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完整版)

合集下载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在生理、病理方面,张氏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许多沟通中西医学的新见解,如:“中医谓人之神明在 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皆涵盖其中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说明神明之体在脑,所谓“心主神明”,只不过是言神明之用出于心,由此可见,中西之说虽然不同,但理可汇 通。另如,认为吐衄的原因是由于阳明胃腑气机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 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或循阳明之经络上行,而成衄血之证”,此即《素问·厥论》中所言“阳明厥逆衄呕 血”。其论衄血治疗,主张不论“或虚或实,或凉或热,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并制平胃寒降汤、滋阴 清降汤等,皆主以生赭石通降胃气,并辅以白芍、龙、牡等养阴镇潜之品,提高了本病的疗效。
流传版本
流传版本
1909年由天津新华印书局首版,另有天地新学社等刊本,1949年后多次出版排印本。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张锡纯,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省盐山县人。生活于公元1860~1933年(清咸丰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幼 敏而好学,攻读经史之余,兼习岐黄之书,后因两试秋闱不第,遂潜心医学。早年悬壶乡梓,革命军兴,应聘从 戎去武汉为军医。1917年在沈阳创建“立达中医院”。直奉战起,回故居河北沧州行医,1926年移居天津,创办 “天津国医函授学校”,培养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代张锡纯编写的中医典籍
01 成书背景
03 作者简介 05 内容简介
目录
02 流传版本 04 章节目录 06 影响评价
基本信息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清代张锡纯编写的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成书背景
张氏治学严谨,重视实践,主张沟通中西,取长补短,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之一。结合其多年临证经 验与汇通中西的体会,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文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丛书,⼜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

此书分为《处⽅学》8卷、《医论》8卷、《医话拾零》、《三三医书评》、《药物讲义》4卷、《伤寒讲义》4卷、《医案(附诗草)》4卷。

系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得之总结。

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张⽒致⼒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他认为:“欲求医学登峰造极,诚⾮沟通中西医不可。

”其于沟通中西医的主导思想,主张师古⽽不泥古,参西⽽不背中。

张⽒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理的互证尤为重视。

书中指出:脑为元神,⼼为识神,⼼⼒衰竭与肾不纳⽓相通;脑充⾎与薄厥相近等等。

在临证⽅⾯,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完整的病历。

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剂,体验了若⼲中药的性能。

对诸如萸⾁救脱,参芪利尿,⽩矾化痰热,三七消疮肿,⽣硫黄内服治虚寒下痢,蜈蚣、蝎⼦定风消毒等等,均能发扬古说,扩⼤药⽤主治。

如对调治脾胃,主张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养与开破相结合。

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

书中载述张⽒所制定的若⼲有效⽅剂;在⽅药应⽤⽅⾯,创⽤中西药相结合的⽅剂,并对⽯膏、⽣⼭药、代赭⽯等药的临床施治,在古⼈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名方1.升陷汤【组成】生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

【功用】升提大气。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

其兼证,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种种病状,诚难悉数。

其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

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参伍不调。

【方解】升陷汤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

黄芪大补元气,又善升阳;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举陷升提;知母凉润,制黄芪之温性;桔梗为药中舟楫,可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陷之功。

临床如见气虚严重,可重用黄芪,并加人参;有瘀血,加丹参、当归;阴虚不足,加麦门冬、生地黄等。

2.活络效应丹【组成】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各15克(五钱)。

【用法】上药全研细末,备用,亦可水泛为丸。

用法用量:上四味,作汤服。

若为散剂,一剂分作4次服,温酒送下。

【主治】气血瘀滞,心腹疼痛,腿臂疼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症瘕积聚等。

现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宫外孕、脑血栓形成、坐骨神经痛等属气血瘀滞,经络受阻者。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配伍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行气,消肿定痛之效。

四药成方,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之能,是伤骨科活血止痛常用的基础方剂。

【应用】足跟痛用本方加减:当归、丹参、牛膝、威灵仙、鹿角霜、川断、五加皮各15g,乳香、没药、木瓜各10g。

阴虚者加石斛、生地各15g,黄柏12g;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2-15g。

3.十全育真汤【处方】野台参(四钱)生黄芪(四钱)生山药(四钱)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生龙骨(四钱.捣细)生牡蛎(四钱.捣细)丹参(二钱)三棱(钱半)莪术(钱半)【用法与用量】气分虚甚者,去三棱、莪术,加鸡内金三钱;喘者,倍山药、加牛蒡子三钱;汗多者,以白术易黄芪,倍龙骨、牡蛎,加山萸肉、生白芍各六钱。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原文和大医名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张锡纯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一介寒儒,伏处草茅,无所谓建树也,而其愿力固不可没也。

老安友信少怀,孔子之愿力也;当令一切众生皆成佛,如来之愿力也。

医虽小道,实济世活人之一端。

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而此愿力之在锡纯,又非仅一身之愿力,实乃祖训斯绍也。

锡纯原籍山东诸城,自前明迁居直隶盐山边务里,累世业儒。

先祖友三公缵修家乘,垂训来兹,谓凡后世子孙,读书之外,可以学医。

盖即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意也。

锡纯幼时,从先严丹亭公读书,尝述斯言以教锡纯。

及稍长,又授以方书,且为指示大意。

谓诵读之暇,游艺于此,为益良多,且又遵祖训也。

特当时方习举子业,未能大致力于斯耳。

后两试秋闱不第,虽在壮年,而淡于进取。

遂广求方书,远自农轩,近至国朝著述诸家,约共搜阅百余种。

知《本经》与《内经》,诒之开天辟地之圣神,为医学之鼻祖,实即为医学之渊海也。

迨汉季张仲景出,著《伤寒》、《金匮》两书,为《本经》、《内经》之功臣。

而晋之王叔和,唐之孙思邈、王焘,宋之成无己,明季之喻嘉言,又为仲景之功臣。

国朝医学昌明,人才辈出,若张志聪、徐大椿、黄元御、陈念祖诸贤,莫不率由仲景上溯《本经》、《内经》之渊源,故其所著医书,皆为医学正规。

特是自晋、唐迄今,诸家著述,非不美备,然皆斤斤以传旧为务,初未尝日新月异,俾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

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藉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

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生可畏。

凡天下事皆宜然,而医学何独不然哉!锡纯存此意念,以孜孜研究医学者有年,偶为人疏方,辄能得心应手,挽回沉疴。

时先慈刘太君在堂,锡纯恐温清有缺,不敢轻应人延请。

适有以急证相求者,锡纯造次未遽应。

先慈谓锡纯曰:病家盼医如溺水求援,汝果能治,宜急往救之。

然临证时,须多加小心,慎勿卤莽误人。

锡纯唯唯受教,自此临证者几无虚日,至今十余年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热甚者,加生地黄五六钱。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

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在女子为不月,其传为风以其先不过阳明,胃腑不能多纳饮食也,而原其饮食减少之故。

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

曰有不得隐曲者何居?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津液,以溉五脏,在男子已隐受其病,而尚无显征;在女子则显然有不月之病。

此乃即女以征男也。

至于传为风消,传为息贲,无论男女病证至此,人人共见,劳瘵已成,挽回实难,故曰不治。

然医者以活人为心,病证之危险,虽至极点,犹当于无可挽回之中,尽心设法以挽回之。

而其挽回之法,仍当遵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

戒病者淡泊寡欲,以养其心,而复善于补助其脾胃,使饮食渐渐加多,其身体自渐渐撤消。

如此汤用于术以健脾之阳,脾土健壮,自能助胃。

山药以滋胃之阴,胃汁充足,自能纳食(胃化食赖有酸汁)。

特是脾为统血之脏,《内经》谓“血生脾”,盖谓脾系血液结成,故中多函血。

西人亦谓脾中多回血管为血汇萃之所。

此证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调畅,脾中血管遂多闭塞,或如烂炙,或成丝膜,此脾病之由。

而脾与胃相助为理,一气贯通,脏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纳食之由也。

鸡内金为鸡之脾胃,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积可知。

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补脾胃之妙。

故能助健补脾胃之药,特立奇功,迥非他药所能及也。

方中以此三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玄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善治女子产乳余疾,且其味甘胜于苦,不至寒凉伤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热,即以退周身之烧热;且其色黑多液,《神农本草经》又谓能补肾气,故以治劳瘵之阴虚者尤宜也。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汤方源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剂篇。

组成牛膝.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轧细)一两[30g],川楝子(捣碎)两钱 [6g],生龙骨(捣碎)五钱[15g],生牡蛎(捣碎)五钱[15g],生龟版(捣碎)五钱[15g],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各15g],生麦芽、茵陈各二钱[各6g],甘草一钱半[4.5g]。

用法水煎服。

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主治类中风。

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部热痛,心中烦热,面色如醉,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口角渐形歪斜;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始醒;或醒后不能复原,脉弦长有力者。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加减心中热甚者,加石膏.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胆星6克,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黄24克,净萸肉1.5克,大便不实者,去龟版、赭石,加赤石脂30克。

运用1.本方为治疗类中风的常用方剂。

无论中风前后,如辨证为阴亏阳亢,肝风内动者,均可应用。

以头目眩晕,脑部胀痛,面色如醉,心中烦热,脉弦长有力为证治要点。

2.若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以清热;痰多者,加胆星以清热化痰;尺脉重按虚者,加熟地、山萸肉以补益肝肾。

3.血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等,属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者,均可加减应用。

4.临床发现可用于脑胶质瘤的脑充血、脑出血造成的偏瘫、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等。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

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黄芪解》黄芪:性温,味微甘。

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即宗气,为肺叶辟之原动力)下陷。

《神农本草经》谓主大风者,以其与发表药同用,能祛外风,与养阴清热药同用,更能熄内风也。

谓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肉,其溃脓自排出也。

表虚自汗者,可用之以固外表气虚。

小便不利而肿胀者,可用之以利小便。

妇女气虚下陷而崩带者,可用之以固崩带。

为其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也。

【附案】沧州董氏女,年二十余。

胸胁满闷,心中怔忡,动则自汗,其脉沉迟微弱,右部尤甚,为其脉迟,疑是心肺阳虚,询之不觉寒凉,知其为胸中大气下陷也。

其家适有预购黄一包,俾用一两煎汤服之。

其族兄XX在座,其人颇知医学,疑药不对证。

愚曰:“勿多疑,倘有差错,余职其咎。

”服后,果诸病皆愈。

其族兄疑而问曰:“《神农本草经》黄原主大风,有透表之力,生用则透表之力益大,与自汗证不宜,其性升而能补,有膨胀之力,与满闷证不宜,今单用生黄两许,而两证皆愈,并心中怔忡亦愈,其义何居?”答曰:“黄诚有透表之力,气虚不能逐邪外出者,用于发表药中,即能得汗,若其阳强阴虚者,误用之则大汗如雨不可遏抑。

惟胸中大气下陷,致外卫之气无所统摄而自汗者,投以黄则其效如神。

至于证兼满闷而亦用之者,确知其为大气下陷,呼吸不利而作闷,非气郁而作闷也。

至于心与肺同悬胸中,皆大气之所包举,大气升则心有所根据,故怔忡自止也。

”继加桔梗二钱,知母三钱,又服两剂以善其后。

一妇人产后四五日,大汗淋漓,数日不止,情势危急,气息奄奄,其脉微弱欲无,问其短气乎?心中怔忡且发热乎?病患不能言而颔之。

知其大气下陷,不能吸摄卫气,而产后阴分暴虚,又不能维系阳分,故其汗若斯之脱出也。

遂用生黄六钱,玄参一两,净萸肉、生杭芍各五钱,桔梗二钱,一剂汗减,至三剂诸病皆愈。

从前五六日未大便,至此大便亦通下。

邑王氏女,年二十余,心中寒凉,饮食减少,延医服药,年余无效,且益羸瘦。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返回目录
方剂鉴别
归脾汤 固冲汤
猝然血崩
或月经过多,或漏下不止悸气短
头晕肢冷
腰膝酸软
舌淡
脉微弱
方解
煅龙骨 煅牡蛎 棕榈炭 五倍子
海螵蛸 茜草 山萸肉 白芍 白术 黄芪
收敛固涩止血
止血化瘀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养血敛阴 补气健脾
配伍特点
固涩止血--为主 补气摄血--为辅
运用
1.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属脾 气虚弱,冲任不固者。 2.崩漏属血热者禁用。
固冲汤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
白术一两(30g) 龙骨八钱(24g) 山萸肉八钱(24g) 海螵蛸四钱(12g) 棕边炭二钱(6g)
生黄芪六钱(18g) 牡蛎八钱(24g) 生杭芍四钱(12g) 茜草三钱(9g) 五倍子五分(1.5g)
水煎服。
功用
固冲摄血,益气健脾。
主治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1.青盂汤治瘟疫表里俱热,头面肿疼,其肿或连项及胸。

亦治阳毒发斑疹。

荷叶(一个用周遭边浮水者良鲜者尤佳)生石膏(一两,捣细)真羚羊角(二钱,另煎兑服)知母(六钱)蝉蜕(三钱,去足土)僵蚕(二钱)金线重楼(二钱,切片)粉甘草(钱半)荷叶禀初阳上升之气,为诸药之舟楫,能载清火解毒之药上至头面,且其气清郁,更能解毒逐秽,施于疫毒诸证尤宜也。

至于叶宜取其浮水者,以贴水而生,得水面轻气最多,故善发表。

如浮萍之生于水面,而善发汗也。

金线重楼,一名蚤休,一名紫河车草。

味甘而淡,其解毒之功,可仿甘草。

然甘草性温,此药性凉,以解一切热毒,尤胜于甘草,故名蚤休。

言若中一切蛊毒,或蝎螫蛇咬、或疮疡用之而皆可早早止住。

古蚤与早,原相通也。

古谚赞蚤休曰∶“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

痈疽遇着我,一似手捻拿。

”盖此物七叶对生茎腰,状如莲花一朵,自叶中心出茎,至巅开花一朵,形扁而黄,花上有黄丝下垂,故又名金线重楼。

重楼者,其叶与花似各作一层也。

其名紫河车草者,盖紫河为初生之地点,其处蕃多,可采之盈车,俗名为草河车误矣。

其形状皮色皆如干姜。

若皮不黄,而微带紫色者,其味必微辣而不甘,含毒性,即不可用。

若无佳者,方中不用此味亦可。

羚羊角与犀角,皆性凉而解毒。

然犀禀水土之精气而生,为其禀土之精,故能入胃,以消胃腑之实热。

为其禀水之精,故又能以水胜火兼入心中,以消心脏本体之热力。

而疫邪之未深入者,转因服犀角后,心气虚冷,不能捍御外邪,致疫邪之恣横,竟犯君主之宫,此至紧要之关系,医者不可不知。

羚羊角善清肝胆之火,兼清胃腑之热。

其角中天生木胎,性本条达,清凉之中,大具发表之力。

与石膏之辛凉,荷叶、连翘之清轻升浮者并用,大能透发温疫斑疹之毒火郁热,而头面肿处之毒火郁热,亦莫不透发消除也。

曾治一六岁孺子,出疹三四日间,风火内迫,喘促异常。

单投以羚羊角三钱,须臾喘止,其疹自此亦愈。

夫疹之毒热,最宜表散清解,乃至用他药表散清解无功,势已垂危,而单投以一味羚羊角,即能挽回,其最能清解而兼能表散可知也。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
患瘰疬证成痨,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

侄女XX,已于归数载,因患瘰疬证成痨,喘嗽不休,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来函所方。

余揣此系阴分亏损已极所致。

俾先用一味薯蓣饮,每日用生怀山药四两,煮汁两大碗,当茶频频温饮之。

不数剂,喘定汗止,咳嗽亦见轻。

继又兼服薯蓣粥,作点心用之,渐渐痊愈。

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年于兹矣。

百方不效,且年愈高,病愈进。

乃于今春宿病既发,又添发灼、咽干、..
家慈患痰喘咳嗽病,三十年于兹矣。

百方不效,且年愈高,病愈进。

乃于今春宿病既发,又添发灼、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证。

生虽习医,此时惟战兢不敢处方,遂请一宿医诊视,云是痰盛有火,孰知是肺气与脾阴肾阴将虚竭也。

与人参清肺汤,加生地、丹皮等味,服二剂,非特未效,遂发灼如火,更添泄泻,有不可终日之势。

于是不敢延医,自选用资生汤方,服一剂,亦无显效。

转思此时方中于术、牛蒡子、鸡内金等味有未合也。

因改用一味薯蓣饮,用生怀山药四两,加玄参三钱。

服一剂见效,二剂大见效,三剂即病愈强半矣。

后乃改用薯蓣粥,用生怀山药一两为细末,煮作粥,少调以白糖,每日两次当点心服之。

又间进开胃之药。

旬余而安。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作者:张锡纯著,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出版社: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2-1-1∙字数: 1155000∙版次: 2∙页数: 793∙印刷时间: 2006-1-1∙开本:∙印次:∙纸张:胶版纸∙I S B N : 9787537525060∙包装:平装所属分类:图书 >> 医学 >> 中医学 >> 中医理论定价:¥75.00 当当价:¥65.00折扣:87折节省:¥10.00 钻石vip价:¥61.80实验派医学大师,辉煌巨著心情指数:开心阅读场所:书桌旁发表于 2009-02-27 12:34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的思想使张锡纯找到全新的治学观点和方法。

第一是抛弃崇古泥古、固步自封的观点,敢于创新,不全于故纸中求学问。

张锡纯说:“吾人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实贵以古人之才智启我,然后医学有进步也”。

类似观点在其书中随处可见。

如他主张:“读《内经》之法,但于其可信之处精研有得,即能开无限法门。

其不可信之处,或为后世伪托,付之不论可也”。

对《伤寒杂病论》中的错误,他也主张伪托或错简说,认为“古经之中,犹不免伪作,至方术之书,其有伪作也原无足深讶”。

张锡纯原最推崇《神农本草经》,因其中载石膏性微寒,是其特别推崇石膏治寒温的文献依据。

然而他说:“诸家本草皆不足信,可信者惟《本经》,然亦难尽信”。

怎样发古人所未发,与古为新呢?当时在基本理论方面,中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阴阳五行说与自然科学基本原理难通;藏象说与解剖生理难通;六气六淫说与微生物病因说难通;气化说与细胞说难通。

张锡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了大量的汇通探讨,其中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者为他对心力衰竭与肾不纳气、脑充血与薄厥相通的看法。

至于具体问题的中西互参则几乎见于其书的每一篇章。

从文献出发汇通中西医基本理论,并不足以解决当时的临床问题。

这方面的与古为新主要得益于他的第二种观点和方法,即反对空谈的观点,崇尚实验方法。

史上最全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歌,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歌,值得收藏!

史上最全的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歌,值得收藏!一、治阴虚劳热方【资生汤】资生汤是劳热方,白术山药玄牛金;热甚可加生地黄。

【十全育真汤】十全育真参芪山,知玄龙牡丹棱术。

【醴泉饮】醴泉山药与生地,人参玄参及天冬;赭石牛蒡生甘草,妇女血枯虚劳咳。

【一味薯蓣饮】一味薯蓣阴分亏,劳瘵发热喘嗽泻。

【参麦汤】参麦汤治肺传肾,药夏牛蒡苏芍草。

【珠玉二宝粥】珠玉二宝柿山米,肺脾阴亏又劳嗽。

【沃雪汤】沃雪肾不纳气喘,山药牛蒡柿霜饼。

【水晶桃】水晶核桃柿饼蒸,肺肾两虚小儿咳。

【既济汤】既济山药熟地萸,龙牡茯苓芍附子。

【来复汤】来复汤治上脱证,参草龙牡芍萸肉。

【镇摄汤】镇摄参赭与芡实,山萸山药苓半夏;胸膈满闷脉大弦,慎勿当作实证治。

二、治阳虚方【敦复汤】敦复参附补核桃,山萸山药苓内金。

附:硫磺服法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升陷汤用芪升柴,大气下陷知桔梗。

【回阳升陷汤】回阳升陷心肺虚,芪桂干姜草当归。

【理郁升陷汤】理郁升陷用芪柴,乳没当归桂知母。

【醒脾升陷汤】醒脾升陷芪术草,龙牡桑续萆解萸。

交易担保五味菁华知灸者福,善艾者寿。

小程序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参赭镇气芡龙牡,山萸山药苏白芍。

薯蓣纳气地萸龙,芍草柿霜苏牛蒡。

【滋培汤】滋培白术与山药,陈草牛蒡玄赭芍。

五、治痰饮方【理饮汤】理饮苓桂术甘汤,干姜芍陈痰饮方。

【理痰汤】理痰陈夏苓芍药,黑麻柏子与芡实。

【龙蠔理痰汤】龙豪理痰骈芡实,痰热不宁赭朴硝。

【健脾化痰丸】健脾化痰丸,白术鸡内金。

【期颐饼】期颐气虚痰涎盛,芡实内金面粉糖。

【明矾汤】痰热硼砂与白矾,寒痰二姜与胡椒。

六、治肺病方【黄芪膏】黄芪膏用山茅根,石膏蜂蜜粉甘草。

【清金益气汤】清金益气贝牛蒡,知玄沙参地草芪。

清金解毒益去地,解毒乳没与田七。

【安肺宁嗽丸】安肺宁嗽桑叶草,儿茶硼砂与苏子。

【清凉华盖饮】清凉华盖疗肺痈,草知没药与丹参。

七、治吐衄方【寒降汤】寒降汤用赭半夏,竹茹瓜蒌蒡芍草。

【温降汤】温降汤也赭半夏,二姜芍术山药朴。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

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_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

这期间其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疏方看病,教学时文医兼授,弟子中日后有多人以医为业。

1885年,他治愈邑中名医高鲁轩、毛仙阁束手的危重症,颇受二人称道,自此应诊几无虚日。

然而,1911年前,仍以训蒙、教书为职业。

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

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

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

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

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

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

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

1928年春,张氏携眷至天津,援徒并开业行医。

组织中西汇通医社,传播学术。

张锡纯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

而他在临床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屡起沉疴危证,为医界公认的一代名医。

例言一、发明药性之书,始于《神农本经》。

其书为有文字之后第一. (《易》虽在先,其时犹无文字),简策之古可知。

其书共载药三百六十五味,以象周天之日数,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养生之药也;中品者,治病之药也;下品者,攻病之药也。

各品之下,皆详载其气味与主治。

明其气味,主治之理亦即寓其中矣。

而药性独具之良能,又恒有出于气味之外者。

古圣洞彻精微,皆能为之一一表出,此在医学中,诚为开天辟地之鼻祖也。

乃后人识见短浅,凡于药有独具之良能,不能以气味推求者,皆删去不载。

如桂枝治上气吐吸(吸不下达即吐出,即喘者之不纳气也)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山茱萸治寒热往来(肝虚极者之寒热往来)甚效,《本经》载之,而后世本草不载也,若此者不胜举。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清· 张锡纯目录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医方·(二)治阳虚方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医方·(四)治喘息方医方·(五)治痰饮方医方·(六)治肺病方医方·(七)治吐衄方医方·(八)治心病方医方·(九)治癫狂方医方·(十)治痫风方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医方·(十五)治呕吐方医方·(十六)治霍乱方医方·(十七)治泄泻方医方·(十八)治痢方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医方·(三十)治眼科方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一)虚劳喘嗽门医案·(二)气病门医案·(四)脑充血门医案·(五)肠胃病门医案·(六)头部病门医案·(七)肢体疼痛门医案·(八)肿胀门医案·(九)黄胆门医案·(十)痢疾门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医案·(十二)不寐病门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医案·(十四)伤寒门医案·(十五)温病门医案·(十七)霍乱门医案·(十八)妇女科。

中醫古書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醫古書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醫古書醫學衷中參西錄
今此証既系胃氣不降,何其六脈皆有郁象,而重按轉若無力乎?”答曰︰“善哉問也,此中頗有可研究之價值。

蓋凡胃氣不降之脈,其初得之時,大抵皆弦長有力,以其病因多系衝氣上衝,或更兼肝氣上干。

衝氣上衝,脈則長而有力;肝氣上干,脈則弦而有力;肝沖並見,脈則弦長有力也。

然其初為肝氣衝氣之所迫,其胃府之氣不得不變其下行之常而上逆,迨其上逆既久,因習慣而成自然,即無他氣衝之干之,亦恆上逆而不能下行。

夫胃居中焦,實為後天氣化之中樞。

故胃久失其職,則人身之氣化必郁,亦為胃久失其職,則人身之氣化又必虛,是以其脈之現象亦郁而且虛也。

為其郁也,是以重用赭石以引胃氣下行,而佐以濃朴以通陽(葉天士謂濃朴多用則破氣,少用則通陽),雞內金以化積,則郁者可開矣。

為其虛也,是以重用山藥生、熟各半,取其能健脾兼能滋胃(脾濕勝不能健運,宜用炒山藥以健之,胃液少不能化食,宜用生山藥以滋之),然後能受開鬱之藥,而無所傷損。

用當歸者,取其能生血兼能潤便補虛,即以開鬱也。

用柴胡者,因人身之氣化左宜升、右宜降,但重用鎮降之藥,恐有妨於氣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還其氣化之常也。

”李××聞之,深韙愚言。

後其人連服此藥八劑,大便日行一次,滿悶大減,飲食加多。

遂將赭石改用六錢,柴胡改用五分,又加白朮錢半。

連服十劑痊癒。

閱旬日,李××遇有此証,脈亦相同,亦重用赭石治癒。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张锡纯_医学衷中参西录_(完整版).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o<目录>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蒲公英汤磨翳水(散)明目蓬硝水清脑黄连膏益瞳丸羊肝猪胆丸o<目录>一、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o<目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o<目录>一、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消瘰丸消瘰膏化腐生肌散内托生肌散洗髓丹●<目录>二、药物药石膏解人参解西洋参解黄(芪)解山萸肉解白术解赭石解山药解地黄解甘草解朱砂解鸦胆子解龙骨解14.牡蛎解15.石决明解16.玄参解17.当归解18.芍药解19.芎解20.大黄解21.朴硝、硝石解22.浓朴解23.麻黄解24.柴胡解25.桂枝解26.三七解27.滑石解28.牛膝解29.远志解30.龙胆草解31.半夏解32.栝蒌解33.天花粉解34.干姜解35.生姜解36.附子、乌头、天雄解37.肉桂解38.知母解39.天门冬解41.黄连解42.黄芩解43.白茅根解44.苇茎、芦根解45.鲜小蓟根解46.大麦芽解47.茵陈解48.莱菔子解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49.枸杞子、地骨皮解50.海螵蛸、茜草解51.罂粟壳解52.竹茹解53.沙参解54.连翘解55.川楝子解56.薄荷解57.茯苓、茯神解57.茯苓、茯神解58.木通解59.蒲黄解60.三棱、莪术解61.乳香、没药解62.常山解63.山楂解64.石榴解65.龙眼肉解66.柏子仁解67.大枣解68.胡桃解69.五味子解70.萆解71.鸡内金解72.穿山甲解73.蜈蚣解74.水蛭解75.蝎子解76.蝉蜕解77.羚羊角解78.血余炭解79.指甲解●<目录>三、医论90论1.六经总论2.太阳病桂枝汤证3.太阳病麻黄汤证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18.阳明病白虎汤证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4.阳明病猪苓汤证25.阳明病四逆汤证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31.太阴病桂枝汤证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38.少阴病桃花汤证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40.少阴病苦酒汤证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42.少阴病真武汤证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46.厥阴病乌梅丸证47.厥阴病白虎汤证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51.温病遗方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60.论脑贫血治法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62.论心病治法63.论肺病治法64.总论喘证治法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66.论胃气不降治法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68.论痢证治法69.论肠结治法70.论结胸治法71.论霍乱治法72.论肝病治法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74.论水臌气臌治法75.论血臌治法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78.论火不归原治法79.论腰疼治法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83.论鼻渊治法84.详论咽喉证治法85.论喉证治法86.详论猩红热治法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88.论女子瘕治法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目录>四、医话话1.临症随笔2.诊余随笔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9.痫疯治法10.小儿痉病治法11.癞证治法12.治梦遗法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27.答刘××问七伤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30.答徐××问腹疼治法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35.答吴××问病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38.答王××质疑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40.答任××问病三则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43.治疯犬伤方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1)外伤甚重救急方(2)服食松脂法(3)止咳方●<目录>五、医案五18门o<目录>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1.虚劳证阳亢阴亏2.虚劳兼劳碌过度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5.劳热咳嗽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7.肺劳痰喘8.肺劳喘咳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10.肺病咳嗽吐血11.肺病咳吐脓血12.肺病咳吐痰血o<目录>五、医案\(二)气病门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2.大气下陷3.大气下陷身冷4.大气陷兼消食5.大气陷兼疝气6.冲气上冲兼奔豚7.胃气不降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9.胃气不降o<目录>五、医案\(三)血病门1.吐血证2.咳血兼吐血证3.吐血兼咳嗽4.吐血兼咳嗽5.吐血证6.吐血证7.大便下血8.大便下血9.大便下血10.大便下血11.瘀血短气o<目录>五、医案\(四)脑充血门1.脑充血头疼2.脑充血头疼3.脑充血头疼4.脑充血兼腿痿弱5.脑充血兼痰厥6.脑充血兼偏枯o<目录>五、医案\(五)肠胃病门1.噎膈2.反胃吐食3.胃脘疼闷4.冷积腹疼4.冷积腹疼5.肠结腹疼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o<目录>五、医案\(六)头部病门1.头疼2.目病干疼3.牙疼o<目录>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1.胁疼2.胁下疼兼胃口疼3.胁疼4.腰疼5.腿疼o<目录>五、医案\(八)肿胀门1.受风水肿2.阴虚水肿3.风水有痰o<目录>五、医案\(九)黄胆门1.黄胆兼外感2.黄胆3.黄胆o<目录>五、医案\(十)痢疾门1.痢疾转肠溃疡2.痢疾3.痢疾4.噤口痢o<目录>五、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1.泄泻兼发灼2.小便白浊3.小便因寒闭塞o<目录>五、医案\(十二)不寐病门1.心虚不寐2.不寐兼惊悸o<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1.痫风兼脑充血2.受风螈3.慢脾风4.慢脾风5.将成慢脾风6.癫狂失心7.神经锗乱o<目录>五、医案\(十四)伤寒门1.伤寒兼脑膜炎2.伤寒脉闭3.伤寒脉闭4.少阴伤寒5.伤寒兼有伏热证o<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温病兼大气下陷2.温病兼气虚气郁3.温病兼吐泻腿抽4.少阴伤寒5温病结胸6.温病结胸7.温病8.风温9.风温兼伏气化热10.温病兼痧疹11.温病兼劳力过度12.温病兼下痢13.温病兼脑膜炎14.温热泄泻15.温病兼虚热16.温病体虚17.温热腹疼兼下痢18.温病兼下痢19.温病兼下痢20.暑温兼泄泻21.温病22.温病兼项后作疼23.温病兼胁疼24.风温兼喘促25.秋温兼伏气化热26.温病兼呕吐27.温病兼呕吐28.温病兼衄血便血29.温疹30.温疹兼喉痧31.温病兼喉痧痰喘32.温病兼喉疼33.温病兼阴虚34.温病兼喘胀35.温病兼虚热36.温病兼吐血37.温病兼冲气上冲o<目录>五、医案\(十六)疟疾门1.疟疾兼阴虚2.疟疾兼脾胀3.疟疾兼暑热4.疟痢兼证o<目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1.霍乱兼转筋2.霍乱吐泻3.霍乱脱证4.霍乱暴脱证o<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1.怀妊受温病2.受妊呕吐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5.产后下血6.产后手足抽掣7.产后瘕8.血闭成瘕9.产后温病10.流产后满闷11.月闭兼温疹靥急12.处女经闭13.血崩证<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属性: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书中收录了大量的病例及方剂,以及张锡纯先生的评点文章。

张锡纯先生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捍卫与发扬中医学的杰出人物,医界称其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

在线阅读(免费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亦称《衷中参西录》。

30卷。

近代张锡纯著。

初刊于1918至1934年间,共7期(相当于7个分册)。

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作者的医疗经验阐发医理,颇多独到见解;并制定若干有效方剂。

修订本分为医方、药物、医沦、医话和医案5部分*删去某些重复和讹误之处。

名曰“衷中参西”,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重要价值而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时《山西医学杂志》称之为“医书中第一可法之书”,《绍兴医报》称为“医家必读之书”,据《奉天医学杂志》记载,朝鲜人称为“至贵至宝之救命书”,而且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

几十年前,该书不失为站在时代前沿的伟著,时至今日,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

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仍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并崇尚实验。

毕生从事临床与研究著述,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颇大。

重视药物研究。

其于临床的主要贡献,是在中西医汇通思想基础上充分发挥生石膏治疗热病的功效,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

在治疗急证、防治霍乱等方面,有所建树。

张锡纯,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

家道小康,自曾祖始累代业儒,父彤元(字丹亭)为庠生,以训蒙终其生。

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

锡纯天资颖悟,遵家训,诵读之暇,游艺方书,后两赴秋闱不第,竟以医名于时。

张锡纯青壮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频仍,殖民地化迅速加深,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王朝统治风雨飘摇。

他虽伏处草莽,亦渐知仅习旧学考科举,难以经世济民。

《医学衷中参西录》29.远志

《医学衷中参西录》29.远志

《医学衷中参西录》29.远志
•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
•29.远志解
远志∶味酸微辛,性平。

其酸也能,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

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戢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夫固无所不宜也。

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

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西人谓其含有林檎酸,而林檎酸中固无矾也。

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因悟矾能利痰,其所以能利痰者,亦以其含有矾味也。

矾能解毒,《本草纲目》谓其解天雄、附子、乌头毒,且并能除疮疡肿疼者,亦以其兼有矾味也。

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衷中参西录作者:张锡纯朝代:清年份:公元1909年<目录>一、医方<目录>二、药物<目录>三、医论<目录>四、医话<目录>五、医案<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资生汤十全育真汤醴泉饮一味薯蓣饮参麦汤珠玉二宝粥沃雪汤水晶桃既济汤来复汤镇摄汤o<目录>一、医方\(二)治阳虚方敦复汤o<目录>一、医方\(三)治大气下陷方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o<目录>一、医方\(四)治喘息方参赭镇气汤薯蓣纳气汤滋培汤o<目录>一、医方\(五)治痰饮方1.理饮汤理痰汤3.龙理痰汤4.健脾化痰丸5.期颐饼6.治痰点天突穴法o<目录>一、医方\(六)治肺病方黄膏清金益气汤清金解毒汤安肺宁嗽丸清凉华盖饮o<目录>一、医方\(七)治吐衄方1.寒降汤2.温降汤3.清降汤4.保元寒降汤5.保元清降汤6.秘红丹7.二鲜饮8.三鲜饮9.化血丹10.补络补管汤11.化瘀理膈丹o<目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1.定心汤2.安魂汤o<目录>一、医方\(九)治癫狂方1.荡痰汤2.荡痰加甘遂汤3.调气养神汤o<目录>一、医方\(十)治痫风方1.加味磁朱丸2.通变黑锡丹3.一味铁养汤o<目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1.定风丹2.镇风汤o<目录>一、医方\(十二)治内外中风方1.搜风汤2.逐风汤3.加味黄五物汤4.加味玉屏风散5.镇肝熄风汤6.加味补血汤o<目录>一、医方\(十三)治肢体痿废方1.振颓汤2.振颓丸3.姜胶膏o<目录>一、医方\(十四)治膈食方参赭培气汤o<目录>一、医方\(十五)治呕吐方1.镇逆汤2.薯蓣半夏粥o<目录>一、医方\(十六)治霍乱方1.急救回生丹2.卫生防疫宝丹3.急救回阳汤o<目录>一、医方\(十七)治泄泻方1.益脾饼2.扶中汤3.薯蓣粥4.薯蓣鸡子黄粥5.薯蓣苜汤6.加味天水散7.加味四神丸o<目录>一、医方\(十八)治痢方1.化滞汤2.燮理汤3.解毒生化丹4.天水涤肠汤5.通变白头翁汤6.三宝粥7.通变白虎加人参汤o<目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2.赭遂攻结汤3.通结用葱白熨法o<目录>一、医方\(二十)治消渴方1.玉液汤2.滋饮o<目录>一、医方\(二十一)治癃闭方宣阳汤济阴汤白茅根汤温通汤加味苓桂术甘汤寒通汤升麻黄汤鸡汤鸡茅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1.理血汤2.膏淋汤3.气淋汤4.劳淋汤5.砂淋丸6.寒淋汤7.秘真丹8.毒淋汤9.清毒二仙丹10.鲜小蓟根汤11.澄化汤12.清肾汤13.舒和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三)治伤寒方1.麻黄加知母汤2.加味桂枝代粥汤3.从龙汤4.馏水石膏饮5.通变大柴胡汤6.加味越婢加半夏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四)治温病方1.清解汤2.凉解汤3.寒解汤4.石膏阿斯匹林汤5.和解汤6.宣解汤7.滋阴宣解汤8.滋阴清燥汤9.滋阴固下汤10.犹龙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五)治伤寒温病同用方1.仙露汤2.石膏粳米汤3.镇逆白虎汤4.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5.宁嗽定喘饮6.荡胸汤7.一味莱菔子汤8.镇逆承气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1.青盂汤2.护心至宝丹3.清疹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七)治疟疾方加味小柴胡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1.升降汤2.培脾舒肝汤3.金铃泻肝汤4.活络效灵丹5.活络祛寒汤6.健运汤7.振中汤8.曲直汤o<目录>一、医方\(二十九)治女科方1.玉烛汤2.理冲汤3.理冲丸4.安冲汤5.固冲汤6.温冲汤7.清带汤8.加味麦门冬汤9.寿胎丸10.安胃饮11.大顺汤12.和血熄风汤13.滋阴清胃汤14.滋乳汤15.消乳汤16.升肝舒郁汤17.资生通脉汤o<目录>一、医方\(三十)治眼科方蒲公英汤磨翳水(散)明目蓬硝水清脑黄连膏益瞳丸羊肝猪胆丸o<目录>一、医方\(三十一)治咽喉方咀华清喉丹o<目录>一、医方\(三十二)治牙疳方1.古方马乳饮2.牙疳散3.牙疳敷藤黄法o<目录>一、医方\(三十三)治疮科方消瘰丸消瘰膏化腐生肌散内托生肌散洗髓丹●<目录>二、药物药石膏解人参解西洋参解黄(芪)解山萸肉解白术解赭石解山药解地黄解甘草解朱砂解鸦胆子解龙骨解14.牡蛎解15.石决明解16.玄参解17.当归解18.芍药解19.芎解20.大黄解21.朴硝、硝石解22.浓朴解23.麻黄解24.柴胡解25.桂枝解26.三七解27.滑石解28.牛膝解29.远志解30.龙胆草解31.半夏解32.栝蒌解33.天花粉解34.干姜解35.生姜解36.附子、乌头、天雄解37.肉桂解38.知母解39.天门冬解41.黄连解42.黄芩解43.白茅根解44.苇茎、芦根解45.鲜小蓟根解46.大麦芽解47.茵陈解48.莱菔子解附∶胡莱菔英能解砒石毒49.枸杞子、地骨皮解50.海螵蛸、茜草解51.罂粟壳解52.竹茹解53.沙参解54.连翘解55.川楝子解56.薄荷解57.茯苓、茯神解57.茯苓、茯神解58.木通解59.蒲黄解60.三棱、莪术解61.乳香、没药解62.常山解63.山楂解64.石榴解65.龙眼肉解66.柏子仁解67.大枣解68.胡桃解69.五味子解70.萆解71.鸡内金解72.穿山甲解73.蜈蚣解74.水蛭解75.蝎子解76.蝉蜕解77.羚羊角解78.血余炭解79.指甲解●<目录>三、医论90论1.六经总论2.太阳病桂枝汤证3.太阳病麻黄汤证4.太阳与阳明合病麻黄汤证5.太阳温病麻杏甘石汤证6.太阳病大青龙汤证7.太阳病小青龙汤证8.太阳病旋复花代赭石汤证9.太阳病大陷胸汤证10.太阳病小陷胸汤证11.太阳病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2.太阳病附子泻心汤证13.太阳病炙甘草汤证14.太阳病桃核承气汤证15.太阳阳明合病桂枝加葛根汤证16.太阳阳明合病葛根汤证17.阳明病葛根黄连黄芩汤证18.阳明病白虎汤证19.阳明病白虎加人参汤证20.阳明病三承气汤证21.阳明病茵陈蒿汤证22.阳明病栀子柏皮汤证23.阳明病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24.阳明病猪苓汤证25.阳明病四逆汤证26.少阳病提纲及汗吐下三禁27.少阳病小柴胡汤证28.少阳病大柴胡汤证29.少阳篇三阳合病之治法30.太阴病提纲及意义31.太阴病桂枝汤证32.太阴病宜四逆辈诸寒证33.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34.少阴病提纲及意义35.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37.少阴病当灸及附子汤证38.少阴病桃花汤证39.少阴病吴茱萸汤证40.少阴病苦酒汤证41.少阴病白通汤证及白通加猪胆汁汤证42.少阴病真武汤证43.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44.少阴病大承气汤证45.厥阴病提纲及意义46.厥阴病乌梅丸证47.厥阴病白虎汤证48.厥阴病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证49.厥阴病白头翁汤证50.不分经之病理中丸证、竹叶石膏汤证51.温病遗方52.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说53.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54.温病之治法详于伤寒论解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56.论吴又可达原饮不可以治温病57.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59.论脑充血证可预防及其证误名中风之由60.论脑贫血治法61.论脑贫血痿废治法62.论心病治法63.论肺病治法64.总论喘证治法65.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66.论胃气不降治法67.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68.论痢证治法69.论肠结治法70.论结胸治法71.论霍乱治法72.论肝病治法73.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74.论水臌气臌治法75.论血臌治法76.论肾弱不能作强治法77.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78.论火不归原治法79.论腰疼治法80.论肢体痿废之原因及治法81.论四肢疼痛其病因凉热各异之治法82.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83.论鼻渊治法84.详论咽喉证治法85.论喉证治法86.详论猩红热治法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88.论女子瘕治法89.论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目录>四、医话话1.临症随笔2.诊余随笔3.自述治愈牙疼之经过4.虚劳温病皆忌橘红说5.鳖甲、龟板不可用于虚弱之证6.目疾由于伏气化热者治法7.天水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变通8.治幼年温热证宜预防其出痧疹9.痫疯治法10.小儿痉病治法11.癞证治法12.治梦遗法13.肢体受寒疼痛可熨以坎离砂及坎离砂制法14.牛肉反红荆之目睹15.驳方书贵阳抑阴论16.阅刘华封《烂喉痧证治辨异》书后17.答严××代友问痰饮治法18.答翁××问呃逆气郁治法19.答金××问治吐血后咳嗽法20.答胡××问小儿暑天水泻及由泻变痢由疟转痢之治法21.答章××问腹内动气冲气症治法22.答章××代友问病案治法23.答庞××问大便脱肛治法24.答徐××读《伤寒论》质疑四则25.答徐××阳旦汤之商榷26.答王××问《神州医药学报》何以用真武汤治其热日夜无休止立效27.答刘××问七伤28.答刘××问湿温治法之理由29.答刘××问肝与脾之关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30.答徐××问腹疼治法31.答宗弟××问右臂疼治法32.答周××为母问疼风证治法33.答××女士问疼经治法34.答王××问时方生化汤35.答吴××问病36.答徐××问其妻荡漾病治法37.答郭××问小儿耳聋口哑治法38.答王××质疑39.答黄××问接骨方并论及接筋方40.答任××问病三则41.答黄××问创伤及跌打损伤外敷内服止疼化瘀方42.答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43.治疯犬伤方44.解砒石毒兼解火柴毒方附录∶崔××来函介绍三方:(1)外伤甚重救急方(2)服食松脂法(3)止咳方●<目录>五、医案五18门o<目录>五、医案\(一)虚劳喘嗽门1.虚劳证阳亢阴亏2.虚劳兼劳碌过度3.肺劳咳嗽由于伏气化热所伤证4.虚劳咳嗽兼外感实热证5.劳热咳嗽6.肺劳喘嗽遗传性证7.肺劳痰喘8.肺劳喘咳9.肺劳喘嗽兼不寐证10.肺病咳嗽吐血11.肺病咳吐脓血12.肺病咳吐痰血o<目录>五、医案\(二)气病门1.大气下陷兼小便不禁2.大气下陷3.大气下陷身冷4.大气陷兼消食5.大气陷兼疝气6.冲气上冲兼奔豚7.胃气不降8.肝气郁兼胃气不降9.胃气不降o<目录>五、医案\(三)血病门1.吐血证2.咳血兼吐血证3.吐血兼咳嗽4.吐血兼咳嗽5.吐血证6.吐血证7.大便下血8.大便下血9.大便下血10.大便下血11.瘀血短气o<目录>五、医案\(四)脑充血门1.脑充血头疼2.脑充血头疼3.脑充血头疼4.脑充血兼腿痿弱5.脑充血兼痰厥6.脑充血兼偏枯o<目录>五、医案\(五)肠胃病门1.噎膈2.反胃吐食3.胃脘疼闷4.冷积腹疼4.冷积腹疼5.肠结腹疼6.肠结腹疼兼外感实热o<目录>五、医案\(六)头部病门1.头疼2.目病干疼3.牙疼o<目录>五、医案\(七)肢体疼痛门1.胁疼2.胁下疼兼胃口疼3.胁疼4.腰疼5.腿疼o<目录>五、医案\(八)肿胀门1.受风水肿2.阴虚水肿3.风水有痰o<目录>五、医案\(九)黄胆门1.黄胆兼外感2.黄胆3.黄胆o<目录>五、医案\(十)痢疾门1.痢疾转肠溃疡2.痢疾3.痢疾4.噤口痢o<目录>五、医案\(十一)大小便病门1.泄泻兼发灼2.小便白浊3.小便因寒闭塞o<目录>五、医案\(十二)不寐病门1.心虚不寐2.不寐兼惊悸o<目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1.痫风兼脑充血2.受风螈3.慢脾风4.慢脾风5.将成慢脾风6.癫狂失心7.神经锗乱o<目录>五、医案\(十四)伤寒门1.伤寒兼脑膜炎2.伤寒脉闭3.伤寒脉闭4.少阴伤寒5.伤寒兼有伏热证o<目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温病兼大气下陷2.温病兼气虚气郁3.温病兼吐泻腿抽4.少阴伤寒5温病结胸6.温病结胸7.温病8.风温9.风温兼伏气化热10.温病兼痧疹11.温病兼劳力过度12.温病兼下痢13.温病兼脑膜炎14.温热泄泻15.温病兼虚热16.温病体虚17.温热腹疼兼下痢18.温病兼下痢19.温病兼下痢20.暑温兼泄泻21.温病22.温病兼项后作疼23.温病兼胁疼24.风温兼喘促25.秋温兼伏气化热26.温病兼呕吐27.温病兼呕吐28.温病兼衄血便血29.温疹30.温疹兼喉痧31.温病兼喉痧痰喘32.温病兼喉疼33.温病兼阴虚34.温病兼喘胀35.温病兼虚热36.温病兼吐血37.温病兼冲气上冲o<目录>五、医案\(十六)疟疾门1.疟疾兼阴虚2.疟疾兼脾胀3.疟疾兼暑热4.疟痢兼证o<目录>五、医案\(十七)霍乱门1.霍乱兼转筋2.霍乱吐泻3.霍乱脱证4.霍乱暴脱证o<目录>五、医案\(十八)妇女科1.怀妊受温病2.受妊呕吐3.怀妊得温病兼痰喘4.怀妊受温病兼下痢5.产后下血6.产后手足抽掣7.产后瘕8.血闭成瘕9.产后温病10.流产后满闷11.月闭兼温疹靥急12.处女经闭13.血崩证<目录>一、医方o<目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资生汤属性:治劳瘵羸弱已甚,饮食减少,喘促咳嗽,身热脉虚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