煤岩所受的有效净压增加,使其割理孔隙减小,渗透率略有降低;当气体压力小于煤的解吸压力时,随气体压力降低,由于气体解吸使煤基质收缩,基质孔和割理缝相应增大,从而使渗透率显著增加.图1 煤渗透率和吸附量随气体压力降低的变化1.4.2 割理孔隙对应力的敏感性研究煤的割理孔隙必须以煤基质块体为依托,如何排除煤基质块体中微孔隙对测量割理孔隙体积的影响是割理孔隙研究中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基质收缩与相应的基质孔隙,割理孔隙变化仅与孔隙气体压力有关,因此,保持孔隙气体压力不变,并采用几乎不对煤产生吸附的He 2作载气,即可研究围压变化对割理孔隙的影响.图2 孔隙度随围压变化曲线 图2是孔隙压力保持不变情况下,孔隙度随围限压力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随围限压力增加,煤的割理孔隙明显降低,而同等条件下砂岩孔隙随围压变化不明显.2 测定方法煤的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共存,因而煤的基质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均无法直接用常规孔隙度仪测定.割理孔隙与流体流动密切相关,故可用气驱水法间接测定;而基质孔隙则需要通过计算求取,即总孔隙度与割理孔隙度之差即为基质孔隙度.2.1 煤岩总孔隙度的测定关于煤总孔隙度,用常规孔隙度仪即可测定.因He 2分子直径小(0.265nm ),可以进入煤岩所有的基质微孔隙,且有资料表明,He 2作载气,即可测定煤的总孔隙度.总孔隙度测试过程本身不存在难点,值得注意的是煤样的制备问题,煤具有较强的脆性,用于孔隙度测试的煤样必须妥善保存并小心制样,避免破坏煤的割理孔隙结构.此外,气体孔隙度测试前需对样品进行烘干,以免水分影响测试精度,常规砂岩样烘干温度通常为120℃,对于煤样而言,为避免高温破坏煤样割理结构,建议煤样温度定为80℃.2.2 割理孔隙度的测定2.2.1 测试方法、依据气驱水测定煤的割理孔隙度是国外割理孔隙度测试中常用的方法.其方法是,将煤样抽真空并被水饱和,然后用氦气驱替试样内的水,驱出的水称可流动水,代表试样的割理有效孔隙体积.该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气驱水条件下割理内没有残余水,基质微孔隙中的水均为束缚水或割理内的残余水可与基质孔隙中的可流动水抵消.这种条件是否存在是该方法使用前必须研究的问题.作者根据国外近期发表的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测试过程中煤的润湿性,毛管力对此条件进行了论证.关于割理内有无残余水的问题,美国阿莫科公司研究较多.R Puri (1990年)用X 一射线示踪法,以NaI 作示踪剂测定了气驱水结束后割理内残余水的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割理内有一定的残余水,其饱和度为20%左右.B W G ash (1990.10)通过实验研究认为,用X 一射线示踪法求得的割理总孔隙度和用气驱水法直接测得割理有效孔隙度接近,他认为X 射线示踪法本身由于部分示踪剂被煤吸收的缘故,使其测得的结果普遍偏高.由此他认为割理内没有残余水即使有也很少.52第20卷第1期 管俊芳等: 煤储层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的特征及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图3 实验室与储层条件下煤的润湿性示意图 关于基质微孔隙中的水是否均为束缚水的问题,可根据基质孔隙润湿性和毛管力进行分析.煤基质块体是由众多微孔隙组成的多孔介质,每个微孔隙都可看成为一根毛细管.地表实验室条件下将煤样抽真空进行水饱和时,真空状态下水分子无需克服毛管压力即可进入微孔隙内.在气驱水过程中,基质微孔隙被水润,表现为亲水性,气要驱出微孔隙中的水必须克服微孔隙的毛管压力(如图3所示).毛管压力计算公式为P c=-2σcosθγ式中 σ———气水介面张力(72×10-5/N・cm-1); θ———润湿角;γ———微孔隙半径/cm.有资料表明,煤孔隙壁与水的接触角为18°~30°,按平均为20°计算,前述不同类型基质孔隙的毛管力,如表2所示,对于微孔隙和过渡孔隙而言,气体分子很难克服毛管力进入其中将水排出;但气体分子很有可能克服大孔隙的毛管力,进入大孔隙.另据H G an对中变质程度烟煤基质孔隙所做的实验分析,过渡孔隙约占80%,大孔约占20%,那么,由此可见,基质孔隙中的水80%为束缚水,20%为可以流动的水.表2 不同基质孔隙类型毛细管压力表孔隙类型微孔隙过渡孔隙大孔隙孔隙直径d/nm0.4~1.2 1.2~3.0>30毛细管力/MPa900~300300~12<12 保持接触角不变,如基质孔隙半径不同,毛管力显著不同,按照P G Sevenster(1958年)的观点,煤的基质孔隙半径主要为2nm,那么由此计算出基质孔隙毛管力为90.24MPa,气体分子显然很难克服如此大的毛管力,因此基质孔隙中的水均为束缚水.综上所述,如果以R Puri的观点认为割理内有20%的残余水,那么它可与基质大孔隙内20%的可流动水抵消;如果以G B G ash的观点,割理内没有残余水,即使有也很少,因此,基质孔隙中的水主要为束缚水相一致.无论以何种观点解释均可认为,用气驱水法测定割理孔隙度是可行的,其结果可以用于煤储层模拟评价.2.2.2 测试步骤与注意事项将试样抽真空2h并用2%的K C1水溶液或与地层水成分、矿化度相似的盐水饱和48h,使其达到充分饱和,然后擦掉表面水,放入静压型岩心夹持器,以一定压力注入润湿的He2,调节围压,使围压与注入He2的压力差达到储层条件下煤储层所受的有效静压力,使He2驱替试样中的饱和水,待夹持器未端气流稳定,没有水被驱出时结束试验,从计量管中读出被氦气驱出的水量,根据试样的体积,即可求得割理孔隙度.由于煤的割理孔隙度很小,必须注意试样制备和测试等环节,以提高测量精度.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①用于割理孔隙度测试的样品,应妥善保存并迅速制样,避免破坏割理孔隙原始结构.②试样饱和前不能烘干,目的是保护煤割理孔隙原始结构.③测试过程中应以被水润湿的He2作载气,避免测试过程中He2吸收割理内的水分,减少驱出水体积.④仪器夹持器末端与计量管之间的连线应尽量短,避免管线内死体积的存在影响驱出水体积.3 结 语煤储层孔隙由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组成.基质孔隙占有较高的比例,是煤层气吸附存在的场所;割理孔隙孔隙度较低,但为流体产出提供了运移通道.钻井排采过程储层压力降低,一方面使煤储层所受有效上覆压力增加,使割理孔隙度减小;另一方面使气体解吸,基质孔隙表面自由能增加,基质收缩导致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相应增大.关于煤的割理孔隙度的测定,目前尚无绝对精确的方法,最常用并且可行的方法是气驱水测定法.煤的基质孔隙度仍无直接测定方法,只能由总孔隙度和割理孔隙度间接求取.62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1999年3月参 考 文 献[1]地质矿产部华北石油地质局编.煤层气译文集[M].河南科技出版社,1990,20-60,70-111[2]吕志民.块煤的孔隙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1,2(3)[3] B.W.G ash.The E ffect of Cleat Orientation and C on fining Pressure on Cleat P orosity ,Permeability and Relative Perme 2ability in coal[J ].IC MS ,1993[4]S.Harpalani ,U.M.Pariti.study of coal s orption RS Opherm using a multi -component gas mixture[J ].IC MS ,1993Coal pore properties of matrix &cleat and their porosity measurement methodsG UAN Jun -fang 1,HOU Rui -yun 2(1.Dept of G eotechnical Engineering ,N 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 onservansy and Hydroeleetric P ower.,Zhenzhou 450045,China ;2.N orth China Bureau of Petroleum and G eology.,Zhen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 :The properties of matrix pore and cleat pore of coal reserv oir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ir porosities are analysed and studied ,based on the studying of coal sam ple in tw o reconnaissance and experiment areas.Anyang and Li 2ulin in Henan province and Shanxi province.Matrix pore and cleat pore constitute dual -pore medium texture of coal reserv oir.Cleat porosity has the tendencies of decreasing with declining of con fining pressure and increasing with declining of pore pressure which induce gas des orption and matrix shrinkage.With respect to cleat porosity ,by analyzing capillary pressure and m oisture -penetrability of matrix pore at the conditions of lab and foreign scholar ’s measurement analysis about whether residuae water exists in cleat after gas displacing ,gas displacing saturated water in sam ple was thought to be the only feasible method for cleat porosity measurement.Matrix porosity can only be obtained by calculating the total porosity and cleat porosity.K ey w ords :matrix pore ;cleat pore ;gas displacing water method (上接18页)参 考 文 献[1]蒋颂涛,韩正海,李忠定.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施工[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2]C ooke J B Progress in R ock fill Dams ,The E ighteenth T erza 2ghi Lecture[J ].Journal of G 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1984,110(10)[3]曹克明.塔斯马尼亚混凝土面板坝考察报告[R ].华东勘测设计院,1988[4]E T Seliy &R S Ladd.Evaluation of Relative Density Mea 2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J ],AST M STP523,1972:141-155.[5]史彦文.大粒径砂卵石最大密度的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1981,(2):53-58Study on laboratory testing methods of determining maximun index density of rock fill materialsLI U Bin -yun ,HU Jun -jiang(Dept.of Engineer Beijing Institute of Water P ower management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laboratory test data of X ibeikou rock fill materials ,tw o testing methods for obtaining maximun index density of rock fill prototype materials are discussed.By com paring with insitu test data ,a series of useful laboratory test condition parameters is als o provided.K ey w ords :rock fill materials ;maximum index density ;test condition parameters72第20卷第1期 管俊芳等: 煤储层基质孔隙和割理孔隙的特征及孔隙度的测定方法 。
煤矿储量评估
煤矿储量评估煤矿储量评估是指对煤矿中存在的可采储量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以确定该矿产煤能力和开发潜力,并为矿山规划、开工建设、资源利用及矿山产权转让等提供科学依据。
煤矿储量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储量估计方法、储量估算过程和储量估算结果的报告。
储量评估的方法主要有统计法、地质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
统计法是根据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估算全矿储量。
地质模型法是根据矿区地质模型的描述,对煤层体进行切割,在每个切割体中估算煤层厚度、煤层面积和煤层储量,然后整合所有切割体得到全矿储量。
数值模拟法是借助于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流体流动和煤层变形等过程来估算煤层储量。
储量评估的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地质建模、储量估算和结果分析。
数据收集是指对矿山地质、采矿工艺、历史开采数据等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起完整准确的数据库。
地质建模是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利用地质软件对矿区地质进行三维建模,以建立详细、准确的矿区地质模型。
储量估算是根据煤层的地质特征和矿山地质模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煤层储量进行估算。
结果分析是根据储量估算结果开展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考虑各种因素对储量估算结果的影响。
储量评估结果的报告是对储量估算结果进行说明和总结,包括储量估算方法、估算过程、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内容。
报告需要具备科学性、可靠性和可读性,以便矿山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等相关方面能够参考和应用。
总之,煤矿储量评估是煤矿开发中重要的环节,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能够准确了解矿山资源潜力和可采储量,为科学合理的矿山规划和开发提供支持。
同时,储量评估结果的报告也可为矿山产权转让、资源利用等方面提供依据,帮助相关方面做出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煤储层割理评价方法
作者:刘洪林, 王红岩, 张建博, Liu Honglin, Wang Hongyan, Zhang Jianbo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天然气所
刊名:
天然气工业
英文刊名:NATURAL GAS INDUSTRY
年,卷(期):2000,20(4)
被引用次数:7次
1.Clcse J C Natural fracture in coal 1993(38)
2.Ammosov I I;Eremin I V Fracturing in coal (English vers 1963) Israel program in science
translation 1960
3.钱凯;赵庆波煤层甲烷勘探开发理论 1995
w B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ank and cleat spac ing: Implication for the predication of permeability in coal,1993 int 1993(02)
5.张彦平国外煤层甲烷开发技术译文集 1996
1.陈金刚.宋全友.秦勇煤层割理在煤层气开发中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2)
2.孙耀庭.李涛.SUN Yao-ting.LI Tao测井评价煤层天然气的方法[期刊论文]-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4)
3.张虹.胥菊珍.杨宏斌.王瑞霞.李红华北地区煤储层渗透率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3)
4.李增学.王明镇.郭建斌.李江涛.LI Zeng-xue.WANG Ming-zhen.GUO Jian-bin.LI Jiang-tao成煤作用与煤岩生气特点分析[期刊论文]-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
5.王生维.陈钟惠.张明.段连秀.罗善国煤相分析在煤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高校地质学报2003,9(3)
6.李松臣.LI Song-chen煤层气测井技术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州煤炭2007(5)
7.徐效英.Xu Xiaoying河东煤田中段煤层气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山西焦煤科技2003(1)
8.李贵山.LI Gui-shan晋城西区煤层气成因及其赋存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2)
9.段连秀.王生维.张明.陈斌.Duan Lianxiu.Wang Shengwei.Zhang Ming.Chen Bin河东煤田煤储层中气胀节理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期刊论文]-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1)
10.段利江.唐书恒.刘洪林.李贵中.王勃.DUAN Li-jiang.TANG Shu-heng.LIU Hong-lin.LI Gui-zhong.WANG Bo 晋城地区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特征及成因探讨[期刊论文]-煤炭学报2007,32(11)
1.孙平.王一兵沁南煤层气藏高渗区预测[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8(3)
2.王凤清沁水盆地胡底井田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期刊论文]-中国煤炭地质 2011(7)
3.康永尚.赵群.王红岩.刘洪林.杨慎煤层气井开发效率及排采制度的研究[期刊论文]-天然气工业 2007(7)
4.刘洪林.康永尚.王烽.邓泽沁水盆地煤层割理的充填特征及形成过程[期刊论文]-地质学报 2008(10)
5.孙立东.赵永军.蔡东梅煤储层渗透率模拟——以沁水盆地太原组为例[期刊论文]-断块油气田 2007(1)
6.李相臣.康毅力煤层气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研究方法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煤层气 2010(2)
7.林晓英煤层气藏成藏机理[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trqgy20000400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