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
补充:社会化的标准你有几条达标(上)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1)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 (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 也不告状。 也不告状。 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 主动向别人祝贺。 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儿童应至少应 符合一条; 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13~18岁的 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符合一条;7~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13~18岁的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四)双向社会化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 正向社会化 和教化过程。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是比较纯 正的正向社会化,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化过程 主要是正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指年轻一代 反向社会化 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上一代(或前辈)的过 程。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普遍。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PPT课件
家庭的社会化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 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父母 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 则。
关于家庭影响的研究
Ø 父母的教养方式 Ø 家庭气氛 Ø 家庭的自然结构 Ø 出生顺序 Ø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Ø 父母受教育程度
西蒙兹认为,父母与 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 要素,一是接受—拒 绝,二是支配—服从 。
这两种基本要素都程 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 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 ,可以组成二维坐标 系统。
学校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 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教学 内容、校风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 的社会化进程。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
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目录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和内容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 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 的理论。
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 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 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 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 过程。
社会化特性: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案例一
狼孩
狼孩是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 著名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
案例二
齐全哥
“14包行李要10名志愿者帮他扛上去。更雷的是,他连毛巾都带 了7条,卫生纸带够了四年用的。”谈起接送“齐全哥”的经历, 志愿者李虎无奈地说。 昨日,武汉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新生郑 宇在5名家人的陪同下一进校园就引起轰动,连83岁高龄奶奶都坐 着轮椅前来为他“助阵”。
三、人的社会化
三、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
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
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
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
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
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
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1940 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 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这也是 一个女孩,名叫安娜,被发现时已6岁。 由于她是个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坚持把 她藏在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 人。她只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 和关心,而丝毫没有与人交流沟通的机 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不会 走路,不会保持个人清洁,也不会自己 吃东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 毫无兴趣。
这是一栋外观雅致的独栋别墅,三层,傍 河而建,草青水缓。屋内全套红木家具, 墙壁饰以孔子画像,学童诵读孔孟书声朗 朗。 这就是金石真和他的11个小伙伴目前的学 习环境。他们最大的12岁,最小的4岁, 《论语》、《孟子》等经书为其学习的主 要内容。
“孟母堂”,这家被媒体称为“上海第一家全日 制‘私塾’”的现代“私塾”,于2002年在上海 松江创建。2006年,因没有国家认可的办学资质、 收费违规、家长未把适龄儿童送入国家批准的教 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违反义务教育法,“孟母 堂”被上海有关部门叫停。但事实上,在之后两 年多时间里,“孟母堂”不仅没有停办,且规模 不断扩张,先后在广州、厦门等地相继开办多个 连锁学堂,一直到2009年再次被叫停。
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的 成长都是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 一般来说,生命个体都会 成长为正常的人,但也存在例 外。古今中外都有不少这方面 的个案:
6/8/2014 5
——我国明朝时,燕王朱棣为了夺 取帝位,发动了史称“靖难之役”的政 变,明惠帝被打败后从地道逃出,改换 僧装,流浪各地。燕王夺取帝位后,为 了防止明惠帝的儿子朱文圭长大后与乃 父联络,“兴风作浪”,把他严密地软 禁起来,使其与外界完全隔绝。当时朱 文圭只有 2 岁,待几十年后放出来时, 他已经长大了,但却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而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第三讲 社会化(Socialization
(二)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development socialization)——成 年和老年阶段(大约为20岁以后)
• 1、成年期 • 2、老年期
1、成年期
• (1)成人阶段的特性 ) • 成年期以40岁分界 • (2)成年期的问题 2 • 成年期需完成诸多人生任务,如果完成得不圆满 可能引发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 的是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
• 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 向另一种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生活方式急剧转变和适应 的过程,分为主动型、被动型两种。 • 主动再社会化包括:个体承担地位更高的社会角色后进行 的再社会化 和个体移居或客居文化模式很不相同的他乡 后进行的再社会化 • 被动再社会化包括 :个体的社会地位大大降低后不得不 进行的再社会化和个体违反社会规范后而被社会强制进行 的再社会化
六、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 • 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 2.米德的“角色扮演/借用”理论 米德的“角色扮演/借用” •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其过程分为三个阶 段。 •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的 • 人格的发展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 4.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 埃里克森的 八阶段” • 人格的发展贯穿一生,其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 5.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理论 • 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 物。
同辈群体
•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长生积极还是消极 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工作单位
• 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 场所 (2)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 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识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色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现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 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 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 世的前辈的过程。 在这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 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人类已经将自 己所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开始生活在一个 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 “二次大战以前出生 和长大的每一个人都是时间上的移民,正如 他们的祖先曾是空间上的移民一样。” 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 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 得多。但今天却不再如此”。古往今来,没 有任何一代能象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林林 总总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象他们 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 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岁)。 婴儿如果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 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使其对周围环境产 生信任感,否则相反。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 2——3岁)。这 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 自主控制,用自己感官来熟悉周围环境。父 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行为,过多 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7、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个人 社会成就相对达到顶峰,子女逐渐长大,使个人增加 对他人特别是下一代的关心。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 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人,会沉溺于对自我、事业和生活 的关注中。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人生最后阶 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 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 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 的解释,将陷入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
社会学课件 03人的社会化
大众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社会化的影响
儿童是以他们周围的人的行为为自己行为的模本。 电视暴力与攻击性行为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对成年人,更容易隐藏攻击性的想法,更容易与人交 流一些敌意的词汇和犯罪意识。 大众传媒制造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障碍。
大众传媒
少年和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
1、心理上的断乳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社会的迅速变迁 5、代沟
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 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 就无法实现。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下去。
二、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
主要内容
一、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机构 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狼孩的故事
一、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 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 社会化的目的: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学习文化 模式
四、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personality),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模 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宣明的特征。 个性包括: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 行为(技能、天赋、能力水平) 情感(感觉和感情)
自我 self
自我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意识的感觉。即我是谁, 我怎么跟他人区分开来。 自我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与生活》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第三讲
联系:zengxi_students@
下载:dgstudents@
狼孩的故事
安娜的故事
以上例子说明了什么?
•人之初,本无性
•不通过学习人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技能,不能表现出人的特征
•人的生理发展与人的社会发展必须同步
•用社会学的术语说,人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概念: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等。
•显著特点:
•人的双性特征,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人为什么要社会化?
——个体需要
——社会需要
人为什么能够社会化?
•A.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B.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思维能力
社会化的历程
1、基本社会化
•婴儿—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少年期社会化
•青年社会化
2、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3、再社会化
原来的社会化失败,重新进行教化学习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
•道德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技能社会化:
•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机构、影响因素
1、家庭
2、学校
3、同辈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媒
6、社区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课件3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逆向社会化 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 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 (五)再社会化 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 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 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四、社会化的必要性
(一)个体的需要 1.社会化是个人得以参与社会 生活并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 的必要前提。 2.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发展 变化所必经的基本途径。
与弗洛伊德相比,埃里克森的 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以下三个 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把人格的 发展扩展到人的一生,而不仅限 于儿童的早期经历;第二,强调 社会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并指出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展 人格逐渐走向成熟;第三,他认 为人格的发展在任何阶段都有两 种趋向,只有克服每一阶段的危 机,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
(二)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 理学家。 第三章洛伊德
他认为,从人格角度来说,它包括“本 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代表人格中最原始的那部分, 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 别是性冲动。它是与生俱来的,不考虑理 智、逻辑、道德的约束。受“快乐原则” 支配。
(三)终身持续性 个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和改造社会并使自己成为合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 持续的过程。即人们通常所说 的“活到老,学到老”。
三、社会化的类型
(一)初始社会化 发生于幼年和童年时期,是文 化学习的集中阶段。在这一阶段, 儿童学习了语言和基本的行为模 式,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 基础。这一阶段社会化的主要场 所是家庭。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求在现实 中不可能立即全部满足,个体必 须接受现实的限制,以现实环境 允许的方式满足需要。于是,这 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 离出来,成为自我。它受“现实 原则”支配。
第三讲人的社会化
人生》,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6 年,上册
林语堂笔下的中国人:
老成温厚 遇事忍耐 消极避世 超脱老猾 和平主义 知足常乐 幽默滑稽 因循守旧 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英文书初版于1935年)
参考文献
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 版 杨国枢:《中国人的性格》(台)桂冠 图书公司1988年版 马格丽德.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 社,1988 Social class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in childrearing ASR39:68-85
基本社会化——埃里克森的
理论
A、婴儿期
(0-2岁)
B、幼儿期(2-6岁) C、学童期 (6-12岁)
D、青少年期 ( 13-22岁 )
E、成人早期
(22-30岁) F、成人中期 (30-55岁)
G、 成人晚期 (55岁以后)
基本社会化中的一些问题
青年社会化问题 社会性断乳 代沟问题 网络迷恋
个性形成: 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但社会实践活动、社 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马加爵个性特点:孤僻、崇尚暴力,内心自尊 又自卑 这种个性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与什么样的因素 有关?是贫困导致个性的扭曲还是其他原因?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 用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 特质和性格特点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Yippccrares)提出来的, 后经罗马医生盖仑(Galen)整理。他们认为人 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多血质(血液占优势) 胆汁质 (黄胆汁占优势) 粘液质: 抑郁质 (黑胆汁占优势):
社会学概论第三讲人的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建 构,自我的发展就是两者之间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 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三、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3、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视频:网瘾少年扬言杀死父母
五、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教材p.98-100)
各个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给儿童和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2、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1)无效的文化传递;(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3、代差(或叫代沟)
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
关系中介/连接纽带? 社会化、角色、互动…
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化
4、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
(p.83-84)
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如学习说话、识字等。 学习将来扮演的角色,如大学里的学习。 成年人为适应社会而学习,如业余进修商务礼仪。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如电脑、网络知识。 放弃原有的、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如罪犯、新兵。
(p.82-83)
(2) 人格发展的角度。
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 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社会心理学学派)
(3) 社会结构的角度。
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更具有社会性,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社 会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功能主义学派)
一、什么是社会化
3、社会化的定义
(p.84-85) 自学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交往、学习规范、形成模式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 个体。
(三)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
(四)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 状态。
(五)社会化的结果
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 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化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 过程 。是社会化实现的外部条件
(一)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
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 教导行为规范 培养社会角色 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 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 逐渐社会化。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 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
一、角色引导机制
研究为什么相同的角色会具 有相同的规范和相同的行为模式。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 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
理状态。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青少年形成一致倾向性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认可
社会认可 来源
自我价值认知
获 得
自我价值感 建立
强 化
自尊和自信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三、社会化的基本目标/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化的内容补充(2)
6、本体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
讨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问题
7、自我认同的形成与确立。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关于自我认同及其确立的理论:
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18641929―――Charles Horton Colley的“镜 像自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George Herbert Mead的“扮 演他人角色”(taking the role of the other)理论)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他们对自我的出现及其认同的发展有过非 常精彩的论述。
镜中我looking glass self理论
B、幼儿期(2-6岁) C、学童期 (6-12岁)
D、青少年期 ( 13-22岁 )
E、成人早期 (22-30岁) F、成人中期 (30-55岁)
G、 成人晚期 (55岁以后)
基本社会化中的一些问题
青年社会化问题 社会性断乳 代沟问题 网络迷恋
(二)继续社会化
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社 会化过程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 用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 特质和性格特点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alen)整理。他们认为人 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多血质(血液占优势) 胆汁质 (黄胆汁占优势) 粘液质: 抑郁质 (黑胆汁占优势):
第三讲 人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动力 第二节 社会化的历程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主要内容参考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教 程》p54-80
第一节 社会化及其动力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三、社会化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化
例子:罗伯逊社会学P143-146) (1)狼孩与野孩 (2)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3)制度化的儿童 (4)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猴子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所共有的个性特征。
四、中国人的性格——美国汉 学家Arthur Wright 的观点
1. 服从权威―――父母或长辈 2. 服从礼法 3. 遵从过去和历史 4. 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 循例从俗 6. 君子不器 7. 主张逐渐的改革 8. 中庸之道 9. 与人无争 10. 任重致远 11. 自重与自尊 12. 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 13. 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中国人的性格》于1890年在上海
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来自北 大学生的调查
样本基本情况:学生问卷550份,家长问 卷550份
调查时间:2005年12月-2006年1月
一、父母角色
三、社会化成果
1.自我概念 2.角色扮演(role taking) 3.遵从倾向 4.文化载体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一、个性及其形成 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三、民族性
人的社会化是什么? 定义: 涵义:
二·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主要包括 1、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有一个生理上不能独
立生活的童年时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社会化的内容(1)
人类发展的任务:人一生各个阶段的 任务/责任——如何完成任务?——社会 化的需要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p51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p51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p52 4、明确生活目标-p52 5、培养社会角色-p53
雷同性格:
社会化机构用共同的标准对其成员进行 社会化是否会导致成员雷同性格(个性、 性格的高度相似)?
三、民族性
社会个性: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 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当我们把群体看作为一个 民族或一个国家时,这种个性即为民族性或国 民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个性特 征;
见社会学教程p71-72
(三)社会化历程--再社会 化
主动再社会化:自愿接受异文化 被动再社会化:劳教 --社会学教程p73
二、社会化的执行者
agents of socialization
1· 家庭 2· 学校 3· 同龄群体 4. 工作单位 5· 大众传播媒介其他因素 见社会学教程p53-56
一、个性及其形成
1、什么是个性 界定:个性也称人格,Personality,是个人的稳定的心
理特征,即为个性 不同流派对个性的看法:以精神分析学派为例:S
Freud--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最原始的人格部分,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
和被压抑的倾向;
超我是个体对社会的道德限制和楷模进行内化的结果, 是个人行动的检察官;
(8)老年期的完美与绝望
我是谁?
对身体的轮廓与特性的感知; 对自身角色、地位、行为规范的期待; 我认为他人对我的期待?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社会化的历程 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化历程
(一)基本社会化 (二)继续社会化 (三)再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埃里克森的 理论
A、婴儿期 (0-2岁)
艾里克森:自我发展过程中的认同危机
人一生中遭遇的八个认同危机是: (1) 婴儿期的信任与不信任。
(2) 儿童早期的自主与怀疑。
(3) 学龄前的主动与内疚。 (4) 青春期的勤奋与自卑。
(5) 青年期的认同与角色混淆。
(6) 成年期的亲密与孤独。
(7)中年期的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自我是来自本我但又经过外部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既监督本我,又限制自我
个性形成:
个性以生理素质为基础,但社会实践活动、社 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个性起着重要作用。
马加爵个性特点:孤僻、崇尚暴力,内心自尊 又自卑
这种个性特点是怎么形成的,与什么样的因素 有关?是贫困导致个性的扭曲还是其他原因?
库利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
镜中 我:通过想象别人如何感觉、评价我们行为和 外貌了解的自我。
米德 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区分了主体我(主我)与客体我(宾
我)。 主体我: 客体我:
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 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 [2]游戏阶段: [3]博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